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视阈下的《无名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四十年代,无名氏凭借《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部爱情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学文坛。随后他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超越自我,以宏观的文化视野来思考人类生存的困境,探寻人类终极性关怀,于五十年代在沉潜状态下最终完成了一部六卷本的长河性巨著《无名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政治、历史、地域以及资料搜集困难的原因,《无名书》的研究处于沉寂状态。近年来,《无名书》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与其他作家作品研究相比而言,《无名书》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本论文力图用“文化诗学”的理念做导引,从文本细读入手,努力追求对《无名书》的文化理想和艺术技巧进行综合解读与诠释,并进而分析其作品艺术品格形成的内外部成因,希望能在《无名书》研究的道路上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论文由绪论、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
     第一章简略分析了西方“文化诗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回溯了它在中国的学术界的合法化进程,讨论了《无名书》“文化诗学”研究之可能性。
     第二章主要分析无名氏的文化追求以及小说观念的复杂成因,简单勾勒了他的个性因素、小说创作路程与文学史定位之间的关系,着重介绍他对文学现状的看法以及形成他文化小说的时代动因。
     第三章宏观分析《无名书》的文化主题,论述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与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之间共生互动的关系,以及在实践未来人类文化理想时,意识形态、文学规范与作家主体精神之间的“角力”过程。
     第四章阐释《无名书》中主要意象的构思及创制,具体分析作品中意象的具体表现,力图把握他的哲学观、文化观在意象中的渗透,加深理解他“超越写实”主义的努力。
     第五章试图对《无名书》与“绘画”、“视听艺术”进行互文性解读。重点从人物形象“蔺素子”和唐镜青、景蓝的故事切入,凸现《无名书》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吸收和利用,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文化艺术品格和小说“通俗化”、现代性的驳杂来源。
     在结语里,简单回顾四十年代小说的“精神追寻”特色,概括分析《无名书》的艺术得失,希望研究界重视《无名书》的学术研究。
In the forties of last century, Wu Mingshi (无名氏) entered into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stage with two popular novels, namely, The Landscape in East Polar and Woman in Tower. His dormant talent was not demonstrated until he published a long historical masterpiece, Anonymous Book, a six volume novel in the 1950s. In this book, he tried to weave his thinking of human existence and ultimacy from a macro cultural perspective. Owing to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regional factor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access to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little research on Anonymous Book had been carried out before 1990s. Besides the factors listed above, it is assumed that, the grand theme, complex philosophy and various artistic skills of the book also pose challenges to researchers. Based on thorough text-reading of the book, with "Cultural Poetics" concept as its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dissertation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 book,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correlate and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its cultural and poetic values. It is hoped that the present pioneering and tentative research will lead to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interesting book.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body part and the conclusion, and further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ultural Poetics and its development, traces its legitimatization process in Chinese academia,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ing Cultural Poetic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Wu Mingshi's cultural pursuit as well as the complicated shaping of his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 of novels. It briefly outlines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novel writing and the position he take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 is on his understating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genre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s of his writing.
     The third chapt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hemes of Anonymous Book. These them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of various life forms and the spirit reflected by these life forms of their times. Furthermore, the process of "wrestling" between ideology, literary norms and writer's subject spirit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human culture is discussed here.
     The fourth chapter interprets the major images conceived and created in Anonymous Book, and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writer's attempts to embody his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reflections into images. The use of images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riter's effort to write "Beyond Reality".
     The fifth chapter conducts an intertextual analysis of Anonymous Book and other forms of arts, such as painting and audio-visual art. The main character Lin Suzi and the love story between Tang Jingqing and Jing Lan of the book highlights the author's efforts to absorb and takes advantages of other art forms, demonstrating the writer's unique cultural and artistic style, and the extensive sources of the popularization and modernity of this book.
     The conclusion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1940 and summarizes the merits and demerit of Anonymous Book. It is hoped that the present research will become an inspir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book in academia.
