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纵横比较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科学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目的论、科学教育内容论、科学传播为切入点,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中国科学界的先驱”杜亚泉的科学教育思想和实践与这些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杜亚泉的科学教育思想和实践置于整个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加以深沉、理智、索隐求赜地剖析,揭橥其个性特质,使其“局部”特征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的“整体”中显现出来,力求真实地展现杜亚泉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的角色地位和贡献影响以及当代价值。
     全文共分8个部分:
     绪论:即引言,包括选题缘起和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厘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处、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一章:从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两个层面来探究影响杜亚泉科学教育观生成与演变的因素,厘清其科学教育观的嬗变轨迹:从崇尚科学救国到力倡中西文化调和。但究其一生来说,他对科学教育终生矢志不渝。
     第二章:从近代国人论科学教育的社会救亡和思想启蒙价值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教育价值观。杜亚泉认定科学教育的救国价值,主张“艺重政轻’坚信科学教育的思想启蒙价值:实现“人心之改革”和“祛世人迷信”。
     第三章:从近代国民改造论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教育目的论。为实现国民改造,杜亚泉倡言陶铸“理性国民”和“科学的劳动家”。尤其是“科学的劳动家”的提出,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德才兼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育人之路,彰显出中西文化融通的“调和”色彩。
     第四章:从近代国人论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训练、科学精神培育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教育内容论。在科学知识传授上,杜亚泉不仅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而且融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力倡农村科学教育,移风易俗,强调以科学指导人生;在科学方法训练上,杜亚泉重视科学实验,倡导科学调研,着力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在科学精神培育上,杜亚泉倾力理性科学精神的培育:倡导“科学认知有限论”,呼吁国人打破对科学的盲从态度,力主“科学调和论”。他以对新青年派科学主义僭妄的矫正,开创了一条迥异于激进主义的“温和渐进式”的“另一种”启蒙。
     第五章:从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杜亚泉主要通过编纂自然科学书籍和主办期刊,“救国人知识之饥荒”,大力推进中西科学融通和“科学的中国化”,孜孜不倦、鞠躬尽瘁,践行着“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六章:理性思考杜亚泉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历史贡献以及思想局限。
     杜亚泉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他提出“艺重政轻”论,为国人认识科学救国打开了新的视窗:开创了“温和渐进”的“另一种”科学启蒙路径;首创了“科学的劳动家”的教育目的;对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具有创始之功。
     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的局限是:没有将科学功能的发挥置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视“纲常名教”为“国是”,陷入“中体西用”的窠臼;对某些科学术语的阐释稍显晦涩。
     结语:联系实际,深入发掘其对推进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有现实启迪和借鉴意义的学思资源。
     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以科学教育为抓手,助推国家兴盛;全方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推进“科学的中国化”,培养“科学的中国人”;科学普及需要贴近民生,反映民意。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s the documents analysis, personal interview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Science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has some key elements which include the values, teleology, subs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showing Du Yaquan's person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elements and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education from Du Yaqua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laces this pers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so as to reveal Du Yaquan's contribu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discover some contemporary values.
     The whole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Introduction:including topics origin and meaning,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definition of core concept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ain method, the research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and ideas, for full text make leading interpretation.
     The first chapter:the author traces historical settings and ideological origins that affect Du Yaquan's view o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e view of'saving the nation by science'to'the consona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Du Yaquan propagated scientific ideas all his life. Also, he holds the ambition of'self-devotion for people'which prompts he adhere to the 'utilitarianism'value orient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the author analyses Du Yaquan"s values of science education. Du Yaquan confirms the value of saving nation that science education has. And h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grasp the science and let go the politices'. Also, he believes in the enlightenment meaning of science education, namely,'the reform of minds'and 'destroy the superstition'.
     The third chapter:the author analyses Du Yaquan's aims of science education. Du Yaquan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training objective of science education, that is, 'national people'and'scientific labor'
     The fourth chapter interpreting the contents of science education which has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ethod and spirit and so on. Especially, 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scientific spirit, Du Yaquan creates another path of moderate gradual reform' Last but not the least, Du Yaquan spreads scientific knowledge by compiling natural science books and journals so as to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Du Yaquan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natural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also accommod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He advocates rural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makes changes in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s to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methods, Du Yaquan attach importance to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so as to trains students'thinking methods.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pirit, he appeals people not to follow the science blindly and advocates'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coord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Du Yaquan creates another path of'moderate gradual reform".
     The fifth chapter:Du Yaquan spreads scientific knowledge by compiling natural science books and journals so as to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sixth chapter:summarizing Du Yaquan'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 ideological limitation for Chinese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Also, the author discovers some resource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present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As to Du Yaquan'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scientif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he advocates the theory of'grasp the science and let go the politics','scientific labor'and creates'another'path of'moderate gradual reform'. Nevertheless, Du Yaquan's ideas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also have some limitations. He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power of science that can not play a role by itself, and he has the tendency of'utilitarianism'. Also, he does not illuminate some scientific terms very clearly.
     Conclusion:DU Yaquan's ideas and practice tells us that we must improves peoples'scientific literacy by popularizing science education, promotes'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and cultivates'scientific Chinese people'.Meanwhile, the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must concerns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and reflects their demand.
