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界面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一个崭新而重要的成员。界面设计大致可分为结构设计、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三个部分。本文所研究的图形用户界面就属于界面设计的视觉设计范畴,是数字产品呈现给用户最直观的部分,也是用户与数字产品互动操作的接口。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文化传媒产业飞速发展的产物,一种特殊的新媒介,图形用户界面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信息。图形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达信息,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行为,其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信息传播过程。它与文化传播虽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本文仍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文章从文化传播角度对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进行全新的思考与探索。追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厘清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概念、疆域和艺术特点,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现代文化环境与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应对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挖掘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理论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与新技术融合后的发展趋势和动向,这对丰富我国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创作,充分发挥图形用户界面的媒介优势,使我国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准确定位于国际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发展轨道之中以及对于我国数字产品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发扬都将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前提、起因,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并对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精练的阐述;
     第二部分概括说明了图形用户界面的形态变迁与应用内容,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图形用户界面进行了认识剖析;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基于文化传播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环境,主要包括全球化传播语境、地域文化环境和消费文化环境;
     第四部分回顾了全球视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再生问题;
     第五部分为全球传播语境中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跨文化传播思考,涉及文化差异、冲突、霸权、沟通、融合、认同等影响文化传播的因素,基于文化多元化和消费时代的文化融合现实,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构建文化身份以实现文化归属;
     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第六部分对未来图形用户界面进行了畅想,并提出了基于文化传播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趋势,即由过去的设计技术与理念的“西方至上”发展到现在的“东西融合·多元共存”局面,最终将走向设计理念的“回归东方”;
     最后在结语部分,作者首先作了研究结论概述,指出自己的研究不足与局限性,同时对本领域研究做了展望并呼吁更多学者来关注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文化传播问题。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w media network, interface design has become a new and important member in the field of art design. The design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structural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and visual design. Th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visual design of the interface design, which is the most intuitive part that digital products present to the user and also the interface between users and digital products to operate each other.
     When the art design develops into a deep level, it not only has a further contac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surely happens to cross with some branches of culture, such as history, folklore, study of human culture,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ethic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is not just commercial purposes, but also the reflec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 a certain period. As a product of modernly-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apidly-developed cultural media industry,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which is a new and special media, carries abundant but complex cultural information. One important aim of interface design is to convey information, which itself is just a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is not only an ac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ut also an act of cultural symbol; its process can be seen as a cultural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refor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re two concepts of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areas, but this article will still link the two closel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gives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a new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casts back the history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and clarifies the concept, boundar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ly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also deeply explores the modern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volved i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mining the theory of value i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and new technologies. This trend has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enrich our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the design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help ou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accurately to position itself to the track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and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digital products and prosper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eight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is study’s the premise, causes, research purpose, meaning and method, and concisely expatiates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cond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wo-- Ontology, gives an overview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areas and the main form , and an understanding analysis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
     Chapter Three—Environment theory , mainly introduces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environment which is based 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cluding geographical 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umer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pread of post-colonial environment;
     Chapter Four-- Resource theory, discusses in detail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 reviews th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the modern shif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xplores symbiotic interac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Chapter Five—Effect theory, includ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ffect,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culture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cultur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nflict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Chapter Six—Trend theory, at the above address, imagines the future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nd comes up the trend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based 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previous design technology and the concept of "Western supremacy" to the present " East-West fusion ? pluralistic coexistence "situation, will eventually move toward the design of the concept of" return self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in the final part, the author first gives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findings, pointing out their inadequac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while make the prospect in this field and calls for more scholar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
引文
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
    ①[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美]昆廷·纽瓦克编著:《什么是平面设计?》,初枢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美]保罗·莱文森著:《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③曾耀农著,《艺术与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中译文载《国外文学》1995年第2期第3页。
    ①[英]E·H·贡布里希著:《图像与眼睛》,范景中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8版,第167页。
    ②同上,第168页。
    ③[英]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页。
    ④[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156页。
    
    ①顾森主编《现代艺术鉴赏词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3页。
    ②[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绪言第4页。
    
