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的法律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陪审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追求司法民主化而创造的一种制度文明,堪称人类文明进程中历史最为悠久、生命力最为顽强的一种司法制度。纵观世界范围的陪审制度,其主要形式有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我国根据国情和实际,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司法民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没有区分事实审和法律审,而是由人民陪审员与职业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审判案件。这就要求人民陪审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是陪审员胜任陪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关涉陪审制度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
     法律教育本身是适用于多个领域,但对于人民陪审员这个特殊群体,法律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特殊性。必要性在于要通过对人民陪审员进行法律教育来提高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特殊性在于,由于受教育对象的特殊,从而使得法律教育的目标模式、法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其特殊性。
     本文结合法律教育理论与陪审工作实践,从提高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着眼,探究提高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特定法律教育之路。文章指出这种特定法律教育的目标是把人民陪审员培养成为特定实务法律人;这种特定法律教育包括有关陪审制度的教育、有关审判理念的教育、有关审判知识和办案能力的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文章还根据人民陪审员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多种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特定法律教育可采取的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教育方法、手段和形式。
     提高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法律教育研究是法律教育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探索。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可以丰富法律教育的研究内容,打开法律教育研究者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陪审制度的完善展示一个新的视角,充实其对陪审制度的研究,开阔陪审制度研究者的视野。同时,探索出一条以提高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法律教育之路,无疑对当前及今后的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The jury system is a kind of civilized system that people created in pursuit of judicial democratization. It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course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 has great vitality. The jury system contains two main forms in the world. They are system of common law and system of civil law. According to our situation,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with ou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s created in China. The system is the great part of China judiciary system, which plays importance role in the judicial democracy realm.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does not distinguish the fact justice from law justice. But the full court, constituted by people's jurors and judges, judge the case. This system requests the people's jurors to have certain legal knowledge. It is the work's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hat the people's jurors will be competent for the work. It affects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 jury system.
    Legal education itself is applicable to many realms. But to this special community, leg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and special for the people's jurors. The purpose is to enrich the legal knowledge of the people's jurors by the education. It is special, because of the special object who receive the education, the special legal education's target and mode, the special legal education's contents, the special legal education's methods and form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juror's work, and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ach of the particular legal education for exaltation the people juror's legal knowledg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target and mode of the particular legal education is to educate the people's jurors to become a kind of the particular practicing
    
    
    
    lawyers;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 particular legal education includes some system knowledge, some trial logos knowledge, some trial knowledge and certain ability of handling a case, etc. The article brings forward many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a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s jurors.
    The research, on the special legal education to enrich the people juror's legal knowledge, is a new question for discussion in the legal education research area. On the one hand, it can enrich the research contents on legal education, and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for researchers on leg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also set out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academic lawyers and practicing lawyers studying the jury system, widen the visual field of the jury system researcher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try to find a way for legal education to make the people's jurors better qualified. Therefore, it can help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s jurors in future.
引文
(1) 《法律教育》孙晓楼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王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本来》郭成伟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 《中国法律教育之路》贺卫方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汤能松 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 房文翠:《21世纪法学教育观的重构》载《政法论丛》2001年第6期。
    (2) 陈晓青:《21世纪法学教育新思维》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 王习根:《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1期。
    (4) 赵泉:《澳大利亚法学教育之借鉴》载《理论学刊》1999年第4期。
    (5) 熊先觉:《朝阳大学—中国法学教育之一脉》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6) 郭明瑞 王福华:《创新法学教育推进依法治国——法学教育论坛综述》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5期。
    (7) 孙春伟:《成人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载《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4期。
    (8) 霍宪丹 刘亚:《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
    (9) 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1期。
    (10) 于丽英:《法律图书馆与法学教育——中美比较》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11) 李龙:《法学教育的未来》载《法制与社会发展》
    (12) 房文翠:《法学教育的的属性及其层次定位》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3) 蔡彦敏等:《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来之中山大学诊所式教育》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
    (14) 黄建武:《法学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
    (15) 杨云霞:《法学教育培养什么》载《前沿》2002年第8期。
    
    
    (16) 席建松等:《高等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7) 赵云芬等:《法学教育与社会文化整合一兼及我国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改革》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8) 毛牧然等:《计算机辅助法学教育之研究》载《G北大学学报》第2卷第2期。
    (19) 王千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法学教育》载《高等教育研究》第22卷第6期。
    (20) 莫洪宪:《临床法学教育》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21) 周贤明《论法学教育的实践性与人文性》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2) 夏锦文:《论法学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
    (23) 宋超:《论我国大学法学教育培养目标》载《松辽学刊》2000年第4
    (24) 周少元:《清末法学教育的特点》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25) 奥田隆文等:《司法研修所对法学教育的期望》载《国外司法》2002期。
    (26) 李瑛:《谈法学教育方法》载《政法学刊》2001年第6期。
    (27) 吕志祥等:《透视中国法学教育》载《社会纵横》2002年第6期。
    (28) 李龙等:《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未来》载《中国大学教学》
    (29) 张宝昆以中国和欧洲法学教育之发展比较研究》载《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30) 熊先觉:《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曲折与改革》中国期刊网。
    (31) 马治国:《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探索》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4期。
    (32) 于占华:《对法律人才素质教育的思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33) 唐东楚:《法学教育的职业伦理关怀》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3期。
    (34) 霍宪丹:《法学教育的职业特征和二元思考》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
    (35) 龙卫球:《江平先生法学教育之路》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2期。
    (36) 齐延平:《现代法学教育中的法学伦理教育》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
    (37) 吴金和::《中外法学教育比较——法学教育向实践方向改革的建议》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12期。
    (39) 杨振山:《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4期。
    (40) 刘正浩:《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培养新型法律人才》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2年第9期。
    (41) 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载《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7期。
    (1) 《外国法制史》陈盛清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审判中的陪审团:美国司法面面观》迪珀纳 1984年版。
    (3) 《裁决:论陪审团制度》布鲁姆斯坦 1968年版。
    (4) 《美国的陪审团》圭恩瑟 1988年版。
    (5) 《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何家弘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论美国的民主》[M]托克威尔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 《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顾培东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 《审判工作热点问题透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1) 孙斌:《英国陪审制度今昔》,载《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4期。
    (2) 杨亚菲:《陪审制的理念、结构和代价》,载《比较法在中国》。
    (3) 林永谋:《德国陪审、参审采行之理念上观察》,载《法令月刊》第46卷第1期。
    (4)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5) 钱弘道《中国陪审制度的性质、内容和作用》,载《比较法在中国》第341页,原载《议政论坛》2000年第19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全集》第一编。
    (7)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北京市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8) 陈家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诌议》,载《政法论坛》,1990年第6期。
    (9) 蒋德海:《从陪审制度看裁判制约》载《探索》1995年第5期。
    (10) 刘艺工等:《关于人民陪审制度难以执行根源的探讨》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1) 左卫民等:《国外陪审制的比较与评析》载《法学评论》1995年第7期。
    (12) 张泽涛:《论陪审的功能》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3) 赵宇红:《陪审团在美国和香港的运作》载《法学家》1998年第6期。
    (14) 王利明:《我国陪审制度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