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传统信念下的改革与守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1860-192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力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他曾两次当选联邦众议员、三次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统,并担任过威尔逊政府的国务卿。更重要的是,他在民主党内承担事实上的领袖责任长达16年之久,因其亲民的作风、代表社会平民阶层利益的政治经济主张而被拥护者亲切地称为“伟大的平民”。然而,这位一生致力于改革的政治家在1925年著名的“斯科普斯审判”中,却代表保守的新教基要派出席庭审,反对在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结果赢得了官司,输掉了社会舆论,长期以来被当成落后、顽固、反科学与反理性的典型而受到不少世人的讥讽与嘲笑。
     学界曾经普遍认为,布赖恩从早年的政治激进派到晚年的宗教保守派,在思想上经历了从进步到保守、从理性到愚昧的转变过程。然而,本文认为,布赖恩在政治上锐意改革与在宗教观上因循守旧并不矛盾,也不意味着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实,他所有的言行和成败都是基于他对19世纪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的始终不渝的信念,即以“农业神话”为基础的平民政治观和新教福音派道德观。可以说,他在当时所发生的主要社会运动中都是自己信念的忠实捍卫者和实践者。
     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平民主义运动中,布赖恩站到了平民党人一边,就是因为他笃信以“农业神话”为基础的平民政治观。他对曾经身为“美利坚脊梁”的中小农场主在工业化时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感同身受,担心平民百姓的福祉和大众民主将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联邦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政治措施遏制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给予农场主及整个平民阶层以必要的帮助。平民主义运动失败后,布赖恩继续领导民主党在进步主义运动中为普通民众、尤其是乡村地区民众的利益奔走呼号。在威尔逊总统任内,布赖恩与其支持者们对《联邦储备法》、《关税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等一系列进步主义立法的通过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为解决工业时代所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外交方面,布赖恩秉承传统农业社会的孤立主义原则与基督教和平理念,坚决反对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帝国主义行径,后来又尽力阻止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意识到威尔逊总统决心参战后愤而辞去国务卿职位,在民间继续呼吁和平。他晚年致力于反对进化论的基要主义运动,同样是与他所奉为圭臬的19世纪美国农业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分不开的,那就是他从小就坚信不移的福音派新教教义。19世纪的福音派新教不仅以社会改革为己任,而且坚持以圣经无误论为核心的基本教义。当进化论的出现使得这一核心教义的存在变得岌岌可危时,深受传统福音派新教理念熏陶的布赖恩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于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对进化论的基要主义运动之中,直至撒手人寰。
     由此可见,布赖恩在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大潮面前始终都未背弃他对19世纪农业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基本信念,他前后的言行并无任何矛盾之处。这也许是他在个人政治生涯中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他正是因为自己对传统信念的坚持,敢于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挑战,结果倒成了最终推进美国现代化进展的许多社会改革运动的弄潮儿,而且对美国社会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来,传统与现代并非势不两立。现代化有时还需要像布赖恩这样的传统主义者所提出的批评、警告和建言。
The turn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witnes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ppearance of a distinguished political figure, William Jennings Bryan(1860-1925), whose political influence was almost second to none but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and Woodrow Wilson. He was twice elected into the U. S. Congress, three times nominated as the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his highest official post was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f the Wilson Administration. What's more, he had been the actual leader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for almost 16 years from 1896 to 1912. Because of his easy style and his political ideas catering to the benefits of "the common people", Bryan was nicknamed the "Great Commoner". In addition to hi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Bryan was also well-known for his conservative religious viewpoints, which is best illustrated by the role he played at the "Scopes Trial" in 1925 in Tennessee. After the trial, Bryan has long been held up to ridicule as an old-fashioned, stubborn anti-science figure who failed miserably in the showdown between the Fundamentalists and Modernists on the issue of teaching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n public schools.
     It was commonly thought in the academic world that Bryan had experienced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thoughts between the time when he was an active reformer and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when he was a religious conservative. Many people believed he had given up reason as a way of thinking because of his anti-science emotion. In contrast to this conventional view,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was no change but a consistence in the thoughts of Bryan both as a reformer and as a conservative. All he did was based on his belief in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19th-century America as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that is, the democratic idea based on the "Agrarian Myth" and the moral code of the evangelical Protestantism. As a matter of fact, Bryan had stuck to his belief throughout all his life and career.
     In the 1890s, Bryan supported the Populist movement because he found that the democracy and welfare of common people was in danger when small farmers, who used to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precious part of a state" by Jefferson, were now suffering from some unprecedented economic hardships as a result of the upcom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reby he made it clear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to give necessary aids to the farmers and the other common folks. With the failure of the Populist movement, Bryan continued to work as the leader in the Democratic party, pushing his party in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to stan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lain people, especially for the people in the countryside.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Woodrow Wilson, Bryan and his supporters in the Congress helped the President greatly in the passage of progressive legislation, which made an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easing and solving of some of the problems brought forth by the Industrial Era. In the diplomatic arena, Bryan also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isolationist ideology of the agricultural America as well as the brotherly love principle of Christianity in his strong opposition to the acquisition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entangl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WarⅠ. Once he found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to make a compromise with President Wilson who was determined to enter the War, Bryan didn't hesitate to resign from the post of Secretary of State and returned to his people, keeping on his struggle for peace. In his late years, Bryan devoted most of his time and energy to the anti-evolution and fundamentalist movement because he kept his deep faith in the evangelical Protestantism as part of his belief in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19th-Century America. There was no room for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n the tradition of evangelical Protestantism which regarded the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 as its core doctrine. When this doctrine was made precarious by teaching Darwin's theory in public schools, not surprisingly, Bryan was outraged and he fought the last battle in his life for what he believed so deeply.
     To summarize, the early advocacy of political reform by Bryan has no contradiction with the late religious conservatism he displayed in the Scopes Trial. All these seemingly inconsistent experiences in his lif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his belief in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19th-century America. When this old, agricultural America was challenged by the new, industrial America, Bryan was on the side of the old one. Therefore, he wa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what had gone wrong in the rising, modern America. Consequently he became a great reformer to push this modern America to become a better America. This is why Bryan finally did his pa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his country at the time and left his legac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raditionalist. So far as we see from Bryan's story, tradition is not the absolute antithesis of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may need some critiques, warnings, and suggestions from traditionalists like 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central fig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引文
1 杰罗米·L·希梅尔斯坦:《朝右走:美国保守主义的转型》(Jerome L. Himmelstein, To the Right: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onservatism),洛杉矶:加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 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 伍德罗·威尔逊:《新自由》(Woodrow Wilson, The New Freedom),纽约花园城:双日出版公司1913年版,第7页。
    1 J·C·朗:《布赖恩:伟大的平民》(J. C. Long, Bryan:The Great Commoner)纽约:艾普敦出版公司1928年版,第403页。
    1 韦恩·C·威廉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Wayne C. Williams, 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G·P·普特南公司1936年版。
    2 M·R·沃勒:《布赖恩》(M. R. Werner, Bryan),纽约: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1929年版,第307页。
    3 例如,威廉斯写道,布赖恩在戴顿“并不快乐、并不开心”,而且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作用甚微,他与达罗之间也并未存在着你死我活的观点交锋。见威廉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294页。
    4 帕克斯顿·吉本:《无与伦比的领袖》(Paxton Hibbon, The Peerless Leader: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法勒·莱因哈特出版公司1929年版,第369页。
    5 被称为“小埃及”的南伊利诺伊是指伊利诺伊州的最南部地区。该地区在地理上、文化上、经济上均与该州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其居民主要由来自上南部的移民组成,因此与南部农业经济、乡村文化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整体说来,该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西肯塔基、印第安纳西南部和东密苏里一脉相承。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Southern Illinois(2010年3月30日获取)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玛丽·贝尔德·布赖恩:《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回忆录》(William Jennings Bryan, Mary B. Bryan, The Memoirs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芝加哥:约翰·C·温斯顿出版公司1925年版,第35页。
    2 吉本:《无与伦比的领袖》,第51、52页。
    3 吉本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是一名成功的记者与外交官。见劳伦斯·G·巴克利:《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在美国人的记忆中》(Lawrence G. Buckley, "William Jennings Bryan in American Memory"),夏威夷大学未出版博士论文,1998年,第111页。(PQDD全文数据库)
    4 亨利·S·康马杰:《美国精神:对1880年代之后美国思想与性格的阐释》(Henry S. Commager, The American Mind: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Character Since the 1880's),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第319页。
    5 弗雷德里克·L·帕克森:“《布赖恩:伟大的平民》书评”(Frederic L. Paxson, "Review of Bryan:the Great Commoner"),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第15卷,1928年9月,第271页。
    1 乔治·R·伯吉:“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大学生涯”(George R. Poage, "College Career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15卷,1928年9月,第165-182页。
    2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Richard Hofstadt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纽约:温特基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251页。该书初版为纽约:阿尔弗雷德·诺夫出版社1948年版。
    3 霍夫斯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第242页。
    4 杰罗米·劳伦斯与罗伯特·李:《风的传人》(Jerome Lawrence and Robert E. Lee, Inherit the Wind),纽约:班坦出版社 1960年版。
    1 雷·金格:《六天还是永远?田纳西诉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案》(Ray Ginger, Six Days or forever? Tennessee v. John Thomas Scopes),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重印版,第41、37页。该书初版为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58年版。
    2 保罗·格莱德:《号角声声: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其民主》(Paul Glad, The Trumpet Soundeth: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His Democracy,1896-1912),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
    3 吉尔伯特·菲特:“《号角声声: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其民主,1896-1912》书评”(Gilbert Fite, "Review of The Trumpet Soundeth: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His Democracy"),载《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66卷,1961年1月,第481页。
    1 波罗·E·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政治上的福音派:1860-1908》(Paolo E. Coletta, William Jennings Bryan, Political Evangelist,1860-1908),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2 波罗·E·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具有道德感的进步主义政治家:1909—1915》(Paolo E. Coletta, William Jennings Bryan, Progressive Politician and Moral Statesman,1909-1915),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3 波罗·E·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政治上的清教徒:1915—1925》(Paolo E. Coletta, William Jennings Bryan, Political Puritan,1915-1925),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1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政治上的清教徒:1915—1925》,第294页。
    2 劳伦斯·列文:《信仰的捍卫者,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最后的战斗,1915-1925》(Lawrence W. Levine, Defender of the Faith, William Jennings Bryan:the Last Decade,1915-1925.),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初版为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
    3 J·罗杰斯·科林华兹的《政治的陀螺:克立夫兰与布赖恩的民主》(J. Rogers Hollingsworth, The Whirligig of Politics:The Democracy of Cleveland and Bryan,),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1 保罗·格莱德:《麦金莱、布赖恩与人民》(Paul W. Glad, McKinley, Bryan and the People),费城:J·B·利浦科特公司1964年版。
    2 威拉德·H·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社会福音主义”(Willard H. Smith,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the Social Gospel"),载《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第53卷,1966年6月,第41-60页。
    3 威拉德·H·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种族主义”(Willard H. Smith,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Racism"),载《黑人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Negro History),第54卷,1969年4月,第127-149页。
    4 路易斯·W·克里格:《布赖恩:一部政治传记》(Louis W. Koenig, William Jennings Bryan:A Political Biography),纽约:G·P·普特南公司1971年版,第10页。
    5 肯德里克·A·克莱门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带有使命感的孤立主义者》(Kendric A. Clements, William Jennings Bryan, Missionary Isolationist)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田纳西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 罗伯特·W·切尼:《正义的事业: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一生》(Robert W. Cherny, A Righteous Cause: The Life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波士顿:小布朗出版公司1985年版。
    2 莱诺·艾斯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民主的倡导者》(LeRoy Ashby. William Jennings Bryan:Champion of Democracy),波士顿:特怀恩出版公司1987年版。
    3 劳伦斯·G·巴克利:“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在美国人的记忆中’'(Lawrence Glen Buckley, "William Jennings Bryan in American Memory"),夏威夷大学未出版博士论文,1998年。
    4 爱德华·S·开普兰:《美国在拉美的帝国主义政策:布赖恩的挑战与贡献》(Edward S. Kaplan, U.S. Imperialism in Latin America:Bryan s Challenges and Contributions),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格林伍德出版社1998年版。
    1 迈克尔·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一生》(Michael Kazin, A Godly Hero:The Life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阿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2006年版。
    2 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3 顾国梅:“论布赖恩照会和史汀生主义”,《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3期,2002年9月。
    1 陈明:“美国白银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久远影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3期,2004年5月。
    2 杨小明:“‘美国猴子案件’:历史还是偏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期。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2 简单说来,“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过程。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页。
    1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Richard Hofstadter,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纽约:温特基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2 [美]理查德·富兰克林·本塞尔著,吴亮、张安等译:《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吉林长春:长春 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 伯纳德·A·维斯伯格:《新工业社会》(Bernard A. Weisberger, The New Industrial Society),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公司1969年版,第31页。
    2 伊莉莎白·桑德斯:《改革的根源:农场主、工人与美国,1877—1917》(Elizabeth Sanders, Roots of Reform: Farmers, Workers, and the American State,1877-1917)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3 沃斯·罗伯特·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Worth Robert Miller, "Farmers and Third-Party Politics")载查尔斯·W·凯尔霍恩编:《镀金时代:现代美国的起源》(Charles W. Calhoun, ed., The Gilded Age:The Origins of Modern America),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学术资源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36页。
    1 W·A·佩弗:“农民联盟的必要性”(W. A. Peffer, "The Need for a Farmers' Organization"),载西格蒙德·戴尔蒙德编:《变化的国度:一个工业社会的产生》(Sigmund Diamond, ed., The Nation Transformed:The Creation of an Industrial Society),纽约乔治·布雷泽尔出版公司1963年版,第363-364页。
    1 [美]简内特·凯斯:《乡村人们的新南部:田纳西州的上坎伯兰地区》(Jeanette Keith,Country People's New South:Tennessee's Upper Cumberland),北卡罗来纳州查珀尔希尔: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5页、17-18页。
    1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从布赖恩到富兰克林·罗斯福》(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From Bryan to F.D.R),纽约:阿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2 威尔逊·吉:《农业社会经济》(Wilson Gee, The Social Economics of Agriculture),纽约1942年版,第39页。
    3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37页。
    1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24页。
    2 托马斯·杰斐逊:《弗吉尼亚笔记》(Thomas Jefferson, Notes on the States of Virginia),转引自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Gordon S. Wood, The Radicalism of American Revolution),纽约:温特基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3 沃斯·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前引书,第237页。
    4 查尔斯·比尔德:“杰斐逊的外交政策”(Charles A. Beard, Jefferson's Foreign Policy),载威廉·A·威廉斯编:《塑造美国外交:美国外交读本与文件》(第一卷)(William A. Williams, e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Diplomacy:Readings and Documents i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芝加哥:兰德·麦克莱利出版公司1972年版,第58页。
    1 刘祚昌:“杰斐逊的农业理想国”,载《美国研究》,1989年第3期。
    2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27页。
    1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32-33页。
    2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333页。
    3 宗教奋兴运动是北美大陆上基督教新教的一种独特形式。传教士四处巡游,演讲传道。他们劝诫听众,要通过信仰耶稣基督来获得个人罪过的救赎,同时,要对自己进行精神上的自我约束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活动中去,如祈祷,阅读《圣经》和资助教会等等。在美国,一些主要教派有过分强调宗教仪式、文化、教义和思想上的无误性的趋势,而忽视了纯个人的宗教体验。宗教奋兴运动就是对这种趋势所做出的一种纠正性的反应。美国历史上共有四次较大规模的宗教奋兴运动:1.第一次大觉醒运动(1720),乔纳森·爱德华滋和乔治·怀特菲尔德在其中起领导作用;2.第二次大觉醒及此后的运动(1787-1860);3.1870-1926年德怀特·穆迪所领导的新教时代,圣灵运动兴起,对自由主义展开反击;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葛培理为中心的普世福音主义的复兴。见http://mb-soft.com/believe/text/revivali.htm(2009年11月20日获取)
    1 唐纳德·斯科特:“福音主义、宗教奋兴与第二次大觉醒运动”(Donald Scott, "Evangelicalism, Revivalism, and the Second Great Awakening,")见:http://nationalhumanitiescenter.org/tserve/nineteen/nkevinfo/nevanrev.htm#arminianism(2009年10月3日获取).