引文
①(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①(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③陈榕:《新历史主义》,《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第670页
    ④(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7页
    ①斯蒂芬·格林布莱特:《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1993年,第1页
    ②(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艺复兴自我塑型>导言》,《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③(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④(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①李春青:《走向一种主体论的文化诗学》,《文艺争鸣》,1996(7)
    ②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论纲》,《社会科学辑刊》,1996(6)
    ③李春青:《文化诗学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文学评论》,2001(6)
    ④李春青:《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河北学刊》,2004(3)
    ⑤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文学评论》,2001(6)
    ⑦童庆炳:《新理性精神和文化诗学》,《东南学术》,2002(2)
    ⑧陈太胜:《走向文化诗学的中国现代诗学》,《文学评论》,2001(6)
    ⑨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①童庆炳:《文化诗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结合》,《甘肃社会科学》,2008(6)
    ②童庆炳:《审美论-语言论-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4)
    ③蒋述卓主编:《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性进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①无名氏:《小传》,《无名氏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第13页
    ②区展才:《无名氏的思维》,转引自区展才:《无名氏卷》,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第1页
    ③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483-484页
    ①何满子:《有权拒绝有权鄙视——从知人论世谈无名氏》,《文学自由谈》,2003(3)
    ②陈思和:《试论(无名书)》,《当代作家评论》,1998(6)
    ③汪凌:《文坛的独步舞——无名氏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6)
    ①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②赵江滨:《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③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①转引自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73页
    ②祖国颂:《文化诗学的实践维度与学理空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56页
    ②转引自赵江滨:《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③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社,1976年,第22页
    ④参自陈锦波:《无名氏对周氏弟兄之批评》,卜少夫编,香港:新闻天地社,第161-164页
    ①卜宁:《创世纪大菩提》,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704-705页
    ②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00页
    ③参见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社,1976年,第58-60页
    ④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社,1976年,第26页
    ①卜少夫:《无名氏研究》,香港:新闻天地社,1981年,第81页
    ②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445页
    ③赵江滨:《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④参见钱理群:《(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4)
    ⑤(美)迈克尔·格洛登等主编:《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王逢振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①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84页
    ②倪匡:《无名氏及其作品》,转引自卜少夫、区展才主编:《现代心灵的探索》,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第221页
    ③郁达夫:《战时的小说》,《自由中国》,第1卷第3号,1938年6月20日
    ④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社,1976年,第41页
    ⑤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①(苏]杰缅季叶夫:《论民族冲突心理》,张广翔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第5期,第32页
    ①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②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98-99页
    ③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
    ④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86页
    ①转引自陈平原、夏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3页
    ②无名氏:《绿色的回声》,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83页
    ①谢少波、王逢振著:《重绘中国现代性的路线图》,陈新平译,《文化研究·第四期》,北京:中央编译社,2003年8月,第94页
    ②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社,1976年,41-42页
    ③无名氏:《无名氏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6、7页
    ④区展才、卜少夫编:《现代心灵的探索》,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第1页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18页
    ②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34页
    ③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6页
    ①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155页
    ①转引自托多罗夫:《散文诗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扉页
    ②[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1页
    ③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47页
    ④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1页
    ⑤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1月,第45页
    ①转引自(南非)安德烈·布林克著:《小说的语言与叙事》,汪洪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②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27页
    ③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96-97页
    ④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395页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47页
    ②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48页
    ③杨经建:《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39页
    ④[波)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转引自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61页
    ⑤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第15页
    ①郁达夫:《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3月,第5页
    ②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抒情与史诗》,李欧梵编,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2页
    ③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抒情与史诗》,李欧梵编,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页
    ①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抒情与史诗》,李欧梵编,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2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①(法]茨维坦·托多罗夫:《散文诗学》,侯应花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39页
    ②(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③参见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19页
    ①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48页
    ②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①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②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①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6页
    ②丛甦:《印蒂的追寻》,选自h少夫、区展才主编:《现代心灵的探索》,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0,第39页
    ③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11页
    ④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458页
    ⑤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第43页
    ①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32页
    ②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54页
    ③周作人:《三个文学家的纪念》,《展报副刊》,1921年11月14日
    ④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第38页
    ①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第305页
    ②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23页
    ①无名氏:《死的岩层》(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②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第418页
    ③卜宁:《死的岩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74、75页
    ①卜宁:《死的岩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②卜宁:《死的岩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08页
    ①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②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③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①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
    ②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395页
