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营销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而全”的电影制片厂相继筹建并正式成立,少数民族电影逐步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虽然当时电影作品主旋律是体现国家意志,表达意识形态,但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的作品同时也负担着记录民族生活、反映民族心理、表达民族美学的责任。由于民族艺术和民族风情的完美融合,为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的电影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欣赏元素,进而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十天》、《阿丽玛》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电影红遍了当时的大江南北。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为我党的宣传事业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尤其是在电影产业方面,打破了过去中影的“大包大揽”,电影制片厂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主体,开始独立承担它的经济风险,同时享有它的经济利润。经历了改革初期的阵痛,转企改制后的电影制片厂逐步焕发了活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电影市场的发展,我国电影市场正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
     反观曾在我国电影史上获得过无数荣誉的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当前却举步维艰,长期的计划体制,禁锢了管理者的思想,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显得无所适从。而且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自身历史积弊较多,机制惰性严重、内耗纷争不断,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发展。与实力强大的国内电影集团相比,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已走到边缘,只能依靠政府扶持和电影以外的第三产业来维持运作,所以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的转企改制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自身的原因,转企改制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目的性不强。转企改制之后如何发展,是当前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面临的一个难题。
     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是我国电影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对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外部情况和自身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转企改制后的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同时通过战略实施步骤,把营销战略层层细分,以符合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期望此研究能为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T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small" and build film studios have been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film gradually into the minority view of the audience. At the ti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film works is the expression of national will, the expression of ideology, but also the burden of minority film records of national life,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of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The national art and ethnic customs of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the minorities enjoy the film provides more elements, and then win the national people's favorite. "Under the Mountain Wreath", "five" and a number of popular movies popular at the time of the river north and south. Minority Film Studio as the cause of the Party's publicity and film industry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With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China's market,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has also carried out corresponding reforms, especially in the film industry, the breaking of the past Film of "taking on everything", the film studio as a subjec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Started independently of its economic risks, while enjoying its economic profit. Experienced the pains of the early reform period, after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studio gradually vigor,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also led to the film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lm market is ushering in the "golden ten years"
     The other hand, the history of cinema in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has received numerous honors current studio is difficult, long-term planning system, detained the managers thought the face of turbulent market economy appears to come from nothing. Minority Film Studio, and more long-standing abuse of their own history, mechanism of inert serious internal friction disputes, as these have serious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film studios. And strength compared to a strong domestic film group, film studios have come to the edge of minorities can only rely on government support and the film other than to maintain the opera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so minorities as enterprise film studio's potential in the inevitable. However, due to the reasons for their own ethnic studio, turn into enterprises also have a certain blindness, the purpose is not strong. How to develop after transfer into enterprises, is currently a minority problem facing studio.
     Minority Film Studio is indispensable to China's film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situation of minorities and their own film studio outside the case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is presented as enterprise film studio after the minority Practical marketing strategy,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steps, the sub-layers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meet the minority studios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Expect this film studi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引文
①李树榕:《以“真实”推动民族电影进步》,《人民日报》,2009年20月13日20版
    ①俞剑红:《电影市场营销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07-408页
    ①周洁、张倩:《面临困境民族电影何时“名利”双收?》,《内蒙古日报》,2007年1月15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3月
    ③资料来源:《宁夏电影制片厂探索单片制胜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宁夏电影制片厂宣传材料
    ①唐榕:《电影投融资:现状透视与体制建设》,《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第121-126页
    ②裴旖旎:《省办小厂的异军突起—记山西电影制片厂的特色之路》,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①资料来源:《创新方法激活源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型专题报道》,《广西日报》,2008-11-19。
    ②陈共德:《好的政策.好的电影.好的市场—以产品有效供给拉动电影需求》,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年3月26日
    ①资料来源:《宁夏电影制片厂探索单片制胜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宁夏电影制片厂宣传资料
    ②资料来源:《宁夏电影制片厂探索单片制胜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宁夏电影制片厂宣传资料
    ③高红岩:《中小电影企业的嵌链战略分析》,《研究与探讨》2007年第26卷第9期。?
