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路径依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世界性的体制转轨背景下,体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存在意义和发展走向,不在于纯粹学理论证和抽象构造图景,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经验考察中,运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视角对它的建构与运行的历史脉络做全面梳理和分析,才能对它的产生必然性、存在合理性、变革前景性等问题作出更令人信服的回答。本文以马克思制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诺斯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工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是所有制及相关宏观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一主题,就是以路径依赖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的存在环境和社会条件为考察基础,在历史轨迹和现实条件中揭示它生成和演进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特征,从而体悟它的存在合理性和发展前景性。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大范畴,因此把研究边界界定为所有制及相关的宏观经济制度,重点涉及与中国制度安排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无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础还是诺斯的分析工具,所有制及相关制度的展开都离不开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制度的互动规定性,本文也遵循这一互动的基本框架,形成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是所有制及相关的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为主题,以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路径依赖的互动作用机理为主线的论述框架。
     诺斯把制度作为研究经济史的核心,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揭示制度的路径依赖特征。他的路径依赖理论引起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这种兴趣实质上折射出中国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诉求,制度改革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而改革理论需要突破,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影响力的凸显是探讨中国制度改革理论需要新的理论工具的反映;路径依赖理论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制度改革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把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方法拓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关键在于它的分析方法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特征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直击经济制度变革的核心问题,即了解过去经济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路径留下什么遗产,需要在这些遗产基础上把握好未来制度安排的路径走向;启示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的预设条件进行符合历史真实的阐述,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置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历史存在之中来分析它的理论渊源和时代特征,追寻它的路径依赖轨迹,只有理解历史存在制度对现实制度安排的影响,对经济制度变迁相关的其他制度条件给予充分关注,才能对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把路径依赖理论引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从方法论角度讲,需要首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尽管路径依赖是人们时常运用的范畴,但系统分析路径依赖理论的方法以及对它的作用机制给出满意描述的则少见;二是从微观经济学的技术层面研究的多,而综合性的理论层面研究的少,把路径依赖理论拓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则尚未见到;三是把马克思制度理论与诺斯制度理论对比研究的多,而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少。本文试图给上述三个问题以更合理的解答,论述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指导意义,挖掘和整理路径依赖理论的方法论价值,在比较中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阐述论文主题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做到坚持马克思制度理论指导与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工具二者的统一,把握住史论结合、重点在论,宏观与微观结合、重在宏观,中外结合、重在中国,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理论这四个研究方法,为研究论文主题确定研究视角和奠定方法论基础。
     制度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决定历史制约着现实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研究,需要历史材料的印证,也需要首先对历史进行反思。本文首先梳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的历史轨迹,阐述不同时期路径依赖正负效应的表现,总结前人设想和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所产生的正负路径依赖效应,论述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制度在形成经济制度路径依赖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中苏两国都是在计划体制的潜力逐渐耗尽而陷入路径闭锁的基本相同的客观历史环境中却有不同改革路径选择的原因和最终选择,俄罗斯否定历史成就,实行政府强制的激进型制度变迁,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遵循路径依赖的规律,尊重历史成就,实行政府主导的双向流动型制度变迁,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考察可见,马恩在实践理念中使社会主义制度设想的理念形态与表现形态二者逻辑地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中产生初始制度的影响;从列宁开始的传统实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对马恩制度设想有深深依赖,但在实践具体中制度的理念态与表现态二者出现游离,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是用实践理念来分析实践具体中如何把社会主义制度的理念态与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态统一起来,在实践维度中制度的理念态与表现态二者重新统一,认识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是我们理解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的历史基础。
     制度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决定现实关切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声誉与前途。阐述中国进一步突破路径闭锁、形成良性路径依赖、建构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就是要理性认识理论社会主义制度设想产生的正负效应,客观审视新制度安排的优势和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为中国进一步冲破路径闭锁和建构未来制度提出建设性的路径选择,从战略路径讲,要把握住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经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把握住结构性协调原则,解决经济制度安排的合法性问题;把握住适应性效率原则,解决经济制度安排的现实性问题,合理性要有合法性和现实性的支持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合法性和现实性要有合理性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获得其力量,合理性、合法性、现实性三者统一才能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从策略路径讲,仍然需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主题与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的双向流动型制度变迁。一是所有制及相关制度安排坚持效绩导向,深化对所有制的认识,有必要把所有制从根本制度中剥离出来,明确所有制从根本上讲是手段方法问题,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结论没有理论和实证的充分支持,公有制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我们需要从发展国民经济出发,着眼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对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做深入探索;二是国家作用坚持掌舵导向,论述国家在经济制度安排中形成良性路径依赖应该如何适度有效地发挥作用,提出“制度政府”概念及内涵,论述制度政府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及相关制度安排中如何发挥适当的经济功能;三是意识形态作用坚持宽容导向,论述在经济制度安排中形成良性路径依赖如何从意识形态方面获得合理的、自然的支持,阐述意识形态制度创新从刚性到宽容的转变,着重分析意识形态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及相关制度安排中的引导价值和资本价值。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共同富裕、人的发展等价值理念是它发展路径的主线,也是它在逆境中得以生存和更新的牢固根基和力量所在,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存在先验规定的唯一发展模式,具有独特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转型与发展双重任务的有机结合,因而在独特性中又蕴涵着普遍性的价值,当它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经验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威望的提高,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更生的契机。