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罪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轻罪、重罪的区分是很多国家刑法典对犯罪的法定分类,我国则没有法定分类意义上的轻罪概念和轻罪制度。我国刑法典规定的犯罪,大约相当于国外刑法典规定的“重罪”部分,而国外“轻罪”的那部分犯罪,在我国主要是由劳动教养和行政性的治安管理进行处罚。本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立我国的轻罪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5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学界对轻罪制度的研究现状,研究轻罪制度的意义及轻罪的概念等。第一节对轻罪制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研究轻罪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节对“轻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略介绍了国外轻罪制度,及其与保安处分和违警罪制度的区别。
     第二章研究了刑法中的轻罪制度的理论价值,主要分析了轻罪与行政权的控制、刑法的罪刑均衡原则、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刑法的明确性原则之间的关系。轻罪制度有利于控制行政权的滥用,也有利于在立法层面贯彻罪行均衡原则和完善对法益的保护。定性区分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能够更好的体现刑法的明确性原则,而建立轻罪制度有利于解决定性界分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所造成的轻微犯罪行为与严重犯罪行为都被笼统的视为犯罪造成的弊端。
     第三章研究了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改造劳动教养制度、合理界分行政违法行为与犯罪、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国外刑法保护范围协调等方面。
     第四章对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障碍和困难进行了分析。建立轻罪制度遇到的主要障碍有三个:建立轻罪制度造成的犯罪圈扩大、有犯罪前科、犯罪“污名”负面影响等问题;建立轻罪制度带来的与现有刑法理论体系的协调问题;科学、合理的界定轻罪的范围问题等。本章的三节分别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展开了论证。
     第五章对中国轻罪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设计。该章对建立我国轻罪制度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析,主张以单行的《轻罪法》形式建立轻罪制度。而《轻罪法》主要应包括三类行为:劳动教养处罚的部分行为;《刑法》分则部分章节规定的法定刑最高为3年有期徒刑的轻微犯罪;需要予以犯罪化的部分危害行为,例如危险驾驶、见死不救等。轻罪的程序应当以简易、快速为原则。为了解决建立轻罪制度后的犯罪前科对轻罪犯罪人的不利影响,应当建立轻罪的前科消灭制度。
The distinction of Misdemeanor and felony is the statutory classification of crimes in many countries’Penal Code, but there is no misdemeanor concept and system in the sense of statutory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Crimes in China’s Criminal Code is about the equivalent of the felony section in criminal codes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 misdemeanor part of the crimes are mainly regulated by re-education throught labour and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in China.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isdemeanor in Chin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misdemeanor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significance, concept of misdemeanor system. Section one analyz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misdemeanor system, and describ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isdemeanor system. In section II the concept of misdemeanor was defined and, also briefly introduced the foreign misdemeanor system and its differences with security measures and viol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misdemeanor system. I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sdemeanor system and the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legal interest protection 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the principle of clarity of the criminal law. Misdemeanor system will help to control the abuse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also conducive to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between offenses and punishment and in legislative level and the protection of legal inter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will also help to resolve the drawbacks brought about by qualitative distinguishing of crime and administrative violations.
     Chapter III talk ab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isdemeanor system in China. The necess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ollowings: reform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 Reasonable disti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violations and crime; carring out the criminal policy of combining punishment with leniency; coordin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by criminal law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th internation standards.
     Chapter IV analyzes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isdemeanor system in China. The obstacles are mainly as followings: over-extended expansion of the crimes scope, the problem of criminal records, and the issue of negative impact of criminal "stigma", which all caus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misdemeanor; the difficulties of coordinating misdemeanor system with existing criminal theor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fining of the scope of misdemeanor.
     In Chapter V,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China's misdemeanor system was designed. The chapter advocated an independent "misdemeanor law" system as the mode to establishing misdemeanor system in China. "Misdemeanor law" should mainly include three type behaviours : part of the violations punished by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 minor offenses in Criminal Law which the maximum statutory sentence is 3 years; dangerous behaviours that need to be criminalized, such as dangerous driving, oblivious to others sufferings, etc. The procedure of misdemeanor cas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ummar and fast. In order to solv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riminal record caused by establishment of misdemeanor system, criminal records repeal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引文
1列宁:《论策略书》,《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1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页。
    2 [英]卡尔·波普尔,邱仁宗译:《无尽的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1张绍彦:《论劳动教养立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建立我国轻罪处罚制度的理论创新》,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2卢建平、叶良芳:《重罪轻罪的划分及其意义》,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3叶希善:《犯罪分层研究——以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意义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70、71、80、81页
    1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2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3时延安:《刑罚权的边界:犯罪的定义与被定义的犯罪———对新一轮犯罪定义争鸣的基本态度》,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页。
    4张明楷:《犯罪定义与犯罪化》,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145页。
    5冯军:《犯罪化的思考》,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147页。
    