引文
①此部分主要内容己以《“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研究述评》为题,发表于《浙江历史文化研究》第2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5-330页。
    ②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7-8页。
    ③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④龚育之:《杜亚泉现象》,《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一10页。
    ①任元彪:《面对西方科学的冲击:杜亚泉回应方式》,《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2期,第10页。
    ②任元彪:《杜亚泉现象》,《科学学研究》1991年第2期,第109一110页。
    ③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④袁翰青:《自学有成的科学编译者杜亚泉先生》,《新晚报》1982年2月7日,第2版。
    ⑤周武:《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4期,第43-46页。
    ①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汇报》1993年9月21日,第2版。
    ②许纪霖:《杜亚泉与多元的五四启蒙(代跋)》,见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95页。
    ③朱文华:《也来重新审视陈独秀与杜亚泉的论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207页。
    ④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汇报》1993年9月21日,第2版。
    ⑤高力克:《杜亚泉与东西文化论争再评价》,《文汇报》1994年1月2日,第3版:《重评杜亚泉与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论战》,《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161页。
    ①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②霍益萍:《科学与教育: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双子星座》,见金忠明等著;《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①[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关柱存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9页。
    ②霍益萍等著:《科学家与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③许纪霖:《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
    ①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年谱(1873-1912)》,《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845页。
    ②谢振声:《杜亚泉传略》,《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3期,第8-9页。
    ③杜亚泉:《定性分析》,《亚泉杂志》第10期,1901年6月9日。
    ④蔡元培:《杜亚泉君传》,见《杜亚泉讣告》,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
    ⑤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①杜耿荪:《商务印书馆初创时期的自然科学编辑》,见《绍兴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3年12月。
    ②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1873-1912)》,《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845页。
    ③杜其在:《回忆我的父亲杜亚泉》,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2页。
    ④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0-61页。
    ⑤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209页。
    ①任元彪:《杜亚泉现象》,《科学学研究》1991年第2期,第100一110页。
    ②伏炎安:《杜亚泉东西文化调和观的形成》,《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第1期,第100页。
    ③陆卫明、程瑾:《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69页。
    ①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
    ②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
    ③欧阳正宇:《杜亚泉的科学救国思想及成就》,《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53页。
    ④丁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4-165页。
    ⑤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霍益萍等著:《科学家与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②金忠明等著:《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23-24页。
    ③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1916年10月。
    ④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⑤杜亚泉:《<亚泉杂志>序》,《亚泉杂志》创刊号,1900年11月29日。
    ⑥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1873-1912)》,《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第5期,第846页。
    ①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1页。
    ②傅丽红:《杜亚泉:致力于科学传播的启蒙学人》,《今日浙江》2006年第13期,第60页。
    ③欧阳正宇:《杜亚泉的科学救国思想及成就》,《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53页。
    ④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⑤刘知新:《对科学教育目的及理科课程开发的思考》,《学科教育》1997年第3期,第7-8页。
    ①曲铁华:《中国近代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23页。
    ②吴冬梅:《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之原因》,《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82页。
    ③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教育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425页。
    ①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1916年10月。
    ②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1-65页。
    ③霍益萍等著:《科学家与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④任鸿隽:《科学教育与抗战建国》,《教育通讯》,1939年第2期。
    ⑤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学校教育统计》,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第35页。
    ①张彬:《浙江教育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78-480页。
    ②夏征农等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234页。
    ①金忠明等著:《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②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8期,第2页。
    ③何志平:《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1页。
    ④任鸿隽:《科学教育与抗战救国》,《教育通讯》1939年第2期。
    ⑤樊洪业等著:《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189页。
    ⑥王建辉:《科学编辑杜亚泉》,《出版广角》2000年第6期,第56页。
    ⑦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1873-1912)》,《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845页。
    ①王云五:《小学自然科词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页。
    ②李洪河:《杜亚泉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探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51页。
    ③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④蔡元培:《植物大辞典》序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第2页。
    ⑤祈天赐:《植物大辞典》序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第3页。
    ⑥余望:《探析杜亚泉的科技编辑思想与贡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年第3期,第540页。
    ①谢振声:《杜其堡先生事略》,见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第35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6页。
