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共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观各国刑法发展史,关于不作为共犯的研究,较早出现于德国。早
    在19世纪末,德国的判例就肯定了不作为形式的帮助犯。二战以后, 德
    国的理论界更是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多关于不作为共犯的理论和学说。而
    f=1本学界以实际判例的出现为契机,分析和探讨了关于不作为共犯的理论
    构成,使该问题已然成为目前日本学界的热点问题。
     在我国理论界关于不作为共犯的研究不仅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尚
    未涉足。这不仅是因为实际的审判实践没有足够的重视,理论界也没有对
    此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理论的触角尚未触及此领域,还因为我们理论界
    一直以来只是对犯罪论的不同具体领域给予关注和加以研究的同时,却忽
    略了犯罪论不同领域之间的竞合所带来的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
    可以说,不作为共犯就是不作为这一行为论与共犯论相交叉所产生的问
    题。
     首先,应该肯定不作为共犯理论是极为复杂的。在这里,即使笔者把
    论文题目概括为“不作为共犯”,但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和内容复杂多样,
    因此,为研究的需要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并限制其理论形态。本文所探讨
    的“不作为共犯”仅仅对“不作为形式的共犯”进行探讨,而不涉及“不
    作为犯的共犯”问题。最后,以“不作为形式的共犯”为内容的不作为共
    犯的体系性归属问题,即属于共犯理论范畴还是属于不作为犯理论范畴的
    问题。本文把不作为共犯问题纳入共犯论领域的同时,由于“不作为”行
    为方式的特性所决定,既然不能直接导入以“作为”为前提的共犯理论,
    来探讨“不作为共犯”问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来揭示以“不作为”
    为基本形式的共犯理论的特点。
     不作为正犯与共犯的界限基准可以说足最难统一的问题,也是研究不
    
    
    
    作为共犯问题的基础。德日关于区分不作为正犯与共犯有诸多理论。第一,
    以共犯论为基础,其区别与作为相同,又分为下列三种学说:主观说,其
    中又有故意说与目的说或利益说之别。故意说认为,具有为自己行为之意
    思而为行为者为正犯,以加担于他人行为之意思而为行为者则为共犯。目
    的说或利益说认为,以自己之目的或利益而为行为者为正犯,以他人之目
    的或利益而为行为者则为共犯:行为支配说,认为不作为犯,亦适用行为
    支配之观念,其称行为支配,是指基于故意把握相当于构成要件之事象的
    经过,行为人所认识目的的构成要件形成之操纵可能性,事实上处于得依
    自己之意思,阻止或中断构成要件实现之状态,并认识之者。有此行为支
    配者为正犯,无此行为支配者则为共犯;保障人说,认为保障人系在作为
    者尚在支配行为经过时,不阻止作为者之行为者为共犯,如在作为者尚未
    支配行为经过时不避免结果发生的则为正犯。
     上述三种学说中,主观说完全以行为人的主观意思为标准,根本不可
    能将正犯与共犯区别清楚。因为犯罪是行为人行为的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
    的统一,只根据一方面的要件,不仅不能将二者区别开来,有时甚至会得
    出错误的结论。故为绝大多数学者所不采。行为支配说以目的行为论作为
    区分的理论基础,这种行为学说本身就不科学,故未被多数学者接受。第
    三种学说以保证人说所开展的“同价值性”之观念为基础,以有行为支配
    之作为者的存在为前提,专就其与作为者的关系,评价不作为者的不作为,
    不失为一种研究方法。但该说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且在对纯正不作
    为犯实行帮助的场合,该说则无法适用。
     第二,以不作为论为基础,认为原则上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
    犯均无不作为共犯的情况存在。凡有作为义务者的不作为均为正犯。不可
    否认,不作为的帮助多发生在对作为犯进行帮助的场合,但在实践中,确
    有对不作为的正犯而以不作为进行帮助的情况。
     笔者认为,认定其不作为是正犯还是共犯,在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的
    前提下,应坚持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相统一的原则:以实行犯的意思,直
    接以不作为实行犯罪构成客观要件行为的是正犯:以帮助他人犯罪的意
    思,以不作为实施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以外的行为的是共犯。
    
    
    