    1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1其实也属于犯罪圈过小的问题。
    2《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 [日]西原春夫:《日本刑法与中国刑法的本质差别》,黎宏译,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7),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1储槐植、苏利:《国外轻罪处罚与教养处遇》,载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赵秉志、杨诚主编:《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检讨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93页。
    1 Richard Frase,“Fair Trial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in David Weissbrodt and Rudiger Wolfrum, eds., The Right to a Fair Tiral (Berlin:Springer, 1997)
    2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导论部分,第2页。
    3 The 2008 Florida Statutes, CHAPTER 775, 775.08.
    1 New York State Penal Code, Article 10, Section 10.00.
    2 New York State Penal Code, Article 55, Section 55.00,55.05,55.10.
    3 California Penal Code ,SECTION 2-24.
    4关于法国《新刑法典》的引注皆出自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5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版。
    6《意大利刑法学原理》翻译为“轻罪”,见陈忠林译评:《意大利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最新意大利刑法典》翻译为“违警罪”,见黄风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1版。尽管译名不统一,但意大利刑法把犯罪划分为轻重两类是个不争的事实。
    1黄风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1版,14页。
    2 [美]罗纳尔多·V·戴尔卡门著,张鸿巍等译:《美国刑事诉讼——法律和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9页。
    1 [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389页。
    2 Baldwin v. New York, 399 U.S. 66 [1970]
    3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173页。
    4金邦贵:前引书,第169页。
    5关于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的引注皆出自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398页。
    2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总则释义部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12月版,290页。
    1甘雨沛、何鹏主编:《外国刑法学(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85页。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页。
    3梁根林:《保安处分制度的中国命运》,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第758页。
    4苗有水:《保安处分与中国刑法发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5 [日]大塚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述》(总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507页。
    6大塚仁:前引书,第507页。
    1陈瑞华:《警察权的司法控制——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2001年第6期,29页。
    1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历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5—212页。
    2孟庆超:简评1943年《中华民国违警罚法》,网址http://www.lawtime.cn/info/lunwen/xzqtxzflw/2006102647550.html
    3《中华民国法规汇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628 -634页。
    
    1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5页。
    2 Theodor F.T.Plucknett: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12. P455.
    3李红海:《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从梅特兰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59页。
    1张旭主编:《英美刑法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7页。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5页。
    2 [英]约翰·哈德森著,刘四新译:《英国普通法的形成》,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版,174页。
    3 Theodor F.T.Plucknett:”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12. P459.
    4 [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姚永吉等译:《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260页。
    5 [英]J.W.塞西尔.特纳著,王国庆等译:《肯尼刑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134页。
    1 Lodewijk Rogier :“中国、荷兰行政法实施的发展”,载《“中荷行政法执法之比较研究”论坛》,北京,2009年10月15日。
    2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2页。
    1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2应松年、薛刚凌:《论行政权》,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3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2页。
    4徐显明:《论“法治”的构成要件》,载《法学研究》第18卷第3期。
    
    
    1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载《法学》1998年第8期。
    2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1 Cf. Ole. Hansen,“A balanced approach”, in John Benyon & Colin Bourn:“The Police: Powers, Procedures and Proprieties”, Pergamon Press, 1986, p104.
    2 Lon L.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 in A merican Court System , 1978 by W. H. Freman & Company.
    3 [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3版) ,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 - 23页。
    4 [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赵秉志、吴振兴主编:《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2张小虎:《刑法的基本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 - 57页。
    3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另参见[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论》(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转引自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27页。
    2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3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以下。
    
    1《日本刑法典》序,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日本刑法典》,前引书,第10页。
    3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页。
    1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2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页。
    3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65页。
    4贝卡里亚:前引书,第65页。
    