我们有理由为成功的制度转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绩效而自豪,有理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生而高兴,但没有理由失去清醒的自我认识,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念态与体现态在实践维度中内在统一,做到所有制及相关制度与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良性路径依赖,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从现实还是未来都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worldwide system shift,comprehension of the very existence and orientation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nd a more convincible answer to such questions as its inevitable origination,existence rationality and promising reformation,does not consist in a purely theoretical argumentation and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but in a thorough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path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by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tools an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Guided by the Marxist theory of system and taking as an analytical tool Douglas North's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this dissertation dwells on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s mainly an issue of path dependence concerning the ownership system and related macroeconomic system".Based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ath dependence features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under its current realities,and thus reveals it rational existence and promising reformation.Since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s broad in denotation and rich in connotation,the research is limited to cover merely the ownership system and related macroeconomic system.It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directly relevant to the Chinese system arrangement.In the meanwhile,because the demonstration of ownership system and its related system is,as stipulated by both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North's analytical tool,determined by the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 of stat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system,an interactive framework of argumentation is formulated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s mainly an issue of path dependence concerning the ownership system and its related macroeconomic system",and to center on the role of state and ideology in formulating the path dependence of a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involved.
     By placing the system studies in the center of economy history,Douglas North lays bare the path dependence features in a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In the circle of China's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great interest in North's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reflects in essence a demand on China's system reform among the scholars.And the ever increasing influence in China of North's theory of system shift reflects the need for a breakthrough in reform theory and a new theoretical tool to explore China's system reform.The path dependence theory,includ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research method,and analytical tool,is very powerful in interpreting the issues facing China's system reform during the period of system shift and enjoys significant practical values.The key to the extens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path dependence theory to the studies on scientific socialism lies in that this analytical method is inherently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reformation.Striking on the core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the method commands the arrangement of future path orientation for a system by inheriting what remains in the past economic system development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inspires us to make a historically authentic expatiation on preconditions for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to analyze its theoretical origination and epochal characteristics,and to pursue its path dependence trace by placing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n a certain system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existence,for only with a realiz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existence on a current system can enough attention be paid to other system conditions for an economic system shift and a fully convincing interpretation given to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urrently practiced socialist system arrangement.
     Epistemologically,the introduction of path dependence theory into scientific socialism requires the solution of qu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there lacks in literature a satisfactory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ath dependence methodology and its working mechanism,though the path dependence is a commonly used category.Second,there are more studies on path dependence from the technical side of microeconomics than on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level,and no previous literature is found to extend the path dependence theory into the studies on scientific socialism.The third question is that more attention is given to comparing Marxist system theory with North's system theory than to combining the two.Aimed at offering more reasonable solutions to the above three questions,this paper exhibits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t system theory,excavates and tidies up the epistemological values of path dependence theory,and formula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and analytical tool for the argument by combing the two.Adherence to the theoretical guiding role of Marxist system is made consistent with the adoption of path dependence analytical tool.To fix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lay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the author employs four research methods,that is,a combination of argumentation and history,a combination of the macroscopic and the microscopic research,a combination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with emphasis all on the latter.