    ③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399页
    ④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07页
    ①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692-693页
    ②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前言第4页
    ①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①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ER5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③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550页
    ④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社,1976年,第50页
    ⑤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⑥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⑦汪凌:《文坛的独步舞——无名氏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6)
    ①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②陈平原:《长向文人供炒栗》,《学术研究》,2008年(1)
    ③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①[美)迈克尔·格洛登等:《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王逢振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349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376页
    ③雅克·里纳尔:《小说的政治阅读》,杨令飞、吴延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④文史哲出版社:《无名氏的文学作品探索与纪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发行,2004年,第28页
    ①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632-634页
    ②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806页
    ③(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85页
    ②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③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750页
    ④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46页
    ⑤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733页
    ①李杨:《抗争宿命之路》,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9页
    ②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439页
    ③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524页
    ①Derek Attridge, Geoff Bennington and Robert Young编;《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夏莹、崔唯航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总序第14页
    ②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58页
    ①参见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7页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29页
    ①转引自[美]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黄煜文,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85页
    ②[美]迈克尔·格洛登等:《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230页
    ③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30页
    ④[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13页
    ①(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13页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4-55页
    ①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②黄见德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7页
    ③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39页
    ④参见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⑤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①(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54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③区展才:《无名氏卷》,台北:远景出版社,1983年,第151页
    ④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⑤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⑥(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22页
    ⑦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①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348页
    ①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1928(2)
    ②[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3页
    ③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48页
    ④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⑤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
    ①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③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④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
    ①(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180页
    ②转引自(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66页
    ③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66页
    ④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①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31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90-191页
    ③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④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64页
    ①(奥)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23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17页
    ③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90页
    ④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⑤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①[法)加斯东·巴什拉:《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第2页
    ②杜志清主编:《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9页
    ③参见虞又铭:《中西“火”意象的差异及其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第35页
    ①(法]加斯东·巴什拉:《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第15页
    ②(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43页
    ①吴宓:《评杨振声(玉君>》,转引自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400页
    ①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28页
    ①(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11页
    ②萧同庆:《“世纪末果汁”:中西文学的精神遇合》,《文学评论》,1996(6),47
    ③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434页
    ④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33页
    ⑤吴风:《艺术符号美学: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第98页
    ①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③(美)迈克尔·格洛登等主编:《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王逢振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160页
    ①丛甦:《印蒂的追寻》,选自卜少夫、区展才主编:《现代心灵的探索》,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0,第39页
    ②转引自:王欣、石坚:《时间主题的空间形式:福克纳叙事的空间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7(5),125
    ①(美)迈克尔·格洛登等主编:《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王逢振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160页
    ②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③原文:Milton describes Night as "eldest of things ",though in Genesis it is coeval with day;it is "darkness" that precedes everything but the void or chaos itself. Spenser calla Night the "most auncient Grandmother of all "引自Michael Ferber:《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Symbol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第137页
    ①转引自:(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97页
    ①耿传明:《独行人踪:无名氏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第198页
    ②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47页
    ③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50页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②卜宁:《死的岩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③卜宁:《死的岩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④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31页
    ⑤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39页
    ①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2月,第393页
    ②(美]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黄煜文,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7月,第153页
    ①卜宁:《死的岩层》(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451-452页
    ②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③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④卜宁:《开花在星云以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⑤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①赵江滨:《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第115页
