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从多维视角分析和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就医问题,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运行机理,也有助于我们从制度上进一步揭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研究;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机制研究;关于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完善中的职责研究;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实践模式研究;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践上还存在着很多欠缺和不足一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理论上的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如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研究较多,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研究得较少;对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完善中的职责和作用研究得较多,但对农民这一主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完善中的参与机制和参与作用研究得较少;对如何加强对合作医疗需方的管理研究较多,但对如何加强对合作医疗供方的有效管理研究得较少;特别是从制度设计、主体职责、外部环境等多维视角全面分析和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研究思路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相关理论、西方相关社会保障理论为依据,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度与环境、主体功能与主体行为等多重视角,对实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现实路径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分析和研究,目的就是探寻能确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和思路,以最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从理论上对建立和发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揭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可行条件。二是基于调研获取的大量可靠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作了较为详尽、系统地描述,并对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成绩进行了客观、全面地整理和分析;三是从制度设计、主体职责、外部环境等不同视角,就如何顺利推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回顾与反思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曲折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20世纪60-70年代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农村的兴盛时期,兴盛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性推动使农村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获得了强大的外力;“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为农村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体制保障;低成本运营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村合作医疗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运行基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农村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大面积解体,而且恢复与重建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职能缺位制约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与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力量弱化直接削弱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经济和组织基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自身的制度缺陷使其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农民参与意愿不强使合作医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群众基础;医疗服务过度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使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难以为继。通过对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曲折发展历程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我们得出了三点结论:其一,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确保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其二,适宜的制度环境是确保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三,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公共支持是确保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立和发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其必要性可以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分析。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保障理论和合作经济理论的相关论述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思想为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西方国家有关学者关于风险理论、反贫困理论、福利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国家干预理论的论述从不同方面为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现实依据主要包括: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维护和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行条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为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社会条件;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条件和组织条件。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昭示了这一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2003年以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为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各级政府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在组织管理上也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经办机构进行日常业务运作的组织体系。其二,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其三,农村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条件有所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开始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制度设计及制度运行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其一,制度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在筹资环节,还存在着筹资水平低、筹资渠道不畅、筹资不公平等问题;在补偿环节,还存在着补偿受益面窄、补偿程度低、报销程序繁琐等问题;在基金监管环节,还存在着基金被挤占、被挪用、被贪污的监管漏洞。其二,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主体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主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如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宣传不到位、监管不力、立法滞后等问题;农民还存在着参合意愿不强以及参合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定点医疗机构还存在着诱导农民医疗需求、诊疗不规范、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其三,在外部环境方面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甚至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解决,将可能降低这项制度的保障效力或者导致制度目标的偏离,阻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科学设计问题,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职能作用并不断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同时还必须不断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其一,必须解决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科学设计和不断完善问题。要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科学原理,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和补偿机制。其二,必须把政府、参合农民、定点医疗机构三方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发挥三方主体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政府必须吸取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兴衰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切实承担起制度设计、宣传发动、资金投入、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卫生服务、行政立法等多项重要职能。二是必须充分重视并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参合农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必须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强化其医疗服务意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其为参合农民提供规范、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其三,必须不断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外部环境。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药品市场改革、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
     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过程,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同时,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行,制度本身面临的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必须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本身也应该具有可持续性。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ims to discuss issues on China'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develop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new system is strongly featured by joint support and relief with combined commitment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direction and support, farmers'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pool of funds by parties of individuals, collectives, and governments, so as to enable farmers to access medical care when in need, lessen their financial burden, and improve their level of health. The nature of the new system itself as well as in-depth discussions abou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xplorations about the path to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ystem suggests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findings will help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ystem, identify the condition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ultimate goal to materialize, and yield institutional insights for how and in what new directions the new system will develop.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hina's current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has developed mainly along the following lines. They include its fund raising mechanism, compensation mechanism,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its construction and amelioration, practiced models of its experimental area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ictors of its implementation, etc. Though these findings have laid foundations and opened paths for further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there are some gaps need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improved in both practice and theory respects. Though there has been a relatively large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new system itself,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its construction and amelioration and their role, recipients management enhancement, little has been done with societal environment for the new system to be grounded in, farmer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function for its construction and amelioration, effective supplier management enhancement. Significant remains lack of systematic discussion about the new syst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of empirical study as well.