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行政的法治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公共行政改革运动的推进,公共行政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民间力量的参与在不断地加强,“政府”与“民间”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合作行政”,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行政活动的新景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探索,合作行政在我国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势。然而,与实践中蓬勃开展的合作行政活动相比,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供给却尚不全面、也不充分,且现有的制度体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公私合作的行政活动方式及其所导致的“亦公亦私、非公非私”的领域对传统的法学理论,尤其对传统的公法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应以现有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背景为基点,积极借鉴域外理论变革与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建构适应时代需求的、有利于我国合作行政的良性运转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the activity of dealing with public affairs, which mainly embody themselves i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or services. Before the 1970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ield that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is just one of the exclusiv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at th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used to meet public needs should and can only be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that serves as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The consensus results in the governmental monopoly of the public affairs as well as the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Since the 1970s, however, the global reform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s deleted part of the services from "public" areas on one hand, and made non-governmental forces gain power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ing of the affai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n the other. So far,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changed. Besides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the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the non-governmental bod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single ent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main struc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ve,the non-governmental body has been an efficacious resour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are taking diversified forms of mutual interdependance,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al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which is referred to as“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The activities that the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commit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ow a new picture of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for the people. The present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changes, investigates the“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legal back-up for the healthy functioning of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and thus realize the synchronous innovation of relevant legal theory.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and cards the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the period of liberal capitalism, the scope of governmental functions experienced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the ideal form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experienced such stages from the“laissez-faire government”, to the“omnipotent government”to the“limited government”.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comes from the reformation of the 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oriented to the“limited government”.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means the processing of public affairs by the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together.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cooperative model between“the government”and“the nongovernment”takes various forms such as franchising, contracting-out,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 expert participation, grants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reasoning of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Firstly, the study denies the rationality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monopoly the public affairs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gical defects of the omnipotent government, which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the hypothesis of“Charity Government”, the negligence of deviations of agent activities, and the inadequate cost-benefit comparison of solving external problems. Secondly, the study reveals the necessity that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s in the public affairs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mitations of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originate mainly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on-exclusivenes of public goods or services and the profiteering of private institution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atural monopoly in the industry owned by the public goods or services and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cept of“consideration of survival”and the private selfishness. Finally,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governmental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may deal with public affairs cooperatively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opinions. The detachabiligy theory of production, supply and that of industry show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rivate sectors may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from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It is also possible for the governmental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to cooperate on the occasion where public and private goods are provided in tying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from the extended utility function, the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can als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yet without intending to gain profit, if there is an appropriate incentive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is a gener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First of all, on the basis of argu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the study, focusing on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tries to find out the basic direction of legal reformation at the age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value pursued by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modern constitutional countries. Subsequently, the study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ways of legal reformation from the legislative control of cooperative decisions, the governmental regulation in cooperative processes, and the judicial relief of the controversy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The legislative control of cooperative decisions includes legal reservations and due process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reservations of important matters”, the principle of legal reservations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and the franchise of the public utility in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The due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decisions should include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among private practitioners,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and the reasoning exposure mechanism.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results in the fact that pa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tasks are performed by the nongovernmental force. In this cas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changed from the direct provider into the supervisor, and thu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as changed from the past“performance duty”to“guarantee duty”. In this wa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event“market failure”which may cause the loss of efficiency with the help of effective regulatory system, and curb all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n the market so as to ensure the public interest. With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traditional regulatory measures have demonstrated weakness.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governmental regulation in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the regulatroy reformation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hich concerns the entities of regulation, means of regulation and regulatory procedures. The main theoretical issue of legal disputes which may arise in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mainly lies in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operative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The judgement of the legal nature of“cooperative contract”is the key to determining the judicial solution. This study, by comparing the distinguishing criterion between the civil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in civil law countries as well as considering the reality of legal theory and system in china, believes that such contracts used in contracting-out,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s, expert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civil contract, and the contract used in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 and the franchise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The study tries to give the relevant ideas of constructing institutions from legislation, governmental regulation and judicial relief through analyzing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First of all,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gislative level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cerning the decisions over the commisson of public power and the franchise of public utility,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 reservation; a reasonable norms of entities about the decisions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qualifications of private institutions; the relevant processes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to solve the conflict among various procedural norms and to design the effectiv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Secondly, the regulation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s: setting up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allocating regulatory powers reasonably; concentrating on the details about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affairs, and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e existing regulatory measures; emphasiz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regulatory processes, designing the syste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king them effective. Finally,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bout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should be constucted to provide effective judicial relief for the disput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possibly existing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mechanism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complet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reconstructing the litigant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thus confirming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right to sue of administrative party; formulating rules of evide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litig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medi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type of judgment on prestation, thus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firmatory judgment and the judgment of modification.
