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應音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現存最早的佛經音義《玄應音義》既是佛藏中的經典,也是語言文字學研究的名著。全書二十五卷,內容包容甚廣,涉及宗教、哲學、語言、文學、藝術、中外交往史等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文獻學、語言學和傳統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文主要釆用語言學與文獻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前賢時哲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窮盡性地爬羅剔抉有關資料,逐詞比勘了《玄應音義》各本的異同,探疑解難,辨析訛誤,考證了《玄應音義》的成書年代、版本流傳和文本系統,廓清了各本間錯綜複雜的源流關係,指出大致可分爲高麗藏和磧砂藏兩大系列,論述了兩大系列形成之源,校正了傳本的錯訛衍誤,補正了周祖謨先生《校讀玄應一切經音義後記》和張金泉、許建平先生《敦煌音義彙考》的一些疏失。
    《玄應音義》集《說文》系字書、《爾雅》系詞書、《切韵》系韵書及古代典籍注疏的字詞訓釋于一書,詮釋佛經中需要解釋的字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當時所用詞語的一個較爲全面的總結。玄應所釋詞語保存了許多其他典籍不載的活語言現象,大致反映了漢唐語言的實際狀貌,尤爲漢語史研究的瑰寶。有鑒于此,本文主要従漢語史研究的角度著手,探讨了《玄應音義》各本的異切和玄應诠释的词语。在窮盡性考察了《玄應音義》各本中1100多個異切的基礎上,運用詞彙擴散理論,認爲同一文獻不同文本的異文反映了不同年代的語言狀况,可據以考察音變的連續過程,探討了各本異切所反映的語音演變現象,補正了周法高和王力先生有關《玄應音義》反切的一些論述。
    本文在考察比勘了玄應所釋四百多部佛經中8000多條詞語的基礎上,溯源探流,對其中的複音詞、新詞新義、方俗口語詞和一些外來詞作了考探,著重考證了睡瞑、睡覺、莊嚴、選耎、嫈嫇、打、忙、怕、槍、毗嵐、湩、氍毹、塔、印度、雇、撩理、鑰匙等一些複音詞、方俗口語詞和外來詞的演變綫索。
    本文還對《玄應音義》所引典籍中的《方言》、《說文》、《通俗文》、《韻集》等作了穷尽性的比勘,考證了玄應所見唐本《方言》、《說文》與今傳本的異同,論述了《玄應音義》在語言研究、古籍整理研究、辭書學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等方面的學術價值。
Xuan Ying Yin Yi, the existing earliest interpretation of pronunciations and meanings in Buddhist sutra, is not only one of the classics of the Buddhism collections, but also a famous work for linguistic study. It has 25 volumes and contains plenty of content involving with various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religious, philology, language, literature, art and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t is of essential academic value with regards to philology, linguistics and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aper mainly combines linguistics with philology, further collects and selects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oroughly, compares and corrects word by word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of various versions of Xuan Ying Yin Yi. After exploring the questions, re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discriminating the errors, the Paper mak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finishing year of Xuan Ying Yin Yi, the circulation of its versions and its text system, and the complicated original relations between its different versions were cleared up. It is pointed out that Xuan Ying Yin Yi could mainly be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Gaoli Collections and Qisha Collections. And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two series' shaping up were made in the paper, supplementing and correcting some mistakes in Mr. Zhou Zumo's Postscript of Reading and Collating Interpretation of Pronunciations and meanings in All Buddhist Sutras by Xuan Ying and Mr. Zhang Jingquan and Mr. Xu Jianping's Collective Textual Research on Interpretation of Pronunciations and meanings in Buddhist sutra in Dunhuang Caves.
    Xuan Ying Yin Yi incorporates the wordbook of Shuowen series, lexicon of Erya series, rhyming dictionary of Qieyun series and critical word explanation of ancient classics, annotat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needed to be explained in the Buddhist sutra. In some way it would be regarded a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ummary of all the using words at that time, more or less reflecting the real condition of the language in Han and Tang Dynasty. It is the gem for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phonetic notations in each version of Xuan Ying Yin Yi and the words explained by Xuan Y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y. After thoroughly inspecting of over 1100 different phonetic notations of Xuan Ying Yin Yi and exploiting the lexical diffus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different contents of different text versions of one document reflect different language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times, which could be used to inspect the successive process of the variation of pronunci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phonetic development reflected by different notations in each version, supplementing and correcting Mr. Zhou Fagao and Mr. Wang Li's exposition about the phonetic notation of Xuan Ying Yin Yi. And on the basis of inspecting and collating over 8000 terms in over 400 Buddhist sutras interpreted by Xuan Ying,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and explores the polysyllabic words, new meaning of new words, dialect and spoken words and some other loanwords in Xuan Ying Yin Yi, particularly making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evolving clues of polysyllabic words, spoken words and loanwords, and also discusses the academic value of Xuan Ying Yin Yi in language study,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study in lexicography and history of culture.
引文
一、著作
    《大正新修大藏經》,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版。
    《古辭書音義集成》,汲古書院,昭和五六年。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版。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
    《漢語方言詞彙》,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
    《鉅宋廣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磧砂藏》,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1936年印行。
    《通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修訂版。
    《玄應音義》高麗藏本、磧砂藏、趙城藏、永樂南藏、宛委别藏、海山仙館叢書本和日本大治寫本、石山寺殘卷等。
    《應縣木塔遼代秘藏》,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英藏敦煌文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版。
    《正續一切經音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
    《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1993年版。
    岑麒祥《漢語外來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陳士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陳士强《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經典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書局1962年版。
    程湘清《先秦漢語研究》、《兩漢漢語研究》、《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隋唐五代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1994年版。
    丁啓陣《秦漢方言》,東方出版社1991年版。
    丁聲樹編錄《古今字音對照手册》,中華書局1981年版。
    董達武《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方言共同語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董秀芳《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董志翹《中古文獻語言論集》,巴蜀書社2000年版。
    段書偉《通俗文輯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方廣錩《敦煌佛教經錄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版。
    高本漢《漢文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
    郭在貽《訓詁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在貽《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吐魯番出土文書》,文物出版社1981年。
    何耿鏞《漢語方言研究小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胡明揚《詞典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胡朴安《中國訓詁學史》,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影印本。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胡文英《吳下方言考》,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刊本。
    
    
    華學誠《漢語方言學史研究》,藝文印書館2001年版。
    黃布凡主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黃淬伯《唐代關中方言音系》,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1964年版。
    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黃永武《敦煌寶藏》,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986年影印版。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
    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季羨林《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
    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中華書局2000年版。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彙釋》,語文出版社1988年版。
    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
    蔣禮鴻《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蔣禮鴻等《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况》,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黃山書社2002年版。
    景爾强《關中方言詞語彙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勞費爾《中國伊朗編》,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中華書局1980年。
    李圭甲《高麗大藏經異體字典》,高麗大藏經研究所2000年版。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上海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李維琦《佛經釋詞》,岳麓書社1993年版。
    李維琦《佛經續釋詞》,岳麓書社1999年版。
    梁光華《唐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評》,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梁啓超《翻譯文學與佛典》,中華書局1989年版。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
    林玉山《中國辭書編纂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劉百順《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札記》,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劉堅、蔣紹愚主編《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劉堅等《近代漢語虛詞研究》,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劉君惠等《揚雄方言研究》,巴蜀書社1992年版。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中華書局1983年版。
    劉正埮、高名凯《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
    魯國堯《魯國堯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陸徳明《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陸志韋《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呂澄《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齊魯書社,1980年版。
    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 學林出版社1985年版。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羅常培《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中華書局1963年版
    羅杰瑞《漢語概說》,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
    馬宗霍《說文解字引方言考》,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
    閔家驥和范曉等編《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
    莫友芝《仿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贵州文通書局本。
    帕默爾《語言學概論》(李榮等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潘重規《敦煌俗字譜》,石門圖書公司1978年版。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中華書局1999年版。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清疏四種合刊本。
    
    
    銭劍夫《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饒宗頤《梵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
    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
    芮傳明《大唐西域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
    史有爲《漢語外來詞》,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史有爲《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書局1983年版。
    湯用彤《湯用彤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童瑋《趙城金藏與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1989年版。
    童瑋編《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中華書局1997年版。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版。
    王力《漢語詞彙史》,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王力《漢語史稿》,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王力《龍蟲幷雕齋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士元《語言的探索——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王士元《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王鍈《詩詞曲語辭例釋》,中華書局1986年版。
    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彙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雲路、方一新編《中古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尾崎雄二郎《中國語音韻史的研究》,東京創文社1980年版。
    魏南安主編《重編一切經音義》,台湾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7年版。
    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中華書局1986年版。
    吳金華《古文獻研究叢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吳連生《吳方言詞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年版。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向熹《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項楚《敦煌文學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蕭鎮國先生和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藏電子佛典。
    謝啓昆《小學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辛山鳥靜志《妙法蓮華經詞典》,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2001年。
    辛山鳥靜志《正法華經詞典》,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1998年。
    徐復 《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徐時儀《慧琳音義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徐時儀《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許寶華和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
    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許威漢《漢語詞彙學引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許威漢《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彙學》,書海出版社2000年版
    雅洪托夫《漢語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嚴修《二十世紀的古漢語研究》,書海出版社2001年版
    顔洽茂《佛教語義闡釋》,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楊劍橋《漢語現代音韻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1993年版。
    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厦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贊寧《宋高僧傳》,《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翟灝《通俗編》,商務印書館1968年版。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張明華《中國字典史話》,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張慎儀《續方言新校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張永言點校本
    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中華書局1953年版。
    張永言《詞彙學簡論》,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版。
    張永言《語文學論集》,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
    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中華書局2000年版。
    章炳麟《新方言》,浙江圖書館校刊章氏叢書本
    趙振鐸《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中華書局1963年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
    周一良《周一良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祖謨《方言校箋及通檢》,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周祖謨《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版。
    周祖謨《唐五代韻 書集存》,中華書局1983年版。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二、論文
    Erik Zurcher,Collection of Essays 1993 Buddhism Across Boundaries-Chinese Buddihism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 Taipei,1999.
    沈懷興《漢語偏正式構詞探微》,《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
    陳定民《慧琳一切音義中之異體字》,《中法大學月刊》3卷1-5期和4卷4期
    丁邦新《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歷史語言研究所輯刋》50輯,1979年
    丁鋒《慧琳<一切經音義>改良玄應音義反切考》,漢文佛典語言學研討會論文,2002年
    丁福保《一切經音義提要》,1924年,《正續一切經音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方壯猷《三種古西域語之發現及其考釋》,女師大《學術季刋》1卷4期。
    馮勝利《漢語雙音化的歷史來源》,《現代中國語研究》第1期,2000年
    鋼和泰《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國學季刊》1卷1期(1923年)
    高田時雄《可洪隨函錄與行瑫隨函音疏》,《中國語史的資料與方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4年。
    河野六郎《慧琳衆經音義反切的特色》,《中國文化研究會會報》1955年第5卷第1期
    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1931年
    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韻表》,《國學論叢》2卷2期,1930年
    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1本2分册,1930年
    季羨林《浮屠與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二十本,1947年
    季羨林《古代印度沙糖的的製造和使用》,《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
    李富華《趙城金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期。
    李榮《切韻與方言》,《方言》1983年第3期。
    李榮《吳語本字考》,《方言》1980年第2期。
    林梅村《犍陀羅語文書地理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6期
    劉燕文《從敦煌寫本<字寶>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出土文獻研究續集》
    柳富鉉《高麗藏的底本及雕造考》,《文獻》2002年第4期
    龍晦《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歷史語言研究單刋甲種之十二(1933年)
    羅杰瑞、柯蔚南《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漢語史研究集刋》第一輯(下)
    駱曉平《魏晉六朝漢語詞彙雙音化傾向三題》,《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4期。
    落合俊典《寫本一切經的資料價值》,《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馬雍《新疆佉盧文書中的kosava即“氍叟毛”考——兼論“渠搜”古地名》,《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梅祖麟《內部擬構漢語三例》,《中國語文》1988年第3期。
    潘悟雲《中古漢語輕唇化年代考》,《溫州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
    潘悟雲《說儂》,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23,No.2。
    潘悟雲《喉音考》,《民族語文》1997年第5期
    潘悟雲《“中國”古譯名考辨》,漢語史、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
    平田昌司《略論唐以前的佛經對音》,26届國際漢藏語言及語言學大會論文集,1994年
    上田正《<玄應音義>諸本論考》,《東洋學報》第63卷,1981年。
    
    
    上田正《慧琳音論考》,日本《中國學會報》35期,1983年
    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别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
    邵榮芬《古韻魚侯兩部在前漢時期的分合》《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1982年
    神田喜一郎《緇流的二大小學家》,《支那學》第七卷第一號,昭和八年(1933)
    神尾一春《慧琳一切經音義的摸索》,東京槿風莊1976年版
    施向東《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
    矢放昭文《<慧琳音義>所收<玄應音義>的一個側面》,《均社論叢》第6卷第1期,1979年。
    矢放昭文《慧琳音義反切的等韻學特點》,《均社論叢》第10期,1981年
    水谷真成《佛典音義書目》,《中國語史研究》,三省堂,1994年版
    水谷真成《慧琳的語言譜系》,《漢語史研究》1959年
    水谷真成《慧琳音義雜考》,《大谷大學支那學報》1955年第1期
    水谷真成《慧苑音義音韻考》,《大谷大學研究年報》第十一集,1958年
    太田齋《<玄應音義>對<玉篇>的利用》,《東洋學報》第八十卷
    太田齋《<玄應音義>與<玉篇>反切的一致》,《開篇》No.17。
    藤田豐八《榻及毾登毛氍叟毛考》,《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1卷2期(1923年)
    王力《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3期
    謝美齡《慧琳反切中的重紐問題》(上下)《大陸雜志》第八十一卷1-2期。
    辛山鳥靜志《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俗語言研究》第四期。
    徐通鏘《文白異讀和語言史的研究》,《現代語言學》,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
    徐文堪《關於“身毒”、“天竺”、“印度”等詞的語源》,《語文建設通訊》第10期,1996年
    許理和《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語言學論叢》第14輯,1987年
    嚴北溟《談談一部古佛教辭典——一切經音義》,《辭書研究》1980年第3期
    閻文儒等《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契丹藏和遼代刻經》,《文物》1982年第6期
    姚永銘《<慧琳音義>與<切韻>研究》,《語言研究》2000年第1期
    姚永銘《<一切經音義>與詞語探源》,《中國語文》2001年第1期
    葉恭綽《歷代藏經考略》,載《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虞萬里《黑城文書遼希麟音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
    尉迟治平《周、隋長安方音初探》,《語言研究》1982年第3期
    張世祿《“同義爲訓”與“同義幷行複合詞”的産生》,《揚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3期
    張世祿《中國語的演化和文言白話的分叉點》,《學生雜志》17卷11號,1930年
    張渭毅《<集韻 >異讀研究》,《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二輯
    鄭張尚芳《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鄭張尚芳《漢語介音的來源分析》,《語言研究》1996年增刋
    鄭張尚芳《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1期
    鄭張尚芳《従<切韻>音系到<蒙古字韻>音系的演變對應規則》,《中國語文研究》2002年第1期
    鄭張尚芳《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第三届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2年。
    鄭張尚芳《漢語與親屬語言比較的方法問題》,《南開語言學刋》第二期,2003年。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概論》,《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
    周法高《從玄應音義考察唐初的語音》,《學原》第2卷第3期,1948年
    周法高《玄應反切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二十册上册,商務印書館1948年
    周法高《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志》第六十九卷第五期,1984年
    周祖謨《唐五代的北方語音》,載《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周祖謨《校讀玄應一切經音義後記》,載《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版192頁
    朱慶之《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四輯
    朱慶之《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年第5期
    
    1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452頁。
    2一般認爲最早的音義著作是東漢末孫炎所作《爾雅音義》。據《經典釋文·序錄》和《隋書·經籍志》載,其時書音之書有二十五家,共四十八篇;音義著作有十三家,共十四篇。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則堪稱總匯魏晉六朝音義著述的集大成之作。參黃坤堯《音義綜論》,載《訓詁論叢》,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3 《大正藏》第五十五卷《目錄部》,第562頁。日本學者高田時雄《可洪隨函錄と行瑫隨函音疏》一文認爲:由此看來,玄應以前,佛典中也許還不存在一般的音義體式。載高田時雄編《中國語史の資料と方法》,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報》1994年。
    4據《大唐內典錄》卷五著錄,《唐書·藝文志》著錄亦同。《開元釋教錄》改名爲《一切經音義》,其卷八《總錄》載:“《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見《內典錄》。”又卷二十《小乘入藏錄》載:“《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或三十卷,七百六十八紙。”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三說:“《唐藝文志》載僧彥琮《大唐京寺錄傳》,玄應《大唐衆經音義》,玄惲《法苑珠林》,玄范《注金剛般若經》等,四人所撰,凡十二部。其書名人名次第,與《大唐內典錄》所載,悉數相符,可爲《唐志》此四節采自《內典錄》之證。然乾隆間莊炘刻本書序,開口即云:‘釋元應《一切經音義》,《唐藝文志》改名《衆經音義》’,豈非倒果爲因。玄應懲高齊釋道慧一切經音之失,乃作此音,僅得其半,四百四十餘部,未可稱一切。《內典錄》稱爲《衆經音義》,甚有分寸。”下文簡稱《玄應音義》。
    5張澍《<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異同》稿本一卷,藏陝西省博物館。
    6陳垣《玄應慧苑兩音義合論》,《經世日報·讀書周刋》39期,1947年。
    7周法高《從<玄應音義>考察唐初的語音》,《學原》第2卷第3期,1948年;《玄應反切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二十册上册,商務印書館1948年。
    8王力《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3期,又《語言研究》1982年第1期,《龍蟲幷雕齋文集》第三册,中華書局1982年版123-134頁。
    9周法高《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志》第六十九卷第五期,1984年。
    10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中華書局1983年版。
    11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許翰《<一切經音義>校勘記》,《河南圖書館館刋》1933年第1期。
    13載《邵次公遺著》,藏浙江省圖書館,稿本
    14 《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
    15 《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6周法高《玄應反切字表》,香港崇基書店1968年刊;《玄應一切經音義經名索引》,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刋之四十七《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附册。
    17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1931年;《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韻表》,《國學論叢》2卷2期,1930年;《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1本2分册,1930年;《唐代關中方言音系》,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丁福保《<一切經音義>提要》,1924年。《正續一切經音義》第5796-585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9陳定民《慧琳<一切經音義>中之異體字》,《中法大學月刊》3卷1-5期和4卷4期,1933-1934年。
    20湯用彤《讀一點佛書音義--讀書札記》(1961年),載《湯用彤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21嚴北溟《談談一部古佛教辭典——<一切經音義>》,《辭書研究》1980年第3期。
    22謝美齡《慧琳反切中的重紐問題》(上下)《大陸雜志》第八十一卷1-2期。
    23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4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5 《慧琳音義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26神田喜一郎《緇流的二大小學家》,《支那學》第七卷第一號,昭和八年(1933),補訂後又載于昭和九年《支那學說林》。
    27矢放昭文《<慧琳音義>所收<玄應音義>的一個側面》,《均社論叢》第6卷第1期,1979年。
    28上田正《<玄應音義>諸本論考》,《東洋學報》第63卷,1981年。
    29太田齋《<玄應音義>對<玉篇>的利用》,《東洋學報》第八十卷;《<玄應音義>與<玉篇>反切的一致》,《開篇》No.17。
    30 Collection of Essays 1993 Buddhism Across Boundaries-Chinese Buddihism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by Erik Zurcher, Lore Sander, and others, Taipei,1999.
