孙楷第小说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小说研究史的角度,考查孙楷第及其小说学成就。主要研究目标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孙楷第的学术人生,探究其学术发展的历程;并联系二十世纪初期的时代文化背景,从宏观角度研究孙楷第及其周围学人群体,以见出孙楷第与学界之关系。其二,研究孙楷第在通俗小说研究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孙楷第是通俗小说目录学的创立者,本文首先以他的目录学成就为关注对象,分析其学术成果,论述其在通俗小说目录发展史上的前后联系。除通俗小说目录研究之外的学术成果,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探讨。其三,总结孙楷第治学方法及学术思想。
     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文中阐述了新时期小说研究史的发展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孙楷第的意义,综述孙楷第的著述情况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孙楷第的学术人生”,论述其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共分“大学之前”、“准备期”、“奠基期”、“拓展期”、“总结期”五个时段分别展开。第三章为“孙楷第及其周围的学人群体”。首先论述二十世纪初期小说学研究的时代文化背景,包括小说地位的提升以及小说史研究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过程。又以与孙楷第学术关系较为密切的傅增湘、胡适、钱玄同、杨树达、黎锦熙、马廉、郑振铎、陈垣等八位学人为主要关注对象,论述他们之间的学术往来。第四章为“孙楷第的小说目录学研究”。小说目录学是孙楷第主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本章论述了《孙目》之前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情况,《孙目》的编纂过程及以后的修订;《孙目》在通俗小说目录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孙目》之后学术界对它的补订及完善。第五章为专题研究。包括小说家研究、源流考证及孙楷第的小说史观三个方面。第六章总结孙楷第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思想。结语部分评述孙楷第在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地位及影响,收束全文。最后,笔者将孙楷第的著述目录、语释索引及孙楷第年谱等附录于文后。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已往的学术成果往往体现为通论、专题、专书、断代研究史方面,但在学人研究这一同样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研究方式上,目前的成果较为分散。本文以孙楷第这样一位为通俗小说研究作出过巨大贡献、成就卓著的学者为核心,力求展现其个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发展状况。其次,孙楷第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总结、分析了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并力求通过学术史的观照,体现其学术价值。第三,本文总结了孙楷第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思想,既体现了孙楷第本人的治学特色,也可以为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From the view of the fiction research histo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a survey of Sun Kaidi and his fiction theory. Three specific aims are proposed here. Firstly, some research is done on Sun Kaidi's academic life and a thorough inquiry is made of his development course;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Sun Kaidi, as well as the scholars around him so that we can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n Kaidi and the academic circles. Secondly, the article reviews Sun Kaidi's main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popular fiction's research. Sun Kaidi is the founder of Chinsee popular fiction Bibliography, and this article pays attention to his Bibliography at first, analyzes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n discusses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story of Bibliography's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his article does research on his other achievements in the form of special topic. Thirdl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un Kaidi's academic methods and academic thought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aims,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discuss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s. In this pa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ction research history is analyz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on Sun Kaidi, the summary of Sun Kaidi's works and current research conditions are also mentioned. The second chapter is "Sun Kaidi's academic life", which discusses his experience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cluding five stages:"before university", "period of preparation", "period of foundation", "period of extension", "period of summary". The third chapter is "Sun Kaidi and the scholars around him". This part firs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fiction's status, and the course of fiction's becoming a new science category. This par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eight scholars:Fu Zengxiang, Hu Shi, Qian Xuantong, Yang Shuda, Li Jinxi, Ma Lian, Zheng Zhenduo, Chen Yuan etc, because they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un Kaidi. In the article, the acade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discussed. The fourth chapter is "Sun Kaidi's fiction bibliography research". The fiction bibliography is one of Sun Kaidi's main achievement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edit conditions before The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the edit course and amendment of The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and the academic circles'complement. The fifth Chapter is topic research,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research on the novelists, the research on fiction origin, and the research on Sun Kaidi's idea of Chinese fiction history. The sixth chapter summarizes Sun Kaidi's academic methods and thoughts. The final Chapter discusses Sun Kaidi's status and effe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whole article.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 embod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research, the pa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ten exis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mposition, the topic, the special fiction, and the special dynasty,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 on scholars,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s not concentrated but dispers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un Kaidi, who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opular fiction, trying to show him and other related academic development. Next, Sun Kaid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lie in many aspect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and analyzes his main academic contributions, trying to show his academic value. Thirdly, this article concludes Sun Kaidi's academic methods and academic thoughts,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Sun Kaidi'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引文
①陈大康《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纷争及其意义》,《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3期,第7页。
    ①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②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①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511页。
    ②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511页。
    ①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第60-70页。
    ②梅新林、崔小敬《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第100-109贝。
    ③崔小敬、梅新林《西游记文献学百年巡视》,《文献》2003年第3期,第245-254页。
    ④梅新林、韩伟表《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第6-17页
    ⑤袁键、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出版说明》,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卷首。
    ①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的价值——兼论文学史基础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3-116页。
    ②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①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②曹炳建、齐慧源《西游记版本研究小史》,《河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26-33页。
    ①黄毅、许建平《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内容提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卷首。
    ②黄毅、许建平《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③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绪论》,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①王瑶《王瑶教授谈发展学术的两个问题》,转印自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小引》,北r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①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小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②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导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编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页。
    ①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6页。
    ②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7页。
    ①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①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321页。
    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页。
    ②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日·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卷首。
    ①参见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刘倩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79页。
    ②其中的《三国志平话》列入卷一“宋元部”,其余入卷二“明清讲史部”
    ①胡适《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页。
    ①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19-125页。
    ②参见黄克《建立科学的中国小说史学——孙楷第先生晚年“自述”及其他》,《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第155-157页。黄克先生在文中将《五十年来我的学术研究》和另一采访稿分别拟题为“业务自传”和“口述自传”,准确而简洁,本文继续使用这两个小标题。以下凡引用孙楷第这两篇自传者,均径称“业务自传”、“口述自传”,不再一一注明出处,特此说明。《学林漫录》第十六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亦载此文,析为《我的<口述自传)和(业务自传>》及《孙楷第先生其人其事》二篇,可参见。
    ①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1965年中华书局曾初版此书,2009年再版时,据孙楷第批校整理增订约七万字。下文凡引自该书者,均以新版为据,不再详注版权信息,仅标页码,特此说明。
    ②孙楷第《沧州后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下文凡引用此书处,亦以新版为准,仅标页码。
    ③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
    ④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陈智超编著《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⑥方继孝《旧墨三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⑦参见张虹、刘春龙主编《水浒争鸣》(第10辑),崇文书局,2008年版。
    ⑧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
    ⑨孙楷第《大连图书馆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
    ⑩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
    11黎锦熙、孙楷第辑《辑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曲文》,立达书局,1934年版。
    12孙楷第《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排印本,藏国家图书馆。
    ①《沧州集》第67页。
    ②《沧州集》第70页。
    ③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19页。
    ①参见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现代第一人孙楷第》,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372页。
    ②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现代第一人孙楷第》,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页。
    ③《业务自传》。
    ④《业务自传》。
    ⑤《业务自传》。
    ⑥此检索结果截至至2010年3月27日,所选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①参见本文附录二《孙楷第研究专目》。
    ②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参见杨镰《孙楷第与文学研究所》,在“中国文学网·学者风采”之“孙楷第”专栏。
    ④参见杨镰《薪尽火传》,《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104-105。
    ①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372页。
    ②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19-125页。
    ③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372页。
    ④苗怀明《(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说的首创者当为孙楷第》,《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6期,第51-54页:苗怀明《探索符合古代小说实际的校勘之路——孙楷第古代小说校勘方法浅探》,《古籍整理学刊》2003年第4期,第47-50页;苗怀明《孙楷第戏曲文献研究成就》,《文献》2008年第1期,第165-174页。
    ⑤余来明《孙楷第与中国古典小说文献学之创立》,《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2期,第29-40页.