引文
①参见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参见苏力:《也许还需要距离(译序)》,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26043,2008年3月2日。
    ②[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下卷),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2页。
    ①参见[德]卢曼:《法律的自我复制及其限制》,韩旭译,《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2期,第450—451页。
    ②金自宁:《行政法的范围确定吗?——译者的话》,载[新西兰]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②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③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④参见[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97—516页。
    ⑤[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①参见[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丹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页。
    ②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449页。
    ①参见[美]林格:《重建美国人的梦想》,章仁铨、林同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6页。
    ②“从摇篮到坟墓”源于《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报告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表达了福利国家的重要思想,该报告为人们展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社会保障的福利国家思想和实施方案。参见周爱国:《<贝弗里奇报告>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94—96页。
    ③参见王枫云、陆稻稻:《西方国家政府权力扩张与控制的经济学基础》,《江汉论坛》2004年第11期,第32页。
    ①参见[美]米尔顿·弗里得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0页。
    ②参见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求是》2005年第3期,第38—40页。
    ③参见[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④[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页。
    ⑤[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前言),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金自宁:《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①许宗力:《论行政任务民营化》,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82页。
    ②参见樊玉成:《域外民营化——以英、美与我国台湾为分析对象》,http://www.fatianxia.com/blog_list.asp?id=5793,2008年11月10日。
    ③法国第一次国有化发生在1945年,是由共产党、社会党及人民共和党的三党联合内阁推动的政策,第二次国有化是1981年起密特朗政府推动的政策。
    ④在1988年的总统大选中,社会党领袖密特朗再度当选,随之第一次民营化计划也被中断。
    ①参见林淑馨:《铁路、电信、邮政三事业民营化》,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15页。
    ②参见袁持平、吴肯浩:《德国民营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第101页。
    ③参见[日]加藤荣一:《德国公有企业的民营化—从日德比较的角度》,徐静波译,《德国研究》1996年第1期,第16页。
    ①参见林淑馨:《铁路、电信、邮政三事业民营化》,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8—21页。
    ②参见[美]帕特里夏·英格拉姆:《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宋世明译,载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③参见曹现强:《当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4页。
    ④参见刘赛力:《保守党连续执政十七年来的英国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第67页。
    ⑤参见刘赛力:《保守党连续执政十七年来的英国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第67页。
    ①江崛钦、林钟沂:《公共组织理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0年版,第367页。
    ②参见[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③参见詹中原:《民营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之分析》,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4页。
    ④参见杨牧:《组图:揭秘美国私营监狱——质优价廉赢利渠道多》,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5/8085941.html,2008年12月28日。
    ①参见曹现强:《当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1—52页。
    ②其中具有代表性且所涉资金金额较大的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煤田的重建为目标的煤田计划(1998)、以解决社区安全和犯罪恐慌问题为目标的犯罪和动乱条例(1998)、以提供托儿所和儿童保健为目标的儿童早期发展和照料计划(1998)、以提供健康保健和治疗为目标的健康行动区计划(1998)、以改善城市居住状况为目标的健康城市计划(1999)、以多数贫困社区(地区)服务的改善为目标的社区复兴基金(2001)、以解决贫穷社区的贫穷问题为目标的社区新协定计划(1998)、以在贫困社区推广体育运动为目标的运动行动区计划(1999)、以促进贫困家庭中的儿童成长为目标的确保开端计划(1999)、以贫困社区地区的再发展为目标的统一重建预算(1994)等。
    ③参见[英]杰瑞·斯托克:《英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新发展》,董迪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12—13页。
    ①参见陈雍之:《电信市场自由化及其管制之研究》,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685页。
    ②参见[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5页。
     ①参见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以下有关水务行业的改革历程参见黄庆杰:《转型时期水务产业的经济性管制改革:问题、经验与政策》,http://www.hwcc.com.cn/nsbd/NewsDisplay.asp?id=116549,2008年12月12日。
    ①[德]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一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2页。
    ②[德]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一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2页。
    ③参见邓生庆、吴军主编:《公共行政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④参见詹镇荣:《国家任务》,《月旦法学教室》(第3期)2003年1月,第34—35页;陈爱娥:《国家角色变迁下的行政任务》,《月旦法学教室》(第3期)2003年1月,第106—107页。
    ⑤亦有德国学者将合作行政界定为,国家与人民合意以行政契约共同履行行政任务的行为。参见:林明锵《行政契约法研究》,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8页。
    ①[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前言),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参见[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明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③[美]菲利克斯·A·尼格斯:《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郭晓来等译,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188页。
    ①[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③参见詹中原:《民营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分析》,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5页。
