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最近几年的发展热点之一,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探索也在中国学术界日渐升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对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的探索尤为受人们重视。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在整个中国职业教育史中尤为重要。本文既注重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更立足于原始材料,尤其注重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发掘史实背后所蕴藏的历史规律。本文对晚清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包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的概况,晚清职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动因,晚清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和特点,晚清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晚清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晚清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等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分析,大致勾勒出中国近代晚清时期的职业教育诞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进而认为晚清时期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既是西风东渐的成果,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成果,有着与西方的职业教育不同的特征。晚清时期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总体上来说是很成功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在某些方面它还显得很不成熟、很不完善,甚至亟待改进,但是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仍不失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骄傲,在历史上占有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The occup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tent one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occupational education becomes so hot gradually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nd has got much result. Among them,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occup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y regulation about it is capable to be value by people. The latter Qing dynasty peri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age of the naissance and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occup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ccupational education. This book not only has pay attention to absorbing academic production which we have got,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original material, especially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We want to find the historical regulation behind the historical fact by the means of the collection and the analysis on these data. This book researches the Chinese occup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latter Qing dynasty,includ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is research ,its causation ,its back grou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s idea and its history, its historical meaning, and its localization, as so on. By these analyses, we can delineate the clues of its naissance and development. So it is thought that the naissance of it was a result of studying to the West. It has much more the western character than that of Chines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So it has other characters of its own which is difference. It is so successful that i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eat progress of that Chinese modern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etc. Although in some aspects it still seems to be so immature or faulty that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modern occup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latter Qing dynasty was still a great success in the Chinese modern ag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hinese history.
引文
[1]顾明远、梁忠义主编(分卷主编:梁忠义、李守福).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8月:第520页。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4]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4期。
    [5]霍益萍.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88年,第3期。
    [1]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39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1]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2]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1]梁宁森.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
    [2]孙越.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李霞.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历史考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张新民.论清末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特点.职教论坛,2005年,第16期.
    [5]徐东、郭道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6]贺子刚.浅析晚清实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张求会.略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几个特征.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唐群.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进步性及特色分析.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2]王慧.论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的演进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王为东.试述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产生.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叶骏、宁波.论张謇水产教育理念的思想本源.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9期.
    [2]张廷栖.张謇关于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江海纵横,2003年,第5期.
    [3]戴亦明.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胡志国.周学熙的职业人才思想及其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3期。
    [2]韩秀珍.杨昌济的实业教育思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梁柱.论蔡元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4]金其桢.近代三大实业家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江苏高教,1995年,第6期。
    [1]张新民.论清末洋务学堂中的高职教育特征.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5期。
    [2]高永君.《癸卯学制》与奉天实业学堂.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姚远、苏晋生.晚清陕西农业学堂与实业学堂考——兼论陕西实业高等教育的萌芽.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吴祖鲲、刘小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长白学刊,2003年,第6期。
    [2]周谷平.浙江近代蚕丝教育之历史研究.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2页。
    [2]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4页。又见徐东.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分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9卷第2期。
    [1]谢广山.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教育与职业第23期,2007年,第8期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26页。
    [2]周蕖主编.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5页。
    [1]见《中国丛报》卷20,第520页.转引自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页。
    [2]见《马六甲筹组英华书院计划书》,选自朱有璩、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7页。
    [1]见《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选自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2页.
    [2]黄立志.中国近代教会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2期。
    [3]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22页.
    [1]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762页.
    [2]田正平、杨晓.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参见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第17页。
    [2]见《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289页.
    [3]见《学部:奏陈教育宗旨折》,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538页。
    [1]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444页.
    [2]同上:第445页。
    [3]同上:第445页。
    [4]同上:第447页.
    [5]同上:第489页。
    [6]同上;第538页。
    [1]见《详议创船政工程折》,选自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上册第355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3]参见林庆元.福州船政局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1]见《毕乃德:记船政学堂的分科教学》,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瓷料汇绾.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78页.
    [2]见《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和《毕乃德:记船政学堂的分科教学》,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75页-382页.