     The path dependence features exhibited in a system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binding on the choice of reform path.Thus studies on the path dependence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first of all demand a re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 reflection on history.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trace of path dependence formed in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reformation,the paper demonstrates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path dependenc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ums up those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forerunners' propositions and practice concerning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rrangement,discusses the role of stat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system in forming the economic system path dependence,and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and the actual different choices made by China and former Soviet Union in a basically similar objectiv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when both countries border on the exhaustion of planning system potentials and path locking.However,Russia, denying it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finally implements the government-controlled radical system shift and adopts the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whereas China,following the law of path dependence and paying respects to historical achievements,implements the government-guided double-flow system shift and adopt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Studies here show that the proposition about socialist system made by Marx and Engels is a logical integration of system ideology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conception of practice.This proposition has exerted its influence of an initial system in the path dependence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reformation.The traditional practical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rrangements initiated by Leni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proposition by Marx and Engels,but in practice the system ideology and representation are separated. The new arrangements in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ensur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deology of socialist system with its representation in practice that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t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In practical dimension the system ideology and representation is reunified and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process lays a historical foundation for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economic arrangements.
     The path dependence that characterizes a system determines the current concern for the honor and prospect of a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To reveal how China can further break the path locking and form a favorable path dependence,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a new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we must rationally concei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theoretical socialism system conception and objectively examin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new system arrangements.And on the basis of this,we must offer a constructive path selection for China to break the path locking and to construct a future system.Viewed from the strategic path,we must grasp the principle of human dimens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ationality as concerns the economic system arrangement,to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ve coordin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gality as concerns the economic system arrangement,to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ve efficienc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ality as concerns the economic system arrangement. Among all these,the rationality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legality and reality to show its value,the legality and realty requires the value concept from the rationality to acquire its force,and finally all three must be united to form a favorable path dependence.Viewed from the policy path,we still need to grasp the theme and orient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and stick to the government-guided double-flow system shift.Firstly,the ownership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arrangements must be performance-oriented.The understanding of ownership system must be deepen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eparate the ownership system from the fundamental system,to nail it down to an issue of ways and means.Certainly this does not mean to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ivate ownership is the most efficient.To realize the socialist goal of common wealth,the public ownership is still the best.We need to star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focus on the adjustment of ownership structure,and further explore the existing forms and realization ways of public ownership.Secondly,by adhering to the state role of steering,we elaborate the proper role of state in forming the favorable path dependence of an economic system;and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system government" to elaborate the appropriate role of a system government in ownership system adjustment and related system arrangement.Thirdly,by adhering to the tolerate orientation role of ideology,we demonstrate how the forming of favorabl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rrangement can obtain a rational and natural support from the ideology and the shift of ideological system renovation from rigidity to tolerance,laying emphasis on the guiding value and capital value of ideology exhibited in the ownership system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related system arrangement.
     The main route of developing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lies in pursuing such values as equity and justice,common w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And it is just where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s solidly founded upon and its power comes from in adverse conditions.Moreover,there is no fixed transcendental developing mo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The unique socialist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reaches a combination of paradigm shift and development,so there lies in its uniqueness an universal value.When it becomes an experience borrowed by other states,the system shift in fact makes the socialist system more reverent and brings an opportunity for its own regeneration.We are proud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chievements resulting from the successful system shift in China and gladdened at the regeneration of a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t we must remind ourselves that there are still much to be desired in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an integration of the system ideology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favor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ownership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and state system and ideology,and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favorable excellent path dependence.