    ①彭锋著:《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②Mirzoeff, N.,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9年版,第8页。
    ③《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第899页。
    ①转引自汪琪:《文化与传播》,台北三民书局,2001年第3版,第15页。
    
    ①保罗·克拉克,朱利安·弗里曼著:《设计》,周绚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页。
    ②[美]昆廷·纽瓦克编著:《什么是平面设计?》,初枢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李公明著:《奴役与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②Geert Hofstede教授是荷兰Maastricht大学的名誉教授,从事组织机构人类学和国际管理。随着他的学术专著《文化的重要地位》在美国发表,他成为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
    ①崔国文,《表面与界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9页。
    ②官建成、靳平安.《企业经济学中的界面管理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第6期。
    ③韩姗月,《交互——产品赋予人类能力的延伸》,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112页。
    ①[美]迈克尔.海姆,金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杜,2000年,第78—80页。
    ②陈月华、王妍,《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界面与身体》,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F·Blooca, Mlevy, eds,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Virtual Reality,1995.3-14.
    ④陈爱美,《当主持人成为媒介的界面》,载《新闻知识》,2004年8月,第44页。
    ⑤董士海等著:《人机交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Mark palme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virtual reality:Medi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in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virtual reality, Lawrence Erlbaum Press,Hillsdale, NJ,PP 277—302,F.Biocca,M.Levy(Ed),1995.
    ②Frank Biocca,“On the houndaries between physical environment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Communication,identity,and cognition in advanced medi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search of boundaries : communication,nation state,and cultural identities.,C. Lin (Ed.),Hong Kong,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9.
    ③Ravaja,N.,Saari,T., Salminen,M.,Laarni,J,Holopainen,J. and Jarvinen,A.“Emotional reaponse patterns and sense of presence during video games: Potential criterion variables for game design”Proceedings of NordCHI 2004.23. -27.10.2004,Tampere,Finland,2004.
    ①Y Choi, G, Miracle, F. Biocca“Ⅲhe effects of anthropomorphic agents 0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esence”, in Experiential E– commerce conference, M. I. N. D Lab,East Lansing,Michign Slate University,Frank Biocca,Hairong Li,Prabu David,Steve Edwards,Terry Daugherty (Ed),2001.
    ②[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③[美]普里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①鲁晓波等著:《数字图形界面艺术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黄艳群、黎旭、李荣丽编著:《设计·人机界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①www.cnki.net,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①黎鹰、李亮:“图形用户界面的发展与分类”,《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6年第4期。
    ②谭毅著:“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生产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①[美]比尔·盖茨著:《未来之路》,辜正声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①转引自《文化学词典》第109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
    ①《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册第36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
    ①顾祖钊:《中国古代意象观与西方现代主义》,宋耕编著:《重读传统:跨文化阅读新视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②《论衡》卷26《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舨)》,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l999年舨。
    ①傅守祥著:《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内容提要第2页。
     ①[法]德卢西奥·迈耶著:《视觉美学》,李玮、周水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页。
    ①林之达:“宣传、新闻、传播三概念辨析”,《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①《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第3-4页,edited by Ail Mohammadi, Sage Publications.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变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319页。
    ①王治河著:《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②[英]阿尔布劳著,高湘泽、冯玲译:《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页。
    ③“世界是平的”理论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同名著作。该书主要观点:在互联网为主的几大因素作用下,作为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就如同我们平时买菜的自由市场一样,是平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论肤色、不论种族、不分贵贱都可以和美国人一起竞争。弗里德曼通过讲述复杂的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
    
    ①[美]怀特著:《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0页。
    ②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③严飞生:“地域文化学的若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2006年,第9页。
    ①马钦忠:“地域意识与当代艺术”,《美苑(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7页。
    ①赵琛著:《现代广告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277页。
     ①于光远(1915- )中国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
    ②张道一著:《道一论道》,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①《国际广告》2007年第10期,第121页
    ②罗一平著:《美术信息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③所谓“404”是一个http错误代码,即请求的网页不存在。第一个4表示客户端出错,0表示输入错误的网址,第二个4表示顺序。
    