    [1]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笫76页。
    [1]见《毕乃德:记天津医学堂》、《陈景芗:记天津海军医学校》,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83-584页。
    [2]转引自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34页。
    [3]见《<中国铁路史>:记山海关铁路学堂》、《<集成报>:记山海关铁路学堂》,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88页。
    [4]见《张之洞:创设南京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折》,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5]见《毕乃德:记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90页.
    [6]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48页。
    [1]见《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28页。
    [1]见《沈葆桢:察看福州海口及船坞大概情形折》,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1页。
    [1]见《康有为:<请开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选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1]见《狄考文:<基督教会与教育>》,选自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92页。
    [1]见《李承恩:<教会学校的历史、现状与展望>》,选自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92页.
    [2]黄雯.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成立史略.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月刊,1938年7月,创刊号:第38页,转引自梁碧莹.嘉约翰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Chinese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897,P89,转引自梁碧莹.嘉约翰与西医学在中田的传播.中山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祝慈恩.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9月:第242、298、313页.
    [2]根据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369页所载表格,作者提醒这只是“一个初步计算的结果,但本期设立的资本在10000银元以上的主要厂矿,基本上没有遗漏。”
    [3]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4]见《论创办地方实业教育致端抚函》,选自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1]见《天津官银号督办劝谕商人说帖》,选自甘厚慈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八十六辑.北洋公牍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卷21.
    [2]见《严复:论实业教育》,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42页。
    [3]见《罗振玉:(学部设立后之教育管见·兴起实业教育第十八)》,选自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28-29页。
    [1]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教育统计表(节录)》,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53页。
    [2]参见栾炳文.清末工艺局对学徒制的改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60页。
    [2]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1]见《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页.
    [1]见《学务纲要》,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2]见《蒋维乔:清末之教育行政》,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3]见《山西学政宝熙奏请设立学部》,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4]见《学部奏酌拟学部官制并归并国子监事宜改定缺额折》,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17页。
    [5]见《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1]见《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官制折》,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3-47页.
    [2]见《各省劝学所统计表》,引自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2007年:第98页.
    [1]见《奏定实业学堂通则》,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73页。
    [2]见《奏定高等农工商业实业学堂章程》,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第462页。
    [1]见《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48-49页.
    [1]见《教育公报第4年第8期》,引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49-50页.
    [1]见《光绪三十三年分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51-53页。
    [2]见《光绪三十四年分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选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56-58页。
    [1]见《宣统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引自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61-63页.
    [1]何波、阿显珍.减族近代职业教育论析.民族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1]根据沈云龙主编;学部总务司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94: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
    [1]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4-125页。
    [2]陈绍闻、郭庠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09页。
    [3]见《许象枢:泰西善举中国能否仿行》,引自沈云龙主编;陈忠倚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六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卷27.
    [1]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3-454页。
    [1]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82-783页。
    [2]游小培.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百年祭.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11月。
    [3]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81页。
    [4]曲铁华、梁清.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嬗变及启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1]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1]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1]朱晓斌.西方国家早期职业教育课程的演变.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1期.
    [2]鲍嵘.课程与权力——以京师大学堂(1898—1911)课程运营为个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页
    [2]谢长法.中国近代普通中学职业科施设的历史考察.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10期。
    [1]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1]唐群.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进步性及特色分析.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9期。
    [1]吴元炳辑.沈文肃公政书卷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2]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58页。
    [3]沈岩.船政学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56页。
    [1]见《海防档乙·福州船厂》第97页,转引自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卷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6页。
    [1]见《寿尔记船政学堂的学生》,引自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科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9页。
    [1]吴祖鲲、刘小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长自学刊,2003年,第6期。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学报(杜科版),2004年,第10期。
    [2]见《求是堂艺局章程》,转引自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3]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科第乙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4页。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526页。
    [2]彭平一.张百熙与晚清教育改革.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
    [3]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
    [1]国史馆编.清史列传·张百熙(第61卷).中华书局铅印,1928年:第23页。
    [1]同上:第25页。
    [2]彭平一.张百熙与晚清教育改革.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
    [3]见《张百熙:覆陈新政疏》,引自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12-414页。
    [4]见《张百熙:举大学堂总教习折》,引自.北大校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4页。
    [5]同上。
    [6]清代秩闻·京师大学堂沿革略(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1]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958页。
    [2]见《奏定学堂章程·实业学堂通则》。
    [1]黄兴涛编.辜鸿铭文集(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418页。
    [2]见《吁请修备储才折》,引自苑书义等编著.张之洞全集 卷三十七 奏议三十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96页。
    [3]张文襄公全集,海王屯古籍丛刊,1990,第469页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00页。
    [1]见《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引自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00页.
