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视觉艺术作为人类的生活情境、历史文化及心理体验的形象化表达,记录着视觉器官进化和艺术创作能力提升的历史。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解读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看什么、怎样看、如何用艺术手段表达看的结果,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问题,是研究人类视觉艺术史的关键。本文将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艺术资源,针对新疆主体族群一维吾尔族的视觉艺术进行个案分析,描述并分析其艺术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族群性特质与族群文化内涵,为中国大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原创性和本土化的案例,并尝试推进当下学界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理论研究。
     在已有人类学、民族学有关族群、族群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视觉艺术的族群性,其实质就是族群身份意识在艺术中的一种自然呈现或展演,这种意识贯通于整个的艺术创作活动,在艺术观念、审美尺度、制作惯例、视觉呈现等方面形成族群特有的身份标识,使之呈现出与他族群艺术的差异性。由于艺术族群性特质的存在,属于某一特定族群的艺术才能够在族际交往中始终保持自足、自为的个性,具有将外来艺术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意志和自信,从而在文化互动中处于兼收并蓄但又不迷失自我的状态。
     本文针对新疆维吾尔族的视觉艺术系统,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岩画、石窟寺壁画、雕塑、建筑装饰、器物装饰及舞蹈艺术等,分析其艺术在制作惯例、形象序列和形式风格等方面的族群性特质,归纳概括在艺术中蕴含的族群文化内涵。
     纵观维吾尔族视觉艺术史的整体面貌,可见其艺术的族群性特质是伴随族群演化的历史而逐步清晰的,当维吾尔族作为一个具有确切族群身份的群体得以确立时,他们艺术的个性便也随之稳定下来。由于生存方式、宗教信仰、文化禁忌等方面曾经有过重大转折,.前伊斯兰时代和伊斯兰时代的视觉艺术表现出鲜明差别;但由于他们的族群身份始终是自足与独立的,在语言、文字、生活、自然观念和神圣观念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延续性,因而在视觉艺术变化演进的过程中,部分稳定的艺术特质能够积淀下来,成为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特质。
     从艺术的形象序列和视觉呈现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对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特质作了如下概括:艺术的观念与实践始终与宗教信仰有关,有关宗教信仰的内容融铸在他们整个的精神世界之中,左右了艺术形制、形象系统及呈现风格的根本走向。前伊斯兰时代人形造像艺术的成熟,伊斯兰时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日臻完善,都是宗教信仰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历史上维吾尔族充满艰辛与困境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则是宗教情感与宗教心理始终根深蒂固的缘由。
     艺术的视觉呈现方面则体现出视觉炫耀的风格,与其他少数族群及汉族民间艺术相比,体现出具体纹样序列、赋色及装饰偏好的差别。他们以民问艺术家为创作主体,融汇了西域本土与波斯、阿拉伯等外来的艺术元素,描绘出边线清晰、赋色鲜明、繁密有序的植物纹样与抽象纹样组合,追求一种富丽堂皇和丰富细腻的视觉效果,表现维吾尔族乐观、豁达、张扬、热烈的族群性格,与汉族的精英艺术体现出鲜明反差。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族际交往与对话都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强权政治和种族歧视等问题,在交往中处于文化弱势的一方,如何在转型时保持自足与自主的问题是当下理论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而本文提供的艺术族群性的个案研究,意在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以个案研究为出发点,把艺术的族际交往放在特定族群的文化与历史情境之中,并分析他们确证自我与张扬自我的具体途径,这样,关于本土化、现代化转型的研究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As an expression in images of people's life style, history, culture, and feeling, the visual arts record the history of eyes evolution and progress of artistic technique.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visual art history to interpret what, how and how to express the world which we have seen. This thesis which is based on the Chinese local art resources is a study about the ethnicity of Uygur visual art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e author wants to furnish an original and local case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Chinese integrated art histor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Based on the anthropology study and field works which we have done, the thesis promoted that the visual art ethnicity is a natural expression or showing of people' ethnical identity. Ethnic group has characteristics in art view, aesthetics criterion, practice customs, visual express which are different form others'. It is because of the ethnical characteristic of art, the art of any ethnic group will maintain independence and be confidential to transform the art from outsiders, thus it have open mind about culture exchange.
     The grounds of argument are the typical Uygur visual arts, such as rock art, frescoes, sculp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ornaments, decorative pattern on the daily use, dance and so on. It is promoted that art ethnical characteristic will be clear and distinct when Uygur had got its own ethnic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obvious changes in life style, religion and taboo in the pas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ials between pre-Islamic and Islamic visual ar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consistent in language, characters, life style, view of sacred and secular because the Uygur always has its own ethnic identity.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image system and visual characteristic of Uygur art and made its conclusion. The firs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igion and Uygur art. It is the religion taboo decided whether the image of human could be showed or not. And the Uygur has some kind of religion complex because of their life which always full of difficulties and the hard living condition in Xinjiang.
