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言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六言诗起源于民歌和《诗经》、楚辞,《诗》骚两大诗歌系统的句法对它都有影响。魏晋时期是六言诗体的探索期,南北朝为发展期。唐代是六言诗的成熟期。初唐是六言诗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时期,王维的六言诗,标志着六言诗艺术上的成熟,也标志着六言诗与音乐开始分离。这一时期六言诗完成了格律化过程。句法以普通“二二二”的节拍为主。宋代是六言诗的极盛时期,也是六言诗句法和技巧的新变期。这一期从作家与作品数量大增,句法突破普通节拍,作品的艺术技巧繁复且追求新变。宋人并且开始意识到六言诗“难工”,宜“自在”。元明清六言诗创作上归于消沉,理论上开始把握到了六言诗体的特点。明清作品隔代继承了唐代六言诗语言明朗平易、句法自然不破句、很少用典等特点,并在少数作品中模拟魏晋时代六言诗的风格。
     六言诗的音节比较单调、板滞、舒缓。宋人总结出扬长避短写好六言诗的窍门:“自在”。“自在”要求普通句式,不破句;语言自然平易;感情表达从容不迫。这三个要求限制了六言诗的题材范围,使它没能流行起来。
     六言诗从产生到发展成熟,都有音乐的作用在内,南北朝时期音乐的民族融合,丰富了唐代音乐系统;新鲜丰富的乐曲为六言诗体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配乐乐曲,刺激了六言诗的发展。在选辞配乐或依曲调作辞的过程中,曲调与诗体的结合,由偶然性的、松散的、不固定的结合,到约定俗成的、较为固定的结合,但这种“约定俗成”并非“一成不变”,仍时时可有加减损益。由于行酒令之变格或演唱中出现字数加增减少、或唱叠和声,衍生出变格,原来的六言声诗曲调变成了词调。宋代以后配乐演唱的主要是词而不是诗,六言诗与音乐分离。
Six-character poem stems from folk song and Shijing,Chici,they affect to it both. Wei Jin is the time of the Six-character poem body's exploration ,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re a period of expansion, and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period of mature. In initially Tang Six-character poem and music closly union .Wang Wei's Six-character poems symbolize the Six-character poem's art maturity, also symbolize the Six-character poem and music starting to separate. This time Six-character poem has completed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rules process. Syntax by ordinary "222" rhythm primarily.
     Song Dynasty is Six-character poem's heyday time, also is Six-character poem's syntax and the skill's newly changes period. This issue increases from the writer and work quantity, syntax breakthroughs ordinary rhythm, work artistic skill complicated, and pursues new change . People start to realize that "Six-character poem is difficult to delicate " , ought to "unrestrained".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ix-character poem's creating begin to Withering away .People start to grasp literary style'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ork inherit the Tang Dynasty Six-character poem'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ot breaking a sentence , seldom using allusion naturally, and poem style simulating Wei Jin times six-character in little works.
     Six-character poem syllables are comparatively monotonous , stiff, leisurely. People in Song dynasty sum up the key of writing six-character poem by adopting it's good points and avoiding it's shortcomings ,that is "Unrestrained". "Unrestrained " requests ordinary sentence type, not making a break in a phrase; The language nature is amiable; The sentiment expresses unflustered. These three requests have limited the Six-character poem's theme scope, enables it to be popular.
     Music influences Six-character poem from its coming into being to developing to be mature .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ts period music's national fusion has enriched the Tang Dynasty music system; Fresh and rich music provids many for the Six-character poem ,stimulates it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diction background or assuming diction according to tune, tune and the style of a verse union. This union changes from loose , unfixed union to a comparatively fixed union, but this kind of union is not "changeless" but, may have adding or subtracting gains and losses still from time to time.
     Because the good wine games change either the number of words to increase the reduction, or sing fold with the sound, the standards changed. original six-character sound poems tune has become tonal patterns and rhyme schemes of ci poetry. In Song Dynasty hereafter singing is Ci rather than poem , poem and music separate.
