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加强教学管理的理论研究是推动教学理论发展和丰富教学论研究的内在需要,也是更好地揭示和分析当前教学管理实践困惑的需要。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相比,大学阶段的教学具有自主性和学术性的特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的集聚有着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撑作用。大学教学管理能否为教学自由和规范兼具、学术和德行共存提供保障,已然成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管理本身源自克制人性和促进人性完满的需要,其本质是促进教育规范和精神提升。教学管理作为文化领域的管理,与政治、经济领域的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别追求的重点有所不同,政治领域更强调“力”(权力)、经济领域更强调“利”(利益),文化领域则更侧重“理”(道理、伦理)。教育教学属于文化领域,大学教学管理在承载规范职能的管理性的同时,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教育性和伦理精神,天然地形成和包容了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两个层次的伦理特性。大学教学管理的本质特征、主体要素和外部环境都存在着客观的伦理诉求,这些诉求依照道德原则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达成理解和共识,将形成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的应然诉求体系,这些诉求客观地为规范教学管理实践,完满师生精神人格,生成师生伦理美德将起到呼吁和促进作用。
     大学教学管理是一种价值承载的伦理实践活动,具有复杂的实践场域,充满着丰富的人性精神,其蕴含的规范和美德的诉求存在着价值序列上的差别,其中规范之于大学教学管理具有优先价值和工具意义,而促进美德伦理和形塑完整的人则具有更高价值和实质意义。
     全文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大学教学管理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体现,近年来以国家整齐划一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学生量化评比等为特征的刚性化、工具性管理模式与大学精神相悖,教学管理的应然伦理精神缺失,导致教学异化和偏离,大学教学管理亟需“回归理性”和“弘扬德性”。本部分明确了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锁定大学教学管理这一研究场域,以伦理为分析视角,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应如何?”和“怎么办?”的逻辑,厘清研究思路,构建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大学职能演变与教学管理的变革。通过对大学职能演变的历时性考察和大学教学管理观念的发生学分析,系统梳理我国大学教学的历史沿革和职能变迁,探索我国大学价值观、发展观、质量观和育人观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大学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和演进,说明大学教学管理观念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第三部分大学教学管理及其伦理精神。通过对大学教学管理及其伦理精神的本体性解读,分层揭示大学教学管理在大学实践场域中的意义和特征,机构和要素,功能和机制。围绕伦理的词源分析和内涵解读,阐释伦理的本质,回答“伦理何谓”;结合伦理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回答“伦理何求?”,阐释大学这一特殊伦理共同体形式,理性解读大学教学管理存在的伦理精神、核心表征和主要功能。
     第四部分中外管理伦理思想对大学教学管理的启示。我国传统管理伦理强调“以人为本”、“正人正己”、“以德为先”、“天人合一”、“以义制利”的伦理理念,西方管理伦理则强调“个人中心”、“契约理性”、“自由民主”、“自我实现”等伦理导向,本部分系统分析和反思中外管理伦理思想的优势和不足,从理性与德性,个性与社会性的四维矩阵结构中分析中西管理伦理价值统整互补的可能与必要,认真把握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德性与功利”,“和谐与竞争”,“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启示。
     第五部分大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伦理反思。揭示大学教学管理在民主与集权、以事为本与以人为本、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等价值取向上的冲突与碰撞,校院两级管理、多元民主参与等模式选择上的困境,通过对大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呈现和揭示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不足的主要表征,并积极探究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不足的症结和根源。
     第六部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类型与功能。大学教学管理可分为“内发”和“外求”两种类型的伦理诉求,其中内发式诉求主要体现为“关系伦理”,外求式诉求主要体现为“实践伦理”。在大学教学管理的生态视域中,最终应通过内外双向的统整,实现交往实践的和谐美德。围绕伦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认识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动力激发和价值激励功能,阐释伦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功能与意义。
     第七部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核心原则。围绕大学教学管理内部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握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客观发展规律,结合中外管理伦理思想的统整与启示,提出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求真、崇善和尚美的核心取向,在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中坚持和遵从教学管理的合理性原则、合德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
     第八部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应然与可能。围绕大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核心原则,本部分将大学教学管理对民主与自由、规范与秩序和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作为大学教学管理的应然诉求维度,同时,还通过对大学教学管理可诉性考量,客观分析该诉求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并将“主体性激发度”、“自由性的实现度”和“社会性的契合度”作为衡量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实现的尺度。
     第九部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实现机制和路径。从大学教学管理内外双向互动机理入手,形成了“伦理目标、主体德性、关系协调、反馈调整”的内部动力机制和“环境营造、制度规范、文化提升、服务配套”的外部保障机制。在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路径选择上,提出了从“规训”到“理解”的伦理范式转型,构建教学管理伦理共同体以激发主体意识和组织力量;弘扬大学教学管理的角色德性和促进教师道德发展;推进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制度化建设和积极营造教学管理文化,深化大学教学管理伦理理论研究等实现路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新,以伦理的视角对大学教学管理进行本体性解读、历时性考察、价值论分析和实践性探索,对拓展“大学”这一阶段性教学论研究,探索大学教学伦理理论创新的趋势和走向具有借鉴意义。二是研究内容和体系新,立足“求真”、“崇善”和“尚美”的价值追求,围绕着“发展”、“效能”和“艺术”等三个基本向度及“合理性”、“合德性”与“协调性”的核心原则,揭示大学教学管理应然存在的规范与自由、公正与效率,和谐与审美等多个伦理诉求维度,为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逻辑框架和理想图景。三是研究观点新,提出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内发”和“外求”的双向诉求机制,将“主体性的激发度”、“自由性的达成度”和“社会性的契合度”作为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实现的三个基本衡量尺度,并在范式转型、角色德性养成、伦理制度化等方面提供出诉求实现的路径选择。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theory is the intrinsic need in enriching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omoting teaching theory development, also the need to preferably reveal and the analyze the current perplexity in practicing teaching management. Compared with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of more innovative and academic. It is a more direct and powerful support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ollecting discipline knowledge. Whether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can provide guarantee to college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promoting both freedom and standard teaching, academic and virtue coexistence--has become the an important research project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olleg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itself derived from restraining human nature and promoting humanity perfection, its essence is to promot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spirit elevation. As the management in culture domain, teaching management is related to management in political domain and economical one and also distinct from that. The distinction lies in that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teaching does not only contain richer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ethical spirit; meanwhile it bear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management. Thus it naturally forms and embraces two levels of ethical characteristics-the normative ethics and the virtue ethics.