    ④许宗力:《论行政任务民营化》,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82页。
    ⑤黄锦堂:《行政任务民营化之研究——德国法的观察与我国的省思》,载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公法学与政治理论——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476页。
    ⑥“去任务化”、“除任务化”,也称为“除国家任务化”、“除国家化”等,顾名思义是将某一任务从国家任务中除去,亦即国家处于种种考虑,将原有国家承办的任务完全交由民间办理,致使国家的任务属性发生变化。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任务化的结果是该领域失去行政属性,从而该领域将不再被视为是行政领域。
    ①参见张桐锐:《合作国家》,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2页。
    ①参见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②参见[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③参见[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④因区别讨论的需要,本文所称的“合同外包”仅涉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等给付行政领域;至于干预行政领域的公权力委托(虽然也多以合同为媒介),将沿用台湾地区研究,将其归为“行政委托”。
    ①参见[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②参见于军编译:《英国地方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7页。
    ③[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①参见李建良:《因执行违规车辆拖掉及保管所生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兼论委托私人行使公权力之态样与国家赔偿责任》,《中兴法学》(第39期)1995年7月,第101页。
    ①参见蔡茂寅:《行政委托相关问题之研究》,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622页。
    ②参见许宗力:《论行政任务民营化》,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88页。
    ①参见[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②参见汤洪源:《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关系性契约——以美国廉租房民营化为例》,《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93—94页。
    ①[英]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9页。
    ②[英]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9页。
    ①参见[英]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7页。
    ②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威廉·尼斯坎南(William Niskanen)等人。
    ③参见[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参见[美]布坎南:《财产与自由》,韩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116页。
    ②与机械论相对应的有机论认为,社会或国家是自然形成的,是有机的整体,个人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国家,政府机构是该有机体的心脏。
    ③[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平新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8页。
    ①本部分主要参见[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76—130页。
    ②[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76页。
    ③[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76页。
    ①[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94页。
    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福利和分配等很多经济领域,由这些国有企业来承担帮助国家调控经济的任务,以图稀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郭志斌:《论政府激励性管制》,
    ①参见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Vol.162, No.3859, pp.1243—1248.
    ②转引自[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③参见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Vol.162, No.3859, pp.1244—1245.
    ④所谓“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指的是两个囚徒不能串供的情形。“在受审时,每个囚徒都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即吃不准到底该拒绝供认以使检察机关无从定罪,还是该坦白以其将全部责任都推给另一囚徒,从而争取改善自己的处境。只要这两个囚徒无法相互合作,他们就都面临着同样的两难选择。如果两人相互合作并彼此作出可信约定,例如相互承诺都不招供,他们就都能得到较好的结局。而在他们无法串供但可能招供以自保时,就会相互揭发,这样两人的境况都将变糟。”[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1页。
    
    ①参见刘志铭:《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合作生产:理论的扩展》,《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3期,第24页。
    ②参见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2页。
    ③参见刘志铭:《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合作生产:理论的扩展》,《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3期,第24页。
    ①在分享共同价值观的小集团,其社会压力有可能足以保证每一个人为保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贡献自己应该贡献的那一部分;如志愿者提供消防和救护车等服务,通过收取邻居的捐款支付其成本。
    ②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行政论坛》2003年第4期,第9页。
    ③[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④参见[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3页。
    ①[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①参见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90页。
    ②参见詹镇荣:《民营化后国家影响义务与管制义务之理论与实践——以组织私法化与任务私人化之基本型为中心》,《东吴大学法律学报》(第15卷第1期)2003年8月,第21页。
    ③参见陈雍之:《电信市场自由化及其管制之研究》,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672页。
    ①参见[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页。
    ①参见[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23页。
    ②参见[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陈幽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6—87页。
    
    ①参见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②参见[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①[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49页。
    ②[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50页。
    ③[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50页。
    ④[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51页。
    ①[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67页。
    ②[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68页。
    ③参见Harold Demsetz, 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ilic Good,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0, Vol.13, No.2, pp.293—306.