引文
[1](刘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第1386页。《后汉书,孔融传》第2279页。
    [2](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见(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七七,商务印书馆,1999,第820页。
    [3](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6年,第62页。
    [4](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卷之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6页。
    [5](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三,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52页“六言”条。
    [6]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7页、第113页。
    [1]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新二版。
    [3]柳存仁等著:《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书店,2001年。
    [4]林传甲,朱希祖,吴梅著;陈平原辑《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郑振铎著:《中国文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
    [7]李维著:《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8]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罗宗强,郝世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7]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8]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张松如:《中国诗歌史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
    11 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引用《燕子赋》,第157页介绍变文也有六言。
    13 胡云翼著:《胡云翼重写文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14 林庚:《中国文学史》,鹭江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15 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2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8页。
    16 《中国诗史》第249页。
    [1]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2]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05页、第408页。
    [3]袁世硕、张可礼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00页。
    [4]谢无量编中:《国大文学史》,影印1918年中华书局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8页。
    [5]《中国大文学史》第34页。
    [6]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影印1936年北新书局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1](日本)泽田总清源著中国韵文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2月第一版,1998年4月影印第一版。第123页。
    [2]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第247页。
    [3]《中国中古诗歌史》第268页。
    [4]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76页。
    [5]李日刚中国诗歌流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第62-63页。
    [6]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第135页。
    [1]萧艾辑注:《六言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230-233页。
    [2]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70页。
    [3]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97页。
    [4]《唐声诗》第98页。
    [5]《唐声诗》第98页。
    [6]《唐声诗》第97页。
    [1]马海样等:《古代六言诗的产生及其格律化过程》,《韶关学院学报》2002,第5期,第32-33页
    [2]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404-4页
    [3]王正威:《古代六言诗发生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9-22页
    [4]卫绍生:《六言诗体研究》,《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第95-99页
    [5]张弦生:《六言诗的发展轨迹》,《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1-44页
    [6]谷凤莲:《论六言诗的嬗变》,《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13页
    [1]刘继才:《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第64-72页。
    [2]林亦:《论六言诗的格律》,《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第13-21页。
    [3]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第131-135页。
    [4]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40-44页。
    [5]卫绍生:《六言诗为何未能广为流行--兼及六言诗的评价问题》,《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第198-203页。
    [6]张明华,王启才:《黄庭坚与六言诗在两宋之际的发展变化》,《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5页。
    [1]刘剑:《六言古体诗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赵飞文:《论唐代六言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
    [1]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7-22页。
    [2]包建强:《陈继儒六言绝句初探》,《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24-27页。
    [3]徐浩:《嵇康六言诗简论》,《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第一期,第46-48页。
    [1]韩经太:《词体:两大声律系统的复合》,《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第61-69页。
    [2]易闻晓:《诗与骈文句式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2-107页。
    [3]王丹:《论词、散曲与六言诗之渊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1-3页。
    [4]周萌:《六朝诗赋观考辨--以<文赋>、<文章流别论>、<文选>、<文心雕龙>为中心》,《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16-121页。
    [1]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导论》
    [2]任半塘《唐声诗》第97页
    [1](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820页
    [2]任昉,《文章缘起》,丛书集成初编第2625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第2页
    [3]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11页
    [1](明)杨慎《升庵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50页。
    [2](清)赵翼《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52页。
    [3](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4]刘剑,《六言古体诗研究》第41页.
    赵飞文,《唐代六言绝句研究》第5页。
    [1]王正威:《古代六言诗发生论》,《天水师范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9页。
    [2](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488页中录有这四句,但是《乐府诗集》中,汉代《天门篇》并非只有这四句,而是杂言形式的长诗:“天门开,詄荡荡,穆并骋,以临飨。光夜烛,德信著,灵寝鸿,长生豫。太朱涂黄,夷石为堂,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星留俞,塞陨光,照紫幄,珠熉黄。幡比翄回集,贰双飞常羊。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鲜明。假清凤轧忽,激长至重觞。神裴回若留放,殣冀亲以肆章。函蒙祉福常若期,寂漻上天知厥时……”并非只有这四句,而是杂言形式的长诗:“天门开,詄荡荡,穆并骋,以临飨。光夜烛,德信著,灵寖鸿,长生豫。太朱涂黄,夷石为堂,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星留俞,塞陨光,照紫幄,珠熉黄。幡比翄回集,贰双飞常羊。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鲜明。假清凤轧忽,激长至重觞。神裴回若留放,殣冀亲以肆章。函蒙祉福常若期,寂漻上天知厥时……”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549-1550页,
    [1]王锡九:《试论“七言古诗”含义的演变》,《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第61-62页。
    [2](清)杜文澜辑:周绍良整理:《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3页。
    [3]《古谣谚》第7页。
    [4]《古谣谚》第4页、第5页。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第69页。
    [1](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清)严可均,《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820页。
    [2]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62页。
    [3]《文心雕龙今译》第311页。
    [4]萧艾:《六言诗三百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第2页。