引文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9页。
    [1]吴敬琏著:《何处寻求大智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3月版。
    [2]秦海著:《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严清华等著:《路径依赖、管理哲学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韩毅著:《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韩毅著:《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研究——理论、方法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转引自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81页。
    [2]戴维斯、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第269页。
    [1]保罗·皮尔逊等:《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何俊志等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89页。
    [2]张宇燕著:《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18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27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第50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第6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10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页。
    [1]参见卢现样主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80-183页。
    [1]戴维斯、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第306页。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载《改革》1995年第3期,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1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2-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17-6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532页。
    [1]李增刚:《制度经济学的三大范式》,载邹东涛主编《经济中国之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54-25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95-696页。
    [2][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9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26页。
    [1]参见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载林岗、张宇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5-6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第7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第20页。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11-112页。
    [1]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71页。
    [1]参见杨汇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考察:方法论的视域》,载《求索》2005年第8期,第17页。
    [2]道格拉斯·C.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载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4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62页。
    [1][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8页。
    [2]阿夫纳·格雷夫著:《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版。
    [3]胡乐明等著:《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8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68页。
    [2]参见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46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绪论》,载[美]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页。
    [2]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93-194页
    [3]转引自许晖:《诺斯解构制度抽丝剥茧》,载《新华航空》2007年第9期,第25页。
    [1]道格拉斯·C.诺斯:《绪论》,载[美]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14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83页。
    [1]参见顾钰民著:《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应用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75-1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585页。
    [3]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前言第1页。
    [1]卢现样主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1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第68页。
    [1]吴宣恭等著:《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53页。
    [2]顾钰民著:《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应用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49页。
    [3]荣兆梓等著:《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24-26页。
    [4]杨波著:《产权理论与实务——兼论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47-49页。
    [5]杨文进:《从国家与产权的关系看所有制的内容》,载王振中主编:《产权理论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5年4月版,第168-169页。
    [1]杨波著:《产权理论与实务——兼论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05页。
    [3]道格拉斯·C.诺斯:《时间历程中的经济绩效》,载诺斯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4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5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01页。
    [3]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13页。
    [2]道格拉斯·C.诺斯:《时间历程中的经济绩效》,载诺斯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420-421页。
    [1]林岗、刘元春:《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的两种解释的比较》,载林岗、张宇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328页。
    [2]胡乐明等著:《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77-2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73-47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第297页。
    [1]参见于金富等著:《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89-9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6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84-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3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89-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28页。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8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76页。
    [2][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侦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4页。
    [1]《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1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60页。
    [3]文魁等著:《历史存在权——公有制功能及其市场型实现新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50-5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41-342页。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93-794页。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274-275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638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77页。
    [1][俄]米·戈里诺夫、谢·弗·察库诺夫:《列宁新经济政策构想的形成与发展》,载王丽华主编:《历史性的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3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296-297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569-570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20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527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573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37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602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17—618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72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38页。
    [4]《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350页。
    [5]《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346页。
    [1][俄]米·戈里诺夫、谢·弗·察库诺夫:《列宁新经济政策构想的形成与发展》,载王丽华主编:《历史性的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版,第27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37-738页。
    [3][俄]德米特连科:《对新经济政策的四个考量》,载王丽华主编《历史性的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48页。
    [4][匈]格·萨穆利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田大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1月版,第77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596页。
    [2][俄]德米特连科:《对新经济政策的四个考量》,载王丽华主编:《历史性的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45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73页。
