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澳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樞紐,語言狀況十分複雜。隨著澳門回歸祖國,近年來澳門的語言狀況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全面考察澳門的語言狀況和語言生活,描寫澳門通用口語和書面語的使用特點,中英葡三語和粵普二言勢力的消長情況,並對土生葡人的中文姓名和澳門街道的中文名稱進行專題調查研究。最後討論澳門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問題.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澳門的概況,提供全文的背景資料。在450年的歷史中,澳門從被外族逐步佔領到回歸祖國,語言狀況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澳門人口的主體是中國人,土著以說粵方言為主,外來人口中有中國内地各方言區的人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還有來自葡萄牙、英國、泰國、菲律賓等說葡萄牙語、英語等語言的人。漢語(包括方言)、葡語、英語等組成澳門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語言社會,澳門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理想園地.
     論文的主體部分包括“語言狀況”和“語言規劃”兩方面的内容。第二、三、四、五章討論“語言狀況”,第六章討論“語言規劃”。
     第二章論述澳門早期的語言狀況。論文根據澳門的1509份清代中文檔案和《澳門記略》一書,整理出了十六至十九世紀澳門漢語的一些特點。
     第三章論述澳門的語言生活.論文對澳門當前通用的各種語言、方言進行了梳理,重點考察了澳門土生葡人的語言。土生葡人有三種語言能力:葡語、粵語和土生葡語。土生葡語又稱土語,是一種以葡語為基礎的克里奧爾語。
     第四章討論在澳門最通用的口語和書面語的使用情況。口語方面,澳門社會主要使用粵方言。本土居民說的粵方言跟廣州、香港粵方言有細微差別,外來居民說的粤方言往往帶有母語或母方言的特徵,論文對此作了比較細緻的描寫。書面語方面,澳門社會主要使用語體文,但澳門的語體文存在普粵並用、文白並用、中英並用等現象。在行政公務中,普遍存在著“葡式中文”和其他不規範現象,嚴重影響了書面語的使用水準。
     第五章選擇“土生的中文姓名”和“街道的中文名稱”兩個專題進行調查研究,以觀察中葡兩種語言文化相互接觸和影響的狀況。研究發現,土生取中文姓名受到政治局勢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澳門的中文街道名稱則留下了葡萄牙人統治澳門的歷史烙印和葡語對漢語的深刻影響。
     第六章討論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問題。論文介绍了澳門回歸前後的語言政策。接著,首先分析了中、英、葡三種語言勢力的消長情況:中文逐步取得官方語言的地位,葡語逐步退出一語獨尊的地位,英語順應世界潮流,地位逐步提升。然後從共同語與方言的角度,分析普、粵二言势力的消長情況。最後針對澳門語言的現狀,提出了澳門語言規劃中應當著力解決的三個問題,即加強語言規劃理論研究,建立語言規劃的學術機構和行政機構,在語言規划中注意与各种因素的配合。
Macau holds a key position as a gatewa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refore, the language scene here is extremely complex. In recent years, language use in Macau has had further changes because of its return to China. This paper firs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f Macau's linguistic state and linguistic life. It then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used spoken languages and written languages in Macau. It then trace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lish, and Portuguese as well as Putonghua and Cantonese dialects. Next, two focus-studies on Macau-born Portuguese person's Chinese name and Chinese street name in Macau will be reported. Lastly, this paper discusses Macau's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overview of Macau and provides the background material for the rest of the paper. In the past 450 years, as Macau experiences Portugal's occupation and the return of its sovereignty to China, the state of languages in Macau experienced profound changes. The majority of Macau's population is Chinese. Natives in Macau mostly speak Canton dialect. Many immigrants come from different dialectical regions in China; many others are of Chinese ancestry and come from Southeast Asia. Still others come from Portugal, Britain,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and speak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and Portuguese, etc. Thus, Chinese (including dialects), Portuguese,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form a rich, complex and colorful linguistic society in Macau, making Macau an ideal locale for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The body of the paper ha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which consists of chapters two to five, is on the state of languages. The second part, which is chapter six, discusses language planning.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state of languages in Macau in earlier history, from 17th to 19th century. The author used the Macau Chinese File from 1509 in Qing dysnasty and the book Aomen Jilue to analyze som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n Macau during that period.Chapter three traces the linguistic life in Macau. The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of the many languages and dialects currently in use in Macau, especially focusing on native Macanese Portuguese's language. Native Macanese Portuguese generally speak three languages: Portuguese, English, and Patua. This Patua is a Creole language based on Portuguese.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usage of Macau's most commonly-used spoken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 With respect to spoken languague, Macau mainly uses Cantonese dialect. Indigenous inhabitants' Cantonese dialect differs subtly from that
    
