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整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街巷,是中国传统村镇中的一个特征空间,是一个村镇传统风貌的最直观反映,也是村镇各项功能活动的承载体。在云南传统村镇中,“街—巷—院”空间结构是村镇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
     云南地区传统村镇街巷空间处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洗礼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貌,宜人的尺度、淡雅的色调、丰富的形式、多向度的景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不容乐观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其街巷空间正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宽宽窄窄的巷子也随之逐渐消逝,被现代化村镇的建设浪潮所吞没,村镇传统街巷空间的传统特质正在变异、消失,形成了本文所提出的似传统而又非传统的“类”传统街巷空间,如何将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传统特质风貌较好地传承下来,如何使“类”传统街巷空间满足村镇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作适时的更新,这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针对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在对“类”传统街巷空间形成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主要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类”传统街巷空间进行整合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和理论的运用。
     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绪论,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对论题进行具体阐述,进而介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范围和内容、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以及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对“类”传统街巷空间形成背景进行分析,为论文的进一步写作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对“类”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及主要问题等作具体分析。
     第四部分在第二、三部分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理论,提出对“类”传统街巷空间进行整合,并对整合的原则、手段和内容作具体阐述,最后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对全文的写作进行归纳和展望。
Alley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 is a feature of the room is a traditional style of towns and villages reflect the most intuitive, but also the function of the village of load.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Street Lane House"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 is the basic pattern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Yunnan region of space in a traditional village streets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 long history of the years of baptism formed their own unique style, and pleasant scale, elegant colors, rich in the form of multi-dimensions of the landscape gives left a profound impression. But it can not be optimistic,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street space is gradually lost their previous style, wide-width narrow alley also will be gradually fade away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modern town engulfed by the wav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streets space vari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qualities disappeared, and formed a paper by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like the "Class" traditional alleys space, how to villages and towns"" traditional alleys of the traditional space character trait inherited better, how to make the "Class" traditional village street spac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modernization of timely updates, which are before the people urgently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is thesis is the background against villages and towns "" traditional alleys space and update the continuation of this paper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traditional alleys space on the background and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faced by a specific analys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Class" traditional village street space to integrate research, and examples of specific analysi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The research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at introduction, writing papers on the background, elaborate on the topic and then write papers o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ope and content,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research papers framework.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lass" traditional alleys space formed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the paper further lay the foundation for writing.
     The third part of the "Class" traditional alleys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problems faced by a specific analysis.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fourth part on the basis of the "category" traditional alleys space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methods, the contents in detail, a final example of.
     Fifth part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writing summarize and prospects.
引文
(1)吴良镛 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良镛 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 建筑学报,1998,(12):10
    (1)车震宇 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6 P1
    (2)车震宇 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6 论文中提出“……根据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前后差异,首次提出把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分为渐变型村落、稳定型村落、突变性村落核恢复型村落四类,其中,渐变型村落属于基本类型,其他三类都是以渐变型为参考而提出的……”,本文认为云南村镇传统街巷空间无论其参与旅游与否,其未来变化趋势也不外乎以上几种发展趋势,特此引用说明。
    (1)李立 著 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3 P10
    (1)Wayne Attoe著.王凤武 译.城市历史保护规划.国外城市规划.1991年第1期
    (2)张广汉.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 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4期
    (1)张凡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P91
    (2)王骏、王林.历史街区的持续整治.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3期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书中阐述的六方面内容分别是:传统建筑的保护、街巷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
    (1)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93-200
    (1)桐芳巷小区设计组.探索古城风貌,重塑桐芳巷风采[J].建筑学报,1997,(7):20-24.
    (1)罗小未,等.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法)丹纳 著,傅雷 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
    (1)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策落转型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5
    (1)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策落转型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5
    (1)王金平,《山右匠作辑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06
    (2)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P399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5:2-8
    (2)王竹.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研究的科学基础与方法论.建筑学报,2002,(4):45-48
    (3)彭一刚著.传统聚落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6
    (1)Roger Trancik著 谢庆达 译找寻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 出版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6-09-01
    (2)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P73.
    (1)B·鲁道夫斯基著.人的街道.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王小兵.城市中心街区空间形态设计方法初探.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凯文.林奇 著 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 2001
    (1)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P8-9
    (1)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东南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论文库,2004
    (2)车震宇 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6 P146
    (1)根据 车震宇 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 相关论述整理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6
    (1)李云峰,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0,第18卷,第5期
    (1)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6 第50页
    (2)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6 第50页
    (1)翟辉,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9
    (1)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 第四期
    (1)穆塞西俄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德国设计理论家,德意志工匠联盟最早期的领导人。
    (2)王瑞珠 著.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淑馨出版社.1993年6月.P181
    (1)李和平 著.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P146.