    [2][俄]米·戈里诺夫、谢·弗·察库诺夫:《列宁新经济政策构想的形成与发展》,载王丽华主编:《历史性的突 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版,第26页。
    [1][俄]霍多尔科夫斯基:《论列宁的合作社构想》,载王丽华主编:《历史性的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61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569-570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504页。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68-769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536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777页。
    [1][波兰]W·布鲁斯、K·拉斯基著:《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银温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第22-23页。
    [1]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3月新1版,第15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4月版,第3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286页。
    [1]《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版,第556页。
    [1]托洛茨基:《垂危的苏维埃经济》,纽约先锋出版社 1931年版,第29-30页;转引自张旭昆著:《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版,第4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239页。
    [1]保罗·皮尔逊:《回报递增、路径依赖和政治学研究》,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何俊志等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203页。
    [2]刘丽娟:《避免超越制度的力量左右制度——与道格拉斯·诺斯谈转轨国家制度缺口和制度的演进》,载《商务周刊》2004年9月20日,第82页。
    [1]刘丽娟:《避免超越制度的力量左右制度——与道格拉斯·诺斯谈转轨国家制度缺口和制度的演进》,载《商务周刊》2004年9月20日,第81页。
    [1][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版,第235页。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版,第230-231页。
    [3][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版4月版,第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第11页。
    [2]道格拉斯·C.诺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1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864页。
    [1]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5月版,第48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3页。
    [1]《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第302-303页。
    [2]《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 1955年12月版,第151页。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11月新1版,第383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1096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1318页。
    [3]《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274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7页。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版,第236页。
    [3][英]斯蒂芬·克利索德编:《南苏关系(1939-1973)》,人民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第357页。
    [1][奥]卡尔·门格尔著:《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09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4月版,第386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4月版,第29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172页。
    [1]转引自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50页。
    [1][匈]玛丽亚·乔纳蒂著:《转型:透视匈牙利政党——国家体制》,赖海榕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9页。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36页。
    [3]戈尔巴乔夫著:《改革与新思维》,苏群译,新华出版社 1987年12月版,第11页。
    [1]戈尔巴乔夫著:《改革与新思维》,苏群译,新华出版社 1987年12月版,第11-12页。
    [2]参见路南泉著:《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11月版,第503-504页。
    [1][丹]奥勒·诺格德著:《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孙友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49页。
    [1]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第144页。
    [2]转引自[丹]奥勒·诺格德著:《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孙友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74页。
    [3]转引自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33、39页。
    [1]转引自李慎民等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34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494页。
    [3]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91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11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3、116、137、223、227、261、369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14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11页。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5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373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31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37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65页。
    [1]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第160-161页。
    [1]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3月新1版,第88页。
    [1][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版,第12-13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24页。
    [1]张宇燕著:《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10月版,第17页。
    [2]刘丽娟:《避免超越制度的力量左右制度——与道格拉斯·诺斯谈转轨国家制度缺口和制度的演进》,载《商务周刊》2004年9月20日,第82页。
    [1]靳涛著:《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版,第196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0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95页。
    [3]保罗·皮尔逊:《回报递增、路径依赖和政治学研究》,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何俊志等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218页。
    [4]参见吴敬琏著:《何处寻求大智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3月版,第355-3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294页。
    [1]参见张云飞著:《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人民出版社 2001年7月版,第396-39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2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30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第2版第19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2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第2版第1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100页。
    [1][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侦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版,第34页。
    [2][波兰]亚当·沙夫:《当代社会主义的“空白领域”》,载戈尔巴乔夫等著:《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年1月版,第1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33页。
    [1]刘丽娟:《避免超越制度的力量左右制度——与道格拉斯·诺斯谈转轨国家制度缺口和制度的演进》,载《商务周刊》2004年9月20日,第81页。
    [2]参见文魁:《共同利益与社会主义》,载程恩富、顾海良主编:《海派经济学》(第3辑),2003年11月版,第20页。
    [1]卢现样主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版,第184页。
    [1]参见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3-10页。
    [1]参见程虹著:《制度变迁的周期》,人民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第305页。
    [1]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版,第184-185页。
    [1]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现代转型》,载吴易风等主编:《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西方 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第30页。
    [1]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12月版,第101页。
    [1][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版,第12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11页。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第112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3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36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43页。
    [3]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11页。
    [1]邹东涛:《所有制理论要与时俱进,所有制改革要不断创新》,载邹东涛主编:《经济中国之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75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323页。
    [1]参见邵腾著:《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版,第195页。