    ⑥胡念贻《孙楷第先生的考证工作》,《文学遗产》1958年第3期,第24-32页。
    ①陈旭《一代小说史学家孙楷第的著述》,《人民政协报》2006年3月30日。
    ①徐念慈《(小说林)缘起》,载《小说林》1907年第1期。
    ②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前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卷首。
    ③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绪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卷首。
    ①《口述自传》。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学校》,《时务报》第6册。
    ③《大清德宗实录》卷四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20页。
    ①《大清德宗实录》卷四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20页。
    ②张志公《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1期,第48页。
    ①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①张撝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34页。
    ②《沧州后集》第290页。
    ③《口述自传》。
    ④《口述自传》。
    ⑤李峰《<广韵>中国古代韵书的佼佼者》,《图书馆》2004年第5期,第110页。
    ①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转引用自陈蒲清《广韵校释·序》,蔡梦麒著《广韵校释》,岳麓书社,2007年版卷首。
    ③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首。
    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自序》,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981年版卷首。
    ⑤钱大昕《说文解字注·原序》,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首。
    ⑥王念孙《说文解字·序》,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首。
    ⑦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研经室续集》卷二之下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3页。
    ⑧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编《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卷首。
    ①《口述自传》。
    ②《口述自传》。
    ③《口述自传》。
    ④《口述自传》。
    ⑤《口述自传》。
    ⑥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⑦《口述自传》。
    ①《口述自传》。
    ②《口述自传》。
    ③收入《沧州后集》,文末未注明时间及刊载处,或即《世界日报·国学副刊》的约稿。
    ④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论著》,《文学遗产》]987年第2期,第122页。
    ⑤张岱年《我与北师大》,刘锡庆主编《我与北师大——北师大百年校庆征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⑥《口述自传》。
    ①《口述自传》。
    ②《沧州集》第406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口述自传》。
    ③《口述自传》。
    ①胡适《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黄曙辉点校,上海书店,2005年版,第1页。
    ③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黄曙辉点校,上海书店,2005年版,第45页。
    ④胡适《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业务自传》。
    ③黎锦熙、孙楷第编校《西厢记曲文:辑雍熙乐府本》,立达书局,1933年版。
    ④傅惜华《平妖堂所藏明代善本戏曲·序》,《文史杂志》1948年第6卷第1期。
    ⑤陈福康编著《郑振铎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199页。
    ⑥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之“后记“,《沧州集》,第43页。
    ①黎锦熙《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第五次总报告书》卷首云:“本处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七月成立,至今已历五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
    ②杨镰《孙楷第与文学研究所》,未署时间,文载“中国文学网·学者风采”。
    ③参见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④关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介绍,参照了汪家熔《我国第一个词书专业机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一文,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①《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第五次总报告书》,1933年6月编印,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有藏。据此《报告书》所附之《中国大辞典典编纂处纂著部本股职员录》(1932年),孙楷第仍为特约编纂员。在正文“第三项已成工作——稿本、副产物、特种辞典”之“(乙)副产物”所载与孙楷第有关者如下:“通俗编及恒言录索引二卷(编纂孙楷第督修)十九年七月成稿,油印本。”“刘子新论校释一卷孙楷第。自印西苑丛书本。”“‘煎饼’考一篇孙楷第。(登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口期,题为‘日本的煎饼’。)”“‘唱喏’考一篇孙楷第(登国语旬刊第十三期,题为‘释唱喏’;后加扩充,改今名,登北平辅仁大学辅仁学志口期。)”“释‘兀的’一篇孙楷第(登国语周刊廿一至廿三期。)”“董解元弦索西厢中的两个典故一篇孙楷第(登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六卷第二号。)”“辑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曲文一册黎锦熙,孙楷第。北平立达书局出版,三角。”“重校金董解元西厢记二卷孙楷第。缮校中。”“辑宋元南戏二十种孙楷第。缮校中。”“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十二卷孙楷第。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印本,一元五角。”“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八卷孙楷第。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印本,八角。”“宋元明清四朝言语类辑四卷孙楷第。缮校中。”“宋朝‘说话人’之家数问题一篇孙楷第。(本文登学文杂志第一期。)”“三言二拍源流考孙楷第。(本文登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二期。)”“包公案考一篇孙楷第。(本文登国语旬刊第八期,附魏建功‘包案孙谈赘语’。)”“关于儿女英雄传一篇孙楷第。(本文登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六期。)”
    ②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③黎锦熙《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①参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之“凡例”及“分类说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各篇均据均初次刊载之文署时。胡适、黎锦熙、郑振铎文再版时均刊落。《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凡例及分类说明,原文均未署时,故以出版时间署之。孙楷第每次重印旧作时,对正文及序言等往往会作修订,故而内容常有不同之处。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凡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参见《沧州集》第106也之《三言二拍源流考》文前《题记》。
    ③黎锦熙《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云:“1929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设立‘近代语文库书目提要之部,负责人为马廉、孙楷第,……经过马、孙等人的努力,仅一年多时间,编纂处就搜集到宋元 以来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达千余种。”又第299页云,孙楷第“1929年,又与马廉先生共同负责搜集资料,编撰《近代小说书目提要》,注释云所据为黎锦熙作《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但笔者再读原文,见仅云“其时与孙君共事者尚有马隅卿君(廉),以其所经营之孔德图书馆颇能具有此‘近代语料库’之资格。”仅此一处,具体详情似仍不甚了了。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③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④黎锦熙《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⑤孙楷第《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⑥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缘起》,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
    ⑦《口述自传》。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③《口述自传》。
    ④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缘起》,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⑤《口述自传》。
    ⑥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⑦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⑧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缘起》,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③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④《口述自传》。
    ⑤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缘起》,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缘起》,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③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④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⑤胡适《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⑥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①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年版卷首。
    ③郑振铎《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序》,作家出版社,1953年版卷首。
    ④黎锦熙《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①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②胡适《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③胡适《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④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⑤其中1933年著述,不以月份计,只要是1933年的均列入,因时间断限不宜过于拘泥故也。孙楷第所作序文,亦作为个人学术成果计入,实亦颇具学术含量,且体现了孙楷第在学术问题上的思考和观点。其中孙楷第作《辑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曲文序》及与黎锦熙合编之《西厢记曲文:辑雍熙乐府本》,以两项计。《唐代俗讲轨范及其本之体裁》草创与1933年,1937年润色成稿,计入1933年;《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亦同此情况,以初创时间计入。凡未发表之札记亦未计入。凡不属于四类中者,如《评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附薛史辑本避讳例》,列入其他。有戏曲小说及等俗词考释类,分类颇难精确,略据依文中所引用此文之出处等大致分类。
    ①参见杨镰《孙楷第传略》,《文献》1988年第2期,第169-170页。
    ②参见此文《后记》,《沧州集》第43页。
    ①孙楷第《小说旁证·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卷首。
    ①《口述自传》。
