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贵妃醉酒》唱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京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艺术融合积淀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声腔特征与风格,也曾一度是全国戏曲品种的中心,因此京剧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剧种(特别是在板腔体戏曲音乐中)。《贵妃醉酒》,在京剧的发展史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对于梅派唱腔来说,更具里程碑意义。该剧不仅展现了梅派唱腔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从中反映出对京剧唱腔艺术的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比较、举例论证等方法,选取京剧梅派经典剧目之一——《贵妃醉酒》唱腔为研究对象,以梅兰芳先生的唱腔为参照,对其唱腔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又与同流派(梅派)、异流派(尚派、张派等)的代表性艺术家的唱腔特点进行比对。并试图梳理《贵妃醉酒》唱腔在时代文化发展中的运用以及创新,期以探索该剧在音乐文化中的借鉴价值以及发展前景。
     第一章以梅兰芳先生演绎《贵妃醉酒》的唱腔为分析对象,对该剧的唱腔设计、结构以及音乐特征的梳理与分析。
     第二章在第一章的研究基础上先将梅派代表艺术家和其他流派的代表艺术家的唱腔进行记谱,然后对各艺术家的唱腔特色进行分析。
     第三章按照时代发展的过程,在新兴音乐艺术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对《贵妃醉酒》的具体应用作出多元分析。
     通过对《贵妃醉酒》唱腔的各方面分析研究,不仅总结出该剧在传统京剧发展历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从它随时代的变迁而展现的演变形式,看到京剧这种传统的艺术品种,要在多元文化中求得适时的拓展,不仅要继承传统的精髓,更应该时刻秉承开放和创新的思维。
During its long time development, Peking Opera has accumulated its unique systematic tunes and styles through combining various types of arts, and has once been the centre of all genres of dramas in China. So it is safe to say that Peking Opera is a most typical examp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s (especially of the Banqiang-style traditional opera). The Drunken Beauty, occupies an extraordinary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king Opera and is of milestone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to the melody of the Mei Lanfang School. This opera presents the distinctiv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i Lanfang School melody and also reflects its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art of Peking Opera and its melodies.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making analyses and comparisons, this article selects one of the classic opera pieces of the Mei Lanfang School—the Drunken Beauty as its object of study and takes the melody of Mei Lanfang as its referenc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 of Mei Lanfang's melody,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Mei Lanfang School with other schools (the Shang Xiaoyun School and the Cheng Yanqian School, etc), and try to sort out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Drunken Beauty's melody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hoping to explore its reference value in musical culture as well as its prospects. In Chapter 1, by taking the Drunken Beauty performed by Mei Lanfang as our object, we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melody designation and structures, as well as its musical features.
     In Chapter 2,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 chapter 1, we take notes of the respective melodie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artists both from the Mei Lanfang School and other schools. In Chapter3,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istic form of the burgeoning music, w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runken Beau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and research of the Drunken Beauty, w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it has been occupying a crucial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seeing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it has presented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we also understand that not only through inheriting the pith and marrow of tradition, but also by holding an open and innovative spirit, can Peking Opera, a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artistic forms, develop and expand itself against the multicultural backdrop.
引文
①何为.《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上》.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研究室1975年版,第41页。
    ①何为.《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上)》.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研究室1975年版,第120页。
    ②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166页。
    ①董维贤.京剧流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第149页。
    ②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47页。
    ①张正贵.《京剧梅派表演艺术的美学内涵》.《戏剧文学》.2009年第1期,第81页。
    ②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58页。
    ①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①徐兰沅.《略谈梅兰芳的声腔艺术》,戏剧报.1962年第8期第11页。
    ①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①牛冬阳.《四平调平板唱腔音乐初探》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7页。
    ①参考百度词条,小说的三要素http://baike.baidu.com/view/720078.html.
    ②胡芝风:《谈戏曲剧本创作技巧要素》,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第10页。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33页。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73页。
    ②胡芝风.《谈戏曲剧本创作技巧要素》.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第12页。
    ①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80页。
    ①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85页。
    ①何为.《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上)》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研究室.1957年版第42页。
    ①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第213页。
    ①孙从音.《中国戏曲创腔思维原则(三.中)》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四期第9页。
    ①何为.《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续完)》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研究室.1957年版第116页.
    ①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第45页。
    ①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括号内为简谱记首调唱名,括号外为固定唱名。
    ①何真,言慧谈珠.记纪念言慧珠表演艺术与教育成果研讨展演活动.上海戏剧,2008,(1).第26页。
    ①何为.《戏曲音乐研究》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61—62页。
    ①王硕.程(砚秋)派唱腔知识与学习(一).中国京剧,2004,第1期.第41页。
    ①张瑞华,.浅谈张君秋先生的唱腔艺术.中国京剧,2006,年第6期.
    ①胡芝风,尚小云和他的“尚派艺术”[J].上海戏剧,2005年第9期.
    ①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1961年12月版,中国戏剧出版社,第19页。
    ②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47页。
    ③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④王光祈编.《中国音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⑤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1961年12月版,中国戏剧出版社.第20至35页。
    ①蒋菁.《中国戏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
    ①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①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 组织编著.《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二分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8页。
    ②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③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294页。
    ①李维康《京剧发展要走大路——我演梅派戏的点滴认识与体会》转载于《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下)——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17页。
    [1]何为.《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上)》[M].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研究室,1975.
    [2]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M].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董维贤.《京剧流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4]张正贵.《京剧梅派表演艺术的美学内涵》[J].戏剧文学,2009(1).
    [5]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6]徐兰沅《.略谈梅兰芳的声腔艺术》[J].戏剧报,1962(8)
    [7]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
    [8]牛冬阳.《四平调平板唱腔音乐初探》[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1)
    [9]百度词条[EB/CD],小说的三要素http://baike.baidu.com/view/720078.html。
    [10]胡芝风.《谈戏曲剧本创作技巧要素》[J]艺术百家,2004(5)
    [1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2]胡芝风.《谈戏曲剧本创作技巧要素》[J].艺术百家.2004(5).
    [13]孙从音.《中国戏曲创腔思维原则(三.中)》.[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4).
    [14]何为.《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续完)》[M].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研究室,1975.
    [15]何真,言慧谈珠《记纪念言慧珠表演艺术与教育成果研讨展演活动》[J].上海戏剧,2008,(1).
    [16]何为,《戏曲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17]王硕.《程(砚秋)派唱腔知识与学习(一)[》J].中国京剧,2004,第(1).
    [18]张瑞华,《浅谈张君秋先生的唱腔艺术》[J].中国京剧,2006,(6).
    [19]胡芝风,《尚小云和他的“尚派艺术”》[J].上海戏剧,2005,(9).
    [20]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
    [21]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22]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961.
    [24]蒋菁.《中国戏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5]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二分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26]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7]李维康. 《京剧发展要走大路——我演梅派戏的点滴认识与体会》[A]. 《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下)——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