    31河野六郎《慧琳衆經音義反切的特色》,《中國文化研究會會報》1955年第5卷第1期。
    32阪井健一《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反切考》,《中國文化研究會會報》第5期第1卷,1955年。
    33神尾一春《慧琳<一切經音義>的摸索》,東京槿風莊1976年版。
    34矢放昭文《慧琳音義反切的等韻學特點》,《均社論叢》第10期,1981年。
    35上田正《慧琳音論考》,日本《中國學會報》35期,1983年。
    36高田時雄《可洪隨函錄與行瑫隨函音疏》,《中國語史的資料與方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4年。
    37平田昌司《略論唐以前的佛經對音》,26届國際漢藏語言及語言學大會論文集,1994年。
    38水谷真成《慧琳的語言譜系》,《漢語史研究》1959年;《慧琳音義雜考》,《大谷大學支那學報》1955年第1期;《慧苑音義音韻考》,《大谷大學研究年報》第十一集,1958年;《佛典音義書目》,《中國語史研究》,三省堂,1994年版。
    39王國維1915年《三代地理小記》一文提出“地下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的“二重證據法”。 陳寅恪總結王國維的學術貢獻和治學方法時曾概括爲如下三點:“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証”,“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証”;“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証”。
    40 季羨林《我和佛教研究》,載《佛教與中國文化》,中華書局1988年版22-23頁。
    41朱慶之《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四輯,商務印書館2001年。
    42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說此書“自宋以來,入之佛藏,無人過問,梵流傳刻,輾轉訛誤”。
    43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1931年。
    44沂、衣皆微母,僅玄應和慧琳反切用字不同。神尾弌春《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索引》,東京槿風莊1976年出版。
    45《隋書?經籍志一》著錄《證俗音字略》,下有小字注云:“梁有《詁幼》二卷,顔延之撰;《廣詁幼》一卷,宋給事中荀楷撰,亡。”《隋書》所載《詁幼》似即《誥幼文》。
    46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中華書局1983年版107頁。
    47李新魁《漢語共同語的形成和發展》,《語文建設》1987年第5-6期。
    48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289頁。
    49姚永銘《<慧琳音義>與<切韻>研究》,《語言研究》2000年第1期。
    50姚永銘《<一切經音義>與詞語探源》,《中國語文》2001年第1期。
    51《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173頁。劉師培《左盦集》卷四《書華嚴經音義後》云:“唐代僧人有名同而確爲二人者如元應作《衆經音義》,據終南山僧所作序則爲貞觀時人。《全唐文》九百九十載元應文有《興國寺故大徳上座號憲超塔銘》,《銘》序言超以大曆八年得度版,又言僧夏五十,則其文作于長慶二年,乃穆宗時之玄應也。”
    52 參神田喜一郎《緇流的二大小學家》,《支那學》第七卷第一號,昭和八年(1933);周法高《玄應反切考》,《歷史語言所集刋》第20本,1948年;又《從《玄應音義》考察唐初的語音》,《學原》第2卷第3期,1948年。
    53《宋高僧傳》卷二《唐洛京智慧傳》載智慧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和《般若心經》時,“有敕令京城諸寺大徳名業殊衆者同譯,得罽賓三職般若開釋梵本,翰林待詔光宅寺沙門利言度語,西明寺沙門圓照筆受,資聖寺道液、西明寺良秀、莊嚴寺應真、醴泉寺超悟、道岸、功空幷充證義。”(《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392頁)
    54此據磧砂藏、金藏、永樂南藏、廣島大學藏石山寺本和山田孝雄彙編本,檢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六、宋李昉等編《太平禦覽》卷三十四、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三《魏應璩集》所載皆爲“嵐山寒折骨”,麗藏本則爲“嵐風寒折骨”。
    55《玄應音義》各本引書互有出入,此據高麗藏本統計,包括重出條。如引《詩經》100多條,《尙書》50多條,《周易》40多條,《禮記》50多條,《周禮》約110條,《儀禮》5條,《左傳》70多條,《公羊傳》17條,《穀梁傳》1條,《論語》60多條,《孟子》5條,《史記》20多條,《漢書》80多條,《國語》40多條,《莊子》約20條,《墨子》4條,《韓非子》3條,《淮南子》40多條,《山海經》23條,《楚辭》35條,鄭玄注120多條,郭璞注270多條。
    56 此統計數字包括重出條,以見玄應引用的頻率。
    57 參神田喜一郎《緇流的二大小學家》,《支那學》第七卷第一號,昭和八年(1933),補訂後又載于昭和九年《支那學說林》。
    58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說,《玄應音義》序“署名終南太一山釋氏,此即道宣也”。中華書局1962年版56頁。
    59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中華書局1983年版102頁;林玉山《中國辭書編纂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60頁。
    60銭劍夫《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02頁。
    61陳士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000頁。
    62周法高《玄應反切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20本,1948年,361頁。
    63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書局1962年版56頁。
    64周祖謨《校讀玄應一切經音義後記》,載《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版192頁。
    65參神田喜一郎《緇流的二大小學家》,神田喜一郎文中考證了玄應《衆經音義》卷二十一以下所釋各經的譯成年代。
    66 《大般若經》,載大正藏二十一册。
    67 龍朔祇有元年至三年(661~663),道宣所說龍朔四年應爲麟徳元年。龍朔和麟徳皆爲唐高宗年號,其時是正月,可能道宣還不知已改元,故沿用之。
    68玄應的初意當是爲其時所有的佛經撰音義,即撰《一切經音義》,惜未及撰完就已示寂,故慧琳纔會在其已撰25卷基礎上撰成《一切經音義》100卷,囊括了當時所有的佛經。嗣後希麟則祇需就新增部分續撰即可。
    69磧砂藏本爲六十四部,闕二十一部。
    70磧砂藏本爲八十七部,麗藏本闕六部。
    71有些梵語真言祇注音不作訓釋,這些注音對音韻學的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72玄應音義今傳本主要爲磧砂藏、趙城藏、麗藏本等釋藏本和莊炘、錢坫等校刻本,各本及慧琳所轉錄部分皆略有不同,本文除有注明外,皆據高麗藏本,并參以上海影印宋板藏經會1935年據西安開元、臥龍兩寺藏宋磧砂藏影印本和《中華大藏經》所據趙城廣勝寺金藏影印本、永樂南藏、宛委别藏、海山仙館叢書本、敦煌殘卷和日本石山寺藏本、大治本及《慧琳音義》所轉錄部分校補。下文同。
    73方廣錩《敦煌佛教經錄輯校》下册第四部分點勘錄十四《一切經音義點勘錄》,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639-641頁。
    74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莫氏影山草堂抄本,二十六卷,莫庭之和莫祥之校,莫庭之跋。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下卷二十《釋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981-982頁。
    75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書局1962年版73頁。明智旭《閱藏知津》卷四十四:“《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北作二十六卷。”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四:“釋元應《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自《開元釋教錄》以下至明北藏皆同,南藏始分第三,第四,第五三卷爲四卷遂爲二十六卷,而訛謬宏多。”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三說:“楊氏所志,誤點尤多,最誤者以南藏爲北藏,北藏爲南藏,志中‘南’‘北’字,均須互易。又莊氏刻是書,在乾隆五十一年,非嘉慶;莊氏亦非臧氏;大興善寺非大興寺;南北藏分卷,亦非分三卷爲四卷也。”
    76普寧藏今存元刻本卷十五至卷十八和卷二十,藏北京圖書館。洪武南藏本缺第六卷。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下卷二十《釋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981-982頁。高麗藏本源出于遼藏,刻工較精,錯字較少,優于宋元明藏本。日本弘教書院縮刷藏經據麗藏本印行,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有影印本。
    77童瑋編《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中華書局1997年版329頁。
    78顧千里《思適齋集外書跋》經類載錄:“右順治十八年刻本,二十六卷一切經音義及經韻樓校皆從鈕匪石轉錄,暇日仍當向若膺先生借底本覆勘之。顧廣圻記。”(據上海圖書館藏蘇州百擁樓書倉本8頁)
    79 繆荃蓀《藝風藏書記》卷一庚子九月刻本載其藏有段玉裁以宋本校訂的莊刻本,其中朱筆爲段玉裁校語,墨筆爲王念孫校語。顧廣圻《思適齋集外書跋》經類載其藏有臧在東用盧抱經鈔本所校本。北京圖書館藏有孫星衍跋本,清戴光曾抄補幷錄盧文弨校、傅增湘跋幷錄清顧廣圻校本,清宗濟跋幷錄錢儀吉、臧庸堂校跋本,清王筠校注幷跋本和王國維校幷跋本;上海圖書館藏有桂馥、勞權、勞格校本和趙之謙校幷跋本;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有清趙宗建錄、顧廣圻和紐樹玉校跋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下卷二十《釋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981-982頁。
    80 江蘇古籍出版社有影印同治八年武林張氏寶晉齋本出版。
    81 蘇州市圖書館藏有清朱台符和管慶祺校、馬釗校幷跋本,上海圖書館藏有清胡澍和趙之謙校幷跋本,南京圖書館藏有清陳倬校幷跋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下卷二十《釋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981-982頁。
    82 《叢書集成初編》據海山仙館叢書本影印。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三說海山仙館本卷一《大方廣佛華嚴音義》闕五十四以下數卷,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亦說到海山仙館叢書本卷一的《華嚴經》部分脫落了莊本的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八共四卷的音義。周祖謨《校讀玄應一切經音義後記》一文已指出是卷一第十一頁與第十二頁誤倒,即《大方廣佛華嚴音義》第五十四卷至第五十八卷音義當爲第十一頁,《大方等大集經》第一卷至第八卷音義當爲第十二頁,前後方能銜接。
    83 上海圖書館藏有陶方琦校幷跋本和葉景葵跋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江標校幷跋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下卷二十《釋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981-982頁。據陳垣和周祖謨先生考證,莊炘、錢坫和孫星衍等對南藏本雖略有校正,但仍多錯字。參周祖謨《校讀玄應一切經音義後記》,載《問學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193頁。
    84 王國維校本現藏我校人文學院資料室。
    85 參劉一止《苕溪集》卷四十《除兼侍讀制》和《南宋館閣錄》卷八。
    86 《淡齋集》卷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3頁。
    87 《筠溪集》卷二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2頁。
    88 《萬姓統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7頁。
    89 羅振玉《宋元釋藏刋本考》:“毗盧大藏五百余函成于南渡之初。諸經題記所署年號曰政和曰宣和曰建炎曰紹興,故知經始于北宋之末,告成于南渡之初。知瀘州軍州事馮楫又舍俸添鏤經板三十函以完之。”(載《永豐鄉人雜著》)
    90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釋“一切經音義”將此卷誤作伯.3095(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517-518頁),檢伯.3095卷爲《大乘一異安心法》、《大乘法門》和《唯識心觀法》的經疏略抄。
    91參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2 周法高《玄應反切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20本,1948年,362頁。
    93敦煌遺書中除存有《玄應音義》殘卷外,還保存有一些單部的佛經音義殘卷。如斯二八二一、三三六六和伯二一七二、三0二五、三四一五、三四三八、三五七八爲《大般涅槃經音義》,伯二一七二較完整,在敦煌音義寫卷中可爲長篇巨制。《大般涅槃經》爲北凉曇無讖譯,分十三品四十卷,南朝宋慧嚴等修改爲二十五品三十六卷,二本幷行于世。玄應分爲四十卷,收在《玄應音義》卷二,雲公亦據四十卷撰有音義,慧琳將其收在卷二十五和卷二十六中。唐代唐若那跋羅等譯出《大般涅槃經音義後分》二卷,慧琳爲之撰音義,編在所收《雲公音義》後。敦煌所見殘卷則合二經爲一編,分四十二卷,所收條目多于《玄應音義》,與《慧琳音義》則互見有無,保存了此經的古本面貌,可與《玄應音義》卷二所釋互勘。參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4 據上田正《玄應音義諸本論考》(東洋學報第63卷,1981年)說,日本增上寺藏有湖州版磧砂藏。
    95 《金藏》雕造完畢後,藏板于京師弘法寺。據現存印本及片斷記錄,百餘年間(1178-1294)曾刷印了40-50部。廣勝寺本印于元世祖中統年間(1260-1264)。參李富華《趙城金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期。
    96參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概論》,《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
    97 呂澂《佛典泛論》曾據日人著作翻影數行北宋福州東禪寺及開元寺藏經本《玄應音義》。
    98正倉院藏有天平寫本,隋寫本,宋版,日本寬治版(寬治爲崛治天皇年號,1087至1093)等,合稱爲聖語藏。
    99 落合俊典《寫本一切經的資料價值》(《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指出寫本一切經有刻本所沒有的字句與文字,保留了古老的形態,是編纂刻本時删除或改竄前的原本。宋代的一切經被施加較大的修訂。日本所存的一切經幷非完全從刻本轉抄,它更加正確地傳承了中國唐代的佛教。
    100承梁曉虹博士與平田昌司先生聯繫,平田昌司先生惠寄了這兩卷的復印件供我們研究用,謹在此致以謝意。
    101神尾弌春《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索引》,東洋學報第63卷,1981年。
    102 載《問學集》上,中華書局1966年版192頁。
    103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中華書局1983年版102頁。錢劍夫《中國古代字典詞典概論》(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02頁)、林玉山《中國辭書編纂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60頁)、張明華《中國字典史話》(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101頁)所說亦同。
    104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956頁。
    105陳士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002-1003頁。陳士强說《玄應音義》卷五“是由《海龍王經》等八十四部著作的音義組成的”,實際上是八十五部經,陳先生可能據麗藏本卷五目錄而未檢正文,因卷五的目錄中脫漏了《除恐灾橫經》而致誤。陳士强又說:“卷一至卷八前部分:大乘經。始《大方廣佛華嚴經》,終《無畏徳女經》,凡二百二十六部。”實際上卷一至卷八前部分的大乘經是二百二十七部,陳先生亦可能因麗藏本卷八目錄中脫漏了《華聚陀羅尼經》而致誤。
    106 見山田孝雄彙編本《一切經音義》卷首。
    107其中卷十三中《修行本起經》重出,核《慧琳音義》卷五十五所轉錄,麗藏本似誤將《處處經》中的“熖熛”分出而另行作爲一部《修行本起經》,此作一部計;又卷十《緣生論》中的“羺羊”“利刺”,磧砂藏系另分出歸入《唯識論》,爲便于與磧砂藏相較,此亦姑作兩部來統計,故總計爲458部。
    108 周祖謨《校讀玄應一切經音義後記》,中華書局1966年版198頁。
    109 其中《除恐灾橫經》目錄中闕,正文中有,蓋目錄漏略。
    110 周先生可能根據山田孝雄所編寫本卷首所載《一切經音義刋行的始末》一文的介紹,山田孝雄文中說今存的大治本中闕第五卷,但幸運的是在第一貼的目錄中載有第五卷的目錄,以其目錄對照麗藏本所載第五卷目錄,二者是一致的。我們覆檢了兩書的目錄,除了麗藏本第五卷目錄中漏列了《除恐灾橫經》外,二者亦無不同。然山田孝雄的失誤在于以爲大治本第五卷的目錄中有《超日明三昧經》至《溫室洗浴衆僧經》四十一種經,而這四十一種經在宋元明諸本中都沒有。周先生又進而誤爲闕四十二種經。經我們逐經比勘,實際上祇闕二十一種。
    111 石山寺寫本“瞻察”和“純一”混爲一條,據我們比勘奈良正倉院聖語藏本卷六殘卷所載,應爲兩條。
    112又如山田孝雄彙編本有釋《瑜珈師地論》第二十九卷中的“欲廛”“逮得”、“魔肙”,磧砂藏、麗藏和《慧琳音義》卷四十八所錄皆無。
    113本文所據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獅谷白蓮社藏版《正續一切經音義》本,幷以頻伽精舍本和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册所載參校。下文同。
    114金藏本爲“今宜借音他吊反,字體作趒。趒,擲也。《韻集》:趒,越也”。
    115鎢莾,金藏本“或作鎢莾”。
    116大治本爲“《音隱》披厄反。江南二音普行,關中但行疋狄反”;《慧琳音義》卷五十六轉錄爲“《音隱》披厄反。江南二音普行,經中但行疋狄反”。
    117 《慧琳音義》卷三十一轉錄亦無。
    118 石山寺寫本和《慧琳音義》卷二十七轉錄窺基所釋《妙法蓮花經》亦無。
    119 《慧琳音義》卷五十九轉錄同高麗藏、趙城金藏本、大治本。
    120《慧琳音義》卷二十四轉錄無此二條,另增補有“兜沙”、“稍稍”、“忄若那”三條。
    121 《慧琳音義》卷七十一所釋與麗藏、金藏本同,然未注明轉錄于《玄應音義》。
    122 《慧琳音義》卷四十六轉錄同。
    123《慧琳音義》卷七十轉錄同。
    124 《慧琳音義》卷七十四轉錄同。
    125 《慧琳音義》卷四十六轉錄同。
    126《慧琳音義》卷二十轉錄爲:“《字書》作逾,同。庾俱反。《字林》:踰,越也。《廣雅》:度也。言摩尼者,訛也。正言末尼,謂珠之總名者也。”
    127參劉春生《慧苑及華嚴經音義的幾點考證》,《貴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128上田正《玄應音義諸本論考》說,這部分的增補至少是在慧苑以後纔出現的,或者說這部分是在宋藏刋行之際混入書中的旁注。
    129扇,金藏爲“扉”。《中華大藏經》校勘記此條未出校。聖語藏本爲:“齒榆反。門臼也。謂戶扉樞也。《廣雅》:樞,本也。樞制動轉之主。” 山田孝雄寫本同。
    130 海、宛本同,但已删去所衍“郭璞”二字。
    131《慧琳音義》卷七十四轉錄爲“胡古反。扈,廣大也,亦使養馬也”。
    132檢今本《爾雅》和《方言》無釋“扈”之文,《爾雅·釋山》:“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廣貌。” 磧砂藏所據本或有增訂,且意引郭璞注《爾雅》之文爲《方言》之文。
    133《慧琳音義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10-11頁。
    134莊炘注曰:“《說文》無湴字,此引未知所本。《玉篇》:湴,蒲監切。無解。此皮冰反乃係舊音。《廣韻》作,步渡水也。自(白)銜切。” 據《廣韻》,湴,蒲監切,幷母銜韻;淜,扶冰切,幷母蒸韻。又據玄應所釋,其義爲“無舟渡河”,亦即《說文》:“涉渡水也”,似可推知“湴”爲記音口語詞,與“馮”表“徒手”義音“扶冰切”同,馮、湴爲淜的假借字,莊炘所注“《廣韻》作”爲後出字。
    135據趙城金藏、麗藏本和獅谷白蓮社本勘校。
    136矢放昭文《慧琳音義所收玄應音義的一個側面》,《均社論叢》第6卷第1期,1979年。
    137上田正《玄應音義諸本論考》,《東洋學報》第63卷,1981年。
    138水谷真成《慧琳音義雜考》認爲從黃淬伯的《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結論可以看到,《玄應音義》和《慧琳音義》二者間成了沒有很大差别的東西。(《大谷大學支那學報》1955年第1期)
    139矢放昭文《慧琳音義所收玄應音義的一個側面》,《均社論叢》第6卷第1期,1979年。
    140水谷真成《慧琳音義雜考》一文載《佛書解說大辭典》云,《慧琳音義》轉載《玄應音義》三三七部,玄應撰慧琳又添爲三部:第三十五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和《大灌頂經》、第四十七卷《妙法蓮華經慶波提舍》。(大谷大學支那學報)1955年第1期)經我們比勘,《慧琳音義》收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和《大灌頂經》在第三十一卷,《妙法蓮華經慶波提舍》應爲《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又團結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辭書集成》第一册至第二册收入據頻伽精舍校刋本影印的《一切經音義》,誤認爲“凡《開元釋教錄》入藏的經論全部注釋,前人已紀注的,收入全書。《玄應音義》,全部收入。未經注釋的,慧琳自注。”
    141陳士强《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經典卷》誤以爲此經“是慧琳根據《玄應音義》重訂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70頁。
    142 周法高《玄應一切經音義經名索引》(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刋之四十七《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附册)載《慧琳音義》收錄有《玄應音義》所釋的三百十八部經,其中注明《慧琳音義》將《玄應音義》所釋的《太子刷護諸經》收在卷三十八,檢《慧琳音義》實際上收在卷十七中,且所釋與玄應不同。經我們核對《慧琳音義》收錄的玄應所釋佛經,檢得索引漏列了《慧琳音義》中收錄《玄應音義》所釋的十部經,這十部佛經爲《玄應音義》卷五所釋《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慧琳音義》收在卷十;卷五所釋《不空羂索經》,《慧琳音義》收在卷三十九;卷五所釋《孔雀王神咒經》,《慧琳音義》收在卷四十三;卷五所釋《堅固女經》、《鹿子經》和《魔逆經》,《慧琳音義》收在卷四十四;卷八所釋《月光童子經》,《慧琳音義》收在卷三十三;卷十所釋《十二門論》,《慧琳音義》收在卷四十七;卷二十所釋《陀羅尼雜集經》,《慧琳音義》收在卷三十九。《玄應音義》卷十二收釋的《義足經》,索引中漏載,《慧琳音義》收在卷五十五。此外,索引中標明《玄應音義》卷七所釋的《無言童子經》在《慧琳音義》卷十九中爲有目無文,經我們核對,《慧琳音義》卷十九正文中有釋文。索引中標明《玄應音義》卷十三所釋的《般泥洹經》在《慧琳音義》卷五十二中爲有目無文,經我們核對,在《慧琳音義》卷五十二的《大般涅槃經》下找到了此經的釋文,而標明《慧琳音義》卷五十二所收《玄應音義》卷十三收釋的《大般涅槃經》却爲有目無文。
    143有些佛經《玄應音義》雖也收釋,但慧琳又重撰。如《玄應音義》卷二十一釋《大乘十輪經》中一至七卷,《慧琳音義》卷十八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一至十卷,慧琳全爲自撰,且詳于玄應。
    144麗藏本《玄應音義》卷八尚有周匝、我曹,磧砂藏系本亦無此二條。
    145 麗藏本爲子系反。
    146 又見《玄應音義》卷二十四釋《阿毗逹磨俱舍論》第一卷諸冥,《慧琳音義》卷七十轉錄亦同。
    147 此條後两處所脱字數相似,慧琳可能漏抄了兩行。
    148《玄應音義》卷十五釋《僧祗律》第十六卷洮米:“徒刀反。案:洮猶汰也。《通俗文》:淅米謂之洮汰。《說文》:汰,洗也。汰音太。淅音思歷反。”《慧琳音義》卷五十八亦轉錄爲:“徒刀反。案:洮,汰也。《通俗文》:淅米謂之洮汰也。《說文》:汰,洗也。汰音太,淅音氈熱反。”
    149 反,磧砂藏誤作“也”。
    150太田齋《玄應音義對玉篇的利用》一文探討了《玄應音義》與《玉篇》反切的相同之處,認爲《玄應音義》引用《玉篇》而省略了書名,而省略書名的方法比在釋文中的引用部分補上出典名的方法更自然。同時也指出不能完全否定上田正有關先爲簡單訓釋後再增訂書名的推論。(《東洋學報》第八十卷)
    151 現存刻于唐懿宗李漼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卷末題記爲“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爲二親敬造普施”。
    152 據《遼史·道宗紀三》載,咸雍八年十二月“庚寅,賜高麗佛經一藏。”又《遼史·高麗列傳》載,“咸雍七年、八年,來貢。十二月,以佛經一藏賜(高麗朝文宗)徽。”《高麗史·世家》亦載,文宗“十七年三月丙午,契丹送大藏經,王備法駕,迎于西郊。”再刻高麗藏收有磧砂藏未收的《慧琳音義》和《希麟音義》,當據契丹藏而補。