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open such a discussion and fill the gap. Inspired by the current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present study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its background, i.e. the construction of a full-scale well-off society and a socialist new village through vigorous efforts an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oretically grounded on soci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ve economy by Marxist classic writers, relevant rural medical care security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relevant western social security. Its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characteristically multi-dimensional, inclusive of a combination of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approaches,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and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system and environment, participating agent function and conduct, etc. A holistic, multi-dimensional, multi-layered study i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path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Its objective is to explor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for the new system to healthily develop and sustain.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li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respects. First, it opens a holistic and multi-dimensional discussion about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meliorat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hereby reveal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Second, it provides a relatively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operation based on a large collection of reliable statistics and data and an objective, and sufficient catego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new system. Third, it concludes with some ideas and proposals for how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ystem from perspectives such as system design, agent accountabilit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new system evolves from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require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China's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Explanatory reasons for success or failure in the course of China's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lay foundations for analyzing problems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nd provide insights on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has yielded three findings. First, a comprehensive system is designed to ensure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Despite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farmers the health,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design was flawed and insufficient because of a limited fund coverage, weak capacity to shelter from risks, lack of effective expense restraint mechanism for farmers, and effective fund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a focus on prevention but a low level of protection. These weaknesses were closely ti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for its operating environment. All in-built deficiencies determine th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Second, appropriate environment is required for a system to operate soundly. Even the same system design will have varied outcome if operating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From 1960s through 1970s,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functioned well because its arrangement was suitable for its operat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1980s through the 1990s, the widespread breakdown and subsequent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were attributable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 wa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traditional system. Third, the government's active intervention and public support was key to sustainable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development.
     To develop and ameliorate a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ractical. The necessity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propositions related to soci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ve economy theories by Marxist classic experts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new rural medical system. Guidelines for the rural medical care and hygiene cause by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such as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Hu Jintao, constitute the direct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new system. Other theoretical sources include proposi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western risk theory, counter-poverty theory, welfare economic theory, human capital theor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to construct and ameliorate the new system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by defending and warranting citizens' health right, an eventuality of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n important guarantee by smoothly promoting a new socialist village, and an important mov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treatment standard and improve their service capacity. Moreover, external environment also constrains the new syst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gnificant is the constraint of farmers' low income, particularly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se problems, if not managed and solved duly and effectively, may reduce its security effect or lead in a wrong direction, thereby hindering its healthy 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requires a proper scientific system design, continual efforts in mobilizing parties concerned to their full play and in regulating their conduct, and efforts in improving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irst,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and invent the fund-raising mechanism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system based on thorough survey and research and guided by relevant scientific principles so as to continually ameliorate the system design. Second, it is urgent to marshal the commitment by three main parties concerned in the new system, i.e. government, participating farmers, and designated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bring their function and role to full play: 1) the government must learn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medical system boom and collapse, and practices outside mainland China as well, and under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of system design, propaganda and launch, pumping funds,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among other functions; 2) it is crucial to stimulate farmers' participation by all means and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problem to a minimum extent; and 3) it is necessary to reinforc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designated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raise their service awareness, regulate their service conduct, so as to provide participating farmers with standard, high-quality, and affordable medical service. Third, it is a must to continually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avorable to the new system's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gorous efforts must be taken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further the rural drug market reform and the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fine the rural medical relief and support system, etc.
     As an evolving process, the current new system involves continual cultivation and refinement.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and beyond have treatment standard and improve their service capacity. Moreover, external environment also constrains the new syst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gnificant is the constraint of farmers' low income, particularly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se problems, if not managed and solved duly and effectively, may reduce its security effect or lead in a wrong direction, thereby hindering its healthy 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requires a proper scientific system design, continual efforts in mobilizing parties concerned to their full play and in regulating their conduct, and efforts in improving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irst,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and invent the fund-raising mechanism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system based on thorough survey and research and guided by relevant scientific principles so as to continually ameliorate the system design. Second, it is urgent to marshal the commitment by three main parties concerned in the new system, i.e. government, participating farmers, and designated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bring their function and role to full play: 1) the government must learn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medical system boom and collapse, and practices outside mainland China as well, and under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of system design, propaganda and launch, pumping funds,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among other functions; 2) it is crucial to stimulate farmers' participation by all means and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problem to a minimum extent; and 3) it is necessary to reinforc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designated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raise their service awareness, regulate their service conduct, so as to provide participating farmers with standard, high-quality, and affordable medical service. Third, it is a must to continually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avorable to the new system's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gorous efforts must be taken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further the rural drug market reform and the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fine the rural medical relief and support system, etc.