    [1][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版,第14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07-208页。
    [1]于金富等著:《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6月版,第263-271页。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第11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10页。
    [1]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9年1月版,第37页。
    [2]。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新一版,第6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新一版,第17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新一版,第185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10月版,第10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5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77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70页。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92页。
    [1]参见朱鸣雄著:《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第252-254页。
    [1]涂永式著:《制度结构创新论纲》,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12月版,第188-190页。
    [2]王东京等编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版,第180页。
    [1]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第166-167页。
    [1]刘丽娟:《避免超越制度的力量左右制度——与道格拉斯·诺斯谈转轨国家制度缺口和制度的演进》,载《商务周刊》2004年9月20日,第81页。
    [2]高萍著:《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8月版,第11页。
    [1]文森特·奥斯特罗姆:《隐蔽的帝国主义、掠夺性的国家与自治》,载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版,第46页。
    [1]林毅夫、蔡昉、李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第202页。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第402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77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78页。
    [1][美]托尼·赛奇:《中国改革中变化的政府角色》,载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8月版,第31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52页。
    [2][日]大野健一:《通向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和政府的作用》,载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48页。
    [1]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版,第304页。
    [1]参见陈荣荣等主编:《中国经济增长:制度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7月版,第267-273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464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34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23页。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第112页。
    [3][英]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 1983年6月版,第63页。
    [1]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机会、差异及复杂性》,载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版,第307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328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336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51-15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51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新一版,第51页。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18页。
    [4]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68页。
    [5]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90页。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第118页。
    [2]参见王文贵著:《互动与藕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版,第74页。
    [3]参见马宝成:《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新视野》2001年第3期,第37-39页。
    [1]参见卢新波著:《论学习型体制转型——后发展国家市场化进程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6月版,第125-127页。
    [2]参见李露亮、李露钢著:《制度经济学——原始积累及制度变迁问题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0年8月版,第195页。
    [3]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新一版,第71-7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72页。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年6月版,第5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275页。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11月新1版,第4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版,第434页。
    [1]转引自宋惠昌著:《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版,第25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64-65页。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第381页。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第379页。
    [3]转引自倪志伟:《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来源》,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何俊志等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236页。
    [4]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6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05-106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69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2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33-34页。
    [2]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47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7页。
    [2]诺曼·尼科尔森:《制度分析与发展的现状》,载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版,第22页。
    [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第402页。
    [1]道格拉斯·C.诺斯:《对制度的理解》,载[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2]参见严清华等著:《路径依赖、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版,第278页。
    [1]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103页。
    [1]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4月版,第5-6页。
    [2]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4月版,第4页。
    [1][美]斯蒂格利茨著:《全球化及其不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版,作者中文版序Ⅳ-Ⅴ。
    [2]刘丽娟:《避免超越制度的力量左右制度——与道格拉斯·诺斯谈转轨国家制度缺口和制度的演进》,载《商务周刊》2004年9月20日,第82页。
    [3][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0-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3.《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
    6.《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7.[美]阿夫纳·格雷夫著:《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版.
    8.[丹]奥勒·诺格德著:《经济民主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轨比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9.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版.
    10.程恩富、胡乐明主编:《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1.程恩富、顾海良主编:《海派经济学》(第1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2.程恩富、顾海良主编:《海派经济学》(第3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13.程恩富等主编:《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4.陈虹著:《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5.陈荣荣、王新宏主编:《中国经济增长:制度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6.陈维著:《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对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4月版.
    17.陈文通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8.陈燕著:《公平与效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9.[美]道格拉斯·C.诺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0.[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
    21.[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23.[美]道格拉斯·C.诺斯等著,[美]李·J·阿尔斯通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4.董建新著:《人的经济哲学研究——“经济人”的界说、理论分析与应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5.董瑞华、傅尔基著:《经济学说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6.[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
    27.F·A·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8.F·A·哈耶克著:《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9.方竹兰著:《市场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30.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9月新1版.
