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适用刑事和解的初步构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为了尽量避免未成年人免受交叉感染并健康回归社会,我们尝试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刑事和解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我们应顺应世界刑事司法改革浪潮,借鉴域外有效经验,结合当今中国司法实务,初步构建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
     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刑事和解的概念进行界定及与私了,辩诉交易,调解,恢复性司法等相关概念进行区别,接着论述刑事和解的价值和弊端。第二部分论述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文化基础,认为西方刑事和解理论基石的是“平衡理论”“叙说理论”“恢复正义理论”。这三大理论并不是中国刑事和解的基础,我国自有其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与文化基础。第三部分论述的是刑事和解适用范围问题。从适用的程序和案件范围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刑事和解首先在未成年人案件中作为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案件类型。第四部分论述是我国有关体现刑事和解理念的立法和政策规定以及实践情况。第五部分介绍联合国《(北京规则)等条约、公约》及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对刑事案件特别是对未成年犯罪轻刑化,简易化及监禁限制化的规定。第六部分主要论述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的必要性。主要从我国的现实与司法实践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第七部分是关于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的条件和程序的初步构想。
引文
1 参考王平:《卷首语:第三只眼睛看刑事司法》,载于《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
    2 《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商务印书馆,第150页
    3 刘凌海: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年
    4 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5 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5期(下)。
    6 参见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7 同上
    8 2006年12月2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达在北京市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全面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坚实司法保障>的报告,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运用刑事调解制度,探索推行刑事和解”。2007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的第6条也明确指出要“尝试推动当事人和解,不断创新诉讼和解的方法”等不同于调解的提法。
    9 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载于《人民检察》2006年5月(下)
    10 同上
    11 同上
    12 笔者曾经向某法院少年庭庭长请教过刑事和解问题,他说法律上还没有这样的规定,并认为刑事和解就是恢复性司法。
    13 参见晏向华:《刑事和解——体现和谐社会理念》,载于《检察日报》,2005-10-21版
    14 参见李荣冰:《刑事和解的内涵界定》,载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第47页到52页
    15黄京平,甄贞:《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16 王剑波、梁赞国:《刑事和解制度利弊透析》,载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第409页至410页
    17 同上。
    18 吴忠宪,陈至海,叶旦声,马晓东:《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21页
    19 刘东根:《恢复性司法及其借鉴意义》,《环球与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20 《刑事和解不是拿钱买刑》,载于搜狐,网址:http://news.sohu.com/20061122/n246550030.shtml
    21 《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于光明网,网址:http://www.gmw.cn/content/2006-12/11/content_514025.htm
    22 参见宋英辉教授的相关调研材料。
    23[德]伯恩特.许乃曼:《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2),125页
    24 关于西方刑事和解理论的介绍主要参考了[美]博西格诺著,邓子滨译,《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58-668页。
    25 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载《政治与法律》,2003(4),113页
    26 同上。
    27 同上。
    28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载《政治与法律》,2003(4),第113页
    29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30封利强:《刑事和解是追诉者与被追诉者间的协商》,载于“中国诉讼法律网”,网址:http://www.procedurallaw.cn/co187/co196/article.html?id=16528
    31参见张建升:《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新理念——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刘仁文》,载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2期。
    32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33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34参见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205页。
    35《礼记·礼运》。
    36甄贞,陈静:《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依据》,载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2007年7月
    37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38魏良培,《刑事司法视角下的——恢复正义》中国期刊数据库优秀硕士论文库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收录
    39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制定了《轻伤害案件处理程序实施规则》,规定检察人员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轻伤害案件,应当听取被害人一方意见。同时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委托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认罪,可以与犯罪嫌疑人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直接获得相应的赔偿。检察机关可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
    40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343页
    41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38页。
    42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载于《人民检察》2006年第5期(下)。
    4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社会效果视野下的轻罪和解机制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43页。
    44 数据摘自《北京市检察机关贯彻执行<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北京市政法机关办理轻伤害案件工作研讨会纪要>情况的报告》。
    45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和范畴》,法律出版社,第25页
    46蔡道通.:中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A].陈兴良.中国刑事政策检讨—以“严打”刑事政策为视角[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杜,2004.年
    47 参见李希慧,杜国强,贾继东:《“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载检察日报网,网址:http://www.jcrb.com/n1/jcrb822/ca376807.htm
    48 转引自黄京平,甄贞,刘凤玲:《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探讨》,载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第505页
    49转引宋培海:《我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载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第249页
    50参见李长坤:《公诉故意伤害案当事人和解检方撤诉分析》,载于天涯法律网,网址:http://www.hicourt.gov.cn/homepage/show5_content.asp?id=14955&h_name=%C8%E7%B7%E7%D7%B7%D4%C2
    51 参见:《山西省五种刑事案件可以刑事和解》,在于新华报业网,网址:http://news.xhby.net/system/2007/09/02/010115412.shtml
    52 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95页-96页
