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方收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端方是晚清集大成的收藏家,他的收藏既是对传统士大夫收藏的总结,也开启了现代公共收藏的先河。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端方的家世和生平,从官场和书斋两个角度观察端方其人。端方以恩荫入仕,通过翁同龢的举荐,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参与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后,又成功地获得“后党”的接纳,从此历任地方督抚,位高权重,为其收藏提供了人力、物力等便利条件。除了处理政务,端方最大的喜好就是收藏金石、书画。他性情通脱,府中汇聚了众多志趣相投的幕僚,包括缪荃孙、李葆恂、杨守敬、罗振玉等人,这个交谊圈子对他的收藏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分析端方收藏的收集和散逸情况,他的收藏渠道有购买、朋友赠送、交换等方式。散逸途径则是赠送友人、后人出售等,在古代收藏家中有相当的代表性。端方通过这些途径,收藏到大量的金石、书画珍品,有些来自黄易、工懿荣、吴大澄的旧藏。其次,端方还留下了《壬寅消夏录》、《陶斋吉金录》等收藏著录,本章予以逐一介绍。
     第三章分析端方收藏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端方收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充分发挥幕僚的学识,请他们编纂著录,搜罗、鉴定藏品,扩大其收藏渠道。同时,幕僚得以深入研究端方的收藏,在各自的著作中表达他们对端方收藏的认识。二、自从维新变法,端方就倾向于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使欧美各国后,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此端方的收藏目的由个人或小众欣赏转为向社会开放,为开启民智做贡献。他借鉴西方的博物馆制度,筹办陶斋博物馆,这是他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可惜由于端方的突然死亡,这项标志着中国收藏史转折点的事业也夭折了。民国期间,为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上海有正书局出版了端方收藏中的部分精品,扩大了端方收藏的影响力。
Duan Fang was a great collector in late Qing dynasty,he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and started modern ways of collection.The first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life and family of Duan Fang,there are two parts:one is his official circles,the other is about his life in studio.Duan Fang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y the benefit from his father.Weng Tonghe helped him to recognize Guang Xu emperor.Duan Fang joined the Reform movement of1898,after it was failed,Duan Fang was accepted by Ci Xi empress dowager.From that time,Duan Fang became a high-ranking official.Duan Fang was fond of collections,like painting,calligraphy,bronze and so on. Duan Fang was friendly,he attracted many aides,they were very important to Duan Fang.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analyse how was Duan Fang obtainen and lost his collections.He purchased some collections.his friends gave and exchange some collections with him. Duan Fang also gave some collections to his friends.His son sold many of Duan Fang's collections.lt was typical in ancient collectors. Duan Fang got a large number collections through these methods.Many came from Huang Yi,Wang Yirong and Wu Dacheng. This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Descriptions about Duan Fang's collections.
     The third chapter will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an Fang's collections,there are two points:l.it was the achievement of Duan Fang's team. Duan Fang's subordinates helped him to collect antiques,write the Descriptions.2.From the Reform movement of1898,Duan Fang was inclined to reformation.After returned from abroad,Duan Fang sustained to study occidental. He established the Tao Zhai museum, it was a part of hi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kings. Unfortunately, the museum was stopped after the death of Duan Fa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essence of Duan Fang's collections was pulished in Shanghai.
