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国内电影业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影体制的变革,使电影的创作方向趋向多元化。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界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便是在此背景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进行了探析。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综述当前此领域的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从宏观角度,结合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史,以及国内电影界的发展情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状况作了概览,并指出了发展原因与不足。
     第二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微观上,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作了具体分析。主要从题材选择、叙事策略、影像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的独特的民族内蕴几个方面着手探析。
     第三章,鉴于当前(主要是21世纪以来)国内少数民族电影界发展中呈现出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更多的民族身份导演登上历史舞台这一令人欣慰的现象,择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导演,对他们本人以及相应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and the reforment of economic system,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has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1990s. The direction of filmmaking is tending to variegation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film industry. The film environment of Our national minorities has also changed.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film production of Our national minorities from the 1990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 and the shortage of the former research, pointed out the purpose and method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rst part,I outlined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minorities from the 1990s and the shortag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film of Our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The second part is central to the thesis. I discusse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 of Our national minorities’film from the 1990s in detail. This thesis developed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the narrative strategy、the features on movie screens and the aesthetic meaning.
     In view of the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minorities’film,and the advent of more and more directors of the national minorities, in the third part I selected four directors, detailed studied themselves and their films.
引文
[1]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王志敏“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3]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王志敏“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主题”)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少舟“闪烁多民族生活缤纷光彩的新中国银幕—兼及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民族性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赵实“世纪之交:寻求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对策(代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周民震“少数民族题材探索片的得与失”)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当代电影》[J].1989年第1期.
    [1]韩炜.《新中国电影史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3]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4]王志敏.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 http://www.pte.sh.cn/article_2974.html.
    [2]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1]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J].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
    [2]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3]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热拉尔·热内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黄德泉.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D]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论文,2006.
    [2]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1]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1]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姚范美.从影片《时时刻刻》中视觉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看女权主义思想[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2]李晓林.乌珠穆沁草原的长调—内蒙古边境纪事之六[J].中国民族,2007年第2期,总第429期
    [1]李晓林.乌珠穆沁草原的长调—内蒙古边境纪事之六[J].中国民族,2007年第2期,总第429期.
    [2]额博,韩宝花.蒙古人心目中的骆驼[J].内蒙古画报,2002年第5期.
    [1] http://www.cctv.com/folklore/special/C12689/20040813/102261_4.shtml.
    [2]拉彼德(美)/金烨译.文化和认同(埃蒙德·伯克《土地上的认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http://www.cctv.com/folklore/special/C12689/20040813/102261_4.shtml.
    [1]参照http://www.cctv.com/folklore/special/C12689/20040813/102261_5.shtml.
    [1]哈森.万玛才旦:静与慢的经典——走近民族语文翻译之三[J].电影艺术,1960年第5期.中国民族,2009年第8期.
    [2] http://baike.baidu.com/view/773266.htm?fr=ala0_1_1.
    [3]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61134&PostID=11459180.
    
    [1] http://news.sina.com.cn/o/2006-06-02/10049099867s.shtml.
    [2]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84554.shtml.
    [1] http://cul.sohu.com/20070221/n248313572.shtml.
    [2]西藏离天很近[N].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6期.
    [3]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84554.shtml.
    [4] http://yule.sohu.com/20060101/n248256758.shtml.
    
    [1]喻丹.丑丑—我用电影爱家乡[J]当代贵州,2006年第10期.
    [2] http://data.ent.sina.com.cn/movie/3761.html.
    [3]喻丹.丑丑—我用电影爱家乡[J]当代贵州,2006年第10期.
    [1] http://data.ent.sina.com.cn/movie/3761.html.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73b4001000647.html.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bb3740100dbkx.html.
    [2]许鑫.丑丑:带着我的民族走向世界[J].中国民族,2008年第3期.
    [1]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韩炜.新中国电影史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7]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8]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9]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10]热拉尔·热内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1]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2]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13]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5]拉彼德(美)/金烨译.文化和认同(埃蒙德·伯克.土地上的认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6]王志敏.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17]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1]《当代电影》[J].1989年第1期.
    [2]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J].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
    [3]黄德泉.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D].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论文,2006.
    [4]姚范美.从影片《时时刻刻》中视觉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看女权主义思想[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5]李晓林.乌珠穆沁草原的长调—内蒙古边境纪事之六[J].中国民族,2007年第2期,总第429期.