    ④参见王廷惠:《公共物品边界的变化与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39页。
    ①参见贺卫:《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28—29页。
    ①参见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②参见[德]卢曼:《法律的自我复制及其限制》,韩旭译,《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2期,第450—451页。
    ①参见许宗力:《论行政任务民营化》,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3页;黄锦堂:《行政任务民营化之研究——德国法的观察与我国的省思》,载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公法学与政治理论——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491页;陈爱娥:《公营事业民营化之合法性与合理性》,《月旦法学杂志》(第36期)1998年5月,第42—44页;林昱梅:《警察任务民营化理论初探》,《月旦法学杂志第》(第102期)2003年11月,第62—63页。
    ②德国《基本法》第33条第4项的规定,对与高权性质的权限的持续性行使,原则上应由具有公法上的职务与忠诚关系之公务人员加以承担。
    ③参见许宗力:《论行政任务民营化》,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4—595页。
     ①参见黄锦堂:《行政任务民营化之研究——德国法的观察与我国的省思》,载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公法学与政治理论——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503页。
    ①参见詹镇荣:《国家任务》,《月旦法学教室》(第3期)2003年1月,第34页。
    ②参见陈爱娥:《国家角色变迁下的行政任务》,《月旦法学教室》(第3期)2003年1月,第108—110页。
    ③参见李震山:《以法律课予私人完成行政任务之法理思考》,《月旦法学杂志》(第63期)2000年8月,第21页。
    ④参见黄锦堂:《行政组织法之基本问题》,载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318页。
    ①参见黄锦堂:《行政任务民营化之研究——德国法的观察与我国的省思》,载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公法学与政治理论——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493—499页;陈爱娥:《国家角色变迁下的行政任务》,《月旦法学教室》(第3期)2003年1月,第109—1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国家担保责任”的相关论述,参见黄锦堂:《行政任务民营化之研究——德国法的观察与我国的省思》,载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公法学与政治理论——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499—501页。
    ①参见罗一龙:《对行政法律保留原则的思考》,《行政与法》2004年第9期,第90页。
    ②参见陈清秀:《依法行政与法律的适用》,载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①参见陈清秀:《依法行政与法律的适用》,载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①参见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87—192页。
    ①许宗力:《论行政任务民营化》,载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7页。
    ①参见Harold Demsetz. why regulate utilitie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8, Vol.11, No.1, pp.55—65.
    ①章剑生:《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判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②“规制”一词是含义广泛的词汇;正如美国一位社会科学家对规制一词的“中心意思”所作的描述,他们可能仅仅将其视为:公共机构针对社会共同体认为重要的活动所施加的持续且集中的控制。参见[英]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本部分对“政府规制”的讨论限定于政府对作为合作行政参与主体的民间主体所进行的规制活动。
    ③[英]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②参见章志远:《我国国家政策变迁与行政法学的新课题》,《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第8页。
    ①[法]吕克·鲁邦、雅克·齐耶:《从行政现代化到国家改革》,张欣玮译,载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②[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陈建安编:《日本公有企业的民营化及其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④陈建安编:《日本公有企业的民营化及其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362页。
    ①参见张晋芬:《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01年版,第32页。
    ②[英]皮特·纽曼主编:《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许明月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①参见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②与传统的强制性规制不同,“合同规制”是以合同为媒介通过规制者与被规制者双方的协商谈判而实施的规制活动。
    
    ①[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2页。
    ②参见周林军:《公用事业管制要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③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①参见[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②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③参见[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1页。
    ④[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0页。
    ⑤参见[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1页。
    ⑥参见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15页。
    ①参见何霞:《独立规制:含义、实践及中国的选择》,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434201.htm,20083年11月3日。
    ②肖兴志:《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86-187页,转引自闫海:《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分权理论框架下的论证》,http://www.cncasky.com/get/lgxd/000810996.htm,2008年11月27日。
    ①参见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对于两种定价方式的详细比较,可参见王俊豪等:《中国自然垄断经营产品管制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8页。
    ①参见周继秀:《民营企业的“未来水世界”》,《财经界》2003年第11期,第17页。
    ②参见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城市水业市场化(PPP)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及相关建议》,第60页,http://www.adb.org/Documents/Translations/Chinese/Reports/ta4095-final-cn.pdf,2008年12月12日。
    ③参见李传涛:《解读非对称管制》,《通信产业报》2008年6月16日,第019版。
    ①参见夏冰:《国外电信不对称管制经验的分析》,《企业经济》2006年第5期,第92页。
    ②游五洋:《国外如何进行不对称管制?》,http://www.cnii.com.cn/20030915/ca203188.htm,2008年12月16日。
    ①参见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页。
    ①“逢听必涨”的具体事例,参见奚冬琪等:《"逢听必涨"的供暖收费引质疑,千万别让百姓"寒心"》,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6/8358823.html,2008年11月22日;《政府订价听证会逢听必涨遭公众质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0/30/content_10276939.htm,2009年2月22日。
    ①周林军:《公用事业管制要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②传统的行政法国库理论认为,行政有高权行政和国库行政之分;高权行政是国家居于统治主体地位,以公法规定为基础所从事的行政行为,国库行政是国家立于私人的地位,适用私法规定所为的行为。参见翁岳生:《行政的概念与种类》,载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8页;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3页。
    ①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复议机关只能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复议,且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申请,必须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时,一并提出。
    ②许宗力:《行政处分》,载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30页。
    ①许宗力:《行政处分》,载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50页。
    ②如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第138条规定:“行政契约当事人之一方为人民,依法应以甄选或其他竞争方式决定该当事人时,行政机关应事先公告应具之资格及决定之程序。决定前,并应予参与竞争者表示意见之机会。”
    ①如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第146条规定,行政契约当事人之一方为人民者,行政机关为防止或除去对公益之重大危害,得于必要范围内调整契约内容或终止契约。
    ②参见程明修:《行政法之行为与法律关系理论》,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95页。
    ③参见李建良:《公法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区别问题》,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74页。
    ①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1页。
    ②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1页。
    ③李建良:《公法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区别问题》,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79页。
    ①参见陈爱娥:《行政上所运用契约之法律归属——实务对理论的挑战》,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98页。
    ②参见陈淳文:《公法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划分——法国法制概述》,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35页。
    ③公共工程契约有以下几点构成要件:第一,契约标的必须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不动产;第二,缔约主体中必须有一方是公法人或其受任人;第三,对待给付的方式必须以转移资金的方式为之。参见陈淳文:《公法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划分——法国法制概述》,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35页。
