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高等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文化——教育——人”这一主线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理念及不同理念对人的培养的内在联系,探索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理念和理论。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其中无处不留有文化的深深烙印。文化制约教育,决定教育价值观取向,从而影响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教育传承、发展文化,作为文化的“传播过程”,其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文化价值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教育在文化中萌生。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的礼乐文化通过吸收、融合各家之长成为了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文化,并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价值观。古希腊道德与理性文化、契约文化(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以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的自由、理性教育思想的产生源于古希腊的灿烂文明,同时也是伴随古希腊哲人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与古希腊哲人相辅相成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誉为古希腊“三哲”,他们的教育思想为后来欧洲各国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欧洲中世纪初期的教育与基督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世纪大学是在宗教与理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自由”的理念也成为了近代大学的传统。
     文化背景影响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影响人的培养。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其教育理念和人的培养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英国的绅士文化孕育了贵族精神与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培养了英国的“绅士”;德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两极理性孕育的理性教育思想,成就了德国教育的辉煌,使德国成为了“思辨者”的摇篮。;美国的多元文化孕育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理念,造就了美国的“自由人”;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孕育了“仁”、“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中国的“君子”。由于文化的同源性,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教育特征都含有“自由”的理念,这正是西方自由教育传统影响的结果。
     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美国“多元巨型大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产物,是美国多元文化达成和谐的结果。我们在研究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先要从文化入手,通过教育的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倡导和培育先进文化以引领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的和谐——契约文化新理念——“契约意识”的提出为孕育先进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契约文化来源于古希腊的灿烂文明,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它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升华,其自由的理念已成为了理性思考。尤其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诞生之后,它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形成了契约文化的核心理念—“契约精神”。因此,如何将西方契约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中国文化及现实相结合,提出适应我国文化传统的契约文化新理念成为了研究者们现实的课题。多元文化的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吃掉另一种文化,而是它们必须寻找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契约意识”理念,它是西方契约精神与儒家文化“守信”思想的对立统一。“契约意识”理念的提出,为契约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当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各种不同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国。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要选择、适应和发展什么文化?文化孕育怎样的教育?教育将要培养怎样的人呢?
     契约文化孕育的和谐教育,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契约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和谐教育倡导的理性教育思想其核心也是“自由”,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本质追求是一致的。契约文化追求社会关系契约化和人的“独立人格”,确保了人的“自由”发展;和谐教育培养的自由人,因习得自由知识使其成为社会更自由的人,支撑了人和社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推动了的“人”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In the wake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evolution, its impact left a deep imprint on cultures worldwide. Generally speaking, culture restricts education and determines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values.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goals and communicate the contents, education inherits and transform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propagation" of the culture. Hence, this process essentially reflects cultural values in education.
     This doctoral thesi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 aims to find ou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e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the people having been educated by different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investigate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so as to adapt into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it is a library resear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aspec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 culture which describes the existence of a person or group living in nature, history, and age groups, and culture. This cognitive method emphasizes on behaviors,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of a person while in existence. In theory, it also views that education is not just a single concept but a complex, multifaceted and multilayered system. In a broad sense, education is a social activity intending "to influenc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o this doctoral thesis studies the main interrelation among culture, education and human-beings through the revelation of the intrinsic link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from diverse cultural contexts, and find 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chnicality applied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 solid impacts on the educated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backgrounds. By exploring the above-mention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will be adapted in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main chapters.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provision since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s a by-product of culture.
     From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coexistence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Spring,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in China,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ith ideology and integrity. These groups of people were knowledgeable and well-off who evidently later formed up a new social class. In spite of being educated from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the new social group had shared the same purpose of spreading culture and develop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academia. They were regarded as "philosophers" by posterity from the various academies and their fellow supporter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re-Qin era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and music culture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 ideological thoughts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y absorbing and integrating various thoughts from the "philosophers" in a long time.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re the source of wisdo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China's education in the following thousands of years. Confucianism takes ethics as a cor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 unity of the mor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teaching people how to "be a good person" to achieve the secular ideolo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building the peaceful country." As a result,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were founded, which stressed "self-cultivation","regulating the family","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building the peaceful country"
     Then from western history, ancient Greece is the cradle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birthplace of modern western education. Morality and rationality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are the backbon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Contract culture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Greek culture for its appearance derived from the urban civilization which took Athenian as a representative, and the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which was gradually given birth by the urban civilization.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Greek culture; it is also the core of the contract cultu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Greece's traditional thinking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emphasizing state-controlled education, advocating rational education, and initiating the harmony of body and mind. The culture and philosophers existed side by side and played a part together in the Greek history.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are great Greek philosophers and educators, and they are known as "the three greatest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in the world educational history. Not only the Greek wisdom constituted the foundation of European educational ideology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d a rich source of 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 for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modern world.