    [5]《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第170页。
    [6]张弦生,《六言诗的发展轨迹》,《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杨仲义、梁葆莉,《汉语诗体学》,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84页、第100页。
    [1](清)刘熙载撰:《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130页。
    [2]王正威:《古代六言诗发生论》,《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20页。
    [3]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41页。
    王正威《古代六言诗发生论》,见《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41页。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6-41页。
    [5](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488页。
    [1]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311页。
    [2](梁)任昉:《文章缘起》,载于《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
    [3](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4](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九“中兴诸贤”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20页。
    [5](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1页。
    [6](明)谢榛:《四溟诗话》,见近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1](明)吴纳著,《文章辨体序说》;(明)徐师曾著,《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09页。
    [2](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三“六言”条,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52页。
    [3](梁)萧统选;(唐)李善注,《昭明文选》,京华出版社2000年,上册第125页。
    [4]《昭明文选》中册第49页
    [5](刘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386页。《后汉书.孔融传》,第2279页。
    [1]《文心雕龙今译》第403页。
    [2](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1090页。
    [3](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见《全晋文》卷七十七,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0页。
    [1]《文心雕龙今译》第62页。
    [2](梁)钟嵘撰:《诗品》,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3页、第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573页:”昔张平子作四愁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
    [4]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与《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互相参看。黄节校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卷七与《曹植集校注》互相参看。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6]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九与《六朝十大名家诗》互相参看。陈书良等编校:《六朝十大名家诗》,岳麓书社2000年。
    [1]傅玄诗保存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没有专门的单行本。其中有不少诗是残篇,很难判断究竟是杂言还是齐言。比如《乐府》,共有九行残句,分别是四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杂言、杂言。韩国崔宇锡在《魏晋四言诗研究》未说明将《乐府》算作几首。因此,本文在统计时暂不论残篇,除非诗题标明体裁的才算,如《四言杂诗》算四言诗。
    [2]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与《陆机集》互相参看。(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
    [3]庾阐的诗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二。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126页。
    [5](晋)陈寿撰:《三国志.文帝纪》卷二,中华书局1971年,第88页。
    [1]《乐府诗集》第555页,郭茂倩所作《饮马长城窟行》解题。
    [2](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外编卷二。
    [3](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90年,第150页。
    [1]钟士伦:《<金楼子>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页。
    [2]《<金楼子>研究》第142页。
    [3]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181页。
    [4]庾信有六首宗庙祭祀的六言诗。因其有特殊要求,其内容由不得诗人作主,暂不论。
    [1](宋)洪迈:《容斋随笔》,见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国际文化出版司1996年,第838页。
    [2](明)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
    [3](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明)黄凤池刊刻:《六言唐诗画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萧艾编选:《六言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6]壮子选注:《历代六言诗选注》,大连出版社1991年。
    [7]刘继才:《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第67页。
    [8]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第41页。
    [1]《唐代酒令艺术》第61页:“我们可以把作为唐代艺术术语的‘著辞'一名,理解为那些配合音乐和舞蹈的、作为酒令节目的依调撰辞或依曲唱辞。”
    [2]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书中提到六绝和六律的诗歌体式,但没有对其平仄格律的分析。
    [3]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2002年,第135-146页。
    [4]《古代六言诗的产生及其格律化过程》第32-33页。
    [5]《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第64-72页。
    [6]《论六言诗的格律》第13-21页。
    [7]《论唐代六言绝句》第17-21页。
    [1]《汉语诗律学》第22页。
    [2]《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第66页。
    [3]《论六言诗的格律》第15页。
    [1]《旧唐书,音乐志》:“玄宗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明皇杂录补遗》:“玄宗尝命教舞马四百蹄,各为左右,分为部目……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
    [2]史双元:《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第75页。
    [3](宋)陆游:《南唐书》列传卷第八。见四库全书本,明代李清《南唐书合订》。
    [1]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2]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十。
    [3]《唐代酒令艺术》第61页:“我们可以把作为唐代艺术术语的‘著辞'一名,理解为那些配合音乐和舞蹈的、作为酒令节目的依调撰辞或依曲唱辞。”
    [4](五代)孙光宪撰;林青,贺军平校注:《北梦琐言》,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
    [5](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第45页。
    [6]《新唐书》第一二一卷,第4327页,
    [7](唐)孟棨著:《本事诗》,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22页。
    [1]《唐声诗》下册第96页引刘复《敦煌掇琐》卷三一《白话诗》。
    [2]《唐声诗》下册第96页引唐代《佛说阿弥陀讲经文》
    [1]杜甫《漫成一首》。(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中局2002年,第三册第1267页。黄鹤系于大历元年(766年)作。
    [2]《杜诗详注》第三册第1171页引清人黄生评论。
    [1](宋)叶宾撰:《爱日斋丛钞》,见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下册1527页。
    [2]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引用。
    [3](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33页。
    [4](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14页《附录二》引用。
    [5]吴战垒校注:《千首宋人绝句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7页。
    [6](元)杨士弘编选;(明)张震辑注;(明)顾璘评点;陶文鹏,魏祖钦点校,《唐音评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4页
    [1]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53页。
    [2]苏轼《石钟山记》
    [3]《唐音评注》第538页
    [4]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1]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四册第2263页。
    [2]程毅中:《宋人诗话外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838页。
    [1](唐)袁郊:《甘泽谣》,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43页。
    [2](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九,中华书局1971年,第1372页。
    [3](唐)魏征等:《隋书》卷五二,中华书局1973年,第1340页。
    [1](清)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页。
    [2]《才调集》卷四“瞪目”作“春晚”。见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90页.