    ②周武:《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杜亚泉与商务印书馆》,《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4期,第49页。
    ③张子高、杨根:《介绍有关中国近代化学史的一项参考资料一<亚泉杂志>》,《化学通报》1965年第1期,第55页,见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篇卷2《清季重要报刊目录》,上海:上海群联出版社,1957页,第21页。
    ④任鸿隽:《科学教育与抗战救国》,《教育通讯》1939年第2期。
    ⑤谢振声:《我国最早的化学期刊——(亚泉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1987年第3期,第197-201页。
    ⑥苏力、姚远:《中国综合性科学期刊的嚆矢——(亚泉杂志)》,《编辑学报》2001年第5期,第260页。
    ①王建辉:《科学编辑杜亚泉》,《出版广角》2000年第6期,第259-260页。
    ②李静:《杜亚泉与(东方杂志)》,《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97页。
    ③陈镱文、姚远、曲安京:《杜亚泉主编的3刊及其科学传播实践》,《编辑学报》2009年第2期,第76页。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82页。
    ①本文认为,杜亚泉科学教育活动始于1898年被蔡元培邀请,任绍兴中西学堂算学教员。这一观点已在2009年11月19日访谈田建业先生时,与田老达成共识。
    ①蔡元培:《杜亚泉君传》,见《杜亚泉讣告》,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
    ①蔡元培:《书杜亚泉先生遗事》,《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①汪家熔:《杜亚泉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07页。
    ①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②章锡琛:《杜亚泉传略》,见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中的《教育名人传略》,1934年。
    ③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①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结构及其转进》,《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第229页。
    ②王管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4页。
    ②瓦莱里著:《中国和西方》,见何兆武译:《中国印象》,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8页。
    ①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下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68、454-455页。
    ②泰戈尔:《德国人之倾向东方文化》,《亚洲学术杂志》,1921年第2期。
    ③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文存》第3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235页。
    ④《斯宾格勒西土沉沦论述详》,《大公报·副刊》,1928年2月13日。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66-168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6页。
    ③包笑天:《钏影楼回忆录》,香港:香港大中华出版社,1971年,第145页。
    ④杜亚泉:《定性分析》,《亚泉杂志》1901年第10期。
    ①杜其在:《回忆我的父亲杜亚泉》,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2页。
    ②杜亚泉:《精神救国(续二)》,《东方杂志》第10卷第3号,1913年9月。
    ③钟朋荣、章长胜、孙云耀:《解读绍兴县》,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94页。
    ①蔡元培:《绍兴教育会之关系》,《苏报》1903年3月12日,第2版。
    ②陈旭麓:《说“海派”》,《解放日报》1986年3月5日,第3版。
    ③《海派文化及其特征》,《文汇报》1990年2月13日,第2版。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3页。
    ①丁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4-165页。
    ②任鸿隽:《科学与教育》,《科学》第1卷第12期,1915年。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5页。
    ②《李元致章士钊函》,《甲寅周刊》第1卷第31号。
    ③黄节:《国粹保存主义》,《壬寅政艺丛书》,政学编,卷五。
    ④章太炎:《原学》,《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361-363页。
    ⑤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1册第7期。
    ⑥《祝辞》,《国粹学报》第1号第38期,1908年。
    ⑦《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影印本(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①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
    ①此内容系本人《论杜亚泉的科学观》一文的第一节,己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8期,第100-104页。
    ②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页。
    ①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8页。
    ①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12页。
    ②鲁迅:《进化与退化小引》,《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4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④鲁迅:《电的利弊》,《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6页。
    ⑤胡适:《慈幼问题》,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1页。
    ①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②陈旭麓:《“戊戌”与启蒙》,《学术月刊》1988年第10期,第44页。
    ③丁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4一174页。
    ④杜亚泉:《<亚泉杂志>序》,《亚泉杂志》创刊号,1900年11月。
    ⑤严复:《救亡决定论》,见吴雁南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3页。
    ①郭沫若:《郭沫若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7页。
    ②严复:《严复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41页。
    ③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科学》第9期,1922年。
    ①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37页。
    ②钱智修:《功利主义与学术》,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8页。
    ①欧阳正宇:《杜亚泉的科学救国思想及成就》,《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53页。
    ②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第15卷第6号,1918年6月。
    ③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第15卷第6号,1918年6月。
    ④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第15卷第6号,1918年6月。
    ⑤欧阳正宇:《杜亚泉的科学救国思想及成就》,《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53页。
    ⑥叶建柏:《科学应用论》,《科学》1911年第2期。
    ⑦王本祥:《汽机大发明家瓦特传》,《科学世界》第9期,1904年7月。
    ⑧王本祥:《论理科与群治之关系》,《科学世界》第7期,1903年8月。
    ⑨马君武:《新学术与群治之关系》,《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8页。
    ①张准:《科学发达略史》,见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279页。
    ②丁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4一170页。
    ③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①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①[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页。
    ②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页。
    ①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②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页。
    ①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见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328页。
    ①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23页。
    ②任鸿隽:《科学与教育》,《科学》第1卷第12期,1915年。
    ①此内容系本人论文《论杜亚泉的教育改革观》的第一、二节,已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50一54页。