    153參肖東發《漢文大藏經的刻印及雕版印刷術的發展》,《編輯之友》1990年第2-3期。
    154葉恭綽《歷代藏經考略》,載《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155陳士强《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經典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12頁。
    156 閻文儒等《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契丹藏和遼代刻經》,《文物》1982年第6期。《應縣木塔遼代秘藏》中《上生經疏科文》、《稱贊大乘功德經一》、《妙法蓮華經第四》甲式和丙式題記中稱遼聖宗統和至太平(983-1030)年間,文物出版社1991年。
    157應縣木塔所出《契丹藏》僅十二卷,其中未見《慧琳音義》和《希麟音義》。考《宋高僧傳》卷五云高麗國于“周顯德中遣使賫金入浙中求慧琳經音義,時無此本,故有闕如”。又考日僧周鳳《善鄰國寶記》云高麗國“後求得于異邦,而鋟梓置之于海印寺焉”。槃譚在《新雕慧琳藏經音義紀事》中引用此文,幷注云:“應是契丹藏本”。參拙著《慧琳音義研究》第二章所論《慧琳音義》的成書與版本源流及拙文《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引<廣韻>考論》,《文獻》2002年第1期。虞萬里《黑城文書遼希麟音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一文從《開元錄》所開創幷爲歷代藏經所依准的大小乘經律論依次編錄,而殿以經錄、僧傳、史乘、音義的體例推測,遼代所刻《契丹藏》既然收錄《開元錄》以後的佛典,自然會收與之相應的《希麟音義》。况且從詮明爲《契丹藏》編纂的主持者,幷命希麟據其《續開元釋教錄》撰《希麟音義》這一層推測,《契丹藏》中亦會收《希麟音義》。據張暢耕和畢素娟《論遼朝大藏經的雕印》(《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一文將《契丹藏》與房山石經、《高麗藏》等文獻互勘比較,考定《希麟音義》收在《契丹藏》千字文的“振”字號中。
    158契丹藏刻成後即作爲禮品贈送給高麗王朝。參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概論》,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顔洽茂《高麗大藏經及其文獻價值》,《中華文史論叢》第63輯,2000年。
    159 參童瑋《趙城金藏與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1989年版。
    160 韓國學者李箕永《高麗大藏經的歷史及意義》認爲“初雕《高麗大藏經》大體上是以宋的官版大藏經的內容和體裁爲基礎覆刻的。但是高麗人對此不滿意,抱著想要做出更加完整的大藏經的遠大夢想,而繼續努力。”“開泰寺的僧統守其成功的將北宋官版與契丹本以及我們的初雕本進行對比,幷訂正錯誤的經文。”(載《高麗大藏經》第48册)千惠鳳《湖林博物館所藏初雕大藏經調查研究》認爲“《初雕大藏經》是用北宋開寶版大藏經、契丹大藏經、貞元入藏諸經論、宋新譯經論,國內傳本版刻受容的。”蔡尚植《韓語大藏經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别錄新雕》解題認爲根據《校正别錄》,“我們可以知道初雕大藏經不是對北宋藏經的單純的覆刻,而是通過與近70多年在國內傳播的佛經的對勘,幷將部分祇有高麗殘存的經典入藏而完成的。”柳富鉉《高麗藏的底本及雕造考》認爲守其法師校勘雕造《新雕大藏經》時根據高麗本和契丹本對宋本進行了校勘修整,“對于那些認爲宋本中沒有或者有重大缺點的經典是以國本或丹本作爲第二次底本將其進行修整以後當作登載本進行版刻,或是準備新的登載本進行版刻以後編入《新雕大藏經》或是進行代替。”(《文獻》2002年第4期)高麗藏與磧砂藏《玄應音義》的異同或許可爲韓國學者所論的一個佐證。
    161伯希和《敦煌石室訪書記》,北平圖書館館刋,1935年第9期。
    162《俄藏敦煌文獻》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321-322頁。
    163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釋“一切經音義”說,“又今本《玄應音義》詞條連書不斷,注皆作雙行小字,唯有1935年磧砂藏本,一語一行,訛字甚少,與敦煌寫卷相合,此亦唐本原式。”(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517-518頁)
    164賚,石山寺本誤作“貴”。
    165穄,麗藏本作“稔”。
    166此下尚有《舍利弗問經》懇惻:“古文懇,同。口很反。《通俗文》:至誠曰懇。懇,信也,亦堅忍也。下古文惻,同。楚力反。《廣雅》:惻,非也。《說文》:惻,痛也。”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說:“‘曰’,玄應慧琳上有‘至誠’二字,此脫。”檢敦煌唐寫本三七三四與各本同,未脫此二字。
    167又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錄 “穢”字爲囗,檢三七三四原文尚能辨識爲“穢”字。
    168金藏本中詞目“擲綫”誤作“擲綿”。《字詁》古文綫,慧琳轉錄作“《文字詁約》古文作綫”。
    169亡粉反,慧琳卷四十四轉錄誤作“云粉反”。
    170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說:“古,慧琳作‘口’,是。” 古爲見母,口爲溪母,口、古形近而誤。
    171葑,爲“箌”之訛體,《集韻 ·覺韻 》作“箌”。
    172捕魚籠也,金藏爲“捕籠也”。
    173幷,磧砂藏無。《月燈三昧經》,高齊那連提耶舍譯,海山仙館叢書本誤爲《月登三昧經》。
    174下文,麗藏、金藏、磧砂藏本爲“下又”;今作妷,磧砂藏無。《蒼頡篇》佚, 磧砂藏爲“《蒼頡篇》”。
    175夝,原誤作“歹生”,海山仙館叢書本誤作“姓”。
    176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819頁。
    177 臺灣大通書局1985年再版印行樸學名著影印本983頁。
    178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869頁和臺灣大通書局1985年再版印行樸學名著影印本1576頁。
    179手,磧砂藏本作“下”。
    180 王念孫校隋曹憲《博雅音》卷二“尻也”條下案:“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謂之反,孫愐《唐韻》則謂之切。唐元度《九經字樣·序》云:‘聲韻謹依《開元文字》,避以反言。’是則變反言行切,始自開元。”
    181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中華書局1983年版107-108頁。梁有《詁幼》二卷,劉葉秋誤爲“梁有《詁幼》六卷”。
    182《慧琳音義》卷二十五轉錄雲公所釋此條爲“閉迷反。按荀楷《誥幼文》字宜作篦。相承且用也。經文有作錍,依撿《玉篇》音普蹄反,薄箭也,非經義耳。經文作椑,非也。音卑,果名也,即椑[姊-女+木]也。經又有作王卑,非也。是王卑珠字,音毘延反。”又《慧琳音義》卷四十五釋《優婆塞戒經》第七卷耳篦:“閉迷反。《誥幼》云:篦,眉篦也。《桂苑珠叢》:婦人用以畫眉也。《說文》從竹[媲-女]聲,[媲-女]音毗。”
    183《慧琳音義》卷七十轉錄改爲:“古文摜、辶貫二形同。論文作慣,同。古患反。《爾疋》:串,習也。舍人曰:串,心之習也。”
    184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彙考》說:“玄應作‘邁’,是。《廣韻》‘蠆’、‘邁’在夬韻,‘達’是入聲。”他達反爲曷韻,曷夬兩韻在上古祇是後者多一個-s後綴,他達反與他邁反有可能是兩種異讀,並不如張金泉所說是對不對的問題。
    185 林燾、陸志韋《經典釋文異文之分析》(《燕京學報》第三十八期,1950年)和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對異文産生的原因和價值已作有論述,此不贅。
    186 慧琳轉錄的部分中也有少量是玄應與慧琳所釋字的不同形成的異文。如《玄應音義》卷二十四釋《阿毗逹磨俱舍論》第一卷諸冥:“覔經、迷定二反。《蒼頡篇》云:諸,非一也。《聲類》云:諸,詞之捴也。《小爾雅》云:冥,闇昧也。《說文》:冥,幽也。亦夜也。字从冂。冂音古熒反。从日从六。曰數十六日而月始虧冥字意也。”《慧琳音義》卷七十轉錄則釋爲:“莫庭、莫定二反。《說文》:冥,幽也。幽,闇也。冥,夜也。夜無所見也。字從日從六,曰數十六日而月始虧冥也。冖聲。冖音銘壁反。”玄應所釋“古熒反”爲“冋”的音切,見母青韻; 慧琳所釋“銘壁反”爲“冖”的音切,明母錫韻。
    187周法高《玄應反切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1948年。
    188王力《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 《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3期,又《語言研究》1982年第1期。
    189周法高《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志》第六十九卷第五期。
    190 且,還有清母麻韻一讀。
    191又如卷五釋《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蛆螫:“知列反,下書亦反。”卷七釋《正法華經》第一卷蚔蛆:“渠支反,下知列反。”
    192 卷四釋《大方便報恩經》第四卷“舉帆”,同。
    193 周法高《玄應反切再論》也注意到王力所舉三個“巖”字皆當従高麗本作“嚴”,認爲凡范乏不混用。
    194 音,麗藏本爲“者”。
    195王士元《詞彙擴散的動態描寫》,《語言研究》第20期,1991年。又《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196限于篇幅,凡王力和周法高兩位先生已論及之處則従略。
    197數字爲《玄應音義》的卷數和頁碼,漢字爲玄應所釋佛經名及詞目,下同。
    198且云,海、宛爲“作用”。
    199 作,海、宛爲“竹”。
    200著,海、宛爲“羞”。
    201依,海、宛爲“知”。
    202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表中所注聲韻據《廣韻》,以平聲韻赅上、去聲韻,a、b、c、d分别表示平、上、去、入。下同。
    203 有些異切也可能因地域或歷史演變等原因曾有不同讀音。
    204《經典釋文》、《玄應音義》、《慧琳音義》和敦煌字書殘卷等音義類著作中有許多未爲《廣韻》、《集韻》收載的字和音,由此可見中古時期一字異讀的現象相當普遍,《玄應音義》的記載正可爲研究這一語言現象之佐證。
    205限于篇幅,370多個兩讀不一一列出。兩讀的兩個音切之間有著某種語音上的關聯,有的與歷史音變和方言借用有關,有的與形態音變有關,往往表現爲不同的語音層次。趙振鐸《廣韻的又讀字》(《音韻學研究》第一輯)、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張渭毅《<集韻 >異讀研究》(《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二輯)和沈建民《<經典釋文>音切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00年博士論文)等已就此作有考探,故本文不再贅述。
    206 表中冒號前爲聲韻調,冒號後爲反切。下同。
    207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歷史語言研究單刋甲種之十二(1933年)。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劉燕文《從敦煌寫本<字寶>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龍晦《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等文也有論述。
    208 拙著《慧琳音義研究》有專節考察《慧琳音義》對《玄應音義》的增删取捨。
    209 《慧琳音義》音注佛經共計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餘卷,轉錄玄應所釋三百二十八部,二千二百多卷。《慧琳音義》轉錄玄應所釋佛經约占慧琳全書的百分之四十。
    210 此統計數爲《玄應音義》各本與《慧琳音義》的異切,包括重出條。據丁鋒《慧琳<一切經音義>改良玄應音義反切考》(漢文佛典語言學研討會論文,2002年)一文統計,《慧琳音義》轉錄的《玄應音義》有一百六十八部的六百六十多條反切與《玄應音義》不同。丁鋒的統計似未包括《玄應音義》各本的異切。
    211丁鋒《慧琳<一切經音義>改良<玄應音義>反切考》一文對慧琳改訂玄應反切的374個此類異切已作有探討,此不贅舉。
    212 參王士元《詞彙擴散的動態描寫》,《語言研究》第20期,1991年。又《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131-132頁。
    213 本文據麗藏本,表中各本所載反切如無不同,則標“玄應”;如有異,則標出不同的本子,以供比較。
    214 亡,原作“土”。
    215 敦煌變文中也有非、敷混用的例子。詳參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6 忘,原作“忌”。
    217 亡,原作“上”。
    218《玄應音義》所載一些字的兩讀也反映了這一現象。如卷四釋《密迹金剛力士經》第一卷淳湩:“上音純,下竹用、都洞二反。乳汁曰湩。今江南亦呼乳爲湩也。”湩,竹用反,知母東韻;都洞反,端母鍾韻。
    219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指出:“知組就像來母一樣,舌位在卷舌音和舌尖音之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8頁。
    220女,原誤作“五”。
    221邵榮芬《古韻魚侯兩部在前漢時期的分合》一文,統計了《切韻 》《廣韻》《博雅音》《晉書音義》幾種韻書的端知類隔和泥娘類隔數字,發現它們之間幷沒有統計上的區别。(《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1982)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指出“既然泥、娘兩母的類隔現象與端、知差不多,那麽泥、娘兩母也應該分作兩個不同的聲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0頁。
    222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3頁。
    223施向東《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一文根據玄奘譯經的對音,也指出玄奘的方音中匣紐已清化。《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
    224周祖謨《唐五代的北方語音》一文也說到唐代的北方音濁聲母有清音化的傾向。載《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222頁。
    225參邵榮芬《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226 見陸志韋《古音說略》,《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邵榮芬《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227船、禪在《中原音韻》的支思韻和魚模韻的??類韻中全部變作擦音,所以“時、殊”讀擦音是規則的變化。船、禪在《中原音韻》先天韻和真文韻的合口平聲字中全變作塞擦音,所以“船、唇”讀塞擦音也是規則的。在《中原音韻》中,“韶”與“朝、鼂”還爲同一個小韻,可見當時還讀塞擦音,擦音是後來的變化。
    228冶真,原作“治具”。
    229參周法高《玄應反切考》。周法高認爲《韻英》的音代表當時的關中音(秦音),這和慧琳所根據的實際語言相同或相近,所以慧琳時常引用它來糾正《切韻》的音。他在比較了《切韻》、玄應音和慧琳音的異同後,指出“《慧琳音義》已經標明根據‘秦音’,它和《切韻》、玄應音的差别祇是時代的關係(《切韻》601年,玄應音義約650年,《慧琳音義》約850年)。它指斥《切韻》是‘吳音’的地方。如尤、侯韻的唇音,祇是一種語音上的變遷。至于韻部的合幷,我們可以說,一部分由于語音的變遷,一部分由于審音標准寬嚴的不同”。據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所載“唐代各家韻書逸文輯錄”,麻杲《切韻》裏“母”音美詁反,《法華經》釋文指出古《切韻》用吳音作莫厚反,與陸法言《切韻》歸韻不同,這與元廷堅的《韻英》是相同的。(中華書局1983年966頁)《慧琳音義》多取《韻英》音,其卷四“茂盛”條說:“上莫侯反,吳楚之音也,《韻英》音模布反。”“茂”即“母”字的去聲。《切韻》歸侯韻去聲候韻,《韻英》則歸入模韻去聲暮韻。《慧琳音義》卷六十《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律》卷二十八“聳茂”條“茂”亦音“暮”。又卷三十八“拇指”條說:“上莫補反。《古今正字》云:‘足大指也。’”“拇”與“母”是同音字,“莫補反”與“美詁反”相同,《切韻》“母”、“拇”都歸侯韻上聲厚韻,慧琳則歸入模韻上聲姥韻。據此可知《切韻》侯韻系的唇音字《韻英》歸入模韻系,而麻杲《切韻》與《韻英》正相同。由《慧琳音義》的注音可知“這兩種書都應是根據唐代北方音來作的”。(參周祖謨《切韻與吳音》,載《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479-480頁)
    230 周祖謨《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一文也論及在敦煌曲子詞裏尤韻“浮”已有跟遇攝字相協的例子,如《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一首“浮”與“枯”押韻。載《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200頁。
    231黃淬伯《唐代關中方言音系》,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9頁。
    232參周祖謨《唐五代的北方語音》,載《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210頁。
    233 又如王力僅據“瞟:普麽”一例而認爲蕭宵混切,周法高則根據玄應所說“鞘”,江南音嘯,關中音笑,認爲足證玄應嘯、笑二音有別。
    234黃淬伯《唐代關中方言音系》指出 “慧琳反切,有上去兩調異讀的又音,但一字數切,上、去兩調下字混用的現象則常見,濁上變去,是漢語北方話音系發展的趨勢,慧琳反切表明了這一變化的動向。”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39頁。王士元《語言演變的雙向擴散》一文在論述互競聲調系統的文獻證據時,所作注釋據沼本克明《平安鎌倉時代的漢字音研究》(武藏野書院1982年版)的統計數據指出:“從慧琳的所注的反切也可以看出濁上變去的開端。309個全濁上聲字中有239個字仍讀上聲,9個字讀平聲,61個字上去聲兩讀,表示上去兩聲的合流已經開始。”載《語言的探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114頁。
    235 加拿大Hector Harmerly《詞彙教學》,見《國外外語教學》1989年第1期。
    236 據陳克炯《左傳複音詞初探》及程湘清《論衡複音詞研究》統計,載《華中師院學報》1978年第4期和《兩漢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37 除去重複的詞語,約有7960個。
    238《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譯于東晉安帝義熙二年(406)。據我們逐詞比較,辛山鳥靜志《妙法蓮華經詞典》(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2001年)收釋此經中約2200個詞,《玄應音義》所收的詞中有153個未爲《妙法蓮華經詞典》收釋。
    239《正法華經》,竺法護譯于三國魏明帝青龍四年(236)。辛山鳥靜志《正法華經詞典》(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1998年)收釋此經中4000多個詞,據我們逐詞比較,《玄應音義》所收的詞中有65個未爲《正法華經詞典》收釋。
    240胡明揚《詞典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49頁。
    241顔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云:"真卿自典校時,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與法言所定《切韻》,引《說文》、《倉》、《雅》諸字書,窮其訓解,次以經史子集中兩字已上成句者,廣而編之,故曰韻海;以其鏡造本原,無所不見,故曰鏡原。"載《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242 據《現代漢語詞典》逐詞核對,商務印書館1996年修訂版。
    243錢乃榮《現代漢語》第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44據周薦《雙字組合與詞典收條》一文統計,《現代漢語詞典》中雙字組合有39548個,約占其收條總數的67.625%。《中國語文》1999年第4期。
    245《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1964年版397頁。
    246參見黃志强《關于左傳複合詞的幾個問題》,載《研究生論文選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張世祿《“同義爲訓”與“同義幷行複合詞”的産生》一文曾指出,漢語詞彙的豐富性,表現在“同義詞”的豐富上。解釋詞義的方法也常常以這種豐富的同義詞做基礎,這在訓詁學上形成了“同義爲訓”的體例,即以同義詞來做訓釋詞,指明被訓釋詞和訓釋詞之間是同義關係。這種同義詞的聯合結構往往經過多次不斷的使用后凝結成爲“同義幷行複合詞”。《荀子·正名篇》說:“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張先生認爲訓詁上的同義爲訓的作用與構詞上同義幷行複合詞的産生密切相關。荀子所說的“兼”即由單詞合成的複詞。在構詞上之所以要使單詞合成複詞,其關鍵就在荀子所說的“喻”字上,“喻”即“曉喻”。構詞上的化單爲複,把構詞成分結合起來,實際就象訓詁上訓釋詞和被訓釋詞的關係一樣,有互相注釋的作用。(《揚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3期)
    247以3000個常用詞爲例,1600多個複合詞中能從字面上看出詞義來的有860多個,從字面上看不出真正詞義而需要通過上下文語境進行判斷認知的有450多個。還有一些詞從字面上看,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容易確定,另一個不易確定,合在一起往往容易産生誤解。如“火車”是一種交通工具,從其字面上雖也可看出一定的意思,但它是救火的車還是火力推動的車就很難從字面上推斷出來。參王又民《漢語常用詞分析及詞彙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第2期。
    248有一些複合詞按照通常對其字面義的理解不容易解釋清楚,其詞義不易根據其所含語素的習見意義及語素間的句法關係直接推求出來。這種詞義理據不明的狀况大抵是由于語言或其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變化,以至人們對其整體意義或其中所含語素的意義不甚瞭解。這類複合詞或由于語素義的演變致使其詞義不明,如“救火”,古代“救”有“止”義,“救火”即“止火”。又如“落成”,古代“落”有“始”義,又用以稱宮室築成時舉行的祭禮,後因用以指“建築工程告竣”;或由于引申,致使詞的整體意義發生演變。如“抱負”由具體的“手抱肩負”演變有“胸懷遠大的志向”義。又如“企”,本義爲踮起脚。蓋欲得之而力不及,故踮起脚來冀能得之,引申而有“企盼”義,又與“圖”構成複合詞“企圖”表示“圖謀、打算”義;或由于詞音的深層隱性語義致使詞義的內在聯繫不甚了然。如“簡”,本義是寫字的竹片,然其聲符“間”有“間隔”義,引申有“懈怠”義,又與“慢”構成複合詞“簡慢”表示“輕忽怠慢”。
    249王力《實用解字組詞詞典序》,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
    250劉復《編纂〈中國大字典〉計劃概要》,《辭書研究》1979年第1期。
    251雙音化趨勢在漢藏語的其他語言中也有反映,據戴慶厦《景頗語雙音節詞的音節聚合》(《語言研究》1993年第1期)和《景頗語詞的雙音節化對語法的影響》(《民族語文》1997年第6期)及李澤然《哈尼語名詞的雙音節化》(《中國民族語言論叢(二)》,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等有關藏緬語語音發展的研究成果證明:古代藏緬語的聲韻母較發達,後來出現了簡化的趨勢,這一語音簡化趨勢可能就是導致詞彙雙音化的原因。雙音化可能是漢藏語言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
    252馬真《先秦複音詞初探》,《北京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和1981年第1期,郭錫良《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第一届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岳麓書社1994年版。
    253《論語》中有單音詞126個,複音詞213個(不包括專名詞),占總詞數的14%;《孟子》中單音詞1589個,複音詞371個(不包括專名詞),占總詞數的16.5%;《左傳》中複音詞512個,占總詞數的15.6%;《論衡》中複音詞2300個;《敦煌變文集》中複音詞4347個。參程湘清《先秦雙音詞研究》,《先秦漢語研究》、《論衡雙音詞研究》,《兩漢漢語研究》、《世說新語雙音詞研究》,《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變文雙音詞研究》,《隋唐五代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毛遠明《左傳詞彙研究》,西南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254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255雙音節詞在現代漢語詞彙系統中居于主導地位。漢語中雖然也存在一些超過兩音節的複合詞,但數量不多,而且也是在雙音複合詞的基礎上構成的,因而雙音節詞是現代漢語詞彙的基本形態。
    256參拙文《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復旦學報》1998年第5期。
    257王力《漢語史稿》下册,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563頁。
    258所釋詞語大致依漢語拼音的順序排列,下同。
    259本文所引佛經多采用蕭鎮國先生和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惠贈的大正藏電子佛典,謹此致謝。