引文
1盛昱(?—1899)爱新觉罗氏,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金石收藏家。光绪二年(1876)进上,光绪十年(1884)升为祭酒。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
    2李士衡:《大收藏家》,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第38页。
    3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丛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载 “公(王懿荣)与尚书(端方)及伯义祭酒(盛昱)以文章道义相交善,天下魁壘之上至京师者,亦莫不以三公为归,好事者为作三君咏也。”
    4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059—2061页。载“光绪十二年丙戍(1886),访盛伯羲,谈数刻.伯羲请为端午桥说亲,见桂莲舫夫人。为盛宅说端午桥亲事也,见其子并其长侄”
    5清华大学历史系主办:《“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肯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文集》,2010年,下载于中国知网。
    6刘天昌:《端方传》,丰润趣网站,1ittp://www. fengrunqu.com
    7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8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页
    9赵尔巽:《清史稿》巷469,第四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86页。
    10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402页。
    11同上书第1404页。载“二月初五日,归后得端午桥书,知莲舫垂危,并以遗摺嘱改,为之流涕,摺甚切至,盖口授其侄端方者。”
    12同上书,第1686页。载“九月十二日,今日报录,斌从厂归已黑,同乡诸子并吾家皆寂然也,咦!端方、张华奎皆中矣。”
    13同上书,第1694页。载“光绪八年(1882)十月十九日,门人张豫泰(立亭,队西人,直隶即用,催饷过此)、胡遇莘(菊舫,行三)、端午桥同时来见。
    14同上书,第五册,第2358页。载“光绪十六年(1890) 三月十二日,端午桥嫁妹,文武往贺…三月十三日,晴和无风,极好天气。照常入。退贺端午桥。”
    1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160页。
    16罗继祖辑述,罗昌霦校补:《罗振玉年谱》,行素堂发行,民国七十五年,第20页。载“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浭阳端忠敏(方)以三品卿官京师农工商总局事,锐意兴农,以书问先生措施之方。先生答书千余言,谓兴农当自畿辅始。昔怡贤亲王议兴畿辅水利,不果行,公若成之,不朽业也。忠敏得书欣然,乃先议垦张家湾荒地。
    17翦伯赞等编,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从刊》,《戊戍变法》,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69-470页
    18端方:《劝善歌》,光绪戊戍年,顺天府署刊发,国家图书馆藏,转引自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翦伯赞等编,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戍变法》,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49页。
    20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十二卷,本卷编写迟云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91页。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目丁巳(10.6),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自西安启程回銮。计在西安住将近一年。虽在逃难中,慈禧太后仍大肆搜刮,离西安时,‘太后行李车,预备三千两,金银、绸缎、古董、玩器.尚不胜载。
    21端方:《端忠敏公奏稿》, 十六卷,铅印本,民国间(1912—1949)。
    22谢兴尧整理点校注释:《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23端方:《宝华庵遗诗》,抄本,抄年不详(1851-1949)。
    24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从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
    25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2426页。裁“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十九日,义访王莲生,遇端午桥于座,淡碑读画,抵暮方行。
    26端方:《端忠敏公奏稿》,铅印本,民国间(1912—1949)。
    27龚锡龄:《陶斋藏石记·序言》,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 一般类11,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28劳乃宣:《端忠敏公奏稿序》,见《端忠敏公奏稿》,铅印本,民国间(1912—1949)。
    29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071页。
    30陈秀:《端方与〈陶斋评权图〉》,载于《收藏家》,2000年,第5期。
    31马卫忠、董俊珏:《陈三立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
    32同上。
    33同上。
    34况周颐著,郭长保点校:《眉庐从话》,载于《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35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从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载“郭熙《谿山秋霭图卷》,妙绝河阳秋霁卷,几年流落在江潭,市中张卖无不识,神物终归宝华庵。郭熙《谿山秋霁图》绢本.横巷,香光故物,屡见题识,有柯九思墨印及文寿承诸跋,画石如云,树用蟹爪法,河阳本包合作,久在长沙市上,迄无售者,陶斋尚书一见,叹为奇珍,以贱值得之,神物得所归矣’
    53罗振玉:《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目录题跋类26,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54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刻本,义州李氏,民国11年(1922)。载“近见浭阳陶斋尚书收眉叔极旧藏汉碑百余通,元明古拓夥多,加以此印信,复初之言不谬,因识于此”。
    55罗振玉:《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目录题跋类26,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56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9页。
    57施安昌:《汉华山碑题跋年表》,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页。
    58任晓炜:《缘督庐中的金石世界》,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9。
    59杨守敬:《学书迩言》,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8页。
    60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584页。
    61同上,第1625页。
    62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刻本,义州李氏,民国11年(1922)。
    63李士衡:《大收藏家》,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第6页。
    64邓华:《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69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丛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
