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书信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又称书札、书牍、尺牍、书简等。其题材广泛、形式自由、表达方式多样,作者可以不拘绳墨,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心声。历代文人,多有书信作品传世。本文选取唐代书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取士制度、政治变革、古文运动、修史风气,对干谒、论文、论史三类书信进行重点考察。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书信的研究现状,界定研究范围。在书信研究史上,刘勰具有开创之功,《文心雕龙·书记》篇不仅从宏观上概括了书信的发展源流、文体特点,而且从微观上品评了各代的书信名篇。但自此以后,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书信这一文体并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文人对书信的评论多散见于文章选集的序言当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书信研究逐渐升温,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总结某个时段书信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点,这些时段主要是汉代、建安时期、西晋、东晋、六朝,唐代及唐以后各朝的书信少有人涉及;二是探究个体作家书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这些个体作家多为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如嵇康、王羲之、柳宗元、苏轼、袁宏道等人,唐代文人中只有柳宗元的书信受到关注。鉴于此,笔者以唐代书信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范围的界定上,借鉴萧统等人的文体分类方法,确定本文所论唐代“书信”是指私人往复之“书”,而致君王的“上书”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第一章梳理先秦至唐代书信之文的发展脉络。首先对书信的概念进行辨析,列举古人常用的书信别称。其次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四个阶段,描述书信之文的演变轨迹。先秦是书信的萌芽期,有学者将《尚书·君爽》视为书信之祖,虽然对于这一论断学界尚存争议,但此文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感情真挚,已具备书信的基本特征。亦有学者将《左传》中记载的《郑子家与赵宣子书》视为书信的起源,此书内容以说理为主,语言简质,文风朴实,但几乎没有个人色彩,类似于各国之间处理政务的“国书”,尚未与公文脱离。到了战国时期,乐毅《报燕惠王书》叙述个人遭际,言辞恳切,个人色彩浓厚,书信开始从“公文”向“私文”过渡。汉代书信与公文脱离,独立发展,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汉代书信的题材内容逐渐丰富,佳作迭出,其形式以散句为主,行文自然流畅,语言质朴,直抒胸臆,不事藻绘。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的题材更为广泛,抒情性更浓,艺术性增强,出现了骈文书信,辞藻华丽、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用典工稳,在形式美上臻于极致。初唐书信仍受六朝骈俪之风的影响,其后逐渐回归汉代书信质朴、散行的特点。在内容上,唐代书信寄托友情、亲情的题材减少,而言仕进、论事功、谈学问的内容增多。书信抒发闲情逸致的作用减退,言事说理的实用功能增强,这是唐代书信与唐前书信的显著区别。
     第二章研究唐代干谒书信。按干谒主体的身份,唐代干谒书信大致可分为布衣之士、科举之士、位卑之官、贬官的干谒书信四类。布衣之士的干谒书信主要出现在初盛唐时期,此时帝王励精图治,屡下求贤诏书,官员以荐士为荣,激励了布衣之士自举的信心,其干谒书信充溢着纵横之气、侠义之风。科举之士的干谒书信,多为求仕而作,亦有乞钱者,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急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仕进之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士人在窘迫的生活环境中的无奈和心酸。位卑之官的干谒书信,或指陈时政之弊,或倾诉失意之情,作者自我期许甚高,不甘心沉沦下僚,上书干谒执政者,以求不次之用。贬官的干谒书信,多反思人生,分析被贬的原因,描写贬地悲苦的生活,回味昔日情谊,感情成份较浓,生命体验深刻,读来真切感人。研究唐代干谒书信,对干谒对象的考察亦不可或缺,干谒对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干谒书信的内容、行文风格、情感抒发以及干谒效果,唐代干谒书信的写作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其要者有三,分别是宰相、方镇节帅和知贡举。
     第三章探讨唐代论文书信。唐代古文运动兴起,柳冕、韩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浞、孙樵等古文家并无系统的理论著作,他们的观点,主要见于致师友、弟子的书信中,细心解读这些书信,古文家的理论主张就清晰展现出来。柳冕论文书信共有七篇,数量虽多,但观点比较单一,他主张尊经术、美教化、移风俗、变文章,对于注重物色描绘、文辞藻饰之文,一律抹杀,此外,对于文、道、情、气的关系,柳冕书信中亦有论述。韩愈论文书信重在阐述文道关系、传授为文之法、品评后辈之文、批判时文之弊。柳宗元论文书信的主旨是去名就实、以文明道、阐述为文之法、因材施教,其中有些观点和韩愈相近,但同中有异。李翱论文书信,融合前辈的观点,兼收并蓄,其主张通达而圆融。皇甫浞论文三书,皆主“奇”,未免偏执,孙樵虽自称师承皇甫浞,但从其论文书信来看,他的观点,对皇甫湜有所修正,避免了极端倾向。
     第四章分析唐代论史书信。唐代修史之风盛行,许多文人有着浓厚的著史志趣,其书信常讨论史学问题。唐代论史书信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申明史官职责,唐代文人对史官职责有着不同看法,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和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就此问题展开辩论,思想互相交锋。二是界定史才标准,刘知几《答郑惟忠史才论》将“才、学、识”立为衡量史才的标准,其后李翱、孙樵在其书信中对史才标准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三是阐述史法,史法即史书写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涉及如何取舍史料和运用语言等问题,元稹、柳宗元、李翱、孙樵等大的书信对这一问题皆有论述。四是批评史馆之弊,刘知几《上萧至忠论史书》批评了唐代史馆存在的五大弊端:史官过滥、史料难觅、权贵横加干涉、史无准的、监修失职。五是透露了个别文人的狭隘史观,唐代大多数文人的史观都比较通达,但亦有个别文人,由于过分宗经尊儒,史观流于狭隘,从柳冕《答孟判官论宇文生评史官书》与陆龟蒙《复友生论文书》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结语部分总结干谒、论文、论史书信在结构、语言、修辞上的特点,反思本文的不足之处,为将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指出方向。附录部分辑录《全唐文》书信,制成简明目录,以备参考。
Letter is a popular kind of prose styles in ancient China, also called ShuZha, ShuDu, ShuJian, ChiDu. It has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ee forms, diversal expressions, so the writers could express the true voice without bound. Each period literati have handed down a lot of works of letters. This paper chooses the letters that were writte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study object. Combining with the personnel selection system, political changes,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essay, the strong trend of writing history during that period, the paper pays main attention to the self-recommend letters, the letters about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letters about histo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uch four parts as 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and appendix.