     The second, Uygur visual art shows the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which we called visual display, and this kind of characteristic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hinese classics art. The local artists transformed different art styles which come from Persian, Arab countries and so on, and displayed a blending visual characteristic using clear, bright, meticulous plant and abstract decorative patterns. Uygur could show their open mind and magnanimity, optimism and enthusiasm by this kind of visual art.
     Scholars have discussing abou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ower politics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from 20th century and they pay attention to how the small and weak nations in today's world can be independence and act on their own. The thesis indicated that the study on theory modernizat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would be more meaningful and effective when we take the speci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into account, and this is the very intention of this Uygur case study.
引文
1 中国艺术人类学:本土与现代[J].复旦学报,2000,(1):125(本文是199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首次学术规划会议简讯).
    2 郑元者.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述要[J].文艺研究,2004,(4):146-147.
    3 “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学界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指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广大地区,狭义的西域指历史上的新疆。本文除特殊情况标明之外,均取其狭义。
    4 程溯洛.唐宋回鹘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37—39.
    5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台北: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40.
    6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82.
    8 见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J].世界民族,2001,(1);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3)等.
    9 (荷)尼科·基尔斯拉特著,高原译.关于族群性的三种概念[J].世界民族,1996,(4):32—39.
    10 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5):17—20.
    11 王剑峰.族群性的陷阱与族群冲突[J].思想战线,2004,(4):55—63.
    12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3):26—31.
    13 (挪威) 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A].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42.
    14 纳日碧力戈.族群/民族[A].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人类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53—222.
    15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16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9.
    17 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1.
    18 马戎.试论族群意识[J].西北民族研究,2003,(3):5—17.
    19 关于民族、族群的术语之辨,参见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编.族群与族际交流[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9.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5—66.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人类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53—222.黄振南.族群概念、译法及其他[J].学术论坛,2000,(6):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4,(11):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等。尽管当前关于如何使用“民族”“族群”等术语在国内学界尚未成定论,但在具体研究中,使用“族群”来指称少数民族的做法已成主流。
    20 如赵寻.艺术的民族性与群众性—从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所学到的[J].民族团结,1981,(3);杨金祥.宗教与维吾尔古代美术[J].新疆艺术,1982,(6);阿布力孜·穆罕默德·赛依拉米.关于古代维吾尔人的绘画雕塑与雕刻艺术[J].新疆艺术,1983,(2);张文阁.新疆多朗维吾尔民间绘画[J].新疆艺术,1987,(1);阿不里孜买合买提·沙衣拉米.古代维吾尔族绘画艺术[J].新疆青年(维文),1988,(10);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论龟兹画 师的审美意识[J].新疆艺术,1993,(5);邓浩.从《突厥语词典》看古代维吾尔族的服饰文化[J].民族研究,1997,(2);骆惠珍.新疆维吾尔族花帽的文化审视[J].新疆社会科学,1998,(3);刘建.分离神秘的色彩—维吾尔族舞蹈的宗教探源[J].舞蹈,1998,(5);买买提吐尔逊·艾力.《福乐智慧》的美学思想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2,(4);张昀.维吾尔族的绿色观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陈述.生命的意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探微[J].美术研究,2005,(1);陈述.新疆维吾尔民族装饰设计中的宗教意识[J].装饰艺术研究,2005,(1)等等。
    21 如伊纳耶提著.维吾尔舞蹈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艾坦木·玉赛因著.戏剧与表演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司马义·伊布拉音编.维吾尔书法[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0年;阿布力孜·穆罕默德著.隋唐时期维吾尔艺术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这一部分是在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凯依撒尔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笔者只是对内容有个非常初步的了解,故不进行评价。
    22 阿布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新疆唐代歌舞艺术 (维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谷苞.古代新疆的舞蹈与古代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穆舜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孟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穆舜英,祁小山.新疆彩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M].杭州,乌鲁木齐:浙江教育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系编.新疆民间染织刺绣图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万新君.西域装饰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陈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论稿[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俄) 普加琴科娃著,陈继周等译.中亚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乌鲁木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新疆艺术编辑部编.丝绸之路造型艺术[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匈牙利)哈尔马塔等主编.《中亚文明史》[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法)勒内·格鲁塞,蓝琪译.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同时还有近年来在《西域研究》、《敦煌学刊》、《西北史地》等期刊上相关论文部分。
    23 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根据考古学社1949年版影印本),:1—2.
    24 例如杜书瀛.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02,(3);骆冬青.空间意识形态—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艺术[J].民族艺术,2001,(4);宋生贵.现代媒介与民族艺术传播[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5);南帆.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4,(1)等。
    25 这一点除相关专著论文之外,还可以从专业期刊的名称上看出,如《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这里的民族基本上特指少数族群。
    26 如王杰.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节”[J].民族艺术,2002,(3);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J].广西大学学报,2006,(11)等等。
    27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5.
    28 范景中.美术史的形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147—157.
    29 (奥) 李格尔,陈平译.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译者导言42.
    30 (法) 斯太尔夫人著,丁世中译.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3.