    260《說文》:“[厂/苗],旱石也。”段注:“旱石者,剛於柔石者也。《禹貢》:厲砥砮丹。《大雅》:取厲取鍛。引伸之義爲作也。見《釋詁》。又危也。見《大雅·民勞》傳、虞注《周易》。又烈也。見《招魂》王注。俗以義異,異其形。凡砥厲字作礪,凡勸勉字作勵,惟嚴厲字作厲,而古引伸假借之法隱矣。”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因磨厲之義,又爲勉勵、激勵之義。别作勵。”
    261據《說文》,“亻易”有“輕慢”義。如《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興事不當,則民亻易指。”“輕”亦有“輕慢”義。如《尚書·大甲》:“無輕民事惟難。”亻易,通“易”。“輕易”一詞也可能是同義幷列而凝固成詞。
    262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說,先秦漢語表示“睡覺”最常用的詞是“寢”。戰國開始出現“臥、睡、眠(瞑)”三個新詞。從戰國後期起,“臥”逐漸戰勝“寢”幷在兩漢時期成爲表“睡覺”義的主導詞。東漢三國時期,“臥”“眠”“睡”三者混用,但“睡”始終處于次要的地位。晉代以後,“眠”漸占上風,到南北朝後期基本取代“臥”,口語和書面語都以用“眠”爲主了。在唐以後的近代漢語階段,“睡”又替代了“眠”而成爲現代漢語表“睡覺”義的唯一口語詞。粗略地說,這組詞在漢語發展史上經歷了三次更替:寢(戰國以前)—臥(戰國兩漢)—眠(魏晉南北朝)—睡(近現代漢語)。(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156-157頁)
    263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說,寫作“眠”的最早用例見于《山海經》和《素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142頁)
    264睡瞑蓋,指睡眠煩惱。佛教視睡眠爲一種煩惱,因此時心在暗昧不明的狀態。
    265王鍈《關于“睡覺”成詞的年代》,《中國語文》1997年第4期。
    266參見張博《組合同化:詞義衍生的一種途徑》,《中國語文》1999年第2期。
    267鄭奠《漢語詞彙史隨筆(二)》說,“‘睡’或‘眠’和‘覺’聯用而義同‘睡眠’,最初幷未以一個複合詞的形式出現,而是采取‘睡(眠)一覺’或‘一覺睡(眠)’的形式。其中‘覺’字用來表示睡的段落,起量詞的作用,同時也仍然或多或少地保存些睡醒的意思。”《中國語文》1957年第7期。又《越言釋》下卷:“越人以睡醒爲一覺,《詩》‘尚寐無覺’是也。”
    268參見拙文《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載《復旦學報》1998年第5期。董秀芳《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說:“現代漢語中‘睡覺’被重新分析爲動賓式,有‘睡了一覺’的說法。這是因爲‘覺’最初的語義已不爲普通人所知了;但‘睡’的動詞性很强,而且常用。”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296頁。
    269《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104頁。
    270王紹新《從幾個例詞看唐代動量詞的發展》,載《古漢語語法論集》,語文出版社1998年版662頁。
    271楊守靜《“睡覺”古今音義漫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5期。
    272鄭奠《漢語詞彙史隨筆》,《中國語文》1957年第7期。
    273“覺”可用以表示“睡一覺”的動量詞後,其本義所表的“睡醒”義也仍有使用,如元范子安《竹葉舟》第四折:“睡直到覺。”又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所吟“大夢誰先覺”。現代吳語的有些方言中,表“睡醒”義與“睡眠”義的“覺”都讀[kao?],異義同音幷存,而其他義項的“覺”都讀[k??]。這與《廣韻》所載“古孝切”與“古岳切”的區分正相同。參曹劍芬《讀<“睡覺”古今音義>漫議》,《中國語文》1997年第3期。
    274卷十四釋《四分律》第三卷華鬘、卷十八釋《雜阿毗曇心論》第一卷華鬘、卷二十三釋《攝大乘論》第二卷花鬘、卷二十四釋《阿毗逹磨俱舍論》第二卷冠花鬘的案語亦大致相似,此不贅列。
    275 《後漢書·吳漢傳》:“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李賢注:“嚴即裝也,避明帝諱,故改之。”胡竹安、張錫徳《法顯傳詞語札記》一文認爲“東漢因孝明帝名諱莊,故字‘莊嚴’又單作‘嚴’。”(《語文研究》1986年第4期)據文獻所載,東漢雖避孝明帝名諱,但幷不嚴格。
    276 參汪維輝《釋“嚴妝”》,《辭書研究》1990年第1期。
    277 “嚴”由“裝飾”、“妝飾”義引申又有“整頓、打點”義。如東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卷上:“佛敕比丘:汝等速嚴,當就王請。比丘受教,嚴畢翼從。”參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134-135頁。朱慶之指出“其中的‘嚴’幷不是‘整敕’的意思”。
    278又如《玄應音義》卷三釋《放光般若經》第四卷邠耨文陀尼子云:“嚴飾女子,《明度經》云滿見子。”又卷四釋《菩薩纓絡經》第七卷邠耨:“嚴飾女,或言滿見子也。”卷八釋《離垢施女經》邠耨文陀弗:“嚴飾女子,又言滿見子也。”
    279 參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134-135頁。朱慶之指出“其中的‘嚴’幷不是‘整敕’的意思”。
    280 引申又有“稱頌”義。如敦煌變文《破魔變》:“已此開贊大乘所生功徳,謹奉莊嚴我當今皇帝貴位。”陳秀蘭《敦煌變文詞彙研究》認爲“莊嚴”此義當是由“莊重”義轉化而來,舉例爲《百喻經·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生死道異,當速莊嚴致于遠處而殯葬之。”(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205頁)實際上《百喻經》中的“莊嚴”爲“整治”義。
    281王力《漢語史稿》指出:“現代漢語所謂‘莊嚴’是嚴肅莊重的意思,和佛經原意不同;但它是由佛經的‘莊嚴’發展來的。”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下册522頁。
    282布龍菲爾徳《語言論》,趙世開等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538版頁。
    283 主要以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和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作窮盡性對比,兼及其他譯經。下同。
    284又有“繚繞”義,如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佛以神力,令此香煙靉靆,遍覆祇桓。”《漢語大詞典》釋此義引唐代劉禹鍚例,偏晚。
    285又第二卷:“又有罵詈忿怒,捶打迫脅,訶責燒爛,燥暑摧伏,渾濁聖教,隨逐比度句。”第七十三卷:“問:若唯煩惱,眾苦永寂,名為涅槃,何因緣故,非滅無義?答:如外水界,唯離渾濁,得澄清性,非離濁時,無澄清性。”
    286颯,有“迅疾”義,唐詩中用例頗多。如李白《游太山》:“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又《游謝氏山亭》:“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杜甫《湘江宴餞》:“交游颯向盡,宿昔浩茫然。”
    287 怨,《慧琳音義》卷四十八轉錄作“怒”。
    288 擊,金、麗本蹔。今本《釋名》:“撮,捽也。謂暫捽取之也。”
    289 參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8頁。
    290《慧琳音義》卷二十五轉錄雲公釋《大般涅槃經》卷二憍慢貢高云:“今依《玉篇》,自恣爲憍,淩他曰慢,慢前爲貢,心舉曰高也。”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云:“今本《玉篇》無此文,慢前爲貢,不甚可解。”
    291郭在貽《唐代白話詩釋詞》認爲蛆儜即月且佞,其義謂嫉妒和諂媚,“似應視爲偏義複詞——意思偏在儜(佞)字上。”《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
    292 “周章”一詞始見于《九歌·雲中君》“龍駕兮帝服,聊翺翔兮周章”。其表“周遍、四處”義與“周障”的“四周圍的樊篱”義相近,引申則有“茫然不定、仿徨不知所措”的詞義,形容一種失態的狀貌,又引申而有“怖懼不安、匆遽失措”義。“周章”一詞與“周張”、“惆悵”等詞的詞義也有關聯,拙著《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對此作有探討,此不贅。
    293 檢第七卷中無,玄應所釋原文在第六卷中。
    294唐章懐太子李賢注:“屬累,乃託付也。”
    295今本《正法華經》中寫作“敷演”,如卷一:“億載報應,分别敷演。”卷四:“各各豫嚴法座,欲用敷演,廣彼法誼。”《漢語大詞典》收有“敷演”一詞,引《三國志》爲例。
    296恚,憤怒、怨恨。《漢語大詞典》收有“懊悔”一詞,引楊萬里例。
    297王力《新訓詁學》,《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1947年版;又《龍蟲幷雕齋文集》第1册,中華書局1980版325頁。
    298其他文献中也有用例,如《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七:“物用既殫,工業亦罷。”又如明梅鼎祚《東漢文紀·武梁祠堂畫像》:“伏戯倉精,初造工業。”
    299姚永銘《一切經音義與詞語探源》一文以《慧琳音義》爲例探此詞之源,幷據此條指出“據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中阿含經》乃東晉僧伽提婆譯于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冬。這樣,可將‘鏵鍬’一詞向前推移1300多年。”(《中國語文》2001年第2期)然此實際上爲《慧琳音義》卷五十二轉錄玄應所釋之文。
    300今北方話稱人結實精幹及麵食有嚼頭爲筋斗。
    301又第十卷:“命者,主宰。”
    302詞語的分類如同現實事物的分類一樣,往往互有交叉,彼此之間幷沒有一條涇渭分明、非此即彼的界綫。根據的標準不同,歸類的結果也就不同。如根據詞語的雅俗來歸類,可將書面語、古語詞等歸爲雅語,而將口語詞、方言詞歸爲俗語。一種詞彙成分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和特點,因而可能會在這種或那種詞義色彩或詞義特徵上與相鄰近的詞彙成分出現交叉,但任何一種詞彙成分自有其基本的特點,這種基本的特點正是這種詞彙成分得以成立的根本條件。方言詞、俗語詞和口語詞三者互有交叉,爲行文方便,本文合在一起論述。
    303 王力《新訓詁學》,中華書局1980年版《龍蟲幷雕齋文集》。
    304羅杰瑞、柯蔚南《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漢語史研究集刋》第一輯(下),巴蜀書社1998年版。
    305括號內爲卷數和詞目,省略經名。下同。
    306于闐,即今和田。馮承鈞《西域地名》說,《西域記》作瞿薩旦那。中華書局1980年版51頁。《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玄奘自注云,瞿薩旦那國“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漢那國,匈奴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訛也。”漢那,又作渙那。季羨林等校注:“瞿薩旦那當爲梵文化的名稱,原文應爲Gostana(不是以前人們認爲的Kustana)。原注中的漢那即爲當地古代和闐塞語文獻中的Hvamna或Hvana。豁旦應爲穆斯林傳統之*Huatan>Hotan。”中華書局2000年版1000-1003頁。
    307應邵《風俗通義序》始稱揚雄作《方言》,《漢書·藝文志》和《漢書·揚雄傳》未說揚雄作《方言》,然迄今尚無確證證明非揚雄所作。揚雄,也有說姓“楊”。參見吳仁杰《兩漢刋誤補遺》卷十、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揚雄傳》、段玉裁《經韻樓集》卷五《書漢書·揚雄傳後》、朱駿聲《傳經室文集》卷九《揚楊一氏辨》、黃廷鑒《第六絃溪文鈔》卷二《答雲門論揚子雲姓從楊書》和《文選李注義疏》卷七。明楊升庵《羊楊揚陽本一姓》說:“晉有羊舌氏叔向之子伯石食邑于揚,曰楊食我晉。既滅羊舌氏,分羊舌氏之田爲三縣,曰平陽,曰楊氏,則羊也,楊也,陽也,同出一姓。揚子雲自以爲蜀無他揚,其揚字不從木,而楊修云,吾家子雲亦同關西之楊,特子雲好奇之過,獨自標異耳。”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70册《升庵集》50卷424頁上欄。
    308王士元《語言的變異及語言的關係》一文指出:“我們絕不可以從方言這個詞的現代意義來對待《方言》這本書。在揚雄的時代,當然不可能有語言和方言的區分、語言間的親屬關係這些觀念。”“一種合理的解釋是:《方言》的‘方’跟‘中’相對,如同在‘四方’中的‘方’一樣,指的是周圍的地方。因此,這個書名是指跟中原的人相對的周圍地方的人所說的話。”(《語言的探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131-153頁。)
    309《玄應音義》今存各本可互補之處頗多,如本文統計玄應所引揚雄《方言》四百三十多條中,磧砂藏有而麗藏無計14條,麗藏有而磧砂藏無計3條,磧砂藏有而金藏無計8條。
    310 言,麗藏爲居,磧砂藏爲舌,據慧琳轉錄改。
    311 方居,各本同,檢今傳本《釋名》,當爲“居方”。
    312 方,此據磧砂藏本,麗藏、金藏和慧琳轉錄皆無,磧砂藏本誤衍“方”字。
    313方,麗藏本無。
    314 麗藏本有“又作鍉”。
    315 卷十二俯仰條金藏、麗藏本無。
    316 方,此據磧砂藏本,麗藏本無。
    317 又方言遠也,此據磧砂藏本,麗藏本無。
    318 方,此據磧砂藏本,麗藏本無。
    319 方,此據磧砂藏本,麗藏本無。
    320 又如《國語·晉語一》:“夫人知極,鮮有慢心。”俞樾《群經平議·尚書二》:“鮮,當讀爲斯。此言人知其位已極,斯有怠慢之心也。鮮與斯古音相近。”
    321《詩·周南·汝墳》:“魴魚頳尾,王室如毁。”毛傳:“燬,火也。”陸徳明釋文:“齊人謂火曰燬。”《爾雅·釋言》“燬,火也。”
    322顔師古《匡謬正俗》卷六云,什器“原起軍戎,遂謂天下通稱。軍法五人爲伍,二五爲什。一什之內,共有器物若干,皆是人之所須,不可造次而廢者,或稱什物。”
    323《方言》卷九:“舟,自關而西謂之船。”《初學記》卷二十五引李虔《通俗》曰:“晉曰舶。”《玉篇》:“舶,大船。”
    324李榮《吳語本字考》,《方言》1980年第2期。
    325又:卷十八釋《雜阿毗曇心論》第五卷所螫:“書亦反。《說文》:虫行毒也。關西行此音。又呼各反,山東行此音。蛆(虫旦),知列反,東西通語也。”
    卷二十二釋《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五卷虫旦螫:“知列反,下舒亦反。關西行此音。又呼各反,山東行此音。虫旦,東西通語也。《說文》:皆虫行毒。《廣雅》:虫旦,痛也。”
    326卷十四釋《四分律》第二卷蛇螫:“式亦反。《字林》:虫行毒也。關西行此音。又呼各反,山東行此音。蛆(虫旦),知列反。南北通語也。”
    327今本《方言》爲:“頷,頤, 頜也。南楚謂之頷,秦晉謂之頤。頤,其通語也。”
    328 《說文》:“潘,淅米汁也。”“泔,周謂潘曰泔。”段注:“今各處語言同此。”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今蘇俗呼泔脚水。”孫錦標《南通方言疏證》:“今通俗呼泔水脚。”據北大中文系編《漢語方言詞彙》載,今厦門、潮州、福州仍稱泔水爲潘。
    329帕默爾《語言學概論》,李榮等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113頁。
    330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317頁。
    331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328頁。
    332見陳第《毛詩古音考自序》,《音韻學叢書》本。
    333見陳第《讀詩拙言》,《音韻學叢書》本《毛詩古音考》後附。丁啓陣在《秦漢方言》(東方出版社1991年版)一書中評論陳第此語指出道:“實踐上,研究音韻學的以《切韻》爲橋梁上推下繹,顧不上方言殊異;研究方音的往往祇限于當代方言中《切韻》系統的投影。這樣一來,語言研究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都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限制。”幷進一步指出:“無論是研究音韻學、語音史還是現代方言,都亟需搞清楚古代的漢語方言區及各方言在歷代的演變情况。”
    334“又音鹽,世俗間語耳”,磧砂藏無。
    335《東方語言與文化》,東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136-138頁。
    336又:五狡反,關中音也。江南曰齩,下狡反。(18-29《成實論》第十卷狗齩)
    五狡反。關中行此音。又下狡反,江南行此音。(21-2《大菩薩藏經》第一卷或齒堯、25-40《阿毗逹磨順正理論》第三十一卷齒堯足)
    337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34頁和320頁。
    338鄭張尚芳《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第四届北美語言學會議論文,1995年。
    339判竹圓以盛穀者也,麗藏本作“判竹圓以成穀也”,此據磧砂藏本改。考《說文》今傳本爲:“以判竹,圜以盛穀者。”又《玄應音義》卷二十四釋《阿毗逹磨俱舍論》第十一卷如篅亦云:“《蒼頡篇》作圌,同。市緣反。圓倉也。《說文》:判竹圓以盛穀者也。江南行此音。又上仙反,中國行此音。”盛,麗藏本亦作“成”。 八篅,磧砂藏、永南、海、宛本爲“只篅”。
    340 鄭張尚芳《漢語介音的來源分析》,《語言研究》1996年增刋。
    341又:子旦反,江南言灒。山東言湔,音子見反。(14-62《四分律》第十六卷澆灒、15-5《僧祗律》第五卷水灒)
    又作氵截,同。子見反。江南音子旦反。(18-34《立世阿毗曇論》第二卷水湔)
    子見反。山東名也。江南名灒,音祖旦反。(16-18《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卷下污湔)
    子見反,山東音也。江南曰灒,音子旦反,又音子千反。(16-19《沙彌威儀經》污湔)
    342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49-150頁;鄭張尚芳《漢語介音的來源分析》,《語言研究》1996年增刋。下同。
    343 《說文》中作河名“湔水”講的“湔”與今寫作“濺”的“湔”則是同字異詞關係。
    344許寶華和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7467頁。
    345 石汝杰、魯國堯《關于<漢語方言大詞典>的通用口語詞》,《方言》2000年第3期。
    346乃斬反,磧砂藏本作“奴感反”,泥母覃韻。覃韻上古亦爲侵部,但爲一等韻。
    347 又:音都果反,北人行此音。又初委反,江南行此音。(14-59《四分律》第三卷摶食)
    348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11頁。
    349 虫旦,各本皆誤作“蛆”。據《廣韻》,虫旦爲奴曷切,又陟列切;蛆爲子魚切和七餘切,義爲“蠅類的幼蟲”。 虫旦、蛆蓋形近而誤。下同。
    350 《說文》:“[若-口+虫],螫也。”段玉裁注:“蠚、螫蓋本一字,若聲、赦聲同部也。或讀呼各切,山東行此音。或讀式亦切,關西行此音。見釋玄應書。今人乃以此篆切呼各,下篆切式亦,分而二之。”又“螫,蟲行毒也。从虫赦聲。”段玉裁注:“或云虫旦,音知列切,亦作蜇。”據段玉裁注,玄應所釋“螫”的呼各切一音後寫作“[若-口+虫]”,即“蠚”。邵英《群經正字》:“[若-口+虫],今經典作蠚。”
    351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說:“如果曉母改作*??-,至少有部分的書母來自*????-或*???-。”
    352螻蛄,磧砂藏本作紫蛅。
    353 又:之逸反。江東名蟣,音巨機反。(15-1《十誦律》第一卷蛭蟲)
    354 參李榮《切韻與方言》,《方言》1983年第3期。
    355又:子管反。錫杖下頭鐵也。字應作鑽,子亂反。關中名鑽,江南名鐏。鐏音在困反。《釋名》:“矛下頭曰鐏也。”(16-18《優婆塞五戒威儀經》樓纂)
    356《方言》卷八:“北燕朝鮮洌水之間謂伏鷄曰抱。” 郭璞注:“房奧反。江東呼蓲,央富反。”玄應所釋似據《方言》之文。
    357 “蓲”有“溫暖”義。《太玄·養》:“陽蓲萬物。”左思《蜀都賦》:“陽蓲陰敷。”李善注引劉逵曰:“揚雄《太玄經》曰:‘陽蓲萬物。’言陽氣蓲煦生萬物也。”《集韻》:“蓲,煦也。”伏卵曰蓲似即“煦”義。
    358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11頁。
    359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釋“峻疾”一詞指出:“照雲公所見,‘駿疾’的‘駿’義爲疾速,而讀音和‘峻’、‘迅’相同,不讀駿馬的駿音。這應是當時確有這個讀法上的分别(玄應雖不否定子閏反,却也承認先閏反),不是鑿空撰造出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374頁)
    360《慧琳音義》卷十四釋《大寶積經》第六十四卷駿疾:“遵峻反。《韻英》云良馬也。《考聲》云:馬疾也,長也。《爾雅》:駿,速也。郭璞注《穆天子傳》云:馬美稱也。《說文》馬之良材者。從馬從峻省。又音俊,義同。”卷四十四釋《法集經》第二卷駿疾:“遵峻反。郭注《穆天子傳》云:駿馬之美稱也。《說文》:馬之良者也。從馬[唆-口]聲,[唆-口]音七恂反。
    361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34頁。
    362 又:胡公反。江東俗音絳。(1-9《大集月藏分經》第十卷曰虹)
    胡公反。俗呼美人。江東呼爲雩。(4-42《大方便報恩經》第五卷白虹)
    363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41頁。
    364 雩,本爲古代祭天求雨的儀式。《荀子·天論》:“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
    365《玄應音義》卷四所釋《大方便報恩經》第二卷“乾曬”和卷十五所釋《十誦律》二十八卷“捩曬”中“曬”亦爲所懈反。
    366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說佳韻接近于支韻、麻韻,王力《南北朝詩人用韻考》支韻與佳韻通押,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指出佳韻的主元音是?。
    367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推測,至遲到兩晉之交(四紀初),口語裏“曬”大概已經取代了“曝”。(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51頁)
    368 《漢語方言詞彙》,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1380頁;許寶華和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7445頁。
    369羅杰瑞、柯蔚南《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漢語史研究集刋》第一輯(下),巴蜀書社1998年版。
    370關于《通俗文》的作者,說法不一。北齊顔之推以爲《通俗文》不是服虔作,或不是其一人所作。近人龍璋《小學蒐佚·通俗文·叙》以爲書出服虔無疑。至于書成之後,後人增續,或許有之。
    371何耿鏞《漢語方言研究小史》引言說到他“試圖把漢語方言研究的歷史發展作一個概括性的介紹和叙述。但是,從隋唐至元明這一時期都沒有方言研究的專著,所以書中祇好用‘方言記載’或‘方言材料’這一類提法,把有關材料彙錄在一起。雖然是材料彙錄,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歷史發展的綫索。”山西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72據王雲路、方一新先生《中古漢語語詞例釋》說,“今遼南一帶方言仍把往嘴裏塞滿食物稱爲‘唵’”。陜北方言亦稱把碎末狀食物放在嘴邊就掌而吃爲唵。參黑維强《敦煌文獻詞語陜北方言證》,《敦煌研究》2002年第1期。又,《漢語大詞典》釋“唵”爲“以手進食”,李維琦《佛經續釋詞》指出“以掌”不等于“以手”。(岳麓書社1999年版142頁)
    373李維琦《佛經釋詞》指出“惱”的基本意義是‘抓心似的難受’,指煩悶、苦痛、恨怒、憂悲、怨懼等感情,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可能是指這種感情的全體,也可能是其中的某一項或某幾項。(岳麓書社1993年版129頁)
    374《玄應音義》卷十三釋《雜阿含經》憂[惱-忄+女 ]“奴道反。《說文》:‘有所恨痛也。今汝南人有所恨言大[惱-忄+女 ] 。’今皆作惱也。”
    375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彙釋》,語文出版社1988年版294頁。
    376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2頁。
    377 《唐五代語言詞典》釋“恐”云:“西北方言‘恐’‘肯’音同。”恐,溪母鍾韻;肯,溪母登韻,鍾、登音近。坋、坌,幷母魂韻;蓬,幷母東韻,坌、蓬亦音近。
    378 參吳連生《吳方言詞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年版93頁。
    379 承鄭張尚芳先生告知,謹此致謝。
    380徐復《方言補釋》說:“愊臆,謂氣滿胸腹,故引申爲憤怒鬱結矣。愊之本字爲畐,腹之古文;臆本作肊,訓爲胸骨。畐肊爲本字,由此而假借爲愊億、服億、愊憶、愊臆、憑噫,其義皆同矣。”《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23頁。
    381段玉裁注《說文》“馮”云:“《左傳》之馮怒、《離騷》之馮心,以及《天問》之馮翼惟象、《淮南》書之馮馮翼翼、《地理志》之左馮翊,皆謂充盛,皆畐字之合音假借。”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云:“今謂凡事凡物,努力作勢者皆曰馮,讀鋪登切,與馮皮冰切最近。或轉爲鋪戎切,或鋪光切,皆一語也。”易祖洛《<楚辭>方言今證》說:“馮者奮力作勢,怒之極也。故《方言》注云:‘恚盛貌。’今吾湘謂人怒形于色曰綳起一副臉,綳讀鋪登切。或音小變如板,讀板起一副臉。著力緊張弦索曰用力綳緊,讀鋪戎切。物之聚束甚緊者則曰幫緊,讀鋪光切。皆馮字也。”
    382 參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56頁。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61頁。
    383 參顔洽茂《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384閔家驥和范曉等編《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203頁。