    [1]B·鲁道夫斯基著.人的街道.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董丽萍译 城市设计新理论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4]卢济威,城市设计机制与创造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
    [5]石克辉等主编:云南乡土建筑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
    [6]蒋高宸等著: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11
    [7]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东南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论文库,2004
    [8]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 李凌虹译 街道与与城镇的形成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9]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刘先觉著.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荆其敏,张丽安著 城市母语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4
    [14][美]E·D培根等著 城市设计 黄富厢,朱琪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5][英]伊恩·本特利等著,纪晓海,高颖译,建筑环境共鸣设计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
    [16]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8
    [17][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8][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1989
    [19][英]F·吉伯德等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9.3
    [21][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 外部空间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2]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建工出版社,1996
    [23]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4]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25]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6]吴良镛 主编.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7]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8][美]拉普普特.住屋形式与文化,张玫玫译.台北:明文书局,1987.
    [29][美]拉普普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30][英]詹克斯等.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1][英]克里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2][英]克里夫.芒福汀.著.张永刚.陆卫东译译.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33]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4]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
    [35]汪浩,陶纳.系统方法论及应用.系统工程,1995.12.
    [36]段进 季松 王海宁 著.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
    [37]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6
    [38]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
    [39]王景慧 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0][日].原广司.于天炜、刘淑梅译、马千里、王昀校.世界聚落的数示100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41][日].藤井明.宁晶译 王昀校.聚落探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42][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3]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4]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台湾)施植明 译.田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45]李道增 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
    [46][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7]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三联书店。1998.
    [48]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6
    [49]赵之枫 张建 骆中钊等编著 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50]翟辉,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51][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新城市空间(第2版).何人可,张卫,邱灿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1]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3]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4]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5]徐思淑 周文华.编著 城镇的人居环境.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
    [1]丁沃沃,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时代建筑,2000/03
    [2]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中外建筑,2003/04
    [3]李新建,朱光亚,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策,新建筑,2003/04
    [4]王骏.历史街区的持续整治.城市规划汇刊,1997/3
    [5]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06/3
    [6]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人文地理,2005/1
    [7]赵慧勇,杨大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利用——谈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规划.小城镇建设,2005/5.
    [8]周建明,詹雪红.中国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兼谈北京模式口镇旅游保护规划要点.小城镇建设,2005/6
    [9]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10]刘宾,潘丽珍,高军.冲突与反思——转型期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几点思考.城市规划,2005/9
    [11]阮仪三,严国泰.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城市规划,2003/4
    [12]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2002/4
    [13]赵志荣.“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新建筑,1998/2
    [14]曲俊义,吴铁,赵勇.小城镇街道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小城镇建设2001/4
    [15]吴良镛、方可.以城市设计的观点和方法推进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 建筑师1999/4
    [16]阮仪三,邵甬.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同济大学学报,1996/5
    [17]李磊.历史城镇商业发展探讨.小城镇建设,2004/1
    [18]吴承照.历史城镇发展的文化经济分析——以平遥古城为例.同济大学学报,2003/6
    [19]卢济威,王一,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和背景,安徽建筑,2002/6
    [20]卢济威,城市设计的整合机制,建筑学报2004/1
    [21]邓元智,山地传统城镇街道空间结构探讨,建筑创作2003/4
    [22]白德懋,城市街道空间剖析,建筑学报,1998/3
    [23]卢济威,城市设计的整合机制,建筑学报,2004/1
    [24]相秉军 顾卫东,苏州古城传统街巷及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研究2000/3
    [25]郭谦,重现街巷景观,新建筑,2002/5
    [26]金广君,城市街道墙探析,城市规划1991/5
    [27]胡莹.张霖,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规划师,2003/6
    [28]于丽萍,我国城市街道特征及其更新设计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89/6
    [29]赵强,再奏街巷的“乐章”——重庆现代街巷界面“凹凸”空间营造浅析,小城镇建设2003/5
    [1]刘仁义.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态及其设计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2]解立婕.西安城市住区街巷空间研究—试论传统住区街巷空间的承与转:[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3]梁峻.从丽江大理古城看小城镇的外部空间的布局:[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1996
    [4]巢耀明.旧城结构形态的更新与延续:[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1993
    [5]邵甬.江南水乡传统城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6
    [6]陈沧,街道设计与开发:[硕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7
    [7]杨过,探索传统村落更新的有效途径——以束河为例:[硕士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4
    [8]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以云南传统城镇为例:[硕士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2
    [9]程新宇,街道设施整合化设计对城市形象的强化作用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10]姜声宏,历史文化街区新旧建筑环境的整合:[硕士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11]原妙龙,创造宜人的街巷空间——以丽江为例:[硕士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4
    [12]苏晓静,街道本意的回归:[硕士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13]叶雁冰,整合与共生——旧建筑再利用及新旧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4]陶曼晴,传统村镇外部空间的界面研究:[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
    [15]车震宇,旅游歼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博士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5.6
    [16]程海帆,通海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硕士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17]王志群,西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云南驿村—大田村)驿道聚落初探:[硕士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18]王家倩.历史环境中的新旧建筑结合:[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2
    超星图书网、土人景观网、ABBS网、华夏网、新浪网、中国西部网、云南电视网、百度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