    1 唐纳德·斯科特:“作为社会运动的福音主义”(Donald Scott, "Evangelicalims as a Social Movement,")见http://nationalhumanitiescenter.org/tserve/nineteen/nkevinfo/nevansoc.htm(2009年10月3日获取)
    2 提摩西·L·史密斯:《宗教奋兴与社会改革》(Timothy L. Smith, Revivalism and Social Reform in Mid-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田纳西州那什维尔:阿宾顿出版社1955年版,第19页。
    1 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2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332页。
    3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332页。
    4 罗伯特·英格索尔:“基督教”(Robert Ingersoll, "The Christian Religion,")转引自查尔斯·霍华德·霍普金斯:《美国新教中社会福音运动的起源:1865-1915》(Charles Howard Hopkins, The Rise of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n Protestantism,1865-1915)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40年版,第15页。
    5 R·G·哈切森著,段琦、晓镛译:《白宫中的上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6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334页。
    1 亨利·梅:《新教教会与工业化的美国》(Henry May, Protestant Churches and Industrial America),纽约:哈勃和罗出版公司1967年版,第68页。
    2 提摩西·L·史密斯:《宗教奋兴与社会改革》,第34—35页。
    3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40页。
    1 科林·古蒂库兹:《美国边疆的传教运动》(Colin Goodykoontz, Home Missions On the American Frontier),爱达荷戈德维尔1939年版,第172-188页。转引自保罗·格莱德:《号角声声: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其民主,1896-1912》(Paul Glad, The Trumpet Soundeth: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His Democracy,1896-1912)(以下简称《号角声声》),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6-7页。
    1 戴尔蒙德编:《变化的国度:一个工业社会的产生》,第6页。
    2 杰瑞米·阿塔克,彼得·帕瑟尔:《美国历史的新经济观:从殖民地时期至1940年》(Jeremy Atack, Peter Passell, A New Economic View of American History, from Colonial Times to 1940),纽约:W·W·诺顿公司第1994年版,第457页。
    3 加里·沃尔顿,休·洛克澳夫:《美国经济史》(Gary Walton, Hugh Rockoff,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澳大利亚南墨尔本:汤普森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60页。
    4 阿塔克等:《美国历史的新经济观》,第474、458页。
    5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23页。
    6 阿塔克等:《美国历史的新经济观》,第239页。
    1 维斯伯格:《新工业社会》,第32页。
    2 西德尼·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Sydney E. Ahlstrom, 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735-736页。
    3 雷蒙德·A·莫尔:《新城市:工业时代的美国城市地区,1860—1920》(Raymond A. Mohl, The New City: Urban America in the Industrial Age,1860-1920),伊利诺伊:哈兰·戴维森出版公司,第25页。
    4 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17-318页。
    1 乔治·马斯登:“福音派”(George Marsden, " the Evangelical Denomination"),载乔治·马斯登编:《福音派与现代美国》(George Marsden, ed., Evangelicalism and Modern America),密歇根大激流城:威廉·B·厄德曼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ⅶ页。
    2 董江阳:“基督教基要派的形成与分裂”,《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第62页。
    3 乔治·马斯登著,宋继杰译:《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 转引自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第7页。
    2 转引自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第732页。
    1 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历史上的边疆》(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纽约:霍特,莱因哈特与温斯顿公司1962年版,第153-154页。
    2 迈克尔·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Michael Kazin, A Godly Hero:The Life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阿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 罗伯特·W·切尼:《正义的事业》(Robert W. Cherny,A Righteous Cause),波士顿:小布朗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3页。
    1 切尼:《正义的事业》,第2页。
    2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310、6-7页。
    3 切尼:《正义的事业》,第14页。
    4 切尼:《正义的事业》,第15-16页。
    1 切尼:《正义的事业》,第9-10页。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玛丽·贝尔德·布赖恩:《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回忆录》(以下简称布赖恩夫妇:《回忆录》)(William Jennings Bryan, Mary B. Bryan, The Memoirs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芝加哥:约翰·C·温斯顿出版公司1925年版,第47页。
    2 M·R·沃勒:《布赖恩》(M. R. Werner, Bryan),纽约: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1929年版,第1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1、22、24、25页。
    4 切尼:《正义的事业》,第5页。
    5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5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3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7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4页。
    4 帕克斯顿·吉本:《无与伦比的领袖:威廉·詹宁斯·布赖恩》(Paxton Hibbon, The Peerless Leader: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法勒·莱因哈特出版公司1929年版,第49页。
    5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5页。圣经片断出自《圣经·新约·提后记·4:7》。
    1 吉本:《无与伦比的领袖》,第49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4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8页。
    4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2页。
    5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5页。
    6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3-34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2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4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5页。
    4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7页。
    5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7页。
    6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0页。
    1 格莱德:《号角声声》,第12页。
    1 乔治·R·伯吉:“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大学生涯”(George R. Poage. "College Career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15卷,1928年9月,第173-174页。
    2 当·哈里森·多尔:《一个边疆城市的社会秩序:伊利诺伊州的杰克逊维尔市,1825—1870》(Don Harrison Doyle, The Social Order of a Frontier Community, Jacksonville, Illinois,1825-1870),伊利诺伊州厄巴纳: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8页。
    1 莱诺·艾斯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民主的倡导者》(LeRoy Ashby, William Jennings Bryan, Champion of Democracy)(以下简称《民主的倡导者》),波士顿:特怀恩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1页。
    2 在288名内战前的大学校长中,262名都是具有圣职的牧师。其中又有156人来自“最具严苛意义的新教加尔文宗”教会,30人来自浸礼会,28人来自卫理公会。见G·P·施密斯:《旧日大学校长》(G·P·Schimidt, The Old Time College President),纽约1930年版,第184-186页。转引自梅:《新教教会与工业化的美国》,第13页。
    3 梅:《新教教会与工业化的美国》,第13页。
    4 查尔斯·亨利·拉姆坎普:《伊利诺伊大学百年历史,1829—1929》(Charles Henry Rammelkamp, Illinois College, A Centennial History,1829-1929)纽黑文1928年版。转引自格莱德:《号角声声》,第24页。
    1 伯吉:“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大学生涯”,前引书,第168-169.页。
    2 伯吉:“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大学生涯”,前引书,第170-171页。
    3 伯吉:“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大学生涯”,前引书,第171-172页。
    1 杰克逊维尔《每日杂志》(Jacksonville Daily Journal),1896年7月11日。转引自格莱德:《号角声声》,第184页。
    2 格莱德:《号角声声》,第27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7-18,241-242页。
    4 见《圣经·旧约·箴言·18:22》。
    1 见《圣经·旧约·列王记上·11:3》。这个故事来自布赖恩的长女罗斯·布赖恩·罗德于1948年10月14日写给传记作家波罗·科内塔的信。载波罗·E·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Paolo E. Coletta, William Jennings Bryan, Vol.1),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2-23页。2 保罗·斯塔:《媒体的诞生:大众交流的政治起源》(Paul Starr, The Creation of the Media:Political Origins of the Mass Communication),纽约2004年版,第250-265页。转引自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11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58、85-86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85-89页。
    3 伯吉:“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大学生涯”,前引书,第176-178页。
    4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12-13页。
    5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0页。
    1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13页。
    2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和平之子》(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Prince of Peace),纽约:弗莱明·H·瑞维尔公司1925年版,第11页。
    3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12页。
    1 伯吉:“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大学生涯”,前引书,第173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27页。
    1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15页。
    2 [美]克莱伦斯·丹诺著,林正译:《世界上最伟大的辩护律师:丹诺自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1 布赖恩给玛丽的信,1881年10月9日,11月30日;1882年2月26日;1883年1月28日,2月11日,4月4日。转引自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第25页。
    2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第25页。
    1 劳伦斯·列文:《信仰的捍卫者,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最后的岁月,1915—1925》(Lawrence Levine. Defender of Faith, William Jennings Bryan:The Last Decade,1915-1925),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平民报精选》(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Commoner Condensed),纽约:艾比出版社1902年版,第1-2页。
    2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心与心的交流》(William Jennings Bryan, Heart to Heart Appeals),纽约:弗莱明·H·瑞维尔出版公司1917年版,第7页。
    3 “肖托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非常流行的一个成人业余教育集会,多在夏季举行。1874年由卫理公会牧师约翰·赫尔·文森特与商人刘易斯·米勒所发起,当年集会的地点在纽约州的“肖托夸”湖边。之后,该种集会形式迅速流行开来,在全国各地都举行类似集会。在集会上,人们可以聆听牧师的讲道,以及旅行家们的见闻,著名政治家经常会被邀请过来演讲。除此之外,集会上人们还能听到著名手风琴手的演奏、各种乐队演奏,观看杂耍表演,甚至还有歌剧。总体说来,肖托夸旨在通过一些文化与娱乐方式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完善”,并培养我们今天所谓的“社区精神”。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将肖托夸称为“美国最具美国特色的东西”。布赖恩是肖托夸集会的常客,经常被邀请在集会上发表有偿演说,如著名的“和平之子”、“一个理想的价值”等演说就是首先在肖托夸集会上发表的。见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134-137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86-287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45页。
    3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74页。
    4 迪克森·威克多:《美国的英雄崇拜史》(Dixon Wecter, The Hero in America:A Chronicle of Hero Worship),纽约1941年版,第368-371页。转引自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61页。
    5 詹姆斯·A·巴恩斯:“论关于布赖恩竞选的一些错觉”(James A. Barns, Myths of the Bryan Campaign),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34卷,1947年12月,第395页。
    6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17页。
    1 格莱德:《号角声声》,第28页。
    2 J·C·朗:《布赖恩:伟大的平民》(J. C. Long, Bryan:The Great Commoner),纽约:艾普敦出版公司1928年版,第158页。
    3 格莱德:《号角声声》,第28页。
    4 格莱德:《号角声声》,第29页。
    5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神的形象》(William Jennings Bryan, In His Image),纽约:弗莱明·H·瑞维 尔出版公司1922年版,第186页。
    1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228页。
    2 格莱德:《号角声声》,第36-37页。
    3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著,小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编选,富兰克林·莫德赛主编:《平民报精华》(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Credo of the Commoner, materials selected by William Jennings Bryan, Jr., edited by Franklin Modisett),洛杉矶:奥克西登塔尔学院出版社1968年版,第ⅱ页。
    1 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23页。
    1 小罗伯特·C·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一段社会历史,1877—1898》(Robert C. McMath Jr., American Populism:A Social History,1877-1898),纽约:希尔与王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6页。
    2 根据1862年的《宅地法》,定居者只需要付出10美元的申请费,同时证明自己是土地上的实际居住者并开发了此耕地,即可免费获得162英亩的土地。
    3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24页。
    4 据统计,187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08,000,000英亩,到1900年增加到839,000,000英亩。见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18页。
    5 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22-323页。
    1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38页。
    2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38-39页。
    3 约翰·D·希克斯:“美国政治上的第三党传统”(John D. Hicks, "The Third Party Tradi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20卷,1933年6月,第15页。
    4 南部棉花带集中在下南部的黑土地带(The Black Belt)以及上南部阿肯色州的部分地区,从南卡罗来纳州向西绵延至得克萨斯州,长达1000英里。见詹姆斯·M·克利夫顿:“种植园”(James M. Clifton, "The Plantation"),载玛丽·K·凯顿、彼得·w·威廉斯等主编:《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Mary K. Cayton, Peter W. Williams, ed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History, Vol.Ⅲ,纽约1993年版。转引自王金虎:“试论内战前美国南部蓄奴经济的赢利性”,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38页。
    5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31页。
    1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34页。
    1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23-27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6页。
    1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21页。
    2 迈克尔·麦吉尔:《愤怒的不满: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衰落,1870-1920》(Michael McGear. A Fierce Discontent: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in America,1870-1920),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 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24-325页。
    2 艾里克·戈德曼:《命运的集合点》(Eric Goldman, Rendezvous with Destiny)纽约1953年版,第37-38页。转引自格莱德:《号角声声》,第47页。
    1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190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05页。
    3 沃斯·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前引书,第239页。
    1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97页。
    2 弗里德·A·香农:《农场主最后的边疆》(Fred A. Shannon, The Farmer's Last Frontier),纽约1945年版,第298-301页。
    3 希克斯:《平民主义者的反叛》,第88页。
    4 海利·法莫:“边疆平民主义的经济背景”(Hallie Farmer, "the Economic Background of Frontier Populism"),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10卷,1924年3月,第426页。
    5 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F·本塞尔认为,内战后长期执政的共和党政府所主张的三项经济政策主导着19世纪中晚期美国的工业化时代:一个不受约束的国内统一市场的政治结构;坚持国际金本位制:对工业的关税保护政策。见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4-8页。
    6 以克里夫兰总统为首的民主党保守派的别称。
    1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5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09页。从某种角度看,这种看法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据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与安娜·J·斯沃茨(Anna J. Schwartz)的看法,联邦政府当时实行的这种有意的通货紧缩与黄金供应的缓慢增长政策虽然并没有对内战后的工业增长造成制约,但却在财富分配上带来了一些代价与利益的不平衡,并且在政治领域引起越来越大的争议。一方面,能够获得升值货币还款的债权人、得到政府用金本位货币偿付利息的政府长期公债的持有人(公债购买时所支付的货币本是贬值的“便宜”美元)是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一些偏远地区的商人和企业主坚持认为,至少在19世纪60、70年代晚期所实行的通货紧缩政策使他们得不到足够的信贷资金以扩展业务,因而造成了金融恐慌和长时期的经济萧条。而与商人和企业主相比,受通货紧缩影响最大的还是中西部及南部的农场主,他们一方面很难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更使其处境雪上加霜。见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斯沃茨,《美国货币史:1857—1960》(Milton Friedman and Anna J. Schwarts,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57-1960),新泽西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5-42页。
    1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5、8-9页。
    2 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中有关“农业神话”的论述。
    1 沃斯·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前引书,第240页.