    385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上海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48和355頁。
    386許寶華和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4037頁。
    387 匕,海、宛本作氵匕,錢坫曰:“潷見《玉篇》,其實逼字正耳。”《玉篇》:“氵匕,水出也。”《玄應音義》卷四釋《大灌頂經》第四卷唾氵匕之云:“將逸反。《通俗文》:‘迮而吐之曰氵匕。’”檢西晉法護譯《佛說心明經》原文爲:“便即箄飯,取汁一杓,以用上佛。”匕、氵匕、逼、箄皆“潷”的記音字。
    388 《漢語方言大詞典》失引《通俗文》例。
    389 又:上匹爾、下資爾反。《通俗文》云:難可謂之諀訾。經文或作啤呲。(5-28《成具光明定意經》諀訾)
    匹爾反,下資爾反。《通俗文》:難可謂之諀訿。經文作啤呲。(8-40《法律三昧經》諀訿)
    疋爾反,下資爾反。《通俗文》:難可謂之諀訾。 (22-50《瑜伽師地論》第八十九卷諀訿)
    390 又:卑政、都浪反。謂掃除也。《廣雅》:摒,除也。(12-15《賢愚經》第十四卷摒譡)
    方政反,下多浪反。《通俗文》:除物曰摒擋。摒,除也。(16-11《善見律》第十五卷摒擋)
    卑政反,下都浪反。謂掃除也。《廣雅》:摒,除也。(18-9《解脫道論》第三卷摒譡)
    391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指出,“當”是動詞後附的語助詞,或作“擋”,應由依“摒”字類加手旁而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141和546頁)王雲路《談“摒擋”及其相關詞語的附加式構詞特點》一文認爲“摒擋”當由“屏當”變化而來,探討了此詞的構詞方式。(《語言研究》2002年第1期)
    392“捷也,疾也”,磧、海、宛本爲《廣雅》:“趬,捷也。”《聲類》:“趬,疾也。”
    393又:仕交反。謂勁速捷健曰勦。《說文》作趬,健也。(13-35《業報差别經》勦健)
    仕交反。捷健也,謂勁速勦健也。(15-4《十诵律》第九卷勦疾)
    394 一名《佛本行贊傳》。
    395 《切三》:“以拳加人。亦作搋。搋字丑隹反。”《王二》:“丑隹反。以拳加人。亦搋。”《廣韻》:“以拳加人。亦作搋。丑隹切。”窺基所引略異。丁山《切韻逸文考》爲“扠,拳加人,亦作扌此。《慧琳音義》引。按:孫本及《廣韻》引‘亦作搋’,誤。又拳上較所引多一‘以’字。”檢《慧琳音義》無,此爲慧琳轉錄詳定的《窺基音義》釋文。原文爲“相扠,敕佳反。以拳加人,應作搋字耳。案:《切韻》:‘拳加人。亦批。’音側氏反。”窺基所引“批”似爲“扌此”之誤。《廣韻》:“扌此,拳加人也。”扌此、搋義近。
    396黑維强《敦煌文獻詞語陜北方言證》一文說今陜北方言保留“搋”的“以拳加人或物”義,如“面和硬咧,再往軟搋一搋。”《敦煌研究》2002年第1期。
    397 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釋“挃”指出其有用指甲劃或撕義。贛南客家方言猶有此語,“用手挃人”即用手撕摳人。厦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90-191頁。
    398 《集韻》:“擽,《博雅》:‘擊也。’或從歷。”《廣雅》:“攊,擊也。”
    399朱慶之《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年第5期。
    400辛山鳥靜志《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俗語言研究》第五期。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云:“擊攊”爲同義複舉,擊打義。攊、擽爲方音不同而制字,一聲之轉。
    401參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153頁。
    402音隱,原誤作“隱音”。
    403 又:借音丈庚反。字宜作摚、亭攴、棖、敝(敞),四形同。丈衡反。謂相觸也。(5-18《諸佛要集經》上卷相棠)
    《說文》作樘,柱也。《音隱》紂庾反。《字苑》(《字苑》,麗藏爲《字統》)作棖,丈庚反。掁,觸也。又嫽敞(尚殳)、敞(尚殳)觸亦作敞,音丈衡反。律文作棠,徒當反,《三蒼》:杜梨也。棠非字義。宜作牚。(14-46《四分律》第五十二卷相掁)
    又作敞、棖、樘、橙,四形同。丈衡反。敞亦觸也。(15-33《僧祗律》第三十五卷揨觸)
    又作樘、敞、亭攵,三形同。丈庚反。棖,觸也,亦嫽敞也。(18-3《成實論》第五卷相棖)
    古文敞、亭攴、揨三形同。宅庚反。亭攴,柱也。(21-13《大菩薩藏經》第八卷亭攴觸)
    又作亭攴、棖、敞,三形同。文(丈)庚反,謂相觸也,亦摚拄也。(12-29《修行道地經》第四卷相摚)
    又作樘、敞、亭攵,三形同。丈庚反。棖,觸也,亦嫽敞也。(18-3《成實論》第五卷相棖)
    404徐復《<吳下方言考>引言》,《江蘇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2期。木、扌形近,棖又寫作掁。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五說:“掁,拄而壓之也。今吳人謂用力拄物爲掁,自內支物使外盈亦曰掁。”
    405《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836頁上欄。
    406袁賓《禪宗著作詞語彙釋》認爲例中“振觸”的“振”是個誤字,應作“掁”,形音皆近而誤。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4頁。
    407 《英藏敦煌文獻》第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版58頁。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亦釋此例中“棠突”爲抵觸義,“棠突”爲同義幷列複詞。(厦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44頁)
    408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釋“禿剔”云:“又作‘剔禿’,即‘踢突’。玄應《一切經音義》釋‘剔禿’爲‘踢突’,即唐突、冒犯之義。具體可指擊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60頁)考玄應音義所釋爲“踼突”,《唐五代語言詞典》誤作“踢突”。《敦煌變文集》卷三《燕子賦》:“遼亂尊拳,交橫禿剔。”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云:“禿剔,丁卷作‘剔禿’。江藍生校:‘疑二字應作踢突(或突踢)。踢突指足蹴、脚急出。’項楚云:‘禿剔:應是擊打之意。’按:下文有‘雀兒剔禿,强奪燕屋’句,‘剔禿’、‘禿剔’爲同一聯綿詞。疑爲欺負之意。”(中華書局1997年版388頁)
    409 《說文》:“詷,共也。一曰譀也。”又“譀,誕也。”徐鍇系傳:“誕,大言也。”段玉裁注“詷”云:“《通俗文》:‘言過謂之謥詷。’麤痛、徒痛二切。按:言過者,言之太過也,與譀訓合。”
    410 《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423頁。
    411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八說:“謥詷,暫誕人也,無實學而言語氣象可見大人也。吳中謂無學問而語言氣象可以酬答動人曰謥詷。”
    412又:又作藪,同。蘇走反。《方言》:“斗擻,舉也。” 周成《難字》云:“斗擻,豰也。”音都穀反,下蘇穀反。(11-2《正法念經》第三卷斗擻)
    又作藪,同。蘇走反。郭璞注《方言》曰:“斗擻,舉也。”《難字》曰:“斗擻,豰也。”江南言斗擻,北人言豰。音都穀反。下蘇穀反。(14-32《四分律》第三十三卷斗擻)
    又作擻,同。蘇走反。《通俗文》:“斗藪謂之觳觫。”(15-7《僧祗律》第二十二卷斗藪)
    413 《吳下方言考》卷七:“《齊民要術》:‘乘車斗藪。’案:斗藪,搖動而散之也。吳中謂搖動散物曰斗藪。”
    414李維琦《佛經續釋詞》釋此詞舉例甚詳,指出:“所抖擻的除筐與衣物外,尚有樹、坐具、耳、革屣、草莖,乃至比喻義的‘塵垢’。所抖擻之物不同,其意義便隨之而稍異。” 岳麓書社1999年版103頁。
    415東齊曰鋪頒,鋪頒亦爲尋索義。鋪頒或作鋪班,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總論》:“及其赴質,衙門各役又講規禮鋪班,索及輿牧。”《漢語大詞典》釋云:“指舊時官府差役向犯人索取賄賂而定的陋規。”
    416 又:普花反。盛美也。《說文》:葩,華也。(3-27《光讃般若經》第一卷紛葩)
    普花反。《說文》:芬,芳也。葩,華也。《聲類》:取其盛貌也。(7-26《阿差末經》第五卷芬葩、19-30《佛本行集經》第五十一卷紛葩)
    417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釋此詞已指出其爲漢魏六朝人習語,當時文獻多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51頁。
    418《語源探索三例》,《中國語言學報》第3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419又:古俠反。《字林》公洽反。筴亦箸也。下丈庶反,飯攲(敧)也。筴亦取也。律文作挾藏之挾,非體也。(15-42《五分律》第二十七卷筴箸)
    古文,同。直慮反。《廣雅》:“筴謂之箸。”律文作擆、鐯,二形同。知略反。《爾雅》:“斫謂之擆。”擆,钁也。擆非字義。筴音古侠反。(14-43《四分律》第五十卷作著)
    420 《問學集》,中華書局1866年版16頁。
    421據鄭張尚芳先生告知,其音相當于《字林》公洽反,應是“筴”字。
    422 參《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5978頁。又《越言釋》上卷:“北人以箸取物,尚謂之夾,南人謂之兼,兼字無義,要是夾音之轉。”
    423閔家驥和范曉等編《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327頁。
    424參郭在貽《太平廣記裏的俗語詞考釋》(《中國語文》1980年第1期)和《太平廣記詞語考釋》(《杭州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二文。
    425 參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彙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95頁。
    426 參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8頁。
    427 又:《方言》:南楚疾愈者謂之蠲。郭璞云:“蠲,除也。”(6-25《妙法蓮華經》第二卷蠲除)
    《方言》:“南楚疾愈謂之蠲。”(23-32《攝大乘論》第六卷蠲除)
    428參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98頁。《漢語大詞典》首例引南朝陳徐陵《又與天臺智者大師書》,偏晚。
    429又:胡代反。俗患愁曰忄亥。忄亥亦苦也,恨也。(20-18《六度集經》第八卷忄亥焉)
    430 段玉裁注《說文》引《通俗文》爲“思愁曰忄亥”。
    431王寧《訓詁學與漢語雙音詞的結構和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4期。
    432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50頁。
    433辛山鳥靜志《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俗語言研究》第四期。
    434又:卷六十八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三籠戾:“上聾董反。案:籠戾,剛強難調伏也。撿字書並無本字,論作籠,假借用也。諸經論中亦有作忄龍悷,並從心。下犁帝反,《韓詩》曰:戾,不善也。鄭箋《詩》云:戾,華也。《廣雅》云:疾,很也。《毛詩》云:暴戾無親也。《文字典說》:戾,典也。從戶從犬會意字也。”
    卷七十六《一百五十讚佛頌》忄龍悷:“下伶計反。埤蒼:懍,悷也。《廣雅》云:悷,怒也。《古今正字》義同從心戾聲也。”
    卷七十七《釋迦方志》卷上忄龍悷:“上鹿董反,下力計反。剛強也。”
    卷七十九釋《經律異相》卷三十忄龍悷:“上祿董反,下犁帝反。字書先無此二字,是譯經者任他情書之。忄龍悷者,剛強難屈伏也。並從心,形聲字。”
    435李維琦《佛經釋詞》收有此詞,釋爲“桀驁不訓”,引有西晉竺法護所譯《生經》和蕭齊僧伽跋陀羅《善見律毗婆沙》等魏晉南北朝譯經中的六例。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140頁。
    436 麗藏本《玄應音義》和《慧琳音義》卷七十三轉錄無此條。
    437 《維摩詰經講經文》(一):“年才長大,稍會東西,不然,遣學經營,或即令學習文筆。男須如此,女又别論,每交不出閨幃,長使調脂弄麵。”又《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刺綉裁縫無意學,調脂弄麵不曾爲。”例中的“麵”,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認爲就是脂粉的粉,指出“現在北方話還管粉末叫‘麵兒’”。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說“陳治文則謂應是麫粉的粉,‘調脂弄粉’意爲烹飪爲炊,而非塗脂抹粉。”認爲陳說似較佳。然古代脂粉的粉實際上也是麫粉類的糧食所做,粉末則稱爲麫。何坦野《“脂粉”考釋》一文認爲古代化妝品的“粉”是鉛粉+香粉的混合物。(《語文研究》1991年第2期)
    438 《史記·伍子胥列傳》:“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可證“擬”即“向”也。
    439 參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88-289頁。
    440 《原本玉篇殘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353頁。
    441 參《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7169頁。
    442又:疋面反。《字略》云:“躍上馬也。”經文作馬畐,誤也。”(7-35《持心梵天所問經》第六卷騙象)
    疋扇反。《纂文》云:“謂躍上馬也。”(13-6《柰女祗域經》騙上、22-33《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四卷騙騎)
    疋面反。《字略》云:“謂躍上馬也。”(19-9《佛本行集經》第十一卷扁馬馬)
    443 參《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6370頁。
    444又:普我反。謂搖動不安也。”經文从足作足叵足我,或从山作山叵峨,並非也。(8-18《月光童子經》叵我)
    普我反。謂搖動不安也。經文作足叵足我,或作山叵,拟于峨,皆非也。(12-12《賢愚經》第四卷叵我)
    445 又寫作“陂峨”。《法苑珠林》卷五十六:“有一力士,手捉金杖一擬,四十萬眾人馬俱倒,手腳繚戾,腰髖婀娜,狀似醉容。頭腦陂峨,不復得起。”
    446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324-326頁。
    447 載《俗語言研究》第四期。辛山鳥靜志在注文中說玄應對《大樹那羅王所問經》中“頗峨”一詞的解釋却不同,檢原文,此爲慧琳所釋,玄應無此釋文。
    448又:又作合刂,同。口洽反。《埤蒼》:“掐,抓也。”謂爪傷也。(16-28《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卷上如掐)
    口狭反。爪傷曰掐。《韻集》作合刂,口洽反,入也。(18-29《立世阿毗曇論》第八卷掐齧)
    449參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450 又:掣,充世反。掣電,陰陽激耀也。《釋名》云:電,殄也,言乍見即殄滅也。《十州記》云猛獸兩目如石韯磹之光,今吳名電為石韯磹,音息念、大念反。三輔名為覢電也。(9-10《大智度論》第二卷掣電)
    抴,又作曳,同。餘世反。抴,引也。電,殄也。言暫引卽殄滅也。(11-34《増一阿含經》第四十七卷抴電)
    覢,又作睒,同。式冉反。《說文》:蹔見也。亦不定也。經文作閃,窺頭也。(1-36《大威德陀羅尼經》第十二卷、19-15《佛本行集經》第十八卷覢電)
    451胡祖德《滬諺》:“霍閃催雷雷催雨。”原注:俗稱電爲霍閃,閃俗讀如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
    452 據《漢語方言大詞典》,1926年編的浙江《象山縣志》載:“石韯磹,《廣韻》電光,亦作‘閃電’。”
    453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厦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34頁。
    454又:徒當反。案:唐,徒也。徒,空也。(9-1《大智度論》第一卷唐勞)
    徒郎反,下以專反。唐,徒也。徒,空也。(23-7《顯揚聖教論》第十卷唐捐)
    以專反。唐,徒也。徒,空也。《說文》:捐,棄也。(24-7《阿毗逹磨俱舍論》第四卷唐捐)
    古卯反。唐,徒也。徒,空也。(25-1《阿毗逹磨順正理論》第一卷唐攪)
    455 馬其昶《莊子故》引朱駿聲曰:“唐,空。”陳鼓應注:“唐肆,空市場。”
    456又有動詞義,如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卷十四:“無數劫積行,願莫唐其功。”李維琦《佛經續釋詞》舉有東漢《中本起經》例及《出曜經》中的動詞例。
    457 參吳連生《吳方言詞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年版67頁。
    458又:徒刀反。案:洮猶清汰也。《論》文作汰,土蓋反。《通俗文》:“淅米謂之洮汰。”(9-23《大智度論》第二十六卷洮沙)
    459又:正字作啁,同。竹包反,下徒吊反。《蒼頡篇》云:“啁,調也。”謂相調戲也。(2-46《大般涅槃經》第三十一卷嘲調)
    徒弔反。謂相嘲調也。調,弄也。經文作恌,非也。(5-7《觀察諸法行經》第四卷調戲)
    徒吊反。《廣雅》:“調,欺也。”“調,賣也。”啁,調也。(9-23《大智度論》第二十六卷調投)
    魚戒反。《廣雅》:“譺,調也。”謂相啁也。《蒼頡篇》:“譺,欺也。”《通俗文》“大調曰譺”是也。(12-31《生經》第一卷調譺)
    宜戒反。《廣雅》:“譺,調也。”謂相嘲调也。《蒼頡篇》:“譺,欺。”(13-11《四輩經》戲譺)
    徒吊反。《廣雅》:“調,欺也。”調,賣也。下魚戒反。《廣雅》:“譺亦大調也。”謂相嘲調也。(16-28《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卷上調譺)
    五戒反。《通俗文》:“大調曰譺。”《說文》:“欺,調也。”(16-36《沙彌威儀經》調譺)
    又作啁,同。竹交反。《蒼頡篇》:“啁,調也。”謂相戲調也。(19-11《佛本行集經》第十三卷相嘲)
    徒吊反,下許虐反。謂調弄戲謔也。謔亦喜樂也。(21-17《大菩薩藏經》第十三卷調謔)
    許瘧反。《爾雅》:“戲,謔也。”謂相調戲也。謔亦喜樂也。(22-14《瑜伽師地論》第四卷談謔)
    又作啁,同。竹包反,下徒吊反。《三蒼》:“啁,調也。”謂相調戲也。(22-30《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卷嘲調)
    460 《玄應音義》卷五釋《觀察諸法行經》中“調戲”一詞指出:“經文作恌,非也。”《慧琳音義》卷四十四釋此詞亦指出:“《說文》調從言周聲,經從手作掉。掉謂搖也,非。”
    461王繼如《從“掉以輕心”的“掉”說起》,《辭書研究》2002年第1期。
    462 李維琦《佛經續釋詞》釋此經“掉”云:“掉心,即高心,自高自大之心。如果自高自大之心産生了,這種心思仍在徘徊猶豫,那就不當修習擇法等覺分。如果修習了,會更增加自高自大之心。”“掉慢,等于說貢高我慢。”岳麓書社1999年版108頁。
    463大治本和《慧琳音義》卷五十九轉錄同,磧、永、海、宛本則爲聞今:“勿云反。《說文》:知聲也。 律文有作曼,梵言訛也,亦高昌謂聞爲曼,音莫槃反。依字曼音無愿反。《說文》:曼,引也。《广雅》:曼,長也。曼非此義也。”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指出“《廣韻》‘曼’無販切,‘聞’無分切,同紐鄰韻,音近;高昌人讀‘聞’如‘曼’,當爲方音之轉,非‘梵言訛’。”曼,《廣韻》有二切,一爲母官切,明母桓韻;一爲無販切,微母元韻。聞,《廣韻》亦有二切,一爲亡運切,微母文韻;一爲無分切,微母文韻。“曼”之“無販切”一音與“聞”之“亡運切”聲同韻近。據玄應所釋“亦高昌謂聞爲曼”,“今高昌人謂聞爲曼”,可知“曼”或爲譯經者依據西北方音記“聞”之“趁”義的記音字。
    464蔣禮鴻《義府續貂》,中華書局1981年版100頁。關于“聞”有“趁”義,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和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已有詳考,此從略。
    465《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5卷130頁。
    466參周一良《論佛典翻譯文學》,載《魏晉南北朝史論集》,中華書局1963年版。王雲路、方一新先生《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和朱慶之先生《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亦指出“曼”有“趁著”義。
    467朱慶之《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若干影響》,《中國語文》1992年第4期。其《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一書說:“所謂‘高昌謂聞爲曼’是否正好說明把‘聞’這個音讀作‘曼’是高昌的方音。聯繫到‘聞’有‘趁’義,我們大體可以相信不論是作‘聽’義還是作‘趁’義的‘曼’都是方言詞。可以附帶一提的是‘趁’義的‘聞’祇是唐代以後纔見于中土文獻,是否根本就來自高昌方言,也可考慮。”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120頁。
    468 耎,麗藏、金藏本作“”,此據磧砂藏。《字彙》:“,耎字之訛。”
    469 《慧琳音義》卷三十三轉錄,陸宗達《一切經音義引用書跋》據以爲例說慧琳“或以注語誤爲原書,如選耎條三十三卷十葉引呂覽高誘注文,誤爲呂氏春秋”。檢《呂氏春秋》高誘注“少選,須臾”,未見高誘注提及“選耎”。
    470 墓魄,《開元錄》云沐魄或慕魄。
    471 謚隘,高诱注:“孙云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隘隘。”
    472參王國維《天寶韻英、元庭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武玄之韻詮分部考》,《觀堂集林》卷八,中華書局1959年版。
    473明唐順之《送昆山縣令朱侯序》:“其俗選蝡,畏避科徭,以保身全家爲念。”
    474顔洽茂《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說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謂巽乃古選字,是;分訓‘選耎(懦)’則非,蓋連綿字不可分解也。”(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475 參王繼如《唐文語詞札記》,《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5-6期合刋。
    476 《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66頁。
    477 又:以涼反。謂煮之消爛,洋洋然也。《三蒼》:“洋,大水貌也。”《爾雅》:“洋,溢也。”洋溢,衆多也。(9-13《大智度論》第十四卷洋銅)
    以良反。謂煮之消爛,洋洋然也。《三蒼》:“洋,大水也。”《爾雅》:“洋,溢也。”溢,衆多也,取其義也。(18-33《雜阿毗曇心論》第十卷洋銅)
    以涼反。謂灸之消爛,洋洋然也。《三蒼》:“洋洋,大水也。”(22-10《瑜伽師地論》第四卷洋銅)
    以章反。謂煮之消爛,洋洋然也。《三蒼》:“洋,大水皃也。”《字略》作煬,釋金也。(24-33《阿毗逹磨俱舍論》第十卷洋銅)
    478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指出,“熔化金屬的‘烊’字唐人都寫作‘洋’,或寫作‘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104頁。
    479李維琦《佛經釋詞》,岳麓書社1993年版251頁。
    480許寶華和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3564頁。
    481《玄應音義》所載“邪忤”似與“麻胡”一詞有關。“麻胡”一詞,歷來說法不一。據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下載:“俗怖嬰兒曰‘麻胡來’。”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一載:“今人呼‘麻胡來’,以怖小兒,其說甚多。《朝野僉載》云:僞趙石虎以麻將軍秋帥師。秋,胡人,暴戻好殺。國人畏之。市有兒啼,母輒恐之曰:‘麻胡來!’啼聲即絕。”清翟顥《通俗編》卷三十四《狀貌》釋“麻胡”一詞載《野客叢書》引《會稽錄》:“會稽有鬼號麻胡,好食小兒腦,遂以恐小兒。”翟顥載各家說法甚詳,指出“數說各殊,未定孰是。今但以形狀醜駁、視不分明曰麻胡,而轉胡音若呼。”民間又謂“麻胡”即“狼”。如1936年《鹽山新志》:“麻胡,俗云狼也。俗兒啼怖以麻胡即止。”(參《漢語方言大詞典》) 據佛經中的用例可知“邪忤”與“麻胡”所指似爲醜惡暴戻又難以名狀的怪魔。
    482參王國維《天寶韻英、元庭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武玄之韻詮分部考》,《觀堂集林》卷八,中華書局1959年版。
    483 參郭在貽《訓詁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115頁。
    484又:字體作顫,又作忄戰,同。之見反,下又作[疒/又],同。有富反。《說文》:“顫又頁謂掉動不定也。”(13-9《七女經》戰尤頁)
    古文釒尤、[疒/又]、又頁三形,今作疣,同。有霤反。《說文》:“疣,顫也。”謂顫掉不正也。顫又作戰。(15-28僧祗律第二十一卷[疒/又]頭)
    485 《英藏敦煌文獻》第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版17頁。《漢語大詞典》:“因惶恐而戰栗,越,殞越,惶恐。多用于章表或上書。”
    486參李維琦《佛經續釋詞》。《漢語大詞典》釋戰掉爲“恐懼發抖”(5卷243頁),李維琦《佛經續釋詞》據佛經用例已指出其詞義幷“不完全是因爲恐懼而發抖。《菩薩本緣經》的例是年老而顫抖,元魏的例是因爲疼痛而發抖。”岳麓書社1999年版108頁。又,東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卷下《游觀品》第三:“頭手肬掉,軀體戰懾,惡露自出,坐臥其上。”文中肬(又頁)掉、戰懾亦爲“發抖”。宋元口語謂因恐懼而發抖爲“戰篤速”、“戰都速”,如《東堂老》第三折:“嚇得他手兒脚兒戰篤速,特古裏我根前。你有什麽怕怖?”