    1赵廷光:《罪刑均衡论的兴衰与罪责刑均衡论的确立》,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2陈兴良:《罪刑均衡的理论建构》,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4期。
    3刘守芬,方文军:《罪刑均衡的司法考察》,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1陈兴良:《罪刑均衡的司法体认》,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2刘守芬、方文军:《罪刑均衡的司法考察》,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1周光权:《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4期。
    1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2 ]贝卡里亚:前引书,第66页。
    3 [英]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4贾宇:《边沁刑法思想述评(上)》,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1 Marvin E.Wolfgang, U.S.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The National Survey of Crime Severity”, NCJ- 9601 7,June 1 985.vi - x.
    2 Marvin E.Wolfgang, U.S.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The National Survey of Crime Severity”, NCJ- 9601 7,June 1 985. v.
    1有关白建军教授关于罪量定量研究的内容,请参见白建军:《罪刑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章“犯罪数量规定性”。
    2美国量刑委员会:《美国量刑指南》,量刑指南北大翻译组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358页。
    3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张明楷:前引书,第73页。
    2 [日]大冢仁著:《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3陈泽宪:《刑法修改中的罪刑法定问题》,《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4陈泽宪:《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缺陷和司法误区》,载《刑事法前沿》第3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明楷:《罪刑法定的两个侧面对法治的启示》,《法学论坛》2003年第2期。
    1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泽,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2 [日]大冢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3 [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4西田典之:前引书,第41页。
    5 Connally v. General Constraction Co. , 269 U. S. 385 (1926) .
    6梁根林:《罪刑法定视野中的刑法合宪审查》,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7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1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第8号,第489页。转引自张明楷《刑法学》,第62页。
    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
    3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4 [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32页。
    5刁容华主编:《中西法律思想论集》,台湾台北汉林书局1984年版,第165页。
    6 [美]博登海默:前引书,第402页
    7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349页。
    8关于刑法中的模糊性问题,请参见杨书文:《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1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3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20页。
    4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1 California Penal Code Section 487.488.489.490.490a.
    2储槐植:《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168页。
    3储槐植:前引书,第415-419页。
    
    1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225页。
    2李洁:前引书,第22页。
    1《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10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第30条、32条,《关于禁毒的决定》第8条,《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第4条。
    3陈瑞华:《警察权的司法控制——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法学》2001年第6期,第26页。
    1陈泽宪:《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第399页。
    
    1陈泽宪:《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第399页。
    2张庆国:《试论劳教制度的改革》,《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第2期,第73页。
    1转引自刘中发《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出路》,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另参见湛中乐、朱秀梅:《劳动教养问题探析》,载《中国劳动教养》1999年第5期;姜金方:《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制历程及现实问题》,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
    2转引自刘中发《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出路》,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
    3常兆玉、高莹:《关于完善劳动教养适用程序的立法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9期。
    1张绍彦:《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理论选择——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第21页。
    2张绍彦:《关于劳动教养立法的基础问题思考》,载《法学》2001年第3期,第44页。
    3张绍彦:前引文,第44页。
    4梁根林:《劳动教养何去何从》,载《法学》2001年第6期,第22页。
    5屈学武:《保安处分与中国刑法改革》,《法学研究》第18卷第5期。
    
    1屈学武:《“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第22页。
    2储怀植:《论教养处遇的合理性》,《中国劳动教养》1999年第3期
    3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4储怀植:《论教养处遇的合理性》,《中国劳动教养》1999年第3期
    
    1 [奥]曼弗雷德·诺瓦克著,毕小青、孙世彦译:《民权公约评注》,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1页。
    2熊秋红:《解读公正审判权———从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3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1庄伟、曾静音:《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条款冲突及协调》,载戴玉忠、刘明祥主编:《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2庄伟、曾静音:前引书,第229页。
    