    1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51-52页。
    2 诺曼·波纳克:《人性化的经济:平民主义、资本主义与民主》(Norman Pollack, The Humane Economy: Populism,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新布兰斯威克:瑞吉斯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3 事实上,除格兰其、绿背纸币运动之外,这个时期的农民、工人运动组织还包括:“棉花采摘者协会”(the Cotton Pickers'League)、“农业车轮”(the Agricultural Wheel)、'‘劳动骑士团”(the Knights of Labor)等组织,本文仅选取这两个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作为代表。
    4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06-107页。
    1 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30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06页。
    3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07页。
    4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60-62页。
    1 据1864年《国民银行法》,新的国民银行体系建立,该体系由众多称作“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s)的私有商业银行组成。国民银行体系的货币发行机制体现了“私人利益与政府利益的融和”:各国民银行(即在联邦政府注册开业的私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发行国民银行券,即国民银行纸币,但该纸币的发行必须先用法币(指金、银或金银代用券、绿背纸币等)购买联邦政府债券,并存储于财政部,方可发行国民银行券。因此,尽管受到联邦政府制约,国民银行纸币的发行主要还是由私有商业银行控制。
    2 唐纳德·B·约翰逊编,《全国政党纲领》,第一卷,(Donald B. Johnson, ed., National Party Platforms, vol.1),厄巴纳: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7-58页。转引自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16页。
    3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19页。
    1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19页。
    2 沃斯·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前引书,第246页。
    1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79页。
    2 劳伦斯·古德温:《民主的希望:美国平民主义运动》(Lawrence Goodwyn, Democratic Promise:The Populist Movement in America),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80页。
    3 沃斯·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前引书,第245页。
    4 劳伦斯·古德温:《平民党时刻:美国农民反叛简史》(Lawrence Goodwyn, The Populist Moment:a short history of the agrarian revolt in America),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0页。
    1 古德温:《平民党时刻:美国农民反叛简史》,第134页。
    2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109页。
    3 所谓分库计划(subtreasury plan),即是运用联邦政府主权中固有的信用,去直接资助贫困农民的生产。其具体措施是,美国财政部在每个县建立联邦仓库和谷物输送设备,以贮藏大量农产品。为了避免在收割季节农产品大量上市的时候以低价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农民们可将自己的谷物和棉花等存储于联邦分库并以此为抵押,从政府获得相当于其农产品价值80%的低息、贷款。而从政府获得的分库收据则可以用来偿 还债务。这种做法能在需要更多货币的收割季节起到增加货币供给的作用,同时又能在收据持有者卖出谷物时起到紧缩货币的作用。见沃斯·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前引书,第246页。
    1 沃斯·米勒:“农场主与第三党政治”,前引书,第247页。
    1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146页。
    2 古德温:《平民党时刻:美国农民反叛简史》,第148页。
    3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160页。
    1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166页。
    2 基恩·克莱顿:《平民主义:美国的人性化倾向,1890-1900》(Gene Claton, Populism:The Humane Preference in America,1890-1900),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图恩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2页。
    1 “平克顿”是指当时私人或者私营公司所雇佣的武装人员。
    2 克莱顿:《平民主义:美国的人性化倾向》,第82页。政纲全文可参见:“通过(人民)党政纲”(“Adopting The Party Platform"),《纽约时报》,1892年7月5日。(资料来源: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图书馆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数据库,以下《纽约时报》均出自该数据库,不再另行加注。)
    3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167-168页。
    4 本来德高望重的L·L·波克是代表们一致认同的总统候选人,但他却在大会之前不幸去世;之后,代表们又考虑到了联邦法官沃尔特·Q·格雷汉姆,但被后者婉拒。
    5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37页。
    1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127页。
    2 罗伯特·拉森:“西部山区的平民主义:主流运动”(Robert W. Larson, "Populism in the Mountain West:A Mainstream Movement'载《西部历史季刊》(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第13卷,1982年4月,第144页。
    1 “奥马哈大会”("the Omaha Convention"),《纽约时报》,1892年7月5日。
    2 波纳克:《人性化的经济:平民主义、资本主义与民主》,第3-4页。
    1 波纳克:《人性化的经济:平民主义、资本主义与民主》,第24—25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34页。
    3 保罗·卡彭:《第三党选举体系:1853-1892年,政党、选民与政治文化》(Paul Carbon, The Third Electoral Svstem:1853-1892, Parties, Voters, and Political Cultures),查珀尔希尔: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3页。
    1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页。
    2 例如,与“奥马哈纲领”的三个核心诉求相对照,布赖恩并不主张立刻实施铁路、电报、电话公司的国有化,只主张由联邦政府以及各商业监管机构,尤其是“州际商业委员会”对铁路公司以及其他托拉斯进行更严厉的监管,以保护人民免受压迫和剥削。此外,对于最具平民主义色彩的“分库计划”,布赖恩更是从未在任何演说与公开场合中提及或是表示赞同;而平民党也在布赖恩所极力主张的降低关税问题上保持缄默。见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William Jennings Bryan, Speeches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方克·沃格纳尔出版公司1909年版;1896年民主党政纲:“芝加哥大会政纲”("Platformof The Chicago Convention"),《纽约时报》,1896年7月10日。
    1 迈克尔·卡金:《平民主义者的劝导:一段美国历史》(Michael Kazin,the Populist Persuasion:an American Historv),纽约:基本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31-32页。
    2 陈萌:“美国白银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久远影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次战斗》(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First Battle),芝加哥:W·B·康克出版公司1896年版,第71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83页。
    2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86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99—110页。
    2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112页。
    1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316页。
    2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45页。
    3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1 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21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2页。
    3 不过,由于当时民主党内还未就此问题达成共识,在民主党1896年大选的竞选纲领中并未包含参议员直接选举的主张。
    1 布赖恩:《平民报精华》,第69页。
    2 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22-23页。
    3 布赖恩:《平民报精华》,第69-70页。
    1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7-8页。
    2 西恩·维伦茨:《美国民主的兴起:从杰斐逊到林肯》(Sean Wilentz,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纽约:W·W·诺顿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4-5页。
    3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前引书,第157页。
    1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24、29页。
    2 罗伯特·威尔比:《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Robert H. Wiebe, Self-Rule: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Democracy),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3 [法]孟德斯鸠著,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译:《论法的精神》(上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7页。
    4 威尔比:《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第30页。
    1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前引书,第139页。
    2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235、232-233页。
    3 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第7页。
    4 [美]塞缪尔·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67页。
    1 这一点从该银行1832年1月的股份分配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全部股份中,纽约占31,000股,宾夕法尼亚51,000股,马里兰34,000股,南卡罗来纳40,000股,新英格兰15,000股,欧洲84,000股,而西部则仅占3000股。见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卷),第567页。
    2 据西恩·维伦茨的看法,美国内战是美国民主化历程中的“第二次美国革命”。见维伦茨:《美国民主的兴起》,第790页。
    3 维伦茨:《美国民主的兴起》,第790页。
    4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前引书,第153-154页。
    5 见乔耳·H·西尔比:《美利坚政治民族:1838-1893年》(Joel H. Silbe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Nation,1838-1893),加利福尼亚1991年版;理查德·L·麦考密克:《政党时期与公共政策》(Richard L.McCormick, The Party Period and Public Policy),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 莫顿·凯勒:《国家事务:19世纪后期美国的公共生活》(Morton Keller, Affairs of State:Public Life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版,第533页。
    2 例如,在州级层面,实行比较自由的银行与公司法体系;在联邦层面,《宅地法》与《国民银行法》都同样体现了让所有合格的人获取利益的原则。见麦考密克:《政党时期与公共政策》,第208页。
    3 麦考密克:《政党时期与公共政策》,第202页。
    4 凯勒:《国家事务:19世纪后期美国的公共生活》,第531页。
    5 麦考密克:《政党时期与公共政策》,第222、224页。
    6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275页。
    1 转引自巴克利:《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在美国人的记忆中》,第285页。
    2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旧世界与它的轨迹》(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Old World and its Ways),圣路易斯:汤普森出版公司1907年版,第490页。
    3 布赖恩:《第一次战斗》,第344、467页。
    4 布赖恩:《心与心的交流》,第7页
    5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64页。
    6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201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248页。
    2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60页。
    1 《奥马哈每日先驱报》,1888年8月15日,转引自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第35页。
    2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24-25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48-249页。
    2 罗伯特·W·切尼:《平民主义、进步主义和内布拉斯加政治的转变,1885—1915》(Robert W Cherny, Populism, Progressiv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braska Politics,1885-1915),内布拉斯加林肯市: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
    1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27页。
    2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第43页。此处的圣经典故出自于《圣经》撒母耳记上,意为正义的力量虽小,但却能战胜邪恶的强大势力。
    3 沃勒:《布赖恩》,第28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8页。
    2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34页。
    3 “关税改革运动:内布拉斯加给民主党人输送了一名出色的战士”("Tariff-Reform Champion:Nebraska Furnishes A Fine Democratic Fighter"),《纽约时报》,1892年3月17日。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110-112页。
    1 理查德·杰森:《中西部的胜利:社会和政治冲突,1888—1896》(Richard Jensen, The Winning of the Midwest: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flict,1888-1896),芝加哥1971年版,第210页。
    2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43页。
    3 巴恩斯:“论关于布赖恩竞选的一些错觉”,前引书,第368页。
    4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218-9页。
    1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第94页。
    2 威廉·艾伦·怀特:《庆典中的面具》(William Allen White, Masks in a Pageant),康涅狄格韦斯特波特1971年版,第244页。
    1 转引自巴恩斯:“论关于布赖恩竞选的一些错觉”,前引书,第380页。
    2 巴恩斯:“论关于布赖恩竞选的一些错觉”,前引书,第372-375页。
    3 罗伯特·F·德顿:《平民主义的高潮:1896年选举》(Robert F Durden, The Climax of Populism:the Election of 1896),来克星顿:肯德基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8-19页。
    4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第132-133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14,115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上卷,第238-249页。
    2 《纽约世界报》,1896年7月10日,转引自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61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15页。
    4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一卷),第141-142页。
    1 霍夫斯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第241页。
    2 沃勒:《布赖恩》,第76页。
    3 雷·斯丹那·贝克:《美国纪实》(Ray Stannard Baker, American Chronicle),纽约1945年版。转引自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54页。
    4 威廉·艾伦·怀特:《威廉·艾伦·怀特自传》(William Allen White, the Autography of William Allen White)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46年版,第278页。
    1 “政治上的歇斯底里”,《纽约世界报》,1896年7月12日。转引自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63页。
    2 “背叛者赢了:芝加哥大会上平民党人获得了胜利”("Repudiation Has Won:Populism Triumphs in the Chicago Convention"),《纽约时报》,1896年7月10日。
    3 R·海尔·威廉斯:《决定性的年代:1890年代的美国政治》(R. Hal Williams, Years of Decision:American Politics in the 1890s),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113页。
    4 伊尔玛·依力斯:“1896年的银本位共和党人”(Elmer Ellis, "Silver Republicans in 1896"),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18卷,1932年3月,第524页。
    1 威廉斯:《决定性的年代:1890年代的美国政治》,第58页。
    2 依格拉提斯·当内利日记,1896年7月16日,《当内利文集》。转引自格莱德:《号角声声》,第55页。
    3 马丁·瑞基:《依格拉提斯·当内利:政治家画像》(Martin Ridge, Ignatius Donnelly, The Portrait of a Politician),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2年,第357页。转引自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57页。
    4 布赖恩:《第一次战斗》,第564-565页。
    1 1896年共和党政纲见:“共和党政纲”("The Republican Platform"),《纽约时报》,1896年6月18日。又见http://projects.vassar.edu/1896/gopplatform.html(2009年12月10日获取)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39页。
    3 切尼:《正义的事业》,第65页。
    1 布赖恩:《第一次战斗》,第604、300页。
    2 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66页。
    3 布赖恩:《第一次战斗》,第610页。
    4 关于城市选票的百分比,详见威廉·戴尔蒙德:“1896年乡村和城市投票’'(William Diamond, "Urban and Rural Voting in 1896"),载《美国历史评论》,第46卷,1941年1月,第297-298页中的列表。
    5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222页。
    1 布赖恩:《第一次战斗》,第617-618页。
    2 保罗·格莱德:《麦金莱、布赖恩与人民》(Paul W. Glad, McKinley, Bryan, and the People),费城:J·B·里普科特出版公司1964年版,第16页。
    1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460页。
    2 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69页。
    1 威廉斯:《决定性的年代:1890年代的美国政治》,第95页。
    2 麦克迈斯:《美国平民主义》,第206页。
    3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5页。
    1 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 约翰·怀特克莱·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1900-1917》(John Whiteclay Chambers II, The Tyranny of Change:America in the Progressive Era,1900-1917),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3 1900年,一位英国人这样记录他当年的美国之行,宣称“美国生活就是由一连串的电话、电报、电唱机、电铃、汽车、电梯和自动器具所组成的。”到1910年,美国人能购买电动缝纫机、电扇、电熨斗、洗衣机、留声机等一大堆电器设施。1900年,美国人拥有大约8000辆汽车;到1920年,数目已增至800万辆。见[美]史蒂文·J·迪纳著,萧易译:《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 根据信托(托拉斯)协议,几个过去在经营上有联系的自营公司的股东将自己的股份交由一个受托人董事会托管,由此换得“信托证”作为凭据,而受托人组成的董事会则因此对这些自营公司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前公司股东只根据其信托证收取分红。见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71页。
    2 维斯伯格:《新工业社会》,第20页。
    3 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第20页。
    4 迪纳:《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第12-13页。
    5 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第375页。
    6 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第45页。
    1 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第21页。