    487參張永言《詞彙學簡論》,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版。
    488橦,磧砂藏本爲“撞”。
    489莫友芝《仿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云:“‘撞也’,二徐及他引皆作‘橦也’。橦訓‘帳極’,非次。段玉裁注亦改‘撞’。”
    490 朾,磧砂藏、永樂南藏作“楟”。
    491胡明揚《說“打”》,《語言論集》第二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
    492梁光華《唐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評》,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45頁。
    493 此爲玄應釋《妙法蓮華經》第一卷中“捶打”的釋文,“以杖擊也”, 磧砂藏爲“以杖擊之也”,高麗藏與今本《說文》同。
    494 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九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卷中“捲打”之“打”引《說文》云“以杖擊也”,似爲誤引,抑或所據爲其時所傳《說文》别本,謹錄以備考。
    495 如慧琳釋《大寶積經》第十六卷“打治”云:“打,吳音爲頂,今不取。《集訓》音德冷反。《廣雅》:‘打,擊也。’《埤蒼》:‘掊也。’白降反。《古今正字》云從手從丁聲也。”其所引《埤蒼》釋“打”爲“掊也”,《古今正字》爲“從手從丁聲也”。 丁福保《正續一切經音義提要》指出慧琳釋《大方廣三戒經》卷中“撾打”的“打”字所引《說文》云“擊、掊” 二義,“出《廣雅》,非《說文》也”。
    496《書目季刋》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989年。
    497《國文月刋》31-32期合刋,1944年。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云:“予嘗考《釋文》云:‘丁者,當也。’‘打’字從手、從丁,以手當其事者也,觸事謂之打,于義亦無嫌矣。”
    498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指出,“打”是東漢中後期出現的一個新詞,東漢三國時期主要出現在漢譯佛經中,至南北朝時已較普遍地出現在民歌、小說、謠諺和史書的對話等中土古白話文獻文獻中,從而取代了“擊”的“擊打”義。
    499 又:德梗反。《廣雅》:打,擊也。《埤蒼》:棓也。《古今正字》從手丁聲也。江外音丁挺反。(卷三釋《大般若經》第三百三十七卷捶打)
    德耿反。《廣雅》打亦擊。《埤蒼》棓也。棓音龐巷反。《說文》從手丁聲也。陸法言云都挺反。吳音。(卷八釋《大般若經》第五百六十六卷撾打)
    徒丁反。(卷九十三釋《續高僧傳》第十二卷打刹)
    吳音頂。又都挺反。今取秦音得耿反。(卷二十七轉錄詳定窺基所釋《妙法蓮花經》捶打)
    《希麟音義》釋“打”云:
    《切韻》都挺反,擊也;秦音得耿反。(卷九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卷捲打)
    500 日本學者六角恒廣《日本中國語教育史研究》(1992)一書說,江戶時代(1603-1867)的中國語被稱作“唐話”,學習者主要是那些負責來日唐船的翻譯和貿易事務的唐通事(1604年設置的官職)。書中摘引唐通事子弟練習唐話的教科書《小孩子》中說到:“打起唐話來,憑你對什麽人講,也通得了,蘇州、寧波、杭州、揚州、紹興、雲南、浙江、湖州這等的外江人,是不消說,對那福州人、漳州人講,也是相通的了。他們都曉得外江說話,况且我教導你的是官話了,官話是通天下,中華十三省,都通的。”
    501景爾强《關中方言詞語彙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7頁。
    502徐通鏘《文白異讀和語言史的研究》,《現代語言學》,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55頁。
    503黃典誠《普通話“打”字的讀音》,《辭書研究》1985年第1期。
    504鄭張尚芳《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第三届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2年。
    505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河西方言中,韓城、宜川兩縣梗攝舒聲字讀音非常特殊。文讀與關中其他方言一致,讀帶後鼻韻尾的陽聲韻;白讀却是關中其他方言所沒有的,後鼻韻尾脫落,讀陰聲韻,開口二等字與咸山兩攝相應等呼入聲讀音相近。” 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84頁。
    506 斯二一四《燕子賦》卷末題:“癸未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永安寺學士郎杜友遂書記之耳。”癸未可能爲貞元十九年。一般來說,創作年代要早于書寫年代,這就比歐陽修《歸田錄》所載要早兩三百年。
    507陳望道《關于劉半農的所謂“混蛋字”》,《太白》一卷九期;又《陳望道文集》第二卷。
    508俞敏《打雅》,《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1期。
    509符淮清《“打”義分析》,《詞典與詞典編纂的學問》,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
    510劉瑞明《論“打、作、爲”的泛義動詞性質及使用特點》,《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下同。
    511曹先擢《“打”字的語義分析》,《辭書研究》1996年第6期。
    512參曹先擢《“打”字的語義分析》,《辭書研究》1996年第6期。黃坤堯《說“打”》指出,“打”的使用還存在著方言的差别,如閩南和潮汕方言至今仍不用“打”。(《書目季刋》第19卷第1期)
    513劉堅等《近代漢語虛詞研究》,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514《俗語言研究》創刋號,1993年;《辭書研究》2001年第3期;香港《中國語文通訊》第65期,2003年。
    515朚,通“茫”。下同。
    516 務與騖同根。
    517據玄應所列此條詞目,“忙怕”又作“茫怖”,可見玄應所見佛經中“忙”有作“茫”。玄應釋此經第五十八卷蒼茫云 :“經文從心作恾,非體也。”可見其時茫往往寫作恾(忙),由此可證茫、忙音近相假而通用,“忙”引申有“急遽、匆促”義取代了“茫”後,二字漸有分工而各司其職。如玄應已指出佛經中將“蒼茫”的“茫”寫作“恾”爲“非體也”。又如北宋雲門宗禪僧宗演的編刻本《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載:“如廬山和尚,自在真正,順逆用處,學人不測涯際,悉皆忙然。”又“三法混融,和合一處,辨既不得,喚作忙忙業識衆生。”例中“忙”明藏本則改爲“茫”。
    518火伴皆驚忙,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在梁詩卷二十九橫吹曲辭中,作“火伴始驚惶”,沈徳潛選錄的《古詩源》收在卷十三梁詩樂府歌辭中,作“火伴皆驚惶”。
    519 《搜神記》,中華書局1979年版201-202頁。汪紹楹校注按:“本事見勾道興《搜神記》。”江藍生《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一文指出勾道興《搜神記》本出自敦煌石室,“書中語言又每有與變文相同之處,很有可能就是唐五代時期的作品”。(《中國語文》1987年第4期)
    520 劉盼遂《論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562頁。
    521據栗學英《從“驚忙”一詞看“忙”的意義演變》一文統計,《三國演義》爲73次,《西游記》142次,《水滸傳》232次,《紅樓夢》834次。一般都用于“急忙”、“慌忙”、“連忙”、“忙忙”、“趕忙”等副詞或單用“忙”表“急忙”之意,用作狀語。(《南京栖霞山石窟藝術與敦煌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275-286頁)
    522《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漢語詞彙史》說“《論衡》和《搜神記》都有害怕的‘怕’,但是不常見。”考《論衡》卷二十三《四諱篇》載:“孝者怕入刑辟,刻畫身體,毀傷發膚,少徳泊行,不戒慎之所致也。”(劉盼遂《論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467頁)例中“怕”爲“迫”的借字。
    523 《晉詩》卷十九《雜曲歌辭》。
    524王力《雙聲叠韻的應用及流弊》,燕京大學《文學年報》第三期,1937年。
    525如卷七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三十七卷憺怕云:“上唐濫反,下普百反。《淮南子》云:憺,滿也。怕,靜也。《桂苑珠藂》云:憺怕者,心志滿足也。《字書》云:無戲論也。《韻英》云:安靜也。經文作淡泊,或作淡泊,皆非也。《古今正字》云憺字從忄詹聲也,怕字亦從心白聲也。”此從略。
    526王力《龍蟲幷雕齋文集》第三册,中華書局1982年版4頁。
    527又:千羊反。《三蒼》:“木兩耑銳曰槍。《說文》:“槍,歫也。”(10-15《十住毗婆沙論》第一卷金截槍)
    千羊反。《說文》:“槍,距也。”《蒼頡篇》:“木兩頭銳曰槍。”(12-36《達磨多羅禪經》下卷鐵槍)
    千羊反。《蒼頡解詁》云:“木兩耑銳曰槍。”《說文》:“槍,岠也。”(18-4《成實論第一卷》金槍、24-19《阿毗逹磨俱舍論》第十一卷刀槍)
    千羊反。《說文》:“槍,距也。”《三蒼》:“木兩頭銳曰槍。”(22-20《瑜伽師地論》第九十五卷三槍)
    528 《漢語大詞典》釋“槍”的第一個義項爲“武器名”,“武器名”下的第一義項爲“長杆一端有尖頭的刺擊武器”,引《墨子·備城門》爲例,所釋與引例似不太相合。
    529 參《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3110-3111頁。
    530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一書指出,“著”始見于戰國,東漢時“著”取代“服”成了表身上穿戴的通用動詞。(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106-108頁)
    531參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277頁。蔣先生指出,討論詞義的發展變化要以義位爲單位。又在《兩次分類——再談詞彙系統及其變化》(《中國語文》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動作、性狀極其紛繁複雜,人們不可能逐個地加以指稱,而總是要加以概括、抽象,捨弃一些非本質特徵,把具有某些本質特徵的歸爲一類。把哪些事物、動作、性狀分爲一類,把另一些事物、動作、性狀分爲另一類,這在不同民族以及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所不同。與此相應,在不同的語言中以及同一種語言在不同歷史時期中,把哪些事物、動作、性狀概括爲一個義位,也有所不同。這是第一次分類。如把帽子、衣服、鞋子套在身上的動作,上古漢語分别用“冠”、“衣”、“履”三個義位來表示,中古用“著”一個義位來表示,現代用“戴”、“穿”兩個義位來表示。哪些義位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這是第二次分類。如上古漢語表示穿衣的“衣”和表示覆蓋的“衣”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中古表示穿戴的“著”和表示附著的“著” 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現代表示戴帽的“戴”和表示擁戴的“戴”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表示穿衣的“穿”和表示穿透的“穿”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
    532季羨林《浮屠與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二十本,1947年。
    533胡適《〈辭通〉——新編古漢語雙音節詞語字典》,《圖書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
    534 磧砂藏爲:“力含反。或作毗藍婆,或作鞞嵐,或云吠藍,或作隨藍,或言旋藍,皆是梵之楚夏耳,此譯云迅猛風也。”
    535儲泰松《“毗嵐”的流變及其相關問題》(《漢語史學報》第二輯,2002年)一文認爲後漢祇出現“隨藍(嵐)”,“旋藍(嵐)”到晉代纔出現。據其所作調查,佛典中“旋藍”極少見,祇發現2例,而且自劉宋以後祇用“旋嵐”。535實際上佛經中“旋藍”一詞除上引此例外,尚有如下2例:
    譬如須彌山,旋藍猛風不能令動墮落退散。(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十一)
    假使劫燒旋藍猛風,不能得脫此死屍縛。(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卷三)
    經疏中也有如下2例:
    復有一劫,旋藍風從他方來吹此天雨水,波蕩至上無色界。(隋吉藏撰《仁王般若經疏》卷三)
    旋藍,劫初時大風名也,亦曰隨嵐,梵音輕重之異耳。有本云旋嵐,嵐者,此方之風名也。旋嵐即旋風也。(唐元康撰《肇論疏》卷一)
    據元康撰《肇論疏》所釋,嵐爲漢語的風名,旋嵐即旋風也。又據慧琳釋不空譯《一字頂輪王經》第一卷“旋嵐”之嵐云:“下音嵐。旋藍者,大猛風也。”慧琳所見此經“旋嵐”當也作“旋藍”,故慧琳解釋“藍”音“嵐”。
    536 《說文新附》:“嵐,山名。从山,葻省聲。”《漢語大字典》云,清人多以爲“嵐”即“葻”的俗字。
    537何亞南《釋“嵐”》,《中國語文》1999年第4期。
    538此據磧、金、永、廣島大學藏石山寺本和山田孝雄彙編本,檢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六、宋李昉等編《太平禦覽》卷三十四、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三《魏應璩集》所載皆爲“嵐山寒折骨”,麗藏本則爲“嵐風寒折骨”。
    539 此承鄭張尚芳先生賜告。又檢孟達來《北方民族的歷史接觸與阿爾泰諸語言共同性的形成》一書附錄的突厥、蒙古、滿通古斯諸語言兩百個核心詞載,蒙古語稱“雨”爲qura,而“風”則皆無音“可嵐”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166頁和184頁)
    540 參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81頁。
    541詳參應琳《“風曰孛纜”考》,《民族語文》1980年第2期;黃有福、崔虎城《“孛纜”語源考》,《民族語文》1982年第2期;俞敏《古漢語“風”確實有過像“孛纜”的音》,《民族語文》1982年第5期;尚玉河《“風曰孛纜”和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的存在》,《語言學論叢》第八輯;金永哲《關于“風曰孛纜”和複輔音——與尚玉河同志商榷》,《延邊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邢公畹《原始漢台語複輔音聲母的演替系列》,《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慶祝王力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周年》,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漢語和侗泰語裏的-m,-?交替現象》,《民族語文》1986年第4期。張玉來《漢藏語系“風”字的讀音——兼論上古漢語“風”的構擬》,《山東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曾良《“嵐風”小考》,《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何亞南《釋“嵐”》,《中國語文》1999年第4期;陳秀蘭《也考“嵐風”》,《中國語文》1999年第4期。此従略。
    542儲泰松《“毗嵐”的流變及其相關問題》,《漢語史學報》第二輯,2002年。
    543俞敏《古漢語“風”確實有過像“孛纜”的音》,《民族語文》1982年第5期。
    544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綱要》一書指出有一部分諧聲跟云母或見系合口相同的字,比如“榮營穎役尹勻捐鷸”等,韻圖却歸入喻四,而且反切上字也表明聲母是喻四。但諧聲表明它們上古跟云母是一類,原應屬喻三才是。這類字只在重紐三四等韻“脂真質、支清昔、祭仙、宵”中出現,這些韻都是前元音韻,它們實際應是與云母三等相對的云母重紐四等韻,因爲中古重紐四等韻在 e、I前都增生了 i 介音,在它的影響下?i、?wi就前化幷入喻四 ji、jwi了。所以凡合于中古重紐各韻條件的喻四合口字,諧聲同于喻三的,上古本都應劃回喻三云母(上古 i、e 元音各部喻合三都無字,正好互補)。《經典釋文》注《詩》“鷕”有“于水”與“羊水”兩反切,雖然用字有云、以之別,除了“小水”形近帶來的韻母混亂外,聲母的云以相亂則由于其本屬喻三。
    545 邢公畹《原始漢台語複輔音聲母的演替系列》,《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慶祝王力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周年》,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漢語和侗泰語裏的-m,-?交替現象》,《民族語文》1986年第4期。
    546尉遲治平《“風”之謎和夷語走廊》,《語言研究》1995年第2期。
    547 “寒”似有誤。湩,《廣韻》多貢切,端母送韻;又竹用切,知母鍾韻。
    548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中華書局1999年版182-186頁。
    549史有爲《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24頁。
    550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69頁。
    551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版1750-1751頁。下同。
    552王力《漢語史稿》,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518頁。
    553 據黃布凡主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149頁。
    554 此承潘先生面教。
    555 此據磧砂藏,高麗藏爲:“音提胡。《通俗文》:‘酪酥謂之飠氐餬。’律文作醍,音體。《字書》:‘醍,酒也。’醐,尋撿所無,此應近作耳。”《慧琳音義》卷五十九轉錄亦同。
    556又如:亭泥反,下音胡。案:醍醐,酥之精粹也。乳中精者名酥,酥中精者名醍醐。(卷十一釋《大寶積經》第五卷醍醐)
    上音提,下音胡。醍醐者,酥中之膏,至清者名曰醍醐,能治衆病。形聲字也。(卷四十一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第一卷醍醐)
    上音提,下音胡。《韻詮》云:酥之至精醇者。以細滑,故常不凝,如清油香,名曰醒(醍)醐。(卷六十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律》第十三卷醍醐)
     上第泥反,下戶姑反。醍醐出酥中,至精不凝者也。《文字典說》幷從酉,從是省及胡聲。(卷七十二釋《阿毗達磨顯宗論》第二十九卷醍醐)
     上弟泥反,下戶孤反。《文字集略》曰:醍醐是酥酪之精醇者。《古今正字》幷從酉,是胡皆聲。(卷七十六釋《百千誦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醍醐)
     上第奚反,下戶孤反。《考聲》云:醍醐,蘇中不疑(凝)者也。集本從水作湜湖字,非也。(卷九十六釋《弘明集》第六卷醍醐)
    557勞費爾《中國伊朗編》,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61頁。黃時鑒《阿剌吉與中國燒酒的起始》一文對此考證甚詳,此從略。(《文史》第三十一輯,中華書局1988年)
    558 此據小林高四郎《蒙古史論考》第八《關于蒙古人之飲物及其名稱》所介紹,東京雄山閣昭和五十八年版。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釋哈剌赤一詞指出:“《元史》之哈剌赤以馬乳酒詁之,窒礙難通,仍以訓爲管黑馬奶的人爲妥。”(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版283頁)
    559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附錄《匈奴語》指出,“酪是一種奶製品,可能含酒精也可能不含酒精。阿剌吉等通常指蒸餾出的一種酒,祇是在用馬乳酒作爲製作阿剌吉主要原料的游牧民族中,這個詞纔變得和馬乳酒特别有關。”
    560 參史有爲《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24頁。
    561鄭張尚芳《“蠻夷戎狄”語源考》,《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62劉正埮《漢語外來語的歷史回顧和詞源考證》,《百科知識》1983年11期。
    563 周憲王,即明太祖孫子朱有燉(1379-1439)。明太祖子朱棣封周王,謚號定,世稱周定王。有燉爲朱棣子,襲封,謚號憲,故世稱周憲王。
    564 勞費爾《中國伊朗編》,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321頁。
    565 藤田豐八《榻及毾登毛氍叟毛考》,《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516-520頁。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说,毾登毛是一種精織細毛薄毯,織有花紋。原詞與波斯語taftan(原義紡、織)有關,應源自比中古波斯語tap(e)tan更古的形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22頁。)
    566張永言《漢語外來詞雜談》,《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年第2期,又載《語文學論集》,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303-304頁。
    567 劉正埮《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335頁;葉隆禮《契丹國志》中諸小國貢進物件有“玉、珠、犀、乳香、琥珀、瑪瑙器、賓鐵兵器、斜合黑皮、褐黑絲、門得絲、怕裏呵、石岡砂、褐裏絲,衣上皆細毛織成,以二丈爲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205頁;黃時鑒《遼與“大食”》一文指出《契丹國志》中的“門得絲”和“怕里呵”是伊朗語,“現代波斯語中有mandish,義爲地毯、毯子,可以與門得絲構成對音。中古波斯語有prngn(parnagan),義爲多色錦緞或花布(包括毛織物),可能是怕裏呵的原詞。”臺北《新史學》1992年第3卷第1期。
    568故,顔洽茂《佛教語義闡釋》一書中屬下句,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115頁。
    569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289-290頁。
    570 顔洽茂《佛教語義闡釋》,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115頁。
    571見《慧琳音義》卷四十一和卷一百。
    572 參見拙著《慧琳音義研究》第四章,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573 藤田豐八《榻及毾登毛氍叟毛考》,《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520-521頁;馬雍《新疆佉盧文書中的kos?ava即“氍叟毛”考——兼論“渠搜”古地名》一文指出g?shiya的意思是一種複蓋在馬鞍上的墊子,即中國古代所謂障泥。認爲漢文的“氍叟毛”不可能譯自阿拉伯語,而祇可能譯自西域的某種古代語言,這種語言或許屬印度語系,或許與印度語系有著共同的來源。載《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574 佉盧文字是古代印度重要字母之一,使用區域包括我國新疆、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蘇聯一些地區。在于闐王國和鄯善王國遺址曾發現有大量使用一種印度俗語寫成的佉盧殘卷。
    575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77頁。
