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参与的集体行动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的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职能,而对以集体行动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缘故,政府往往习惯于以政治的逻辑来统领社会的管理。然而,社会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谐,也应有从社会视角上的审视。本文的视角即是力图从作为行政参与主体一方的社会的视角来审视政府.社会关系。以集体行动出现的行政参与有其自身逻辑,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完整揭示一个行政参与的集体行动过程来发现其自身发生、发展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政府将其制度化的干预之道是本文的主旨。文章基于一个假设,即制度化的行政参与有赖于一个组织良好的公民社会的成功集体行动。而这一集体行动的展开需要在科学的制度设计、良好的组织保障和以信任为核心的政府.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培育的基础上实现。本文的理论框架正是从以集体行动出现的行政参与的制度安排、组织保障和认知基础这三个维度来构建的。
     行文的逻辑如下:以集体行动出现的行政参与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且极易引发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但在当今社会为何经常获得甚至比制度内的参与更能凑效参与效果呢?为探究原因,本文拟从寻求一个成功的以集体行动出现的行政参与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出发,阅读大量文章、案例中发现,诸如良好的制度安排、出色的组织动员以及参与者之间良好的互信等共同体意识交相辉映,最终成就了成功的行政参与。行政参与的集体行动逻辑为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从制度、组织和文化等层面来谋求群体性事件制度化的变迁。本文精选两个案例,分别以城市和农村为背景,全景式地描述了两个不同的以集体行动出现的行政参与的过程,并验证了前文成就的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合符逻辑的得出作为一种集体行动的行政参与向制度化行政参与的变迁路径。
The society management is the main function of government to construct the harmony society,and how to govern the 'mass incidents' emerged as collect action is 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it.Due to the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reasons,the Government is used to manage the society with the logic of the political.However,the society has its own logic of development.It should be examined from a social perspective for the regul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The persp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look 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nts.Collective 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e has its own logic,the main thrust of this paper is revealing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hrough a case study,and then raise the way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collective action.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effective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is depend on the successful collective action of the well-organized civil society.The collective action will success if it meet the conditions as follows:the well-designed institution,well-organized civil society group and a trust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In this paper,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llective action is raised from such three dimensions: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collective 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organiz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cognitive basis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 logic of the text as follows: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costs a lot of social costs and can easily lead to instability in the social order,but in today's China society why do this collective action can make a even more efficient result than the institutionalized participation ? To explore reasons,this article intends to look for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a successful collective action after reading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and cases.Then,we find that such elements should be have in a successful collective action:a goo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s well as the excellent mobilize 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mutual trust among participants,such as good Community awareness of each other,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overnance of "mass incidents".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main role in the transfer of the institution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from the collective action to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from such three dimensions:the institution,organization and culture.In this paper,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selected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wo cases,panoramic description of two different process of collective 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and validate the former hypothesis.On this basis,the author conclude that the path from collective action to institutional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引文
2 秋风:社会自治有待新绅士阶层,南方周末,2008年4月10日,E31。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P.635。
    4 法国式的悲剧是指法国社会极度追求社会成员的平等,对平等的过度看重而忽视了自由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走向了专制的道路。法国大革命本是反对封建特权、追求平等的集体行动,但废除了贵族的特权后,贵族相应的维护秩序的义务和责任也被删除了,一旦社会陷入一种事事追求平等的阶段时,日益分化成独立利益主体的原子化的个人对秩序的渴望就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的主调,这样一种主调催生了中央集权式的秩序维护者,由此,对平等的追求使法国陷入了专制的境地。
    5 具体参见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对法团主义的著名论述详见施密特的相关著作。
    6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P.P.379-380。
    7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33。
    8 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河北学刊,2006,3。
    9 关于集体行动原动力机制的研究的综述,详见曾鹏、罗观翠: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开放时代,2006年第1期。
    10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详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