    ②(美)S.K.图姆斯《病患的意义:医生和病人不同观点的现象学探讨》,邱鸿钟等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第85页
    ①[美)苏珊·桑格塔:《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13-14页
    ②(美)苏珊·桑格塔:《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16页
    ③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374页
    ①卜宁:《死的岩层》(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199页
    ②卜宁:《死的岩层》(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
    ③(美)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韩泰伦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①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97页
    ②卜宁:《死的岩层》(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③卜宁:《死的岩层》(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357页
    ④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⑤卜宁:《死的岩层》(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234页
    ①卜宁:《死的岩层》(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412页
    ②卜宁:《死的岩层》(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①谭光辉:《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①(美]迈克尔·格洛登等:《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①参见乐黛云:《互文性》,世界诗学大辞典,沈阳:春风出版社,1993,214
    ②转引自李永毅:《文字、文本与文化:解构主义的互文理论》,《兰州学刊》,2007年(2)
    ③参见赵一凡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④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899页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302-304页
    ②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43页
    ①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金色的蛇夜》印刷为:兰素子
    ①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382页
    ①无名氏:《死的岩层》(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444页
    ②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410页
    ③参见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31页
    ①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3页
    ②文史哲编委会编:《无名氏的文学作品探索与纪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①无名氏:《开花在星云以外》(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449页
    ②(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③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46页
    ④(英)保罗·史密斯:《印象主义》,张广龙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23-24页
    ①(英)保罗·史密斯:《印象主义》,张广龙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24页
    ②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36页
    ③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220页
    ④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158页
    ①参见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78页
    ②参见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78页
    ①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②无名氏:《开花在星云以外》(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③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①无名氏:《开花在星云以外》(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639页
    ②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112页
    ③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第75页
    ④无名氏:《开花在星云以外》(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449页
    ⑤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48页
    ⑥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第132页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第9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2页
    ②[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编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17页
    ③参自郜元宝:《汉语别史——现代中国的语言体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第42页
    ④[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编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17页
    ⑤(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编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29页
    ①转引自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34页
    ②转引自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34页
    ③郑伯奇:《编者的话》,《新小说》,1935年第2期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76页
    ②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226页
    ③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24页
    ④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76年,第48页
    ⑤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76页
    ⑥周锦:《中国新文学简史》,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21页
    ⑦无名氏:《淡水鱼冥思》,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⑧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61页
    ①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1999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第451页
    ①罗婷:《边缘与颠覆:克里斯特瓦的女性主义诗学》,《外国文学评论》,2001(3)
    ②参见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379页
    ③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358页
    ①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66页
    ②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549页
    ③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④[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第5页
    ①程步高:《影坛忆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第84页
    ②高小健:《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上海大学学报,2006(5)
    ③赵江滨:《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第152-153页
    ①无名氏:《爱情、爱情、爱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20页
    ①[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第2页
    ①无名氏:《金色的蛇夜》(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412页
    ②无名氏:《塔里·塔外·女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③米歇尔·施奈德:《窃词者》,转引自(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④无名氏:《开花在星云以外》,(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572页
    ①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212页
    ②注:作家改动现象暂时不予考虑。
    ③参见邢祖文:《我国电影中资产阶级思想表现的一个根源——试探美国电影对我国某些电影创作者腐蚀性的影响》,转引自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209页
    ④(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⑤(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①(美)普林斯著:《叙述学词典》,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77页
    ②真善美公司《塔里的女人》1948年版与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修定版有所不同。为了叙述统一,本文全部使用花城出版社95年版。
    ③(美)M·H·艾布拉姆斯著:《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65页
    ④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第205页
    ①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第21页
    ②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14页
    ③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265页
    ①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447页
    ②无名氏:《开花在星云以外》,(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572页
    ③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450页
    ④无名氏:《海艳》,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452页
    ⑤参见(英)安德鲁、尼古拉著:《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页
    ⑥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广州:花城出版社,第273页
    ①无名氏:《塔里·塔外·女人》,广州:花城出版社,第218页
    ②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③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①傅颂愉:《塔里的女人》,原载于《香港明报》,1980年八月十日,转引自卜少夫主编:《无名氏研究》,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81年,第156页
    ②无名氏:《创世纪大菩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①(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卢丽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