    31 (德) 温克尔曼著,邵大箴译.希腊人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译者序.
    32 (法)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242—245.
    33 (德)沃林格尔著,张坚,周刚译.哥特形式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65—66.
    34 (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21.
    35 如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简·布洛克著,沈波、张安平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理查德·L·安德森.小型社会的艺术[M](Art in Small-scale Societies,Prentice Hall Inc,1989);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M](The Anthropology of Ar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艾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Homo Aesthetic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简.艾伦·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Ancient Art and Ritual,Williams & Norgate.Ltd,1913);斯盖夫勒.象征世界:艺术、科学、语言、仪式[M](Symbolic Worlds: Arts, Science, Language, Ritu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刘锡诚.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郑元者.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M].学林出版社,1992年: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陈兆复与邢琏合著.原始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等。
    1 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8.
    2 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9.
    3 西域的区划历来有广狭之分,广义指新疆及葱岭以西到中亚的部分地区,狭义则专指新疆。本文涉及古代部分取其广义。
    4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207.
    5 陈兆复.契丹画家胡瑰和他的卓歇图[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4):陈兆复.论契丹的绘画[J].中国画研究,1983,(3)
    6 盖山林.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前言1.
    7 根据地质考古发现,至少在6000年以前,中国北方草原气候还比较温和湿润,内蒙古早期岩画中出现的驼鸟、大角鹿及大象等形象,也说明旧石器时代以前的北方地区更适于人类居住。
    8 这里的野蛮指生产技术条件的初级状态,而没有价值判断意味。
    9 (法) 勒内·格鲁塞,蓝琪译.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4.
    10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287.
    11 鄂尔多斯青铜器因其发现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尤其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在匈奴时代达到鼎盛,以动物纹为特征,青铜制造,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包括种类繁多的装饰品和日常生活实用器。见田广金,郭素新编著.鄂尔多斯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前言1页.
    12 赵芳志主编.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广阔舞台[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6年:矾
    13 田广金,郭素新编著.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
    14 鄂嫩哈拉·苏日台编著.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40—41.
    15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82.
    16 (美) 巫鸿著.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2.
    17 王博,祁小山著.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237—241.
    18 (德) 希尔德勃兰特著,潘耀昌等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4.
    19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37.
    20 赵芳志主编.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广阔舞台[M].香港:商务印书(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100—110.
    2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33.
    22 (匈牙利) 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译.中亚文明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19—120页.
    23 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50—55页.
    24 鄂嫩哈拉·苏日台编著.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348页.
    25 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8页.
    26 陈弘法编译.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88页.
    27 贡布里希著,党晟、康正果译.艺术的历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7页.
    28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编.古代突厥文献选读[M].(内部资料),1977年:141页.
    29 (法)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245页.
    30 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22页.
    31 冯家异,程溯洛等.维吾尔史料简编[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10—11.
    32 刘志霄.维吾尔历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43页.
    33 费效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民族出版社,1988年:174页.
    34 由于史料的欠缺,在艺术作品上能够确定是回鹘人创作的并不多;加之突厥与回鹘之间的直接亲缘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突厥、回鹘的岩画归为一类,因此,可以暂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用来与匈奴等创作的艺术进行比对。
    35 陈弘法编译.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6页.
    36 盖山林.中国岩画[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220—221页.
    37 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78页.
    38 “丝绸之路”具有数条干线和许多支线,但大致可以分作四条:(一)草原丝绸之路,指横断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路;(二)绿洲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作沙漠之路),指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片片绿洲的道路;(三)海上丝绸之路,指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路;(四)西南丝绸之路,指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而到印度、东南亚以达的通道。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序1页.
    39 陈弘法编译.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57页.
    40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64—168页.
    41 (法) 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40页.
    42 (美) 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34页.
    43 西州回鹘政权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势力范围向西扩展到龟兹(库车)一带,向北到北庭(今吉木萨尔)一带。
    44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32—33页.
    45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167—168页.
    46 (英) 斯坦因著,殷晴、剧世华等译.沙埋和阒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图27.
    47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5—13页.
    48 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红旗,1986,(3):
    49 (德) 勒柯克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图28—33.
    50 仲高.西域艺术通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190页.
    51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13—23页、181—183页.
    52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254页.
    53 (英) 约翰·马歇尔著,许建英译.犍陀罗佛教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8页.
    54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84页.
    55 郭廉夫,丁涛等主编.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180页.
    56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13页。
    57 卢勋,李根蟠著.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62页.
    58 仲高.西域艺术通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512—513页.
    59 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博物馆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593—595页.
    60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268页.
    61 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尔著,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译.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108页.
    62 拓和提.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50页.
    63 柏孜克里克,位于今吐鲁番市区以东,维吾尔语为“装饰美丽”,在现存的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壁画中,绝大多数是回鹘高昌时的遗存:20、14、31、33、39、41、82窟,以及重绘的9、18窟等等。
    64 (德) 勒柯克著,赵崇民译.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44—57页.