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itself had a strong ethical appeal, and the educators and other participant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lso have certain ethics appeal. These certain moral principles in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reach a consensus, thus form the appeal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These appeals in fact call for and promote better regulation of management practice, formation of teachers' virtue.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has complex practice field and rich ethical spirit. Its implication of standard and the appeals of the virtue are different in value sequence, in which, the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regulations have the priority in value and instrumental meaning, promoting virtue ethics and shaping whole personality, with higher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nine parts:
     Part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Not only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made clear and so are the aims and significance elaborated, but this part makes sure of research angle, research thinking and research framework as well.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embodies the university spirit and university culture,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sollen ethic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have got lost because of the mod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goes against the university spirit.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has deviated from its nature. It's urgent to have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recover its own sollen rationality and dhama. After locking in the research field, the research thinking and framework are settled by utilizing the ethic appeal as the analyzing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tool.
     Part Two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and the revolution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When unscrambl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function change of university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the educational values, university development outlook, talent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view and the managerial notional change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re probed into. The emergence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idea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dynamic and the ethic teaching management should be epochal and practical through diachronically examining the function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and analyzing the management ideas in university.
     Part Three deals with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its ethic spirit. Through ontologically interpreting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ethics, the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revealed. At the same time, institutions and elements as well as functions and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clarified. This par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of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What ethic means and demands for is manifested here. University is a special ethic community, and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hould demonstrate its ethical spirit, cor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damental functions
     Part Four does with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managerial ethic ideas at home and abroad on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ethic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retrospected by utilizing the four dimensional matrix structure, that is, rationality and virtu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ies and necessities of complementation and the coupling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ethics as well as their enlightenment on the ethics appe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enlightenment shows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combine virtue and utility, harmony and contest, rationality and emotion in manage university teaching.
     Part Five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with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ethical reflection on them. The deficiency of the ethic appeal and its manifestation are disclosed, such as,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which mainly appear in the aspect of democracy and concentration of power, matter first and person firs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management, and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unbalance of and dilemmas of management mod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is analyzed as well in this part.
     Part Six goes about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ethic appeal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There exist two types of ethic appeal, namely, internal relational ethic and external practical ethic. If the two kinds of ethic appeal are integrated perfectly, the harmonious virtue will appear in the course of interaction. The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ethic are elaborated through manifesting the functions of ethic on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functions include cognitive function, value-oriented function, regulatory function, motivative function and inspirative function.