    11[法]埃哈尔·费埃德博格著,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2。
    12[法]埃哈尔。费埃德博格著,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3。
    13 孙静:“超级女声”现象的政治学思考,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P.68。
    1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8,P.213。
    15 孙静:“超级女声”现象的政治学思考,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P.68。这里指歌迷。其参与对偶像的支持,参与主要表现在拉票上。
    16 皮建才:领导、追随与社群合作的集体行动--基于公平相容约束的扩展,经济学(季刊),2007,1。
    17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2004,4。
    18 在赵鼎新教授看来,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三者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它们都属于梯利所说的“对抗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相应地,在理论解释上也有很大的共通性。唯一不同的是三者之间在组织化、制度化以及所追求的社会变革的程度方面存在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制度外政治行为。因此,可以将三者放在同一个范畴框架内来讨论。详见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6。
    19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1。
    20 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学海,2006,2。
    21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4。
    24 张春莉在《论公民行政参与》一文中将行政参与界定为“公民直接参与到公共行政中去,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并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监督,具体包括公民参与行政立法、行政决策、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参见:学海,2003,6。
    25 孙关宏,胡雨春主编: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P.194。
    26 Http://www.iap2.org/,转引自朱德米:公共协商与公民参与--宁波市J区城市管理中协商式公民参与的经验研究,政治学研究,2008,1。
    27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P.2-4。
    28 查尔斯·泰勒著,冯青虎译: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2。
    29[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三联书店出版社,P.P.138-139。
    30 潜在的大集团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的专用术语,专指那些未组织起来的分散的个体,数量极为庞大,但集体行动力差,如广大消费者。
    31[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三联书店出版社,P.P.141-142。
    32 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北京大学出版社,P.P.85-130。
    33 同上,P139。
    34 克里斯蒂·亨诺德,法团主义、多元主义与民主:走向协商的官僚责任理论,经济管理文摘,2005年第17期,P.33。
    35 高春芽:利益集团形成机制探索:从多元主义到集体行动理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3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1999,P52。
    37 “占用者”一词源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理论对公共池塘资源的所有者的描述。旨在表明一种所有权性质。是与“使用者”相对使用的一个概念。
    38 一阶困境是集体行动本身由于搭便车行为而不易产生,二阶困境是在为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而设计一种强制性契约的基础上产生的,契约内容是所有集体成员或称利益相关者(这里指行政参与的受益者)对参与集体行动的承诺。而契约本身是一种集体物品,因此,提供契约也会遇到“搭便车”的困境。
    39[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1999,P53.
    4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1999,P.23。
    4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1999,P.144。
    44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人民出版社,P.264。
    45 同上,P.3。
    46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7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70。“制度化组织”这一概念是塞尔兹尼克首先提出的,认为,组织经过制度化过程之后就变成了制度化的组织,强调从制度环境的影响来认识组织行为和组织现象。
    48 “任务环境”是笛尔(Dill,1958)使用过的一个概念,即指那些与目标的设定和实现相关的或者潜在相关的环境组成部分。领域认同是指组织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一系列期望,这些期望由组织成员以及与他们互动的外界任务环境设定。参照:[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34-35。
    49[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37。
    50[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P.43,2007。
    51 同上。
    52[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9,P.29。
    53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191。
    54 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P.195。
    55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2001,P.47。
    56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2001,p.50。
    57 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P.215。
    58 同上。
    59[法]勒庞,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P.12。
    60[法]勒庞,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P.P.16-19。
    61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P.63-64。
    62 玛格丽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关系: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p161,载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克劳德·梅纳尔编的《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63 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P.212。
    64 王文彬:社会资本情境与个人选择行为,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P43。
    65[美]罗伯特·普特南,李惠斌,杨雪冬.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A].转引自: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6[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P.203-204。
    67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99。
    68 同上。
    69 单光鼐:“散步”是为了避免暴力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09-01/15/content_4843673.htm。
    70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6-27/1295238.shtml,广州市长:大接访逼官员正视问题让群众少点怨气。
    71 计伟民:2007年:民意在表达,公民在参与,人大建设,2008年第2期。
    72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8-01/17/content_7437045.htm。
    73 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C21版一文标题。
    74 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76 李冠一:公民权利视角下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样本分析--以厦门PX事件为例,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第6卷,第3期。
    77 连岳第八大洲博客《厦门人这么办》,原文链接已打不开,这是缓存的谷歌链接:http://203.208.39.99/search?q=cache:k2MLF_J9EAYJ:lianyeah.blog.com/1647122/+%E5%8E%A6%E9%97%A 8%E4%BA%BA%E8%BF%99%E4%B9%88%E5%8A%9E&hl=zh-CN&ct=clnk&cd=l&gl=cn&st_usg=ALhdy 298Ty0mfdxfDrSRy5QR3rHVhPSOmw.