    [2]许同草编.张文襄公年谱卷六.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113页。
    [1]见《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引自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2]见《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引自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7页。
    [1]见《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引自苑书义等编著.张之洞全集 卷四十七 奏议四十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85页。
    [2]见《报考工艺学生示并章程》,引自苑书义等编著.张之洞全集 卷一百六十九 公牍八十四 谕示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905页。
    [1]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北京:中华书局,1930年:第381页。
    [2]张季子九录·外录,外录自序卷八,中华书局,1931年。
    [3]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一.中华书局,1931年,第18页.
    [4]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4-25页。
    [1]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四,中华书局,1931年。
    [2]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3]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8页。
    [4]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6页。
    [5]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47页。
    [1]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1页。
    [2]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1页。
    [3]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0、111页。
    [4]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三卷:实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92页。
    [1]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22页。
    [2]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22页。
    [3]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第19页。
    [4]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第60页。
    [1]见《条陈自强大计折》,引自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0卷本).卷1第3页。
    [2]同上:第9页。
    [3]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第6卷.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页.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36页.
    [2]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5-206页。
    [3]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03页。
    [4]同上:第493页。
    [1]沈云龙主编:盛宣怀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十三辑愚斋存稿(第2卷).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37页
    [3]同上:第138页
    [4]夏东元.盛宣怀传.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
    [5]见《盛宣怀上李鸿章同治十二年正月下旬》,引自实业函电稿(上册):第7页
    [6]见《盛宣怀:资送学生出注游学片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引自沈云龙主编;盛宣怀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 集第十三辑愚斋存稿(第8卷).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35页
    [1]李蔺田主编,王萍副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15页。
    [2]同上:第19页。
    [1]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分卷主编:梁忠义、李守福).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页。
    [1]见《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摘自孙中山.孙中山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页.
    [2]李蔺田主编,王萍副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9页。
    [1]徐东、郭道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赵成、陈通.超稳定结构与中国实业教育的产生.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1]徐东、郭道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徐东、郭道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徐东、郭道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徐东、郭道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 顾明远、梁忠义主编(分卷主编:梁忠义、李守福).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陈学恂主编(分卷主编: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出版社,2001年。
    3 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
    4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卷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军事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5 李蔺田主编,王萍副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
    6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7 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8 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
    9 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10 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11 林业部教育司主编,杨绍章、辛业江编著.中国林业教育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988年。
    12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
    13 沈云龙主编、盛宣怀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十三辑.愚斋存稿.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
    14 张謇著;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5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16 苑书义等编著.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 沈岩.船政学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19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 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1 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2 陈绍闻、郭庠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3 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25 琚鑫圭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2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27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28 周蕖主编.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29 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 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1 沈云龙主编;学部总务司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93-95: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
    32 彭平一.张百熙与晚清教育改革.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
    33 吴祖鲲、刘小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长自学刊,2003年,第6期。
    34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0期。
    35 谢长法.中国近代普通中学职业科施设的历史考察.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10期。