    1《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检察日报》2010年2月21日,第三版。
    2储槐植:《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419页。
    1白建军:《坚硬的理论、弹性的规则——罪行法定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32页。
    2 James Goldschmidt, Das Verwaltungsstrafrecht, 1902. ,Maurach /ZipfLehrbuch AT 1, 6. Aufl. 1983,§8 Rdnr.26 ff.转引自何子伦:《台湾地区刑事犯与行政犯分界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第39页。
    1 ErikWolf, Die Stellung der Verwaltungsdelikt imStrafrechtssystem Festgabe für R. v. Franf, Bd II, 1930,S. 516.转引自苏俊雄:《刑事犯与行政犯之区别理论对现代刑事立法的作用》,载《刑事法杂志》1993年第
    2期,第28页。
    2何子伦:前引文,第39页。
    3何子伦:前引文,第40页。
    4刘守芬、牛广济:《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理论界限新探》,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年第9期。
    5 H. H. Jescheck.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ei1, 4. Aufl.1988, S. 52.
    1 H. Jescheck. Das deutscheWirtschaftstrafrecht, JZ 1959,S. 461.
    2林山田:《论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载《刑事法杂志》1976年第2期,第43页。
    3何子伦:《台湾地区刑事犯与行政犯分界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6页。
    4何子伦:前引文, 2005年,第57页。
    1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2储槐植著:前引书,第420页。
    3 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的大纲采用了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引发了刑法学界很大的争论。
    4王云海:《日本刑罚是重还是轻》,载《明德刑法学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466页。
    5大冢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18页。
    1王云海:《日本刑罚是重还是轻》,载《明德刑法学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467页。
    2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34页。
    1见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的谈话, 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002/09/394962.shtml。
    2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2/10/content_12960937.htm。
    3也有观点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项刑事司法政策,见储槐植、赵合理:《国际视野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但是,宽严相济并非仅仅是刑事司法政策,它也是刑事立法政策和刑事执行政策,是中国基本的刑事政策,相似观点可参见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1转引自赵秉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贯彻的基本问题》,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7期,第5页。
    2相似的观点,请参见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2006年第1期,第20页。
    3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第28~33页。
    1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2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
    3杨春洗:前引书,第398页。
    4王亚凯、付立庆:《美国特色的严打法———加州三次打击法初论》,载陈兴良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检讨———以“严打”刑事政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1李晓明:《欧美“轻轻重重”刑事政策及其借鉴》,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第111页。
    1李晓明:《21世纪英国的刑事司法改革》,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2庄建南、叶建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完善》,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第6期。
    1李晓明:《从中美IP/WTO第一诉谈我国的轻罪体系建构——重在两国保护力度的分析》,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167页。
    2李晓明:《从中美IP/WTO第一诉谈我国的轻罪体系建构——重在两国保护力度的分析》,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169页。
    1相关情况可参见人民网“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专题”网址:http://ip.people.com.cn/GB/136672/136683/145088/index.html。
    2参见《中国胜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2009年03月23日《北京日报》。
    3参见《联合早报》2009年1月28日的报道:《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中方败诉》。
    1 United States Code 17︴506a.
    2李晓明:《从中美IP/WTO第一诉谈我国的轻罪体系建构——重在两国保护力度的分析》,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170页
    1本章主要是针对理论上的障碍和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学理性、逻辑性的分析论证,而现实情况错综复杂,仅仅依靠价值判断得出的结论,说服力和可接受性都大有疑问,实证性研究的支撑有其必要性。
    2储槐植:《议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5期,第28页。
    3屈学武:《“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第20页。
    1屈学武:前引文,第20页。
    2储槐植:《议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5期,第28页。
    3陈瑞华:《劳动教养的历史考察与反思》,载《中外法学》2001第6期。
    
    1储槐植、宗建文等:《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26页。
    2《2007年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法律年鉴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23页、1081页。
    3 [法]罗伯斯比尔:《革命与法制》,吴鑫涛、马君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14页。
    4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1李华芳:《辫子王朝闲话的闲话》,载《读书》2001年第12期。
    1张绍彦:《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理论选择——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第23页。
    1赵秉志、杨诚:《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检讨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94页。
    2滕炜:《论劳动教养立法问题》,载陈泽宪主编《犯罪定义与刑事法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3储槐植、苏利:《国外轻罪处罚与教养处遇》,载储槐植等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页。
    4滕炜:《论劳动教养立法问题》,载陈泽宪主编《犯罪定义与刑事法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1王尚新:《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2周光权:《犯罪论体系的改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11月版,序。
    3王云海:《日本刑罚是重还是轻》,载《明德刑法学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467页。
    1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1叶希善:《论犯罪分层标准》,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82页。
    2 Richard Frase,“Fair Trial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in David Weissbrodt and Rudiger Wolfrum, eds., The Right to a Fair Tiral (Berlin:Springer, 1997)
    3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导论部分,第2页。
    1 The 2008 Florida Statutes, CHAPTER 775, 775.08.
    2 New York State Penal Code, Article 10, Section 10.00.
    3 New York State Penal Code, Article 55, Section 55.00,55.05,55.10.
    4 California Penal Code ,SECTION 2-24.
    5关于法国《新刑法典》的引注皆出自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意大利刑法学原理》翻译为“轻罪”,见陈忠林译评:《意大利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最新意大利刑法典》翻译为“违警罪”,见黄风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1版。尽管译名不统一,但意大利刑法把犯罪划分为轻重两类是个不争的事实。
    3黄风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1版,14页。
    