    ④有关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参见陈淳文:《公法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划分——法国法制概述》,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44—163页。
    ①参见金自宁:《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在这个意义上,“比较研究通常是危险的,因为容易忽略所研究的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上存在的重要差异”。[新西兰]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①参见由珊珊:《公用事业改革:深圳的探索与争议》,http://news.sina.com.cn/o/2005-07-07/14556377121s.shtml,2009年1月27日。
    ②2005年的《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第9条对“招募”定义如下。招募是指市政府将拟授权经营的公用事业公告后,由市政府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向申请人发出邀请,通过审慎调查和意向谈判,确定经营者候选人,提交专门设立的评审委员会确定优先谈判对象,通过谈判确定经营者。
     ①参见由珊珊:《公用事业改革:深圳的探索与争议》,http://news.sina.com.cn/o/2005-07-07/14556377121s.shtml,2008年7月7日。
    ①参见王天华:《行政委托与公权力行使——我国行政委托理论与实践的反思》,《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第98页。
    ①参见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②参见王羚:《官员学者把脉公用事业改革,报告称多头监管阻滞私营资本》,《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3月31日,第A04版。
    ①参见孙瑞玲、申红:《山东八大类公用事业价格持续攀升,平均上涨11.1%》,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5-10/23/content_5411883.htm,2009年1月17日。
    ②岳河山:《定价方式决定公共服务口碑》,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37025&cid=133,2009年1月28日。
    ③参见程伟:《今年公共服务公众评价得分上升》,《广州日报》2008年11月24日,第A21版。
    ①参见燕农:《9岁男孩“非典型性之死”的反思》,http://opinion.hexun.com/2008-12-02/111877542.html,2009年1月24日。
    ②参见刁蓉艳:《公交问题,小城镇遭遇夹层尴尬》,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38682&cid=133,2009年1月25日。
    ③参见《公交私营不利于城市安全》,http://www.bozhounet.cn/zhuanti/wyta/20070208/095927.shtml,2008年12月28日。
    ①程松:《无锡公交合资三年:从自负盈亏回归政府补贴》,http://news.eastday.com/c/20071005/u1a3145124.html,2008年12月5日。
    ②上述无锡公共交通的境况,是全国很多城市的一个缩影,只不过各个城市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安徽省会合肥。短短的5个月,11人死于与公交车有关的交通事故。合肥市政当局的负责人在面对媒体时坦言公交改革走了“弯路”,合肥公交要全面退回国有国营。参见程松:《无锡公交合资三年:政府为惠民票价埋单》,http://news.sohu.com/20071009/n252554754.shtml,2008年12月5日。
    ③马俊茂:《厦门公交事故率是平均数百倍,安全意识弱是主因》,http://news.sohu.com/20070319/n248826368.shtml,2008年12月25日。
    ④秦虹、钱璞:《市政公用事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8082470.html,2009年2月3日。
    ①如《2008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指出,对于水电气等公用事业,78.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价格听证会,但有高达44.6%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地已经召开过的听证会是“走形式”,并没有起到综合听取各方意见的作用。参见陈红艳:《近半市民认为听证会“走形式”》,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4/013614773543s.shtml,2009年2月7日。
    ②例如,2004年—2005年期间,尽管不断有群众向合肥市物价局投诉天然气建安费乱涨价问题,但该局对此敷衍了事,迟迟不作调查处理,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参见葛如江、熊润频:《群众投诉岂可充耳不闻》,《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5年10月24日,第1版。
    ①[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下卷),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54页。
    ①2002年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第9条仅规定:“听证会代表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一般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以及相关的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而2008年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9条规定,在听证会参加人中,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会参加人总数的五分之二。
    ②[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5页。
    ③[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8页。
    ④如湖南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公众监督委员会”、新疆的“特许经营监督委员会”、深圳的“公用事业公众监督委员会”、杭州的“特许经营社会监督委员会”等。
    
    ①参见余凌云:《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②参见余凌云:《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③参见[德]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2页。
    ①参见张树义:《行政合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②完全管辖权源于法国行政诉讼中的完全管辖权之诉,是指行政法官可以行使全部审判权力的诉讼,可以撤销、变更行政机关的决定,也可以判决行政主体负赔偿责任,可以审判行政机关的单方面行为、双方面行为、法律的行为和事实的行为,在这种诉讼中,行政法官的权力近似普通法院法官的权力。参见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7页。
    ①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1页。
    ①杨寅、吴偕林:《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②行政契约具有双重属性,即契约性与行政性,相应地,行政契约案件也可分为两类,即权力争议的案件与自治争议的案件;权力争议的案件,由行政机关行使主导性权力的行为引起;在行政契约中,权力争议的案件包括对行政机关缔结行政契约的合法性有异议的案件,以及对行政机关行使优益权的行为有异议的案件。参见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7条规定,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对方当事人明确表示认可的,可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对方当事人予以否认,但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进行反驳的,可以综合全案情况审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
    ②薛刚凌、王雾霞:《论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行政诉讼法>修订之构想》,《政法论坛》2003年第l期,第143页。
    ③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①参见陈清秀:《行政诉讼法》,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445页。
    ①参见[德]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第58条,确认判决是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合法性审查,认为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或者具有法定情形或判决撤销会给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形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判断的判决形式。
    ①参见陈清秀:《行政诉讼法》,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452页。
    ①参见[新西兰]迈克尔·塔格特:《行政法的范围确定了吗?》,载[新西兰]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8]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9]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1]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4]季卫东.宪政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翁岳生编.行政法(上、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6]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17]应松年,薛刚凌.行政组织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8]余凌云.行政契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9]张树义.行政合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0]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1]杨寅,吴偕林.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2]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3]周佑勇.行政法原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24]金自宁.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周佑勇.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研究[M].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7]陈敏.行政法总论[M].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
    [28]章剑生.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判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9]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0]张树义.变革与重构——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1]袁曙宏.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2]关保英.行政法模式转换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3]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一个国家—社会的角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4]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5]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6]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7]黄锦堂.行政组织法之基本问题[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公司,2005.