    65 转引自周菁葆、邱陵著.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110页.
    66 转引自(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9页.
    67 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15—23页.
    67 耿世民编译.古代维吾尔诗歌选[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33页.
    69 耿世民编译.古代维吾尔诗歌选[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37—39页.
    70 勒柯克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60—61页.
    71 马通著.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218—219页.
    72 达浦生著.伊斯兰六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序5页.
    73 (引用欧洲学者司腾迦斯的话)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前言7页.
    74 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学者著述中常见这种表述,如埃及人艾哈迈德·爱敏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中、穆罕默德·高特卜在《伊斯兰艺术风格》中、达浦生阿訇在《伊斯兰六书》中等等。
    75 (法)迪尔凯姆著(或译为涂尔干),周秋良等译.迪尔凯姆论宗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96页.
    76 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477—487页.
    7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M].乌鲁术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年4—6页.
    78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纳忠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41—42页.
    79 Tim Stanley. Palace and Mosque: Islamic Art from the Middle East [M]. V&A Publications, 2004. from Phil Baker. To Cite this Article[J]. the Art book, 2005, (12): 62.
    80 (叙利亚) 艾哈迈德·雅西尔·法鲁克编著,袁松月译.古兰经故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81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向培科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页.
    82 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24页.
    83 (英)罗伯特·欧文著,刘运同译.伊斯兰世界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1页.
    84 李安宁主编.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第一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84—85页.
    85 (西班牙)派拉蒙出版社组织编写,王嘉利译.拜占庭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52页
    86 (英)罗伯特·欧文著,刘运同译.伊斯兰世界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46—150页.
    87 程全盛编著.阿拉伯图案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223页图.
    88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向培科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页.
    89 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圣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38—240.
    90 (英)罗伯特.欧文著,刘运同译.伊斯兰世界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8—86页图60、63、64、68、79,114—115页图110.
    91 (意) 加布里埃尔·曼德尔著,陈卫平译.伊斯兰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页.
    92 (英) 鲁宾逊著,安维华译.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246页.
    93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1,363,508.
    1 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65—66.
    2 (德)温克尔曼著,邵大箴译.希腊人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7.
    3 (法)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6,378.
    4 王博,祁小山著.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220—221.
    5 中心柱窟的特点是窟中凿出中心柱,上连窟顶。中心柱左右开甬道,以中心柱为间隔,柱前为前室,高大、亮堂、宽敞。柱后为后室,低矮、阴暗、狭窄。中心柱正面开龛,塑有佛像。少数有三面或四面开龛的。见朱英荣.龟兹石窟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92.
    6 王朝闻,陈绶祥主编.中国美术史(隋唐卷)[M].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59.
    7 转引自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2.
    8 张文彬主编.敦煌--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0年:51—53页图.
    9 (美) 冯·奥格登著,金仲,何其敏泽.艺术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282—287.
    10 (美) 保罗·韦斯著,何其敏译.宗教与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36.
    11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等译.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848.
    12 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116—117.
    13 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145—148.
    14 如吴曼英,李才秀等.敦煌舞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新疆艺术》编辑部.丝绸之路乐舞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谷苞著,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与古代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金秋著.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等等,对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历史渊源、新疆古代乐舞与中原的交流关系等均有详尽考证及论述。
    15 苏北海.龟兹乐与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1994,(1):65—79.
    16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赵军利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第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23.
    17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310.
    18 (德) 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9.
    19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 (中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361—362.
    20 阿不都西库尔.个性是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Eb].新疆新闻网—书画频道,2007.
    21 黄建新.新疆风景油画创作现状思考[Eb].新疆新闻网—书画频道,2007.
    22 生活在11世纪的维吾尔族著名语言学家,写作《突厥语大辞典》,在维吾尔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3 (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389.
    24 陈荣富.文化的演进:宗教礼仪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0—73.
    25 木卡姆(Mukam)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独特的大型的古典音乐,一般都有十二套之多,故又称为十二木卡姆。木卡姆原意为旋法、规则、模式等,伊拉克称玛戛姆(Magam),伊朗称玛卡姆(Makam),阿塞拜疆称木戛姆(Mugam),塔吉克称木可姆(Mukom),虽然名称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民族、地域、语言和生活不同,各具特点。从音乐结构上来看,每一套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木卡姆”(独唱,相当于每套开始时的序唱)、“达斯坦”(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器乐曲独奏)、“麦西热甫”(属于歌舞组曲部分,边唱边舞,速度越唱越快,以热烈的情绪结束)。参见简其华编著,北疆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族大型套曲)[M],北京:中国音乐学杂志社1998年,概述部分。
    26 简其华编著,北疆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族大型套曲)[M],北京:中国音乐学杂志社1998年,46—47页,68—69页,112—114页。
    27 (法) 涂尔干著,梁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4.
    28 仲高.西域艺术通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120.
    29 Clifford Geertz. Islam Observed: Religious Development in Morocco and Indonesia [M]. London an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99.