     Part Seven mainly centers on the core principles of ethic appe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Considering the internal manager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eds, as well as law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or and abductees, three core principles on ethics appeal in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raised, that is, reasonable, virtuous and harmonious, which show the core orientation of ethic appeal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Part Eight puts focus on the sollen ethic appeal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round the core principl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sollen appeal is discussed, which includes six dimensions-freedom and democracy, norms and order and equity and justice in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through which we can objectively analyze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And the dimensions of measuring the level of realizing the ethic appeal consist of the motiva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Part Nine refers to the realistic mechanism of and path to ethic appeal in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How to generat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external security mechanism is discussed in this part. The internal motivative mechanism depends the ethical aims, the virtue of the subject, the concerting of rel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feedback while the external mechanism relies on the circumstance, norms, culture and service etc.. The ethic paradigm transformation--from "disciplining" to "understanding"-are put forward as one of the three ways to manage teaching ethically. The other three ways result in promoting the virtue of managing role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ers'moral development, advancing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ethic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actively creating the cultur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doing research on ethic theor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cre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the research angle,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search idea. Specif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offers new perspective for advancing the university theory of instruction and the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tendency of the theory of teaching ethic at university by probes into teaching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from the angle of ethic appeal. In the aspect of research content, three core principles and six dimentionalities of ethic appeal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value pursue of seeking for truth, worshiping goodness and appreciating beauty. As for the research ideas, the dual appeal mechanis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that is, internal relational appeal and external practical appeal are raised as well as three basic dimentions, including the motivated degree of subjectivity, the achieved level of freedom, and the social fitness. In this thesis we also provide some path to electe,such as transforming the paradigms, the role of virtue to cultivate,fostering the role virtue and institutionalizing the managing ethic.
引文
①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载《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②为了获取更好的评估等级,有学校甚至将有序的教学和科研暂时停止,落实专门人员、机构、经费,集全校之力,逐级分派任务,迎接评估。
    ①本科教学评估一般采用学校汇报“自评自证”的信息收集,专家短期进校集中考察打分为主要形式,据报道,不少教师被迫参与到如教学管理文件、试卷和评估数据作假的工作中。
    ②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我国本科教学评估该向何处去?》,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6期。
    ③李轶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载《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6期。
    ④樊浩、田海平等著:《教育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⑤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邪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①详细可参见吴新文:《国外企业伦理学:三十年透视》,载《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②丹尼尔·贝尔著:《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③樊浩,田海平著:《教育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3页。
    ④ David.F.Hansen, Exploring the Moral Heart of Teaching:Toward a Teachers Creed,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1:28.
    ⑤张琨著:《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总序。
    ⑥王本陆著:《教育崇善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
    ①Bottery,M., The Morality of the Schoo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s in Education, London: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1990.
    ②此类研究详见唐本钰:《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山东师范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李海:《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杨迎祥:《高校道德教育体系的系统论思考》,广西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③金保华:《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华中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④黄兆龙著:《现代教育管理伦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68页。
    ⑤朱平:《制度伦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制度》,厦门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⑥尚洪波:《大学的伦理精神——蔡元培教育思想伦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⑦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①[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② Starratt, Robert J.,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london: Falmer Press.1994.
    ③ Mike Bottery, 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 organization, Cassell,1992.
    ④ Robert J. Starratt,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 Rout ledge falmer,1994.
    ⑤[美]马斯·J-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触及学校管理的核心》,上海教育版社2002年版,前言。
    ①[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页。
    ②金生铉著:《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③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山东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④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6页。
    ⑤邪庭瑾:《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现状与反思》,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2期。
    ①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①金耀基:《世纪之交谈大学的理念》,载《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第3期。
    ①潘懋元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②庄发扬:《感悟纽曼的大学理念——从人才培养的视角看大学》,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英]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④贺国庆、王保星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6页。
    ⑤周廷勇、熊礼波:《西方大学使命的变迁及其历史效果》,载《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
    ①薛天祥著:《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②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和大学的开放性》,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0期。
    ①袁广林:《高等教育理念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载《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①林樟杰主编:《高等学校管理新认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①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②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①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②[法]H·法约尔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③乐笑声著:《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奥]米歇尔·霍夫曼著:《普通管理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②周三多等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③[美]戴维·R·汉普顿著,陈星译:《当代管理学》,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前言。
    ④[美]戴维·B·赫尔茨:《科学与管理的联合》,载《管理科学》1965年第4期。
    ⑤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5-78页。
    ①冒荣、刘义恒著:《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②李馨亭编著:《大学教学管理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③林樟杰著:《高等学校管理新认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④薛天祥著:《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①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135页。
    ①曾小彬:《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安文铸编:《学校管理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②宋丽慧著:《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③安文铸编:《学校管理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④王凤彬、李东编著:《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冒荣、刘义恒等著:《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①王凤彬、李东编著:《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①时伟、吴立保著:《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②关淑润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332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①韦森著:《经济学与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②温克勒等著:《管理伦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③苏勇著:《管理伦理学》,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0页。
    ④戴木才著:《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①韦森:《伦理道德与市场博弈中的理性选择》,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②夏伟东:《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载《新视野》1995年第3期。
    ③陈彩虹:《道德与功利一现代经济学的一种理解和现代经济学面临的选择》,载《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
    ④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⑤[加拿大]克里斯托弗·霍基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⑥吴杰、唱印余等编:《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时晓玲:《教育本该激扬生命》,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8日,第3版。
    ②王本陆:《教育的伦理哲学刍议》,载《高教探索》2002年第4期。
    ①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6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②万俊人:《道德的谱系与类型》,载《新哲学》(第1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③金保华:《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华中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美]杜威著、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18页。
    ②兰德,《客观主义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页。
    ③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4页。
    ④何怀宏著:《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美1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5页。
    ②[德1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前言。
    ③李军:《萨乔万尼论学校道德领导》,载《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⑤[加拿大]迈克尔·富兰著、邵迎生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①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②[德]M·蓝德曼著,彭富春译:《哲学人类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页。
    ①高德胜:《论大学德性的遗失》,载《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2期。
    ②王家军:《学校管理的伦理本质》,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 David.F.Hansen, Exploring the Moral Heart of Teaching:Toward a Teachers Creed,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28,11,65.p11.