    2 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第21页。
    3 迪纳:《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第11页。
    4 迪纳:《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第1-2页。
    5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136页。
    6 凯勒:《国家事务:19世纪后期美国的公共生活》,第373页。
    7 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第3页。
    8 王春来:“转型、困惑与出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略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72页。
    1 王旭:《美国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2 凯勒:《国家事务:19世纪后期美国的公共生活》,第524页。
    3 王春来:“转型、困惑与出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略论”,前引书,第567页。
    4 乔治·莫里:《西奥多·罗斯福时代,1900-1912》(George E. Mowry, The Era of Theodore Roosevelt,1900-1912),纽约:哈勃出版公司1958年版,第70页。
    5 王旭:《美国城市史》,第119页。
    1 关于进步主义运动的定义、性质、起迄、根源、成败得失、历史地位、领导力量等等一系列问题,在美国史学界迄无定论。有些史学家甚至完全否认“进步主义运动”这一概念。不过,在美国和我国史学界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进步主义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针对工业化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由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社会改革运动。关于进步主义时代的起讫,有学者认为,从1890年代开始,各种改革运动已在各个领域展开。但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将1900-1917年这一时期,称为“进步主义时代”。见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第4页;又见麦考密克著:《政党时期与公共政策》,第266-269页。
    2 “黑幕揭发运动”主要是美国新闻界发动的一场社会批判运动,可以说,是它揭开了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序幕。“黑幕揭发者”是英文"muckraker"的意译,直译为“耙粪者”。本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对那些热衷于揭发社会黑暗的新闻记者与作家的恶称。在1906年4月于华盛顿发表的一次演说中,罗斯福总统谴责了传播丑闻者,把他们比作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中塑造的一个人物,“那个拿着粪耙的人,他代表了此世中总不肯留意任何高尚事物的人,而只怀着阴郁的意图盯着那些可鄙与堕落的东西…他对社会毫无益处,只是潜在的邪恶力量。”出人意料的是,贬义词“耙粪者”竟然为社会所接受,并逐渐失去其贬义色彩而一直流传至今。
    3 塞缪尔·海斯:《对工业化的反应,1885-1914》(Samuel Hays, The Response to Industrialism,1885-1914),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6页。
    4 肖华锋:“美国黑幕揭发运动评释”,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第13页。
    5 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第70页。
    1 小约翰·弥尔顿·库柏:《关键时代:美国,1900-1920》(John Milton Cooper, Jr., Pivotal Decades:The United States,1900-1920),纽约:W·W·诺顿公司1990年版,第85页。
    2 海斯:《对工业化的反应》,第116页。
    3 罗伯特·H·布雷姆纳:《来自底层:美国的贫困现象》(Robert H. Bremner, From the Depth, the Discovery of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56页。转引自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第71-72页。
    1 海斯:《对工业化的反应》,第172页。
    2 海斯:《对工业化的反应》,第102-104页。
    3 斯坦利·P·凯恩:“进步主义的起源”(Stanley P. Caine, "The Origins of Progressivism"),载刘易斯·L·戈尔德主编:《进步主义时代》(Lewis L. Gould, ed., The Progressive Era),纽约:锡拉丘兹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4页。
    4 王旭:《美国城市史》,第129-130页
    1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175页。
    1 L·帕特里克·休斯:“进步主义的主要组成与诉求”(L. Patrick Hughes, "The Moderate Constituencies and Demands of Progressivism"),见http://www.austincc.edu/lpatrick/his1302/modern.html(2010-1-31获取)
    1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133页。
    2 详见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四章;学者乔治·E·莫里也有类似的看法,见乔治·E·莫里:“加利福尼亚进步主义者与其形成:对中产阶级政治的研究”(George E. Mowry, "The California Progressive and His Rationale:A Study in Middle Class Politics,"),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36卷,1949年9月,第239-250页。
    3 关于进步主义运动研究的史学梳理,可参考:威廉·G·安德森:“进步主义:一篇史学梳理”(William G Anderson, "Progressivism:An Historiographical Essay,"),载《历史教师》(The History Teacher),1973年5月,第6卷,第427-452页。
    4 海斯:《对工业化的反应》;罗伯特·H·威尔比:《寻求秩序》(Robert H. Wiebe, The Search for Order,1877-1920),纽约:希尔与王出版公司1967年版。
    5 加布里尔·科尔克:《保守主义的胜利》(Gbriel Kolko, The Triumph of conservatism),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63年版。
    6 迈克尔·P·罗金,约翰·L·肖弗:“来自下层”(Michael P. Rogin, John L. Shover, "From Below"),载阿瑟·曼恩编:《进步主义时代》(Arthur Mann, ed., The Progressive Era),伊利诺伊州欣斯代尔市:德莱顿出版社1975年版,第20-30页。
    7 戴维·P·西伦:“社会矛盾与进步主义运动的起源”(David P. Thelen, "Social Tensions and the Origins of Progressivism,")载《美国历史杂志》,第56卷,1969年9月,第323-341页;加拉蒂:《美利坚民族:部美国历史》。
    8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C·凡恩·伍德沃德:《新南部的起源,1877-1913》(C. Vann Woodward, Origins of the New South,1877-1913)路易斯安那巴吞鲁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希克斯:《平 民主义者的反叛》。
    1 威廉·C·塔克:“与时俱进的平民主义:农民联合会研究”(William C. Tucker, "Populism Up-to-Date:The Story of the Farmers' Union,"),载《农业历史》(Agricultural History),第21卷,1947年10月,第200-202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60、164页。
    1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69-172页。
    1 怀特:《威廉·艾伦·怀特自传》,第482-483页。
    2 戴维·恩肖:《一名堪萨斯人:威廉·艾伦·怀特的故事》(David Hinshaw, A Man from Kansas:The Story of William Allan White),纽约:G·P·普特曼公司1945年版,第107页。
    3 凯恩:“进步主义的起源”,前引书,第21页。
    4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132-134页。
    5 伍德沃德:《新南部的起源》,第371页。
    1 1894年春,在俄亥俄商人雅各布·考克斯的带领下,一群由500余名失业者的队伍到达华盛顿,要求联邦政府启动一个公共就业计划,将工作分配给失业者。这群人很快被手持棍棒的警察所驱散,同时造成50名群众受伤。而考克斯及其他几乎领导者则被“践踏国会大厦草坪”的罪名被逮捕。见凯恩:“进步主义的起源”,前引书,第21页。
    2 塞缪尔·雷斯内克:“1893-1897年美国经济萧条中的失业、动荡与救济’'(Samuel Resneck, "Unemployment, Unrest, and Relief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Depression of 1893-97,"),载《政治经济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3年8月,第31卷,第328-329、333-335页。
    3 凯恩:“进步主义的起源”,前引书,第23页。
    4 恩肖:《一名堪萨斯人:威廉·艾伦·怀特的故事》,第106页。
    5 怀特:《威廉·艾伦·怀特自传》,第429页。
    1 凯恩:“进步主义的起源”,前引书,第24页。
    2 西伦:“社会矛盾与进步主义运动的起源”,前引书,第323-341页。
    3 西伦:“社会矛盾与进步主义运动的起源”,前引书,第331页。
    1 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第110页。
    2 迪纳:《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第206页。
    3 钱伯斯二世:《变化的专制》,第110页。
    4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173-175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75页。
    2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133—4页。
    3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78—79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123页。
    2 “布赖恩希望消灭托拉斯”(Bryan Wants Trusts to be Exterminated"),《纽约时报》,1908年8月26日。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80-81页。
    2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83页。
    3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80页。
    4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70-71页。
    1 “布赖恩表示,应当保证存款安全”(DEPOSIT GRARANTEE NEEDED, SAYS BRYAN")《纽约时报》,1908年8月28日。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71-74页。
    2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70页。
    3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111-112页。
    4 见本文第三章第一节中有关政治腐败的有关内容。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110页。
    2 铁路国有化问题除外。1906年布赖恩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发表的一次演说中提到了铁路国有化主张。第二天即遭到了党内以及众多媒体的猛烈批评。为了替1908年竞选做准备,布赖恩不久即在肯塔基的路易斯维尔发表演说,对这一问题作出做出澄清。他表示,铁路国有化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并不能代表整个民主党的看法。他也从未试图强迫别人接受他的意见,他可以将此问题留待以后由美国人民自行决定是否采纳该主张。不过,布赖恩认为,如果所有的民主党人要在铁路国有化(Government ownership of railroads)与国家铁路化(railroad ownership of the Government)之间做出抉择的话,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他的国有化主张只是提出一个建议,目的在于希望人民能够对此加以考虑,但并不是将铁路国有化作为替代私有制的唯一的方式。同时,铁路干线的国有化与铁路支线的州有化不仅仅强化了州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也允许不同地区的人民根据其实际情况逐渐采用国有化体制。可见,平民党人所拥护的铁路国有化政策在进步主义时代仍然不被多数人所接受。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92-99页。
    1 霍夫斯塔特:《改革的年代》,第241-242页。
    2 威尔比:《寻求秩序》,第ⅹⅲ页。
    3 威尔比:《寻求秩序》,第165-170页。
    1 如农业部的化学家哈维·维利博士,农业部森林局局长、森林问题专家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等,他们均在保护食品安全与土地资源保护方面为罗斯福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建议。见威尔比:《寻求秩序》,第191页。
    2 亨利·S·康马杰:《美国精神:对]880年代之后美国思想与性格的阐释》(Henry S. Commager, The American Mind: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Character Since the 1880's),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第347页。
    3 H·G·德(H.G.Day)于1901年1月24日写给布赖恩的信。转引自格莱德:《号角声声》,第113页。
    4 查尔斯·霍华德·霍普金斯:《美国新教中社会福音运动的兴起:1865-1915》(Charles Howard Hopkins, The Rise of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n Protestantism:1865-1915),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1 转引自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99页。
    2 梅:《新教教会与工业时代的美国》,第210页。
    3 梅:《新教教会与工业时代的美国》,第173页。
    4 小罗纳德·C·怀特,查尔斯·霍华德·霍普金斯:《社会福音:变化时期美国的宗教与改革》(Ronald C. White Jr. and Charles Howard Hopkins, The Social Gospel:Religion and Reform in Changing America),马萨诸塞费城1976年版,第ⅹⅰ页。
    1 霍普金斯:《美国新教中社会福音运动的兴起,1865—1915》,第14页。
    2 H·理查德·尼布尔:《美利坚的上帝之国》(H. Richard Niebuhr, The Kingdom of God in America),新罕布什尔汉诺威:卫斯理大学出版社]988年版,第162页。
    3 威拉德·H·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社会福音主义”,载《美国历史杂志》,1966年6月,第53卷,第44页。
    1 威拉德·H·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社会福音主义”,前引书,第46页。
    2 梅:《新教教会与工业时代的美国》,第170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9页。布赖恩回答出自《圣经·旧约·箴言·21:3》。
    4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227页。
    5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给一名中国官员的信: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明》(William Jennings Bryan, Letters to a Chinese Official:Being a western view of Eastern Civilization),纽约:麦克卢尔·菲利浦出版公司1906年版,第73、77、79页。
    6 威拉德·H·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社会福音主义”,前引书,第54页。
    1 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138页。
    2 霍普金斯:《美国新教中社会福音运动的兴起》,第176、224页。
    3 梅:《新教教会与工业时代的美国》,第173页。
    4 霍普金斯:《美国新教中社会福音运动的兴起》,第222页。
    1 参见“国有制”、“劳工权利”、“保护存款者”等节,见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61-69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05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58页。
    1 刘易斯·L·戈尔德:“罗斯福与塔夫脱领导下的共和党人”(Lewis L. Gould, "The Republicans Under Roosevelt and Taft"),载刘易斯·L·戈尔德主编:《进步主义时代》(Lewis L. Gould, ed., The Progressive Era),纽约:锡拉丘兹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58页。
    2 本塞尔:《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第103页。
    1 阿瑟·林克等主编:《威尔逊文件集》(Arthur Link,ed.,et al.,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新泽西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27卷,第270页。
    2 阿瑟·林克:《威尔逊:新自由》(Arthur S.Link,Wilson:The New Freedom),新泽西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8页。
    3 又译“筹款委员会”。
    4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181-182页。
    5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194页。
    1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229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230页。
    1 曼恩编:《进步主义时代》,第50页。
    2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56页。
    1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224页。
    2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282页。
    3 陈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
    1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24卷,第274、345页。
    1 路易斯·W·科尼格:《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政治传记》(Louis W. Koenig,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1971年版,第178-179页。
    2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06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70-371页。
    4 桑德斯:《改革的根源》,第238页。
    1 “新货币法案出台”("Here is the New Currency Bill"),《纽约时报》,1913年6月19日。
    2 “一个激进的银行法案”("A Radical Banking Measure"),《纽约时报》,1913年6月21日。
    3 纽约《太阳报》,1913年6月21日,转引自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16页。
    4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17页。
    5 陈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第198页。
    1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22页。
    2 “银行法案在党团会议上遭遇危机" ("Money Bill Faces Crises in Caucus"),《纽约时报》,1913年8月18日。
    3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22页。
    4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28卷,第369页。
    1 陈明著:《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第194-195、199页。
    2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40页。
    3 “布赖恩的地位已经日渐尴尬;这个事实让他痛苦万分”("Bryan's Position is Rapidly Becoming Painful; Proof That He is Playing Small'Part Hurts Him"),《纽约时报》,1915年5月30日。
    1 转引自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114页。
    2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3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我为什么主张禁酒运动”(William Jennings Bryan, "Why I am for Prohibition"), The Independent,1916年7月17日,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05页。
    4 布赖恩:《给一名中国官员的信: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明》,1906年版,第47-48页
    1 诺曼·H·克拉克:《拯救邪恶:美国禁酒运动阐释》(Norman H. Clark, Deliver Us From Evil: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Prohibition),纽约:W·W·诺顿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22页。
    2 保罗·波尔:《美国的城市民众与道德秩序,1820-1920》(Paul Boyer, Urban Masses and Moral Order in America,1820-1920),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5页。
    3 克拉克:《拯救邪恶:美国禁酒运动阐释》,第3页。
    1 布赖恩于1916年5月21日在128届全国长老会大会上发表的禁酒演说。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06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87页。
    3 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07页。
    4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87-188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51页。
    2 布赖恩于1915年10月25日至30日在俄亥俄发表的六十场演说之一。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11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33页。
    4 “纽约时报特讯”("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1916年11月20日。
    1 “许多城市牧师加入到禁酒行列”("Many City Pulpits Join Saloon Attack"),《纽约时报》,1918年1月28日。