     As an evolving process, the current new system involves continual cultivation and refinement.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and beyond have impacted and will impact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operates. New issues will emerge along with the on-going implementation and require solution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ones. In return, they call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hese lines of considerations not only give support for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present study but also highlight the need to continue the present line of study in the future.
引文
1 1952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7.50%;1978年占82.08%;1990年占73.59%;2000年占63.78%;2005年占57.01%;2006年占56.10%;2007年占55.06%。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市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3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4 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5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89-99页。
    6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7 张国富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83-87页。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9 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3]3号)。
    10 省卫生厅:王随莲副省长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暨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8日)。
    11[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90页。
    12 于润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4期,第10-11页。
    13 毛正中、蒋家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征及面临的挑战》,《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14-15页。
    14 王国林:《新旧合作医疗比较》,《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37-39页。
    15 张朝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8期,第12-14页。
    16 毛中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征及其涵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8期,第7页。
    17 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7-10页。
    18 柴志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第15-16页。
    19 刘启栋:《认同尴尬折射制度缺陷——漫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3-7页。
    20 华艳君、陈娥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述评》,《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9-11、52页。
    21 杨海文、於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中筹资机制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42-44页。
    22 柴志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第15-16页。
    23 代群等:《中南海新农村承诺,基层兑现几何》,《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4期,第4-5页。
    24 河北省卫生经济学会课题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机制与补偿模式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7期,第1-4页。
    25 叶宜德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理论问题讨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第5期,第32页。
    26 河北省卫生经济学会课题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机制与补偿模式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7期,第1-4页。
    27 高梦滔等:《从供给角度对新型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第3-8页。
    28 赖敬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探讨》,《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第1期,第183-184页。
    29 刘启栋:《认同尴尬折射制度缺陷——漫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3-7页。
    30 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及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249-252页。
    31 洪茵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5-19页。
    32 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第91-96页。
    33 曾祥炎:《政府信誉缺失对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11-13页。
    34 黄成礼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几点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4期,第3-6页。
    35 孙淑云、柴志凯:《论政府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责任》,《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第17-19页。
    36 欧阳仁根:《试论国家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责》,《财贸研究》2002年第3期,第28-31页。
    37 梁鸿:《中国农村现阶段社区保障的经济学分析》,百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38 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39 宫晓霞:《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第80-82页。
    40 陶纪坤:《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重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经济纵横》2004年第11期,第11-13页。
    41 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第124-131页。
    42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恢复公共支持农村卫生的脱困之路》,《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4期;《健康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8期。
    43 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7-10页。
    44 马根生:《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9期,第27-28页。
    45 郭振宗:《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调查与思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63-66页。
    46 吕璠、俞金枝:《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4期,第234-235页。
    47 周立业等:《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工作调查报告》,《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5期,第308-309页。
    48 柳清瑞、宋丽娟:《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分析——基于辽宁省辽阳市的调查》,《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8期,第30-33页。
    49 高梦淘等:《从需求角度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效果——云南省三个试点县的实证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5期,第9-12页。
    50 秦美娇等:《构建上海郊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调研》,《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7期,第11-13页。
    51 汪长如等:《安徽省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现况调查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7期,第475-477页。
    52 刘峰等:《江苏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查》,《中国保险》2004年第9期,第32-35页。
    53 田庆丰等:《对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基线调查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4期,第51-55页。
    54 汪和平、叶宜德、汪时东:《不同经济状况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的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5期;江芹、胡善联、王靖元:《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需求与供给》,《中华医院管理》2006年第6期;王艳:《论医疗给付结构对农民参与合作医疗意愿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5期;李彦敏、崔惠玲、郭华平:《从农户态度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态势》,《调研世界》2003年第5期。
    55 朱丽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评价》,《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5期,第23-24页。
    56 吴国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价体系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年第2期,第38-39、55页。
    57 李晓嘉、刘鹏:《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民贫困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1期,第18-22页。
    58 世界卫生组织:《在迅速变革的中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与选择》,2004年4月报告。
    59 张拓红、杨辉:《合作医疗补偿计划的实施》,《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年第8期,第17-20页。
    60 高梦滔、王健:《从供给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第4-9页。
    61 王晓峰等:《云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卫生软科学》2004年第6期,第293-298页。
    62 杨鸿:《宾川县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运行情况及初步成效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年第10期,第26-27页。
    63 李颖琰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4年第7期,第5-10页。
    64 常文虎、赵劲红等:《大病医疗统筹对农民灾难性卫生支出作用的案例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第2期,第5-10页。
    65 胡善联:《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运行状况》,《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9期,第24-25页。
    66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67 徐杰:《乡镇卫生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支点》,《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2期,第10-11页。
    68 河北省卫生经济学会课题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机制与补偿模式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7期,第1-4页。