    ①数据来源http://www.techweb.com.cn/data/2008-06-16/339060.shtml
    ②廖军著:《视觉艺术思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③数据来源http://www.techweb.com.cn/data/2009-02-04/385369.shtml
    
    ①叶朗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②廖军著:《视觉艺术思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①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②张国清著:《中心与边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③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
     ①[美]大卫·格里芬著:《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①衣俊卿著:《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①[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①张道一著,《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①李惠锋:“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再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①何芳:“符号语言学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包装工程》,2004年第3期,第117页。
    ①姜飞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美]拉里·A·萨默瓦等著:《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同上,第4-5页。
    
    ①姜飞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②刘双、于文秀著:《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①参见[美]拉里·A·萨默瓦等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主编:《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①(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麻争旗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①王岳川:《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和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③“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①[美]拉里·A·萨默瓦等著:《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关世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资料来源http://www.ce.cn/books/main/whfk/200609/22/t20060922_8684073_2.shtml
    ②赵修艺著:《解读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136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全球文化:一个导论”,引自梁展编选:《全球化话语》,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页。
    ②王宁等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①www.tianya.cn
    ②岳川:“消费社会的文化权利运作——鲍得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理论”载《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③同上,第99页。
    ①费孝通著:“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②吴伟:“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①吴伟:“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②同上。
    
    ①吴伟:“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②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①[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作为哲学命题的全球化思考》,[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全球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②[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65页。
    ①(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5页。
    
    ①陈望衡主编:《科技美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354页。
    ②同上,第356页。
    
    ①吴伟:“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②苏国勋等著:《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①张道一著:《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②[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 (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等:《媒介论争》,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 (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 (美)布托:《用户界面设计指南》,陈大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5.陈龙:《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6.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曹方、邬烈炎:《现代十大设计理念:现代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8.曹世潮:《文化战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9.段鹏:《传播学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0.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 (美)甘布尔等:《有效传播》,熊婷婷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龚鹏程:《数字媒体概论》,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18. Geert Hofstede(1980).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CA:Sage
    19.胡正荣、张磊、段鹏:《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何志均:《文艺消费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杭间:《原乡·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年版。
    23.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 (美)杰弗·约翰逊:《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禁忌2.0》,盛海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5. (英)杰夫·卡特赖特:《文化转型》,郁启标、姚志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 (美)杰克·特劳特、史蒂夫·瑞维金:《新定位》,李正拴、贾纪芳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版。
    27. (美)库伯、瑞宁、克洛林:《About Face 3交互设计精髓》,刘松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28.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9. (美)拉里·A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柳冠中:《设计文化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31.廖军:《视觉艺术思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
    32.鲁晓波:《数字图形界面艺术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 (美)拉斯基:《人本界面:交互式系统设计》,史元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4.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5.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中国广播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39.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0.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41.李立新:《设计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 (美)拉斯基:《人本界面:交互式系统设计》,史元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4.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常宁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月。
    45. (美)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6.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8.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9. (日)铃木深雪:《消费生活论:消费者政策》,张倩、高重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林海清:《数字化市场的兴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1.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 (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4.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马戎、周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王升才、张爱东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57.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8.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9. (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0.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1.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62.聂振斌、藤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3.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 (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 (美)施奈德曼:《用户界面设计: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张国印、李健利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67.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 (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9.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梅琼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70.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 (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2.王岳川:《全球化与中国》,山东友谊出版社,2003年版。
    73.万书元:《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4.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76.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7.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熊澄宇:《信息社会4.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9.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 (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等:《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83.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84. (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5.杨培添:《软件界面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86.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87.易思羽主编:《中国符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8. (美)约翰·费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源流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89.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91.张道一:《设计在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张道一:《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3.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94.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95.张晓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2年—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6.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7.赵洪江:《设计艺术的含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99.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100.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101.曾耀农:《艺术与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2.钟瑛、余红:《传播科技与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3.章力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104.朱效梅编著:《大众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