    30 郭廉夫等主编.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83.
    3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398.
    32 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104.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5—8.
    34 见艾娣雅·买买提著,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年。
    35 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M].杭州、乌鲁木齐:浙江教育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83.
    36 (英) 斯坦因著,殷晴,剧世华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188、236.
    37 刘志霄著.维吾尔族历史[M](上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112.
    38 曹红著.维吾尔族生活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55.
    39 安尼瓦尔著.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254—255.
    40 阿布力克木.维吾尔语吐峪沟话的词汇特点[A].见:中央民族大学突厥语系及中亚所编.突厥语言与文化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209.
    41 (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等译.努尔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20—61.
    42 (德)希尔德勃兰特著,潘耀昌等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5—67.
    43 新疆博物馆集体编.丝路珍宝—新疆文物大展[M],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出版,2005年:245.
    44 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M].杭州、乌鲁木齐:浙江教育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68—73.
    45 (德)勒柯克著,巫新华译.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7页图24—25.
    46 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尔著,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译.中亚蒙兀尔史—拉失德史(第二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209.
    47 (英)斯坦因著,殷晴,剧世华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251.
    48 安尼瓦尔著.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256.
    49 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18.
    50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65.
    51 章明.视觉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0—85.
    52 (英) 贡布里希著,林夕等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61.
    53 王朝闻,陈绶祥主编.中国美术史(隋唐卷)[M].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70页图17.
    54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5、46.
    55 转引自冯家异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M](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456.
    56 迪木拉提·奥玛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98.
    57 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几何形图案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和天赋的感觉,所以应是抽象几何在先;一种认为几何形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简化的模写,所以是再现式的艺术在先;第三种认为抽象几何纹样与再现图案并无必然联系,人类出自于技术的需要而学会使用抽象纹样。见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88—189.
    58 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0—82.
    59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前言10.
    60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4—6.
    61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143.
    62 Palace and Mosque: Islamic Art from the Middle East. in Phil Baker. To Cite This Book[J]. The Art Book, 2005, (12): 62.
    63 (德) 希尔德勃兰特著,潘耀昌等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3.
    64 (维吾尔族)艾卜·奈斯尔·法拉比著,李雍译.诗论[A](节选).见:集体编.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385—390.
    65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等译.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23.
    66 阿合买提著,魏翠一译.真理的入门(节选)[A].见:集体编.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415.
    64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1.
    68 (埃及) 穆罕默德·高特卜著,一虹译.伊斯兰艺术风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译者前言、正文77.
    69 (奥) 里格尔著,刘景联等译.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133—135页、172页.
    70 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111.
    71 孟凡人等.高昌壁画辑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232页图.
    72 单独纹样的一种组织形式。指适合于一定的外形框架的纹样。其外形有方形、菱形、圆形等,也有采用自然物象或器形为外形框架的,如桃形、扇形等。见郭廉夫等主编.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2.
    73 李安宁编.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88、97页.
    74 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246—247.
    75 (德) 沃林格尔著,张坚译.哥特形式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59.
    76 见(英)罗伯特·欧文著,刘运同译.伊斯兰世界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3页;李安宁编.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86.
    77 罗世平,齐东方.波斯和伊斯兰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08—209.
    78 程全盛.阿拉伯图案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序1页.
    79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7.
    80 张爱红,史晓明.克孜尔壁画装饰图案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6年:74—76.
    81 (英) 贡布里希著,林夕等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译后记357.
    82 关于龟兹壁画中的菱格构图,在大量著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及,且一般都认为是最能体现本土特色的一种构图方式,如: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238页;霍旭初,艾马提·苏皮.龟兹石窟及其壁画的内容与风格[J],新疆艺术,2000(3):5-16;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J].敦煌研究,2001,(4):35—39.
    83 李安宁编.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0—41.
    84 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1.
    1 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20.
    2 严大椿主编.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7.
    3 (英) G·H·詹森著,高晓译.战斗的伊斯兰[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年:10.
    4 邦克楼的主要功用是为在礼拜前登楼招呼信众来作礼拜而设的。彼时尚少钟表,作礼拜不得不直接叫喊招来徒众。因只需一.二人登楼,所以对此类建筑的要求只是细高,能登到顶上即可,但是后来的发展趋势就不是这样了。见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236.
    5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35.
    6 (英) 鲁宾逊著,安维华等译.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247.
    7 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5—16.
    8 (英) 贡布里希著,林夕等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45.
    9 模戳多色印花:将纹样复画于木模上,雕刻成凹凸分明的各种纹样,然后用它蘸色直接压印在白布上而成的多色印花布;镂版单色印花:将纹样复画在厚纸板或铁皮上,镂空花纹成印版,把版置白布上,用灰浆按镂空纹样涂抹,干后去印版,将布放入染液中浸染,最后剥去灰粉,显出色、白相间的印花布。见韩莲芬等.维吾尔民间印花布图案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前言2—3.