    ②[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前言。
    ③转引自金保华、陈萍:《论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内涵及特性》,载《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①[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译者前言。
    ②[加]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再版前言。
    ①[美]孔茨著:《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7页。
    ②樊浩、田海平等著:《教育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③王坤庆著:《教育与精神》,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0页。
    ①熊川武:《教育情感论》,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② Les Brown, Justice, Morality and Education:A New Focus in Ethics in Educa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3-3470.
    ①戴木才:《论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内在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①张岱年著:《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②朱贻庭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俞启定著:《先秦两汉儒家教育》,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5页。
    ②李泽厚著:《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305页。
    ①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①[挪威]G·希尔贝克等著,童世俊等译:《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② Greenfield, H.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Sci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Greenfield.& Ribbins,P.Greenfield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s human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IedRe, 1993:134.
    ③ See Simon, H. Ad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2nd edu. New York:Free Press,1945:38.
    ①金保华、罗建河:《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启示》,载《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10期。
    ①刘永富:《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
    ②[美]多尔:《超越方法:教学即审美与精神的追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③宋希仁著:《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
    ①汤正华:《中西管理伦理比较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②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①寇东亮:《德性伦理与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建构》,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蒋庆、盛洪著:《以善致善:蒋庆与盛洪对话》,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2页。
    ③周建平著:《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丁远坤:《高校教学管理应强化学术管理》,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1期。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③由于学校传统不一样,相关层级设置各不相同,但大多都与行政科层有所对应。
    ①苏国勋著:《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②汪雷:《安徽师范大学生转系转学》,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9日,第5版。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2页。
    ①邪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金生铉著:《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③王小红、杜学元:《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异化——福柯规训理论透视》,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5期。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2页。
    ①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载《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
    ②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载《滑动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①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2-63页。
    ②[美]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0页。
    ①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自序。
    ①R.Edward Freeman and Daniel R. Gibert,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 Search for Ethics.Englewood Cliffs, 1988:5.
    ②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8页。
    ①高清海著:《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137页。
    ②[美]麦金太尔著,龚群、戴扬毅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①戴木才著:《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②黄兆龙著:《现代教育管理伦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③温克勒著:《管理伦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页。
    ①[美]珍尼特·洛尔著,李琰、张伟、吕旭峰等译:《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③ Lynn Bowes-Sperry, Gary N. Powell. Observers'Reactions to Social-Sexual Behaviors at Work:An Ethical Decision Msking Perspective[J]. Jouranal of Management 1999, Vol.25, No.6:779-802.