    ②郑振铎《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序》,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卷首。
    ③郑振铎《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序》,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卷首。
    ④黄克《触类旁通读旁证》,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卷末。
    ⑤参见黄克《触类旁通读旁证》,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卷末;《小说旁证·编 辑后记》,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卷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孙楷第集·作者年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6页。
    ①戴鸿森《戏曲小说书录解题·校次缀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卷首。
    ①田杉《孙楷第与(戏曲小说书录解题)》,《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第13页。
    ②转引自罗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史纪要》,《图书情报工作》1994年第1期,第47-48页
    ③此处参照了彭明哲《(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考略》,《湘潭大学报》1994年第2期;罗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史纪要》,《图书情报工作》1994年第1期。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沧州集》第43页。
    ③《沧州后集》第222页。
    ④参见《人民日报》1949年4月9日。
    ①参见《人民日报》1949年4月11日。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孙楷第集·作者年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6页。
    ③参见《人民日报》1949年8月23日。
    ④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11月8日。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孙楷第集·作者年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6页。
    ⑥中华书局编辑部《沧州集·出版说明》,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首。
    ⑦《沧州集》第361页。
    ⑧《沧州集》第44页。
    ①孙楷第《重订通俗小说书目·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卷首。
    ①参见杨镰《孙楷第与文学研究所》,载“中国文学网·学者风采”之“孙楷第”专栏。
    ②《沧州后集》第113页。
    ③《沧州后集》第114页。
    ④《沧州后集》第66页。
    ①《沧州后集》第166页。
    ②杨镰《怀念孙楷第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岁月熔金——文学研究所50年记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③张中行《孙楷第》,张中行《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46页。
    ①《沧州后集》第253页。
    ①苗怀明《孙楷第戏曲文献研究成就》,《文献》2008年第1期,第165页。
    ②参见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1页。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卷第1期。
    ②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1页。
    ③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
    ④觉我《<小说林>缘起》,《小说林》1907年第1期。
    ⑤觉我《(小说林)缘起》,《小说林》1907年第1期。
    ⑥参见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5-6页。
    ⑦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1907年第1期。
    ⑧《沧州后集》第99页。
    ①董康《书舶庸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②欧阳健《(中国小说史略>批判》,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③鲁迅1920年8月2日被聘为北大讲师,于12月24日“开始授课,直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为止。先是自编讲义,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后又以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为教材,讲授文艺理论”。同年,8月26日亦“受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为该校讲师,次年1月12日开始讲课,教授《中国小说史略》,直到1926年8月离京赴闽为止”。参见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7页。第27页注云:“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京师大学堂附设的师范馆。一九二一年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二二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①傅增湘生平参考了孙荣耒《近代藏书大家傅增湘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傅熹年《记先祖藏园老人与北京图书馆的渊源》,《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3期;崔春青《“双鉴楼主”傅增湘》,《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8期;殷芳、邸永君《傅增湘:翰林·教育总长·学者》,《海内与海外》2009年第6期:郑伟章《一代藏书校书宗师傅增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6期;王玮《傅增湘日本访书考略》(《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3期;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傅增湘《双鉴楼善本书目·序》,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礼,1989年版卷首。
    ③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序》,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卷首。
    ④参见崔春青《“双鉴楼主”傅增湘》,《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8期;李衍翎《傅增湘藏书思想探析》,《山东图书馆季刊》1992年第2期。
    ①郑伟章《一代藏书校书宗师傅增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6期,第22页。
    ②郑伟章《一代藏书校书宗师傅增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6期,第25页。
    ③郑伟章《一代藏书校书宗师傅增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6期,第26页。
    ④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序》,傅增湘著《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卷首。
    ⑤傅增湘《藏园校书题记》,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⑥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傅增湘》,雷梦水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⑦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序》,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卷首。
    ⑧傅增湘《董康东游日记·庚辰重印本傅序》,《董康东游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403页。
    ①胡适《董康东游日记·四卷本胡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392页。
    ②《口述自传》。
    ③参见殷芳、邸永君《傅增湘:翰林·教育总长·学者》,《海内与海外》2009年第6期,第32-34页。
    ④傅增湘《戊申十月勤政殿召对恭记》,《近代史资料》第80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①《口述自传》。
    ②《口述自传》。
    ①郑伟章《一代藏书校书宗师傅增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11月第94期,第29-30页。
    ②《沧州后集》第290页,《(刘子新论)校释》题下注。
    ③《口述自传》。
    ④傅增湘《藏园居士六十自述》,1931年线装石印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分馆普通古籍阅览室。
    ⑤胡适《胡适全集》,耿云志、欧阳哲生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页。
    ①转引自郑伟章《一代藏书校书宗师傅增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6期,第30页。
    ②参见王玮《傅增湘日本访书考略》,《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3期,第12-15页。
    ③《口述自传》。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92-493页。
    ②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21页。
    ③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90、523页。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5-86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③胡适《胡适文存·序例》,《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年版卷首。
    ④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⑤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
    ⑥胡适《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中央日报》1959年11月30日,转引自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75页。
    ①胡适《论治学方法——给王重民的一封信》,《图书季刊》1944年3月新第五卷第一期,转引自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03页。
    ②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46页。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123页。
    ③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162页。
    ④《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491页云:“又拟私撰中国概论一书,分五篇,一为源流,二为家数,三为体例,四为板本,五为作者及评者。”据其意,此“中国概论”必非泛论中国政治、经济之类,当为小说史著作,孙楷第或于此处脱“小说“二字,故补之。
    ⑤《沧州集》第158页。
    ①季维龙《胡适与孙楷第的学术情谊》,沈寂主编《胡适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②胡适《(醒世姻缘)考证》,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页。
    ③胡适《(醒世姻缘)考证》,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页。
    ④胡适《(醒世姻缘)考证》,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页。
    ⑤《沧州后集》第139页。
    ①胡适《(醒世姻缘)考证》,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页。又,胡适在此文《后记二》中指出,《骨董琐记》中的记载已经由罗尔纲在《昭代丛书》癸集杨复吉的《梦阑琐笔》第五十三页找到,并作补证。
    ②胡适《<醒世姻缘>考证》,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页。
    ③胡适《(醒世姻缘)考证》,《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9页。
    ④胡适《(醒世姻缘>考证》,《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378页。
    ⑤孙楷第《沧州后集》第155页。
    ⑥孙楷第《沧州后集》第155页。