    spoken in Guangzhou and Hong Kong, and immigrants' Cantonese dialect often retains som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ir first language or first dialect-this paper ha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se spoken languages. With respect to written language, Macau mainly uses prose writing in the vernacular. However, Putonghua and Cantonese dialects are both used, modern and old Chinese may both be found, and English coexist with Chinese in Macau's prose writing in the vernacular. In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uses, "Portuguese-style Chinese" and other non-standard uses are common, and these uses seriously affectthe standard of written language.Chapter five reports two focused research studies on Macanese Portuguese's Chinese names and 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The purpose of these studies is to examine the consequences and extent of contact and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Portuguese and Chinese. My research shows that, political climat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influence over whether or not Macanese Portuguese take up Chinese names, and Chinese names of Macau's streets record a history of Portuguese's ruling over Macau and Portuguese's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Chapter six discusses language policy and~planning. The article introduces Macau's language policy before and after Macau's handover to China. It the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glish and Portuguese: Chinese has been gradually gaining gro
引文
(葡)賈淵、陸淩梭(N.J.Re Louren o Cabral)1991.12.18 澳門土生葡人問題初探,在澳門的演講稿。
    (葡)瑪利亞·依沙貝·湯馬斯(Maria Isabei Tomas)1990 一種土語的生存和死亡,《文化雜誌》中文版第9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鮑登(C.R.Bawden)1954 十八世紀澳門葡語方言的漢語資料,《文化雜誌》,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安娜·瑪利亞·阿馬羅(Ana Maria Amaro)1994 變遷中的土生社會:一項調查的初步結果,《文化雜誌》中文版第20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安娜·瑪利亞·阿馬羅(Aria Maria Amaro)1988 大地之子——澳門土生葡人研究,《文化雜誌》中文版第20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彭慕治(Jorge Morbey)1994 澳門土生葡人種族同一性的幾個側面,《文化雜誌》中文版第20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卡布拉爾(Joao de Pira Cabral)1994 澳門的族群構成,《文化雜誌》中文版第20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文德泉(Manuel Teixeira)1994 澳門土生葡人的由來,《文化雜誌》中文版第20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文德泉(Manuel Teixeira)1994 關於澳門土生人起源的傳說,《文化雜誌》中文版第20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葡)巴塔亞(Graciete Nogueira Batalha)1994 澳門語——歷史與現狀,《文化雜誌》中文版第20期,澳門政府文化司署。
    澳門語言學會1995—2005 《澳門語言學刊》第1—30期。
    曹聰孫 1997 試論進入共同語的方言外來詞,《方言與共同語》,香港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
    曹志耘 1989 方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漢語研究論集》,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曹志耘 1991 漢人命名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語言·社會·文化》,語文出版社.
    曹志耘 1991 濟南方言若干聲母的分佈和演變——濟南方言定量研究之一,《語言研究》第2期.
    曹志耘 1993 漢語方言的人類語言學研究,《黄河學刊》第1期。
    曹志耘 1994 口語初探,《民俗研究》第3期.
    曹志耘 1997 談談方言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曹志耘 1999 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的對象和方法——讀《福建方言有感》,《語文研究》第2期。
    
    陳合宜 2001 對澳門公文改革的思考,《行政》雜誌第52期,澳門行政暨公職局.
    陳耀南 1994 歪風卑格·中英夾雜——雞尾文體的檢討,《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
    程祥徽、劉羡冰 1991 澳門的三語流通與中文的健康發展,《中國語文》第1期。
    程祥徽 1992 澳門中文官方地位的提出與實現,《中國語文》第1期.
    程祥徽 2001 澳門中文公文的回歸之路,《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程祥徽 2002 澳門社會的語言生活,《語文研究》第1期。
    程祥徽 2003 新世紀的澳門語言策略,《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朱斌 2003 論貢沙維斯著作中清代官話之語言現象,澳門大學碩士論文,藏澳門大學圖書館。
    費成康 2002 澳門的路名:澳門特色文化的組成部分,《澳門文化、漢文化、中華文化與21世紀》,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傅玉蘭 1996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澳門研究》第5期。
    龔水桑·阿爾芙斯·斌多 《澳門教育——對教育制度的探索》,王偉譯,澳門政府版權.