    69 徐杰:《乡镇卫生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支点》,《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2期,第10-11页。
    70 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和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249-252页。
    71 张宜民:《论健康维持组织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示》,《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第35-37页。
    72 周海沙、李卫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5期,第5-8页。
    73 刘远立、住苒、陈迎春、胡善联、萧庆伦:《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10个县干预试验结果》,《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2期,第11-16页。
    74 毛正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目前面临的挑战》,《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14-15页。
    75 董忠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6-7页。
    76 龙桂珍、骆友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由农民“自愿参加”走向“强制参加”》,《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4期,第60-61页。
    77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78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79 G.布罗姆、汤胜蓝:《中国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中的角色与作用》,《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3期,第17-21页。
    80 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81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82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83 刘远立等:《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2期,第11-16页。
    84 萧庆伦、汪宏等:《中国农村医疗互助》,《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7期,第5-8页。
    85 汪宏等:《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公平性》,《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2期,第16-19页。
    86 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226页。
    87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88 这里的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指的是2002年中央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前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这里的“传统”是相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型”而言的。在我国,合作医疗一词最早见于1959年,该年12月卫生部党组在上报给中央的《关于全国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把人民公社社员集体医疗保健制度称为“合作医疗”。但当时并未给“合作医疗”一词以明确的定义。现在看来,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作医疗制度可定义为: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农民自愿参加,全体成员通过集体经济共同筹集资金,并在成员之间互助、共济、分担医疗保健费用风险,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为农村人口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保障制度。资料来源: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89 陈佳贵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90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91 邵德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模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92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93 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情况的回顾》,《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6期,第21-23页。
    94 张自宽等:《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第4页。
    95 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96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页。
    97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98 付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
    99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01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102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103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8页。
    104 陈佳贵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105 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211页。
    106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107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89-99页。
    108 袁木、陈敏章:《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9期,第1-4页。
    109 马振江:《试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5期,第51-52页。
    110 从地域分布来看,一类农村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以及南部沿海农村经济区。二类农村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以及豫皖鄂赣长江中下游农村经济区。三类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汾渭谷地、太行山、大别山农村经济区。四类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湘鄂川黔及秦岭大巴山、黔桂川颠高原、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区。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年鉴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
    111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
    112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合作医疗遍地开花》,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版,第3页。
    113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14 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4-5页。
    115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16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117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9-81页。
    118 王耕今编著:《乡村三十年:风阳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568-580页。
    119 邵德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模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120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9-10页。
    121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4期,第89-99页。
    122 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实行草案)》(1979年12月25日)。
    123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4期,第89-99页。
    124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7-471页。
    125 “赤脚医生”这个名称最先见于《红旗》杂志1968年第3期(9月10日)刊登的一篇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随之流行。1978年,我国农村有“赤脚医生”47.8万人,卫生员16.7万人。
    126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固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127 农业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家计委、法制办:《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国办发[1999]65号)。
    128 农业部、国务院纠风办、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巩固大检查成果,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报告》(国办发[2000]33号)。
    129 李卫平等:《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20日。
    130 李卫平等:《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第41页。
    131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132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133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134 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135 田野:《中国农村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136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2页。
    137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138 谢圣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反思》,《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4期,第44-46页。
    139 张承模:《解决合作医疗工作回落的对策》,《卫生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第34页。
    14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41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142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4期,第89-99页。
    143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44 李宏艳:《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60页。
    1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1页。
    1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0页。
    147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8页。
    1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3页。
    149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58页。
    1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8页。
    1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152 《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9-450页。
    1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页。
    1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0页。
    15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6页。
    1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500页。