    ②胡适:《胡适文存》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39页。
    ③杜亚泉:《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论》,《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1917年9月。
    ④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1914年6月。
    ①杜亚泉:《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论》,《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1917年9月。
    ②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0页。
    ③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1914年6月。
    ④[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⑤杜亚泉:《论中国之社会心理》,《东方杂志》第9卷第9号,1913年3月。
    ①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1914年6月。
    ②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1914年6月。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1页。
    ①陈旭麓:《“戊戌”与启蒙》,《学术学刊》1988年第10期,第43页。
    ②杜亚泉:《物质进化论》,《东方杂志》第2卷第4号,1905年4月。
    ③杜亚泉:《迷误之告文》,《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1918年10月。
    ④杜亚泉:《慈善事业》,《东方杂志》第12卷第10号,1915年10月。
    ⑤杜亚泉:《蝾螈与龙之关系》,《教育杂志》,1917年12月。
    ⑥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⑦胡适:《易卜生主义》,见葛懋春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62页。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页。
    ①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②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8-69页。
    ③陈旭麓:《“戊戌”与启蒙》,《学术月刊》1988年第10期,第43页。
    ④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1-85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6页。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①杜亚泉:《共和国体与国民心理》,《东方杂志》第9卷第5号,1912年11月。
    ②杜亚泉:《国民共同之概念》,《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一14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⑤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3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页。
    ②杜亚泉:《论中国之社会心理》,《东方杂志》第9卷第9号,1913年3月。
    ①此内容系本人论文《论杜亚泉的教育改革观》的第三节,己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50一54页。
    ②杜亚泉:《未来之世局》,《东方杂志》第14卷第7号,1917年7月。
    ③杜亚泉:《劳动主义》,《东方杂志》第15卷8号,1918年8月。
    ①杜亚泉:《<亚泉杂志>序》,《亚泉杂志》创刊号,1900年11月29日。
    ②杜亚泉:《论今日之教育行政》,《东方杂志》第8卷第2号,1911年4月。
    ①杜亚泉:《劳动主义》,《东方杂志》第15卷8号,1918年8月。
    ②杜亚泉:《中国之新生命》,《东方杂志》第15卷7号,1918年7月。
    ③杜亚泉:《未来之世局》,《东方杂志》第14卷第7号,1917年7月。
    ④杜亚泉:《中国之新生命》,《东方杂志》第15卷7号,1918年7月。
    ⑤杜亚泉:《未来之世局》,《东方杂志》第14卷第7号,1917年7月。
    ①杜亚泉:《未来之世局》,《东方杂志》第14卷第7号,1917年7月。
    ②杜亚泉:《未来之世局》,《东方杂志》第14卷第7号,1917年7月。
    ③杜亚泉:《中国之新生命》,《东方杂志》第15卷第7号,1918年7月。
    ④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1914年6月。
    ①杜亚泉:《论社会变动之趋势与吾人处世之方针》,《东方杂志》第9卷第10号,1913年4月。
    ②杜亚泉:《论社会变动之趋势与吾人处世之方针》,《东方杂志》第9卷第10号,1913年4月。
    ③杜亚泉:《爱与争》,《东方杂志》第13卷第5号,1916年5月。
    ④杜亚泉:《家庭与国家》,《东方杂志》第13卷第3号,1916年3月。
    ⑤杜亚泉:《个人与国家之界说》,《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1917年3月。
    ①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②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8-56页。
    ③杜亚泉:《浔溪公学开学之演说》,《普通学报》第4期,1902年2月。
    ④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31页。
    ⑤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31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01页。
    ②陶行知:《全民族五大训练——致徐笃仁》,《陶行知全集》第八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18页。
    ③胡国枢:《中华本土教育家陶行知》,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④傅明伟等编:《世界名人格言精选》,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475页。
    ①任鸿隽:《科学教育与科学》,《科学》第9卷第1号,1924年。
    ①杜亚泉:《消极之兴业谈》,《东方杂志》第12卷第7号,1915年7月。
    ②杜亚泉:《<工艺杂志>序》,《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1918年4月。
    ①谢菊曾:《十里洋场的侧影》,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29页。
    ②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③王云五:《小学自然科词书》序文,见《小学自然科词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页。
    ④张子高:《介绍有关中国近代化学史的一项参考资料<亚泉杂志>》,《化学通报》1965年第1期,第55页。
    ①史和:《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6页。
    ②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③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汇报》第2版,1993年9月21日。
    ④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⑤杜亚泉:《物质进化论》,《东方杂志》第2卷第4号,1905年4月:
    ①杜亚泉:《浔溪公学开校之演说》,《普通学报》第4期,1902年2月。
    ②杜亚泉:《农村之娱乐》,《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1917年3月。
    ③杜亚泉:《农村之娱乐》,《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1917年3月。
    ④童富勇等编:《陶行知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07页。
    ①杜亚泉:《物质进化论》,《东方杂志》第2卷第4号,1905年4月。
    ②杜亚泉:《物质进化论》,《东方杂志》第2卷第4号,1905年4月。
    ①杜亚泉:《差等法》,《东方杂志》第12卷第4号,1915年4月。
    ②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1916年10月。
    ③杜亚泉:《谈色纳嘉幸福论书后》,《东方杂志》第12卷第8号,1915年8月。
    ④该书目前国内有两种版本,第一种是杜亚泉著:《杜亚泉·人生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种是杜亚泉著,田建业编校:《杜亚泉著作两种:博史·人生哲学》,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⑤杜亚泉:《人生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4页。
    ①杜亚泉:《人生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4页。
    ②蔡元培:《书杜亚泉先生遗事》,《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③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④蔡元培:《书杜亚泉先生遗事》,《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⑤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⑥李醒民:《论任鸿隽的科学文化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61页。
    ⑦樊洪业、张久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1一67页。
    ①樊洪业、张久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①乔治·奥威尔:什么是科学,www.Website:http://www.pep.com.cn,2003-03-23.
    ②乔治·奥威尔:什么是科学,www.Website:http://www.pep.com.cn,2003-03-23.