    576 馬雍《新疆佉盧文書中的kos?ava即“氍叟毛”考——兼論“渠搜”古地名》,《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51-54頁。勞費爾《中國伊朗編》一書還探討了《元史》卷四十三《順帝本紀》六中所載波斯語詞saqalɑ?t、saqallɑ?t的音譯 “撒哈剌”一詞,指出其詞義可能是一個産紅布的城名,“或指紅布或以此紅布制的衣。”黃時鑒《元代扎你别獻物考》一文認爲從勞費爾引述的西方文獻看,似乎“撒哈剌”是一種絲織品,但是從漢文文獻看,它顯然是一種毛織物。如《大明一統志》卷九十說,撒哈剌“以毛織之,蒙茸如氈毼,有紅綠二色。”曹昭《格古要論》卷下說,灑海剌“出西番,絨毛織者,闊三尺許,緊厚如氈。西番亦貴。”陳誠等《西域番國志》中提到豪家巨室有用撒哈剌“遮護墻壁”的。“從這些材料可以確知,撒哈剌是一種毛織物,質高價昂,有紅綠兩種顔色,可用以製作衣衫,也可用以裝飾室壁。”載《文史》第35輯,中華書局1992年。
    577劉正埮《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282頁。
    578藤田豐八《榻及毾登毛氍叟毛考》,《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520頁。
    579 《青海省都蘭縣諾木洪塔里他里哈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學報》1963年第1-2期。
    580 《新疆民豐縣北大沙漠遺址墓葬區東漢夫妻合葬墓發掘報告》,《文物》1960年第6期;《新疆民豐大沙漠中的古代遺址》,《考古》1961年第3期。
    581 賈應逸《新疆地毯史略》,輕工業出版社1984年;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644頁。
    582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下文同,括號內爲頁碼。這些文書現藏于新疆博物館和吐魯番地區文物保管所。
    583此文書的年代約爲十六國時期。
    584 《漢語大詞典》引明陳廣野《麒麟罽》爲首見書證。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指出:“毯”單用例,唐代多見。“毯子”一詞,《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例是較早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111頁)
    585蓋,《慧琳音義》卷十轉錄時改爲“荅”。據《廣韻》,荅爲都合切,合韻入聲;蓋有他蓋切,去聲泰韻和胡獵、古盍二切,盍韻入聲。盍、合音近,同爲咸摄,蓋可能是“盍”字之誤。慧琳似認爲改爲“荅”更明確一些。
    586汗,磧、海、宛本作“捍”。
    587王力《漢語詞彙史》,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18頁。
    588姚永銘《一切經音義與詞語探源》,《中國語文》2001年第2期。檢電子版大正藏《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作“塔”,如:“菩薩世世持雜香塗佛身,持善意施佛及上塔。用是故,諸天人作香風之香,持供養佛。”又:“菩薩世世作佛塔,持雜香塗之,用是故,佛所行處,珍寶香華,為散佛上。”又:“菩薩世世,持幢幡華蓋,雜種五色,持用上佛塔,用是故,自然生雜色幢幡蓋,隨佛而行。”
    589 參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中華書局2000年版105頁。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認爲“窣堵波”在翻譯過程中可能受到“塔婆”婆的影響,而使“波”(清聲母)改爲“婆”(濁聲母),因而又有蘇偸婆、蘇鍮婆、藪偸婆、藪斗婆、擻抖婆(訛爲抖擻婆)、率都婆、卒塔婆等形式,也可能與“塔婆”相似,有中亞語言的干擾。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92-193頁。
    590波,磧砂藏作“婆”。
    591 季羨林《浮屠與佛》一文指出,以前人們認爲他們所見佛經的原本就是梵文,“他們拿梵文來同這些音譯名詞一對,發現它們不相當,于是就祇好說,這是省略。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裏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說這個是‘訛也’,那個是‘訛也’,都不見得真是‘訛也’。現在我們知道,初期中譯佛經大半不是直接由梵文譯過來的,拿梵文作標準來衡量這裏面的音譯名詞當然不適合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二十本,1947年)
    592廟又稱爲“寺”,“寺”是梵語vihara的意譯,指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的處所,漢語音譯爲毗呵羅,略稱爲毗呵,又意譯爲僧坊、淨舍等。巴利語爲arama,漢譯爲精舍。梵語和巴利語samgha指修習佛道的人,即佛教徒,漢語音譯爲僧伽,略稱僧,又稱僧祇。samgha--arama名則是僧衆聚居修行的淸靜處所,漢語音譯爲僧伽藍摩或僧伽藍,略稱伽藍,又意譯爲衆園、僧園、僧院,後亦稱爲寺院。《玄應音義》卷六釋《妙法蓮華經》第五卷中“塔寺”之寺曰“梵言毗呵羅,此云游行處,謂僧所游履處也。今以寺代之。”又卷十六釋《善見律》第一卷中“大寺”曰:“梵言鼻訶羅,此云游,諸僧游履處也。舊來以寺代之。寺者,司也,公舍也,有法度也。”又卷二十四釋《阿毗達磨俱舍論》第十五卷中“毗訶羅”曰:“亦言鼻訶羅,此云游,謂僧游履處也。此土以寺代之。”又據《慧琳音義》卷二釋《大船若波羅蜜多經》第一百三卷中“制多”稱其“古譯或云制底,或云支提,皆梵語聲轉耳,其實一也。此譯爲廟,即寺宇伽藍塔廟等也。” “制多”、“制底”、“支提”爲梵語caitya和巴利語cetiya的音譯,亦指廟或靈塔。
    593 如俗語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級浮屠”。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釋“塔”曰:“中國古代‘佛塔’的簡稱,俗稱‘寶塔’。佛塔起源于印度,稱窣堵波或浮圖,用以藏舍利和經卷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780頁。
    594 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91頁。
    595 蔣冀騁、吳福祥《近代漢語綱要》指出:“桼刂系梵語‘剌瑟胝’的節譯字,‘桼刂’對音‘瑟胝’後改用刹,可能是音變後的代用字。隨著語音的變化,‘初一’切的‘桼刂’與‘瑟胝’的讀音有了較大的差別,故再造一‘刹’字來對音‘瑟胝’這個梵音。”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5頁。
    596 《事物異名錄》釋“旙竿”條說:“梵語剌瑟胝,此云竿,今略名刹,即幡柱也。”《增韻》說:“釋冢上立柱,中藏舍利子,亦曰刹。”
    597見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頁。
    598 “厥棐”即“厥篚”,取典《尚書·禹貢》:“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599蒲立本指出從“鮮支”一詞的“雙音節性質以及它有各種寫法,說明它在漢語中是一個借詞。”“這個詞一定是到中國的外國商人對‘絲’的稱呼”。 參潘悟雲、徐文堪譯《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48頁。
    600參潘悟雲《“中國”古譯名考辨》,漢語史、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
    601 印度,磧、永南、海、宛本作“印度即度”。一稱,磧、永南、海、宛本作“稱一”。《慧琳音義》卷七十轉錄。此經爲玄奘譯於永徽五年(654),原文爲“謂彼言詞,同中印度,欲樂生别,云何應知。”
    602 中華書局1982年版3164頁。
    603《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載無雷國“北與捐毒,西與大月氏接”。顔師古注:“捐毒即身毒、天毒也,本皆一名,語有輕重耳。”據顔師古注,身毒即天毒。
    604 中華書局1962年版3892頁和3884頁。
    605 中華書局1962年版3901頁。
    606中華書局1965年版2600頁。
    607 中華書局1982年版2995-2996頁。
    608 中華書局1965年版2921頁。
    609 四部叢刋本卷七2頁。
    610 芮傳明《大唐西域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1頁。
    611 據錢文忠《印度的古代漢語譯名及其來源》和吳其昌《印度釋名》轉引。《元史》沿用身毒、印度諸名外,又作忻都、忻都思,《元秘史》作欣都、欣都思,《西使記》作印毒,《北使記》作印都,《黑鞑事略》作脛篤,《慈恩寺傳》卷二和《宋高僧傳》卷三作印特伽(Indika)。《海録》作盈丢,《西域記》作信度。
    612 此據磧砂藏本,以金藏、麗藏等參校。千,金藏作“十”。人,磧砂藏、永樂南藏、海山仙館本、宛委别藏本作“久”。《雲公音義》釋《大般涅槃經》第十六卷中“天竺”爲:“或云身毒,亦云賢豆,皆訛也,正云印度。此云月也。月有千名,斯一稱也。良以彼土賢聖相繼,開悟群生,照臨如月也。又云賢豆本名天帝,當以天帝所護,故世允號之。”(《慧琳音義》卷二十六,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獅谷白蓮社藏版本)
    613 麗藏無,此據磧砂藏本,《慧琳音義》卷五十八轉錄。
    614 照,磧、永南、海、宛本作“導”。豆,磧、永南、海、宛作“立”。主,磧、永南、海、宛作“立”。 護,磧、永南、海、宛作“獲”。人,磧、永南、海、宛作“久”。金藏闕,《慧琳音義》卷七十二轉錄。
    615 檢今傳本《山海經》,希麟所引“身毒”爲“天毒”。
    616此承徐文堪先生賜告,徐先生指出關于印度的名稱與月亮有關的說法,確是中國和尚的誤解。Burushaski語在今天巴基斯坦邊境還有人說,與印歐語無親屬關係,上古時候新疆可能有這種語言。參H-J. Pinnow, Zu den altindischen Gew?ssernamen, Beitr?ge zur Namensforschung 4, 1953, 217-234; 5, 1954, 1-19; Bertil Tikkanen, On Burushaski and other ancient substrata in northwest South Asia, Studia Orientalia 64, 1988, 303-325.
    617 趙振鐸《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39頁。
    618 芮傳明《大唐西域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1頁。
    619 Chinese Ideas about the Geographical Connotation of the Name Shen-tu, East and West,38,1988,297-303。此據徐文堪《關於“身毒”、“天竺”、“印度”等詞的語源》一文所引。
    620平田昌司《略論唐以前的佛經對音》,《26届國際漢藏語言及語言學大會論文集》,1994年,大阪。
    621 參H.W.Bailey, Khotanese Texts, Vol.V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22-24.
    622瑞典考古學家伯格在樓蘭古墓發現的一件佉盧文帛書中載有simdha cariyasa pata,意爲“印度法師之絲綢”。犍陀羅語第109號文書羅列的一批禮品清單中載有simdha-lavamna,意爲“印度鹽”。這兩詞中的simdha-相當于梵語的simdhu。參T.Burrow,The Language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7,p.110-130。林梅村《犍陀羅語文書地理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6期)一文認爲犍陀羅語往往/s/和/dh/不分,可能把梵語simdhu讀作dhimdu。如果梵語simdhu如林先生所說讀作dhimdu,那麽“天竺”一詞也可能譯自犍陀羅語。
    623 吳其昌《印度釋名》一文認爲“凡身毒、申毒、新頭、辛頭、身竺、新陶、信度、信圖、口信口地等名,當皆從伊蘭語系Sindhu譯來”,“凡捐毒、懸度、乾篤、賢督、乾毒、齕毒、訖毒、賢豆、乾竺等名,疑亦従伊蘭語系(Kiendu?或Kendu?或Kuentou)譯來”,“凡天督、天竺、天毒、天篤等名,當皆從緬甸語Thindu譯來”,“凡印度、寅度、印土、印毒等名,皆從梵文hindhu或indu譯來”,“凡印特伽、印特伽羅等名,皆從梵文Indakala譯來”,“凡欣都思、痕都斯坦、因都士丹、溫都斯坦、忻都士坦、興都斯頓、軒都斯丹等名,疑皆從類似Industan等字譯來”,“凡印第亞、印地亞、口新口的啞等名,皆從今歐文India譯來”。
    624 參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162頁。
    625 司馬貞《史記索隱》:“身音捐。”身,《漢語大詞典》音yu??n,《漢語大字典》音jua?n。據李榮《“捐”字的音》一文(《方言》1988年第3期),趙元任《鍾祥方言記》(1939年)列舉古今音演變的例外字列有“捐”字,說“不規則處”是喻以讀如見。漳平永福方言“捐糧交公糧”的“捐”讀如喻以母,“捐獻”的“捐”讀如見母。《紅樓夢》第十三回中“捐”的異文作“蠲”,據《廣韻》“蠲”和“涓、鵑”爲古玄切。“捐”有兩讀,讀如見母爲方音。
    626 參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中華書局1999年版77-78頁;徐文堪《關於“身毒”、“天竺”、“印度”等詞的語源》,《語文建設通訊》第10期,1996年;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27 Bodman,A linguistic study of the Shih Ming,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tudies XI,1954.
    628參李方桂《上古音研究》,中華書局1980年85-94頁;梅祖麟《跟見系字諧聲的照三系字》,《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孟蓬生《“車”字古音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刋》2002年第3期。
    629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指出“把漢代的聲母擬作h可以很好地解釋《釋名》用h、kh或?作th或?的聲訓的原因”。中華書局1999年版78頁。
    630 H.W. Bailey, Indo-Scythian Studies, Khotanese texts V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此據錢文忠《印度的古代漢語譯名及其來源》一文轉引。
    631 岑麒祥《漢語外來語詞典》序說:“‘身毒’、‘信度’、‘賢豆’、‘痕都’、‘天竺’、‘天篤’、‘天毒’、‘捐毒’和‘印度’等都是指的同一個地區或國家,可是‘身毒’和‘信度’來源於梵語的Sindhu,‘賢豆’和‘痕都’源出於古波斯語的Hendhu,‘天竺’、‘天督’、‘天篤’和‘天毒’來自古波斯土語的Thendhu,而‘捐毒’和‘印度’卻與拉丁語的Indus有關。”(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632徐文堪《漢語外來詞的語源考證和詞典編纂》,Sino-Platonic papers, Number 36, 1993年。
    633徐文堪《關於“身毒”、“天竺”、“印度”等詞的語源》,《詞庫建設通訊》第10期,1996年。
    634馮志偉《關於“身毒”、“天竺”、“印度”的語源》,《詞庫建設通訊》第10期,1996年。
    635方壯猷《三種古西域語之發現及其考釋》,女師大《學術季刋》1卷4期。
    636 趙振鐸《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39頁。
    637陸宗達《文字的貯存與使用》,《湖南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
    638又,卷五釋《移識經》上卷“新臑”之臑:“又作枘,同。乃困反。《字苑》:臑,柔脆也。《通俗文》:枘,再生也。經文作嫰,近字也。”卷十九釋《佛本行集經》第十二卷:“又作抐,同。乃困反。《字苑》:腝,柔脆也。《通俗文》:抐,再生也。又作嫰,近字也。”
    639 又,卷八釋《雜阿毗曇心論》第三卷作模亦同。
    640據國家語委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規定,“象”有三個義項:1、哺乳動物。2、形狀;樣子。3、仿效;摹擬。如表象、抽象、形象、現象、想象等。“像”有四個義項:1、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2、在形象上相同、相似。3、如同。4、比如。如画像、好像、活像等。又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象”與“像”在名詞義上的用法有新界定》一文規定,“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態、樣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製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綫經反射、折射而形成的與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圖景。”(《科技術語研究》2001年第4期)
    641 以母爲-l,邪母爲-lj,在諧聲關係上非常接近。參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287頁。
    642託,磧砂藏爲“記”。
    643見《敦煌古代體育史畫錄》和《敦煌體育文物概述》,載《體育文史》1992年第1期和1994年第2期。在敦煌的馬圈灣漢代烽隧遺址中,敦煌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發現一個直徑5.5厘米的球,內填絲綿,外用麻布繩和白絹搓成的繩捆扎而成。
    644見敦煌文物研究院001卷。參見李重申等《敦煌馬球史料探析》,載《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645《蔣禮鴻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37-138頁。
    646 又:補丹反。《字林》:番去,部也。亦翻(番去),類也。經文作般,假借也。12-15賢愚經第十二卷番去比
    補單反。《字林》:番去,部也。亦番去,類也。經文作般,假借也。(18-11《佛本行集經》第十三卷二番去)
    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也說到:“般字又作番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216页。
    647 又:女孝反。《說文》:憒,亂也。煩也。《韻集》:“,猥也。猥,衆也。”字从市从人。經文有作閙,俗字也。(6-25《妙法蓮花經》第五卷憒鬧)
    648 又:《說文》:囚志反。糧也。《廣雅》:萎,飤也。《蒼頡訓詁》:飤,飽也。謂以食與人曰飤。萎音於僞反。律文作飼,俗字也。(14-61《四分律》第十一卷萎飤)
    649 麗藏和金藏本無此條。
    650居夭反。謂假詐誑惑也。《說文》:撟,擅也。擅稱上命曰撟,字體从手,今皆作矯。(24-31《阿毗逹磨俱舍論》第四卷矯亂)
    651又卷十一釋《増一阿含經》第二十三卷澹淡說:“徒濫反,下徒敢。《廣雅》:澹、淡皆安也。”卷十二釋《長阿含經》第三卷恬淡說:“徒兼、徒濫反。《方言》:恬,靜也。《廣雅》:淡,安也。”丽藏本無卷十二條。
    652 俞樾《諸子平議·荀子一》:“《說文·見部》:‘炎見,暫見也。’《目部》:‘睒,暫視貌。’二字音義倶近,倓即其假字也。倓者,暫見之謂。”據俞樾所說,“倓”爲“暫見貌”,則“倓”亦爲“憺”的記音字。
    653此條據磧砂藏本,麗藏本無。
    654此爲《慧琳音義》卷二十三轉錄。
    655神田喜一郎《緇流的二大小學家》,《支那學》1933年第7卷第1期。
    656孫志祖《讀書脞錄》續編卷四承慶淹師騫師:“騫師者,釋道騫也。《隋書·經籍志·楚辭類》叙云: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音。又云:《楚辭音》一卷,釋道騫撰。”
    657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1982年版67頁。
    658 顔師古《匡謬正俗》卷五:“又堤防之堤字幷音丁奚反,江南末俗往往讀爲大奚反,以爲風流,耻作低音,不知何所憑據。”
    659鋼和泰《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國學季刊》1卷1期(1923年)。
    660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1卷2期(1923年)。
    661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1993年45頁。
    662時建國《說車字的“居”音》,《語文研究》1997年第4期。林亦《車字古有“居”音》一文也通過對一些文獻材料及現代方言的考察,證明車字古有“居”音幷非古人杜撰。(《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663李方桂《上古音研究》,中華書局1980年85-94頁。
    664梅祖麟《跟見系字諧聲的照三系字》,《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
    665孟蓬生《“車”字古音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刋》2002年第3期。
    666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41頁。
    667潘悟云《喉音考》,《民族語文》1997年第5期。
    668 參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7-78頁。
    669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67-273頁。
    670 又:蒲米反。江南音必爾反。(?????《達磨多羅禪經》上卷足卑骨)
    蒲米反。北人用此音。又音方爾反,江南行此音。(?4???《四分律》第二卷捺髀)
    蒲米反。江南音必爾反。(?????《佛本行集經》第十六卷髂髀)
    蒲米反。北人用此音。又方爾反,江南行此音。(?24-36《阿毗逹磨俱舍論》第二十二卷髖髀)
    671姚永銘《慧琳音義與大型字書編纂》,《辭書研究》2002年第2期127頁。
    672 據《貢父詩話》載:“向敏中鎮長安,士人不敢賣蒸餅,恐觸‘中’字諱也。”可知其時西北方音東、蒸亦通韻。
    673又,《玄應音義》卷七釋《正法華經》第二卷痋燥引《說文》:“痋,動痛也。”卷十八釋《成實論》第四卷疼痹引《說文》:“疼,動痛也。”
    674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336-338頁。
    675參潘悟雲《說儂》,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23,No.2。
    676參徐世榮《北京土語辭典》和陳剛等《現代北京口語詞典》。
    677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册》認爲疼的開口音來自[疒/滕](中華書局1981年版190頁)。《廣韻》:“[疒/滕],痛。” [疒/滕]可能就是用以記玄應所釋下里間音的專字,两者爲同根分化。
    678雅洪托夫《七至十三世紀的漢語書面語與口語》,《語文研究》1986年第4期。
    679 雇猶顧眄答報之也,《慧琳音義》卷五十五轉錄作“雇猶顧眄答報之雇與也”。
    680 《太平御覽》卷七百七十三引《通俗文》爲:“雇車載曰僦。”
    681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二》:“《說文》:‘故,使爲之也。’相承以雇及顧爲之,今賃人爲之曰顧,本故字也。”
    682 答,金藏和慧琳轉錄同,磧砂藏、海、宛本作“合”。
    683 者,海本作“賣”。
    684顧權,《漢書》原作“權顧”。顧,金藏和《慧琳音義》卷五十五轉錄同,磧砂藏本作“雇”。權,磧砂藏、麗藏和金藏本作“攉”,海、宛本改爲“搉”,日本縮刷藏本改爲“權”。
    685 其所引文穎爲漢魏時人,字叔良,南陽人,東漢末爲荊州從事,魏建安中爲甘陵府丞。據顔師古《漢書叙例》,載《漢書》卷首。
    686 明代小說中尚有寫作“顧”的。如《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二回:“原來西門慶先使玳安顧下轎子,請王六兒同往獅子街房裏去。”
    687 《唐五代語言詞典》釋“雇”爲“出錢讓人爲己服務”,引劉肅《大唐新語》和王梵志詩例。
    688後又引申有厲害、狠毒義。如宋楊簡《慈湖詩傳》卷八:“今俚語言人之嚴厲曰辣。”辣、厲、烈同根。辣,古或作“厲”。如《楚辭·招魂》:“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王逸注:“厲,烈也。”“言乃復烹露棲之肥雞,臛蠵龜之肉,則其味清烈不敗也。”
    689 《玄應音義》誤爲第十三卷。
    690 江南音也,趙城金藏、麗藏脫此文。