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tatus on letter, and defines the scope of our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letters, Liu Xie plays an opening role. His 'WinXin DiaoLong·ShuJi'not only summarizes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tter and stylistic features from macro-level, but also evaluates the famous letters in each period from micro-level. But from then on, The study on letters has been ignored by researchers for a long time. The comments from literati scatters among the preface of selected articles. From the 1950's, the study on letters is gradually warming, and interests many scholars. The previous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wo respects:first, summary of subject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tters in a certain period, which includes the Han Dynasty, Jian'An perio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while seldom the letter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at followed; Second, investigation into content and artistic style of the letters by such a certain writer, Who is well-known in history as Ji Kang, Wang Xi-zhi, Liu Zong-yuan, Su Shi, Yuan Hong-dao and so on, while among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only Liu Zong-yuan's letters is concerned. Accordingly, the paper takes the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fering to XiaoTong's style classification,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Tang Dynasty "letter" to the personal letters, while these letters to emperor are not within the scope of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sorts out the trail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tter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Tang Dynasty. Firstly, It analyses the concept of letter, and lists some other different names of letter commonly used in ancient, Then, in time sequence pre-Qin, the Ha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ang Dynasty, I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letter. Pre-Qin is the embryonic period of letter, some scholars regard the "ShangShu·Jun-Shi" as the origin of letter, which is in dispute among academic walk, however the text is of a clear purpose, the object of writing, and the sincere feelings,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tters. Some also regard the essay of "Zheng Zi-jia's letter to Zhao Xuan-zi" in "Zuo Zhuan" as the origin of letter, this essay is based on reasoning with simple language and simple style, but almost without any individual color, just similar to those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credentials" to deal with the affair between countries, yet not independent from the official documents. By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YueYi's "The letter reported to the king of Yan" describes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sincere words and strong individual colors, letters begins the transition from "official document " to "private letter". In the Han Dynasty, the letter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and document-off as a medium for personal exchange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letters in Han Dynasty gradually enrich the contents of the subject, among which excellent works spring up. The form is mainly prose sentence, the diction is natural, smooth, and direct, without embellishments in writing excessively.In the period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hemes of letters become more extensive, Lyricism and artistry are enhanced, particularly the parallelism letters, with the flowery language, neat sentence, phonological harmony, steady work with the code, reaching acme in form. Early in the Tang Dynasty letters are still influenced by the art of parallelism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then gradually restore to the style features of Han Dynasty letters with simple and prose sentence. In contents, the letter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concern more about promotion, success and learning, rather than about friendship and relationship. The function of letters to express the leisure feelings recede, while to make a matter of practication enhance, this is a significant distinction on letters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pre-Tang Dynasties.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s on self-recommend lett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ntity of the self-recommend, self-recommend let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uch as ordinary people, the people who prepared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low official, demoted official. Self-recommend letters by ordinary people appeared mainly in the early period and prosperious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emperor were hard, and repeatedly issued the edict to seek talent, officials took pride in recommending talent, which also encouraged ordinary people to self-recommend. These letters are full of the eloquent atmosphere and chivalrous spirit. Self-recommend letters by the people who prepared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re mostly written in order to seek office as well as to beg for money. On the other hand, it reflects the hurry feelings to achieve self-worth, it reflects the distress, helpless and sadness of their lives. In the letters by the low official, some point out the drawbacks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me talk of their frustrational emotion. The authors'self-expectations were high and not willing to sink, so they handed the letter to the power in the hope of getting promoted. The letters by demoted official, mostly thought back the