    1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500页。
    1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8-259、380页。
    15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6-417页。
    160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页。
    161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2页。
    162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页。
    163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164 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165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页。
    166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4-365页。
    16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2页。
    168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
    16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3页。
    1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年鉴1983》,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506页。
    171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页。
    17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5页。
    17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17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17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8页。
    17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17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4-355页。
    17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17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180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0-601页。
    181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18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183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
    184 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2月15日。
    18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
    186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87 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农村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汇编》(2005年12月),第163页。
    188 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农村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汇编》(2005年12月),第164页。
    18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190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2页。
    191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192 高凌江:《改革与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全国商情》2005年第5期,第29-30页。
    193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194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195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196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页。
    197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98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99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5-47页。
    200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8页。
    201 转引自侯高岚:《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43页。
    202 邓大松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203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204 相对于后来的新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205 基数效用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普遍使用的概念。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基数效用论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06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美国经济评论》1951年第6期,第293页。
    207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
    208 序数效用论是由洛桑学派的帕累托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不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209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一种经济状态,是指具有以下性质的资源配置状态,即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害。人们通常也把能使至少一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资源重新配置称为帕累托改进,所以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已不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社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是指:对于消费两种商品的两个交易人来说,每一个人每一对商品的边际代替率完全相等。边际代替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某一固定的满足水平时每增加一种商品的单位数量所必须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数量。生产的最优条件是指:对于用来生产两组商品的两种生产资源来说,每一组合的边际技术代替率相等。边际技术代替率,指的足在保持固定的产量水平时,每增加一种生产资源的投入量所必定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资源的投入量。新福利经济学把两个消费者的两种商品交换的最优条件和两个生产者使用两种生产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生产的最优条件推广到全社会的交换和生产,分别求出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社会等产量线,前者意味着任一商品组合都能使社会的每一消费者得到相等的满足,后者意味着任一资源组合都能使社会的每一生产者得到相等的产量。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当整个社会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都同时得到满足时,也就是当整个社会的交换和生产都最有效率,都达到最优状态时,整个社会就达到最优状态,就达到最大社会福利。
    210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0页。
    211 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212 詹婧:《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反贫困政策研究》,《人力资源》2004年第9期,第134页。
    213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214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215 吴建等:《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研究进展》,《河南医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7-364页。
    216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217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218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219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2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22页。
    221 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222 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29页。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24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40页。
    225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40页。
    226 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227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19页。
    228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67-68页。
    229 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230 唐晓花:《农民工:职业病高发人群》,《湖南工人报》2007年4月27日第2版。
    231 严羽:《职业病:农民工的无情杀手》,《政府法制》2006年第5期,第20页。
    232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42页。
    233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40页。
    234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44-545页。
    235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236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页。
    23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238 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239 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240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页。
    24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242 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农村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汇编》(2005年12月),第164页。
    243 王伟光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244 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45 张国富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83-87页。
    2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
    2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
    248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249 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250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251 王伟光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238页。
    252 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页。
    235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1页。
    254 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2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4月。
    256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257 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258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创刊号,第12-21页。
    259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版,第127页。