    ①《沧州后集》第155页。
    ②胡适《(醒世姻缘)考证》,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③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11页。
    ①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14-517页。
    ②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59-561页。
    ③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11-513页。
    ①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14页。
    ②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50页。
    ③刘叶秋、朱一玄等主编《中国古代小说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9页。
    ④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43页。
    ⑤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63-565页。
    ①耿云志、欧阳哲生主编《胡适书信集》(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1页。
    ②《沧州后集》第183页。
    ③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4页。
    ④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4-657页。
    ⑤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7页。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7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8页。
    ③冯沅君《古剧四考》,《燕京学报》1936年12月第20期,第93页,注1。
    ④《沧州集》第237-239页。
    ⑤冯沅君《古剧四考》,《燕京学报》1936年12月第20期,第111-112页。
    ①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24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02-608页。
    ③《沧州集》第221-225页。
    ④《业务自传》。
    ⑤《业务自传》。
    ⑥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22-625页。
    ⑦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22-625页。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37-638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69-670页。信中个别文字因字迹模糊等原因无法辨识,暂以“口”代。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96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98页。
    ③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96-499页。
    ④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01页。
    ⑤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04-505页。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43-645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45-648页。
    ③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994年版,第609-610页。
    ④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14页。
    ⑤《沧州后集》第112页。
    ⑥《沧州后集》第113页。
    ①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21页。
    ①参见杨伯峻《杨树达文集·前言》,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7页;刘梦溪主编《中国学术经典·余嘉锡杨树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杨伯峻《杨树达文集前言》,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0页。
    ③陈寅恪《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首。
    ④曾运乾《积微居小学述林·序》,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首。
    ⑤杨树达《词诠·序例》,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首。
    ⑥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序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卷首。
    ①孙楷第《高等国文法序》,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卷首。
    ②杨树达《积微居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③杨树达《积微居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96页。
    ④杨树达《积微居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98页。
    ①杨镰《孙楷第集·编者的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卷首。
    ②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③《口述自传》。
    ④此一成果即后来收入《沧州后集》的《刘子新论校释》。
    ⑤《口述自传》。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缘起》,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参见李可亭《钱玄同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曹述敬《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版;《中国语言学家》编写组编《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一分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口述自传》。
    ①《沧州后集》第166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60-661页。
    ③转引自曹述敬《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30页。
    ①参见中国语言学会《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编写组编《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7页。
    ②黎泽渝《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前言》,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页。
    ③《口述自传》。
    ④《口述自传》。
    ⑤《沧州集》第273页。
    ⑥是书版权页署时193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黎锦熙著述目录》第5页作“1934年”,疑误。
    ①参见李可亭《钱玄同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注①云:“孔德学校:北京大学同人开办的一所自小学至中学一贯制的新式学校,以法国哲学家孔德命名,表明一切取自由主义的教育方针。”
    ②参见俞建伟、沈松平《马衡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③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④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5页。
    ①参见刘倩《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编辑前言》,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首。
    ②《口述自传》。
    ③《口述自传》。
    ①《沧州集》第106页。
    ②黎锦熙《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③周作人《隅卿纪念》,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51页。
    ④见是书前言。
    ①马廉《明末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马隅卿先生演讲笔述》,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8页。
    ②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473--474页。
    ③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473-474页。
    ①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①郑振铎《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序》,孙楷第《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卷首。
    ②参见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参见刘乃和《陈垣与北京图书馆》,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④参见刘乃和《陈垣老师勤奋的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年的老教育家》二文,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0页。
    ⑤白寿彝《励耘承学录·序》,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卷首。
    ⑥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①陈垣的父亲名田,号励耘,一向支持陈垣读书,后来陈垣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励耘书屋”。
    ②刘乃和《我所认识的孙楷第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编《学境——二十世纪学术大家名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13页。
    ③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9页。
    ④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413页。
    ⑤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页。
    ①杨镰《孙楷第集·作者年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6页。
    ②《沧州集》第341页。
    ①潘建国《马廉不登大雅堂藏书及其小说研究》,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0页。
    ②参见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3页。
    ①参见潘建国《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7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5页。
    ②江苏省社科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63页。
    ③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晚清小说目编例》,《阿英全集》第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①董康《董康东游日记·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②郑振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275页
    ③朴在渊编《中国小说绘模本》,江原大学校出版部,1993年版,第199页。
    ④参见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258页。
    ①朴在渊编《中国小说绘模本》,江原大学校出版部,1993年版,第197页。
    ②阿英《(小说丛话>论略》,阿英《小说闲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③鲁迅《采录小说史材料书目》,刘运峰《鲁迅全集补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395页。
    ①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页。
    ②评论中还涉及文言小说有《山海经》、《古岳渎经》、《神异经》、《杂事秘辛》、《飞燕外传》、《周秦行纪》、《璨蛣杂记》等,此处专论通俗小说,故不录。