    10 李安宁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8—50.
    11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95.
    12 (美) 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103.
    13 艾山江·阿不力孜.西域高尖帽的传承与发展[J].民族研究,2005,(4):44—49.
    14 (美)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318.
    15 (美) 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5.
    16 (日) 中川作一著,许平等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40—142.
    17 (美) 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95.
    18 中央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86—87.
    19 (美) 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67.
    20 (法) 玛丽-诺斯·博丹内,周宪译.视觉心理学[A],见:周宪编译.艺术的心理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5.
    21 牛克诚著.原始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7.
    22 本文认为,西方艺术史家强调中国绘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特点,这一评价与中国对外输出的视觉艺术形制有直接的关系,冈为通过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中国艺术,往往都是精工细做的奢侈工艺品,如纹饰精美华丽的丝绸、玉器及其他作为商品出现的艺术,所以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西方艺术史的判断。事实上,从中原汉族文化精英的艺术旨趣来看,在文人参与绘画创作及理论探索之后,主导的艺术风尚并不看重工匠画作之装饰艺术,认为这是未入流的。
    23 中央民族大学突厥语系,中亚研究所编。突厥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229—232.
    24 集体编.维吾尔族谚语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8年:56.
    25 (美) C·恩伯夫妇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513—514.
    26 (德)温克尔曼著,邵大箴译.希腊人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02.
    27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丛刊编辑部.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28—41.
    28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57、171.
    29 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圣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26.
    30 安尼瓦尔·赛买提著.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159.
    31 参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编,萧宝森译.大都会博物馆美术全集:回教世界[M].台湾:国巨出版。1991年:42—69.
    32 大约源起于波斯的绘画形式,最早是作为手抄文献的插图出现的,在阿拉伯及中亚地区是比较普遍的艺术形制;一种工笔细画,“作为书页和手抄本的插图以其形象生动,构图洗练、配色和谐,构成书籍装帧最精美的部分,其意义已经超出插图或美化装饰的作用,成为小型装饰艺术的一个特殊分支。”见(俄)普加琴科娃著,陈继周等译.中亚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75—76.
    33 蔡子谔著.视觉思维的主体空间[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157.
    34 (美) 阿恩海姆著,张维波等译.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69—70.
    35 王令中著.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3.
    36 (法)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210.
    37 (德) 沃林格尔著,张坚等译.哥特形式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61.
    38 (法) J·J·德卢西奥-迈耶著,李玮等译.视觉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21.
    39 转引自(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54.
    40 (法) 莫尼克·玛雅尔著,耿异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31—132.
    41 (美) 卡罗林·布鲁姆著,张功钤译.视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58.
    42 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J].敦煌研究,2001,(4):
    43 参见魏永文、贾德梅,大学生对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2);刘永奎,论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色彩结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 (6);刘云、王茜,新疆维吾尔族民居的装饰色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 (2);张昀,维吾尔族的绿色观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 (5);刘永奎,论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色彩结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6);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106—113页。
    44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238.
    45 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17—20.
    46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台湾:正中书局,1975年:73.
    47 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101—116.
    48 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传统尚有多种别称,因认为该教主张善恶二元论,视善恶二元论为其教义之核心,故名之为二元神教(Dualism);由于该教所崇拜的最高神为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所以亦称其为玛兹达教(Mazdeism);由于该教的僧侣称为麻葛(Magi),故亦有称为麻葛教(Magism);由于该教以火象征神,以拜火为最突出的特征,故又被教外人称为拜火教(Fireworship),这也是最为通俗的叫法。见林悟殊著.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1.
    49 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6,84.
    50 安尼瓦尔著.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262.
    51 姜伯勤著.中国祆教艺术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彩图.
    52 魏永文,贾德梅.大学生对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2):
    53 Ellen Dissanayake. Homo Aestheticus[M].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8.
    54 (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等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53.
    55 (美) 本尼迪克特著,张燕译.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71—172.
    56 顾兆贵.艺术经济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339—340.
    57 (美) 埃仑·迪萨纳亚克著,户晓辉译.审美的人(200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61.
    58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出版社.124、437、453.
    59 参见许以僖.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头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田顺新.中国少数民族头饰[M].北京:博文书社,1990年;邓启耀撰文.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杨阳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M].北京:宗教出版社,1996年;吴晓菁.民族服装饰品特点分析[J].装饰2004(2)等。
    60 陕西博物馆编.西北少数民族图案集[M].西安:长安美术出版社,1959年:前言1.
    61 邵宏著.美术史的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58.
    62 (奥) 李格尔著,刘景联译.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正文1页.
    63 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53、58.
    64 转引自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65.
    65 张彦远著,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24.
    66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A].见:杨大年编著.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94.
    67 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35—36.
    68 (瑞典) 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62.
    69 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博物馆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69.
    70 曹红著.维吾尔族生活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74.
    71 阿布力孜.少数民族消费在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2004,(3):
    72 见张亨德编绘.维吾尔族装饰图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5、91页.