    260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261 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262 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263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2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服务调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65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266 所谓绿洲效应是指,没有享受某种社会服务的人就好像沙漠,享受这种社会服务的人就好像沙漠中的绿洲,沙漠永远在吞噬着绿洲,而保护绿洲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沙漠尽快地改造成绿洲。
    267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学习出版礼、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216页。
    268 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6-37页。
    269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270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5页。
    27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8》,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630页。
    272 王伟光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07页。
    2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274 田野:《中国农村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27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三农100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
    27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8》,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640页。
    277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页。
    27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
    279 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卫发[2005]319号)。
    280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96-100页。
    281 2003年5月23曰,农业部部长提出,要加快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282 王伟光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10页。
    283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7页。
    284 王伟光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285 李琼:《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18页。
    286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287 李琼:《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18页。
    28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289 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3]3号)。
    290 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事部、人口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扶贫办:《关于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函[2003]95号)。
    291 宋大平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与经办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第40页。
    292 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3]3号)。
    293 应亚珍等:《试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11期,第32页。
    29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295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296 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第1期。
    297 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第14期。
    298 上述统计中不包含部分2006年度实施二次补偿、以及县外就诊和外出农民工就诊费用延续到2007年补偿的数据。
    299 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运行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2008年第2期,总第36期。
    300 李学举:《我国将稳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中国政府网2009年4月23日。
    301 张爱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9月山东省委党校讲课稿)。
    302 山东省卫生厅:《关于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通报》(鲁卫农卫字[2009]1号)。
    303 吴仪:《增加补助全面覆盖,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2月14日在2008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04 2003年12月4-5日,国务院在宜昌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2004年10月22-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2005年9月13-14日,国务院在南昌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2007年1月22-23日,国务院在西安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2008年2月14-15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
    305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306 根据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第1期、14期、27期、36期等相关数据整理。
    307 根据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第1期、14期、27期、36期等相关数据整理。
    308 根据山东省卫生厅相关统计资料整理。
    309 受益率=(年度累计补偿人数/年度参合农民数)×100%。
    310 住院受益率=(年度住院累计补偿人数/年度参合农民数)×100%。
    311 门诊受益率=(年度门诊累计补偿人数/年度参合农民数)×100%。
    312 根据山东省卫生厅相关统计资料整理。
    313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314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315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8》,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21页。
    316 张爱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9月山东省委党校讲课稿)。
    317 山东省卫生厅:《2007年新增46个省级新农合试点县(市、区)督导调研情况总结》。
    318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319 张爱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9月山东省委党校讲课稿)。
    320 菏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关于2007年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通报》(菏新农合办发[2008]3号)。
    321 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200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运行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2007年第1期,总第27期。
    322 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事部、人口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督局、中医药局、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3号)。
    323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324 G.布罗姆、汤胜蓝:《中国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角色与作用》,《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3期,第17-21页。
    325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326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327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149页。
    328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缴费采取的是按比例负担的形式,即个人的缴费率为本人工资的2%,单位按职工工资额的6%缴纳。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
    329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137页。
    3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版,第338页。
    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4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3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5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333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7中国农村贫困临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版,第17页。
    334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335 胡珊:《农村合作医疗面临成本考验》,《健康报》2004年10月26日第2版。
    336 毛正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进展及经验》,2005年卫生经济网络师资培训班(北京)。
    337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338 根据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第1期、第14期、第27期和第36期相关数据整理。
    339 根据山东省卫生厅有关统计数据整理。
    340 刘军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及面临的挑战》,《财政研究》2006年第2期,第35-37页。
    341 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342 卫生部:《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信息报表》(2005)。
    343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344 毛正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进展及经验》,2005年卫生经济网络师资培训班(北京)。
    345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346 安徽省初级卫生保健培训办公室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初级卫生保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347 陈海东等:《刍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卫生经济研究》2D06年第9期,第5页。
    348 陈海东等:《刍议新犁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卫生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第5-6页。
    349 陈海东等:《刍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卫生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第5-6页。
    350 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
    351 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事部、人口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扶贫办:《关于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函[2003]95号)。
    352 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事部、人口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3号)。