    1赵秉志:《刑法新探索》,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2高铭暄、王作富:《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410– 411页。
    3周振想:《刑法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4邢志人:《犯罪预备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 209页。
    5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 144页。
    1郑伟:前引书,第32页。
    2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3卢建平、叶良芳:《重罪轻罪的划分及其意义》,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1黄开诚:《我国刑法中轻罪与重罪若干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2 California Penal Code Section 487.488.489.490.490a.
    1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1《人民日报》2009年2月25日,第8版。“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开局良好”
    2陈兴良:《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以刑事法治为视角》,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
    1肖怡:《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37-39页。
    
    1 Herbert L. Packer, 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296.
    2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张明楷:《刑法的基础观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页以下。
    2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236页。
    3熊永明:《犯罪圈的界定及其关系处理》,载戴玉忠、刘明祥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4-6页。
    1黎宏:《‘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第28页。
    2《法国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3《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1叶慧娟:《见危不助犯罪化的刑法边缘性研究》,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论文,第54页。
    
    1《北京青年报》,2009年8月7日:“杭州保时捷撞人案,立法严惩‘危险驾驶’势在必行”。
    2谢望原:《“飙车”致人死伤行为如何定性》,载《检察日报》2009年8月4日。
    3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4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131页。
    1 [美]罗纳尔多·V·戴尔卡门著,张鸿巍等译:《美国刑事诉讼——法律和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9页。
    2 [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389页。
    3 Baldwin v. New York, 399 U.S. 66 [1970]
    1 [美]佛洛伊德·菲尼、岳礼玲选编:《美国刑事诉讼法经典文选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7页。
    2 [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303、318页。
    3 U.S, Dept. of Justice, BJS, Sourcebook of Criminal Justice Statistics, 1994-1995, p.492.
    4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73页。
    5金邦贵:前引书,第169页。
    6关于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的引注皆出自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398页。
    2以下关于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的引文,参见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3 [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00页。
    1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序言。
    2 [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9页。
    1龙宗智、潘君贵:《我国实行辩诉交易的依据与限度》,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23页。
    1于志刚:《论前科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因各项法律中对任职限制的规定一般表述为“曾因犯罪受过处罚的”,前科概念中包括被判处刑罚的要素,与我国各项法律中对前科任职限制的规定相一致。
    3德国《中央犯罪登记簿和教育登记簿法》第51条第1款。
    1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86条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金永哲译:《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版。
    4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 Jonathan Herring: criminal law, third edition, law press, 2003.
    2. Joshua Dressler: Understanding criminal law, New York, N.Y.: M. Bender, 1987.
    3. Myron Muscovite: Cases and problems in criminal law, Cincinnati, Ohio: Anderson Pub. Co.,1989.
    4. John H. Lindquist: Misdemeanor Crime: Trivial Criminal Pursuit.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
    5. Harvey Wallace, Cliff Roberson: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 with built-in study guide, Boston: Pearson A&B, 2006.
    6. Michael Jefferson: criminal law, 5th edition, Law Press, 2003.
    7. John M. Scheb, John M. Scheb II: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St. Paul, MN: West, 1989.
    8. Sue Titus Reid: Criminal law, Boston: McGraw-Hill, 1998.
    9. Theodor F.T.Plucknett: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12.
    10. Stenven L.Emanuel: criminal law,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11. John Kaplan, Robert Weisberg, Guyora Binder, CRIMI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12. Wayne LaFave: Criminal Law, West Publishing, Hornbook Series, 3d ED.2000.
    13. Smith·J·C, Hoganbrian: CRIMINAL LAW, 10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2002.
    14. Edward Eldefonso, Alan R. Coffey: Criminal law: history, philosophy, enforce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 1981.