    濠江客 2003 澳門圖說,在《澳門日報》不定時長期連載。
    侯精一 1992 普通話在未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地位,《澳門語言論集》,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胡慧明 2000 《澳門記略》反映的澳門土生葡語面貌,澳門大學碩士論文,藏澳門大學圖书館.又載《文化雜誌》中文版第52期,2004,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黃鴻釗 1998 16至18世紀的澳門與東西方文化交流,《澳門研究》第7期。
    黄坤堯 2000 論港式中文,《語體與文體》,澳門語言學會、澳門寫作學會.
    黃翊 1999 澳門言語社會在語際交流中的語碼轉換,《中國語文》第1期。
    黃翊 2003 從命名看澳門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徵,《中國社會語言學》創刊號。
    金豐居士 2002—2003 澳門街巷來龍去脈,《大衆報》連載。
    林清風 2004.2 澳門人口構成特徵及歸僑人口初探,《緬華社會研究》第3期,澳門緬華互助會。
    樓光慶 1998 從姓名看社會和文化,《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羡冰 1994 澳門開埠前後的語言狀況與中外溝通,《中國語文》1994年第1期.
    陸鏡光 2003.11.21 從雙語和雙言看香港社會語言變遷,中國社會語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陸世光 1992 澳門的雙語制與漢語文的規範化,《澳門語言論集》,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羅世賢 (Rui Manuel de Sousa Rorcha)1992 一國兩制,一區多語,《澳門語言論集》,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馬加傑 (Joaquim Ribeiro Madeira de Carvalho)1999.10.13 土生文化在未來特別行政區的存亡——土生葡人話今昔說未來系列之五,《澳門日報》.
    邵朝陽 2003 澳門博彩語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邵朝陽 2003 澳門粵方言[N]音節漸變研究,《中國社會語言學》創刊號。
    盛炎 1999 澳門語言現狀與語言規劃,《雙語雙方言》(六).
    盛炎 2001 再談中文公文中的語言問題,《行政》雜誌第52期,澳門行政暨公職局。
    唐作藩 1992 從漢語發展史看澳門過渡期應採取的一項語言措施,《澳門語言論集》,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汪長南 1996.3.1 公務員本地化應跳出舊框框——讀程祥徽教授(語言與溝通)有感,《大眾報》。
    汪林芳 2003.10.5 澳門街巷文化特色,《澳門日報》。
    楊福綿 2001 羅明堅和利瑪竇的《葡漢辭典》(歷史語言學導論),《葡漢辭典》葡萄牙國家圖書館、東方葡萄牙學會、利瑪實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出版。
    楊繼波 1999 略談澳門地名的演變,《澳門研究》第11期。
    袁焱 2003.11.21 族群分化與語言變遷,中國社會語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振興 1988 臺灣話研究的現狀和進展,《中國語文》1988年第6期。
    張振興 語言規劃和漢語方言研究,未刊。
    張振興 從局外看澳門的語言生活,《雙語雙方言》(七)
    趙燕芳 1994 土生葡人:澳門一個重要的、獨特的居民階層——美好前景在展現,《行政》雜誌,第七冊,第23期,澳門行政暨公職局。
    鄭淑賢 2004.6 Dona Aida和她的土生菜食堂,《澳門雜誌》總第40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鄭淑賢 2004.6 土生土語話劇團以藝術延續土語生命,《澳門雜誌》總第40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祝秉耀 2002 澳門街道名稱的文化内涵,《中外文化交流與澳門語言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理工學院。
    (清)印光任 張汝霖原著1745—1746,趙春晨校註1992,《澳門記略校註》,澳門文化司署.
    (法)路易-讓.卡爾韋著 曹德明譯 2001 《我知道什麼?社會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葡)徐薩斯 2000 《歷史上的澳門》,澳門基金會.