    78 中国新闻周刊总326期封面故事《短信的力量》有详细记载。更有以牛博网为载体,网民令狐补充和北风合作的短信全程直播。
    79 http://www.xmnn.cn/xwzx/jrjd/200705/t20070530_219651.htm。
    80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592161182834600_1.shtml。
    81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opinion/2007/12/21/997721.html。
    83“平阳绿家园业主论坛”的具体细节,请详见http://sh.focus.cn/msglist/10210/?chkusr_id=980630。
    85[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1999,P71。
    8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1999,P.82。
    87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关于小规模集团的定义相符,她定义的俱乐部资源的范围为50--15000人之间。
    89于建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新型农民组织,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90南风窗,2005年12下。
    9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于科斯、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P.274。
    93 樊宏法、张健:非制度参与:一种独特的机制.求实,2006年第9期。
    94 林红玲: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P.77。
    95 单士兵,来源:潇湘晨报,http://nwes.xinmin.cn/domestic/opinion/2007/12/21/997721.html。
    96 金丽馥:新时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97 道格拉斯·诺斯张五常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P.416-417。
    98 道格拉斯·诺斯张五常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426。
    99 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
    100 关于当前行业协会、商会的特点参照刘世洪、曹茂:NGO视野下的中国行业协会,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P.321-322。
    101 http://202.123.110.5/zwgk/2OO7-06/05/content_636815.htm。
    102 http://www.hbjjrb.com/hangye/DT/200705/21912.html。
    103 沈亮:经济危机下的行业协会:两会正式忙碌时,南方周末,2009.3.12。
    104 臧胜业:强力推进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动态公开http://www.nbcp.gov.cn/article/sgkgz/zwgk/yjtt/200801/20080100000947.shtml。
    105 玛格丽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关系: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p161,载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克劳德·梅纳尔编的《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6 宋卫国:公开高效,全民参与--香港行政监督监察工作见闻,中国监察,2003,18.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8。
    2.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美]诺斯、张五常等著,李·J·阿尔斯通等编,罗钟伟译: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9。
    1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
    11.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二辑: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美]马克·E·沃伦编,吴辉译,民主与信任,华夏出版社,2004。
    13.[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号根译,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4.张乃和: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5.吴帆:集体理性下的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6.[美]西达·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7.孙关宏,胡雨春主编: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8.于树德:合作讲义,中国合作学社,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再版本。
    19.孙志海: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方法和模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美]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2.[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公民有序行政参与与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学习与实践,2008年05期。
    2.曾鹏、罗观翠: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开放时代,2006年第1期。
    3.孙静:“超级女声”现象的政治学思考,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
    4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 皮建才:领导、追随与社群合作的集体行动--基于公平相容约束的扩展,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6.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7.于建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新型农民组织,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8.刘和旺: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
    9.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河北学刊,2006年3月。
    10.张春莉:论公民行政参与,学海,2003年第6期。
    11.高春芽:利益集团形成机制探索:从多元主义到集体行动理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12.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3.柴效武、叶益东,“农业合作社+农户”---农村制度变迁过程中组织模式的抉择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4期,2006年7月。
    14.唐浩、曾福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产生原因解析,经济界,2008年5期。
    15.常敏:行业协会的组织规模边界研究---对“一业一会”问题的调研和分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陈永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的发展模式,铜凌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7.傅晨: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的演进与困扰,学海,2006年第3期。
    18.杨翠迎、黄祖辉: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来自浙江省的案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
    19.夏建中:城市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变革及其主要原因---建造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0.周思玉:从社会到国家--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动因与过程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1.施巍巍、杨风寿:对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过程理性思考---探讨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途径,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22.林红玲: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
    23.李军林、李世银:制度、制度演进与博弈均衡,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24.黄上国: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5.张晨、何华玲:制度变迁中的良性互动:现代国家制度与“公民参与网络”型社会资本,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1期。
    26.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27.李汉林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01
    28.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26卷,第5期。
    29.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30.彭长生:异质性偏好与集体行动的均衡: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31.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2.皮建才:忠诚与集体行动的实现--以温州烟具协会的反倾销诉讼为案例,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33.杨立华:学者型治理:集体行动的第四种模型,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34.曾军平:利益分配、战略行动与集体选择的不确定性,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
    35.陈毅: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四种途径,长白学刊,2007年第1期。
    36.胡玉鸿:“集体行动”与“人的联合”--以集会、游行为核心的分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37.唐军:生存资源剥夺与传统体制依赖:当代中国工人集体行动的逻辑--对河南省Z市Z厂兼并事件的个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tuijianyuedu/tuijianyueduliebiao/2007-12-24/4172.html李汉林:意识形态:人的社会化以及组织与制度变迁的过程--一种对文献的综述与思考信息来源。
    2.http://zhangwuchang.blog.sohu.com/2008-02-13劳动合同的真谛。
    3.http://sh.focus.cn/msglist/10210/?chkusr_id=980630。
    3.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8/101314622140.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