    [38]王克稳.经济行政法基本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9]于安.降低政府规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0]郑鹏程.行政垄断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1]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2]翁岳生教授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十诞辰祝寿论文集(中)[C].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
    [43]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公法学与政治理论——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C].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44]赖恒盈.行政法律关系论之研究——行政法学方法评析[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
    [45]廖义铭.行政法基本理论之改革[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公司,2002.
    [46]陈清秀.行政诉讼法[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
    [47]程明修.行政法之行为与法律关系理论[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48]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49]张晋芬.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M].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01.
    [50]林淑馨.铁路、电信、邮政三事业民营化[M].台北: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51]詹中原.民营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之分析[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52]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M].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53]詹镇荣.民营化与管制革新[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
    [54]江崛钦,林钟沂编著.公共组织理论[M].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0.
    [55]林明锵.行政契约法研究[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
    [56]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7]邓生庆,吴军主编.公共行政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8]刘靖华等.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9]张德信等.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0]唐娟.政府治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2]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3]张丽曼.从全能型政府到效能型政府——论社会主义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4]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65]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6]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68]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69]于军编译.英国地方行政改革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70]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71]周林军.公用事业管制要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7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3]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74]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论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规制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5]郭志斌.论政府激励性管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6]肖兴志.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7]王俊豪等.中国自然垄断经营产品管制价格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78]陈建安编.日本公有企业的民营化及其问题[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二)中文译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罗斯特·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郑成良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8][英]休谟.人性论(上、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1][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贺卫方,高鸿钧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4][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5][美]塞缪尔·P.亨廷顿.转变中社会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M].刘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8][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下卷)[M].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德]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一、二卷)[M].高家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1][德]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三卷)[M].高家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2][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等.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M].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3][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4][新西兰]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M].金自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5][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M].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6][美]菲利克斯·A·尼格斯.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郭晓来等译.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7][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周明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8][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张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9][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庆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3][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策略[M].谭功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4][美]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M].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5][美]戴维·J.格伯尔.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M].冯克利,魏志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6][法]阿尔芒·比扎凯.公有部门与私有化[M].张新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7][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8][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40][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1][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M].董勤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42][美]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M].曾强等译.沈阳:春秋出版社,1988.
    [43][美]米尔顿·弗里得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4][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5][美]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韩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6][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M].平新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8][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49][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1][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
    [52][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3][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陈幽泓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5][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朱绍文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6][英]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M].骆梅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7][美]林格.重建美国人的梦想[M].章仁铨,林同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J].浙江学刊,2005(1).
    [2]张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J].法学论坛,2005(1).