    ③参见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石昌渝《二十世纪古代小说书目编撰史述略——兼论有关书目体例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7页。
    ④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⑤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①参见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261页;龚敏《黄人及其<小说小话>之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78页。关于《小说小话》著录小说的存佚情况,潘建国认为佚36种,龚敏认为佚35种,少一《玉蟾记》,并于第159-161页详作考述,言之有据,今从其说。龚敏认为另有疑佚小说6种,详见其书第221-229页。
    ②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③胡从经统计此部共147目,参见《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④参见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5页;潘建国《徐兆玮与<黄车掌录>》,《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第102-104页;贾穗《红学史上的首部资料汇编稿——徐兆玮的<黄车掌录>》,《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4辑,第268-280页;曹培根《虹隐楼主人徐兆玮及其著述考略》,《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7期,第74-77页;曹培根《徐兆玮的<黄车掌录长编>》,《常熟文史》第30辑,常熟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2年编,第109-110页。
    ①参见《小说丛考·出版说明》,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卷首。
    ②郑振铎《中国小说提要·短序》,《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333页。
    ①刘运峰《鲁迅全集补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7-391页。
    ②1929年开明书店版《中国文学研究》(郑振铎自编)收入本文时仅辑录12种;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再次收入此文,续录8种。
    ③郑振铎《中国小说提要》,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333页。
    ④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⑤郑振铎《中国小说提要·序》,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卷首。
    ①傅增湘《董康东游日记·庚辰重印本傅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403页。
    ②《书舶庸谭》有两个版本,一为四卷本,写于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第一次赴日期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本即是;一为九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础上赓续而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之《董康东游日记》本即是,除包括原四卷外,又有1933年11月第二次赴日所作之五至七三卷,1935年4月第三次赴日所作之第八卷,1936年第四次赴日所作之第九卷。《书舶庸谭》有两个当代版本,内容有差异。
    ③董康《书舶庸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5页。此据潘建国统计数据。
    ④胡适《书舶庸谭·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卷首。
    ①鲁迅《关于小说目录两件》,载《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214页。
    ②孙楷第《重订通俗小说书目·序》,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卷首。
    ③郑振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275页。
    ④郑振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278页。
    ①张玉范《北大图书馆的马氏特藏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期,第101-104页。
    ②参见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第七章第二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297页。。
    ③此表主要参照了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第七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321页。
    ④参见琐尾生《小说丛考·序》,文称钱静方“家富藏书,自十三经、二十四史,以至诸子百家,稗官小说,无不搜储架上,君寝馈其中,穷探秘奥,……而于撰述小说,尤擅胜场,盖其嗜好有独至也”,可见,其《小说丛考》主要依据的是他的个人加藏。
    ①蒋瑞藻搜集古代小说研究资料亦以家藏为主,参见周采泉《蒋瑞藻的事迹和贡献》,《文献》1986年第1期,第279-182页;蒋逸人、蒋如洋《蒋瑞藻生平及其著述》,《浙江学刊》1984年第5期,第47-50页;王克仁《蒋瑞藻其人其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期,第137-138页。
    ②鲁迅《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文云:“《小说旧闻钞》者,实十余年前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所集史料之一部。”
    ③郑振铎是著名藏书家,尤以通俗小说的庋藏为学界知名,其《中国小说提要·短序》云:“随时搜集的小说,也有几箱。……据我个人近来读那些小说书的结果,……。”可见,所据为其个人私藏。
    ①郑振铎先依个人藏书编成28种,后在跋语中又增加22种目录,《明清两代的平话集·跋》云:“本文的后半部正在排校时,恰好马隅卿先生由北平过沪。我们很高兴的作三日谈。仅有不少未见之书,由他的提示而始知之的,特别是关于短篇平话集一方面。马先生对于平话集夙有特好,收藏极多。我读了他的书目,及他的满铁图书馆之小说戏曲一文,还有由他带来的孙楷第先生的未完稿中国通俗小说提要(?),发现我的这一篇文章,实在简陋得很。本文所未收的明清平话集,至少更有二十种以上。”
    ②以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初版本之卷一至卷七计,卷八至卷十二附录之存疑目、丛书目、日本训译中国小说目录、西译中国小说简目、满文译本小说简目未入。
    ③董康《书舶庸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凡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①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前言》,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卷首。
    ①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孙楷第《重订通俗小说书目·序》,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1958年2印本卷首。此段文字为孙楷第在第二次印刷时候补撰增入,在198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时删除。
    ①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②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①本节为行文方便,分别以“三三版”、“五七版”、“八二版”代指《孙目》在1933年、1957年、1982年三次版行的版本。
    ①参见孙楷第《重订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57年版1958年2印本,第4页。
    ①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5-236页。
    ②参见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刘倩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74页。
    ③《孙目》五七版第84页云“右三十六本宝文堂目子杂类著录”,实际数量为三十五本。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第107页。
    ①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前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卷首。
    ①郑振铎《幻影》,《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2页。
    ②参见罗书华、苗怀明等著《中国小说戏曲的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3页。
    ④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75-576页。
    ①参见董康《书舶庸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页。
    ②参见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4-175页。
    ①《沧州集》第79页。
    ②《沧州集》第79页。
    ③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刘倩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4-505页。
    ④鲁迅《小说旧闻钞·序》,鲁迅辑《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①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②李灵年《施耐庵杂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第65页。
    ③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0页。
    ④参见罗书华、苗怀明《中国小说戏曲的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422页。
    ⑤马廉《录鬼簿新校注·录鬼簿续编》,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刘倩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4-505页。
    ⑥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92、237页。
    ①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92页。
    ②参见韩伟表《罗贯中著述研究举要——(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8-13页。
    ③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④参见苗怀明《<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说的首创者当为孙楷第》,《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6期,第52页。
    ⑤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49页。
    ①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2卷),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29-535页。信中文字因模糊等原因难以辨识者,以“口”代替。
    ②许建平《(金瓶梅)作者研究八十年》,《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第154页。
    ③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2卷),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63-565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②朱星《(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③赵兴勤《也谈<金瓶梅)作者及其成书时问》,载《金瓶梅研究集》,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259-280页。
    ④孙楷第《<十二楼>序》,亚东图书馆,1934年版卷首。收入《沧州后集》时刊落。
    ⑤《沧州后集》第100页。
    ⑥《沧州后集》第101页。
    ①《沧州后集》第125页。
    ②参见蒋瑞藻《小说考证》(附续编拾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66、485页。
    ③参见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1-342页。
    ①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著作》,《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
    ②罗书华、苗怀明《中国小说戏曲的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4页。
