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阶段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当今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约占整个刑事案件的五分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就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处罚得当与否,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为此,我认为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对未成年人应慎用。本文以刑事和解理论为指导,从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用比较的方法,精选典型案例,阐述了对未成年人慎用逮捕权的原因、意义和措施等。
     当今世界,刑事诉讼逐步走向轻刑化。这就使原本泾渭分明的公法和私法出现互相借鉴,互相融和的趋势。比如,在刑诉法中引进私法领域的合意理念,此为刑事和解的理论来源。
     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讲,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和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的最伟大思想。这种文化代代相承,是刑事和解的文化来源。
     刑事和解作为司法制度,其源头可追溯到上个世纪的1974年,发生在加拿大的“加害人被害人之间的和解”案例。西方学者称之为恢复性司法。这一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始逐步为西方各国所接受,并建立了一整套刑事和解的司法程序。
     所谓刑事和解,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下的定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从轻处罚的制度。我认为,刑事和解实质上是当事人对民事部分达成和解,并表达对刑事部分如何处理的意见,由办案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对案件作出的处理,与自诉案件的处理不同,在案件的和解中当事人直接处分的是民事权益,有可能直接影响刑事部分的处理,而不影响刑罚权。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必定有一定思潮和哲学、法学等作为理论支撑。笔者研完了刑事和解的法理基础、哲学基础、实体法基础、程序法基础、犯罪学基础以及社会基础,并阐述了刑事和解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由此得出结论,现代中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是西方恢复性私法制度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和谐文化代代承传的结果,是中西文化的合璧。
     在和谐社会语境下,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慎用逮捕权,实行可捕可不捕的不捕,监督促进加害人与受害人的和解,这有利于失足少年的成长、发展,有利于失足少年的教育,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如何从立法上规范未成年案件审查逮捕阶段的刑事和解,笔者从实体和程序等方进行了探讨。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做好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和解工作:一是建立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工作制度,使审查批捕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将法律援助前移至侦查阶段,促进被害人与受害人的谅解。三是建立律师提前介入制度,促进刑事和解。四是运用典型案例宣传刑事和解理念,增强民众对运用刑事和解理念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理解。五是强化事后跟踪,巩固捕前和解的成果。
引文
①黄京平、甄贞、刘凤岭:《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探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①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6页。
    ②陈光中:《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第14页。
    ①葛红兵:“全球化时代,‘人道主义’何去何从?”,http://starsoul.blogchina.com/3109215.html。
    ②刘远著:《刑事政策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①[德]汉斯·海因里希·耶施克:《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概要》,《法学译丛》1988年第3期。
    ①[德]汉斯·海因里希·耶施克:《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概要》,《法学译丛》1988年第3期。
    ②[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③许成磊等:“行刑社会化及其理性基础探讨”,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报》2002年第6期。
    ④江伟:“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①[日]团藤重光著:《刑事诉讼中的主体性理论》,《法学译丛》1998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78-579页。
    ③[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④刘方权:“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①[美]博西格诺等著:《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61页。
    ②[德]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著:《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③[德]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15页。
    ④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⑤[德]德特拉夫·弗里希:《德国刑法中的和解与赔偿》,刘方权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3242。
    ①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①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第153页。
    
    ①孙万怀、黄敏:《现代刑事司法和解精神的基础》,载《法学》2006年第4期,第102页。
    ②黄峰、桂兴卫:《刑事和解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载《中国刑法学杂志》,2008年7月,第89页。
    ①[德]:《德国刑事犯罪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73页。
    ①戚进松、李娜:《审查批捕阶段律师参与制度探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9页。
    1.刘佑生:《执法新境界》,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2.刘佑生:《宽严相济与检察官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1年版。
    9.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16. [德]:《德国刑事犯罪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17. [德]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 [德]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著:《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 [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0. [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 [美]博西格诺等著:《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2.黄京平、甄贞、刘凤岭:《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探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23.刘远著:《刑事政策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左卫民、万毅:《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
    25. [日]团藤重光著:《刑事诉讼中的主体性理论》,《法学译丛》1998年。
    26.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施克:《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概要》,《法学译丛》1988年第3期。
    27.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28.黄峰、桂兴卫:《刑事和解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载《中国刑法学杂志》,2008年7月。
    29.江伟:“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30.刘方权:“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1.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32.戚进松、李娜:《审查批捕阶段律师参与制度探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3.孙万怀、黄敏:《现代刑事司法和解精神的基础》,载《法学》2006年第4期。
    34.许成磊等:“行刑社会化及其理性基础探讨”,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报》2002年第6期。
    35.葛红兵:“全球化时代,‘人道主义’何去何从?”,http://starsoul.blogchina.com/3109215.html。
    36. [德]德特拉夫·弗里希:《德国刑法中的和解与赔偿》,刘方权译,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32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