    [1](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346页。
    [1]《文心雕龙今译》第415页
    [1](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
    [2](宋)欧阳修:《归田录》,见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74页。
    [3]《宋代佛教史籍研究》第4页。
    [1]唐代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
    [1](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
    [2](宋)洪迈,《容斋诗话》卷一:“荆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切对,而造语遂不佳。”见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851页。
    [1](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九“中兴诸贤”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20页。
    [1](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宋)龚颐正撰:《芥隐笔记》,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903页。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7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802页。
    [1]《宋诗精华》第338页引宋代蔡载之说:“山谷诗意谓二苏而有说焉。诗虽小,清婉而意足,殆诗之《法言》也。”
    [2]吴战垒校注:《千首宋人绝句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0页。
    [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719页:“洪觉范尝记文与可《鹭鸶》诗云:‘……'然予又尝见一首云:‘……'亦佳作也。”
    [1](宋)俞文豹:《吹剑录》,见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240页。苏轼的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原诗是“定非知诗人”。
    [2](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232页:“《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四,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339页。
    [1]李梦生解:《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大陆版序》。
    [1](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见《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99页。
    [2](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451页。
    [3](宋)沈括:《梦溪笔谈》,见《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88页:“晚唐士人,专以小诗著名,而读书灭裂。如白乐天……杜牧…,,盖牧未尝读《周》、《隋》书也。”
    [1]《后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第1583页。
    [1](宋)周密:《浩然斋雅谈》,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507页。
    [2]((宋)龚颐正,《芥隐笔记》,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907页。
    [3]明代杨慎,清代吴伟业、王夫之、朱彝尊的六言诗中有时用熟语,但对偶不如宋人那样精密工整。宋代六言诗用事典、语典字字相对的技巧空前绝后。
    [1](宋)朱熹口述,黎靖德辑:《朱子语类》,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997页。
    [1](宋)吴莘撰:《视听钞》,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559页。
    [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801页。
    [1](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见《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549册第21页。
    [2](宋)黄彻,《(?)溪诗话》,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379页。
    [1](宋)沈括:《梦溪笔谈》,见《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88页。
    [2](宋)魏泰:《东轩笔录》,见《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218页。
    [1](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第21页。
    [1](宋)叶少蕴:《石林诗话》,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上册第422页。
    [2](宋)王楙,《野客丛书》,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108页。
    [1](宋)佚名:《诗事》,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第527-528页.
    (宋)何汶:《竹庄诗话》,中华书局1984年,第528页。
    [2](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见《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569页、682页。
    [1](清)乾隆勅编:《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中华书局1960年,第2830页,黄甫冉《酬张继》序言:“懿孙,予之旧好,祗役武昌,有六言诗见忆,今以七言裁答,盖拙于事者繁而费。”
    [2](宋)洪迈撰,《容斋随笔》,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838页
    [3](宋)刘昌诗撰,《芦浦笔记》,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172页。
    [1](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682页、719页。
    [2](宋)佚名:《诗事》,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第527-528页。
    (宋)何汶撰;常振国,绛云点校:《竹庄诗话》,中华书局1984年,第176页:“苏子瞻作翰林日,因体沐,邀门下士西至太一宫,见王荆公旧题《六言》云云……”。
    [3]吴战垒校注:《千首宋人绝句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7页。
    [4](宋)罗大经撰:《鹤林玉露》,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295页。
    [5](宋)龚颐正撰:《芥隐笔记》,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902页。
    [1](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6页。
    [2](宋)叶寘撰《爱日斋丛钞》,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1527页。
    [3]宋代周紫芝《雨中对竹清甚效江西作六言一首》:“雨声援蓝泼黛,风茎戛玉鸣珂。不复作可人语,奈此数君子何。”后两句就是突破“二、二、二”句法,成为“三、三”“二、四”节奏。
    [1](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见《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569页、682页。
    [2](宋)洪迈:《容斋随笔》,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851页。
    [3](宋)朱熹:《朱子语类》。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004页。
    [4](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295页、1333页。
    [1]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第20页。
    [2]《全宋诗》第20册,第13435页载潘大临此诗,并载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八引《王直方诗话》。
    [3](宋)孙奕:《履斋示儿编》,见《宋人诗话外编》第1150页。
    [1]《宋史》卷二○七,志第一六○,第5301页。
    [2]卫绍生:《六言诗体研究》,《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第99页。
    [1]刘继才《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第72页.