    ③参见《古本小说集成·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④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页。
    ⑤“留仙尚有《醒世姻缘》,实有所指”一语出自清人杨复吉《梦阑琐笔》引鲍廷博语。参见《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第451页。
    ①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378页。
    ②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9-158页。
    ③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页。
    ④徐北文《(醒世姻缘传)简论》,西周生《醒世姻缘传》,齐鲁书社,1984年版卷首。
    ⑤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①王瑾《论<醒世姻缘传>非丁耀亢所著》,《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第33页。
    ②参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452页。
    ③王素存《(醒世姻缘>作者西周生考》,《大陆杂志》1958年第17卷第3期。
    ④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⑤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齐鲁书社,1993年版。
    ⑥金性尧《(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朱东润等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⑦童万周《(醒世姻缘传)后记》,《醒世姻缘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末。
    ⑧李恂葆《旧学庵笔记》,义州李氏刻本,1916年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②《沧州后集》第161页。
    ③《沧州后集》第161页。
    ④《沧州后集》第161页。
    ⑤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2页。
    ①蒋瑞藻《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88页。
    ②《京报》副刊《猛进》1925年7月第22期。
    ③参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年版,第457-458页。
    ④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4页。
    ⑤《沧州后集》第167页。
    ⑥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①尔弓《儿女英雄传·后记》,文康《儿女英雄传》,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1056页。
    ②参见尔弓《儿女英雄传·后记》,文康《儿女英雄传》,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1066、1072页。
    ③《沧州集》第108页。
    ①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239页。
    ②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73页。
    ①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2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③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版,第262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②参见盐谷温《关于明代小说“三言”》,《斯文》杂志1924年第8编第6号。
    ③鲁迅《国小说史略·题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均收入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收入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③《沧州集》第106页。
    ④参见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刘倩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沧州集》第108页。
    ②此处参考潘建国之说,见其《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①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②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3页。
    ③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页。
    ④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6页。
    ⑤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
    ⑥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①《沧州后集》第24页。
    ②《沧州后集》第24页。
    ③《沧州后集》第24页。
    ④《沧州后集》第24页。
    ⑤《沧州后集》第25页。
    ⑥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⑦《口述自传》。
    ①《沧州后集》第47页。
    ②《沧州后集》第47页。其“听五斋”,原文作“听玉斋”,《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云:“《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日气听,四日耳听,五曰目听。’系指古代判官观察当事人心理进行审判的五法。”据改。又,《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第218页)以简本为“六十二则”。
    ③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⑤如马幼垣《明代公案小说的版本系统》,载其《中国小说史集稿》,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版;朱万曙《短篇小说集(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载其《包公故事源流考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程毅中《<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与明代公案小说》,《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杨绪容《论(龙图公案)的成书》,《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等。诸家说法或有参差。
    ①参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217页。按《总目》此条云“十三篇分别出自《详刑公案》和《律条公案》,十九篇来源不详”,从所载详表看,《详刑公案》十则、《律条公案》九则(其中七则共见于《详刑公案》),来源不详者为十六篇,疑误。又,关于《包公案》故事来源,诸家说法或有差异,可参见上注。
    ②《桷上得穴》一则,孙楷第认为:“《详刑公案》一有《董推官断谋害举人》一案,疑与此事有关。”(《沧州后集》第50页。又,“官”为“府”之误。)《总目》则以《董推官断谋害举人》为《包公案》中《葛叶飘来》的来源。(《总目》第216叶。)据查,《桷上得穴》来源《廉明公案》之《康总兵救出威逼》,以后说为是。
    ③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第150-154页。
    ④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第150页。
    ①程毅中《<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与明代公案小说》,《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第89页。
    ①参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397、200-202页。
    ①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②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③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④《沧州后集》第123页。
    ①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②《沧州后集》第124页。
    ③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④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303页。
    ⑤《总目》第334页。
    ①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②王琼玲《(野叟曝言>光绪四年精抄本析论——兼论(野叟曝言)版本问题》,《东吴中文学报》1995年第1期。
    ③潘建国《新发现<野叟曝言>同治抄本考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第122页。
    ④《沧州后集》第160页。
    ①《沧州后集》第160页。
    ②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481页。
    ③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2页。
    ④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2页。
    ⑤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5页。
    ⑥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1页。
    ⑦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1页。
    ⑧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3页。
    ①《沧州后集》第166-167页。
    ②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载《儿女英雄传》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儿女英雄传·前言》云此书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但据国图目录检索,收藏地点为国图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
    ①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②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③参见潘建国《稀见小说研究史料四种》,潘建国《中国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369页。
    ④孙楷第在北大、北平师大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是在1935年2月之后,则此书或即作于1935年后不久。孙楷第于《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文末注云出自“1935年北京大学讲义”,或与此本内容相同而出版单位不同,则出版时间更可定为1935年。
    ①《沧州集》第43页。
    ②《沧州集》第2-3页。
    ③《沧州集》第1页。
    ④《沧州集》第335页。
    ⑤《沧州集》第335页。
    ⑥《沧州集》第343页。
    ⑦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19页。
    ①《沧州集》第53页。
    ②《沧州集》第2页。
    ①《沧州集》第35页。
    ②《沧州集》第42页。
    ③向达《唐代俗讲考》,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页。
    ①《沧州集》第54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③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第125页。
    ④《沧州后集》第26页。
    ①《沧州集》第54页。
    ②《沧州集》第55页。
    ③《沧州集》第75页。
    ④《沧州集》第75页。
    ①《沧州集》第79页。
    ②黄永年《新编红白蜘蛛小说·前言》,《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沧州集》第55页。
    ④《沧州集》第55页。
    ①《沧州集》第61页。
    ②《沧州集》第63页。
    ③《沧州集》第65页。
    ④《沧州后集》第26页。
    ⑤《沧州集》第106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6页。
    ⑦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94页。
    ①《沧州集》第106页。
    ②《沧州集》第106页。
    ③《沧州集》第106-107页。
    ④《沧州后集》第26页。
    ⑤《沧州后集》第27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94页。
    ②《沧州后集》第26页。
    ③《沧州后集》第27页。
    ①《沧州后集》第27页。
    ②《沧州后集》第46页。
    ③《沧州后集》第46页。
    ④《沧州集》第107页。
    ①《沧州集》第108页。
    ②《沧州集》第74-76页。