    ①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页。
    ②张传有著:《伦理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③孙玉丽著:《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张汝沦著:《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277页。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152页。
    ③[美]悉尼·胡克著著,金克等译:《理性、社会神话与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0页。
    ④王怡:《中国大学:理性与非理性之融合》,载《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①[美]丹尼尔·贝尔著:《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①[德]黑格尔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5页。
    ①桑新民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②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①[德]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11页。
    ①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②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③[美1大卫·戈伊科奇等编,杜丽燕等译:《人道主义问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④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30页。
    ①此类研究详见黎红雷著:《人类管理之道》,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关于人性假设的论述参见杨俊一著:《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黄志斌著:《绿色和谐管理理论——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宋兵波:《“文化人”人性假设与教育》,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4期;张军:《从“经济人”到“知识人”》,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黄志斌著:《绿色和谐管理理论——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宋兵波:《“文化人”人性假设与教育》,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4期;张军:《从“经济人”到“知识人”》,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等。
    ②葛新斌:《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教育管理学意义》,载《清华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③[苏]A·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合作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②陈根法著:《德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金伟:《大学生德性培育的意义和途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译者序。
    ⑤Rosalind Hursthouse, On Virtue Ethics, Oxford,1999, p.29
    ⑥杨国荣:《德性与规范》,载《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9期。
    ⑦杨国荣:《教育的使命》,载《新华文摘》2011年第24期。
    ①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10-511页。
    ①[英]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51页。
    ②[美]麦金太尔著,龚群,戴扬毅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③[英]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51页。
    ④周建平:《教学的伦理基础》,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5期。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①孙玉丽著:《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②龙兴海:《现代性道德谋划:中国背景下的探讨》,载《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①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②曹孚、腾大春等编:《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57页。
    ③[德]叔本华著,韦启昌译:《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126页。
    ④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著:《自由的哲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②[英]哈耶克著,杨玉生等译:《自由宪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③[英]罗素著,许峰等译:《自由之路》(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④高尔泰著:《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⑤李德顺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页。
    ①[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前言。
    ③金生铉:《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民主》,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6期。
    ④[美]杜威著,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⑤[德]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页。
    ⑥朱永新著:《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②[美]密尔顿、费里德曼等著:《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3-140页。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郑继伟等译,王承绪校:《高等教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④郝文武:《课程教学公平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5期。
    ⑤[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⑥[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⑦杨国荣:《道德与价值》,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①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转引自刘军宁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96页。
    ①严从跟、盛洁:《论学生消极自由》,载《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
    ②雅斯贝尔斯著:《涉密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6、168页。
    ③王小红、杜学元:《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异化——福柯规训理论透视》,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5期。
    ④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①周祖城:《管理与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①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①[德]埃里希·弗罗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①刘云林:《合道德性教育伦理规范的生成路径》,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9期。
    ①参见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310页。
    ①[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前言。
    ②孙绵涛:《西方范式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③樊浩、田海平:《教育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65页。
    ①R.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George Allen & Unwind Ltd,1966:35.
    ②胡军良:《“对话”与“责任”:当代中国教育伦理重构应有的两个向度》,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6期。
    ①徐晓海:《制度公正的日常生活基础》,吉林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②蒋荣昌著:《文化哲学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③王强:《何谓“认同行动”—规范伦理学的一种拓展性分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① David.F.Hansen, Exploring the Moral Heart of Teaching:Toward a teachers Creed,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65.
    ②[美]理查德·罗蒂著,林南译:《实用主义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① Calderwood, Patricia E. Learning Community: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
    ①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的思考》,载《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
    ①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页。
    ②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④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①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②王本陆著:《教育崇善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①檀传宝:《论教师的仁慈》,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② J.Dewey,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In12 (1920).Southern I11-inois university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 (1899-1924), Vol Press,1982:184.
    ①[苏]A·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②[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①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程亮:《规范·专业·实践:当代教师伦理研究的三种取向》,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①马维娜著:《局外生存一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262页。
    ②周艳丽:《萨义德知识分子观的分析与启发——知识分子论》,载《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③莫兰著:《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④朱永新:《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⑤吴黛舒:《教育变革中教师发展问题》,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⑥张培:《生命的背离: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透视》,载《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杨启亮:《教师道德发展的几个境界》,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②唐凯麟著:《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③[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页。
    ①赵汀阳:《赵汀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②周建平:《追求教学道德——当代中国道德价值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③ Railton..P.,Normative Force and Normative Freedom:Hume and Kant,in Jonathan Dancy ed.,2000,Normaiivity,Blackwell Publishers Ltd:431.
    ①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②Samford, Charles.Public Sector Ethics:Find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s[M].London, UK:Routledge,1998.
    ③张家军,靳玉乐:《论教育制度及其对行为的规训》,载《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
    ④王官诚,李江源:《论教育制度的稳定性与变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
    ①徐继存:《教学制度建设的理性与伦理规约》,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转引自[英1塔拉·史密斯著,王旋、毛鑫译:《有道德的利己》,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②[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①陈应春:《制度的伦理诉求》,载《理论界》2008年第5期。
    ①Preston,Nod Ethics and Political Practice:Perspectives on Legislative Ethics[M].London,UK:oudedge,1999.