    ①杜亚泉:《<普通植物学教科书>序》,《科学世界》第1卷第2号,1903年4月。
    ②杜亚泉、杜就田:《博物学初步讲义》,《编者自刊》(30),见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教育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426页。
    ③杜亚泉:《定性分析》后记,《亚泉杂志》第7期,1901年3月27日。
    ①杜亚泉:《国内调查》,《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1917年9月。
    ①杜亚泉:《珠算开方法》,《亚泉杂志》第8期,1901年5月11日。
    ①本内容系本人论文《论杜亚泉的科学观》的第二、三、四节,己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8期,第101一104页。
    ②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见菊龙编:《人格与教育》,沈阳:沈阳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8页。
    ③夏征农等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235页。
    ①杜亚泉:《理性之势力》,《东方杂志》第10卷第6号,1913年12月。
    ②杜亚泉:《无极太极论》,《普通学报》第2期,1901年10月一1901年12月。
    ③杜亚泉:《命运说》,《东方杂志》第12卷第7号,1915年7月。
    ④杜其在:《回忆我的父亲——杜亚泉》,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3页。
    ①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1916年10月。
    ②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
    ③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3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85页。
    ②韦拉里:《韦拉里论理智之危机》,《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版,1928年3月5日。
    ③杜亚泉:《精神救国论》,《东方杂志》第10卷第1号,1913年7月。
    ④杜亚泉:《<工艺杂志>序》,《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1918年4月。
    ⑤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
    ⑥杜亚泉:《浔溪公学开校之演说》,《普通学报》第4期,1902年2月。
    ①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
    ②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17-318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64页。
    ②张雪松:《陈独秀:以科学代宗教》,《中国民族报》2009年7月14日,第4版。
    ③杜亚泉:《国家主义之考虑》,《东方杂志》第15卷第8号,1918年8月。
    ④伯特兰·罗素:《社会改造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45页。
    ⑤杜亚泉:《矛盾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5卷第2号,1918年2月。
    ①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
    ②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见萧延中编:《启蒙的价值与局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③汪晖:《无地彷徨·序》,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④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⑤余云岫:《科学的国产药物之第一步》,《学艺》第2卷第4号,1920年。
    ⑥杜亚泉:《中西验方新编叙言》,《东方杂志》第13卷第11号,1916年11月。
    ①杜亚泉:《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学艺》第2卷第8号,1920年11月。
    ①笔者认为,杜亚泉自1898年在蔡元培任监督的绍兴中西学堂作算学教员开始,直至于1933年编纂完成《小学自然科词书》溘然长逝,前后共计35年,其中供职于商务印书馆28年,尽管他在执《东方杂志》笔政9年时,已经将主要精力放置于精神文明的思考和讨论上,但他从未放弃过科学的立场,始终关注科学发展,不仅自己撰文而且还发表诸多他人的有关科学的文章,继续倡导科学教育。这一观点已经通过本人与杜氏亲属座谈,得到施亚西教授和田建业先生的一致认同。
    ②杜亚泉:《辑录余谈》,《亚泉杂志》创刊号,1900年11月29日。
    ①杜亚泉:《辑录余谈》,《亚泉杂志》创刊号,1900年11月29日。
    ②杜亚泉:《辑录余谈》,《亚泉杂志》创刊号,1900年11月29日。
    ③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④值普通学书室无法经营,杜亚泉万般惆怅之际,他接到了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夏瑞芳的加盟邀请。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很快融为了一体。张元济以“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张元济:《东方图书馆概况·缘起》,《张元济诗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40页。)的抱负与杜亚泉“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的理想旨趣相同,都是以教育为手段,推动国家文化建设和近代社会转型。杜亚泉在《记鲍咸昌先生》一文中写道:“时张菊生、蔡鹤卿诸先生,及其他维新同志,皆以编译快报为开发中国急务,而海上各印刷业皆滥恶相沿,无可与谋者,于是咸踵于商务印书馆,扩大其事业,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9一10页。)
    ①陈达文:《胡适与商务印书馆》,见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2页。
    ②王云五:《小学自然科词书》序文,《小学自然科词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页。
    ③张梓生:《悼杜亚泉先生》,《新社会》第6卷第2号,1934年1月16日。
    ④据蒋维乔在《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72页。)中谈到,当时南洋公学外院的师范生陈懋治、沈庆鸿等编纂的蒙学课本,第1册第1课就用虚词:“燕、雀、鸡、鹅之属曰禽。牛、羊、犬、豕之属曰兽。禽善飞,兽善走。禽有两翼,故善飞。兽有四足,故善走:
    ①汪家熔:《杜亚泉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17页。
    ①张自文:《图书的传播功能与社会效应》,《出版发行研究》1987年第5期,第33页。
    ②谢振声:《杜其堡先生事略》,《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第35期,第5页。
    ③据杜其在在《回忆我的父亲杜亚泉》中记述,杜亚泉的故乡伧塘古名为“千秋”
    ①谢振声:《杜其堡先生事略》,见商务印书馆总编室编:《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之35》,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页。
    ②王崇德、刘春茂:《科技期刊综论》,北京:情报科学杂志社,1989年,第3页
    ③美国《时代周刊》创刊词,1904年10月1日。
    ①杜利民、陶立方:《科技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研究》,《编辑学报》2006年第3期,第166页。
    ②张子高、杨根:《介绍有关中国近代化学史的一项参考资料——<亚泉杂志>》,《化学通报》1965年第1期,第55页。另外,在袁翰青所编的《中国化学史论文集》(总共30多篇论文)中,就收录杜亚泉发表在《亚泉杂志》上的4篇,分别是:《化学周期律》、《化学原质新表》、《定性分析》、《食物标准及食物各货化分表》。
    ③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④章锡琛:《杜亚泉传略》,原载原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中的《教育名人传略》,1934年。
    ⑤范祥涛:《科学翻译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27-128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44页。
    ②鲁迅:《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6-21页。
    ①高峻:《中国最早的自然科技期刊》,《出版史料》2003年第2期,第95页。
    ②这是张子高、杨根在1965年第1期《化学通报》中所阐明的观点,比较贴切。恰当。详见张子高、杨根:《介绍有关中国近代化学史的一项参考资料——<亚泉杂志>》,《化学通报》1965年第1期,第58页。当然,对于“氩缐”二字还有另外的解释。《新中医药》1956年9月号载朱孝慈《杜亚泉的生平及其医学学说》一文,其中提到:“近代科学家杜亚泉1873年生于绍兴伧塘,原名炜孙,字秋帆。幼年看到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国势衰弱,无意科名,即专力数、理、化、博物。先在绍兴中西学堂任教,后到上海创办亚泉学馆,编辑《亚泉杂志》。以后就以亚泉作为别号,亚从氩省,泉从缐省,自谓生在世上,不派用场如化学原质的氩,没有体面如形学的缐,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与此同义,蔡元培在《杜亚泉君传》中说及到:“君姓杜,生于旧会稽县伧塘乡。原名炜孙,字秋帆,自赴沪设立亚泉学馆、发行《亚泉杂志》后,遂以别字亚泉行。亚从氩省,泉从综省。自谓在世无作用如原质之氩,无体面如形学之缐也。
    ③杜亚泉:《化学原质新表》,《亚泉杂志》1900年第1期。
    ④谢振声:《我国最早的化学期刊——<亚泉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1987年第3期.第200页。
    ①杜亚泉:《征稿启事》,《普通学报》1901年第2期。
    ②杜亚泉:《辛亥年东方杂志之大改良》,《东方杂志》1910年第11期。
    ①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见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2页。
    ①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
    ②汝艳红:《知识启蒙——(东方杂志>对近代启蒙思潮的贡献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76页。
    ③《科学世界·发行公告》《科学世界》第2期,1903年4月。
    ①杜利民、陶立方:《科技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研究》,《编辑学报》2006年第3期,第164-165页。
    ①陶鹤山:《传播学的危机与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第31-37页。