life,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being demoted, described the misery life in remote places, recalled the old friendship with deep feelings and profound living experience, really moved the readers. Research on self-recommend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inspection on object is also indispensable. Choosing different kind of object, will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 on the content of letters, writing style, emotional expression, as well as the final results. Self-recommend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have a wide range of object, which mainly include such three types as the prime minister, the important local officials and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personnel selectio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letter about literary theory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Tang Dynasty, ancient Chinese movement beginning to rise, the writers, such as Liu Mian, Han Yu, Liu Zong-yuan, Li Ao, Huang-fu Shi, Sun Qiao, had not systematic theoretical work, and their points of view mainly scattered in the letters to their friends and students. After reading their letters, you will find their theory proposes are so clear.Liu Mian has seven letters about literary theory. Though the quantity is large, the point of view is simple. He advocated:respect for patients and education, changing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hanging the article, resisting the articles which overdo description and mod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cle, morality, emotion, temperament is also discussed. Han Yu's letters about literary theory focuse o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cle and the morality, teaching the methods of writing, evaluating the articles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criticising the abuse in contemporary articles. Liu Zong-yuan's letters about literary theory expressed such keynote:remove the bubble reputation to seek the truth, make the morality clear with the article, teach the methods of writing,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And some of them are close to Han Yu's views, except for a little difference. Li Ao's letters about literary theory converge the former writers'point of view, full of mastery and harmony. Huang-fu Shi had three letters that were "odd", and also biased. Sun Qiao claimed that Huang-fu Shi was his teacher, but according to his letters, he had modified to avoid the extreme tendenc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letters about the history in the Tang Dynasty. History writing was very popular among literati during that period, many of them had a strong inclination to write history, they used to discuss the history in the letters. The contents of the letters about the history in the Tang Dynasty concentrated on five major aspects:First, affirming the historial official's duty. Literati of the Tang Dynasty ha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duties of the historial official. Han Yu's "The letter answered to Liu xiucai about history " and Liu Zong-yuan's "The letter to Han Yu about the historial official" had debated on this issue. Second, defining the standard of history talent. Liu Zhi-ji regarded "competence, knowledge, insight" as the standard of measure in his "The letter answered to Zheng Wei-zhong about the history talent ". Li ao, Sun Qiao also put forward their points of view in their letters about the standard of history talent. Third, illustrating the law about writing the history. The law of writing the history is the principle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which is related to how to choos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ow to use appropriate language and so on. Yuan Zhen, Liu Zong-yuan, Li ao, Sun Qiao and others all discussed this issue in their letters. Fourth, criticizing the abuse of History Museum. In "The letter to Xiao Zhi-zhong about the history", Liu Zhi-ji criticized that the History Museum in the Tang Dynasty in five aspects:more historial officials, rar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o much interfere, the lack of clear standards, dereliction of duty of supervisors. Fifth, some literati revealing their narrow-minded view of history. Most of the literati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very accessible view of history, but minority literati had narrow-minded view of history because of their over-respecte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Liu Mian's "The letter to Magistrate Meng about the historial official" and Lu Gui-meng's "The letter answered to Yousheng about literary theory" revealed their narrow-minded view of history.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izes the character of the letters of self-recommend,the letters on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letters about the history in structure, Language Style and rhetoric, reflects the inadequates, and puts forwor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further study. In appendix part, the letters from "Quan Tang Wen " are compiled into a simple directory for reference.