    70缪荃孙著,孙安邦点校:《云自在龛随笔》,载于《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二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71同上书。载“时舍间对雨楼落成,楼上储书,楼下轩敞,前种梧桐、芭蕉,纱窗作绿色。北窗洞启,清风徐来,写官三四,连茵接席,廿瓜新茗,解渴涤烦,书画半床,展读考订,销夏之乐,尽于足矣。爰举目治所最契者,录其大略。
    72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73缪荃孙:《艺风老人年谱》,载于《晚清名儒年谱》14,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74龚锡龄:《陶斋藏石记·序言》,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一般类11,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75转引自蔡文锦:《李审言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载“况择拓本无首尾及漫漶不辨字迹者,悉以属审言,而又时时探刺释文何若?将以抵(?)送难。顾审言于上述庵、钱竹汀、阮云台、翁正三、武虚谷之书,精研有素,况无以中也。
    76蔡文锦:《李审言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77端方:《陶斋吉金续录》,石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间(1912-1949)。
    78端方:《匋斋藏印》,刻本,朱墨套印,民国间(1912-1949)。
    79端方著,王大隆纂:《陶斋古玉图》,影印本,上海:青来阁,民国25年(1936)。
    80杨寿褀:《陶斋古玉图跋文》,载于端方著,王大隆纂:《陶斋古玉图》。
    81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上卷,铅印本,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8年(1919),第26页。
    82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载于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传类》,上海古籍篇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83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2982页。载“光绪二十三年丁西(1897)二月十五日,申正归,见端午桥所藏宋元人书简册谢希曾物,极佳,又米书挽词墨迹,廿年前尝摩挲者也。
    88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89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90蔡文锦:《李审言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载“荃孙专心为匋斋论列书画,金石部分由临桂况夔笙主领”
    91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目录题跋类26,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92缪荃孙著,孙安邦点校:《云自在龛随笔》,载于《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二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93李葆恂:《旧学庵笔记》,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丛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
    94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刻本,义州李氏,民国11年(1922)。载“余家三世收藏金石书画,多有希购之品。庚子析津之乱,十不存一,每一念及懊丧累日……遭拳民之乱,辟地武昌,亦承陶斋尚书招入幕中,此册与图携在行箧,若为之识者亦奇矣。
    95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丛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
    96同上.
    97同上.
    98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刻本,义州李氏,民国11年(1922)。
    99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刻本,义州李氏,民国11年(1922)。
    100同上书。载“惟诏版止一事,且残缺不完,余家有始皇前诏一版,字迹较此二诏为钜,当为诏版第
    101拶振玉《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目录题跋类26,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102同上。
    103同上。
    10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端方)存牍》,1996年。载“《匋斋藏石录》是否印成,乞赐一部,渴望久矣。又允赐赤刀等拓本,及杨惺老亦乞张贵男志,兹专力衹领,乞赐下为叩”
    105罗振玉:《云窗漫稿》,刻本,民国间。
    106同上。
    107罗继祖辑述,罗吕霦校补:《罗振玉年谱》,行素堂发行,1986年.第74页。载“先生既钩摹刑徒墓砖为恒农冢墓遗文矣,惜陶斋所藏未备见。明年友人自关中见寄,合得二百册有三,皆陶斋物也,而陶斋藏砖记遗其大半,因校正藏砖记讹失,复一一校写为此录”
    10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端方)存牍》,1996年。
    109杨守敬编,熊会贞续编:《邻苏老人年谱》,民国四年石印本,载于《晚清名儒年谱》1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110杨守敬:《学书迩言》,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60页。
    111同上,第66页。“载今世所见章草,以此为最古。戏鸿堂刻之,三希堂刻本尤佳”
    112同上,第13页。
    113同上.第26页。载“又有端午桥所得某邸本,有钱竹汀跋,推为唐拓者,完美无缺。余以为竟定唐拓,未免太过,要是北宋本。
    11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端方)存牍》,1996年。载“匋斋尚书大人钧座,昨承赐碑拓本,谢谢…”。
    115戴洪慈著,陈四益校点:《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9页。
    116同上,第115页。
    117《端方档案》,转引自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118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310页。载“午帅约至万福居,座有蛰仙、黄伯雨、李平书,同至琉璃厂观所营博物馆,在厂甸内,地约六七亩,年底可成,午帅以所藏金石、书画、古器捐设其中,诚盛举也”
    119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318页。载“端午桥约至博物馆午饭。
    120荣庆著,谢兴尧整理点校注释:《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90页。载“宣统三年月二十七日,赴午桥博物馆之招,次珊、筱鲁、伯愚、湛溪昆仲、晦若、柳溪、云台、葵初、许久香、陶拙存、郑苏龛、刘馀诸君,阅黄予久、赵文敏、董香光临苑画帧。
    121张謇:《张謇日记》,影印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
    122同上。
    123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082页。
    124李葆恂:《旧学庵笔记》,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丛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
    125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上卷,铅印本, 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8年(1919),第26页
    126美术研究会编:《中国名画集》,影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间。
    127(明)董其昌等绘:《匋斋藏名画集》,影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间。