     There was inextricably link between early mediaeval education and Church Culture in Europe. The mediaeval universiti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urch culture and rational culture; and their belief of "liberalization" also becam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modern university.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the people who are nurtured and educated by diverse educational system. Various educational ideas and thoughts under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 background leaded to diversity of personal traits.
     British culture established the sprit of nobleness and elite education which fostered the British genteelness in the British society. Whil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Germany embraces the education of rationality that fostered German idealism and culture. American liberalism puts a great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open-mindedness that emerged from the multi-cultural phenomena in the US.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established the "Ren (Humanity" and "De (Virtue)" values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therefore it fostered "The Gentlemen"(Jun Zi) in China. When taking almost every culture of the same origins in western countries into accoun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 all presented the concept of "liberalization", as a result of which greatly impact on the western liberal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demonstrates the harmony of western ideologies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The multi-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oday's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Multiversity" is set up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which responded to the evolu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hina is unavoidably integrating int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is circumstanc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is inevitably flowing into our country.
     The last chapter provided the answers to the thesis question and synthesiz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tudy.
     Contract culture gives the birth of the new type of educational system, called harmonious education, and this kind of education will be pursued as time goes by. This type of educational system strengthened a full and free-of-cost development of a person.
     "Liberalization" is the core concept of Contract Culture and R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advocated by harmonious education. There is an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m, which shared the same nature of pursuit. The contract culture seeks for the social relation contract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individual person, to ensure the "Liber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erson. The persons who learn liberal knowledge from harmonious education will be more fre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 liberal knowledge let them can do whatever they like. This kind of perso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society, an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contract culture and harmonious education promote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s of nurturing people.
引文
①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70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周晓亮、宋祖良译:现时代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55-56
    ③[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1999:
    ④[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等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等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⑦于文秀著:“文化研究”思潮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2:2
    ①于文秀著:“文化研究”思潮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2:174
    ②吴文侃主编: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382
    ①[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华夏出版社2002:13
    ②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
    ①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0
    ①肖谦:多视野下的大学文化[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
    ②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7
    ①肖海鹰:文化的“热”与“盲”——访文化学家庞朴,见《光明日报》[J]1993年2月27日第三版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5
    ③金斌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708
    ④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⑤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8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572
    ②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0
    ③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心理教育,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225
    ①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选: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四辑)第十六卷[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2
    ②[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1986:13
    ③[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04
    ②裴娣娜、刘翔平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455
    ③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24
    ①谢新观主编:《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2
    ①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①潘懋元:市场经济的冲击与高等教育的抉择,载《求是》[J],1993年第10期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一八一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在海得堡大学讲[开讲辞)
    ①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J],1994,(4)
    ②[美]本尼迪克特著,王炜译: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48
    ③屈书杰:迈克尔·萨德勒比较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比较教育研究[J],2009(08)
    ①丁钢著: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①曾子著,范勇毅译:大学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9:3
    ①刘胜利编译:论语(文白对照)[M],中华书局,2006年
    ②曾子著,范勇毅译:大学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9:27-29
    ③子思著,雅瑟编译:中庸大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0:17
    ①《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参见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36
    ①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
    ①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87
    ②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157
    ③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24
    ①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246-248
    ②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248-249
    ①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379
    ②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604
    ③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503-504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8:74