     区别基准明确之后,利用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就可以对不作为共犯
    的具体形态进行分析论证,判断其是不作为的正犯还是共犯。这也是总论
    篇的主要内容。
     在理论界关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学
    说,至今仍存在着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一)全面否定说,主要从不作
    为的基本构造出发,否定不作为形式的共犯形态的成立。因此,主张也不
    可能存在不作为的共同正犯。 (二)全面肯定说, 持全面肯定说的,一般
    把不作为的共同正犯分为作为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和不作为与不作为的
    共同正犯进行论述。 (三)限定肯定说 ,该说实际上是在批判全面肯定说
    的基础上,从共同正犯的本质出发,重新解释不作为共同正犯形态,并认
    为应该限定不作为共同正犯的存在范围。怀疑不作为共同正犯理论可能性
    的观点,从有目的行为论出发把不作为因果关系欠缺目的性作为理由,否
    定出于实现意图的不作为犯的故意性。认为共同行为的决定和分工都是不
    可能的。
     笔者认为,机械地看待
引文
期刊文献:
     (一)中文期刊文献:
     1.陈兴良:《犯罪不作为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5期。
     2.李学同:《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载《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
     3.李卫红、任 勇:《论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4.熊选国:《论不作为犯的义务根据》,《法律科学》,1992年第4期。
     5.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论体系特征比较研究》,载自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6.陈忠林:《论犯罪构成各要件的实质及辩证关系》,载自陈兴良主编:
    《刑事法评论》(第6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7. 李晓龙:《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2期。
     8. 周勇:《论不纯正不作为犯故意的认识因素》,载《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9. 刘艳红:《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类型及其适用》,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
     10. 屈耀伦:《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1. 李学同:《论刑法上的不作为行为》,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二)外文期刊文献:
    1.[日]神山敏雄:《不作为与共犯》,载自《法学教室》(第二期),1974年。
    2. [日]中义胜:《不作为共犯》,载自《刑法杂志》27卷4号。
    3. [日]植田重正:《不作为与狭义共犯》,载自《法学论丛》13卷4·5
    
    
    号。
    4. [日]齐藤诚二:《不作为与共犯》,载自《Law School》14号。
    5. [日]《刑事法判例时评》第78期,1991年。
    6. [日]《判例时报》第766期,1992年。
    7.[日]日高义博:《不作为犯与共犯》,载自《法学教室》333号,1982年。
    
    一、图书文献:
     (一)中文图书文献:
     1.吴振兴著:《罪数形态》,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4月版。
     2.何鹏主编:《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3 月版。
     3.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4.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
     6.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1月版。
    7. 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8.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9.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0.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6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1.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2.李洁著:《犯罪结果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13.李洁著:《犯罪既遂形态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4.马克昌主编:《近代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
    
    
    月版。
     1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6.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探索》(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7.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10月版。
     18.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9.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0.冯平著:《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21.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22.谢晖、陈金钊著:《法律:诠释与应用——法律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3.陈金钊著:《法律解释的哲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4.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1月版。
     25.[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陈忠林译:《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6.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上),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1995年10月版。
     27.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下),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1999年12月版。
     28.叶高峰主编:《共同犯罪理论及其运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29.陈朴生著:《刑法专题研究》,台湾三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德]李斯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
     31.赵秉志主编:《犯罪停止形态适用中的疑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2.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3.[英]J?C?史密斯、B?霍根著:《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4.刘明祥著:《刑法中错误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4月版。
     35.林维著:《间接正犯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36.周光权著:《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37.徐久生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38.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39.[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40.[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41.[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42.李海东著:《刑法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
     43.青锋著:《犯罪本质研究——罪与非罪界说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4.[日]西原春夫主编、李海东等译:《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3月版。
     45.[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罗结珍译:《法国刑法总论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马克昌著:《刑法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1995年5月版。
     47.鲁兰著:《牧野英一刑事法思想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7.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版。
     48.魏东著:《教唆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版。
     49.陈明华、郎胜、吴振兴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50. 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1.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52.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3.[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郑永流译:《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版。
     54.[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55.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1、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56.赵秉志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56.刘星著:《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57.肖中华著:《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58.阴建峰、周加海主编:《共同犯罪适用中疑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59.刘凌梅著:《帮助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60.黎宏著:《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61.[日]日高义博著、王树平译:《不作为犯的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
    
     (二)外文图书文献:
     1.[日]神山敏雄著:《不作為をめぐる共犯論》,日本成文堂,1994年版。
    2. [德]Jescheck著:《ドイツ刑法総論》(日文版),西原春夫监译,日本成文堂,1999年版。
    