    2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19页。
    3 《平民报》,1918年10月,第7、9版。
    4 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24、127页。
    1 赫伯特·艾斯贝里:《伟大的幻觉:禁酒运动史》(Herbert Asbury, The Great Illusion:an Informal History of Prohibition),纽约花园城1950年版,第144-145页。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28页。
    1 “孤立主义”一词在19世纪末成为政治词汇被用于描述美国的外交政策时,其含义就带有很强烈的不确定性。还有不少学者对孤立主义的存在表示怀疑,认为美国既然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绝对的孤立状态,就谈不上什么孤立主义。的确,如果与17、18世纪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相比,与19世纪中期之前的中国相比,美国的“孤立”并非如上述两国那样在地理、政治、经济上处于比较与世隔绝的状态,美国自始至终都与外界尤其是欧洲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完全否认孤立主义的存在,在深入了解美国“孤立主义”内涵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王玮等认为,孤立主义不是某些人物或某个集团杜撰出来的名词,它是历史的产物,“基本上能用来说明美国早期的外交”。关于“孤立主义”一词的不确定性,见:伯纳德·芬斯特沃尔德:“美国‘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分析,第一部分’'(Bernard Fensterwald, Jr., "The Anatomy of American 'Isolationism' and Expansion. Part Ⅰ "),载《消除冲突杂志》(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年6月,第2卷,第112页;塞利格·阿德勒:《孤立主义思潮:在20世纪的反应》(Selig Adler, The Isolationist Impulse:Its Twentieth-Century Reaction),纽约:阿伯纳德-斯丘曼出版社1957年版,第20页。关于美国学者对孤立主义是否存在的怀疑,见:威廉·A·威廉斯:《美国外交的悲剧》(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纽约:W·W·诺顿公司1972年版,第21页,威廉斯在该页还列举了一些与其具有相似观点的其他论著。王玮观点见: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70页。
    2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修订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3 迈克斯·塞维尔:“美国外交原则的殖民地起源”(Max Savelle, "Colonial Origins of American Diplomatic Principles"),载《太平洋历史评论》(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第3卷,1934年9月,第336页。
    1 塞缪尔·贝米斯:“华盛顿的告别词:外交政策的独立宣言”(Samuel Flagg Bemis, "Washington's Farewell Address:A Foreign Policy of Independence"),载《美国历史评论》,第39卷,1934年1月,第250页。
    2 罗纳德·E·波华斯基:《走向卷入的联盟:美国孤立主义、国际主义与欧洲,1901-1950》(Ronald E. Powaski, Toward An Entangling Alliance, American Isolation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Europe,1901-1950),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1991年版,第xi页。
    3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第32页。
    1 斯蒂芬·因斯:《建立联邦:清教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文化》(Stephen Innes, Creating the Commonwealth: The Economic Culture of Puritan New England),纽约:W·W·诺顿公司1995年版,第14页。
    2 迈克尔·阿达斯:“从殖民地到全球诸雄:将美国例外论融入世界历史”(Michael Adas, "From Settler Colony to Global Hegemony:Integrating the Exceptionalist Narrative of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to World History"),载《美国历史评论》,第]06卷,2001年12月,第1697页。
    3 波华斯基:《走向卷入的联盟》,第ⅹⅱ页。
    4 转引自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第123页。
    5 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兼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干预的影响”,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第92页。
    1 乔治·华盛顿:“告别词”(George Washington, "Farewell Address"),载爱德华·w·彻斯特编:《美国外交史的多元化:外交文件选集,至1913年》(第一卷)(Edward W. Chester, The Scope and Variety of U.S. Diplomatic History:Readings to 1913, Vol.1),新泽西因格伍德克里夫: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2页。
    2 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兼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干预的影响”,前引书第93页。
    3 彻斯特编:《美国外交史的多元化》,第53-55页。
    4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第128页。
    1 阿德勒:《孤立主义思潮》,第1-12页。
    2 关于当时当时美国经济的核心与边缘地带的介绍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3 中西部尤其被认为是“孤立主义的传统中心”。见勒罗伊·里塞尔巴赫:《孤立主义的根源:外交政策当中的国会投票与总统领导》(Leroy N.Rieselbach, The Roots of Isolationism:Congressional Voting and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in Foreign Policy),印第阿纳波利斯:伯布斯-梅里尔出版公司1966年版,第106页,国会投票研究见该书第108-109页。
    4 应该说,1898年美西战争的爆发并未遭到孤立主义者的反对,因为尽管美国是与欧洲国家西班牙作战,但其首要目的是为保护拉美国家古巴的独立,尚属于捍卫“门罗宣言”的范畴。直到之后在是否占领菲律宾的问题上,扩张主义者与孤立主义者的分歧才真正显现。
    5 威廉斯:《美国外交的悲剧》,第24页。
    6 里塞尔巴赫:《孤立主义的根源:外交政策当中的国会投票与总统领导》,第114-115页。
    1 肯德里克·A·克莱门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带有使命感的孤立主义者》(Kendric A. Clements, William Jennings Bryan, Missionary Isolationist),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田纳西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2 雷·艾伦·比林顿:“中西部孤立主义的根源”(Ray Allen Billington, "The Origins of Middle Western Isolation"),载《政治科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第60卷,1945年3月,第54页。
    3 阿德勒:《孤立主义思潮》,第43页。
    4 比林顿:“中西部孤立主义的根源”,前引书,第54页。
    5 亚历山大·德康德:“南部与孤立主义”(Alexander DeConde, "The South and Isolationism"),载《南部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1958年8月,第24卷,第335页。
    6 克莱门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带有使命感的孤立主义者》,第15-18页。
    1 格莱德:《号角声声》,第1页。
    2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26-30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83页。
    2 转引自威拉德·H·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77页。
    3 威拉德·H·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79页。
    4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65-67页。
    5 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讲述的是在公元30年前后耶稣带领追随者来到山上,随后给其追随者讲道的故事。其中第5章“山巅训诫”中“论报复”、“论爱仇敌”等部分对于基督教和平主义者的影响最大。
    6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第39、43节。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托尔斯泰:爱的使者”(William Jennings Bryan, "Tolstoy, the Apostle of Love"),载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在别国的国旗下:旅行日志、演说与讲话》(William Jennings Bryan, Under Other Flags:Travels, Lectures, Speeches),内布拉斯加林肯市:伍德罗夫-科林斯出版公司1905年版,第102页。
    2 布赖恩:“托尔斯泰:爱的使者”,前引书,第102页。
    1 威拉德·H·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72页。
    2 布赖恩:《获取和平的力量》,波士顿1912年版,第11页。
    3 布赖恩:“托尔斯泰,爱的使者”,前引书,第100页。
    4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8页。
    5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16页。
    6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51-52页。
    1 斯图亚特·克雷基顿·米勒:《“善意的合并”:美国对菲律宾的征服,1899-1903》(Stuart Creighton Miller, "Benevolent Assimilation":The American conquest of the Philippines,1899-1903),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2 弗兰克·林科维奇:《美国与帝国主义》(Frank Ninkovich, The United States and Imperialism),马萨诸塞马尔登:布莱克维尔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3 林科维奇:《美国与帝国主义》,第10页。
    1 威廉·E·洛伊希滕伯格:“进步主义与帝国主义:进步主义运动与美国外交政策,1898-1916”(William E. Leuchtenberg, "Progressivism and Imperialism: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898-1916"),载《密西西比历史评论》,第39卷,1952年6月,第497页。
    2 林科维奇:《美国与帝国主义》,第27页。
    3 美军伤亡总数为4100人,不到400人死于战场上,1600人受伤,战争耗资约为25亿美元。
    1 林科维奇:《美国与帝国主义》,第32页。
    2 关于美国文化中的“天赋使命”神话,详见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第19-61页。
    3 刘易斯·戈尔德:《威廉·麦金莱的总统生涯》(Lewis L.Gould,The Presidency of William McKinley),堪萨斯州劳伦斯:堪萨斯摄政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143页。
    4 斯图亚特·米勒:《“善意的合并”:美国对菲律宾的征服,1899-1903》,第5页。
    1 理查德·H·米勒编:《1898年美国的帝国主义》(Richard H. Miller, ed., American Imperialism in 1898:The Quest for National Fulfillment),纽约:威利出版公司1970年版,第128页。
    2 布赖恩:《在别国的国旗下》,第330页。
    3 斯图亚特·米勒:《“善意的合并”》,第7页。
    4 丹尼尔·T·罗杰斯:《横越大西洋:进步主义时代社会政治》)(Daniel T. Rodgers, Atlantic Crossings:Social Politics in a Progressive Age),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1 林科维奇:《美国与帝国主义》,第36页。
    2 林科维奇:《美国与帝国主义》,第37页。
    3 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68页。
    4 R·H·威廉斯:《决定性的年代》,第143-144页。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思:《共和国还是帝国?:菲律宾问题》(William Jennings Bryan, Republic or Empire?: The Philippine Question),芝加哥:独立出版公司1899年版,第9页。
    2 安德鲁·卡耐基写给布赖恩的信,1898年12月15日。转引自格莱德:《号角声声》,第72页。
    3 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144页。
    4 波罗·科内塔:“布赖恩、麦金莱与巴黎和约”(Paolo Coletta, "Bryan, McKinley, and the Treaty of Paris"),载《太平洋历史评论》,第26卷,1957年5月,第133-138页。
    1 布赖恩:《在别国的国旗下》,第313-314页。
    2 布赖恩:《在别国的国旗下》,第315页。
    3 布赖恩:《第二次战斗》(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Second Battle),芝加哥:W·B·康克出版公司,第202页。转引自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86页。
    4 布赖恩:《给一名中国官员的信》,第45-46页。
    1 布赖恩:《在别国的国旗下》,第316页。
    2 布赖恩:《在别国的国旗下》,第329-330页。
    1 布赖恩:《在别国的国旗下》,第331-332页。
    2 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215页。
    3 布赖恩:《平民报精选》,第217页。
    4 林科维奇:《美国与帝国主义》,第46页。
    1 安德森·斯蒂芬森:《天赋使命:美国右翼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Anders Stephanson,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 and the Empire of Right),纽约1995年版,第88页。
    2 见本文第三章“布赖恩与进步主义运动”中相关论述。
    1 布赖恩:“荷兰”,载布赖恩:《在别国的旗帜下》,第65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84页。
    3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218页。
    1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226-229页。
    2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争取和平的力量(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Forces That Make for Peace),波士顿1912年版,第12-15页。
    3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85页。
    1 1912年1月14日布赖恩写给威廉·H·塔夫脱的信,《塔夫脱文集》。转引自威拉德·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86页。
    2 布赖恩:《回忆录》,第386页。除仲裁体系之外,布赖恩的另一个要求与禁酒有关,他问威尔逊自己是否能够在外交场合不提供酒精饮料,威尔逊回答说他与玛丽可以自行其事。见布赖恩:《回忆录》,第187-188页。
    3 威拉德·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233页。
    4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218页。
    5 “布赖恩号召我们为和平而努力”("Bryan Pledges Us to Work for Peace"),《纽约时报》,]913年5月10日。
    1 威拉德·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88页。
    2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二卷),第180页。
    3 威拉德·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89页。
    4 “各国联合起来祈祷和平”("Nation Joins Today for Peace Prayers"),《纽约时报》,1914年10月4日。
    5 斯普林奇:《来自美国小镇的演说家》,第45页。
    1 威拉德·史密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89页。
    2 理查德·查林纳:“国务卿”(Richard Challener, "Secretary of State"),载保罗·格莱德编:《威廉·詹宁斯·布赖恩面面观》(Paul Glad, ed., William Jennings Bryan:A Profile),纽约:希尔与王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166页。
    3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83页。
    4 布赖恩:《回忆录》,第383页。
    5 出自布赖恩演说:《民主的行动与责任》(William Jennings Bryan, Democracy s Deeds and Dutv),1916年12月6日,华盛顿。转引自唐纳·K·斯普林奇:《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来自美国小镇的演说家》(Donald K. Springen, William Jennings Bryan:Orator of Small-Town America),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1 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279页。
    2 乔纳森·丹尼尔斯:《纯真年代的结束》(Jonathan Daniels, The End of Innocence),费城:J·B·利晋科特公司1972年版,第139页。此书是约瑟夫·丹尼尔斯之子所撰写的回忆录。
    1 “布赖恩先生冒失的勇敢”("MR. BRYAN'S RECKLESS BRAVERY"),《纽约时报》,1913年8月31日。
    2 阿瑟·林克:《争取中立的斗争,1914—1915))(Arthur Link, The Struggle for Neutrality,1914-1915),新泽西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349-355。
    3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0卷,第343、393-394页。
    4 阿瑟·林克:《伍德罗·威尔逊与进步主义时代,1910-1917》(Arthur S. Link, Woodrow Wilson and the Progressive Era),纽约:哈勃出版公司1963年版,第148页。
    5 林克:《威尔逊与进步主义时代》,第151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376页。
    2 林克:《威尔逊与进步主义时代》,第152页。
    1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1卷,第56-57页。
    2 笔者在查阅《威尔逊文件集》第31卷时,未发现威尔逊对布赖恩该信的回复。
    3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1卷,第378-379页。
    4 早在1914年4月,在欧洲战云密布,战端将启之际,威尔逊就派遣其密友豪斯上校以总统“私友”身份赴欧,其目的主要在于调解英德争端,避免战争。然而豪斯上校还未回国,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就使得这一调解计划完全破产。见王晓德:《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笔者认为,除了对当时欧洲战场形势的评判之外,这一次调停的失败亦是造成威尔逊对布赖恩的调停建议迟疑不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5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1卷,第385页。
    6 1912年10月大选前,威尔逊征询得克萨斯的阿尔伯特·S·伯里森的意见:“如果我当选了,到底该如何安排布赖恩?”伯里森回答道:“让他做国务卿。”事实上,威尔逊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大选结束后,布赖恩就任国务卿是众望所归。首先,布赖恩比威尔逊旅行的地方还要多,次数还要频繁,他对外交事务有一定的经验;其次,当时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是,这个职位往往是由在大选中获胜的这个党的领袖来担任。而更重要的是,布赖恩当时仍然拥有许多民主党人以及国会议员的支持,大选结束后,全国各地 的许多民主党政治家和报纸编辑纷纷写信或在报纸上发表评论,主张由布赖恩出任国务卿,“不选择他的话可能会引起党内的分裂而给新内阁带来麻烦。”见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7、8页。
    1 科内塔:《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第二卷),第27-29、39页。
    2 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137页。
    3 威尔逊的女婿威廉·G·麦卡杜曾经这样预言:“布赖恩在下次民主党大会上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将会由他来决定‘权力的天平’。”后来在1912年民主党提名大会上,布赖恩果然在不相上下的克拉克与威尔逊之争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第14轮投票时,布赖恩宣布将支持票由克拉克转投给布赖恩,进而保证了威尔逊的胜利。详见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137、141页。
    4 布赖恩写道:“我认为,进行公开、而非秘密的调停是一个国家的权利与责任。”可见,布赖恩并不赞成威尔逊派遣豪斯秘密赴欧调停的举动。
    5 布赖恩写给威尔逊的信,见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66-67页。
    6 威尔逊给布赖恩的信,1915年4月28日。见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85页。
    1 “潜艇战造成美国人伤亡”("SUBMARINE RAID KILLED AMERICAN"),《纽约时报》,1915年3月31日。
    2 布赖恩给威尔逊的信,1915年4月19日。载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28-29页,
    3 http://www.ralphmag.org/BT/lusitania.html,又见林克:《威尔逊:新自由》,第164页。
    4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21页。
    5 “卢西塔尼亚”号装载的货物中有4200箱子弹、1250箱信管、18箱榴霰弹等,共价值152,400美元。详见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135页。
    6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134-135页。
    7 科内塔:《布赖恩》(第二卷),第311页。
    1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2页。
    2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166页。
    3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3页。
    4 林克:《争取中立的斗争》,第386-387页。
    5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192页。
    6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194页。
    7 林克:《争取中立的斗争》,第403页。