    [2]林亦,《论六言诗的格律》,《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第20页。
    [3]朱彝尊的《清平乐,春感》组词中大量用了唐代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刘长卿、杜牧、韩翃、韩偓、鱼玄机、皮日休等人六言诗中原句。他的别的词中也大量采用前人六言诗句。
    [4]《六言唐诗画谱》中的《秋千》和《闰月重阳赏菊》,将宋代俞国宝的《风入松》和韩元吉的《西江月,闰重阳》稍加改动而成。《秋千》诗中“绿杨影里秋千”一句是《风入松》中的原句。
    [1](宋)孙奕的《示儿编二十三卷》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1](明)杨慎:《升庵诗话》,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747页。
    [2](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第202页,
    [1](清)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414页。
    [1]萧艾辑注:《六言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序言第7页引用。
    [2]清代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卷三,总集》内列有《升庵集古六言诗》。杨慎《升庵诗话》卷六说:“予尝选古今六言诗,刻已成”,说明他刻印过六言诗。
    [3]张弦生:《六言诗的发展轨迹》,《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4页。
    [4](明)程涓:《唐诗画谱序》,(明)黄凤池辑:《唐诗画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明)黄凤池辑:《唐诗画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说明》。
    [6](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402页。
    [7](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09页。
    [8](明)杨慎:《升庵诗话》,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650页。
    [9](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1页。
    [1]《唐音评注》第321页。
    [2](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85页。
    [3](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402页。
    [4](清)钱良择:《唐音审体》,见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783页。
    [5](清)赵翼:《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52页。
    [6](清)冒春荣:《葚原诗说》,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91-1592页。
    [1]易闻晓:《中国诗句法论》,齐鲁书社2006年,第83页。
    [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3]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39-43页。
    [1](宋)何汶:《竹庄诗话》,中华书局1984年,第528页。
    [2](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2085页。
    [1](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见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上册第569页、682页。
    [1](明)胡震亨:《唐音癸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1页。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318页。
    [2](宋)唐庚:《唐子西文录》,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444页。
    [1]《诗话总龟》前集卷八引《王直方诗话》。(宋)阮阅:《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24页。
    [2](宋)孙奕:《履斋示儿编》,见《宋人诗话外编》下册第1150页。
    [1]现行《六言唐诗画谱》有四种版本,1982年文物出版社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原刻本为底本,缩印出版的版本有57首诗。
    [2]如明代郭浚的《村居》,被略改几字,改题《山行》,作为“杜牧之”诗;照抄郭浚的《清和院晚霁》,改题《山寺秋霁》。
    [3]《秋千》和《闰月重阳赏菊》,是隐括宋代俞国宝的《风入松》和韩元吉的《西江月,闰重阳》。
    [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3页。
    [1](日本)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第131-135页
    [2](清)乾隆勅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2829页。
    [3](宋)洪迈:《容斋三笔》,见《宋人诗话外编》第569页。
    [4](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1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549页。
    [2]《唐声诗》第97、98页。
    [3]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43页
    [4](日本)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第131页
    [1]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6页-61页。
    [1]参见头两章《六言诗体的起源与定型》《魏晋时期的六言诗》。
    [2]参见任半塘《唐声诗》第98页。
    [3](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局1971年,第1936页。
    [4](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页。
    [1](后晋)刘煦等:《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39页。
    [2]“清商曲辞”是从隋代开始就有的名称。
    [3]赵铭善:《唐代西域音乐的流行新疆艺术》,1984年第2期,第9页。
    [4](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4197-4198页。
    [5](汉)崔豹:《古今注.音乐》,中华书局1962年,第14页。
    [6](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15页。
    [1](唐)魏征等,《隋书.音乐志中》,第313页
    [2](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2827页
    [3]《魏书》卷一○九,第2841页
    [4]《魏书》卷一○九,第2828页、2829页
    [5]《隋书》卷一四,第341页
    [6]《魏书》卷一○九,第2843页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2]《隋书》卷一四,第331页。
    [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三“四夷乐”条,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18种,第六册,第617页。
    [4]《隋书》卷十三,第287页。
    [5]《隋书》卷一四,第313页:“(北齐)祖埏上书曰:‘魏氏来自云、朔,肇有诸华,乐操土风,未移其俗。……至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至永熙中,录尚书长孙承业,共臣先人太常卿莹等,斟酌缮修,戎华兼采,至于钟律,焕然大备。'”
    [6](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一一,中华书局1972年,第195页:“太元中,苻坚败后,得关中檐撞胡伎,进太乐。”
    [7](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一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520页。
    [8]《宋书》卷一九,第552页。
    [1]《隋书》卷十三,第309页。
    [2]《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下,第349页《隋书,音乐志下》:“开皇二年,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上言:‘礼崩乐坏,其来自久。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请凭梁国故事,考寻古典。'高祖不从,曰:‘梁乐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邪?'”