引文
①周作人:《雨天的书·日记与尺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6页。
    ③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1页。
    ①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9页。
    ②《且介亭杂文二集·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9页。
    ③周作人:《雨天的书·日记与尺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
    ④《云南档案》2001年第2期。
    ⑤《文史杂志》1990年第6期。
    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①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5页。
    ②《淮阴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③《文史知识》,1995年第1期。
    ④《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
    ⑤《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⑥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⑦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⑧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6页。
    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⑩《天中学刊》,2001年第1期。
    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①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②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上论文。
    ③贵州火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④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⑤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⑥华中师范火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⑦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页
    ⑧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①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②《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④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⑤《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⑥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⑦《名作欣赏》2005年第6期。
    ⑧《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⑨《北方论丛》,2004年第4期。
    ⑩《成都火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⑾《广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⑿《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①暨南火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②河南火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③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④《东疆学刊》2004年第4期。
    ①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③姚铉编:《唐文粹》,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④姚鼐编,吴孟复等评注:《古文辞类纂评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⑤曾国藩编,熊宪光等注:《经史百家杂钞今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②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1页。
    ③袁津琥:《信、书信小考》,《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①班固:《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66页。
    ②姚鼐编,吴孟复等评注:《古文辞类纂评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③曾国藩编,熊宪光等注:《经史百家杂钞今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6-448页。
    ⑤朱岩:《<尚书·君奭>与后代书牍散文》,载《名作欣赏》2008年第4期。
    ①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1页。
    ②左丘明著,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文公十七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24-626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27-2433页。
    ④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⑤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6页。
    ①班固:《汉书》卷六十六《杨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95-2896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0页。
    ②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③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五十二,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汉文》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6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90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34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90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34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91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汉文》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0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十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3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后汉文》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25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6页。
    ①钟涛:《论六朝骈体书读文》,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②闵泽平:《汉代书信体散文艺术概论》,载《天中学刊》2001年第2期。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三国文》卷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89页,本文所引曹丕《与吴质书》皆据此。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三国文》卷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89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三国文》卷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41页。
    ③房玄龄:《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0页。
    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三国文》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21页。
    ①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三国文》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22页。
    ②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0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三国文》卷三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18贝。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晋文》卷一百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049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93页。
    ①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8页。
    ②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71页。
    ③ 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页。
    ④ 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8页。
    ⑤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216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梁文》卷六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05页。
    ①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29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29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笫3194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14页。
    ③李观《帖经日上侍郎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15页。
    ①李世民《诫吴王恪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8页。
    ②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6页。
    ③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95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56页。
    ②卢肇《上王仆射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96页。
    ①李观《与处州李使君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04页。
    ②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
    ③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韩昌黎文集校注》,第161页。
    ①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83页。
    ②任华《与京尹杜中承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17页。
    ③任华《与京尹杜中丞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17页。
    ④任华《告辞京尹贾大夫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18贝。
    ①《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36页。
    ②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41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三),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88页。
    ①《京官及总管刺史举人诏》,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0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8页。
    ②《搜扬怀才隐逸等敕》,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0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21贝。
    ③《访孝悌德行诏》,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0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20页。
    ④刘昫:《旧唐书》卷七十四《马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9页。
    ①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见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9页。
    ③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韩思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73页。
    ②据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齐鲁书社1982年版。
    ①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19页。
    ②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韩思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74页。
    ③李白《与韩荆州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0页。
    ④葛晓音:《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载《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⑤陶敏:《纵横术与唐人干谒之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①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9页。
    ②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韩思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73页。
    ③李白《与韩荆州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0页。
    ④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8页。
    ①袁参:《上中书姚令公元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37页。
    ①袁参《上中书姚令公元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38负。
    ①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②韩愈著,马其昶校沣:《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9页。
    ①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第三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1页。
    ②沈亚之著,肖占鹏、李勃洋校沣:《沈下贤集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③沈亚之著,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①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03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1页。
    ③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页。
    ①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页。
    ①《与陈给事书》,见白居易著,朱会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77页。
    ②《与元九书》,《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2页。
    ③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陈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10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5负。
