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报应性刑罚以犯罪人为中心建立体系,在确立了日益严谨的程序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犯罪人的人权保护。然而,被害人的人权保护问题却一直被国家追诉主义所掩盖,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只能在国家追诉过程中起到配角的作用。随着人权保护运动和被害人学的兴起,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主体地位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传统刑事司法监禁矫正的诸多弊端,使得犯罪人再犯的几率有增无减,并造成了司法资源的巨大负担,没有达到理想的社会控制效果。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害人人权,及时修复犯罪的损害后果,更好地完成犯罪预防的任务,恢复性司法应运而生,并为国家上多数国家所采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恢复性司法的作用,许多国家还专门立法,将恢复性司法规范化。顺应国际化潮流的需要,我国刑事司法也应当对其吸收借鉴,并在引进过程中充分考虑本国特点,使其本土化。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概述:首先,分析了该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其与传统报应性司法的关系。其次,从刑罚观的演进、被害人保护运动的兴起、监禁和矫正的失败和国际形势政策的变迁四个方面介绍了恢复性司法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恢复性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模式:首先,结合联合国《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恢复性司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原则、避免差别待遇原则、安全原则、司法最终决定原则、公平原则、均衡原则和保密原则。其次,分析了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包括被害人学理论、叙说理论、程程序分流理论和重新融合性羞辱理论。再次,对恢复性司法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包括被害人-加害人调节、家庭团体会议、量刑圈模式、补偿委员会模式、社区服务模式。
     第三章恢复性刑事司法的价值分析,主要从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正义价值、秩序价值、效率价值以及和谐价值等四个方面,对恢复性司法的价值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第四章我国恢复性刑事司法的利弊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有利条件,包括“和合“文化传统、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刑事法律中的积极因素和刑事和解与社区矫正的实践经验等几个方面。其次,分析了我国恢复性司法的障碍,包括国家主义价值观、重刑主义思想和恢复性司法的社会化基础薄弱等几个方面。
     第五章我国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思考:首先,介绍了适合我国的恢复性刑事司法模式,包括加害人-被害人和解模式、人民调解委员会模式和司法和解模式等三种。其次,分析了我国恢复性司法需要增加的配套制度,包括调解员培训制度、国家救济制度、犯罪人人格调查制度,这三项制度与恢复性司法密切相关,具有保障性作用。再次,分析了我国恢复性司法程序内容,包括适用范围、适用阶段和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要求。
引文
1转引自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王平:《卷首语:第三只眼看恢复性司法》,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第1页。
    3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4[英]麦高伟、杰夫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水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页。
    5王充:《刑罚新理念:修复司法的可能性》,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5年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5页。
    6王充:《刑罚新理念:修复司法的可能性》,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5年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5页。
    7顾则鸣:《刑事司法改革初探一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摘要》,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3期。
    8霍华德.泽赫:《恢复性司法》,载《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法学院编印2003年版,第20页。
    9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0王平:《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第510页。
    11吴丹红:《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进路一恢复性司法初探》,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第36页。
    12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第32-37页。
    13转引自李娟硕士论文:《恢复性司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4月。
    14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15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第6-7页。
    16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7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19储槐植:《改革开放与刑法发展》,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转引自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第81页。
    20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组织编译,《所有人的正义,Justice for All——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21郭建安:《在“中国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与探索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自《探寻少年司法制度的价值目标》,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
    22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23邓子滨译:《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61页。
    24[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15页。
    25[日]大谷实:《刑享欢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26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讼》,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第152页。
    27[德]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15页。
    28[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9页。
    29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30SoureebookorCriminalJustiee,U.5.DepartmentofJustiee,1998,p261.
    31SoureebookofCriminalJustiee,U.5.DepartmentofJustiee,1998,p502.