    [3]董炯.政府管制研究——美国行政法学发展新趋势评介[J].行政法学研究,1998(4).
    [4]史际春,肖竹.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4(4).
    [5]钟明霞.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风险研究[J].现代法学,2003(3).
    [6]李煜兴.行政合同制度的比较、反思与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3(7).
    [7]杨寅.公私法的汇合与行政法的演进[J].中国法学,2004(2).
    [8]柳砚涛.公共行政视角下监督行政的新变化[J].政法论丛,2004(3).
    [9]孙国华,杨思彬.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
    [10]胡敏洁.公法学视野下的美国福利民营化:学理与实践[J].公法研究,2005(4).
    [11]胡敏洁.以私法形式完成行政任务——以福利民营化为考察对象[J].政法论坛,2005(6).
    [12]高秦伟.论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行政规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3]高秦伟.行政私法及其法律控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4]高秦伟.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学刊,2005(6).
    [15]章志远.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行政法学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5(5).
    [16]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J].行政论坛,2003(4).
    [17]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18]王天华.行政委托与公权力行使——我国行政委托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行政法学研究,2008(4).
    [19]郭朋.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行政法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20]幕亚平,赵康.BOT的法律问题与我国BOT立法[J].法学研究,1998(2).
    [21]罗一龙.对行政法律保留原则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4(9).
    [22]薛刚凌,王霁霞.论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行政诉讼法》修订之构想[J].政法论坛,2003(1).
    [23]詹镇荣.国家任务[J].月旦法学教室,2003(3).
    [24]詹镇荣.论民营化类型中之“公私协力”[J].月旦法学杂志,2003(102)
    [25]程明修.经济行政法中“公私协力”行为形式的发展[J].月旦法学杂志,2000(60).
    [26]程明修.私人履行行政任务时的法律地位[J].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2(39).
    [27]陈爱娥.国家角色变迁下的行政任务[J].月旦法学教室,2003(3).
    [28]陈爱娥.公营事业民营化之合法性与合理性[J].月旦法学杂志,1998(36).
    [29]李玉君.社会福利民营化法律观点之探讨[J].月旦法学杂志,2003(102).
    [30]王文宇.政府、民间与法律——论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月旦法学杂志,1998(36).
    [31]林昱梅.警察任务民营化理论初探[J].月旦法学杂志,2003(102).
    [32]李震山.以法律课予私人完成行政任务之法理思考[J].月旦法学杂志,2000(63).
    [33]蔡乐渭.放松管制背景下公共基础设施的市场化与民营化[J].行政法学研究,2005(2).
    [34]吴易风.关于非国有化、民营化和私有化[J].当代经济研究,1999(10).
    [35]李军鹏.市场经济史上政府职能的三次演变[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
    [36]阮雯.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动因、热点及启示[J].行政论坛,2002(3).
    [37]刘树信.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03(6).
    [38]沈承诚,左兵团.从政府垄断到多元互动——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的多重博弈关系解读[J].理论与改革,2005(5).
    [39]沈千帆,肖楠.发展中的全球改革——动因、理论变迁与经验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40]刘树信.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03(6).
    [41]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2005(3).
    [42]王乐夫等.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J].学术研究,2004(3).
    [43]马桑.运行中的嬗变——公用事业的政府管制理论变迁[J].学术探索,2003(8).
    [44]李晓梅.政府管制:永久的争议与现实的选择[J].学术论坛,2005(7).
    [45]周爱国.《贝弗里奇报告》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1).
    [46]王枫云,陆稻稻.西方国家政府权力扩张与控制的经济学基础[J].江汉论坛,2004(11).
    [47]袁持平,吴肯浩.德国民营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6).
    [48]汤洪源.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关系性契约——以美国廉租房民营化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5).
    [49]刘志铭.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合作生产:理论的扩展[J].生产力研究,2004(3).
    [50]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1]王廷惠.公共物品边界的变化与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52]周继秀.民营企业的“未来水世界”[J].财经界,2003(11).
    [53]冯巨章.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一个文献述评[J].财经科学,2006(4).
    [54]夏冰.国外电信不对称管制经验的分析[J].企业经济,2006(5).
    [55][德]卢曼.法律的自我复制及其限制[J].韩旭译.北大法律评论,1999(2).
    [56][日]加藤荣一.德国公有企业的民营化——从日德比较的角度[J].徐静波译.德国研究,1996(1).
    [57][美]Alfred C. Aman.面向新世纪的行政法(上)[J].袁曙宏译.行政法学研究,2000(3).
    [58][美]Alfred C. Aman.面向新世纪的行政法(下)[J].袁曙宏译.行政法学研究,2001(1).
    [59][美]斯科特·沃尔斯顿.在规制和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以电信行业改革为例[J].费丽萍,孙宽平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60]章志远.我国国家政策变迁与行政法学的新课题[J].当代法学,2008(3).