    ①李翱《谢杨郎中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4页。
    ②刘啪:《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房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20页。
    ③崔元翰《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见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22页。
    ①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页。
    ②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③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页。
    ①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②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6页。
    ③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负。
    ④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⑤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3页。
    ①《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八《颜乐亭颂》,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86贝。
    ②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①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②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页。
    ③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④张子韶评语,见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⑤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韩昌黎集》,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①韩愈《欧阳生哀辞》,《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②李贻孙《故四门助教欧阳詹文集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14页。
    ③欧阳詹《送张尚书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24页。
    ①沈亚之著,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①“太子校书”为正九品下,据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02页。
    ②“四门助教”为从八品上,据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00页。
    ③“四门博士”为正七品上,据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7页。
    ④“秘书省正字”为正九品下,据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02页。
    ⑤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页。
    ①王泠然《论荐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81页。
    ②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49页。
    ①王泠然《论荐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83页。
    ②《欧阳生哀辞》,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③欧阳詹《上郑相公书》,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25页。
    ①欧阳詹《上郑相公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26页。
    ②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③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④沈亚之著,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①此处所言四年、六年,并非四周年、六周年,而是指四个年头、六个年头,此为古人记年的一种习惯。
    ②唐德宗即位于大历十四年(779)五月。
    ③于邵《与萧相公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卜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39页。
    ①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萧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50页。
    ②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兴元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397页。
    ③于邵《与萧相公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39页
    ④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卢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14页。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卢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15页。
    ②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卢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16页。
    ③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卢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17页。
    ④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贞元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11页。
    ⑤于邵《与萧相公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39页。
    ⑥杜佑:《通典》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8页。
    ⑦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垂拱三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46页。
    ⑧杜佑:《通典》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8页。
    ①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二十,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②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十,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③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天宝十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42页。
    ④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十,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⑤张学军、张生三《略述唐代宦官监军之弊》,《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⑥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兴元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397页。
    ⑦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七十《裴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8页。
    ①据《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萧复传》,萧复卒于贞元四年(788),享年五十七岁,以此推算,贞元元年(785),萧复为五十四岁。
    ②于邵《与萧相公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39页。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79页。
    ②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刘禹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0页。
    ③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8页。
    ①见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贝。
    ②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①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见《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2页。
    ②刘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见《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4页。
    ③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0页。
    ④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刘禹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0页。
    ⑤此虽为自谦之词,但亦可反映出刘禹锡年少有才名、为士林所重。
    ①刘禹锡《了刘子自传》,见《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0页。
    ②见刘禹锡著,瞿蜕同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9页。
    ③刘啪:《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笫3982页。
    ①刘禹锡《上杜司徒书》,见《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7页。
    ②刘禹锡《上杜司徒书》,见《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0页
    ③刘啪:《旧唐书》卷十四《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4页。
    ②刘昫:《旧唐书》卷十四《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页。
    ②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③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51页。
    ①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元和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57页。
    ②刘啪:《旧唐书》卷十四《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页。
    ③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元和五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74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5贝。
    ⑤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9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0页。
    ②章士钊:《柳文指要》(上),体要之部,卷三十,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65页。
    ③孙昌武:《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④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永贞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16页。
    ⑤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永贞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16页。
    ⑥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元和三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50页。
    ⑦刘啪:《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严绶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59页。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裴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91页。
    ②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九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809页。
    ③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九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809页。
    ④章士钊:《柳文指要》(上),体要之部,卷三十,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78页。
    ⑤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火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⑥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0页。
    ⑦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0页。
    ⑧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0页。
    ⑨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8页。
    ①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1页。
    ②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滴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③章士钊:《柳文指要》,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2页。
    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1页。
    ⑤柳宗元《佩韦赋》,《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页。
    ⑥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1页。
    ①柳宗元《先太夫人归祔志》,《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7页。
    ②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0页。
    ③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79页。
    ④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1贝。
    ⑤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2页。
    ⑥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3页。
    ①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3页。
    ②施子愉:《柳宗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7页。
    ③柳宗元《亡妻弘农杨氏志》,《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9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6页。
    ⑤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8页。
    ⑥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1页。
    ⑦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09页。
    ①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4页。
    ②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1页。