    15.陈泽宪著:《刑事法治之求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6.陈泽宪主编:《死刑案件的辩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7.陈泽宪主编:《死刑中外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8.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9.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2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0.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3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1.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2.陈泽宪主编:《犯罪定义与刑事法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3.屈学武主编:《刑法理论研究新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4.屈学武主编:《刑法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5.屈学武主编:《刑法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6.张绍彦主编:《犯罪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7.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8.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9.[美]弗莱彻著,邓子滨译:《反思刑法》,华夏出版社,2008年4月版。
    30.赵秉志、杨诚主编:《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检讨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1.[英]JW塞西尔特纳著,王国庆李启家译:《肯尼刑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版。
    32.[英]J·C·史密斯B·霍根著:《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3.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
    34.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35.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6.罗结珍译:《法国新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7.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8.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9.黄风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
    40.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41.[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陈忠林译评:《意大利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2.黄明儒:《行政犯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3.[美]弗洛伊德·菲尼、岳礼玲著:《美国刑事诉讼法经典文学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4.[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5.[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罗结珍译:《法国刑法总论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46.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47.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48.[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9.徐卉译:《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刑事诉讼流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50.[德]冈特·施特拉滕韦特著,杨萌译:《刑法总论Ⅰ-犯罪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
    51.谢望愿等译:《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52.谢望愿等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54.张旭主编:《英美刑法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55.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56.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57.[英]卡尔·波普尔,邱仁宗译:《无尽的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叶希善:《犯罪分层研究——以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意义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赵秉志、杨诚主编:《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检讨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 [美]罗纳尔多·V·戴尔卡门著,张鸿巍等译:《美国刑事诉讼——法律和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日]木村龟二主编,顾肖荣、郑树周译:《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1. Robert G. Simmons: Look Ahead in Misdemeanor Cases,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1931-1951), Vol. 37, No. 4 (Nov. - Dec., 1946), pp. 329-332.
    2. Lynne M. Adrian and Joan E. Crowley: Hoboes and Homeboys: The Demography of Misdemeanor Convictions in the Allegheny County Jail, 1892-1923,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Vol. 25, No. 2 (Winter, 1991).
    3. Richard H. Rahl: The Right to Counsel in Misdemeanor Cases,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48, No. 3 (Aug., 1960).
    4. John Paul Ryan: Adjudication and Sentencing in a Misdemeanor Court: The Outcome is the Punishment, Law & Society Review, Vol. 15, No. 1 (1980 - 1981), pp. 79-108.
    5. Douglas W. Maynard: The Structure of Discourse in Misdemeanor Plea Bargaining, Law &Society Review, Vol. 18, No. 1 (1984), pp. 75-104
    6.Ralph H. Nutter: The Quality of Justice in Misdemeanor Arraignment Courts The Quality of Justice in Misdemeanor Arraignment Courts,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and Police Science, Vol. 53, No. 2 (Jun., 1962).
    7.陈泽宪等:“犯罪定义与刑事法治”笔谈,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8.张绍彦:论劳动教养立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建立我国轻罪处罚制度的理论创新,载《现代法学》,第25卷第2期。
    9.屈学武:“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载《河北法学》,第23卷第11期。
    10.卢建平、叶良芳:“重罪轻罪的划分及其意义”,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11.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12.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3.时延安:《刑罚权的边界:犯罪的定义与被定义的犯罪———对新一轮犯罪定义争鸣的基本态度》,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14.张明楷:《犯罪定义与犯罪化》,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5.[日]西原春夫:《日本刑法与中国刑法的本质差别》,黎宏译,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7),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黄开诚:《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存在范围》,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何子伦:《台湾地区刑事犯与行政犯分界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陈静:《论刑事轻罪处理程序》,四川大学法律硕士,2007年。
    4.刘敏:《对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立法思考》,山东大学法律硕士,2007年。
    5.朱晋:《法治视野中的劳动教养》,苏州大学法律硕士,2004年。
    6.张小霞:《我国行政刑罚研究-从立论到立法》,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