    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3月
    ①资料来源:《广西电影制片厂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实施细则》广西电影制片厂2008年
    ②资料来源:“中国电影集团又添新成员――山西电影制片厂加盟中影航母”,《山西日报》,2003年7月16日
    ①唐榕:《整合与创新:中影集团改革发展之路》,《市场报》,2009年8月12日
    ①李华荣:《广西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探析》,《中国电影报》,2009年8月6日第007版
    ①俞剑红,翁旸:《电影市场营销学》,2008年10月,中国电影出版社,264页
    ②韩云杰:《电影后产品开发市场广阔》,2004年04月02日,中国文化报?
    ①韩云杰:《电影后产品开发市场广阔》,2004年04月02日,中国文化报
    ②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9年6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页
    ③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9年6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页?
    ①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9年广播影视改革工作要点》2009年4月
    ②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①王东,王爽:《我国电影产业融资方式发展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23-27页
    ①杜庆春:《泛东亚电影共同体背景中的中国电影产业与市场建立——从韩国电影的振兴的启示说起》,《新青年》,2002年11月25日
    [1] Richard Florda,The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York: Basie Books,2002,P44.
    [2] Neff,Gina,Elizabeth and Sharon Zukin,Entrepreneurial Labor among Cultural Produeers:“Cool”Jobs in“Hot”Industries[J],SoeialSemioties,Vol.15,Dec,2005.
    [3] Harald Bathelt,On Hollywood: the place,the Idustry[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Mar,2005,P4一5.
    [4] Storper. M and Christopheerson.S,The Impact of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on the Location of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J],Society and Space,April,1996,P318一320.
    [5] Dayasindhu.N, Idustry Clusters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Indian Film Industry[J],Technovation,Sep,2002,P22一27.
    [6]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高登等译:《科特勒谈营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8] [美]珍妮特·瓦斯科著毕香玲等译:《浮华的盛宴》,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
    [9] [美]巴里·利特曼著尹鸿等译《大电影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0]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11]贾虹琳:《电影营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12]于丽:《电影市场营销》(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13]祁述裕:《中国文化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
    [14]刘立滨:《电影市场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月
    [15]唐榕邵培仁:《电影经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6]贾国飚:《媒介营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17]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18]陶志峰:《媒介战略营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9]喻国明张小争编:《传媒竞争力-产业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
    [20]卢燕李亦中:《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1]包国强编:《媒介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22]常耀华高慧英:《文化市场营销》,光大出版社,2007年2月
    [23]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4]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新百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
    [25]陈静华:《迪斯尼乐园贩卖快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6月
    [26]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7]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市场探索》,2000年6月
    [28]张会军俞剑红:《中国电影产业年报2005-2006》,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7月
    [29]刘嘉丁一岚:《2005中国电影市场资讯报告》,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2006年
    [30]刘嘉丁一岚:《2006中国电影市场资讯报告》,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2006年
    [31]中国电影公司:《中影5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32]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
    [34]俞剑红翁畅:《电影市场营销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9月
    [35]史可扬:《影视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6]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37]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
    [38]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39]肖云端彭怡茂:《整合营销—中国电影产业的出路》,《经济师》2004年第9期
    [40]贾冀川:《民族电影:全球化语境下的困惑与命运》,《当代电影》2004年第六期
    [41]陈家泽:《政府作用与文化产业政策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7卷5期.
    [42]付姑,刘召飞:《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初探》,《商业时代》,2009年10期,P82一83.
    [43]黄立志:《长影世纪城电影主题公园营销策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44]王缉慈、陈平等:《电影产业集群的典型模式及全球离岸外包下的集群发展》,《电影艺术》,2009年5月,P17.
    [45]巴曙松、刘孝红:《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业》,新经济导刊,2007年2月,P82一84.
    [46]陈家泽:《政府作用与文化产业政策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7卷5期.
    [47]史征、刘小丹:《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研究》,《经济论坛》,2008年17期,
    [48]尹贻梅、刘志高:《电影主题公园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迷失与升级之路》,电影艺术,2009年5月,P37一38.
    [49]邵培仁、廖卫民:《中国电影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电影艺术,2009年5期,P24一25.
    [50]谢伦灿:《文化娱乐产业的评价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P172一173.
    [51]詹成大:《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浙江经济,2009年9月,P47并8.
    [52]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19卷5期,P82一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