    ②杜亚泉:《简易格致课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06年,第1页。
    ①王映苗、杨晋红:《科技期刊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编辑之友》2009年第6期,第42页。
    ②沈雁冰:《茅盾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36页。
    ①章锡琛:《从商人到商人》,《中学生》1931年第11期。
    ①《科学月刊》第1卷第1期,1929年1月。
    ②黄致中:《科学与民主》,《科学月刊》第14期,1936年11月。
    ③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1914年6月。
    ④杜亚泉:《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1918年4月。
    ⑤杜亚泉:《新旧思想之折衷》,《东方杂志》第16卷第9号,1919年9月。
    ⑥何炳松:《商务印书馆被毁记略》,见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38页。
    ①蔡元培:《植物学大辞典》序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第2页。
    ②祈天锡:《植物学大辞典》序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第3页。
    ①汪家熔:《杜亚泉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11-212页。
    ②杜亚泉:《中西验方新编叙言》,《东方杂志》第13卷第11号,1916年11月。
    ①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78页。
    ②蔡元培:《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309-312页。
    ③张准:《近五十年来中国科学教育》,见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32年,第288页。
    ①《自然界》编者:《发刊旨趣》,《自然界》1926年第1期,第1页。
    ②《自然界》编者:《发刊旨趣》,《自然界》1926年第1期,第1页。
    ③《自然界》编者:《发刊旨趣》,《自然界》1926年第1期,第1页。
    ①杜亚泉:《化学原质新表》,《亚泉杂志》1900年第1期。
    ①查谦:《科学中国化的问题》,见徐正榜、陈协强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5页。
    ②《自然界》编者:《发刊旨趣》,《自然界》1926年第1期,第1页。
    ①金忠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困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08页。
    ①君虹:《杜亚泉:另一种启蒙》,《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15日,第014版。
    ②李静:《杜亚泉与<东方杂志>》,《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96页。
    ①材料源自笔者2010年5月21日与田建业先生谈话记录。
    ①汪家熔:《杜亚泉与商务印书馆》,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11页。
    ②陈思和:《秋里拾页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③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
    ①杜亚泉:《化学新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年,第5页。
    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http://news.sohu.com.2011-02-23.
    ①陈星星:《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人民日报》2010年2月24日,第3版。
    ②陈星星:《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人民日报》2010年2月24日,第3版。
    ③龚育之:《论科学精神》,《人民日报》2000年1月10日,第03版。
    ④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92页。
    ①本部分主要内容已以《杜亚泉科学教育研究综述》为题,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50页。本附录主要参照了下列有关杜亚泉生平活动的辑录:1、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43-322页;2、田建业、姚铭尧、任元彪选编:《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27-450页;3、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66-493页:4、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9-258页:5、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1873-193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6期,第845-1050页。
    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2年版。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上海图书馆,1979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2卷·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陈崧编:《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政协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浙江近代学术名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卞孝萱、唐文叔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绍兴修志委员会编:《绍兴贤人志》(一),1937年。
    绍兴修志委员会编:《绍兴县志资料》(第1辑,第2编,第16册),1937年。
    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3辑),1964年。
    绍兴修志委员会编:《绍兴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3年。
    浙江省上虞县地名委员会编:《上虞县地名志》,上虞:上虞县地名委员会,1984年。
    浙江省上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虞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浙江省上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上虞教育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田建业、姚铭尧、任元彪编:《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丁韪良:《格物入门》,京师同文馆,1868年版。
    玛高温、华衡芳:《金石识别》,江南制造局,1871年版。
    嘉约翰、何瞭然:《化学初阶》,博济医局,1871年版。
    傅兰雅、徐寿:《化学鉴原》,江南制造局,1871年版。
    毕力干:《化学指南》,京师同文馆,1873年版。
    商务印书馆:《植物学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杜亚泉著:《人生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郑观应著:《学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北京:神州国光,1953年版。
    袁翰青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鲁迅著:《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英]斯宾塞著:《教育论》,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陶英惠:《蔡元培年谱》,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黄光国、杨国枢著:《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0年版。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7卷),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
    [德]海森堡著:《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商务印书馆著:《联合书讯》,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谢菊曾著:《十里洋场的侧影》,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英]培根著:《新工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汪家熔著:《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袁翰青著:《自学有成的科学编译者杜亚泉先生》,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韦伯著:《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托马斯·哈定著:《文化与进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黄顺基、刘大椿著:《科学的哲学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Charlotte Furth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山本新编:《中国文明与世界》,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彭加勒著:《科学的基础》,李醒民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俞新天著:《现代化理论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美]乔治·萨顿著:《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郭颖颐著:《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小摩里斯·N·李斯特著,顾昕、张小天译:《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林毓生著:《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