    691 斯二0七一《箋注本切韻》:“抨,撣也。”《廣韻》:“抨,彈也。”(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680頁)
    692 慧琳卷四十六釋《大智度論》第二十卷中此條同。慧琳所釋實際上也是《玄應音義》第九卷所釋《大智度論》的轉錄。
    693 慧琳卷七十一轉錄玄應此條同。
    694 慧琳卷五十二錄玄應此條爲:“古文抨,同。補耕反。曰彈繩墨爲拼也。經中作絣。《字林》:無文綺也。絣非此用。”
    695 此條麗藏無。
    696 慧琳卷七十一錄玄應此條爲“補莖反。謂彈墨曰拚。江南名抨,音普庚反。”
    697 中華書局1997年版680頁。校注云:“打,原校作‘釘’。袁賓則謂‘釘’與‘黑繩’無法搭配,原校非是。袁校謂‘朾’系‘打’字之誤,文中爲‘捆扎’之義(即今語‘打包裹’‘打裹腿’之‘打’)。按:‘朾’‘打’蓋本一字,‘朾’宇不煩改。”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指出“朾”也不能釋爲“捆扎”義,“打”是個萬用動詞,這兒的“朾”是指用黑繩彈出直綫。“朾”輿“絣”爲對文。(厦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3頁)
    698引申又有“浸泡”義。如《世說新語·任诞》:“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699 郭在貽《古代漢語詞義札記(二)》一文指出此詩中的“料理”應是做弄、戲侮之意,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訓爲安排、幫助,欠妥。(《中國語文》1979年第2期)
    700 《對法論》爲玄奘所譯《阿毗达磨杂集论》的異名。
    701參郭在貽《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7頁。郭在貽指出“思字古有悲、哀、愁、憂之義”。
    702參孫玉文《談李商隱<錦瑟>詩中“思華年”的“思”》,《書品》2000年第6期67-70頁。
    703 《戰國策·趙策四》載觸龍說:“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后。”例中“竊自恕”意謂觸龍私下以自己“病足,曾不能疾走”的身體狀况來測度太后的身體狀况,故太后對此的回答是“老婦恃輦而行”。《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以此爲“寬恕、諒宥”義的首見書證,張新武《戰國策·趙策“竊自恕”解》一文已指出“竊自恕”中的“恕”尚無“寬恕、諒宥”義。(《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4期)
    704《出曜論》即《出曜經》,檢經中第十六卷無“掩撲”此詞,卷二十四則有“博掩”,玄應可能有誤。
    705 “撲掩”由“賭錢的游戲”義引申又有“猜測”義,如元王實甫《西厢記》第二本楔子:“我從來欺硬怕軟,吃苦不甘,你休祇因親事胡撲掩。”參《漢語大詞典》第6册864頁。
    706 又:卑遙反。癰成也。《埤蒼》:瘭,疽也。《說文》:瘭疽,久癰也。(18-3《立世阿毗曇論》第九卷瘭疾)
    卑遙反。《廣雅》:癰成也。《埤蒼》:瘭,疽也。《說文》:瘭疽,久癰也。(20-25《治禪病秘要經》第二卷瘭疽)
    707又:仕咸反。《說文》:“鑱,銳也。”《廣雅》:“鑱謂之鈹。”音普皮反。(11-3《正法念經》第六卷鑱刺)
    仕衫反,下七亦反。《說文》:“鑱,銳也。”(25-14《阿毗逹磨順正理論》第三十一卷鑱刺)
    708葉又新《錐形砭石》,《中華醫史雜志》1980年第2期。
    709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指出,水病就是腫病;因其爲腫,所以加肉旁作“月水”;因其爲病,所以加疒旁作“[疒/水]”。玄應所釋爲《正法念經》第五十七卷,《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誤爲《正法念經》第五十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80頁。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注《燕子賦》:“養蝦蟆得水病”認爲蝦蟆生習在水,故迷信以之與水腫病相牽合。檢《金瓶梅》第十八回:“婦人道:‘那日你便進來了,上房的好不和我合氣,說我在他跟前頂嘴來,駡我不識高低的貨。我想起來爲什麽,養蝦蟆得水蠱兒病,如今倒教人惱我。’”水蠱兒病亦即水腫病。“養蝦蟆得水病”、“養蝦蟆得水蠱兒病”爲諺語,據《金瓶梅》的文意,似喻好心不得好報。
    710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033頁。
    711此據磧砂藏本。“鑰爲牡,牡所以封固關閉令不可開也”,日本山田孝雄所據大治三年古寫本同,麗藏本作“鑰爲牝,牡所以封固關閉令不可開也”,宛委别藏、海山仙館叢書本作“鑰爲牡,牝所以封固關閉令不可開也”,金藏闕此卷。《慧琳音義》亦于卷六十五轉錄,檢獅谷白蓮社本同麗藏本《玄應音義》,而麗藏本《慧琳音義》作“鑰與牡所以封固關閉令不可開也”。
    712《慧琳音義》卷十六釋《大方廣三戒經》卷中枷鎖之鎖引《說文》云:“鎖,錮也。”《後漢書·崔駰傳》:“付郿獄,錮之鋃鐺鐵鎖。”
    713 “炎”是“焰”的古字,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炎、焰,古今字。”
    714光緒十年(1884)任大椿始于《小學鈎沈》中輯《通俗文》376條,光緒十八年(1892)顧震福《小學鈎沈續編》補輯45條,臧庸鏜《邃雅齋叢書》輯372條,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383條,黃奭《漢學堂經解》輯389條,近人龍璋《小學蒐佚》輯416條,段書偉《〈通俗文〉輯校》輯405條。各家所輯佚文出自《玄應音義》頗多,約有300條。
    715因《玄應音義》所引各類的佚文多少不一,依《爾雅》的分類,有的類一個詞也無,有的僅一、二詞而已,故此祇是粗略的分一下類,不一定合其原文體例。
    716 所釋佛經經名略,下同。
    717 《龍龕手鑒·水部》卷三引作“漭,水廣大貌也。”
    718 磧砂藏、海、宛本無此條。
    719卷六釋《妙法蓮華經》卷二“黧黮”引作“斑黑曰黧黮”。
    720卷十四釋《瑜伽師地論》卷四“黑黧”引作“班黑曰黧”。
    721卷二十五釋《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五十九“黧黮”引作“班黑謂之黧黯”。
    722卷二十二釋《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八“肪膏”引爲“在腰曰肪”。
    723卷十七釋《廣百論》卷八“立尿”引爲“出脬爲尿”,慧琳卷二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十四“屎尿”引作“出腸曰屎,出脬曰尿”。
    724目,海山仙館本改作“肉”。
    725 卷十七釋《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七“捕狙”引作“伏伺曰狙”。
    726卷十九釋《佛本行集經》卷七“舐啜”云:“啜,《通俗文》作口毳。今通謂細食物曰啜也。”
    727卷十五釋《五分律》卷十“企行”引爲“擧踵曰企”。
    728“掊”即今“刨”字。卷十二釋《賢愚經》第四卷“如掊”原文指出:“蒲交反。《通俗文》:‘手把曰掊。’經文作刨,近字也。”
    729 减,海山仙館叢書本和宛委别藏本作“從”。
    730忙,此據磧砂藏本,麗藏本、海、宛本作“忶”,金藏本闕此卷,《慧琳音義》卷四十三轉錄作“惲”。段書偉《通俗文輯校》校語按:“《說文》:‘惲,重、厚也。’《方言》卷十三:‘惲,謀也。’‘惲’無心亂之義。《廣韻·魂韻》‘忶’注引《埤蒼》:‘心悶也。’《集韻·惞韻》:‘忶,心迷也。’據此,姑從《玄應音義》引作‘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版29頁)段書偉未注意到《玄應音義》磧砂藏和麗藏本之異,且考玄應所引《陀羅尼雜集經》卷五的經文原文爲:“若頭痛咒麻油二七遍塗上,眼痛咒黑綖二七遍作十四結系頭項,耳痛咒樺皮節塞,齒痛咒水二七遍唅,心腹痛咒鹽水二七遍服,婦人産運展髪咒二七遍還結。”例中“産運”是指婦女生孩子時的心亂不適。玄應已指出“經文作運轉之運”,運與惲兩通。因此,據經文原意和玄應所釋,慧琳所引無誤,其所見似爲《玄應音義》的早期原本。至於“惲”無心亂之義,則可能是“忶”的假借字,後又寫作“暈"。《說文新附》:“暈,日月氣也。從日,軍聲。"日月氣即日月周圍的光圈。引申指“光影、色澤四周模糊的部分”,如韓愈《宿龍宮灘》:“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凉。”又有“眩目”義,如唐歐陽詹《智達上人水精念珠歌》:“陸離電烻紛不常,淩眸暈目生光芒。”大約在唐代已用來表示“頭昏眼花”的“暈眩”義。如:頭風春飲苦,眼暈夜書多。(姚合《閑居》)又如:看花雖眼暈,見酒忘肺渴。(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頭昏眼花”的“暈眩”與“迷亂”義相近,《正字通》:“暈,方書有暈眩證(症),頭暈、昏暈是也。”昏、暈在表“昏迷”義上同義。《說文》:“昏,日冥也。”由“日暮”的“昏暗”義引申有“昏憒迷亂”義,再引申而有“昏迷”義。據《廣韻》,昏爲呼昆切,曉母魂韻;暈爲王問切,云母文韻;惲爲于粉切,影母文韻;忶有二切,一爲戶昆切,匣母魂韻,一爲王問切,云母文韻。影母上古爲小舌塞音q-,云母爲與之對應的濁音G,曉母爲qh-。匣母上古有兩個來源,一爲?-,一爲G-。影、曉上古有同源關係,影、云清濁交替,曉、匣亦清濁交替。魂、文同爲臻攝。魂韻一等,上古-uun,帶長元音;文韻三等,上古un,帶短元音。暈、惲、忶音近,昏*hmun> hun,音與暈、惲、忶也相近。頭暈、頭昏在上海方言也讀作“頭渾”。《說文》:“渾,混流聲也。從水軍聲。一曰洿下也。”混,段玉裁注作“溷”,認爲“溷作混者誤。溷,亂也。酈善長謂二水合流爲渾濤,今人謂水濁爲渾。”渾有“混合”義,引申則有“亂”義。《玄應音義》卷一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卷渾濁:“後昆、後袞二反。渾,亂也。”據《廣韻》,渾有二切,一爲戶昆切,一爲胡本切,皆匣母魂韻,與《玄應音義》同。渾與暈、惲、忶亦音近,故頭暈、頭昏也可作“頭渾”。“忶”是俗語詞,也很可能是個記音詞,故今存世文獻未見有用例記載,以致後人傳抄時寫作“惲”,又因“惲”無“心亂”義,而“忶”與“忙”形近,且其所表“心迷”義與“忙”所表“內心茫然不知所措的慌亂心態”義相近,故磧砂藏和永樂南藏本《玄應音義》又寫作“忙”。“忶”的“心迷”義與“心亂”義雖近,然却未見有文獻用例的記載存世,“忙”则有“憂”義、“怖”義和“心迫”義,與“心亂”義近,故與其從麗藏本作“忶”,不如從磧砂藏本作“忙”爲長。又慧琳所引似爲《玄應音義》的早期原本,或許“惲”除了有“重、厚、謀”等義外,尚有“心亂曰惲”的“心亂”義,然因其是俗語詞,很可能是個記音詞,今存世文獻未見有用例記載,以致後人傳抄時認爲“惲”無“心亂”義,遂徑改“惲”爲“忶”或“忙”。
    731卷十二釋《長阿含經》卷七“磽確”引爲“物堅硬謂之磽確”,卷二十三釋《對法論》卷七“磽確”引爲“堅硬謂之磽確”。
    732卷二十釋《六度集經》卷二“口戒言”引作“口戒,《通俗文》作諦,大語也。”“諦”無“大語”義,似因與“言希”形近而誤。
    733卷十一釋《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一“陽聾”原文爲:“餘章反。《通俗文》作詳,虛辭也。《漢書》作陽,謂不眞也。經文作佯,音似羊反。佯,弱也。佯非此義也。”又卷十五釋《十誦律》卷十七“陽病”原文爲:“養良反。《周書》云:陽,詐也。《通俗文》作詳,虛辭也。《漢書》作陽,不眞也。經文作佯,似羊反。佯,弱也。佯非此義。”據玄應所說,其時“謂不眞也”、“詐也”之義已寫作“佯”。
    734麗藏和慧琳轉錄引無“女曹”字。
    735《玉篇·米部》云:“籸,粉滓也。”“物”或“粉”字之訛。
    736間,《玄應音義》引作“門”,據慧琳引改。《說文》:“欞,楯間子也。”段注:“闌楯爲方格,又于其橫直交處爲圜子,如綺文玲瓏,故曰欞。《左傳》‘車’曰‘忽靈’,亦其意也。《文選》注作‘窗間子’。”
    737《慧琳音義》卷五十九轉錄引作“瓦器而璺,聲散曰”。
    738 《太平御覽》卷七六六引“索”作“繩”。
    739 《太平御覽》卷七六五引爲“機汲曰桔橰”;《農政全書》卷十七引作“桔橰,機汲水也。”
    740 卷二十二釋《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二“窑室”引作“燒瓦竈曰窑”。
    741卷十九釋《佛本行集經》卷十七“舟楫”引作“楫,《通俗文》作艥”。慧苑《華嚴經》卷十八引作“棹謂之楫”。
    742 摶,磧砂藏作“梋”,據《慧琳音義》卷四十三轉錄改。
    743卷二釋《大般涅槃經》卷二“師範”引下句作“規模曰範”。
    744刻,慧琳轉錄引作“割”。
    745卷八釋《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干蔗”引作“荊州干蔗,或言甘蔗,一物也”。
    746卷二釋《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哮唬”引爲“虎聲謂之哮唬”。
    747卷十釋《大莊嚴經》卷四和卷十九釋《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二“唧唧”引爲“唧唧,鼠聲也。”
    748 卷十五釋《僧祇律》卷十八“倒孑”引上句。
    749 參胡竹安《法顯傳詞語札記》(《語文研究》1986年第4期)、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和李維琦《佛經續釋詞》。李維琦《佛經續釋詞》釋此詞指出:“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九):‘庠序,謂儀容有法度也。’認爲所修飾的當爲儀容舉止。所謂‘有法度’,即指端莊穩重之類。《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出‘庠序、祥序’條,釋爲‘舉動安詳肅穆’,蔣先生的書證,我們這裏所舉的例子,似乎都沒有‘肅穆’之意。《漢語大詞典》本《通釋》之說,釋義也是‘安詳肅穆’,最早的書證也是《漢書·左雄傳》:‘行有佩玉之節,動有庠序之儀。’據蔣先生的意思,‘庠序’的‘庠’,當以‘詳’爲正字,釋義就有‘安詳’之說。而‘序’通‘徐’。‘庠序’即‘詳徐’。此說可商。庠序的端莊穩重義,或者本之于《孟子·梁惠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學校師生當以溫文爾雅、端莊恭敬爲軌範,就以‘庠序’代它所代表的行爲風範,應當是可能的。”岳麓書社1999年版37-38頁。
    750徐復《敦煌變文詞語研究》,《中國語文》1961年第8期。
    751劉衡如《本草綱目·校點後記》,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參郭在貽《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8頁。
    752周錫韋复《黎簡詩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87頁。
    753 段玉裁注:“玄應書卷八、卷十三、十四皆引《說文》‘殟,暴無知也’。《聲類》:‘烏殟,欲死也’。今據正。《廣韻》云:‘病也’,又云‘心悶’,其意正合。蓋上下文皆說死之類,此亦謂暴死者。烏殟,雙聲。玄應‘殟,于門切。’”段注所引《玄應音義》似爲二十六卷本。
    754 參周法高《玄應反切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二十册上册,商務印書館1948年。
    755 《隋志》始著錄爲13卷。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認爲可能是後兩卷原分爲四卷,合幷而爲13卷。
    756《玄應音義》今存各本可互補之處頗多,如本文統計玄應所引揚雄《方言》四百三十多條中磧砂藏有而麗藏無計14條,麗藏有而磧砂藏無計3條,磧砂藏有而趙城藏無計8條。限于篇幅,下文就其異同各舉數例爲示而不一一列舉,。
    757卷九“純淑”條,麗藏和金藏本無。
    758周祖謨《校箋》:“巸已,《玄應音義》卷七、卷二十五及《慧琳音義》卷九引幷作熙怡,音義同。”檢《玄應音義》卷七無。
    759卷九迴眄條金藏、麗藏本無。
    760《慧琳音義》卷八十一釋此條引《方言》爲“陳楚之間南楚之外謂眄曰睇”。
    761 軸,磧砂藏本無。
    762 卷九植樹條磧砂藏本無,據金藏本和慧琳所錄補。
    763 卷十三従削條麗藏本無。
    764 卷二十金鞘條各本皆無引《方言》之文,據慧琳所錄補。
    765卷二釜鍑條尚引有:“郭璞曰:‘鍑,釜屬也。’”
    766徐廣《孝子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說郛》第5册2706頁下欄。
    767 《世說新語·德行》:“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2頁)
    768蔣紹愚《古漢語詞彙與漢民族文化》,《語言學論叢》第20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769 《英藏敦煌文獻》第三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版88頁。
    770梁東青《鼎、鑊、鍋的歷時演變及其在現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古籍整理研究學刋》2000年第4期。
    771參鄭張尚芳《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772卷四志逞條各本脫引《方言》文,據慧琳轉錄補。
    77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校輯,中華書局1983年。
    774 參董志翹《漢譯佛典的今注今譯與中古漢語詞語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刋》2002年第1期。
    775 此義宋代尚有用例,如《東坡志林》:“聞曹操敗,機喜,唱‘快’!”又如《夷堅志》卷六:“尊官大好,然須過六十方快。”
    776周祖謨《校箋》:“聖,戴氏據《廣雅》改作聚。案《玄應音義》卷四引《方言》云:‘東齊海岱之間謂萃爲聚。’又《慧琳音義》卷三十引《方言》云:‘東齊之間謂萃爲聚。’是字當作聚無疑。”
    777卷十三勖勉條麗藏本無。
    778卷二十勖勵條麗藏本無。
    779章炳麟說勖由莫候切轉喉音又讀許玉切,字變作勖。參華學誠《漢語方言學史研究》,藝文印書館2001年版425頁。
    780 參梅祖麟《內部擬構漢語三例》,《中國語文》1988年第3期。
    781錢繹箋注:“挾,衆家本幷作扶,蓋涉注文扶字而誤。案《衆經音義》卷一、卷十三幷引《方言》‘挾,護也’。今據以訂正。”周祖謨《校箋》:“扶,原本玉篇護下及玄應音義卷一、卷十引作挾,當據正。”檢卷十三和卷十無錢繹和周祖謨所說,應爲卷十一。
    782《慧琳音義》卷七十三轉録同。
    783見徐鉉《進說文表》。陽冰書不傳,散見於二徐書中者,尚存數十條。黃侃《說文略說》錄有其最奇者。載《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1964年43-44頁。
    784見徐鉉《進說文表》。
    785 本文所據大徐本爲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下同。
    786 口部殘簡今藏日本。本文所引據周祖謨《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一文中的摹本,載《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724頁。下同。
    787 此本今爲日人內藤虎氏收藏,本文所引據莫友芝《說文木部箋異》,同治二年十二月曾國藩署檢題辭刊刻本。下同。
    788周祖謨《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載《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725頁。
    789參見丁福保《正續一切經音義提要》。
    790莫友芝《箋異》云:“薅,《一切經音義》八、二十一兩引作除田。”考《玄應音義》卷八釋《優婆塞戒經》第四卷“犁耨”條曰:“《說文》又作鎒,同。乃侯反。除田器也。”又卷二十一釋《大乘十輪經》第六卷“營耨”條曰:“《說文》又作鎒,同。乃侯反。除田器也。名鎒,似鋤。薅,耨禾也。”莫友芝誤以“除田”爲玄應所引《說文》文。
    791 《玄應音義》卷十六釋《毗尼律》第五卷“燭樹”云:“時注反。樹猶立也。或作豎,殊庾反。《說文》:‘豎,立也。’兩通。”檢《廣韻》:“柵,豎木立柵。”又“村栅。《說文》曰:‘豎編木。’”莫友芝《箋異》按:“作‘豎’是。《玉篇》、《晉書音義》引《字林》作‘豎’。”至於木部殘卷所說的“刪省聲”,“豈許‘豎’本有‘刪’、‘冊’二聲,如圭從圭,或從隹省聲之例歟。”
    792 《原本玉篇殘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356頁。
    793 《原本玉篇殘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67頁。
    794 《原本玉篇殘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357頁。
    795參田潛《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王少樵《玄應書引說文校異》、丁福保《正續一切經音義提要》。
    796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70多條,黃奭《黃氏遺書考》輯有60多條,其中22條輯自《玄應音義》。
    797 “巿買先入曰貝僉”,磧砂藏、海、宛本爲“巿買先入物曰貝僉”,任大椿、顧震福、臧庸、馬國翰、黃奭、龍璋、段書偉各家所輯《通俗文》從之,然麗藏及《慧琳音義》卷六十五轉錄玄應此條幷無“物”,據《玉篇》和《廣韻》,可證磧砂藏、海、宛本誤衍“物”。
    798羅常培《語言與文化》,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88頁。
    799參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274頁。
    800餹,磧砂藏爲“餳餹”。
    801 《慧琳音義》也有記載,如卷十五釋《大寶積經》第一百二十卷苷蔗:“或作遮蚶草,煎汁爲糖,即砂糖、蜜綟等是也。”
    802《南齊書》,中華書局732頁。參王繼如《訓詁問学叢稿》19-20頁。
    803 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今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742頁。
    804 唐耕藕、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録》,全國圖書館縮微複制中心,1990年。
    805見季羨林《一張有關印度制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卷》,《歷史研究》1982年第1期。
    806 磧砂藏本釋此條爲:“音干。下之夜反。《广志》作竿蔗,今蜀人謂之竿蔗。《上林赋》曰诸柘。《巴荳集注》曰:诸柘,甘柘也。甘蔗,通語耳。”
    807此既西國語,麗藏無,據磧砂藏補。
    808司馬相如《子虚賦》作“諸柘”,張衡《南都賦》作“藷蔗”,應璩詩作“諸蔗”,曹丕《典論》作“干蔗”,曹植詩作“都蔗”,《神異經》作“甘干甘者”等。
    809 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說:“甘蔗(saceharum officinarum)是典型的印度或東南亞的植物。”(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201頁)蘇繼廎注元汪大淵《島夷志略》“釀蔗漿爲酒”云:“蔗,學名saceharum officinarum,原産東南亞,孟語名bao,越南語作mia,馬來語作tebu,漢語作柘與蔗,幷有藷蔗、諸柘、都蔗、杜蔗等複名。梵語作iksu,洛弗爾(Laufer)以爲漢語稱蔗之複名,殆來自印度支那語。然究來自印支何族語,洛弗爾又未能確言,可見其說只是一種臆測而已。漢語蔗之複名。當由方音讀成二字音,不能因此即視其爲外來語之對音也。”(《島夷志略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版21頁)石聲漢注《齊民要術》所載甘蔗指出:“‘藷蔗’這個名稱,無論讀?u?a或?a?a,或者竟讀?a?a,總之,是從公元四世紀起,我國口語中已經存在著的一個名稱。”“如果考慮到中國南方和印緬古代的交通,我們覺得很可以懷疑印度日爾曼語系中的sakkara,與古代中國南方口語中的名稱,有一定淵源。”(《齊民要術今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744頁)關于甘蔗的原産地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810季羨林《一張有關印度制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卷》,《歷史研究》1982年第1期。
    811季羨林《CiNi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社會科學戰綫》1987年第4期。
    812季羨林《古代印度沙糖的的製造和使用》,《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
    813王士元《語言的探索——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125-126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