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和解制度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和解,一般指犯罪后经由调解人的帮助,使加害人被害人直接面谈、协商解决纠纷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反应方式,刑事和解不同于传统的刑事司法制度,它更多的关注被害人,尊重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意志,着眼于犯罪损害的修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了适合本土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刑事和解实践,我国很多地方法院也进行了刑事和解的实践探索,只不过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则,各地的实践模式并不统一。本文在分析国外比较典型的恢复性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的实践及法律构建了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引文
1 李昌道:《司法调解与和谐社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1075页。
    1 喻中:《探寻“私了”之谜——一种刑事案件解决方式的法社会学考察》,载于《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四卷,徐静村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2 张荣、徐卫华:《不能忽视农村犯罪私了现象》,载于《法制日报》,2001年3月29日,转引自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3 喻中:《探寻“私了”之谜——一种刑事案件解决方式的法社会学考察》,载于《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四卷,徐静村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1页。
    4 徐静村、潘金贵《论检察官在辩诉交易中的地位和权利》,载于《辩诉交易在中国》,陈光中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 参见鲁兰《修复性司法理念与模式——中、日修复性司法实践模式比较》,载于《刑事法评论》第17卷,陈兴良主编,法律出版社。
    2 I.Aertsen and T.Peters,"Mediation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in Belgium",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Research,vol.6,No.4(1998),pp.507-524.转引自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3 张庆芳:《恢复性司法——种全新的刑事法模式》,载于《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法律出版社,第12期,第438页。
    4 “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来自法律教育网,http://www.chainalawedu.com。
    1 参见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1 详见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48页。
    2 其他种模式一般建立在拥有比较发达的社区的基础上,重视发挥社区的作用,而且很多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修复性司法实践,或者不太适合我国国情或者不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没有在此进行逐一分析比较,而是选择涵盖性比较强的两种模式进行分析——笔者注。
    3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1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2页。
    2 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少年法院法》,见孙云晓、张美英主编《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从(德国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3 杜宇:《“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93页。
    1 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2 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卡洛林·霍伊尔、理查德·杨:《恢复性司法——评价其优缺点》,载于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姚永吉译:《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1 详见卡洛林·霍伊尔、理查德·杨:《恢复性司法——评价其优缺点》,载于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姚永吉译:《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493页。
    2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3 Umbreit,M.and Coates,R.(1997),National Survery of Victim Offender Mediation Programs in the U.S.St.Paul,University of Minnesota,Center For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Mediation.转引自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4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1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1 详见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2 见丹尼尔·W·凡奈思:《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王莉译、温景雄审校,载于狄小华、李志刚编著《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68-69页。
    3 王昕:《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来源于中国期刊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载于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页。
    1 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载于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1 《刑事审判原理论》陈瑞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69页,转引自《刑法学原理》(第三卷)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3-24页。
    1 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78页。
    2 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476页。
    1 http://www.acla.org.cn/pages/2006-7-4/s35494.html
    1 王志祥、姚兵:《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基础与制度构想》,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6页。
    2 杨荣新:《人民调解制度研究》,载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4页。
    3 《检察日报》2006年2月24日报道。
    1 张凌、于萌:《刑事和解的司法实践及制度设计》,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2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实证分析》,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页。
    1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实证分析》,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2 见《多一些调解,少一些矛盾》载于《检察日报》,2007年11月28日,第2版。
    3 见《烟台:走在“平和司法”的大道上》,载于《检察日报》,2006年4月12日,转引自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五期。
    1 见樊崇义、陈惊天:《和合思想与刑事和解》,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92页。
    2 见石磊:《刑事和解的实体法基础》,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194页。
    3 转引自刘根菊等著《刑事司法创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日]大谷实著 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1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载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2 数据来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实证分析》,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1 见涂文婷:《刑事和解制度的困惑与设想》载于《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页。
    1.[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光中主编《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3.《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7.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7卷,,法律出版社
    8.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孙云晓、张美英主编《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德国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0.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1.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姚永吉译:《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意]戴维·奈尔肯/编,张明楷等译:《比较刑事司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日]森本益之、濑川晃、上田宽、三宅孝之/著,戴波、江溯、丁婕/译:《刑事政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6.狄小华、李志刚编著:《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7.[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8.韩玉胜、洪求华:《刑罚正义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9.林玉雄著:《刑事诉讼法》(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E·博登海默著 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五期
    2.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载于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载于《人民检察》,2006年5月
    4.[德]伯恩特·许乃曼文,王秀梅、杜澎译:《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2期
    5.张建伟:《司法民主论》,载于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载于《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7.李昌道:《司法调解与和谐社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8.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9.杨荣新:《人民调解制度研究》,载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0.卢建平、叶良芳:《重罪轻罪的划分及其意义》,载于《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11.王昕:《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来源于中国期刊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宋英辉:《中西传统诉讼文化比较初论》,载于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3.曾康:《刑事诉讼程序功能分析——兼论价值、规范与功能的关系》,载于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载于《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15.杜宇:《“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6.李洪江:《刑事和解应缓行》载于《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