    史全生编:《中华民国文化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英]托·亨·赫胥黎著:《科学与教育》,单中惠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张宝明著:《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英]贝尔著:《文明》,张静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E·悉尔斯著:《论传统》译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希尔斯著:《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史和著:《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席尔斯著:《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艾恺著:《世界范围内非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艾恺著:《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荷兰]R·霍伊卡著:《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葛荣晋著:《中日实学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顾听著:《中国启蒙运动的历史图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2年版。
    龚育之著:《科学·哲学·社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唐明邦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曾敬民著:《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太庆著:《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肖峰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金林祥著:《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黄克武著:《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4年版。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吴方著:《仁智的山水·张元济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黄济著:《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概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卞孝萱、唐文权著:《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桑兵著:《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张金鹏著:《英美现代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国祚、张瑞山著:《介绍近代科学的先驱者杜亚泉》,北京:龙门书局,1995年版。
    丁伟志、陈崧著:《中体西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董光璧著:《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周昌忠著:《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刘大椿、吴向红著:《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撞击》,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
    周策纵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少华著:《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董光璧著:《传统与后现代——科学与中国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希拉里·普特南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百年大事记(1897-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1-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高力克著:《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高平叔著:《蔡元培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龚书铎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K·皮尔逊著:《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杨国荣著:《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金吾伦著:《吴大猷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高力克著:《求索现代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家熔著:《鞠躬尽瘁寻常事——记杜亚泉和商务印书馆与<文学初阶>》,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中国编辑研究》委员会著:《中国编辑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褚宏启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书光著:《中国教育哲学史》(第4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思和、杨根著:《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加勒著:《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冒荣著:《科学的播火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樊洪业、张九春著:《科学救国之梦——任洪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赵匡华著:《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竺可桢著:《竺可桢全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金林祥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杜成宪、邓明言著:《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版。
    李泽厚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邱若宏著:《传播与启蒙——中国近代科学思潮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编:《科学·人文·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黎红著:《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洪九来著:《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史春风著:《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金忠明等著:《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
    王伦信等著:《中国近代民众科普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
    王伦信等著:《中国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
    霍益萍等著:《科学家与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以中国科学社为例》,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
    张彬等著:《浙江教育家和中国近代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彬等著:《浙江教育发展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版。
    陈旭麓著:《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冯志杰著:《中国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年版。
    《亚泉杂志》。
    《普通学报》。
    《东方杂志》第8-17卷。
    《甲寅杂志》。
    《新青年》第1-9卷。
    《学艺》第2卷。
    《一般》第2-3卷。
    《学生杂志》。
    《时事新报》。
    《苏报》,1903年。
    《教育杂志》,1909年。
    任洪隽:《化学元素命名说》,《科学》,1915年第1期。
    任洪隽:《无机化学命名商榷》,《科学》,1920年第5期。
    梁国常:《无机化学命名商榷》,《科学》,1921年第3期。
    吴承洛:《无机化学命名法平议》,《科学》,1927年第12期。
    章锡琛:《从商人到商人》,《中学生》,1931年。
    周建人:《忆杜亚泉先生》,《申报·自由谈》,1934年2月2日。
    曾昭抡:《二十年来中国化学之进展》,《科学》,1935年第19期
    曾昭抡:《江南制造局时代编辑之化学书籍及其所用之化学名词术语》,《化学》,1936年第3期。
    朱孝慈:《杜亚泉的生平及其医学学说》,《新中医药》,1956年第9期。
    张子高、杨根:《化学通报》(第1期),1965年。
    贾平安:《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1982年。
    袁翰青:《自学有成的科学编译者杜亚泉先生》,香港《新晚报》,1982年2月7日。
    晨呆:《杜亚泉先生事略》,《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3年。
    晨呆:《一位以科学报国的先驱者——杜亚泉》,《百科知识》,1984年第4期。
    谢振声、陈德和:《潜心著述遗益后人——介绍我国近代自学有成的科学编译者
    杜亚泉》,《浙江日报》,1984年3月13日。
    谢振声:《杜亚泉传略》,《中国科技史杂志》,1988年第3期。
    李恩民:《戊戌时期的科技近代化趋势》,《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
    徐克敏:《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亚泉杂志>》,《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年第1期。
    王扬宗:《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中国科技史料》,1990年第11期。
    任元彪:《杜亚泉现象》,《科学学研究》,1991年第2期。
    黄唏:《科技期刊与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年第3期。
    丁守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文史哲》,1993年第5期。