    [3]《隋书》第349页-351页。
    [4]《隋书》卷一五,第376页。
    [5]《旧唐书.音乐志》,第1059、1069页。
    [6]《隋书.音乐志下》,第378页:“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杨泽新声》、《神白马》之类,生于胡戎。胡戎歌非汉魏遗曲,故其乐器声 调,悉与书史不同。”
    [1]《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条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818种,第六册,第617页。
    [2]李昌集,华乐、胡乐与词:词体发生再论,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第64页:“古代弱者向强国献乐,是表示一种臣服;征服者对被征服者‘收其乐',乃是表示占有。‘十部伎'的主要意义即在此。……因此,唐代胡乐虽盛于往昔,但决非盛过华乐,更示取华乐而代之。宫廷乐如此,民间乐更是如此。”
    [3](唐)李延寿:《北史》卷四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1728页,《阳尼传附休之弟俊之传》
    [4]《北史》卷五三,第1927页,《綦连猛传》
    [5]《隋书》,第380页《音乐志下》
    [1]《唐声诗》上册第97页:“燕乐更制之初,长短句歌辞尚未大兴之前,五、七言之歌辞甚至不及六言歌辞数多。”
    [2]《全唐文》第1549-1550页
    [3](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06页。
    [4](唐)李匡乂:《资暇集》,见《笔记小说大观三编》,台湾新兴书局1979年,第二册第1007页。
    [5]《敦煌变文集》四七零页,《唐声诗》下册第96页引用。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1107页.
    [2](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06页。
    [3](唐)李匡乂,《资暇集》《笔记小说大观三编》,台湾:新兴书局,民国六十七年,第二册,第1007页
    [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条,见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18种,第六册,第617页。
    [5]《隋书.音乐志下》第380页。
    [6]《隋书.音乐志下》第379页。
    [7]《唐声诗》下册第209页.此页列了“盐”的另外几种释义,与疏勒曲名所用“盐”无关。
    [8]《隋书.音乐志中》,第331页。
    [1]《乐府诗集》第1058页。
    [2]《乐府诗集》第301页。
    [3]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第204页。
    [4]《唐声诗》下册第609页。
    [5]《唐声诗》下册第92页。
    [1]白居易:《白香山集》,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1954。第43页
    [2](唐)李匡乂:《资暇集》《笔记小说大观三编》,第二册,第1007页
    [3](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61页
    [4]《唐声诗》下册第96页引用《敦煌变文集》第470页。
    [5]《唐声诗》下册第96页引用刘复《敦煌掇琐》三一。
    [6](宋)《乐府诗集》第1352页。
    [7](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1]《唐代的外来文明》第82页。
    [2](宋)程大昌:《程氏演繁露》卷一一,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52册,163页:“丙戌所见燕乐,上自至尊,下至宰执,每酌曲,皆异奏。而惟侑百官者,不问初终,纯奏《三台》一曲。”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第1627页。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1页。
    [5]萧涤非:《萧涤非说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6]《萧涤非说乐府》第43页。
    [1]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7-738页“六言诗”。
    姜必任:《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论唐代六言绝句》第三章.