    73 转引自冯家舁等编.维吾尔史料简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8年:275.
    74 魏永文,贾德梅.大学生对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2):
    75 张鹰.藏族人的装饰[J].西藏民俗,2004,(2);中华遗产[G].2005,(3):26—27.
    76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5.
    77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51,99—110.
    78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等译.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606—610.
    79 程万里著.话说南疆、画说南疆[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年:113-116.
    80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10.
    1 哈斯纳,是文明的冲突,还是现代性的辩证法?,法国《国防》杂志,1996年第4期,转引自高天民,“全球化”图景中的差异性选择—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策略的思考[J],美术研究2000(4).
    [1] 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 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3]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北魏) 郦道元著,陈桥驿注.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5] (汉)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东汉)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刘宋)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唐)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唐) 魏征等.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10]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 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C].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14] (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15] 杨大年编.中国历代画论采英[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6] 薛永年著.书画史论丛稿[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17] 吴山等主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Z].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8] 于明主编.中国美术全集[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19] 于明主编.世界美术全集[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20] 赵敏等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Z](中国壁画全集新疆卷).乌鲁木齐,沈阳:新疆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1] 段文杰等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Z](中国新疆壁画全集).乌鲁木齐,天津:新疆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2]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3] 姜义华主编.中华文化通志·中外文化交流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4] (唐) 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城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 (日)内田吟风等著,余大钧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6]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27] 刘志霄著.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 社,1998.
    [28]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编.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文献题目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30]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75.
    [31] 拓和提.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32] 冯家异,程溯洛,穆广文编.维吾尔史料简编[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33] 薛宗正.突厥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4] 程溯洛.唐宋回鹘史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5] 刘美崧.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36] 刘卫萍.喀喇汗王朝经济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7] (日) 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38] 李琪.中亚维吾尔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9] 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代和文献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1983.
    [40] 岑仲勉著.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C].日本京都: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72.
    [41]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2]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编.古代突厥文献选读 [C] (内部资料).1977.
    [43] 张星娘编著.中西通史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78.
    [44] A·H·丹尼等主编,芮传明等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5] (匈) 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译.中亚文明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6] (俄) B·A·李特文斯基主编,马小鹤译.中亚文明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7] 卫青著.波斯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48] 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尔著,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译.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49] 金荣华著.敦煌吐鲁番论集[C].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50] 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51] 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52]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编.吐鲁番新出土摩尼教文献研究[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53]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54]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5] 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6]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7]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8] 盖山林.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59] 王博,祁小山.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60] 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61] 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62] 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63] 觉醒著.众善奉行——佛教礼仪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64] (英) 斯坦因著,殷晴、剧世华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65] (德) 勒柯克著,赵崇民等译.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6] (德) 勒柯克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67] (德) 勒柯克著,赵崇民译.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68] (瑞典) 斯文·赫定著,王安洪等译.罗布泊探秘[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69] (日) 橘瑞超著,柳洪亮译.橘瑞超西行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70] (瑞典)斯文·赫定著,徐小周等译.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27—1936)[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71] (瑞典) 斯文·赫定著,江红译.游移的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72] (瑞典) 斯文·赫定著,江红译.丝绸之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73] (法) 伯希和等,耿昇译.伯希和西域探险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2001
    [74] (美) 华尔纳著,姜洪源等译.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75]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76] 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博物馆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5.
    [77] 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博物馆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
    [78] (法) 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9] 田广金,郭素新编著.鄂尔多斯青铜器[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80] 赵芳志主编.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广阔舞台[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6.
    [81] 苏北海.新疆岩画[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82] 陈兆复,邢琏.外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3] 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4] 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5]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86] 盖山林,盖志浩.中国岩画图案[M].上海:三联书店,1997.
    [87] 宁克平编著.中国岩画艺术图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88] 陈弘法编译.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
    [90] 林殊悟.摩尼教及其东渐[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1] (德) 玛莉安娜·波伊谢特著,黄明嘉等译.植物的象征[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2] 岳邦湖,田晓.岩画及墓葬壁画[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93] (日) 村田靖子著,金申译.佛像的系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4] (英) 约翰·马歇尔著,许建英译.犍陀罗佛教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95] 叶哈雅,林松,苏来曼著.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96]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纳忠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7]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向培科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8]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朱凯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四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9]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赵军利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六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0] 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01] (英) 罗伯特·欧文著,刘运同译.伊斯兰世界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2] Clifford Geertz. Islam Observed: Religious Development in Morocco and Indonesia [M]. London an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103] (意) 加布里埃尔·曼德尔著,陈卫平译.伊斯兰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4] (英) 鲁宾逊著,安维华译.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105]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06] 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107] 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108] 耿世民编译.古代维吾尔诗歌选[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09]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等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10] 简其华编著.北疆木卡姆[M].北京:中国音乐学杂志社,1998.