    1 戴维·休斯顿:《在威尔逊内阁的八年里,1913-1920》(第一卷)(David Houston, Eight Years with Wilson's Cabinet,1913-1920) (vol.1),纽约州花园城:双日出版公司1926年版,第136-137页。
    2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4卷,第366页。
    3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323页。
    4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3卷,第325页。
    5 林克:《争取中立的斗争》,第417页。
    1 林克等编:《威尔逊文件集》,第34卷,第422-423页。
    2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239页。
    3 威廉·G·麦卡杜:《拥挤的岁月:威廉·G·麦卡杜回忆录》(William G. McAdoo, Crowded Years:the Reminiscences of William G. McAdoo),波士顿1931年版,第336页。转引自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160页。
    4 小约翰·弥尔顿·库柏:《武士与牧师:伍德罗·威尔逊与西奥多·罗斯福》(John Milton Cooper, Jr. The Warrior and Priest:Woodrow Wilson and Theodore Roosevelt),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272页。
    5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18页。
    6 戴维·斯塔尔·乔丹:《一个人的岁月》(David Starr Jordon, The Days of a Man)纽约,1922年版,第2卷,第729页。转引自莫里·E·科蒂:“战争与和平”(Merle E. Curti, "War and Peace"),载格莱德编:《威廉·詹宁斯·布赖恩面面观》,第190页。
    7 科蒂:“战争与和平”,前引书,第190页。
    1 休斯顿:《在威尔逊内阁的八年里》(第一卷),第142页。
    2 休斯顿:《在威尔逊内阁的八年里》(第一卷),第146页。
    3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4页。
    4 丹尼尔斯:《纯真年代的结束》,第49页。
    5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04页。
    6 布赖恩:“通往和平的道路”,《平民报精华》,第158页。
    1 “布赖恩呼吁工会争取和平”("BRYAN ASKS UNIONS TO DEMAND PEACE"),《纽约时报》,1915年6月20日。
    2 “布赖恩在麦迪逊花园广场重申他的和平呼吁”("BRYAN REPEATS HIS PEACE PLEA TO BIG MADISON SQ. GARDEN MEETING"),《纽约时报》,1915年6月25日。
    3 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162页。
    4 艾斯比:《民主的倡导者》,第163页。
    1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55-57页。
    2 “指责威尔逊与沙文主义者共舞”("PUTS WILSON WITH JINGOES.; Bryan Says the President Is Joy-Riding with Them."),《纽约时报》,1916年2月19日。
    3 布赖恩:《布赖恩演说集》,下卷,第335页。
    1 “三十个小时”("Thirty Hours"),《纽约时报》,1916年4月23日。
    2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89页。
    3 科蒂:“战争与和平”,前引书,第199页。
    1 科蒂:“战争与和平”,前引书,第192页。
    2 克莱门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带有使命感的孤立主义者》,第148页。
    1 查林纳:“国务卿”,前引书,第186-187页。
    2 熊培云:《思想国》,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1页。
    1 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上卷,第387页。
    2 福音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首先,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讲的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宗教结构性质的宗派,如浸礼派、循道会、卫理公会等等,而是各个教派中具有某种共同信仰特征的统一体或是指一种具有共同传承、共同倾向和身份认同的动态的宗教运动。美国宗教史学家乔治·马斯登认为,福音派是指那些强调以下五点神学信仰特征的基督徒:(1)圣经的终极权威性;(2)圣经记载的上帝救赎事工的真实性和历史性;(3)个人仅凭信仰基督而获永恒救赎的可能性;(4)福音传教的重要性;(5)灵性改变生命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福音派基本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超宗派性的,作为“存在于各主流宗派中的一种神学和信仰运动或趋势”,它存在于非常多的新教教派之中:圣洁教会、五旬节派、卫斯理宗、浸信会、长老会、虔敬派社团等等。见乔治·马斯登:“福音派’'(George Marsden, " the Evangelical Denomination"),载乔治·马斯登编:《福音主义与现代美国》(George Marsden, ed., Evangelicalism and Modern America),密歇根大激流城:威廉·B·厄德曼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ix-x页。又见董江阳著:《“好消息”里的“更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董江阳博士的该著作是国内研究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的权威之作,有关福音派更多信息可参考该书。
    3 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第42页。从神学角度而言,福音派对当时及以后的基督教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福音派新教徒无疑是对圣经权威极为重视的新教徒,他们相互之间可能会对圣经的具体意义互有不同的看法,但圣经本身构成了他们共同的终极权威;第二,福音派深信真正的宗教需要有对上帝的积极经验,基督教不仅是“头脑的基督教”,而且也是“心灵的基督教”;第三,福音派对现有的教会体制有着较为低调的看法,认为它们同圣经与个人宗教实践相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第四,福音派在涉及到理性、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观念时保持着较为松散与较大可变性的关系;最后,福音派遵循着某种“纪律”或原则,正是福音驱使着他们积极探索社会创伤的愈合以及个人的圣洁。见上书,第42-43页。
    4 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第2页。
    1 提摩西·史密斯:《宗教奋兴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改革》,第17页。
    2 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第436-437、442-443页。
    3 提摩西·史密斯:《宗教奋兴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改革》,第17页。
    4 梅:《新教教会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第204页。
    5 提摩西·史密斯:《宗教奋兴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改革》,第18页。
    6 提摩西·史密斯:《宗教奋兴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改革》,第37页。
    1 提摩西·史密斯:《宗教奋兴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改革》,第38页。
    2 提摩西·史密斯:《宗教奋兴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改革》,第38-39页。
    3 提摩西·史密斯:《宗教奋兴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改革》,第39页。
    1 梅:《新教教会与工业时代的美国》,第205页。
    2 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第470页。
    3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42、337页。
    4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第342、343页。
    1 凯瑟琳·L·阿尔贝尼斯:《美国:宗教派别与宗教》(Catherine L. Albanese, America:Religions and Religion),加州贝尔蒙特市:沃兹沃斯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410页。
    2 19世纪被美国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斯科特·拉图雷特(Kenneth Scott Latourette)称为一个“伟大的世纪”,其“伟大”之处最基本的表现就在于:为数众多的跨教派的、自愿的宗教组织大量出现,这些组织致力于传教、改革或是道德改良。而这一切又是与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所唤起的福音主义热情分不开的。见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第422页。又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有关福音派新教的相关内容。
    3 之后陆续通过禁酒法的州包括:罗德岛(1852年)、佛蒙特(1852年)、明尼苏达州(1852年)、密歇根州(1853年);康涅狄格州(1854年)。1855年又有另外8个州通过了禁酒法。
    4 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第426-427页。
    1 康马杰:《美国精神:对1880年代之后美国思想与性格的阐释》,第23、31页。
    2 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第4页。
    3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第338-339页。
    4 阿斯特罗姆:《美国人民宗教史》,第427-428、640-644页。
    5 详见本文第三章中有关社会福音运动的论述。
    6 阿尔贝尼斯:《美国:宗教派别与宗教》,第104页。
    1 原文为:‘'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见《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1》
    2 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第84页。
    3 新英格兰的清教后来逐渐分化成几个组织性教派,如公理会、长老会与浸礼会等。
    4 阿尔贝尼斯:《美国:宗教派别与宗教》,第107-119页。
    1 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第42页。
    2 查尔斯·霍华德·霍普金斯:《美国新教中社会福音运动的兴起》(Charles Howard Hopkins, The Rise of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n Protestantism),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67年第7版,第15页。
    3 乔治·马斯登在其著作《认识基要派与福音派》一书中认为,尽管“基要派(fundamentalist)'’一词是1920年代在美国被杜撰出来用于好战的福音派的,但在最近几年里通过类比,它被应用于任何好战的传统主义宗教,例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本文中“基要主义”的含义为前者。参见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第1页。
    1 传统的圣经批判是所谓“低批判”,即将批判限于对圣经文本的比较研究,其目的是尽可能确定最初最好的文本。后来出现的“高批判”原则则主张将这一研究扩展到对圣经文献的来源以及圣经各卷经书的历史背景的研究中去,进而试图依据某种主客观标准或哲学历史预设来对圣经的内容做出某种评判,从而使圣经的权威服从于世俗的或人为的标准。这种“高批判”原则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为愈来愈多的神学界人士所接受,成为反映教会内部现代主义趋势的一种理念。见董江阳著:《“好消息”里的“更新”》,第45页。
    2 诺曼·F·弗尼斯:《基要派论争,1918-1931》(Norman F. Furniss, The Fundamentalist Controversy,1918-1931),康涅狄格哈姆登:阿尔康出版社1963年版,第15页。
    3 董江阳:“基督教基要派的形成与分裂”,前引书,第61页。
    1 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第49页。
    2 爱德华·拉森:《众神之夏:“猴子审判”以及科学与宗教的长期论战》(Edward J. Larson, Summer For the Gods:The Scopes Trial and America's continuing Debate Over Science and Religion),纽约:基本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1页。
    3 拉森:《众神之夏》,第18页。
    4 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第49-50页。
    1 布鲁斯·巴顿:“作为企业主管的耶稣”(Bruce Barton, "Jesus as Business Executive")载杰弗里·P·莫兰:《斯科普斯案:简明历史及相关材料》(Jeffrey P. Moran, The Scopes Trial: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波士顿:贝德福德/圣马丁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08页。
    1 弗尼斯:《基要派论争》,第30-31页。
    2 威廉·B·赖利:《学校与教会的基督教基要派》(W.B.Riley,Christian Fundamentals in Schools and Church),纽约1925年版,第56页.
    3 威廉·H·史密斯:“布赖恩与宗教基要主义”(Williard H.Smith,"Bryan and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载威拉德·H·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社会和宗教思想》,第171页。
    4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争论中的七个问题》(William Jennings Bryan,Seven Questions Dispute),纽约:弗莱明·H·瑞维尔出版公司1924年版,第15页。
    5 布赖恩:《争论中的七个问题》,第24页。
    1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12页。
    2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神的形象》(William Jennings Bryan, In His Image),纽约:弗莱明·H·瑞维尔出版公司1922年版,第27-31页。
    3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19-21页。
    4 布赖恩:《争论中的七个问题》,第27-63页。
    5 布赖恩:《争论中的七个问题》,第62页。
    1 威拉德·史密斯:“布赖恩与宗教基要主义”,前引书,第181页。
    2 弗尼斯:《基要派论争》,第39页。
    3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一戒》(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First Commandment),纽约1917年版,第23页。
    4 “布赖恩嘲弄—神论教义:并攻击该教派否认基督由处女所生并复活之说”("BRYAN TAKES FLING AT UNITARIAN CREED; Attacks That Denomination for Denying Virgin Birth of Christ and the Resurrection."),《纽约时报》,1923年12月8日。
    1 布赖恩大妇:《回忆录》,第452-453页。
    2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272页。
    3 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第98-99页。
    4 弗尼斯:《基要派论争》,第27页。
    5 卡罗尔·E·哈里顿:“美国基要主义运动,1870-1920’'(Carroll E. Harrington, "the Fundamentalist Movement in America,1870-192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未出版博士论文,1959年,第10页。转引自威拉德·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社会福音运动”,前引书,第44页。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再次觉醒”(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Next Awakening,"),载《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1905年5月27日,第38期,第805页。
    2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1925年5月28日。转引自威拉德·H·史密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与社会福音运动”,前引书,第41-42页。
    3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275页。
    4 拉森:《众神之夏》,第37页。
    5 见拙作:“布赖恩宗教观探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 拉森:《众神之夏》,第17页。
    2 乔治·E·韦伯:《美国的进化论之争》(George E. Webb, The Evolution Controversy in America),肯塔基州来克星顿:肯塔基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1 拉森:《众神之夏》,第18页。
    2 布赖恩:《和平之子》,第13、15、16页。
    3 爱德华·A·罗斯:《其七十年》(Edward Alsworth Ross, Seventy Years of It),纽约1936年版,第88页。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261-262页。
    1 拉森:《众神之夏》,第40页。
    2 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262页。
    3 布赖恩:《争论中的七个问题》,第146页。
    4 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263-264页。
    5 弗尼斯:《基要派论争》,第63页。
    1 拉森:《众神之夏》,第16-17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59页。
    3 沃勒:《布赖恩》,第304页。
    4 J·C·朗:《布赖恩:伟大的平民》(J. C. Long, The Great Commoner),纽约1928年版,第350、352页。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达尔文主义的威胁”(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Menace of Darwinism").载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人性的黎明》(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Dawn of Humanitv),芝加哥:爱他主义者基金会1925年版,第15-59页。 1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正统基督教与现代主义的对决》(William Jennings Bryan, Orthodox Christianity vs. Modernism),纽约:弗莱明·H·瑞维尔出版公司1925年版,第29页。
    2 布赖恩:“公立学校的达尔文主义”,《平民报》,1923年1月。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279页。
    3 “听众中的牧师倾向于布赖恩”("PASTOR IN AUDIENCE IN TILT WITH BRYAN")《纽约时报》,1925年5月19日。
    4 布赖恩:“达尔文主义的威胁”,前引书,第30页。
    1 凯斯:《乡村人们的新南部》,第36页。
    1 凯斯:《乡村人们的新南部》,第200页。
    2 凯斯:《乡村人们的新南部》,第204页。
    1 弗尼斯:《基要派论争》,第4页。
    2 凯斯:《乡村人们的新南部》,第205页。
    3 “为捍卫圣经而与进化论一战;田纳西法作者解释其立法动机”("FIGHTS EVOLUTION TO UPHOLD BIBLE;Author of Tennessee Law Tells Motives That Led Him to Frame It"),《纽约时报》,1925年7月5日。
    4 弗尼斯:《基要派论争》,第3页。
    1 阿降佐·W·福琼:“肯塔基反对教授进化论运动”(Alonzo W. Fortune, "The Kentucky Campaign Against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载《宗教杂志.》 (Journal of Religion),第2卷,1922年5月,第227页。
    2 拉森:《众神之夏》,第47页。
    3 布赖恩写给佩依的信,转引自拉森:《众神之夏》,第59页。
    1 拉森:《众神之夏》,第54页。
    2 雷·金格:《六天还是永远?田纳西诉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案》(Ray Ginger, Six Days or forever? Tennessee v. John Thomas Scopes),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重印版,第7页。
    3 金格:《六天还是永远?田纳西诉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案》,第18-19页。
    1 金格:《六天还是永远?田纳西诉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案》,第19-20页。
    2 《布赖恩文件集》,1925年5月;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329-330页。
    1 布赖恩于1925年5月28日写给另一位检控官苏·希克斯的信,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331页。
    2 布赖恩:《正统基督教与现代主义》,第46页。
    3 “戴顿的听众中敌意渐生”(‘'HOSTILITY GROWS IN DAYTON CROWDS; CHAMPIONS CLASH"),《纽约时报》,1925年7月12日。
    4 布赖恩:《争论中的七个问题》,第154页。
    5 布赖恩写给W·B·赖利和霍华德·凯利的信,转引自《信仰的捍卫者》,第332页。
    6 丹诺著:《丹诺自传》,第202页。
    1 阿瑟·加菲尔德·海斯:《让自由钟声回响》(Arthur Garfield Hays, Let Freedom Ring),纽约1928年版,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333页。
    1 莫兰:《斯科普斯案:简明历史及相关材料》,第121-125页。
    2 莫兰:《斯科普斯案:简明历史及相关材料》,第128页。
    1 莫兰:《斯科普斯案:简明历史及相关材料》,第130页。
    2 科内塔:《布赖恩》(第三卷),第253页。
    3 拉森:《众神之夏》第182-183页。
    4 《查塔努加日报》(Chattanooga Daily Times),1925年7月18日。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346页。
    5 威廉·J·布赖恩:《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最后的演说》(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Last Message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纽约:弗莱明·H·瑞维尔出版公司1925年版,第9页。这是布赖恩生前与《查塔努加消息报》(The Chattanooga News)编辑乔治·F·弥尔顿进行最后一次谈话时所提到的。当时他们正在讨论布赖恩这次没有发表的演说的出版事宜。布赖恩的原话是:“我感到这是我一生努力的最高峰。我只是遗憾自己没有机会在庭审结束时发表这次演说。
    6 这是海斯本人在自己的回忆录《让自由钟声响起》(Let Freedom Ring)中的说法,第71页。转引自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348页。但雷·金格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达罗、海斯等人事先就做好了周密的策划,并与当时的哈佛大学地质系主任、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凯特里·麦萨(Kirtley Mather)教授一道于周日晚上进行了排练,由麦萨扮演布赖恩的角色。见雷·金格:《六天还是永远?田纳西诉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案》,第148页。