    ②霍尔巴赫著,陈太先等译:《自然政治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2、287页。
    ③W. C. Crain, Theories of Development,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1985:18-136.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2页。
    ①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页
    ②邵道生著:《中国社会的困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①[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李亚娟、李志强、宋传颖:《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载《湘潮》2007年第8期。
    ③车丽娜、韩登池:《学校制度规约与教师文化发展》,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8期。
    ①杜海平:《论教师教育的人本价值诉求》,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3期。
    ①睦依凡:《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①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① J. Haidt,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 sychological Review,vol.108,2001,pp 814-834. J.D. Greene,"From Neural'Is'to Moral'Ought "':What Are the Moral Implications of Neuroscientifc Moral Psychology? Nature Reviews euroscience,vol.4,2003:847-850
    ②转引自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页。
    [1][美]杜威著,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德]黑格尔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美]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美]悉尼·胡克著,金克等译:《理性,社会神话与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法]H·法约尔著,迟力耕、张璇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美]丹尼尔·A·雷恩著,孔令济译:《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美]小詹姆斯·H·唐纳德等著:《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美]查尔斯·赫梅尔著:《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1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美]丹尼尔·贝尔著:《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5]高尔泰著:《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6][美]戴维·R·汉普顿著,陈星译:《当代管理学》(第2版),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17]李德顺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8][加]克里斯托弗·霍基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0]乐笑声著:《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21]温克勒等著:《管理伦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苏国勋著:《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德]M·蓝德曼著,彭富春译:《哲学人类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24][德]伽达默尔著:《赞美理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25][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美]麦克莱伦著,宋少云等译:《教育哲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27][美]诺兰等著:《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9]陈于良著:《管理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0]李馨亭编著:《大学教学管理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31][奥]米歇尔·霍夫曼著:《普通管理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3]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北京人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5][美]孔茨著:《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6]安文铸著:《学校管理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3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3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秦典华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桑新民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一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0][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1]黑格尔著,高国希、吴新文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42]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43]张汝沦著:《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4]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方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5]张文贤等著:《管理伦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6][美]麦金太尔,龚群、戴扬毅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8]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1996年版。
    [49]黄兆龙著:《现代教育管理伦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0]邵道生著:《中国社会的困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51]雷恩著,李柱流译,《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2]冒荣、刘义恒著:《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4][法]埃德加·莫兰著:《地球祖国》,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55][美]大卫·戈伊科奇等编,杜丽燕等译:《人道主义问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56][英]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57][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58][英]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59]李文阁、王金保著:《生命冲动—重读柏格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0]苏勇著:《管理伦理学》,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61][法]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2][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63][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4]坎贝尔著,袁钥锷译:《现代美国教育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5]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密尔顿·费里德曼等著:《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8]吴杰、唱印余著:《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69]周三多等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范与惩罚》,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71]樊浩、田海平著:《教育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黎红雷著:《人类管理之道》,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3]唐凯麟著:《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4]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杨俊一著:《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6]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7]赵汀阳著:《赵汀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周祖城著:《管理与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美]丹尼尔·A·雷恩著,赵睿译:《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1][美]珍尼特著,洛尔等译:《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82]戴木才著:《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3]关淑润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4]王本陆著:《教育崇善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5]薛天祥著:《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
    [87][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9]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0]何怀宏著:《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1]雷原著:《中国人的管理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3]韦森著:《经济学与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4][英]怀特海著,徐汝州译:《教育的目的》,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95][美]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触及学校管理的核心》,上海教育版社2002年版。
    [96]蒋庆、盛洪著:《以善致善:蒋庆与盛洪对话》,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97]金生铉著:《德性与教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8]马维娜著:《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0]潘懋元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1]王凤彬、李东编著:《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2]杨伍铨著:《管理哲学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朱贻庭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5][加]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英]怀特海著:《过程与实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109]陈根法著:《德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0]王本陆著:《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1]黄志斌著:《绿色和谐管理理论——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金生铉著:《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宋希仁著:《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4]孙彩平著:《教育的伦理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5]张岱年著:《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16]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18][法]埃德加·莫兰著:《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9][加]迈克尔·富兰著:《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0][美]克诺克、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21][挪威]G·希尔贝克等著,童世俊等译:《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22][英]怀特海著:《思维的方式》,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3]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4]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5]侯晶晶著:《关怀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6]万力维著:《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7]熊川武、江玲著:《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8]章海山著:《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9][加]迈克尔·富兰著,邵迎生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0]时伟、吴立保著:《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1]孙玉丽著:《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2]张传有著:《伦理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3]庄西真著:《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4]林樟杰著:《高等学校管理新认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5]宋丽慧著:《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6]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陕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7]闫旭蕾著:《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8]欧阳超著:《教学伦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9][英]亚当·斯密著、谢宗林译,《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40]刘万海著:《德性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1]周保松著:《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142][英]塔拉、史密斯著,王旋、毛鑫译:《有道德的利己》,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143]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六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4][德]叔本华著,韦启昌译:《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美]戴维·B·赫尔茨:《科学与管理的联合》,载《管理科学》1965第4期。