    3. [日]大塚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日本有斐阁,1982年版。
    4. [日]香川达夫著:《刑法总论》(总论),日本成文堂,1980年版。
    5. [日]中义胜著:《刑法上的诸问题》,关西大学出版部,1991年版。
    6. [日]神山敏雄:《关于作为与不作为界限的考察》,载自平场安治博士还历祝贺《现代刑事法学》(上),日本成文堂,1977年版。
    7. [日]大越义久著:《共犯的处罚根据》,日本成文堂,1981年版。
    8. [日]胜本勘三郎著:《刑法要论总论》,日本有斐阁,1913年版。
    9. [日]平井彦三郎著:《刑法总纲》,日本有斐阁,1933年版。
    10. [日]植田重正:《不作为与狭义共犯》,载自《关西大学法学论集》(第13卷)第4·5·6合并号,1964年版。
    11. [日]宫泽浩一:《不作为共犯》,载自《刑法的思考与逻辑》(第1卷),1975年版。
    12. [日]正田满三郎著:《刑法体系总论》,日本有斐阁,1979年版。
    13. Armin Kaufmann, Die Dogmatik der Unterlassungsdelikte, 1959.
    14. Calus Roxin, Strafgesetzbuch, Leipziger Kommentar,10.Aufl., 2.Lieferung,1978.
    15.Calus Roxin, T?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 1967.
    16. Dreher/Tr?ndle,Strafg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 43. Aufl., 1986.
    17.Dieter Mayer, Anstiftung durch Unterlasscn, MDR 1975.
    18. Eberhard Schmidh?user, Strafrecht(AT), Studienbuch,1982.
    19. Eberhard Schmidh?user, Strafrecht, A. T. , Lehrbucn, 2.Aufl. 1975.
    20. Friedrich-Christian Schroeder, Der T?ter hinter dem T?ter, 1965.
    21. Gerhard Kielwein Unterlassung und Teilnahme ,GA 1995.
    22. Gerald Grünwald,Dle Beteilegung durch Unterlassen,GA 1959.
    23. Günter Stratenwerth, Strafrecht(AT),3.Anfl.,1981.
    24. Günter Langrock, Der praktische Fall, JuS 1971, Heft 10.
    25. Hans-Joachim Rudolphi, Gleichstellungsproblematik, S.143.
    26. Hans-Heinrich Jescheck,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T),1969.
    27. Hans-Heinrich Jescheck,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T), 3.Aufl., 1978.
    
    28. Hans Welzel, Das Deutsche Strafrecht,11. Aufl., 1969,S.206.
    29. Hans-Joachim Rudolphi, Systemae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2. Aufl., 1977.
    30. Heinz Bindkat, Negative Beihilfe und vorausgegangenes Tun, NJW 1960.
    31. Joachim Schwarz, Die Unterscheidung zwischen echten und unechten Unterlassungsdelikten,1967.
    32. Karl v. Zahn, über Kausalit?t der Unterlassung im Strafrecht,GS 69, 1906.
    33. Klans Lüderssen, Zum Strafgrund der Teilnahme,1967.
    34. Klaus-Henning Busse, T?terschaft und Teilnahme bei Unterlassungsdelikten, diss. G?tingen,1974.
    35. Lothar Woerner, T?terschaft und Teilnahme beim unechten Unterlassungsdelikt, 1958.
    36. Maurach/G?ssel/Zipf, Strafrecht(AT), Teilband 2,5. Aufl., 1978.
    37. Sch?nke/Schr?der/Cram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er, 22. Aufl., 1985.
    38. Otfried Ranft, GarantiepAlchtwidriges Unterlassen der Deliktshinderung-Ein Beitrag zur Abgrenzung von T?terschft und Teilnahme, ZStW 94(1982) Heft 4.
    39. Paul Bockelmann,Strafrecht(AT),3. Aufl., 1975.
    40. Paul Bockelmann, Zum Problem der Meineidsbeihilfe durch Unterlassen, NJW 1954.
    41. Paul Merkel, Anstiftung und Beihilfe, Festgabe für Reinhard von Frank, Bd. 2,1969.
    42. Peter Lubberger, Strafbares Teilnahme durch Unterlassung, Diss. Heidelberg, 1962.
    43. Rolf Dietrich Herzberg, Die Unterlassung im Strafrecht und das Garantenprinzip, 1972.
    
    44. Ulrich Loewenheim, Anstiftung dnrch Unterlassung, Diss. Frankfurt a. M. 1962.
    45. Werner Niese, Die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gerichtshofs in Strafsachen, JZ 1953.
    46. Wilhelm Gallas, Strafbares Unterlassen im Fall einer Selbstt?tung, JZ 19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