    31.[波兰]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刘晓勇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2.高德步著:《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33.高萍著:《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4.国彦兵编著:《新制度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5.顾钰民著:《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应用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6.黄和新著;《马克思所有权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37.黄少安主编:《制度经济学研究》(第7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38.韩毅著:《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9.韩毅著:《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研究——理论、方法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0.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1.何玉长等著:《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2.胡乐明、张建伟、朱富强著:《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纵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3.胡键著:《俄罗斯转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4.胡潇著:《唯物史观第一原理——生产方式辩证法的现代诠释》,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12月版.
    45.华民等合著:《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6.靳涛著:《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47.[美]克里斯多夫·克拉格主编:《制度与经济发展——欠发达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与治理》,余劲松、李玲、张龙华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8.[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
    49.[美]科斯、诺斯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0.孔陆泉著:《解开马克思“个人所有制”之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51.李建德著:《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4月版.
    52.李军林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一种博弈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3.李露亮、李露钢著:《制度经济学——原始积累及制度变迁问题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8月版.
    54.李萍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55.李松龄著:《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56.李慎明等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57.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
    58.吕中楼著:《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9.吕炜著:《反驳与猜想——中国改革如何才能不被曲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2月版.
    60.吕炜著:《经济转轨理论大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版.
    61.鲁鹏著:《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62.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版.
    63.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64.卢新波著:《论学习型体制转型——后发展国家市场化进程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版.
    65.路南泉著:《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66.刘文革著:《强制性制度变迁——“俄罗斯转轨之迷”的经济学解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67.林毅夫、蔡昉、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68.[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4月版.
    69.马健行编著:《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0.马凯、曹玉书主编:《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71.孟捷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72.潘伟杰著:《制度·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版.
    73.彭学农著:《从制度经济学看哲学与经济学之互动》,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4.[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月版.
    75.[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76.秦海著:《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版.
    77.荣兆梓等著:《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78.盛洪著:《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79.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80.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
    81.[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著:《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版.
    82.邵腾著:《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83.苏东斌主编:《“制度人”假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版.
    84.商晨著:《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
    85.宋士昌主编:《科学社会主义通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86.宋小敏著:《经济制度变迁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87.唐未兵著:《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88.涂永式著:《制度结构创新论纲——建设与完善中国市场体系的制度经济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2月版.
    89.王丽华主编:《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90.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91.王文贵著:《互动与藕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 月版.
    92.王玉海著:《平滑转型推进的动力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93.王祖强著:《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4.吴光炳著:《中国转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95.吴敬琏著:《何处寻求大智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3月版.
    96.吴敬琏等著:《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97.吴宣恭等著:《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98.伍装著:《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99.文魁等著:《历史存在权——公有制功能及其市场型实现新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100.汪洪涛著:《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01.许庆朴等著:《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2.薛汉伟、王建民著:《制度设计与变迁——从马克思到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03.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04.辛鸣著:《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05.[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106.[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7.[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08.俞思念、于文俊等著:《中国社会主义认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09.虞崇胜著:《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10.于金富著:《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6月版.
    111.于连坤主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12.于喜繁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若干问题创新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13.严清华等著:《路径依赖、管理哲学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14.杨波著:《产权理论与实务——兼论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年2月第1版.
    115.杨春学著:《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16.杨冬云著:《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117.杨虎涛著:《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18.杨哲英、关宇编著:《比较制度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19.姚洋著:《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20.袁峰著:《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问题的制度对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21.周小亮等著:《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兼容问题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版.
    122.赵天成、李娟芬著:《马克思的幽灵与现实——运用当代阐释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23.赵士发著:《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24.赵晓雷著:《中国现代经济理论1949-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25.赵阳著:《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
    126.朱鸣雄著:《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7.朱启才著:《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28.朱琴芬编著:《新制度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129.曾枝盛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0.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31.张传平著:《市场逻辑与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32.张继焦著:《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33.张茂兴、李报民著:《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34.张仁德等著:《新比较经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35.张维迎主编:《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36.张旭著:《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37.张旭、周新城、张琳著:《认知与探索——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38.张旭昆著:《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版.
    139.张宇著:《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40.张宇燕著:《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141.张卓元主编:《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42.[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43.邹东涛主编:《经济中国之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