    [2]瞿葆奎、喻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载《教育研究》1986年第11期。
    [3]吴新文:《国外企业伦理学:三十年透视》,载《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4]葛新斌,《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教育管理学意义》,载《清华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5]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6]杨国荣:《道德与价值》,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5期。
    [7]燕红,汪苏华等:《高校合并的融合与发展》,载《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7期。
    [8]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9]麻美英:《规范、秩序与自由》,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0]李森.王牧华:《现代教学论生长点试探》,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
    [11]陈彩虹:《道德与功利—现代经济学的一种理解和现代经济学面临的选择》,载《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
    [12]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载《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
    [13]樊浩:《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4]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8期。
    [15]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第8期。
    [16]戴木才:《论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内在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第3期。
    [17]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8]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19]徐继存、赵昌木:《教学本质追问的困惑与质疑——兼论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20]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
    [21]王本陆:《论教育的伦理特性》,载《教育研究》2003第1期。
    [22][美]多尔:《超越方法:教学即审美与精神的追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第3期。
    [23]杜海平,《论教师教育的人本价值诉求》,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第3期。
    [24]金伟:《大学生德性培育的意义和途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5]李轶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载《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6期。
    [26]孙绵涛:《西方范式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27]汪雷:《安徽师范大学生转系转学》,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9日第5版。
    [28]韦森:《伦理道德与市场博弈中的理性选择》,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29]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30]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1]徐继存:《教学技术化及批判》,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
    [32]刘永富:《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
    [33]邓正来:《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4]睦依凡:《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35]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36]周艳丽:《萨义德知识分子观的分析与启发》,载《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7]劳凯声:《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38]寇东亮:《德性伦理与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建构》,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9]邪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0]周建平:《教学的伦理基础》,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1]文雪、扈中平:《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载《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42]熊川武:《理解教育论》,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43]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44]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7期。
    [45]刘万海:《教学即德性生活:走向新的教学理解》,载《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1期。
    [46]汤正华:《中西管理伦理比较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47]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8]徐继存:《教学制度的理性合伦理规约》,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9]曾小彬:《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0]袁广林:《高等教育理念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载《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51]魏丹:《大学的三大职能探析》,载《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52]张旸:《学生的主体性文化:教育存在的生命》,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3期。
    [53]宋兵波:《“文化人”人性假设与教育》,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4]时晓玲:《教育本该激扬生命》,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8日。
    [55]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56]薄建国:《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57]丁远坤:《高校教学管理应强化学术管理》,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1期。
    [58]吉标、徐继存:《当前教学论研究三问》,载《教育科学》2006第12期。
    [59]张广君、张建鲲:《教学论:走进生活与超越现实》,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60]车丽娜、韩登池:《学校制度规约与教师文化发展》,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8期。
    [61]李亚娟、李志强、宋传颖:《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载《湘潮》2007年第8期。
    [62]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和大学的开放性》,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0期。
    [63]王燕:《自由:教育的伦理之维》,载《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64]李森:《论教学论的类型》,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2期。
    [65]邪庭瑾:《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现状与反思》,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2期。
    [66]尚洪波:《大学的伦理精神——蔡元培教育思想伦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67]朱平:《制度伦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制度》,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68]李森、潘光文:《从美国教学论流派的创生看中国教学论的发展》,载《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3期。
    [69]孙绵涛:《论教育管理现象何以可能》,载《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70]李森、潘光文:《教学论研究的事实与价值之思》,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71]陈应春:《制度的伦理诉求》,载《理论界》2008第5期。
    [72]龙宝新:《教育观念能撑起教师教育的大厦吗——对专业型教师教育核心理念的质 疑与反省》,载《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73]王家军:《学校管理的伦理本质》,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4]金保华:《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75]张培:《生命的背离: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透视》,载《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76]孙绵涛:《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77]李森、张东:《中国教学论三十年: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8]于泽元:《教学论理论范式的比较与超越:以大陆地区为例》,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9]刘云林:《合道德性教育伦理规范的生成路径》,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9期。
    [80]吴黛舒:《教育变革中教师发展问题》,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81]程亮:《规范·专业·实践:当代教师伦理研究的三种取向》,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第12期。
    [82]高德胜:《论大学德性的遗失》,载《全球教育展望》2009第12期。
    [83]沈小碚、王天平、张东:《对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构建的审思》,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4]于伟、李姗姗:《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三个前提性问题》,载《教育研究》2010第4期。
    [85]朱永新:《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86]金生铉:《教育正义:教育制度建构的奠基性价值》,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87]曾建平:《道德榜样与道德人格》,载《武陵学刊》2011年第2期。
    [88]王强:《何谓“认同行动”——规范伦理学的一种拓展性分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89]王占魁:《“公平”抑或“美善”——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再思考》,载《教育研究》2011第3期。
    [90]袁祖社:《社群共同体之“公共善”何以具有优先性——实用主义政治伦理信念的正当性辨析》,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91]任丑:《应用德性论及其价值基准》,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92]冯书生:《在“自然”与“人为”之间:休谟的正义论及其内在张力》,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93]郝文武:《课程教学公平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 5期。
    [94]王小红、杜学元:《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异化——福柯规训理论透视》,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5期。
    [95]韩东屏:《论道德文化的社会治理作用——从道德与制度的比较推论》,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
    [96]陈德中:《能动性与规范性——雷尔顿论规范力量与规范自由》,载《世界哲学》2011年第5期。
    [97]胡军良:《“对话”与“责任”:当代中国教育伦理重构应有的两个向度》,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第6期。
    [98]孙绵涛、康翠萍:《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对立统一——学术自由大学本质观的重新审视》,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1]See Simon, H. Ad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2nd edu. New York:Free Press, 1945.