    [2](日本)小川环树:《敕勒之歌--它的原来的语言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1期。
    [3]《唐声诗》上册第99-100页。
    [4]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第49、50页。
    [5]李炳海:《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0、191页。
    [1]《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第301页。
    [2]《乐府诗集》第1133页。
    [3]《隋书.音乐志中》,第314页。
    [4]李昌集:《华乐、胡乐与词:词体发生再论》,《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载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5]李昌集:《“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24页。
    [1]《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第192页:“(庚信)为北周朝廷撰写的《羽调曲五首》,都是六言的句子,庚 信所存诗文大多是身居北朝时的作品,这些六言歌辞明显是受《回波乐》一类胡乐制约的结果。”姜必任,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第18页:“由此可见,庾信创作《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时,接受北方音乐的可能性较大,本歌辞中使用胡乐的六言节奏,就能够作为例证。”
    [1]《南齐书》,卷十一,第172页。
    [2]《宋书》,卷二十,第570页。
    [3]《唐声诗》上册第97页。
    [4]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序言》,见《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唐)崔令钦撰;罗济平校点:《教坊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6页为“曲名”和“大曲名”。宋代词牌名见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
    [2](唐)魏征等,《隋书》卷一五,第359-360页。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71页《礼乐志》。
    [1]《旧唐书》卷二八,第1049页《音乐志一》。
    [2]《旧唐书》卷二九,第1060页《音乐志二》。
    [3]《旧唐书》卷二九,第1061页、1062页《音乐志二》。
    [1]《乐府诗集》第1133页。
    [2]岳珍著:《碧鸡漫志校正》,巴蜀书社2000年,第103页。
    [1]《乐府雅词》卷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唐代酒令艺术》第22页。
    [2]《唐声诗》,下册第302页。
    [3]《乐府诗集》第四册第1155页。
    [1]《唐诗百话》第737-738页“六言诗”。
    [2]《唐代酒令艺术》第30页
    [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红楼梦》第五十四回,第763页、764页,
    [4]《唐声诗》下册第97页,
    [5]《唐代酒令艺术》第30页
    [6]《唐代酒令艺术》第73页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
    [1]杨晓霭:《宋代声诗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393页。
    [2]参见《宋代声诗研究》第三章第三节《“著腔子唱好诗”与<瑞鹧鸪>》
    [3]吴承学:《论宋代隐括词》,《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77页、第80页。
    [1]《唐代酒令艺术》第73页
    [1]《宋代声诗研究》第132页。
    [2]《唐声诗》下册第303页引用。
    [3]《六言诗三百首》第85页。
    [1]李昌集:《“苏慕遮”的乐与辞》,《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第32页引用
    [2]岳珍:《碧鸡漫志校正》,巴蜀书社2000年,第132页。
    [3]《“苏慕遮”的乐与辞》第32页。
    [4]《唐代酒令艺术》第71页、74页。
    [1]韩经太:《词体:两大声律系统的复合》,《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第63页。
    [2]任汴,武涉仁编选:《宋词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1]清代徐立本《词律拾遗》对于《谪仙怨》曰:“本唐时乐府新声,后用以填词。”说明《谪仙怨》后来被当成词调了.
    [2](宋)赵令畤撰:《侯鲭录》卷七,中华书局2004年,第170页“沈存中开元乐词”条:“沈存中元丰中入翰林为学士,有开元乐词四首,裕陵赏爱之.词云:‘鹳雀楼头日暖……'”
    [3](明)吴纳著:《文章辨体序说》:(明)徐师曾著:《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7页。
    [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五十一卷第1648页。
    [5]刘立人,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艺概卷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3页。
    (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白坚.漫谈六言绝句.诗词版.2006年第7期
    包建强.陈继儒六言绝句初探.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魏)曹操,(魏)曹丕著;黄节校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唐)崔令钦等著.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香研居词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陈衍编选;蔡义江,李梦生撰.宋诗精华录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陈伯海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陈书良等编校.六朝十大名家诗.长沙:岳麓书社,2000.
    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曹刚华著.宋代佛教史籍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页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1990.
    (韩国)崔宇锡著.魏晋四言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
    (唐)杜佑撰.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董文焕.声调四谱.台湾:广文书局,1974.
    (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2000.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杜晓勤撰著.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杜晓勤撰.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台湾:商鼎文化出版公司,1996.
    (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安徽:黄山书社,1994.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郭熙途.明宣宗朱瞻基--宫廷诗人.紫禁城.2006年第7期
    葛晓音.初盛唐清乐从属关系质疑.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葛晓音.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葛晓音.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谷凤莲.论六言诗的嬗变.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宋)黄庭坚著:(宋)任渊等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宋)洪迈著.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何汶撰.竹庄诗话.常振国,绛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胡震亨撰.唐音癸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黄凤池等辑.六言唐诗画谱.缩印青岛市博物馆明代原刻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清)胡凤丹辑:许逸民校点.六朝四家全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黄节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
    胡云翼著.胡云翼重写文学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何伟棠撰.永明体到近体.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何丹.《诗经》四言体起源探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贺严著.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韩经太.词体:两大声律系统的复合.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
    何丽丽.论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对隋唐燕乐的影响.