    ②(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①转引自卜少夫主编,《无名氏研究》,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81年,第174页
    ①郑春:《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山东大学学报》,2002(1)
    ②萧成:《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东南学术》,2002(6)
    ③李相杰:《杂写无名氏——兼谈无名氏在抗战时期的散文》,转引自卜少夫:《无名氏研究》,香港:新闻天地出版社,1981年,第165页
    ④无名氏:《我心荡漾》,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35页
    ⑤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①无名氏:《我心荡漾》,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②何锡章、陈洁:《现实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10(5)
    ①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第106-107页
    ②吴燕娜:《创伤的声音:评无名氏的(大墙文学>》,转引自文史哲编委会:《无名氏的文学作品》探索与纪怀》,2004年,第124页
    ③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1][南非]布林克著:小说的语言和叙事:从塞万提斯到卡尔维诺.汪洪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
    [2][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卢丽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
    [3][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英]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於宁、徐平、昌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
    [5][法]贝尔曼-诺埃尔.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李书红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
    [6][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
    [7][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8
    [8][法]瓦莱特.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陈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
    [9][法]托多罗夫.散文诗学:叙事研究论文选.侯应花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1
    [10][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10
    [11][法]加斯东·巴什拉.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顾嘉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10
    [12][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
    [13][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14][美]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冯亦代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2
    [15](美)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张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
    [16](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0
    [17](美)迈克尔·格洛登等.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王逢振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
    [18](美)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化.胡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2
    [19](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
    [20](美)普实克.抒情与史诗.李欧梵编.郭建玲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2
    [21](美)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22](美)舒允中.内线号手:七月派的战时文学活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2
    [23](德)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刘慧儒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10
    [24](德)格尔达·帕格尔.拉康.李朝晖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25](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
    [26]卜少夫.无名氏生死下落.香港:新闻天地社.1976.9
    [27]卜少夫.无名氏研究.香港:新闻天地社.1981.9.
    [28]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
    [29]陈青生.年轮: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0]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
    [31]陈思和.张新颖,王光东编著.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32]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
    [33]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31.8
    [34]丁平.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论.香港:明明出版社.1986.9
    [35]周阳山等编.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6
    [36]郜元宝.汉语别史——现代中国的语言体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9
    [37]耿传明.独行人踪——无名氏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4
    [38]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
    [39]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1949-197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40]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
    [41]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
    [42]蒋述卓主编.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43]计红芳编.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经典.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
    [44]李春雨、杨志编.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45]李春雨、杨志编.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46]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2
    [47]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7
    [48]李欧梵.苍凉与世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
    [49]李伟.神秘的无名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8
    [50]李伟.爱河中沉浮的无名氏.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9
    [51]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1
    [52]厉向君.人生悲苦命运的象征——无名氏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论.成都:巴蜀书社.2009.10
    [53]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54]刘志荣著.潜在写作:1949-197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55]龙应台.龙应台评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9
    [56]穆子杰、李扬.走出历史峡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3
    [57]区展才、卜少夫.现代心灵的探索.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0.10.
    [58]区展才.无名氏卷.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12
    [59]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1937-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60]钱理群主讲.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8
    [61]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9
    [62]舒蘭.北伐前后的新诗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6
    [63]舒蘭.抗战时期的新诗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7
    [64]司马长风.新文学丛谈.香港:昭明出版社.1975.8
    [65]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4
    [66]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11
    [67]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12
    [68]杨春时.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1
    [69]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
    [70]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71]杨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0
    [72]杨义、中井政喜、张中良.中国现代文学图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
    [73]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74]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9
    [75]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
    [76]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9
    [77]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
    [78]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79]王晓路、石坚、肖薇.当代西方文化批评读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
    [80]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81]汪应果、赵江滨:无名氏传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
    [82]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
    [83]文史哲出版社编委会编.无名氏的文学作品探索与纪怀.2004.10
    [84]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1928-193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85]夏中义.学人本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86]徐巍.视觉时代的小说空间——视觉文化与中国当代小说演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3
    [87]宣浩平编.大众语文论战.上海:上海启智书局印行.1934.10.