    [2]Heidegger, M., Kant and the Problem of Metaphysica, trans. James S. Churchill, Bloomington:Indians University Press.1962.
    [3]Wilson, A.C. and Sarich, V.M. A Molecular Time Scale for Human Evolution,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1963.
    [4]R.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66.
    [5]Foucault, M., 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London: Tavistock.1970.
    [6]Gallup, C.G., Chimpanzees:Self-Recognition, Scienc.1970.
    [7]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8]McDermott, R.P., Achieving School Fail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Illiteracy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Spindler, G. D.(ed.)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es: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1974.
    [9]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2nd ed.,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8.
    [10]Schwartz, F., Supporting and Subverting Learning:Peer Group Patterns in Four Tracked School,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1981.
    [11]Rae D.W., Two contradictory ideas of (political) equality. Ethics,1981.
    [12]Aristotle, Poeties, trans. J. Hutton, London, New York:Norton.1982.
    [13]J.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Inl2.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 (1899-1924), Vol Press,1982.
    [14]Fodor, J. A., The modularity of mind. Cambridge, MA:MIT Press.1983.
    [15]Heath, S.B. Ways with Words:Language, Life and Work in Communities and Classro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6]Philips, S. The Invisible Culture:Communication in Class-room and Community on the Warm Springs Reservation. New York:Longman.1983.
    [17]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 D. Ro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8]Les Brown, Justice, Morality and Education:A New Focus in Ethics in Educa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
    [19]W.C. Crain,Theories of Development,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85.
    [20]Foster,W. P. Paradigms and Promise: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affalo, NY:Prometheus Booke,1986.
    [21]Bishop,A.J. Mathematical Enculturation: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Kluwer Academic, London.1988.
    [22]REdward Freeman and Daniel R. Gibert,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 Search for Ethics.Englewood Cliffs,1988.
    [23]Bottery, M., The Morality of the Schoo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s in Education,London: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1990.
    [24]Srike, K. A., Soltis, J. F.The Ethics of Teaching, Th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niversity,1992.
    [25]Mike Bottery,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 organization, Cassell,1992.
    [26]Baudrillard, J.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trans. Iain Hamilton Grant, London: Sage.1993.
    [27]Greenfield, H.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Sci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Greenfield.& Ribbins, P. Greenfield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s human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 Re,1993.
    [28]Greenfield, T.B.and Ribbins, P 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New York:Routledge.1993.
    [29]Fenwick W.English, Theory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
    [30]Florio,S. R., Classroom Cultur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in Torsten Husen, T. Neville Postlethwaite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Kidlington:Elsevier Science Ltd.1994.
    [31]Robert J. Starratt,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 Routledge falmer,1994.
    [32]Starratt, Robert J.,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london:Falmer Press.1994.
    [33]Willower, Donald J,Inquiry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Vol.32,No.3,1996.
    [34]Kenneth A. Strike.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8.
    [35]Samford, Charles.Public Sector Ethics:Find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s. London, UK: Routledge,1998.
    [36]Preston,Nod Ethics and Political Practice:Perspectives on Legislative Ethics.London, UK:oudedge,1998.
    [37]Lynn Bowes-Sperry, Gary N. Powell. Observers'Reactions to Social-Sexual Behaviors at Work:An Ethical Decision Msking Perspective. Jouranal of Management.1999.
    [38]Rosalind Hursthouse, On Virtue Ethics, Oxford,1999.
    [39]Leidlmair, K. From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o a Theory of Media.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1999.
    [40]Ahonen, Sirkka. What happens to the common school in the marke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0.
    [41]Copley,T., Spiritual Development in the State School:A Perspective on Worship and Spiritual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England and Walse.Exeter: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2000.
    [42]Calderwood, Patricia E. Learning Community: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
    [43]James A. Brivkley, Clifford W. Smith Jr. Jerold L. Zimmerman. Business ethics an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Jour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2.
    [44]David. F. Hansen, Exploring the Moral Heart of Teaching:Toward a teachers Creed,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0.
    [45]Mauss M.,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Trans. by Robert Brain. London:Routledge and K. Paul.2001.
    [46]R. Cohone, "Hume's Moral Philosophy,"in Edward N. Zalta, ed.,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0 Edition),retrieved April 30th 2011 at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 2010/entries/hume-moral/.
    [47]R. Johnson, "Kant's Moral philosophy, "In Edward N. Zlta, ed.,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ummer2010Edition),Retrieved April 30th 2011 at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0/entries/hume-mora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