    53程味秋.杨程.杨宇冠《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54[美]墨森等著:《儿童发展和个性》,缪小春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78页。
    55 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05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
    57胡安忠:《当代家庭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载于《天府新论》,2006年6月
    58曾宪律:《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载于《竹山法院网》网址:http://zsfy.zhushan.cn/zsfyw/llsj/200711/zsfyw_20071122154947.html
    59 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妇儿工委办公室:《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预防措施》,网址: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277868c4239c3933fc239045c0f21abe17c3f4655989d392f1cfb1202bdb12b3961526bef99cb8a4adebc852858d2616b6459db0144dc0edebc5155c737912afedf 18f0cbfb25e2a8c5a4ac4352ba4474709781fb4d0164dd1ff50341e9b1ef4d022864adec40728e28605f953430b1508ee 1&p=846cc64ad6934eab4efcce6f42&user=baidu
    60张晓晶:《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低学历突出》,载于新华网山东频道,网址: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7-07/29/content_10706669.htm
    61徐久生,庄敏华译:德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版
    62[意大利]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黄风译
    63 《两会特稿:解析“两高”报告“民生司法”关键词》,载于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0/content_7757280.htm
    64 转引自汤火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66甄贞,黄京平,刘风岭:《附录: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探讨》,载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2007年7月第512页-513页
    67陈光中 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68 主要参考: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247页-255页
    69 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1页;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84页
    70 于志刚:《刑罚消灭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第718页
    1、刘凌海: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年
    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3、陈光中 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4、崔丽:《北京朝阳检察院扩大轻伤害案件不起诉范围》,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26日
    5、冯锐:《儿童权利与少年犯罪预防》,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年1期
    6、杨春洗:《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和治理对策》,收编于《刑法理念新探索——杨春洗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7、高金桂:论刑法上的和解[j].东海法学研究[中国台北].1999.(4)
    8、晏向华:《刑事和解——体现和谐社会理念》,载于《检察日报》,2005-10-21版
    9、刘东根:《恢复性司法及其借鉴意义》,《环球与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10、马明亮:《正义的妥协》,载《中外法学》2004年
    11 《刑事和解不是拿钱买刑》 载于搜狐网址:http://news.sohu.com/20061122/n246550030.shtml
    12、Gehrn,John R:"Vietim-Offender Mediation Programs:An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Western Criminology Review Ⅰ(1998)。
    13、封利强:《刑事和解是追诉者与被追诉者间的协商》载于“中国诉讼法律网”,网址:http://www.procedurallaw.cn/co187/co196/article.html?id=16528
    15、张建升:《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新理念——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刘仁文》,载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2期。
    16、魏良培:《刑事司法视角下的——恢复正义》中国期刊数据库优秀硕士论文库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收录
    17、陈兴良.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政策[A].陈兴良.中国刑事政策检讨—以“严打”刑事政策为视角[C].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2004.年
    18、李希慧 杜国强 贾继东:《“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载E 法网 网址:http://www.elaws.com.cn/article/107/461/2007/20071208164142.html
    19、李长坤《公诉故意伤害案当事人和解检方撤诉分析》,载于天涯法律网 网址:http://www.hicourt.gov.cn/homepage/show5_content.asp?id=14955&h_name=%C8%E 7%B7%E7%D7%B7%D4%C2
    20、曾宪律:《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载于《竹山法院网》网址:http://zsfy.zhushan.cn/zsfyw/llsj/200711/zsfyw_20071122154947.html
    21、胡安忠:《当代家庭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载于《天府新论》2006年6月
    22、邵磊:《略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司法对策》,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第1期,2005年3月
    23、张晓晶《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低学历突出》载于新华网山东频道网址: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7-07/29/content_10706669.htm
    24、赵玉刚:《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设计》,载于《恢复性司法论坛》(2006年卷),王平主编,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5、《两会特稿:解析“两高”报告“民生司法”关键词》载于新华网 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0/content_7757280.htm
    26、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27、马静华:《刑事和解论纲》载于《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
    1、程味秋.杨程.杨宇冠《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意大利]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 中国法制出版社 黄风译 2005年1月第6版
    3、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版
    4、狄小华:《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 2005年版
    5、肖扬:《中国新刑法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版
    6、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 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
    7、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 2006年卷,群众出版社;
    8、黄京平、甄贞《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2007年7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9、吴忠宪、陈至海、叶旦声、马晓东:《非监禁刑研究》,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墨森等著:《儿童发展和个性》,缪小春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11、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3、高一飞:《刑事简易程序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年版
    14、樊崇义:《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5、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6、宋英辉 孙长永 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17、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年版。
    18、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于志刚:《刑罚消灭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