    ③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4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1页。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9页。
    ③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79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1页。
    ⑤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2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1页。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4页。
    ③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79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6页。
    ⑤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8页。
    ⑥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2页。
    ⑦尚永亮:《贬滴文化与贬滴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⑧章士钊:《柳文指要》,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95页。
    ①见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柳州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3页。
    ②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6页。
    ③司马迁《报任安书》,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3页。
    ④苏轼《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十九,《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67页。
    ①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1页。
    ②苏轼《与子明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2页。
    ③苏轼《与范子丰八首》之八,《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3页。
    ④苏轼《与赵晦之四首》之三,《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11页。
    ⑤苏轼著,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29页。
    ⑥苏轼《答程秀才三首》之一,《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28页。
    ⑦苏轼《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一,《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41页。
    ①柳宗元《与裴埙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6页。
    ②苏轼《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十七,《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65页
    ③苏轼著,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10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1页。
    ⑤苏轼《答秦太虚七首》其四,《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36页。
    ⑥苏轼《与子由弟十首》之七,《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7页。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七十《裴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4页。
    ①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见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3页。
    ②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裴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92页。
    ③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裴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92页。
    ④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元和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59页。
    ①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见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4页。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七十《裴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4页。
    ②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七十《裴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4页。
    ③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元和十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709页。
    ④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元和十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709页。
    ①卢照邻《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89页。
    ②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百0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26贝。
    ①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26页。
    ③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69页。
    ④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2页。
    ⑤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贞观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63页。
    ⑥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光宅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24页。
    ⑦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沣:《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一,开元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24页。
    ⑧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王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04页。
    ①王勃:《王子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②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30页。
    ③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房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20页。
    ④房琯《上张燕公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68贝。
    ⑤刘昫:《旧唐书》卷九一卜七《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1页。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房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20页。
    ②韦处厚《上宰相荐皇甫湜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50页。
    ③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韦处厚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7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00页。
    ②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崔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41页。
    ①欧阳修:《新唐书》卷二〇二《萧颖士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69页。
    ②萧颖士:《与崔中书圆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71页。
    ③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林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19页。
    ④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元和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26页。
    ⑤林蕴《上宰相元衡宏站论兵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27页。
    ①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②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③繆钺:《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④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杜牧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97页。
    ⑤杜牧著,陈允古校点:《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①缪钺:《杜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70页。
    ②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沣:《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2页。
    ③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沣:《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3页。
    ④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兵制》,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8页。
    ①欧阳修《唐武侯碑阴记》,见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91页。
    ②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③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58页。
    ④刘啪:《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邢君牙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26页。
    ⑤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①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六《于頔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30页。
    ②王谠著,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六,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76页。
    ③韩愈《与于襄阳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④林云铭《韩文起》卷四,见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⑤王谠著,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4负。
    ①符载《荆州与杨衡说旧因送游南越序》,见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75页。
    ②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98页。
    ③符载《上西川韦令公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47页。
    ④计有功著,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卷五十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43页。
    ⑤权德舆《送李十兄判官赴黔中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19页。
    ⑥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⑦孙光宪著,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8负。
    ⑧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韦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26负。
    ⑨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八《韦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6贝。
    ①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八《韦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6页。
    ②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元和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36页。
    ③柳宗元《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见《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0页。
    ④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崔郸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9页。
    ⑤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崔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17页。
    ⑥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崔郸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9页。
    ⑦杜牧著,陈允古校点:《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①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九《贡举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661页。
    ②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二《韦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59页。
    ③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起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80页。
    ①孙光宪著,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页。
    ②李删《帖经日上侍郎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15页。
    ③刘轲《上座主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73页。
    ①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三《李观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79贝。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柳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30页。
    ②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6页。
    ③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5页。
    ④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4页。