    1 丹诺:《丹诺自传》,第203页。
    2 列文:《信仰的捍卫者》,第348页。
    3 莫兰:《斯科普斯案:简明历史及相关材料》,第144-156页。
    1 莫兰:《斯科普斯案:简明历史及相关材料》,第157页。
    2 丹诺:《丹诺自传》,第216页。
    3 据田纳西巴特勒法规定,所有违法者,应被判处100—500美元的罚款。见莫兰:《斯科普斯案:简明历史及相关材料》,第165页。
    4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293页。另一位历史学家保罗·格莱德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写道:“布赖恩的基要主义观点是带有道德主义色彩的。他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来质疑圣经的正确性,因为圣经是通过人这个媒介所传达的上帝的语言。他不会去分析圣经的内容,而是企图为美国社会阐释它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含义。我们必须注意到,他在斯科普斯案上的拙劣表现,只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从一个神学家或是学者的角度来研究过圣经。”见格莱德:《号角声声》,第184-185页。
    1 “一大群人观看了树下的庭审”("BIG CROWD WATCHES TRIAL UNDER TREES; Applauds Bryan's Defense of the Bible and Laughs at Sallies of Darrow."),《纽约时报》,1925年7月21日。
    2 拉森:《众神之夏》,第190页。
    3 《巴尔的摩太阳报》,1925年7月27日,见H. L. Mencken, "Bryan", in Mencken's Columns on the Scopes Trial, http://www.positiveatheism.org/hist/menck05.htm(2009-12-9获取)
    4 “英国媒体嘲笑布赖恩;伦敦星报将斯科普斯审判称为一幕闹剧”("ENGLISH RIDICULE BRYAN.; London Star Calls Scopes Trial a Farce."),《纽约时报》,1925年7月22日。
    5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86-487页。
    6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89页。
    1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489—490页。
    2 马斯登著,《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第49页
    1 巴克利:《布赖恩在美国人的记忆中》,第247页。
    2 “达罗深感悲痛;这位斯科普斯案律师表示他尊敬布赖恩的真诚与献身精神”("DARROW DEEPLY GRIEVED.; Scopes Counsel Says He Respected Bryan's Sincerity and Devotion."),《纽约时报》,1925年7月27日。
    3 巴克利:《布赖恩在美国人的记忆中》,第6-7页。
    4 “全国新闻界评论布赖恩的去世”(Comment of Press of Nation on Bryan's Death"),《纽约时报》,1925年7月27日。 1 亨利·S·康马杰:“威廉·詹宁斯·布赖恩’'(Henry S. Commager, "William Jennings Bryan"),载乔治·F·惠彻编:《布赖恩与1896年选举》(George F. Whicher,ed.,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the Campaign of 1896),波士顿:D·C·希思公司1953年版,第89页。
    2 布赖恩夫妇:《回忆录》,第10页。
    3 康马杰:《美国精神》,第134-135页。
    4 广义而言,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根据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社会科学研究理论,现代化的内涵包罗丰富,研究者各有自己的阐释角度与模式,笔者在此采纳的罗荣渠先生的定义。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12页。
    1 康马杰:《美国精神》,第407页。
    2 J·古斯费尔德:“传统与现代性:社会变迁研究中误置的两极”,载谢中立、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7页。
    1 迈克尔·卡金:“被遗忘的先驱”(Michael Kazin, "The Forgotten Forerunner"),载《威尔逊季刊》(The Wilson Quarterly),1999年秋,第23卷,第4页。
    1 布赖恩:《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最后的演说》,第66页。
    2 卡金:《一名神性的英雄》,第302页。
    3 转引自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第248页。
    1. Bryan, William Jennings and Mary Baird Bryan. The Memoirs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w York:Haskell House,1925.
    2. Bryan, William Jennings. Speeches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w York:Funk & Wagnalls,1909.
    3. Bryan, William Jennings. Heart to Heart Appeals.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17.
    4. Bryan, William Jennings. Under Other Flags, Lincoln, Nebraska:The Woodruff-Collins Printing Co.,1905.
    5. Bryan, William Jennings. In His Image.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22.
    6. Bryan, William Jennings. Famous Figures of the Old Testament. New York,1923.
    7. Bryan, William Jennings. Orthodox Christianity vs. Modernism. New York,1923.
    8. Bryan, William Jennings. Seven Questions in Dispute.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24.
    9. Bryan, William Jennings. Christ and His Companions:Famous Figures of the New Testament. New York,1925.
    10.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Dawn of Humanity:The Menace of Darwinism and the Bible and Its Enemies. Chicago:The Altruist Foundation Incorporated.,1925.
    11.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Commoner (1901-1923).
    12.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First Battle:A Story of the Campaign of 1896. Chicago:WB. Conkey,1896.
    13.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Second Battle. Chicago:W. B. Conkey,1900.
    14. Bryan, William Jennings. Republic or Empire?: The Philippine Question Chicago: Independence Company,1899.
    15. Bryan, William Jennings. A Tale of Two Conventions. New York:Funk & Wagnalls,1912.
    16.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Last Message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25.
    17.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Credo of the Commoner, materials selected by William Jennings Bryan, Jr., edited by Franklin Modisett, Los Angeles:Occidental College,1968.
    18.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Commoner Condensed, New York:the Abbey Press,1902.
    19.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Election of 1900,"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ume 171, Issue 529, December 1900. http://memory.loc.gov/cgi-bin/query/r?ammem/ncps:@field(DOCID+@lit(ABQ7578-0171-74 (2006-4-29获取)
    20.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Paralyzing Influence of Imperialism. (Wiki source)
    21. Bryan, William Jennings. "Has the Election Settled the Money Question?"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ume 163, Issue 481, December,1896. http://memory.loc.gov/cgi-bin/query/r?ammem/ncps:@field(DOCID+@lit(ABQ7578-0163-78)):(2006-3-14获取)
    22.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Issue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ume 170, Issue 523, June 1900. http://memory.loc.gov/cgi-bin/query/r?ammem/ncps:@field(DOCID+@lit(ABQ7578-0170-71))::(2006-4-11获取)
    23. Bryan, William Jennings. Counting a Quorum. http://en.wikisource.org/wiki/Counting_a_Quorum%2C_by_William_J.Bryan (2006-3-14获取)
    24. Bryan, William Jennings. First Speech Against Unconditional Repeal. http://en.wikisource.org/wiki/First_Speech_Against_Unconditional_Repeal (2006-3-14获取)
    25. Bryan, William Jennings. Principal Speech Against Unconditional Repeal. http://en.wikisource.org/wiki/Principal_Speech_Against_Unconditional_Repeal (2006-3-14获取)
    26. Bryan, William Jennings. Final Protest Against Unconditional Repeal. http://en.wikisource.org/wiki/Final_Protest_Against_Unconditional_Repeal (2006-3-14获取)
    27. Bryan, William Jennings. Illinois College Graduating Oration. http://en.wikisource.org/wiki/Illinois_College_Graduating_Oration%2C_by_William_J._Br yan_%281881%29 (2006-3-14获取)
    28. Bryan, William Jennings. Illinois College Valedictory(2006-3-14获取)http://en.wikisource.org/wiki/Illinois_College_Valedictory%2C_by_William_J._Bryan_%2 81881%29
    29. Bryan, William Jennings. Letters to a Chinese Official, Being a Western View of Eastern Civilization. New York:McClure, Phillips & Co.,1906.
    30.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Value of an Ideal. New York,1914.
    31. Bryan, William Jennings. "The Future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Outlook,78,19 December, 1904.
    32. Bryan, William Jennings. "A Single Moral Standard". Cooler's,13 March 1920.
    33. Bryan, William Jennings. "Why I am For Prohibition". Independent,17 July 1916.
    34. Bryan, William Jennings. "William Jennings Bryan on Evolution", Science, New Series, Vol. 55, No.1418. (Mar.3,1922):242-243. (JSTOR)
    35. Cunningham, Bert. "Legisl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Science, New Series, Vol.61, No.1586. (May 22,1925):541. (JSTOR).
    36. Daniels, Jonathan. The End of Innocence, Philadelphia:J.B. Lippincott Company,1972.
    37. Fortune, Alonzo W. "The Kentucky Campaign against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2, No.3. (May,1922):225-235. (JSTOR)
    38. Houston, David. Eight Years with Wilson's Cabinet,1913-1920.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Page & Company,1926.
    39. Link, Arthur, et al. eds. 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40. Mullenix, R.C.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Science, New Series, Vol.61, No.1566. (Jan.2, 1925),18-19. (http://www.jstor.org/)
    41. Reese, A. M. "Evolution in West Virginia." Science, New Series, Vol.57, No.1481, (May 18, 1923):586. (JSTOR).
    42. Riley, W. B. Christian Fundamentals in Schools and Church. New York,1925.
    43. Rogers, J. Speed.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Science, New Series, Vol.59, No.1518. (Feb.1,1924),126. (JSTOR).
    44. Moran, Jeffrey P., The Scopes Trial: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 Boston:Bedford/St. Martins,2002.
    45. New York Times, in the "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 database
    46. Scopes Trial Transcript, Mencken's Trial Account, Text used by Scopes, etc. http://www.law.umkc.edu/faculty/projects/ftrials/scopes/scopes.htm
    47. White, William Allen. The Autobiography of White Allen White. New York:Macmillan, 1946.
    1. Adler, Selig. The Isolationist Impulse:Its Twentieth-Century Reaction. New York: Abelard-Schuman,1957.
    2. Ahlstrom, Sydney E. 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2.
    3. Albanese, Catherine L. America:Religions and Religion.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
    4. Ashby, LeRoy. William Jennings Bryan:Champion of Democracy.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7.
    5. Anderson, David D. William Jennings Bryan. Boston,1981.
    6. Atack, Jeremy amd Peter Passell. A New Economic View of American History, from Colonial Times to 1940,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94.
    7. Atherton, Lewis. Main Street on the Middle Border. Bloomington,1954.
    8. Boyer, Paul. Urban Masses and Moral Order in America,1820-192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9. Bremner, Robert. et al eds.,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The 1920's,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8.
    10. Burgchardt, Carl R. Robert M. La Follette, Sr.:The Voice of Conscience. Greenwood Press, 1992.
    11. Burner, David. The Politics of Provincialism:The Democratic Party in Transition, 1918-1932. New York:Knopf,1967.
    12. Calhoun, Charles W., The Gilded Age:Essays on the Origins of Modern America, Wilmington, Delaware:A Scholarly Resources Inc.,1996.
    13. Chaffee, Edmund B. and Henry Sloane Coffin.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and the Industrial Crisis. 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33.
    14. Chambers II, John Whiteclay. The Tyranny of Change:Americans in the Progressive Era, 1900-1917. New York:St. Martin's,1992.
    15. Cherny, Robert W. A Righteous Cause:The Life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Boston:Little, Brown & Co.,1985.
    16. Cherny, Robert W. Populism, Progressiv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braska Politics, 1885-1915.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1.
    17. Chester, Edward W. ed., The Scope and Variety of U.S. Diplomatic History:Readings to 1913, Vol.1,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1990.
    18. Clark, Norman H. Deliver Us from Evil: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Prohibition. New York:Norton,1976.
    19. Claton, Gene. Populism:The Humane Preference in America,1890-1900. Boston, MA. Twayne Publishers,1991.
    20. Clements, Kendrick A. William Jennings Bryan, Missionary Isolationist. Knoxville, Tennesse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2.
    21. Coletta, Paolo E.3 vols, William Jennings Bryan.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4-1969.
    22. Commager, Henry Steele. The American Mind: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Character Since the 1880's. New Haven:Yale Universtiy Press,1950.
    23. Cooper, John Milton Jr., Pivotal Decades:the United States,1900-1920. New York:W. W. Norton,1990.
    24. Cooper, John Milton Jr., The Vanity of Power:American Isolationism and the First World War,1914-1917. Westport, Conn.:Greenwood,1969.
    25. Cooper, John Milton Jr., The Warrior and Priest:Woodrow Wilson and Theodore Roosevelt,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6. Crunden, Robert M. Ministers of Reform:The Progressives'Achievement in American Civilization,1889-1920. New York:Basic Books,1982.
    27. Doyle, Don Harrison. The Social Order of a Frontier Community:Jacksonville, Illinois, 1825-1870. Urbana,1978.
    28. Durden, Robert F. The Climax of Populism:The Election of 1896. 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65.
    29. Erenberg, Lewis A. Steppin'out:New York Nightlif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1890-1930. 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1981.
    30. Furniss, Norman F. The Fundamentalist Controversy,1918-1931. Hamden, Connecticut: Archon Books,1963.
    31. Whicher, George F. ed.,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the Campaign of 1896, Boston:D. C. Heath And Company,1953.
    32. Gatewood, Willard B. Preachers, Pedagogues & Politicians:The Evolution Controversy in North Carolina,1920-1927.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6.
    33. Gatewood, Willard B. Jr., ed. Controversy in the Twenties:Fundamentalism, Modernism and Evolution. Nashville: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1969.
    34. Ginger, Ray. Six Days or Forever? Tennessee v. John Thomas Scop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35. Glad, Paul W. The Trumpet Soundeth: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His Democracy, 1896-1912. Lincoln: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0.