    [88]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89]殷克琪.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洪大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90]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
    [91]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光明书局,1934.4
    [92]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93]张新颖、坂井洋史: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9
    [94]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
    [95]张志平.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9
    [96]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
    [97]周锦.中国新文学简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98]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9]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卞之琳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9
    [100]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101]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
    [102]Michael Ferber.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Symbol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年
    [103]Derek Attridge,Geoff Bennington and Robert Young编.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夏莹、崔唯航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1]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8年
    [2]耿传明.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4月
    [3]乔世华.游弋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无名氏小说论:[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2003年4月
    [4]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5月
    [5]武文刚.无名氏的文化理想:[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年5月
    [6]赵江滨.边缘者的生命关怀与文化创造——现代作家无名氏(卜乃夫)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1999年4月
    [7]陈灵强.理性浇灌下的浪漫之花——中国现代后期浪漫派小说综论:[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杭州大学.1998年5月
    [8]戈双剑.论无名氏创作中的文化意蕴:[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6月
    [9]文革.并非无名的无名氏:[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湖北大学.1998年4月
    [10]郝晓萍.无名氏:艺术极限挑战的小说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4月
    [11]黄湘芳.论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诗学——兼论其与西苏、依利格瑞“女性写作”理论之异同:[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4月
    [12]黄勇.“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变异:[硕士学位论文].扬州:扬州大学.2004年4月
    [13]李洪光.论<无名书>之人生哲学建构主题:[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大学。2006年4月
    [14]李晓铭.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延边大学.2001年5月
    [15]刘学良.以天命审视生命,以生命印证天命——试论<无名书)神圣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硕士学位论文].青岛:青岛大学.2006年
    [16]蓝七妹.生命绽放的舞蹈——从“生命自由意志”解读无名氏的小说:[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7年8月
    [17]连敏.无名氏的生命哲学与<无名书)的小说形式:[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华侨大学.2004年4月
    [18]谭光辉.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6年3月
    [19]谭晓萍.人生诗化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再认识:[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1年5月
    [20]王寰鹏.论无名氏小说的生命意识:[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4月
    [21]王丽.诗性灵魂的自由高蹈——无名氏爱情小说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4月
    [22]魏玮.生命涅槃——无名氏及其小说<无名书>论:[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3年4月
    [23]温凤霞.论无名氏小说的诗化品格:[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4月
    [24]邬红梅.<无名书>追寻母题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10月
    [25]吴翠平.女性形象:文学想象的载体:[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5年5月
    [26]吴冬华.人,寻找自己——试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无名氏及其(无名书)的创作.[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10月
    [27]徐雁.心灵探索的艰难与执着——试论无名氏创作及局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5月
    [28]杨文娟.文化视野下欲望的突围与超越.[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4月
    [29]于海宝.超越生死——试论<无名书)的生命观:[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11年
    [30]张珺.<无名书>文体特征简论.[硕士学位论文]河南:河南大学.2010年4月
    [31]赵玉艳.生命之花的自由绽放——论无名氏对生命之美和自由的追求:[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年
    [32]赵智.论无名氏的精神世界:[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3月
    [1][日]坂井洋史.致郜元宝:谈“文学史”叙述的难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1期
    [2][苏]杰缅季叶夫.论民族冲突心理.张广翔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第5期
    [3]曹怀明.生命怒放的极致——无名氏的小说<海艳>解析.名作欣赏.2003年第1期
    [4]陈留生.语言变革与早期写实话剧语言范式的确立.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5]陈平原.长向文人供炒栗.学术研究.2008年(1)
    [6]陈思和.试论<无名书>.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7]陈思和.试论当代文学史1946-1976“潜在写作”.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8]陈思和.为自由而抗争的灵魂——怀念无名氏先生.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9]陈太胜.走向文化诗学的中国现代诗学.文学评论.2001(6)
    [11]杜燕.印蒂与浮士德:一对超越时空的精神孪生儿——论(无名书)与(浮士德)的精神联系.西南民族大学.2007年第8期
    [12]高小健.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上海大学学报,2006(5)
    [13]耿传明.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文体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4]耿传明.浪漫派文学的黑夜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15]耿传明.“理想”和“梦”的差异——论无名氏的前期创作及其与时代主导文学的疏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6]耿传明.无名书的人文关怀及其对宇宙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3第4期
    [17]公仲.离散与文学.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