    36 鲍嵘.课程与权力——以京师大学堂(1898—1911)课程运营为个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7 游小培.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百年祭.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11月。
    38 曲铁华、梁清.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嬗变及启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8期。
    39 朱晓斌.西方国家早期职业教育课程的演变.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1期。
    40 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 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4期。
    41 霍益萍.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88年,第3期。
    42 熊贤君.清末职业教育述评.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4期。
    43 王文涛.试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44 夏奇.清末新政时期的职业教育.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5 胡佐斌.论洋务运动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6 汪光华.晚清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嬗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7 栾炳文.清末工艺局对学徒制的改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48 苏肖.学制变迁与实业教育的发展—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与1922年“新学制”中实业教育之比较.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年,第6期。
    49 廖承琳、吴洪成.近代中国学制演变与职业教育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0 祗新生、张秀明.从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看现代职业教育.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1 李玉.“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论述.甘肃农业,2005年,第10期。
    52 彭干梓、夏金星.晚清洋务派技术、实业教育思想研究.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第2期。
    53 李福英.在“新”与“旧”的历史夹缝中生存——近代湖湘士人的实业教育与管理.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4 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兴办中的商人及商人组织.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
    55 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兴办中的士绅参与.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56 杨宏雨.论张謇的实业、教育互动思想.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7 王敦琴.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之内蕴及其当代意义.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8 马斌.张謇职教思想探微.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9 张廷栖.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0 彭干梓、夏金星.张之洞的《劝学篇》与实业教育思想述评.职教论坛,2006年,第9期。
    61 孟旭.张之洞实业和实业教育思想评述.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2 胡世刚.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63 裴媛慧、李永健.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实践刍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64 王令云.郑观应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5 王浪.康有为、梁启超的实业教育思想.职教论坛,2004年,第34期。
    66 兰继军.洋务学堂的兴起对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3期。
    67 刘时觉、朱国庆、杨力人、陈克正、李珍、翟汉云.晚清的利济医院和利济医学堂.医古文知识,2003年,第3期。
    68 沈岩.略论船政学堂的高职教育特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9 吴佩琳.关于中国近代农业教育起点问题的探讨——浙江蚕学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农业职业学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70 严昌洪.近代商业学校教育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71 江红岩.清末时期浙江实业教育发展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5期。
    72 李霞顺.清末民初湖南实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求索,2004年,第11期。
    73 李天凤.清末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4 栾学钢.晚清吉林的实业教育.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3期。
    75 隋丽娟.清末民初黑龙江实业教育述论.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76 吴玉伦.清末的矿业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77 吴玉伦.清末的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8 梁淳威、梁峻、曹利娟.清末北京卫生法规和医学堂.北京中医,2007年,第6期。
    79 张剑.清末民初农业教育体系的初创及其原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0 何波、阿显珍.藏族近代职业教育论析.民族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81 黄立志.中国近代教会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2期。
    82 冀俊平.我国近代女性职业教育倾向分析.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3 赵成、陈通.超稳定结构与中国实业教育的产生.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84 徐东.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分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9卷第2期。
    85 谢广山: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 教育与职业第23期,2007年,第8期。
    86 黄立志.中国近代教会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2期。
    87 田正平、杨晓.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8 王慧.论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的演进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89 陈凯.清末天津的工业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3期。
    90 蒋德学.清末贵州的职业教育.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4期。
    91 任宏.从近代药学史看职业教育发展.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第6期。
    92 张珍珍.中国女子职业教育的滥觞与初步发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93 李梓敬.浅谈张謇与职业教育.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94 周洪宇.谁在近代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教育与职业,1990年,第9期。
    95 雷婷婷.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相通之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96 程绍珍.张謇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年,第9期。
    97 马斌.张謇职教思想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纺织教育,2006年,第5期。
    98 汪光华.职业补习教育概念的历史考辨与现代演变.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99 刘宏.周学熙与清末直隶实业教育.经济论坛,2004年,第3期。
    100 姜涛.中国最早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忆张謇创办的“南通农学院农科附属农垦训练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30期。
    101 王列盈.福州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起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02 王小侠、杨小梅.社会转型与教育理念更新——奉天实业学堂嬗变的历史考察.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03 张静秋.南通的女工传习所之创办及沿革.档案与建设,2007年,第3期。
    104 张新民.论清末洋务学堂中的高职教育特征.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