    ①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26页。
    ②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6页。
    ③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6页。
    ④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4页。
    ⑤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6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⑦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负。
    ①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7页。
    ②柳冕《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60页。
    ③柳冕《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8页。
    ④粱肃《补阙李君前集序》,见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61页。
    ⑤柳冕《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8页。
    ⑥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4页。
    ⑦柳冕《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8页。
    ⑧柳冕《与滑州卢火夫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卜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6页。
    ①柳冕《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60页。
    ②柳冕《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7页。
    ③许慎著,段玉裁注:《说义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36页。
    ②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见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53页。
    ③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页。
    ④寇效信:《曹丕“文以气为主”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⑤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⑥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负。
    ①张义宾:《中国古代气论文艺观》,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4页。
    ③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4页。
    ④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46页。
    ⑤粱肃《补阙李君前集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61页。
    ①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页。
    ②柳冕《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60页。
    ③柳冕《答杨中丞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9页。
    ④柳冕《答杨中丞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9页。
    ①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6页。
    ②柳冕《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7页。
    ③柳冕《符杨中丞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90页。
    ④嵌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负。
    ①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61页。
    ②柳冕《答杨中丞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9页。
    ③韩愈《原道》,《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④韩愈《与孟尚书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⑤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⑥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4页。
    ⑦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
    ⑧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①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二,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集》,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②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集》,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③韩愈《答李翊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④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五,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①韩愈《答尉迟生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②张伯行《唐宋八火家文钞》卷二,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③葛晓音:《汉膺文学的嬗变》,北京火学出版社1990年版,170负。
    ①韩愈《答李翊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
    ②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9页。
    ③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笫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负。
    ①韩愈《答胡生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②储欣《唐宋十火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三,见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页。
    ②韩愈《符李秀才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①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②韩愈《答杨子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③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八,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沣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①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②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③胡震亨:《唐音癸鉴》卷十八《诂笺》三《进十科故实》条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①黄滔《与王雄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笫8670页。
    ①韩愈《答李翊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②韩愈《答尉迟生书》,《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③韩愈著《与冯宿论文书》,《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页。
    ④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高海夫主编: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⑤孙琮:《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韩昌黎集》,见《膺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第175贝。
    ①韩愈《伯夷颂》,《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③李汉《昌黎先生集序》,见《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1页。
    ②施子愉:《柳宗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③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4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8页。
    ⑤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见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9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9页。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4页。
    ③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3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6页。
    ②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③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0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3页。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0页。
    ③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⑤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⑥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①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②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七,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柳州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0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5页。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2页。
    ③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6页。
    ④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4页。
    ⑤柳宗元《符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3页。
    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3页。
    ②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36页。
    ③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负。
    ①赵磷:《因话录》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
    ②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笫886页
    ①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0页。
    ②柳宗元《符吴秀才谢示新文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8页。
    ①高海夫主编:《唐宋八火家文钞校注集评·柳州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3页。
    ②柳宗元《答贡上廖有方论文书》,《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4页。
    ①李翱《答朱载言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2页。
    ②李翱《寄从弟正辞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22页。
    ③李翱《符泗州开元寺僧澄观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23页。
    ①李翱《答侯高第二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15负。
    ①李翱《答朱载言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1页。
    ②李翱《答朱载言书》,董浩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983年版,第6412贝。
    ①皇甫浞《答李生第一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20页。
    ②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③皇甫浞《符李生第二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21负。
    ①皇甫浞《答李生第三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22页。
    ②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5页。
    ③孙樵《与友人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6页。
    ①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②孙樵《与贾希逸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4页。
    ①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②沈约:《宋书·范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1页。
    ③令狐德棻《请修近史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8负。
    ①唐高祖《修魏周隋梁齐陈史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页。
    ②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1页。
    ③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第三卷,2006年版,第167页。
    ④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在外修史》,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9页。
    ①萧颖士《赠韦司业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73页。
    ②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十内篇《辨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82贝。
    ①白居易著,朱会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90页。
    ②《符刘秀才论史书》,韩愈著,马其昶校沣:《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7贝。
    ①《与韩愈论史官书》,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8页。
    ①章士钊:《柳文指要》,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25页。
    ②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③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0页。
    ④曾国藩评语,见《韩昌黎文集校沣》第666页。
    ①刘帅:《《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林少颖评语,见《韩昌黎文集校注》第113页。
    ③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武元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60页。
    ④秦蓁《韩愈修史》,《史林》,2003年第2期。
    ⑤朱维铮:《史官与官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⑥《符刘秀才论史书》,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9贝。
    ①《柳子厚墓志铭》,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0页。
