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是在跨语言(专指汉藏语系语言)的视角下来研究现代汉语动量词,说明动量词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并进而阐述在汉藏语内部有关于动量词的一些共通点。
     在当代语言类型学理论新成果的支撑下,详细阐述现代汉语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认为动量短语在动词后做宾语是具有一定的依据的,且把动量词置于跨语言的视角之下并做出跨语言的考察分析,从而进一步来验证在汉语内部所得到的这些认识。
     另外在汉藏语系语言内,有着这样一个共通的特点:虽然动量词是量词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数量的发展确很缓慢。究其原因,本文梳理出了三点,一是在认识上所产生的;二是在语音清晰度上所产生的;三是在语言类型上所产生的。
The paper studies the momentum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language, especailly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in order to show the positions of the momentum words in a sentence structure. Then it furtherly elaborates some common about the momentum words in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With the fresh achivements in the theories about the contemporary lingustics, the paper shows clearly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momentum phrase in modern Chinese. It also provides that it has a reasonable basis that the momentum phrase could be putted after the verb as an objec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momentum phr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language, and further verifies the realizations about the inner part of Chinese.
     Besides it, the paper also provedes that there is an comm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as follows:the momentum word is a member of the quantifier, but the numebr of the momentum word developed slowly. The paper has combed out that the reasons may consist of these factors as follows:firstly the realizaions; secondly th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thirdly the types of languages.
引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美]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
    [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马建忠著、章锡深校注:马氏文通校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P154页.
    [8]部分相关论述,可参见下列文献: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P84页;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年,P274页;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P2页;4、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9]张静、张析.古今汉语比较语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64.
    [10]还有其他一些教材、专著也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如“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史锡尧主编的《现代汉语》、王力的《汉语史稿》等。
    [1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张美兰.现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15]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李建平.五代动量词初探[J].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8]邵敬敏.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9]邵敬敏的《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采用了新的分类方法.
    [20]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H].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6, (2)
    [22]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究,2003, (2)
    [23]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4]王绍新.从唐诗中的场、遭、觉、 回、 度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7, (2)
    [25]李爱民.《金瓶梅词话》专用动量词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2)
    [26]陈练军.试析《居延新简》中的动量词[J].龙岩师专学报,2002, (5)
    [27]李建平.唐五代动量词初探[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4)
    [28]张美兰.现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9]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3.
    [3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3]张美兰.现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4]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5]陈慧、张志.是动量词短语,还是一种动词的重叠形式[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1)
    [36]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37]马学良、胡坦、戴庆厦、黄布凡、傅爱兰等著.藏缅语新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38]格桑居冕、格桑央京著.藏语方言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
    [39]李泽然著.哈尼语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
    [40]赵金灿.鹤庆白语量词及其语法结构特征[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41]龙伟华.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42]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兼与汉语对比.[D].中央民族大学博十毕业论文,2007.
    [43]南仁玉.汉语与韩语量词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4][越南人]阮春面.现代汉语和越南语数量短语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5]梁新霞.浅谈汉译哈时如何处理量词的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2期.
    [46]王晓玲.汉英量词之比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7]陆丙甫.对Greenberg45条共性的分析
    [48]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5, (1)
    [49]陆丙甫.“形式描写、功能解释”的当代语言类型学[J].东方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0]陆丙甫、金立鑫.对Greenberg蕴涵关系表达式的反思和发展
    [51]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5, (1)
    [52]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09.
    [53]藏缅语有五个语支: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
    [54]刘辉.动量短语作定语及相关类型学考察[J].东方语言学第三辑,上海教育出版,2008.
    [55]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6]田皓等.“+数词(一)+动量词+N”的认知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57]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D].武汉大学博十论文,2006.
    [58]孙宏开、刘光坤.阿侬语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年02月第1版.
    [59]徐琳、赵衍荪.白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60]李永燧.哈尼语语法[M].民族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
    [61]和志武.纳西语基础语法[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62]徐琳、木玉璋、盖兴之.傈僳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6年09月第1版.
    [63]常竑恩.拉祜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6年09月第1版.
    [64]林向荣.嘉戎语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65]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
    [66]梁敏.侗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0年08月第1版.
    [67]喻翠容.布依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0年07月第1版.
    [68]王均、郑国乔.仫佬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
    [69]欧阳觉亚.村语[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70]毛宗武、李云兵.巴哼语[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71]王辅世.苗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5年05月第1版.
    [72]马菊华等.述补结构还是述宾结构?[J].现代语文,200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