    [6]额博,韩宝花.蒙古人心目中的骆驼[J].内蒙古画报,2002年第5期.
    [7]哈森.万玛才旦:静与慢的经典—走近民族语文翻译之三[J].中国民族,2009年第8期.
    [8]喻丹.丑丑—我用电影爱家乡[J]当代贵州,2006年第10期.
    [9]许鑫.丑丑:带着我的民族走向世界[J].中国民族,2008年第3期.
    [10]西藏离天很近[N].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6期.
    [1]http://ent.sina.com.cn/v/m/2006-02-27/1014998411.html.
    [2] http://www.pte.sh.cn/article_2974.html.
    [3]http://www.cctv.com/folklore/special/C12689/20040813/102261_4.shtml.
    [4]参http://www.cctv.com/folklore/special/C12689/20040813/102261_5.shtml.
    [5]http://baike.baidu.com/view/773266.htm?fr=ala0_1_1.
    [6]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61134&PostID=11459180.
    [7] http://news.sina.com.cn/o/2006-06-02/10049099867s.shtml.
    [8]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84554.shtml.
    [9] http://cul.sohu.com/20070221/n248313572.shtml.
    [10]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99837/.
    [11] http://data.ent.sina.com.cn/movie/3761.html.
    [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73b4001000647.html.
    [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bb3740100dbkx.html.
    [14]http://people.tibetcul.com/mrzf/200605/799.html
    [1](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卫,蒲振元,周涌.当代电影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袁鼎生.审美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1.
    [7]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等.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民族知识手册》编写组.民族知识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9]薛华克.照片的拍摄技巧[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
    [10]刘书亮,张昱.电影艺术与技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王永刚.《花腰新娘》让掌声再次响起[J].云南日报,2005年4月20日第三版.
    [2]黄翅勤.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刘宾.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电影艺术,1979年第5期.
    [4]郭学勤.开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论电影家干学伟的《内蒙人民的胜利》[J]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潘健.宽容·厚度·新意—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随想[J].民族艺术,1986年第4期.
    [7]裴旖旎.民营力量重力打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专家研讨《别姬印象》)[J].中国电影报,2007年7月12日第006版.
    [8]满却顿智.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9]饶曙光.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战略思考[J].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
    [10]若语,杨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关注现实突破创新[J].中国电影报,2006年3月16日第016版.
    [11]王敏,少数民族电影路在何方?—从少数民族影片个案《怒江魂》谈起[J].电影评介,2006年第12期.
    [12]彭耀春.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关键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3]杨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轨迹审视与探索一兼论藏族题材的典型意义[D] .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
    [14]韩璟.获奖不易观众夸奖更不易—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窘境[J].解放日报,2005年11月28日第011版.
    [15]吴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扫描[J].电影文学,2008年第19期.
    [16]佳明.五彩祥云—散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中国民族,2001年第12期.
    [17]孙鹏.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8]王迎庆.深入探索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由“云南制造”尝试新思路想到的[J].中国电影报,2006年11月9日第005版.
    [19]马雪娟.少数民族题材与中国西部电影创作之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
    [20]潘先伟.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何去何从?[J].电影文学,2007年第24期.
    [21]刘书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D].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22]董伟建,余秀才.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刍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3]沙丹.《长调》:民族记忆、自我抒写与文化主体性[J].当代电影,2008年第5期.
    [24]吴峥.“十七年”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
    [25]满却顿智.藏族题材电影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战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
    [26]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27]周星.20世纪90年代嘈杂多样的电影现实表现—百年中国电影现实表现概述之四[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8]才贝.从五部影片探讨藏族题材电影的叙事及艺术风格[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29]韦世栋.第一人称叙事者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30]徐婷婷.电影标志性叙事空间的呈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4年第4期.
    [31]张振华.多元嬗变理性重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美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2]魏国彬,郑先桃.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现状—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主题抽样定量分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第4期.
    [33]邹华芬.我不害怕窥视—哈斯朝鲁访谈[J].电影艺术,2009年第2期.
    [34]李一成.浅谈影视学是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5]王春丽.少数民族电影(视)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36]王若懿.谁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市场化带路?[J].中国电影报,2006年6月8日第014版.
    [37]黄倩.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叙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9.
    [38]赵树勤,李湘.男性的镜城与女性的异化—90年代中国电影的女性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