    ②[美]伊迪丝·汉密尔顿著: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5
    ③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M],商务印书馆,1988:263
    ①[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08-209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59
    ①迈克尔·莱斯诺夫等著,刘训练,李丽红,张红梅译:社会契约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3
    ②[法]卢梭著罗玉平、李丽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6月版
    ①李立国著:古代希腊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6
    ②张法琨著: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①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①张法琨著: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名著选读[M],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53
    ②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4
    ①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
    ①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525
    ②[美]科林·布朗著,查常平译:基督教与西方思想[M](卷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3
    ③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
    ①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0-132
    ②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120-125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9-140
    ④[德]弗·鲍尔生编著,腾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8
    ①[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8
    ②周婕:试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与历史地位,《哈尔滨学院学报》[J],2005-11-30
    ③周婕:试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与历史地位,《哈尔滨学院学报》[J],2005-11-30
    ①贺国庆:中世纪大学若干特征分析,《教育学报》[J],2008-12-25
    ①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①钱乘旦、陈晓律著: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410-411
    ①钱乘旦、陈晓律著: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
    ①易红郡著: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
    ①贺国庆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②[英]埃里克·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2
    ①[英]约翰·密尔著,徐宝奎译:论自由[M],商务印书馆2005;127-128
    ②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99
    ①[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等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2001:1
    ②[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等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2001:72
    ①王晓华著:断裂中的传统:人文视野下的大学理想[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6
    ②[英]托·亨·赫胥黎著,单中惠、平波译:科学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9
    ①[英]沛西·能著,王承绪、赵瑞英译:教育原理[M],人们教育出版社1992:
    ②[英]罗素著,姚洪越、张永红等译:罗素论自由[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2
    ③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401-1402
    ④[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78
    ①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74-375
    ①[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4
    ②[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③[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前言)2
    ④[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1:114-115
    ①[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1:72
    ②[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7
    ③[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1:98
    ①朱美华:绅士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J],2004年第25卷第3期,P129
    ②钱乘旦、陈晓律著: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86
    ①王春风: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特点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6卷第6期,2007年11月
    ②王春风: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特点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6卷第6期,2007年11月
    ①曹兴、姜丽萍著: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77
    ②曹兴、姜丽萍著: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83
    ③张淑娟黄凤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源探析———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为例[J],《世界民族》2006年第6期
    ④张淑娟、黄风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源探析———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为例[J],《世界民族》2006年第6期
    ①张淑娟黄凤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源探析———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为例,《世界民族》[J],2006年第6期
    ①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杭州:浙江学刊[J],2007年,P64
    ② 张淑娟黄凤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源探析———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为例,《世界民族》[J],2006年第6期
    ③刘立群著: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0
    ④刘立群著: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0
    ⑤刘立群著: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6
    ①艾米尔·路德维希著,潘琪等译: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M],东方出版社2006:416
    ②艾米尔·路德维希著,潘琪等译: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M],东方出版社2006:17
    ③艾米尔·路德维希著,潘琪等译: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M],东方出版社2006:16
    ①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
    ①费希特(J.G.Fichte)在其著名的演讲——《致德意志民族》中,在号召德国人精诚合作,共建新的自治国家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新教育的使命,即建立理性国家所需要的新人。
    ②张斌贤主编周丽华著: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 Ellwein,T.Die deut sche Universitaet:vom Mittel alter bi s zur Gegenwart.Koenig stein/Ts.:Athenaeum,1985.47,引自张斌贤主编,周丽华著:《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P34
    ①[德]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德]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德]卡勒尔著,黄正柏、邢来顺、袁正清译:德意志人[M],商务印书馆,1999:276
    ①[德]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德]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0
    ③[德]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
    ④张斌贤主编,周丽华著: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7
    ①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4
    ①M.Weber,Gesammelte Aufsa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科学理论论文集》,1922), Tubingen 1988,p197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1
    ②w.v.Humboldt,Idee zu einem Ver such,die Grenzen der Wi rksamkeit des Staats zu bestimmen(《试论国家职能的界限》,1792)Stuttgar 1967.P.22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1
    ③R.Vierhaus,Bildlung(《修养》)in:0.Brunner et al.(ed.);Ge 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in Deutschland(《历史上的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语言历史百科》),Stuttgart 1974,P.520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3
    ① F. E. D. Schleiermacher, Gelegentiche Gedanken uber Universitaten in deutschem Sinn,Nebst eincm Anhang uber eine neue zu erichtende(《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Berlin 1808,P.218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9
    ① 0.Gigong(ed.),Aristoteles,Politik(《政治学》),Munchen,1996,p.260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P61.