    [111] 阿合买提著,魏萃一译.真理的入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112]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3] 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圣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14] 达浦生著.伊斯兰六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15] (叙利亚)艾哈迈德·雅西尔·法鲁克编著,袁松月译.古兰经故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116]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17] 王伯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Z].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118] 张铁山、赵永红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19] 向云驹.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0] 杨鹘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21] 徐仁瑶、王晓莉编.中国少数民族建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22] 郑俊秀编.中国少数民族面具[M].北京: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123] 祁春英编.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124] 世文编.中国少数民族纹样精粹[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0.
    [125] 谢启晃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科技文化人物)[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126] 卢勋,李根蟠著.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127] (法) 吉尔·德拉诺瓦著,郑文彬等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8] 初编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129] 买买提·祖农,王弋丁,王佑夫编.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130] 鄂嫩哈拉·苏日台编著.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131] (美) 哈维兰著,瞿铁鹏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132] (美) 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文化的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33] (美) 马文·哈里斯著,张海洋等译.文化唯物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34]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35] 费效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36]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7] 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8] 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人类学关键词[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9]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40] (美) 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41] (美) 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2]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的构成[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43] (德) 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44] (德)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5]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编.族群与族际交流[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46] 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47] 马戎等.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8] 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9] 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50] 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1] 简·布洛克著,沈波、张安平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52] Richard· L·Anderson. Art in Small-scale Societies [M]. Prentice Hall Inc, 1989.
    [153] Robert Layton. The Anthropology of Ar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4] Ellen Dissanayke. What is art for? [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8.
    [155] Alfred Gell. The art of anthropology[M], the Athlone pres, 1999.
    [156] Ellen Dissanayke. Homo aestheticus[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157]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8] 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59]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1988.
    [160] 刘锡诚.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161] 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62] 郑元者.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M].学林出版社,1992.
    [163] 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64] 陈兆复,邢琏.原始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5] (法) 涂尔干著,梁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66] (苏) 乌格里诺维奇著,沈翼鹏译.宗教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5.
    [167] (美)玛丽·乔·梅多等著,陈耀庭等译.宗教心理学—一个人生活中的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68] (美)保罗·韦斯等著,何其敏等译.宗教与艺术[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9.
    [169] 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0] (美) 马特兰著,李军等译.宗教艺术论[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171] (美) 沃尔斯托夫著,沈建平等译.艺术与宗教[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72] 范景中.美术史的形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73] (美) 帕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74] (英) 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175]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76]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7] (英) 贡布里希著,党晟、康正果译.艺术的历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178]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79] (美) 内森·卡伯特·黑尔著.沈揆一,胡知凡译.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80] 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
    [181] (法) J·J·德卢西奥-迈耶著,李玮等译.视觉美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182] (瑞士) 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83] 刘华明.绘画色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84] 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5]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美术形式的视觉效应与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86]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0.
    [187]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 (隋唐卷) [M].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
    [188] 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C].上海:上海书店(根据考古学社1949年版影印本).
    [189] (美) 巫鸿著.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90] (西班牙) 派拉蒙出版社组织编写,王嘉利译.拜占庭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191] 芮传明,余太山著,中西纹饰比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2] 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
    [193] 陈之佛,吴山编绘.古代波斯图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194] (美) 米奈著;孙小金泽.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5] (英) 欧文·琼斯著,梵非译.世界装饰经典图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96] 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编.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C].台北: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88.
    [197] 郭廉夫,丁涛等主编.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198] 李安宁主编.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第一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99] 仲高.西域艺术通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00]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01] 王嵘.西域艺术史[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02]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03] 迪木拉提·奥玛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04]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205] 艾尼瓦尔·赛买提.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06] 徐清泉著,维吾尔族建筑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程全盛编著.阿拉伯图案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王博,祁小山著.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赵芳志主编.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广阔舞台[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6.
    (匈) 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译.中亚文明史 (第二卷)fMl.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陈弘法编译.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英) 斯坦因著,殷晴、剧世华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勒柯克著,赵崇民译.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加布里埃尔·曼德尔著,陈卫平译.伊斯兰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马承源,岳峰编.丝路考古珍品[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吐鲁番博物馆编委会.吐鲁番博物馆[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
    陈炎.历代动物纹样参考[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赵敏等.中国美术分类全集[Z](中国壁画全集新疆卷).乌鲁木齐,沈阳:新疆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樊锦诗主编,吴健摄影.敦煌石窟[C].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潘丁丁等.龟兹壁画线描集[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韩莲芬,刘定陵.维吾尔民间印花布图案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张享德.新疆维吾尔民间花帽图案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张享德.维吾尔族装饰图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刘定陵、张享德.新疆维吾尔族建筑图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刘定陵.维吾尔建筑艺术图案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吴曼英等敦煌舞姿[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孟凡人等.高昌壁画辑佚[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张爱红,史晓明等.克孜尔壁画装饰图案[C].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6.
    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M].杭州,乌鲁木齐:浙江教育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0.
    纪江红.中国传世花鸟画[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船票网--新疆旅游
    新疆新闻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