    ①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97页。
    ②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97页。
    ③《沧州集》第55页。
    ①《沧州集》第56页。
    ②欧阳健《<中国小说史略)批判》,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③欧阳健《(中国小说史略)批判》,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④《沧州集》第56页。
    ⑤《沧州集》第56页。
    ①《沧州后集》第99页。
    ①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页。
    ②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19页。
    ③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页。
    ⑤郑振铎《中国小说史料·序》,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首。
    ①此信提及论《醒世姻缘》一文已经脱稿,询问胡适发表情况。《与胡适之论(醒世姻缘传)》文末属“民国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则此信当写于此前不久,故定为1930年。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2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88-491页。原文行间注.今以小号字体标出。
    ①《沧州集》第107页。
    ②《业务自传》。
    ③《口述自传》。
    ①《口述自传》。
    ②《沧州集》第]39页。
    ③《沧州集》第]61页。
    ④《沧州集》第306页。
    ⑤耿云志、欧阳哲生主编《胡适书信集》(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1-902页。
    ①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文存》卷二,亚东图书馆,1924年第6版,第216页。
    ②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文存》卷二,亚东图书馆,1924年第6版,第241-243页。
    ③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页。
    ④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7页。
    ⑤《沧州集》第89页。
    ①《沧州集》第65页。
    ②《沧州后集》第188页。
    ③《沧州后集》第188页。
    ④《沧州后集》第212页。
    ①参见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中国书店,1983年版。
    ②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前言》,中国书店,1983年版卷首。
    ①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19页。
    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2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85-486页。
    ③《沧州集》,第383-400页。
    ①黄克《触类旁通读旁证》,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卷末。
    ②《沧州集》第67页。
    ③参见文末附录四《词语训诂索引》。
    ④黎锦熙《新著国文语法·自序》,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卷首。参见唐钰明《“例不十,法不立”的来历及意义》,《语文建设》1995年第10期。
    ①吴小如《书签何曾冷旧芸——重读(许政扬文存)》,《读书》1996年09期,第96-97页。
    ②吴小如《书签何曾冷旧芸——重读<许政扬文存)》,《读书》1996年09期,第97页。
    ③徐君慧《<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评介》,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65页。
    ④参见附录四“语释索引”。
    ①《沧州后集》第101页。
    ②《沧州后集》第139页。
    ③《沧州后集》第176-177页。
    ④胡适《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①《沧州集》第174页。
    ②《沧州集》第371页。
    ③《沧州集》第379-390页。
    ④《沧州集》第409页。
    ⑤《沧州集》第172页。
    ①《沧州集》第104-105页。
    ②《沧州后集》第47页。
    ③《沧州后集》第136页。
    ④《沧州集》第17页。
    ⑤《沧州集》第91页。
    ⑥《沧州集》第95页。
    ①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7页。
    ②《沧州集》第166-167页。
    ③《沧州集》第155页。
    ①《沧州集》第311页。
    ②《沧州后集》第186页。
    ③《沧州后集》第187页。
    ④《沧州后集》第]86页。
    ⑤《沧州后集》第192页。
    ⑥《沧州后集》第253页。
    ①《沧州后集》第136页。
    ②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7页。
    ①《沧州后集》第136-137页。
    ②《沧州后集》第152页。
    ③《沧州后集》第230页。
    ④《沧州后集》第253页。
    ⑤《沧州后集》第253页。
    ①《沧州集》第90页。
    ②参见《口述自传》、《业务自传》。
    ①《沧州集》第306页。
    ②《沧州集》第306页。
    ③《沧州集》第1页。
    ④《沧州后集》第69页。
    ⑤《沧州后集》第270页。
    ①《沧州后集》第270页。
    ②《沧州集》第107页。
    ③《业务自传》。
    ①《口述自传》。
    ②孙楷第《小说旁证·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卷首。
    ③《沧州后集》第26页。
    ①《口述自传》。
    ②《沧州集》第272页。
    ③《沧州集》第282页。
    ①《沧州集》第283页。
    ②《沧州集》第283页。
    ①《沧州集》第248页。
    ②《沧州集》第248页。
    ③《沧州集》第249页。
    ④《沧州集》第250页。
    ⑤《沧州集》第251页。
    ①《沧州集》第252页。
    ②欧阳健《<中国小说史略)批判》,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①胡适《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②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版卷首。
    ③郑振铎《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序》,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卷首。
    ①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19页。
    ②杨镰《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354页。
    ③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④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⑤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①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第125页。
    ②胡适《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序》,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2年版卷首。
    ①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
    ②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①此目专收以孙楷第为研究对象的文章。
    [1]《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国语言学家》编写组编《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一分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阿英《阿英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阿英《小说闲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蔡梦麒《广韵校释》,岳麓书社,2007年版。
    [7]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曹述敬《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版。
    [9]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陈福康编著《郑振铎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1]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989年版。
    [12]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3]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董康《书舶庸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董康《书舶庸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杜维沫、刘辉编《金瓶梅研究集》,齐鲁书社,1988年版。
    [1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9]方继孝《旧墨三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20]傅增湘《藏园居士六十自述》,1931年线装石印本,藏国图普通古籍室。
    [21]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2]傅增湘《双鉴楼藏书续记》,广文书局,1969年版。
    [23]耿云志、欧阳哲生主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5]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版。
    [26]龚敏《黄人及其<小说小话)之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27]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9]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中国书店,1983年版。
    [30]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31]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2]胡适《胡适全集》,耿云志、欧阳哲生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3]胡适《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年版。
    [3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年版。
    [35]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委员会主编《水浒争鸣》(第十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6]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7]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8]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39]江苏省社科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40]蒋瑞藻《小说考证》(附续编拾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1]黎锦熙《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2]黎泽渝《黎锦熙著述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3]李何林主编《鲁迅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4]李可亭《钱玄同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李恂葆《旧学庵笔记》,义州李氏刻本,1916年刊。
    [46]刘梦溪主编《中国学术经典·余嘉锡杨树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7]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8]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
    [49]刘锡庆主编《我与北师大——北师大百年校庆征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刘叶秋、朱一玄等主编《中国古代小说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鲁迅《鲁迅全集补遗》,刘运峰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版。