    郑师渠:《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刘凌:《先驱杜亚泉的文集》,《书城》,1995年第1期。
    陈江:《<自然界>:为“科学的中国化”努力》,《编辑学刊》,1995年第3期。
    苏兆瑞:《鞠躬尽瘁寻常事——介绍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杜亚泉先生》,《远程教育杂志》,1995年第1期(增刊)。
    孙凤琴:《杜亚泉及<亚泉杂志>》,《河北科技图苑》,1996年第1期(增刊)。
    俞大昌:《21世纪期刊与信息传播》,《编辑学报》,1997年第5期。
    唐斌:《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周武:《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杜亚泉与商务印书馆》,《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4期。
    张亚军:《略论科技期刊的科技传递》,《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1期。
    李醒民:《科玄论战中的皮尔逊》,《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1期。
    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教育参考》,1999年第1期。
    姚晓春:《科学教育与教育的使命》,《教育参考》,1999年第5期。
    王建辉:《科学编辑杜亚泉》,《出版广角》,2000年第6期。
    李洪河、祁森林:《杜亚泉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探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张清建:《居里夫妇与钋和镭的发现》,《大学化学》,2000年第5期。
    王晓勇:《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9期。
    颜志森、姚远:《科技期刊信息传播功能的演进》,《编辑学报》,2001年第1期。
    张开逊:《今天传播什么:科学传播历史回顾与哲学思考》,《科技导报》,2001年6期。
    苏力、姚远:《中国综合性期刊的嚆矢——<亚泉杂志>》,《编辑学报》,2001年第13期。
    欧阳正宇:《杜亚泉的科学救国思想及成就》,《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陶鹤山:《传播学的危机与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徐志京:《从受众的需求看科技信息传播业的可持续发展》,《编辑学报》,2002年第1期。
    霜木:《中国首份科学杂志的创办人杜亚泉》,《今日浙江》,2003年第22期。
    欧阳正宇:《杜亚泉的教育救国思想及成就》,《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高峻:《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技期刊——<亚泉杂志>》,《出版史料》,2003年第2期。
    潘云唐:《杜亚泉三杰:我国科技术语工作的先驱》,《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第5期。
    何涓:《化学元素名称汉译史研究述评》,《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边东子、刘藩:《他把居里夫妇亲手制作的碳酸钡镭标准带回中国》,《中国计量》,2004年第7期。
    张建红、赵玉龙:《民国初年的<植物学大辞典>》,《华夏文化》,2004年第4期。
    任元彪:《面对西方科学的冲击:杜亚泉回应方式》,《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2期。
    傅丽红:《杜亚泉——致力于科学传播的启蒙学人》,《今日浙江》,2006年第13期。
    李静:《杜亚泉与<东方杂志>》,《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何涓:《益智书会与杜亚泉的中文无机物命名方案》,《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付东升、陈章:《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镱文、亢小玉、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1873-1912),《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陈镱文、亢小玉、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1912-193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陈镱文、姚远、曲安京:《杜亚泉主编的3刊及其科学传播实践》,《编辑学报》, 2009年第2期。
    徐木兴:《杜亚泉国民教育思想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朱丹琼:《从杜亚泉到吴大猷——20世纪中国科学界论传统与现代化之一瞥》,《西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张敏:《科学教育:人性迷失与理性遍寻》,东北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山西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朱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黑龙江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卢艳君:《科学制度的理性光辉》,山东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郝书翠:《“李约瑟难题”的哲学—文化学分析》,山东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上海交通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赵中亚:《<格致汇编>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复旦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吴淼:《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吴承洛贡献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陈镱文:《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西北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刘晓嘉:《杜亚泉编辑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王文勇:《科学与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价值选择》,厦门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李运昌:《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河北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朱海伍:《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吉林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Newman,Joh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NotreDame Press,Indiana,1982.
    Abram Flexner,Universities:A eri Can,English, Germa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John Henry eardinar Newman:eldea of a university Rsnehart Press
    Mathew Arnold:Literature and seience in Readings in the History of Edueation Edited by Margaret Colleft.1969.Canada.
    D.Kellner.CritiealTheory.Marxism and Modernit polity press.
    Thomas Metzger.Escape from predieament: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Chikara,S.2001/2002,L'introduction de la science occidentale dans le Japan du bakumatsu et de Meiji(1840-1912).Daruma.No.
    Lin,Yu-sheng 1979.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tthew.M.R Construetivism and science education:afurther a PPraisal.Journal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aehing.
    Elkana,Y.1981.A Programmatic Attempt at an Anthropology of Knowledge.Everett Mendelsohn and Yehuda Elkana, Y.Sciences and Cultures,Sociology of the Sciences Yearbook Volume V.Dordrecht:Reidel,3.
    Auen,Miehael,The Goals of Universities,Buekingham:SK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8.
    H.RJasta:Spiritual Values and Edueation.Delhi:Published by Prabhat Praksshan,Ist Edition,1990.
    Kenneth D.Benne,The Task of Post. Contelll Porary Education, Teaehers CollegePress,ColumbiaUniversity,1990
    Boyd,1992,The Moral Part of Pluralism as the Plural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Power,EC. & LaPsley,D.K.Eds,.The Challenge of Pluralism:Education,Polities And Valure.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pe Press.
    Va ndenbergD. Education as a human right:A theory of eurrieu lum and Pedagogy.NewYork:teaehers eollege Press.
    John.Brubaeher and 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lnerie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aPter,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by Transaetion Publishers,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