    353 应亚珍等:《试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11期,第33-34页。
    354 卫生部办公厅转发:《<河南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淅川县2006年违规开展新农合健康体检有关情况的通报>的通知》(鲁卫基妇发[2007]18号附件175号)。
    355 卫生部办公厅转发《<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洋县妇幼保健院套取新农合基金情况的通报>的通知》(鲁卫基妇发[2007]18号附件136号)。
    356 卫生部办公厅转发《<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纳雍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管理不善、监管不力有关问题的通报>的通知》(鲁卫基妇字[2006]4号)。
    357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358 李学举:《我国将稳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中国政府网2009年4月23日。
    359 宋大平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与经办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第41页。
    360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361 王随莲:《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情况》(2008年2月)。
    362 荷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关于2007年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通报》(菏新农合办发[2008]3号)。
    363 国际经验认为,医疗保险经办人员与服务人口之比在1:2000-1:3000较为适宜,一般不应超过1:5000。资料来源:宋大平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与经办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第42页。
    364 王燕:《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现状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7年第4期,第62-64页。
    365 易佩富:《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5期,第17-18页。
    366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367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368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保险性质因农民是自愿参保而不够典型。
    369 200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但这里依然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用法律形式进一步规定。
    370 国家范围内规制形式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从强到弱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法规)、部委规章(部颁规定)三类。地方政府结合国家规制而制定的具体实施规定,属于地方性规制。
    371 孙珂:《新农合仅让三成半农民满意》,《山东商报》2008年11月6日,A13版。
    372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373 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374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375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376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377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106页。
    378 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第91-96页。
    379 张军等:《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问题探讨》,《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437-439页。
    380 陈建宁等:《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中国劳动》2002年第1期,第47-49页。
    381 付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页。
    382 张娟:《宁夏民营医院惠及百姓难题多》,中广网2007年4月2日。
    383 姜冰:《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3页。
    384 孙珂:《新农合仅让三成半农民满意》,《山东商报》2008年11月6日,A13版。
    385 杨金侠、李士雪:《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监管的思路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1期,第26-28页。
    386 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第91-96页。
    387 褚坚宁:《医疗服务收费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其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2期,第107-108页。
    388 褚坚宁:《医疗服务收费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其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2期,第107-108页。
    389 邓大松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8期,第14-16页。
    390 唐广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论坛》2003年第2期,第10-14页。
    391 张成祥、童文祥:《医改中医疗单位新的不规范医疗行为及其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年第1期,第20页。
    392 国家审计署:《河南省郑州市合作医疗专项审计工作总结》(2004年)。
    393 杨金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监管的思路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5期,第26-28页。
    394 任秀芳、冯立明:《有些定点医院拿走了农民的实惠》,《山东商报》2008年1月26日,第2版。
    395 杨芳:《百姓根本没有得实惠》,《山东商报》2008年1月26日,第2版。
    396 杨金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费用控制实证研究(二)》,《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7期,第11-14页。
    397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398 王红漫:《药品价格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北京市郊区专项调查》,《中国物价》2005年第11期,第23-24页。
    399 王红漫:《药品价格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北京市郊区专项调查》,《中国物价》2005年第11期,第23-24页。
    400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40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40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403 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40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页。
    40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页。
    406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版,第12页。
    407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编:《2006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2006年版,第444页。
    4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409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版,第7页。
    410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3页。
    411 吴明、张振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3期,第106页。
    412 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9页。
    413 陈竺编著:《中国卫生年鉴2008中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70页。
    414 樊丹:《我国居民医疗费用上涨》,《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第3期,第270页。
    415 陈竺编著:《中国卫生年鉴2008中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514-515页;2008年数据来自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9年2月6日发布的信息。
    41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编:《2006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2006年版,第451页。
    417 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阶段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72-75页。
    418 冯学山、王德耀:《中国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量分析》,《中国卫生统计》1999年第5期,第287-289页。
    419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4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864页。
    421 黄晓璐:《我国医疗费用高昂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6-17页。
    422 邓建华:《“新三座大山”之首:医疗费用是如何涨上去的?》,《海南日报》2006年4月3日。
    423 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424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4页。
    425 柯武钢、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
    426 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427 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第124-131页。
    428 车莲鸿等:《岳西、镇安两贫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7年第3期,第66页。
    429 王向东等:《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第33-34页。
    430 应亚珍:《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的构建》,《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第28-31页。
    431 应亚珍:《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的构建》,《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第28-31页。
    432 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8]17号)。
    433 卫生部:《全国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六年增长40%》,新京报网络版2007年5月9日。
    434 应亚珍:《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的构建》,《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第28-31页。
    435 据调查,目前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参合农民住院费用的平均补偿水平仅为24.5%,在这样的补偿比例下,即使参合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农民的医疗负担还是比较重,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人群,这种补偿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仍然无法使其摆脱“贫病循环”的命运。资料来源:崔西玲、薛兴利:《论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机衔接》,《卫生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第36-37页。
    436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
    437 李学举:《我国将稳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中国政府网2009年4月23日。
    438 江启成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方式现况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12期,第23页。.