    ②张法琨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4
    ③J.D.Zimmermann,Uber die Einsamkeit(《论寂寞》),Frankfurt/M.1785.vol.3,pp.199,232.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4
    ①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斯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1
    ②Andrea Grote-Schmitz、Bettina Katharina Dinter舒雨等编著Blitzlichter Der Deutsch-europaischen Geistes-Geschichte Der Neuzeit(《智慧的闪光:近代德国与欧洲文化史选读》)[M],商务印书馆,2010:6
    ①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译:走世界品文化:理性德国[M],长春出版社,2012:79
    ②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译:走世界品文化:理性德国[M],长春出版社,2012:82
    ③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译:走世界品文化:理性德国[M],长春出版社,2012:97-98
    ①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译:走世界品文化:理性德国[M],长春出版社,2012:101
    ②曹兴、姜丽萍著: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12
    ③曹兴、姜丽萍著: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87
    ④Andrea Grote-Schmitz、Bettina Katharina Dinter舒雨等编著Blitzlichter Der Deutsch-europaischen Geistes-Geschichte Der Neuzeit(《智慧的闪光:近代德国与欧洲文化史选读》)[M],商务印书馆,2010:69
    ①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译:走世界品文化:理性德国[M],长春出版社,2012:161
    ②曹兴、姜丽萍著: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154
    ③曹兴、姜丽萍著: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177
    ④李伯杰等著:德国文化史[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前言)3
    ①[美]乔治·桑塔亚那著,史津海、徐琳译: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
    ①宾克莱著:理想的冲突[M],商务印书馆,1986:20
    ②王岩:从“美国精神”到实用主义——兼论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J],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①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40
    ①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②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③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14
    ①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②Harvard Committee.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64-73
    ①卢瑟·S·利德基著,龙治芳等译:美国特性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15
    ②卢瑟·S·利德基,龙治芳等译:美国特性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97
    ①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年01期,P47
    ②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年01期,P47
    ①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②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6
    ①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42
    ②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44
    ①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②Harvard Committee.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64-73
    ③Harvard Committee.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204-230
    ④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⑤注:选取哈佛大学为例,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是由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来的,这一制度对美国其他大学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意义。
    ①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4
    ①梁启超:中国古代学术流变研究,附刊于《清代学术概论》[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②李鸿雁:读《古史辨》之《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引发的思考,《沧桑》2008年01期,引自胡适文存,卷2
    ①[美]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中译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5-46
    ①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③[英]阿诺德·汤因比著,晏可佳、张龙华译: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6
    ①Christine I Bennett.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M],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9:11-17.
    ②谢宁.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1995(5):23.
    ①Banks J. A.& Banks, C. A. 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M].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3. P2-26.
    ①牟岱:多元一体文化概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3):73.
    ①Clark Kerr, Marian. L. Gade, Maureen Kawaoka. 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 [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177.
    ①Murray G Ross. The University [M]. The Anotomy of Academe, 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1976:152.
    ②克拉克·克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第三版)[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963年前言
    ①克拉克·克尔著,高铦等译:大学的功用(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克拉克·克尔著,陈学飞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97
    ①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164-165
    ②李子江: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特色,《比较教育研究》[J],2005-06=10
    ①李子江: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特色,《比较教育研究》[J],2005-06=10
    ②李子江: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特色,《比较教育研究》[J],2005-06=10
    ①克拉克·克尔著,高铦等译:大学的功用(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①克拉克·克尔著,陈学飞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72
    ①[美]乔治·桑塔亚那著,史津海、徐琳译: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①陈佳贵主编:企业管理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24-225
    ①《政治常识手册》,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142
    ①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31
    ②《政治常识手册》,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141-142
    ①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31
    ②《政治常识手册》,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136-137
    ①《拿破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148
    ②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25
    ①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②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103
    ②[英]亨利·詹姆斯·萨姆那·梅因:古代法[M],商务印书馆1959:9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6.