    [18]何锡章、陈洁.现实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10(5)
    [19]靳明全.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与重庆抗战文学.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20]孔庆东.雅俗互动的宁馨儿——四十年代小说的新面貌.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21]韩文革.无名氏小说创作特色论.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2]韩文革.无名氏小说的文体风格.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3]黄继持.从死亡到悟道——(无名书)第四、五卷读后.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24]李春青.走向一种主体论的文化诗学.文艺争鸣.1996(7)
    [25]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论纲.社会科学辑刊.1996(6)
    [26]李春青.文化诗学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文学评论.2001(6)
    [27]李春青.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河北学刊.2004(3)
    [28]李裴.小说人物的构成形态及其“行动”动力.贵州大学学报.1990年7月
    [29]李瑛.论语言的生成模式.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2月
    [30]李永毅.文字、文本与文化:解构主义的互文理论.兰州学刊.2007年(2)
    [31]李玉平.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互文性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2]厉向君、尹世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2期
    [33]厉向君.港台及海外的无名氏研究管窥.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第4期
    [34]林锡潜.探寻生命与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论无名氏的小说.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10月
    [35]刘瑞弘.互文性超文性与文学原型——<吴越春秋史话>与<吴越春秋>的互文性关系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
    [36]罗婷.边缘与颠覆:克里斯特瓦的女性主义诗学.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37]刘学良.论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8]刘志荣.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论<无名书>.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39]孟丹青.人生意义的形而上叩问——论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第3期
    [40]钱理群. <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4月
    [41]乔世华.简论<无名书>.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第1期
    [42]全炯俊.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活着>与<红高粱)的电影改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43]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文学评论.2001(6)
    [44]童庆炳.新理性精神和文化诗学.东南学术.2002(2)
    [45]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6]童庆炳.文化诗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结合.甘肃社会科学.2008(6)
    [47]童庆炳.审美论-语言论-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4)
    [48]王建斌.真诚:十七年时期作家的主体精神趋向.社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4期
    [49]汪凌.文坛的独步舞——无名氏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第6期
    [50]王明科.建构的圆满与乌托邦:无名氏的文化反思品格.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第4期
    [51]王明科.新浪漫派:无名氏小说的流派定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第2期
    [52]王明科.建构: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1期
    [53]王明科.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比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1期
    [54]王明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三个特征,船山学刊,2006,第1期
    [55]王明科.怨恨与无名氏创作的文化理想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1期
    [56]王明科.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社会科学评论.2007,第1期
    [57]王文娟.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色彩革命.美术.2007.5
    [58]王欣、石坚.时间主题的空间形式:福克纳叙事的空间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7(5)
    [59]汪小林.现代通俗小说审美意识的变革.长沙大学学报.2009.7
    [60]汪应果.无名氏谈(无名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第4期
    [61]汪应果、赵江滨.无名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
    [62]魏萍.<海艳>的意象解读——无名氏小说重读之一.西华师范大学虚报.2006年第6期
    [63]魏萍. (海艳>中的海和湖.理论学习.2003年第10期
    [64]吴道毅.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65]吴冬华.艰难的探索——论(无名书>主人公印蒂的寻找过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6]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67]邬红梅. <无名书>追寻意识探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2月
    [68]邬红梅.从<无名书>看无名氏的生死观.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4月
    [69]萧成.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70]萧同庆.“世纪末果汁”:中西文学的精神遇合.文学评论.1996(6)
    [71]徐雁.槃涅更生志正踌——试论<无名书)的独特性及局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1期
    [72]闫立飞.风景叙写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模式与观念的形成.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3]尹成君冯志才.论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4]虞又铭.中西“火”意象的差异及其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
    [75]张萍萍.论40年代作家的“文化宗教情怀”.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6]张荣翼.从边缘到中心——词、曲、小说的文体变迁与知识分子话语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77]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1月
    [78]张晓毓.文本间的指涉与互文性的文本——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互文性策略.名作欣赏.2007年.第1期
    [79]赵江滨.移向“现代”的足迹——无名氏文学创作简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4月
    [80]赵江滨. (无名书):孤寂岁月中的文化创造.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81]赵凌河.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82]赵智.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勇气——论无名氏的存在主义思考.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
    [83]赵智.精神世界的漫游与透射——论无名氏对(浮士德>象征艺术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84]郑春.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山东大学学报.2002(1)
    [85]朱寿桐.心态、姿态与情态——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文学评论.2005.3
    [86]祖国颂.文化诗学的实践维度与学理空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