    128(明)董其昌、(清)吴伟业等绘,宝华庵藏:《画中九友山水合璧》,影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14年(1925)。
    129(明)董其昌、(清)吴伟业等绘,宝华庵藏:《画中九友山水合璧》,影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14年(1925)。
    130李夺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丛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
    131《惲王山水合册》恽寿平、王翠绘,端方藏,美術研究會審定,影印本,上海:有正書局,民国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
    132(唐)虞世南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墨迹》,影印本,民国间。
    133端方藏:《宋拓孔宙碑》,影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七年(1918)。
    赵尔巽:《清史稿》469卷,《端方传》,中华书局,1986年。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十六卷,铅印本,民国间(1912—1949)。
    端方:《壬寅消夏录》,载于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端方:《陶斋吉金续录》,石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间(1912-1949)。
    端方:《陶斋藏石记》,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一般类11,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端方:《陶斋藏砖记》,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一般类11,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端方:《匋斋藏印》,刻本,朱墨套印,民国间(1912-1949)。
    端方著,王大隆纂:《陶斋古玉图》,影印本,上海:青来阁,民国25年(1936)。
    端方:《匋斋存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铅印本,民国间。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缪荃孙:《艺风老人年谱》,影印本,载于《晚清名儒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缪荃孙:《壬寅消夏记节本》,载于《椿荫从录》,民国间
    缪荃孙:《艺风堂文集》,载于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缪荃孙著,孙安邦点校,《云自在龛随笔》,载于《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二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目录题跋类26,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刻本,义州李氏,民国11年(1922)。
    李葆恂:《海王村所见书画录》,1916年。
    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从刻》,京师:义州李放, 民国5年(1916)。
    李葆恂:《旧学庵笔记》,刻本,载于《义州李氏从刻》,京师:义州李放,民国5年(1916)。
    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上卷,铅印本,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8年(1919)。
    樊增祥:《樊山集》,文海出版社,1978年。
    樊增祥:《樊山续集》,文海出版社,1978年
    樊增祥:《樊山政书》,文海出版社,1871年
    谢星尧整理点校:《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完颜景贤:《三虞堂书画目》,载于《历代书画录续编》第十三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杨守敬:《学书迩言》,文物出版社,1982年
    罗振玉:《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目录题跋类26,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福开森:《陶斋旧藏古酒器考》,民国间。
    福开森:《福氏所藏古物概说》,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三十日印行。
    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2006年。
    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清簃诗话》,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裘毓麐,《清代轶闻》,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8年。
    况周颐:《眉庐丛话》,载于《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戴鸿慈著,陈四益点校:《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叶昌炽撰,王季烈编:《缘督庐日记钞》,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广陵书社,2004年
    王闿远:《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
    许宝蘅著,许恪儒整理:《许宝衡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
    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
    张謇:《张謇日记》,影印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
    罗继祖辑述,罗昌霦校补:《罗振玉年谱》,行索堂发行,1986年。
    杨守敬编,熊会贞续编:《邻苏老人年谱》,民国四年石印本,载于《晚清名儒 年谱》1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许全胜:《沈增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陈奇:《刘师培年谱长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载于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梁江:《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文物出版社,2009年。
    李士衡:《大收藏家》,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
    郑重:《收藏十三家》,百苑文艺出版社,2008年。
    陈重远:《骨董说奇珍》,北京出版社,1998年。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杨洪升:《缪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吕伟达:《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山东书画出版社,1995年。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
    李春光:《清代学人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蔡文锦:《李审言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施安昌:《汉华山碑题跋年表》,文物出版社,1997年。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陈炳昶:《中国碑帖鉴赏与收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张科生:《福开森捐赠文物始末》,载于《纵横》,2006年第4期。
    东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
    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翦伯赞等编,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一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