    ①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的讲话[N/OL],人民日报,2005
    ②陈穗娟:和谐视域下的契约文化探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年8月,第29卷第4期:36-37
    ①吴俊斌: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J],2006-05-22
    ②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步楼:和谐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载自《新华日报》,2011-09-06
    ①张楚廷著:《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九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79-380
    ②向洪主编:国情教育大辞典,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44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一卷,P603
    ④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1999:73
    ①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5
    ②怀特:文化科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78
    ③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
    ①麻艳香:文化: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甘肃社会科学》[J],2010-03-25:219
    ②向洪主编:国情教育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45
    ③向洪主编:国情教育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44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二版第一卷,P60
    ②张楚廷著:《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九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64
    ③张楚廷著:《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九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65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1537
    ②张家: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大学教育科学》[J],2009-12-28
    ①张家: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大学教育科学》[J],2009-12-28
    ②松井范惇著,申荷丽、申荷永译:自由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21
    ③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6
    ④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5-76
    ①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的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②张家: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大学教育科学》[J],2009-12-28
    ③张家: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大学教育科学》[J],2009-12-28
    ④张家: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大学教育科学》[J],2009-12-2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年
    ①张楚廷著:《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188
    ②张楚廷著:《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九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62
    ①张楚廷著:《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九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63
    1、国内著作:
    [1].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张楚廷著:教育哲学卷·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刘铁芳著: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5].《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6].裴娣娜、刘翔平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7].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8].谢新观主编: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丁钢著: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曾子著,范勇毅译:大学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9年
    [11].刘胜利编译:论语(文白对照)[M],中华书局,2006年
    [12].子思著,雅瑟编译:中庸大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
    [13].李立国著:古代希腊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14].张法琨著: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
    [17].贺国庆等著:欧洲中世纪大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8].赵荣昌、单中惠:外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9].钱乘旦、陈晓律著: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易红郡著: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王晓华著:断裂中的传统:人文视野下的大学理想[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3].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
    [24].刘立群著: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5].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张斌贤主编,周丽华著: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7].曹兴、姜丽萍著: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
    [28].李伯杰等著:德国文化史[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29].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0].贺国庆著: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甘阳、陈来、苏力著: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3].梁启超:中国古代学术流变研究,附刊于《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6
    [3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5
    [3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7].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38].陈佳贵主编:企业管理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
    [39].政治常识手册[M],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4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版
    [41].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42].张楚廷著:教育理论卷·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九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3].向洪主编:国情教育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4].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5].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6].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7].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山西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8].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49].朱谦之:文化哲学[M],商务印书馆。1990年9月版
    [5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5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52].田培林:教育与文化[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8月版
    [53].韩民青:文化的历程[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
    [54].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版
    [55].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版
    [56].中村元:比较思想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57].肖川著:教育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8].钱穆著:文化与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科学出版社,2000年
    [60].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61].刘大椿等: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大撞击[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2月版
    [62].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年
    [63].施晓光著: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4].张斌贤、李子江主编: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65].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卷·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6].张楚廷著:课程哲学卷·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7].张楚廷著:教学理论卷·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六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8].张楚廷著:心理学卷·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七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9].张楚廷著:素质教育卷·张楚廷教育文集[C](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70].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71].申作青著:当代大学文化论——基于组织文化子系统视野的认知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6年9月
    [72].张传燧著: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3].熊明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年
    [74].钟启泉主编: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5].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76].张楚廷著:教育基本原理: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77].徐丹著: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78].丁钢著: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79].郭为藩著: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0].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81].张楚廷著:感悟教育——张楚廷教育札记[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82].朱怡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83].陶秀璈著:儒家哲学和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4].姜林祥等编:儒学与社会现代化(下册) [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85].杨朝明等著:儒家文化面面观[M],齐鲁书社2005年9月
    [86].顾明远主编:美国教育·世界教育大系[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87].顾明远主编:高等教育·世界教育大系[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88].汪中求著:契约精神[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11月
    [89].朱其训著:和谐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90].肖昊著:教育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91].蒋笃运著:和谐教育及其构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
    [92].于文秀著:“文化研究”思潮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2年
    [9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
    [94].金斌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9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
    [96].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97].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心理教育,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98].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选: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四辑)第十六卷[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
    [99].吴文侃主编: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
    [1].[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3].[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1986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