    32[美]大卫·E·杜菲:《美国娇正政策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33刘强:《美国刑事执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34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152页。
    35[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24页。
    36[日]森下忠:《犯罪者处遇》,白绿铱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37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38[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概要》载《法学译丛》1998年第3期。
    39朱华荣:《各国刑法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2页。
    40梁根林:《非刑罚化一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44[德]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9页。
    45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4期,第56页。
    4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675页。
    47张小玲:《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分流”》,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第98页。
    48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49王俊:《恢复性司法及其本土化改造》,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第42-43页。
    50王俊:《恢复性司法及其本土化改造》,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第42-43页。
    51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52丹尼尔·凡奈思:《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转引自狄小华:《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53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54丹尼尔·凡奈思:《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转引自狄小华:《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55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56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载《刑事法评论》第12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页。
    57赵玉刚硕士论文:《恢复性司法程序研究》,2005年4月。
    58ChildrenYoungPersons &TheirFamiziesAet1989。
    59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念,J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60赵玉刚:《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设计》,载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142-145。
    61[美]丹尼尔·凡奈思:《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王莉译,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2闾刚:《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功能》,载于自狄小华、李志刚著:《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157页。
    63张建升:《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新理念-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刘仁文》,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2期。
    64转引自卓泽源:《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409页。
    65王运生、严军兴:《英国刑事司法与替刑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68《论语·学而》。
    69《论语·子路》。
    70《孟子·公孙丑下》。
    71《荀子·礼论》。
    72潘丽萍:《中华法系的和谐理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73《墨子·兼爱》。
    75杨荣新:《人民调解制度研究》,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7李冰:《中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载《社区矫正研究-2006年北京国际论坛文集》2006年。
    78王作富、但未丽:《刑事和解的刑事政策价值》,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2期。
    79傅达林:《刑事和解: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载《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8日。
    81[前苏联]斯皮里多诺夫:《刑法社会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页。
    87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88转引自鲁兰:《修复性司法理念与模式—中日修复性司法实践模式比较》,载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83页。
    89李瑞、徐静琳:《试论美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载何勤华主编::《二十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316页。
    1.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 [英]麦高伟、杰夫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水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储槐植:《改革开放与刑法发展》,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
    4.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组织编译,《所有人的正义,Justice for All——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邓子滨译:《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 [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 [日]大谷实:《刑享欢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 [美]大卫·E·杜菲《:美国娇正政策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刘强:《美国刑事执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版。
    14. [日]森下忠:《犯罪者处遇》,白绿铱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
    15.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6.朱华荣:《各国刑法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7.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版。
    19.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0. [德]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
    22.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郭建安、郑霞泽著:《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狄小华:《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25.王运生、严军兴:《英国刑事司法与替刑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6.《论语·学而》。
    27.《论语·子路》。
    28.《孟子·公孙丑下》。
    29.《荀子·礼论》。
    30.潘丽萍:《中华法系的和谐理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墨子·兼爱》。
    3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 [前苏联]斯皮里多诺夫:《刑法社会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34.樊凤林主编:《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5.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王平:《卷首语:第三只眼看恢复性司法》,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
    2.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王充:《刑罚新理念:修复司法的可能性》,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5年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王充:《刑罚新理念:修复司法的可能性》,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5年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顾则鸣:《刑事司法改革初探一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摘要》,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3期。
    6.霍华德.泽赫:《恢复性司法》,载《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法学院编印2003年版。
    7.王平:《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
    8.吴丹红:《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进路一恢复性司法初探》,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
    9.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10李娟硕士论文:《恢复性司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4月。
    11.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
    12.吴丹红:《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范式-恢复性司法初探》,载“北大法律资讯网”。
    13.郭建安:《在“中国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与探索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自《探寻少年司法制度的价值目标》,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
    14.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讼》,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15.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概要》载《法学译丛》1998年第3期。
    16.梁根林:《非刑罚化一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17.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4期。
    18.张小玲:《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分流”》,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19.王俊:《恢复性司法及其本土化改造》,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
    20.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载《刑事法评论》第
    12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赵玉刚硕士论文:《恢复性司法程序研究》,2005年4月。
    22.赵玉刚:《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设计》,载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23. [美]丹尼尔·凡奈思:《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王莉译,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4.闾刚:《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功能》,载于自狄小华、李志刚著:《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25.张建升:《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新理念-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刘仁文》,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2期。
    26.自卓泽源:《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7.孙菁蔓《论和诺与法的价值》,载《论文天下论文网》,2007年11月22日。载《论文天下论文网》: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80426.3/。
    28.陈学权:《(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述评》,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
    29.杨荣新:《人民调解制度研究》,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0.2003年7月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31.李冰:《中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载《社区矫正研究-2006年北京国际论坛文集》2006年。
    32.王作富、但未丽:《刑事和解的刑事政策价值》,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2期。
    33.傅达林:《刑事和解: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载《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8日。
    34.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未检科:《俞某抢劫案:未成年人重罪案件中的刑事和解适用问题》,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4期;
    35.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未检科:《王某盗窃案:对刑事和解的主持者及和解后处理方式的探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4期。
    36.上海市杨浦区检察院未检科:《楮某某等人寻衅滋事案:刑事和解在侵犯公共法益中的适用及阶段选择》,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4期。
    37.秦德良:《“严打”刑事政策及其实践的历史考察》,载《搜狐新闻》,2007年3月14日,07:05。http://news.sohu.com/20070314/n248708618.shtml。
    38.中央政法委员会研究室:《严打:走近经常性工作机制》,载《人民日报》2004年2月4日第2版。
    39.韩成良:《为保大运东莞严打半年》,载《东莞阳光网》2011年4月18日,08:37。http://news.sun0769.com/dg/headnews/t20110418_1015424.shtml。
    4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陆建华执笔,《2001-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41.自鲁兰:《修复性司法理念与模式—中日修复性司法实践模式比较》,载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42.李瑞、徐静琳:《试论美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载何勤华主编::《二十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