    [1]高家伟.公共行政民营化与特许经营制度在欧美[N].法制日报,2004-2-19(8).
    [2]葛如江,熊润频.群众投诉岂可充耳不闻[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5-10-24(1).
    [3]程伟.今年公共服务公众评价得分上升[N].广州日报,2008-11-24(A21).
    [4]王羚.官员学者把脉公用事业改革,报告称多头监管阻滞私营资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8-3-31(A04).
    [5]何霞.独立规制:含义、实践及中国的选择[EB/OL].(2003-11-3)[2008-12-8].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434201.htm.
    [6]闫海.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分权理论框架下的论证[EB/OL].(2005-8-23)[2008-11-27].http://www.cncasky.com/get/lgxd/000810996.htm.
    [7]黄庆杰.转型时期水务产业的经济性管制改革:问题、经验与政策[EB/OL].(2004-12-2)[2008-12-12].http://www.hwcc.com.cn/nsbd/NewsDisplay.asp?id=116549.
    [8]游五洋.国外如何进行不对称管制?[EB/OL].(2003-11-6)[2008-12-16].http://www.cnii.com.cn/20030915/ca203188.htm.
    [9]由珊珊.公用事业改革:深圳的探索与争议[EB/OL].(2005-7-7)[2009-1-27].http://news.sina.com.cn/o/2005-07-07/14556377121s.shtml.
    [10]秦虹,钱璞.市政公用事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EB/OL].(2008-9-22)[2009-2-3].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8082470.html.
    [11]王婕.《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管理办法》将出台[EB/OL].(2005-7-12)[2009-1-22].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69063.
    [12]奚冬琪等.“逢听必涨”的供暖收费引质疑,千万别让百姓“寒心”[EB/OL].(2008-11-18)[2009-2-22].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6/8358823.html.
    [13]孙瑞玲,申红.山东八大类公用事业价格,持续攀升平均上涨11.1%[EB/OL].(2005-10-23)[2009-1-17].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5-10/23/content_5411883.htm.
    [14]杨牧.组图:揭秘美国私营监狱——质优价廉,赢利渠道多[EB/OL].(2008-9-22)[2008-12-28].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5/8085941.html.
    [15]岳河山.定价方式决定公共服务口碑[EB/OL].(2008-12-4)[2009-1-28].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37025&cid=133.
    [16]燕农.9岁男孩“非典型性之死”的反思[EB/OL].(2008-12-2)[2009-1-24].http://opinion.hexun.com/2008-12-02/111877542.html.
    [17]刁蓉艳.公交问题,小城镇遭遇夹层尴尬[EB/OL].(2008-12-11)[2009-1-25].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38682&cid=133.
    [18]程松.无锡公交合资三年:从自负盈亏回归政府补贴[EB/OL].(2007-10-5)[2008-12-5].http://news.eastday.com/c/20071005/u1a3145124.html.
    [19]程松.无锡公交合资三年:政府为惠民票价埋单[EB/OL].(2007-10-9)[2008-12-5].http://news.sohu.com/20071009/n252554754.shtml.
    [20]马俊茂.厦门公交事故率是平均数百倍,安全意识弱是主因[EB/OL].(2007-03-19)[2008-12-25].http://news.sohu.com/20070319/n248826368.shtml.
    [21]陈红艳.近半市民认为听证会“走形式”[EB/OL].(2008-11-24)[2009-2-7].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4/013614773543s.shtml.
    [1]Harold Demsetz. Why Regulate Utilitie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8, 11(1).
    [2]Harold Demsetz. 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J]. Journal of Lawand Economics, 1970,13(2).
    [3]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 Science,1968,162(3859).
    [4]Oliver Hart, Andrei Shleifer, Robert W. Vishny. The Proper Scope of Government: Theory and an Application to Prison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
    conomics, 1997,112(4).
    [5]Peter Vincent-Jones. Responsive Law and Governance in Public Services Provision: A Future for the Local Contracting State[J]. The Modern Law Review, 1998,61(3).
    [6]Deborah A. Auger. Privatization, Contracting, and the States: Lessons from State Government Experience[J]. 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 1999,22(4).
    [7]Gillian E. Metzger. Privatization as Delegation[J]. Columbia Law Review,2003,103(6).
    [8]Jody Freeman. Extending Public Law Norms Through Privatization[J].HarvardLaw Review,2003,116(5).
    [9]Ahmed Galal,Mary Shirley. Does Privatization Deliver?[M/OL].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1994. http://www-wds.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WDSContentServer/WDSP/IB/1994/03/01/000009265_3970716142752/Rendered/PDF/multi0page.pdf.
    [10] #12
    [11] #12
    [12] #12
    [13] #12
    [14] #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