    439 贾康等:《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模式的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5年第3期,第35-37页。
    440 徐凌中等:《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研究进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年第5期,第265-267页。
    4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342页。
    442 王燕:《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0页。
    443 王靖元:《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割与补偿比例》,《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
    444 刘玉光:《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山东政协网2008年1月21日。
    445 王靖元:《以农民为本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10期,第15页。
    446 国际上,一般认为,如果自付比例超过25%,病人的就诊率就会明显下降。
    447 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培训讲义》2005年5月(北京)。
    448 付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449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
    450 在2009年4月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中央决定到2010年,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逐步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451 丁韫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效率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452[美]保罗·萨缪尔逊:《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
    453 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54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455 熊素华:《我的医疗保障计划》,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武汉分公司2007年8月21日。
    456 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457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459 王禄生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防范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11期,第36-38页。
    460 项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与人力资本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10期,第33-35页。
    461 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105页。
    462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9页。
    46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6页。
    46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465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466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
    467 高梦滔:《从需求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第4页。
    468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469 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330页。
    470 赵登红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调研及其制度完善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第29页。
    471 田勇、冯振翼:《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472 杨金侠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对策探讨》,《中国医院管理》2005年第8期,第57-58页。
    473 姜冰:《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4页。
    474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475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目录。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477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实施》,《山东商报》2009年8月19日A3版。
    478 《公立医院将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山东商报》2009年7月30日A7版。
    479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实施》,《山东商报》2009年8月19日A3版。
    480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实施》,《山东商报》2009年8月19日A3版。
    48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卫规财发[2006]340号)。
    48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483 梁康:《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4年后村村都有卫生室》,《山东商报》2008年9月17日,第A10版。
    484 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485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486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487 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
    488 顾雪非等:《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必要性研究》,《医学与社会》2008年第8期,第7页。
    489 涂饶萍、吴小南:《公平视角下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的必要性》,《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11期,第730页。
    490 许春林、刘海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衔接机制的探索》,《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年第3期,第11-12页。
    491 李学举:《我国将稳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中国政府网2009年4月23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3、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邵德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模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6、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7、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8、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付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0、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8年版。
    12、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13、王耕今编著:《乡村三十年:凤阳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
    1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田野:《中国农村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理论与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8、邓大松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0、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1、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22、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23、王伟光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2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版。
    25、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89-99页。
    2、于润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4期,第10-11页。
    3、毛正中、蒋家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征及目前面临的挑战》,《中国 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14-15页。
    4、王国林:《新旧合作医疗比较》,《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37-39页。
    5、张朝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8期,第12-14页。
    6、刘雅静:《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7期,第436-438页。
    7、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7-10页。
    8、柴志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第15-16页。
    9、刘启栋:《认同尴尬折射制度缺陷——漫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3-7页。
    10、刘雅静、李秀英:《山东农村医疗制度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2期,第24-27页。
    11、王燕:《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叶宜德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理论问题讨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第5期,第32页。
    13、河北省卫生经济学会课题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机制与补偿模式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7期,第1-4页。
    14、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及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249-252页。
    15、曾祥炎:《政府信誉缺失对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第11-13页。
    16、刘雅静:《强化政府职责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33-37页。
    17、黄成礼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几点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4期,第3-6页。
    18、孙淑云、柴志凯:《论政府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责任》,《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第17-19页。
    19、马根生:《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中国卫生经济》 2004年第9期,第27-28页。
    20、朱丽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评价》,《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5期,第23-24页。
    21、姜冰:《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2、褚坚宁:《医疗服务收费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其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2期,第107-108页。
    23、邓大松、杨红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8期,第14-16页。
    24、张成祥、童文祥:《医改中医疗单位新的不规范医疗行为及其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年第1期,第20页。
    25、高梦滔、王健:《从供给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第4-9页。
    26、胡善联:《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运行状况》,《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9期,第24-25页。
    27、周海沙、李卫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5期,第5-8页。
    28、丁韫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效率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9、龙桂珍、骆友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由农民“自愿参加”走向“强制参加”》,《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4期,第60-61页。
    30、G.布罗姆、汤胜蓝:《中国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中的角色与作用》,《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3期,第17-21页。
    31、汪宏等:《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公平性》,《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2期,第16-19页。
    32、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4-5页。
    33、谢圣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反思》,《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4期,第44-46页。
    34、宋大平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与经办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第40页。
    35、涂饶萍、吴小南:《公平视角下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的必 要性》,《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11期,第730页。
    36、许春林、刘海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衔接机制的探索》,《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年第3期,第11-1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8、陈竺编著:《中国卫生年鉴2008中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2、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3]3号)。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基妇发[2003]47号)。
    4、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事部、人口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扶贫办:《关于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函[2003]95号)。
    5、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
    6、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完善中央财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拨付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4]37号)。
    7、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事部、人口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3号)。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4]75号)。
    9、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的通知》(卫办农卫发[2004]46号)。
    10、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158号)。
    11、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卫发[2005]319号)。
    1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卫办农卫发[2005]243号)。
    13、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
    14、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卫规财发[2006]340号)。
    15、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7]82号)。
    16、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8]17号)。
    17、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农村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汇编》(2005年12月)。
    18、山东省卫生厅:《关于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通报》(鲁卫农卫字[2009]1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