    [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一八一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在海得堡大学讲(开讲辞)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8
    [8].[美]伊迪丝·汉密尔顿著: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9].[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M],商务印书馆,1988年
    [10].[德]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1].[美]科林·布朗著,查常平译:基督教与西方思想[M](卷一),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德]弗·鲍尔生编著,腾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14].[英]埃里克·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5].[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英]约翰·密尔著,徐宝奎译:论自由[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等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2001年版
    [18].[英]托·亨·赫胥黎著,单中惠、平波译:科学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9].[英]沛西·能著,王承绪、赵瑞英译:教育原理[M],人们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英]罗素著,姚洪越、张永红等译:罗素论自由[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21].[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2].[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3].[德]艾米尔·路德维希著,潘琪等译: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M]东方出版社2006年
    [24].[德]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5].[德]卡勒尔著,黄正柏、邢来顺、袁正清译:德意志人[M],商务印书馆,1999年
    [26].[德]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7].[德]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斯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8].[德]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译:走世界品文化:理性德国[M]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
    [29].[美]宾克莱著:理想的冲突[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0].[美]乔治·桑塔亚那著,史津海、徐琳译: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2].[美]卢瑟·S·利德基著,龙治芳等译:美国特性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3].[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高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4].[美]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中译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35].[美]沃特·梅兹格(Walter P. Metzger)著,李子江译:美国大学时代的学术自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36].[美]罗纳德·G·埃伦伯格(Ronald G. Ehrenberg)著,沈文钦、张婷姝、杨晓芳译:美国的大学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37].[美]劳伦斯·维赛(Laurence R. Veysey)著: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38].[英]杰勒德·德兰迪(Gerard Delanty)著,黄建如译: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39].[法]卢梭著,罗玉平、李丽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6月
    [40].《拿破仑法典》[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1972年版
    [42].[英]亨利·詹姆斯·萨姆那·梅因:古代法[M],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版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4].[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6].[日]松井范惇著,申荷丽、申荷永译,自由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7].[英]怀特:文化科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版
    [48].[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1999
    [50].[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1].[美]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52].[加]露丝·海霍:东西方大学与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OISE出版社,1996年版
    [53].[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一卷)[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54].[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56].[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著,杨德友译: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57].[英]迈克尔·夏拓科著,范怡红译: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58].[美]大卫·科伯著,晓征译: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9].[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60].[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6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
    [6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63].[加拿大]比尔·雷丁斯著,郭军等译: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4].[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5].[美]乔治·M·马斯登著,张离海等译:美国大学之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6].[加]约翰·范德格拉夫著,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
    [67].[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68].[美]理查德·D·范斯科德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9月
    [69].[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70].[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7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周晓亮、宋祖良译:现时代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7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1999
    [74].[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等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6].[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1986
    [77]. 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 ion-1980 [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78]. Murray G Ross. The University [M], The Anatomy of Academe,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1976
    [79]. Marian.L. Gade, Maureen Kawaoka: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 [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80]. 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
    [81]. Bailey, Charles:Beyond the present and the particular:a theory of liberal education [M], London. Boston. Rout ledge & Kegan Paul,1984
    [82]. Michael Sanderson:The University and British Industry 1850-1970 [M], Rout 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83]. Oscar Handl in and Mary F-Handl in:The American Col lege and American Culture [M], 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70
    [84]. Ronald Barnett: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0
    [85]. Jon H.Roberts, James Turner: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university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1].肖海鹰:文化的“热”与“盲”——访文化学家庞朴[J],见《光明日报》1993年2月27日第三版
    [2].潘懋元:市场经济的冲击与高等教育的抉择,载《求是》[J]1993年第10期
    [3].王桂雪:对大学学术自由的解读,《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J],2008年(08)
    [4].朱美华:绅士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J]2004年第25卷第3期
    [5].王春风: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特点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J],第36卷第6期,2007年11月
    [6].张淑娟黄凤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源探析———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为例,《世界民族》[J]2006年第6期
    [7].王岩:从“美国精神”到实用主义——兼论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南京大学学报[J],1998(02)
    [8].吕向虹:论自由教育通向通识教育的演变,《闽江学院学报》[J],第29卷第3期,2008年6月
    [9].张晓鹏:“通识教育中外比较:我们的理念偏差”,《中国教育》[J],2006-11-03(4)
    [10].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年01期
    [11].周雁翎,周志刚:隐匿的对话: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论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4月
    [12].李鸿雁:读《古史辨》之《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引发的思考,《沧桑》[J]2008年01期,引自胡适文存,卷2
    [13].汤勇: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知识经济》[J],2011(02)
    [14].牟岱:多元一体文化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2000(3)
    [1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的讲话[N/OL].人民日报,2005
    [16].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杭州:《浙江学刊》[J],2007
    [17].张晶华:“绅士风度”对英国公学的积极影响,《文教资料》[J],2008,(04)
    [18].朱步楼:和谐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新华日报》:2011-09-06
    [19].李子江: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教所,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20].冯青来:文化与教育——教育理念的文化哲学沉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1].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2].褚远辉:比较教育的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3].王泽峻:文化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
    [24].杜时忠:我国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25].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26].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7].刘颖洁:论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湖南社会科学》[J],2010(04)
    [28].张楚廷:教育与人,《高等教育研究》[J],2001(01)
    [29].刘颖洁:解放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笔谈:解放大学),《大学教育科学》[J],2010(05)
    [30].谢宁: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1995(5)
    [31].托比亚斯、吕尔克西著: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及其改革策略[J],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编:《教育展望》(中文版),1993(1)
    [32].屈书杰:迈克尔·萨德勒比较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比较教育研究[J],2009(08)
    [33].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J],1994,(4)
    [34]. PatriciaL.Marshal 1. Four Misconceptions abou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at Impede Understanding [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1994,11,11 (3)
    [35]. Hastings Rashdall:The University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Edites by F. M. Powwicke and A. B. Emden, Vols.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36].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