    [5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56]鲁迅辑《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雷梦水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8]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
    [59]罗书华、苗怀明《中国小说戏曲的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刘倩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61]马幼垣《中国小说史集稿》,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版。
    [62]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63]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8年版。
    [64]欧阳健《(中国小说史略>批判》,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5]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66]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7]朴在渊编《中国小说绘模本》,江原大学校出版部,1993年版。
    [68]钱静方《小说丛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9]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0]阮元《研经室续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71]沈寂主编《胡适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72]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3]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中华书局,2009年版。
    [74]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黄曙辉点校,上海书店,2005年版。
    [75]王念孙《广雅疏证》,钟宇讯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76]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7]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8]文康《儿女英雄传》,尔弓校释,齐鲁书社,1989年版。
    [79]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版。
    [80]许政扬《许政扬文存》,中华书局,1984年版。
    [81]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65年版。
    [82]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3]杨树达《积微居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4]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5]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华书局,1983年版。
    [86]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87]伊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88]俞建伟、沈松平《马衡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9]袁键、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0]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张撝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2]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93]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94]张中行《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5]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6]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7]郑振铎《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8]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99]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开明书店,1929年版。
    [100]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10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02]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编《学境——二十世纪学术大家名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0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岁月熔金——文学研究所50年记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中国语言学会《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编写组编《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6]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学林漫录》(第16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7]朱万曙《包公故事源流考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08]朱星《(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09]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年版。
    [1]曹炳建、齐慧源《<西游记)版本研究小史》,《河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曹培根《虹隐楼主人徐兆玮及其著述考略》,《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7期。
    [3]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的价值——兼论文学史基础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报》2007年第1期。
    [4]陈旭《一代小说史学家孙楷第的著述》,《人民政协报》2006年3月30日。
    [5]程毅中《<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与明代公案小说》,《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6]崔春青《“双鉴楼主”傅增湘》,《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8期。
    [7]崔小敬、梅新林《(西游记>文献学百年巡视》,《文献》2003年第3期。
    [8]邓绍基《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
    [9]冯沅君《古剧四考》,《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10]傅惜华《平妖堂所藏明代善本戏曲序》,《文史杂志》1948年第6卷第1期。
    [11]傅熹年《记先祖藏园老人与北京图书馆的渊源》,《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3期。
    [12]韩伟表《罗贯中著述研究举要——<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3]胡念贻《孙楷第先生的考证工作》,《文学遗产》1958年第3期。
    [14]黄克《建立科学的中国小说史学——孙楷第先生晚年“自述”及其他》,《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15]贾穗《红学史上的首部资料汇编稿——徐兆玮的<黄车掌录)》,《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4辑。
    [16]蒋逸人、蒋如洋《蒋瑞藻生平及其著述》,《浙江学刊》1984年第5期。
    [17]李峰《(广韵)——中国古代韵书的佼佼者》,《图书馆》2004年第5期。
    [18]李灵年《施耐庵杂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19]李衍翎《傅增湘藏书思想探析》,《山东图书馆季刊》1992年第2期。
    [20]刘乃和《我所认识的孙楷第先生》,《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
    [21]罗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史纪要》,《图书情报工作》1994年第1期。
    [22]梅新林、崔小敬《(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
    [23]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文学评论》2003年第]期。
    [24]梅新林、韩伟表《(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25]苗怀明《<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说的首创者当为孙楷第》,《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6期。
    [26]苗怀明《孙楷第戏曲文献研究成就》,《文献》2008年第1期。
    [27]苗怀明《探索符合古代小说实际的校勘之路——孙楷第古代小说校勘方法浅探》,《古籍整理学刊》2003年第4期。
    [28]潘建国《徐兆玮与<黄车掌录)》,《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
    [29]彭明哲《(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考略》,《湘潭大学报》1994年第2期。
    [30]田璞《(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丁耀亢》,《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5期。
    [31]凌昌《(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文汇报》1997年第7月29日第12版。
    [32]孙玉明《(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驳议》,《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33]田杉《孙楷第与<戏曲小说书录解题)》,《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
    [34]汪家熔《我国第一个词书专业机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科学2008年第2期。
    [35]王瑾《论<醒世姻缘传>非丁耀亢所著》,《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36]王克仁《蒋瑞藻其人其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期。
    [37]王素存《<醒世姻缘>作者西周生考》,《大陆杂志》1958年第17卷第3期。
    [38]王玮《傅增湘日本访书考略》,《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3期。
    [39]许建平《<金瓶梅)作者研究八十年》,《河北学刊》2004年第]期。
    [40]盐谷温《关于明代小说“三言”》,《斯文杂志》1924年第8编第6号。
    [41]杨镰《孙楷第传略》,《文献》1988年第2期。
    [42]杨镰《薪尽火传》,《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43]杨绪容《论<龙图公案)的成书》,《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44]殷芳、邸永君《傅增湘:翰林·教育总长·学者》,《海内与海外》2009年第6期。
    [45]余来明《孙楷第与中国古典小说文献学之创立》,《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2期。
    [46]张玉范《北大图书馆的马氏特藏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期。
    [47]张志公《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1期。
    [48]郑伟章《一代藏书校书宗师傅增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6期。
    [49]周采泉《蒋瑞藻的事迹和贡献》,《文献》1986年第1期。
    [1]柳霞《孙楷第目录学研究》,北京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论文。
    [2]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陕西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毕业论文。
    [3]孙荣耒《近代藏书大家傅增湘研究》,山东大学2007届博士毕业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