    (清)纪昀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韩国)姜必任.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
    (梁)刘勰著:詹鍈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唐)刘肃撰.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宋)刘克庄撰.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刘熙载著:刘立人,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林传甲,朱希祖,吴梅著:陈平原辑.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林庚.中国文学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
    柳存仁等著.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200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新二版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2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李日刚.中国诗歌流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李维著.诗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李炳海.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刘逸生.宋词小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罗宗强,郝世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历代学人撰.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75.
    李昌集.“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答岳珍学友商榷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李昌集.华乐、胡乐与词:词体发生再论.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李昌集.“苏幕遮”的乐与辞--胡乐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李昌集.词之起源--一个千年学案的当代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李乃龙.游戏性与严肃性的统一--论连珠的文体特征与陆机的《演连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李石根.法曲辩.交响.2002年第2期
    林亦.论六言诗的格律.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刘继才.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刘剑.六言古体诗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刘小龙.清乐大曲究竟有多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梁旭艳.从隋唐五代燕乐与曲子词、声诗的关系论词的起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罗艳婷.当代关于词之起源研究综述.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洛地.板眼-节奏-句乐.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卢一飞.清乐源流述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马积高著.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马海祥等.古代六言诗的产生及其格律化过程.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启功著.诗文声律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1.
    启功著.汉语现象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97.
    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邱明洲著.中国佛教史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第110页.
    曲向红.试论宋代燕乐的变化对宋词的影响.电影评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任半塘.唐声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梁)释慧皎等撰.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上海:上海书店,1985.
    施蛰存著.唐诗百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石观海著.宫体诗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日本)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
    谭家健.骈体文综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王维著;(清)赵殿成注.王右丞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唐)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明)吴讷著.文章辨体序说.(明)徐师曾著.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清)王夫之等编.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王尧衢注.唐诗合解笺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王国维撰.词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
    王力撰.汉语诗律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王昆吾著.唐代酒令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
    王小盾著.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
    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吴世昌.罗音室学术论著 第一卷 文史杂著.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吴战垒校注.千首宋人绝句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吴鸿雅.弦管拍板的繁衍、传播及其思想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2期
    王正威.古代六言诗发生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王立增.论汉唐时期宫廷音乐吸收胡乐的三个阶段.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王丹.论词、散曲与六言诗之渊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汪聚应.诗乐离合与词体确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卫绍生.六言诗体研究.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卫绍生.六言诗为何未能广为流行--兼及六言诗的评价问题.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宋)谢灵运著: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长沙:岳麓书社,1999.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徐坚著.初学记.清乾嘉间古香斋刻巾箱本
    (明)许学夷撰.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明)谢榛撰.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谢无量编.中国大文学史.据1918年中华书局本影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萧艾辑注.六言诗三百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薛瑞兆,郭明志编纂.全金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日本)小川环树.敕勒之歌--它的原来的语言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徐浩.嵇康六言诗简论.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第1期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元)虞集著:王颞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元)杨士弘编;(明)张震辑注;(明)顾璘评点;陶文鹏,魏祖钦点校.唐音评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明)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易闻晓.中国诗句法论.济南:齐鲁书社,2005.
    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杨仲义,梁葆莉著.汉语诗体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杨晓霭.宋代声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岳珍著.碧鸡漫志校正.成都:巴蜀书社,2000.
    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岳珍.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易闻晓.诗与骈文旬式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梁)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宋)赵令畴撰:(宋)彭口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4.
    (明)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影印1936年北新书局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郑振铎著.中国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日本)泽田总清源著.中国韵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2月第一版,1998年4月影印第一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张松如.中国诗歌史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詹杭伦著.方回的唐宋律诗学.北京:中华书局,2002.
    壮子选注.历代六言诗选注.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
    张红编著.温庭筠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周萌.六朝诗赋观考辨.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张弦生.六言诗的发展轨迹.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张明华,王启才.黄庭坚与六言诗在两宋之际的发展变化.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郑祖襄.唐宋“雅、清、燕”三乐辨析.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赵雷,李文倩.四言诗与雅乐的离合--从诗乐分离的角度考察四言诗衰落的原因.学术交流,2008年第2期
    赵飞文.论唐代六言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