    36. Glad, Paul W. McKinley, Bryan and the people. Philadelphia:Lippincott,1964.
    37. Glad, Paul W. ed.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 Profile. New York:Hill & Wang,1968.
    38. Goodwyn, Lawrence. Democratic Promise:The Populist Moment 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9. Goodwyn, Lawrence. The Populist Moment:A Short History of the Agrarian Revolt in Americ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0. Hershberge, Guy Franklin. The Way of the Cross in Human Relations. Scottdale, Pa.,1958.
    41. Hibben, Paxton. The Peerless Leader: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w York:Farrar & Rinehart,1929.
    42. Hicks, John D. The Populist Revolt. Lincoln, Nebrask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1.
    43. Hofstadter, Richar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89.
    44. Hofstadter, Richard.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Vintage Books,1966.
    45. Hofstadter, Richard. 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Boston,1955.
    46. Hofstadter, Richard. The Age of Reform:From Bryan to F.D.R. New York:Knopf,1955.
    47. Hollingsworht, J. Rogers. The Whirligig of Politics:The Democracy of Cleveland and Bryan. Chicago,1963.
    48. Hopkins, Charles Howard. The Rise of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n Protestantism, 1965-1915. New Haven,1940.
    49. lnnes, Stephen. Creating the Commonwealth:The Economic Culture of Puritan New England, New York:W. W. Norton,1995.
    50. Jones, Stanley L.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1896.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4.
    51. Kaplan, Edward S. U.S. Imperialism in Latin America:Bryan's Challenges and Contributions.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8.
    52. Kasson, John F. Amusing the Million:Coney Islan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New York: Hill & Wang,1978.
    53. Keith, Jeanette. Country People in the New South:Tennessee's Upper Cumberland,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5.
    54. Koenig, Louis W. Bryan: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w York: Putnam's,1971.
    55. Kazin, Michael. A Godly Hero:the Life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w York:Alfred A. Knopf,2006.
    56. Keller, Norton. Affairs of State:Public Life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57. Levine, Lawrence W. Defender of the Faith, William Jennings Bryan:the Last Decade 1915-1925.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58. Lawrence, Jerome and Robert E. Lee. Inherit the Wind. New York:Bantam Books,1960.
    59. Linderman, Gerald. The Mirror of War: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4.
    60. Link, Arthur S. Wilson:The New Freedom.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61. Link, Arthur Stanley. Woodrow Wilson and the Progressive era,1910-1917. New York: Harper,1963.
    62. Link, Arthur Stanley and William B. Catton. The Progressive Era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1900-1920.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73 printing, c1955.
    63. Lippman, Walter. Drift and Mastery. New York:Mitchell Kennerly,1914; reprint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61.
    64. Long, J. C. Bryan. The Great Commoner. New York:D. Appleton & Company,1928.
    65. McMath, Robert C. Jr. American Populism:A Social History,1877-1898. New York:Hill & Wang,1993.
    66. Marsden, George M. 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The Shaping of Twentieth-Century Evangelicalism,1870-1925.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67. Marsden, George M. Evangelicalism and Modern America. Grand Rapids, Mich.:W.B. Eerdmans,1984.
    68. Marsden, George M. The Soul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From Protestant Establishment to Established Nonbelief.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9. McCormick, Richard L. The Party Period and Public Policy:American Politics from the Age of Jackson to the Progressive Era, New York: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70. McMath, Robert C. Jr., American Populism:A Social History,1877-1898, New York:Hill and Wang,1993.
    71. Miller, Stuart Creighton. Benevolent Assimilation:The American Conquest of the Philippines,1899-1903.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72. May, Ernest R. "Bryan and the World War,1914-1915".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1951.
    73. May, Henry F. Protestant Churches and Industrial America. New York:Harper & Row Company,1967.
    74. Niebuhr, H. Richard. The Kingdom of God in America. New Hampshire: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88.
    75. Ninkovich, Frank. The United States and Imperialism. Malden,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76. Olson, James C. History of Nebraska.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6.
    77. Parsons, Stanley B. The Populist Context:Rural vs. Urban Power on a Great Plains Frontier. Westport, Conn.:Greenwood,1973.
    78. Pollack, Norman. The Humane Economy:Populism,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0.
    79. Powaski, Ronald E. Toward An Entangling Alliance, American Isolation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Europe,1901-1950.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1.
    80. Rystad, Goran. Ambiguous Imperialism: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Stockholm:Scandinavian University Books,1975.
    81. Russell, C. Allyn. Voices of American Fundamentalism:Seven Biographical Studies. Philadelphia:Westminster,1976.
    82. Springen, Donald K. William Jennings Bryan:Orator of Small-Town America.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91.
    83. Smith, Willard H. The Social and Religious Thought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Lawrence, Kans.:Coronado Press,1975.
    84. Smith, Timothy L. Revivalism and Social Reform in Mid-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New York,1957.
    85. Strout, Cushing. The New Heavens and New Earth:Political Religion in America. New York:Harper & Row,1974.
    86. Schlesinger, Arthur M. Jr., and Fred L. Israel, eds. History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1789-1968. New York:Chelsea House,1971.
    87. Smith, Page. America Enters the World: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Progressive Era and World War I. New York; McGraw-Hill,1985.
    88. Shi, David E. The Simple Life: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 in the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89. Szasz, Ference M. The Divided Mind of Protestant America,1880-1930. University, AL: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2.
    90. Smout, Kary Doyle. The Creation/Evolution Controversy:A Battle for Cultural Power. Praeger,1998.
    91. Susman, Warren. Culture as History: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1984.
    92. Taylor, Jeff. Where Did The Party Go? William Jennings Bryan, Hubert Humphrey, and the Jeffersonian Legacy. 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2006.
    93. Thelen, David P. Robert La Follette and the Insurgent Spirit. Boston:Little, Brown & Co. 1976.
    94. Timberlake, James H. Prohibition and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1909-1920.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95. Turner, Frederick Jackson.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ompany,1962.
    96. Walton, Gary M. and Hugh Rockoff,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South Melbourne, Australia:Thomson Learning,2002.
    97. Webb, George E. The Evolution Controversy in America, Lexington, Kentuc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4.
    98. Welch, Richard E. Jr., Response to Imperialism: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hilippine-American War,1899-1902.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9.
    99. Werner, M. R. Bryan. 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9.
    100. West, Rachel.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n the Ev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78.
    101. Whiting, Jim. The Scopes Monkey Trial. Hockessin, Del,2006.
    102. Wiebe, Robert H. Self-Rule: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Democrac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03. Wiebe, Robert H. The Search for Order. New York,1967.
    104. Wilentz, Sean. 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 New York:W. W. Norton Company,2005.
    105. Wilson, Charles Morrow. The Commoner:William Jennings Bryan. Garden City,1970.
    106. Williams, Wayne C.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 Study in Political Vindication. New York, 1923.
    107. Williams, Wayne C.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w York:G. P. Putnam's Sons,1936.
    108. Williams, Hal. Years of Decision:American Politics in the 1890s. New York:Wiley,1978.
    109. Williams, William Appleman.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972.
    110. Williams, William Appleman, e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Diplomacy:Readings and Documents i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Chicago:Rand McNally,1972.
    111. Wood, Gordon S. The Radicalism of American Revolution. New York:Vantage Books, 1991.
    112. Woodward, C. Vann. Origins of the New South,1877-1913. Baton Rouge, La.,1951.
    113.Zuckert, Michael P. The Natural Rights Republic:Studies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Notre Dame, I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6.
    1. Adas, Michael. "From Settler Colony to Global Hegemon:Integrating the Exceptionalist Narrative of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to World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6, No.5 (Dec.,2001) (JSTOR).
    2. Adler, Selig. "Bryan and Wilsonian Caribbean Penetration."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 (1940):198-226. (JSTOR)
    3. Antolin, Michael F. and Joan M. Herbers. "Perspective:Evolution's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n America's Public Schools." Evolution, Vol.55, No.12. (Dec.,2001),2379-2388. (JSTOR).
    4. Bemis, Samuel Flagg. "Washington's Farewell Address:A Foreign Policy of Independence," i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No.39,1934 (JSTOR).
    5. Billington, Ray Allen. "The Origins of Middle Western Isol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60, No.1 (Mar.,1945) (JSTOR).
    6. Birchler, Allen. "The Anti-Evolutionary Beliefs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braska History,54, (1973):545-559.
    7. Broesamle, John J. "The Democrats from Bryan to Wilson," in Lewis Gould, ed., The Progressive Era,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74.
    8. Buckley, Lawrence G. "William Jennings Bryan in American Memory",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1998. (PQDD)
    9. Carter, Paul. "The Fundamentalist Defense of the Faith," in Robert Bremner et al ed.,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The 1920s,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8.
    10. Cherny, Robert W. "Lawrence Goodwyn and Nebraska Populism:a Review Essay." Great Plains Quarterly,1,(1981):181-194.
    11. Cherny, Robert W. "Anti-Imperialism on the Middle Border,1898-1900." Midwest Review, 1,(1979):19-34.
    12. Challener, Richard. "William Jennings Bryan," in Norman A. Graebner, ed., An Uncertain Tradition: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McGraw-Hill, 1961,79-100.
    13. Coletta, Paolo E. "The Youth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Nebraska History,31 March (1950):1-24.
    14. Coletta, Paolo E.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the United States-Colombia Impasse, 1903-1921." The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47, No.4. (Nov.,1967), 486-501.(JSTOR)
    15. Daniels, Roger.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the Japanese." Southern California Quarterly, 48 (1966):227-240.
    16. Davis, Allen F. "Welfare, Reform and World War Ⅰ." American Quarterly,29, Fall (1967): 516-533.
    17. DeConde, Alexander. "The South and Isolationism", 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 24, No.3 (Aug.,1958). (JSTOR).
    18. Editorial Comment. "William Jennings Bryan, Secretary of Stat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 No.2. (Apr.,1913),333-335. (JSTOR).
    19. Fensterwald, Bernard. Jr., "The Anatomy of American'Isolationism'and Expansion. Part I", in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volution, Vol.2, No.2 (Jun.,1958) (JSTOR).
    20. Fite, Gilbert.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the Campaign of 1896:Some Views and Problems." Nebraska History,47, September (1966):247-264.
    21. Fuller, Leon W. "Colorado's Revolt Against Capitalism."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21, December (1934):345-346. (JSTOR).
    22. Fuller, J.V. "William Jennings Bryan," in Samuel F. Bemis. ed., 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Their Diplomacy, New York:Cooper Square Publishers,1929.
    23. Garson, Robert A. "Political Fundamentalism and Popular Democracy in the 1920s."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76, Spring, (1977).
    24. Griffen, Clyde. "The Progressive Ethos," in Stanley Coben and Lorman Ratner, eds., The Development of an American Culture,2d ed. New York:St. Martin's,1983.
    25. Harrington, Fred H. "The Anti-Imperialist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1898-1900." 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Vol.22, No.2. (Sep.,1935),211-230. (JSTOR).
    26. Heinrichs, Waldo H. Jr., "Bureaucrat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areer Diplomacy," in John Bbraeman et al. eds.,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1,119-206.
    27. Kazin, Michael, "The Forgotten Forerunner", The Wilson Quarterly, vol.23, Aut.1999. (http://www.questia.com)
    28. Kennedy, David M. "Overview:The Progressive Era." Historian,37, May (1975):453-468.
    29. Larson, Edward J. "The Scopes Trial and the Evolving Concept of Freedom." Virginia Law Review, Vol.85, No.3. (Apr.,1999),503-529. (JSTOR)
    30. Leuchtenberg, William E. "Progressivism and Imperialism: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898-1916."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Vol.39, Jun. 1952. (JSTOR)
    31. Matthews, Fred H. "Historians and the Eclipse of Civil Religion:Progressivism in Recent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Historical Reflections,10, Summer, (1983):245-267.
    32. McCormick, Richard L. "The Discovery that Business Corrupts Politics:A Reappraisal of the Origins'of Progressivism."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86, April (1981):247-274. (JSTOR).
    33. Ogle, Arthur B. "Above the World:William Jennings Bryan's View of the American Nation in International affaires." Nebraska History,61, Summer (1980):153-171.
    34. Poage, George R. "College Career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15 September (1928):165-182. (JSTOR)
    35. Ragsdale, W. B. "Three Weeks in Dayton," American Heritage,26, (1975).
    36. Ridge, Martin. "Populism Redux:John D. Hicks and The Populist Revolt,"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13 March (1985),142-154. (JSTOR).
    37. Rodgers, Daniel T. "In Search of Progressivism."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10, December (1982):113-132. (JSTOR).
    38. Ross, Dorothy. "The Liberal Tradition Revised and the Republican Tradition Addressed," in Paul Conkin and John Higham, eds., New Directions in American Intellectual Histor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
    39. Savelle, Max. "Colonial Origins of American Diplomatic Principles",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3, No.3 (Sep.,1934) (JSTOR)
    40. Smith, Willard H.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the Social Gospel."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53, No.1. (Jun.,1966):41-60.(JSTOR)
    41. Smith, Willard H.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nd Racism." The Journal of Negro History, Vol.54, No.2. (Apr.,1969):127-149. (JSTOR)
    42. Sparlin, Estal E. "Bryan and the 1912 Democratic Convention." 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Vol.22, No.4. (Mar.,1936),537-546. (JSTOR)
    43. Turner, James. "Understanding the Populists."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67, September (1980):354-373. (JSTOR)
    44. Wanant, John and Karen Burke. "Estimating the Degree of Mobilization and Conversion in the 1890s: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Electoral Chang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6, June (1982):360-370. (JSTOR).
    45. Willey, Malcolm M. and Stuart A. Rice,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s a Social Force", Journal of Social Forces, Vol.2, No.3. (Mar.,1924),338-344. (JSTOR)
    46. Worhen, Edward H. "The Mexican Journeys of William Jennings Bryan, A Good Neighbor." Nebraska History,59 (1978):485-500.
    47. Wood, Gordon S. "Conspiracy and the Paranoid Style:Causality and Decei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39, (1982):401-441.
    48. Wyllie, Irvin G. "Bryan, Birge, and the Wisconsin Evolution Controversy,1921-1922," Wisconsin Magazine of History,35, (Summer 1952):294-301.
    1.[美]克莱伦斯·丹诺著,林正译:《丹诺自传:世界上最伟大的辩护律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美]乔治·马斯登著,宋继杰译:《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美]理查德·富兰克林·本塞尔著,吴亮、张安等译:《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1877-1900年》,吉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
    4.[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法]孟德斯鸠著,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译:《论法的精神》(上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美]史蒂文·J·迪纳著,萧易译:《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美]R·G·哈切森著,段琦、晓镛译:《白宫中的上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0.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修订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王旭:《美国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兼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干预的影响”,《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
    16.肖华锋:“美国黑幕揭发运动评释”,《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
    17.王春来:“转型、困惑与出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略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8.王金虎:“试论内战前美国南部蓄奴经济的赢利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9.陈明:“美国白银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久远影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0.杨小明:“‘猴子审判案件’:历史还是偏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期。
    21.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22.顾国梅:“论布赖恩照会和史汀生主义”,《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