    ②《与韩愈论史官书》,柳宗元:《柳琮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9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2页。
    ②《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98页。
    ③尚永亮:《专制政治压力下的生命体验和心性变化——以韩愈的潮州之贬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④韩愈《答崔立之书》,韩愈著,马其昶校沣:《韩昌黎文集校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
    ①张裕钊评语,见《韩昌黎文集校注》第667页。
    ②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4页。
    ③左丘明著,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63页。
    ④范哗:《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5页。
    ⑤范哗:《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86页。
    ⑥魏微:《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2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89页。
    ②参见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8页。
    ③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7页。
    ④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7页。
    ⑤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0页。
    ②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5页。
    ③孙樵《与友人论文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6页。
    ④孙樵《与高锡望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4页。
    ①参见岳纯之:《唐代史馆的人员设置和史料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812页。
    ③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8页。
    ④李翱《答皇甫浞书》,董诰等编:《全膺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0页。
    ⑤孙樵《孙氏西斋录》,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33页。
    ①孙樵《与高锡望书》,董诰等编:《全膺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3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3页。
    ③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8页。
    ①李翱《符皇甫浞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0页。
    ②孙樵《与高锡望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3页。
    ①刘知几《上萧至忠论史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86页。
    ②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史馆移置》,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89页。
    ①李延寿:《北史·序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3343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笫8403页。
    ①柳冕《答孟判官论宇文生评史官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5负。
    ①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94负。
    ①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7页。
    ②张楚《与达奚侍郎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〇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14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0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1页。
    ①李强:《韩愈和三苏干谒书信辨异》,《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①据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齐鲁书社1982年版。
    安旗:《李白纵横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版。
    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版。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杜牧著,冯集梧集注:《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范祖禹:《唐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9年版。
    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4年版。
    冯秉文:《全唐文篇目分类索引》,中华书局2001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
    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黄锡硅:《李白年谱》,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黄保真选注:《古代文人书信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计有功著,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
    季镇淮:《司马迁》,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
    吕望、鬼谷子著,曹胜高、安娜译注:《六韬鬼谷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刘安编著,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罗联添:《唐代文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林语堂:《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马绪传编:《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85年版。
    闵振贵编著:《历代书信散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缪钺:《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缪钺:《杜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三),三联书店2007年版。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店2002年版。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沈亚之著,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孙樵:《孙可之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苏轼著,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光宪著,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昌武:《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施子愉:《柳宗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尚永亮:《科举之路与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谭邦和:《历代尺牍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勃:《王子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王谠著,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
    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王定保:《唐摭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吴汝煜:《刘禹锡传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
    王吉林:《君相之间:唐代宰相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
    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
    许桩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絮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谢宝成:《隋唐五代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元稹著,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姚铉编:《唐文粹》,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姚鼐编,吴孟复等评注:《古文辞类纂评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郁贤皓:《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阎琦、周敏:《韩昌黎文学传论》,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羊春秋等选:《历代治学论文书信选》,岳麓书社1983年版。
    叶幼明等选注:《历代书信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杨波:《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中华书局2007年版。
    左丘明著,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赵磷:《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赵彦卫:《云麓漫钞》,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赵翼:《廿二史劄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曾国藩编,熊宪光等注:《经史百家杂钞今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章士钊:《柳文指要》,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勋初主编:《李白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义宾:《中国古代气论文艺观》,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郑鹤声:《杜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柏秀叶:《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论》,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贺叶平:《中晚唐干谒散文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梁娟:《明清文人书信体文论研究》,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王桂林:《苏轼尺牍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蔡静波:《论晚唐科举与落第士子的心态——以<北梦琐言>》为例》,《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蔡雁彬:《汉魏六朝诫子书研究》,《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2期。
    邓绍基:《尺牍文略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郭预衡:《中国古代的书信之文》,《文史知识》1995年第1期。
    葛景春:《李白与唐代的干谒之风》,《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
    高直:《中日书信的文化比较》,《东疆学刊》2004年第4期。
    费君清:《南宋江湖诗人的谋生方式》,《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方胜:《论纵横家思想对唐代文人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黄维华:《书信的文化起源与历史流变》,《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
    霍志军:《耻干谒和事干谒——试论杜甫人格的复杂性》,《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霍建波:《从盛唐投献诗看士子的干谒心态》,《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寇养厚:《杜牧与牛李党争》,《文史哲》1988年第4期。
    陆欣:《书信修辞简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李强:《韩愈和三苏干谒书信辨异》,《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罗燕萍:《论李德裕与牛李党争》,《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陆祖吉:《<诫子书>的文化解读》,《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刘美玉:《柳宗元书信中反映的文学思想》,《梧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梅介人:《论唐朝宰相有轻重之别》,《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闵泽平:《汉代书信体散文艺术概论》,《天中学刊》,2001年第1期。
    秦蓁:《韩愈修史》,《史林》,2003年第2期。
    任晖:《杜牧与牛李党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粟美玲:《李德裕与“会昌之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尚永亮:《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诸书为中心》,《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尚永亮:《专制政治压力下的生命体验和心性变化——以韩愈的潮州之贬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孙明君:《刘勰之书信观》,《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史小军:《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史小军:《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探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谭邦和:《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陶敏:《纵横术与唐人干谒之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王西平:《杜牧与牛李党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王炎平:《辨李德裕无党及其与牛党之关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王人恩:《古代家书发展史略》,《社科纵横》2000年第6期。
    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王志东:《略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的科举变革(上)》,《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薛天纬:《干谒与唐代诗人心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1期。
    薛贻康:《唐朝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文史哲》,1983年第4期。
    薛贻康:《唐朝宰相制度简论》,《齐鲁学刊》,1990年第1期。
    薛贻康:《略论唐朝宰相的设选》,《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徐乐军:《唐武宣二朝文士干谒对象研究》,《求索》,2008年第4期。
    杨西云:《唐代门荫制》,《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钟涛:《先唐书牍文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钟涛:《论六朝骈体书牍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张玉璞:《论盛唐干谒文》,《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赵林涛:《柳宗元书信的写作艺术》,《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张学军:《略述唐代宦官监军之弊》,《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朱维铮:《史官与官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