    (葡)勞爾·萊阿爾·蓋昂(Raul Leal Gaiao)1999 《澳門土生葡人作家作品裹的詞彙》,澳門大學出版中心。
    (瑞典)龍思泰 1997 《早期澳門史》,東方出版社。
    (葡)J.H.薩拉依瓦著 李均報、王全禮譯 1994 《葡萄牙簡史》,澳門文化司署與花山文藝出版社。
    (美)布龍菲爾德 1997 《語言論》 袁家骅、 趙世開、甘世福譯,商務印書館。
    蔡鴻生主編 1998 《澳門史與中西交通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曹志耘 1994 《語言差異與文化心理——中外語言的文化學透視》,河北人民出版社。
    曹志耘 2002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陳松岑 1989 《社會語言學導論》,商務印書館。
    陳松岑 1999 《語言變異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陳原 1983 《社會語言學》,學林出版社。
    程祥徽主编 1994 《澳門語言論集》,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程祥徽、黎運漢主編 1994 《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
    程祥徽主編 1998 《語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彙編》,澳門語言學會。
    
    程祥徽 2000 《中文回歸集》,香港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
    程祥徽、林佐瀚主编 2000 《語體與文體》澳門語言學會、澳門寫作學會出版.
    程祥徽、黄漢強主编 2003 《澳門文化、漢文化、中華文化與21世紀》,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戴慶廈 1993 《社會語言學教程》,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丁金國 1990 《語言學基礎》,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鄧景濱 2000 《澳門蓮系地名考》,澳門語言學會。
    郭銳 2002 《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商務印書館。
    郭熙 2004 《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何大章、繆鴻基 1993.10 《澳門地理》.澳門基金會。
    侯精一主编 1995、1996 《現代漢語方言音庫》,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德鴻 1996 《澳門新語》,澳門成人教育學會出版.
    黃翊、邵朝陽、龍裕琛等 1998 《澳門:語言博物館》,香港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
    李福麟编 1995 《澳門四個半世紀》,澳門松山學會。
    李鵬翥 1986 《澳門古今》,澳門星光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出版。
    李如龍 1993 《地名與語言學論集》,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李如龍主編 1999 《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向玉主编 2001 《中文公文寫作教程》,澳門理工學院和行政公職局聯合出版.
    劉羡冰 1994 《雙語精英與文化交流》,澳門基金會。
    劉羨冰 1999 《澳門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羡冰等 1999 《澳門今昔》,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劉羡冰、陳樹榮、王國強、冼為鏗编著 1999 《澳門今昔圖片》,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劉羡冰 2002 《世紀留痕——20世紀澳門教育大事誌》。
    羅常培 1989 《語言與文化》,語文出版社。
    馬克平主編 1994 《澳門三化論文集》,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馬克平主编 1994 《人口與文化》,澳門社會科學學會。
    錢穆 1988 《中國文化史》,三聯書店上海書店。
    蘇新春等著 2002 《漢語詞彙計量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湯開建 1999 《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中華書局.
    唐思 1998 《澳門風物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唐作藩 1991 《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陶原珂執行编委 1995 《澳門教育、歷史與文化論文集》,《學術研究》雜誌社出版.
    王建華 1990 《文化鏡象——人名》,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力 1972 《漢語音韻》,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王力 1983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香港萬海語言出版社。
    王文達 1999 《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
    魏美昌 1994 《澳門縱談》,澳門基金會.
    
    吳志良主編 1994 《東西方文化交流》,澳門基金會。
    冼為鏗 2004 《談文字說古今》第三、四集,澳門成人教育學會。
    肖遙天 1987 《中國人名的研究》,國際文化出版社。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 1997 《當代社會語言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新 1994 《澳門的視野》,澳門基金會。
    許嘉璐 1999 《語言文字學及其應用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于根元 1999 《語言應用論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鄒嘉彥、游汝傑 2001 《漢語與華人社會》,復旦大學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詹伯慧主編 2002 《廣東粵方言概要》,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聯芳主編 1987 《外國人的姓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清常 1990 《胡同及其他》,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清常 1997 《北京街巷名稱史話——社會語言學的再探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章文欽 1995 《澳門記略研究》,澳門基金會。
    張卓夫 2001 《澳門多語現象研究》,澳門寫作學會。
    周慶生主編 2001 《國外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進程》,語文出版社。
    周慶生主編 2003 《國家、民族與語言——語言政策國別研究》,語文出版社.
    鄭天祥、黄就順、張桂霞、鄧漢增著 1994 《澳門人口》,澳門基金會。
    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 1999 《比較法研究·澳門研究專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周玉忠、王輝主編 2004 《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理論與國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祝畹瑾 1985 《社會語言學譯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祝畹瑾编著 1992 《社會語言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劉芳輯、章文欽校1999.11 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下冊),澳門基金會。
    (義)利瑪竇(Matthaeus Ricci 1552—1610)、羅明堅(Michel Ruggiefi 1543—1606)1584《葡漢辭典》,商務印書館。
    (葡)貢薩維斯(J.A.Goncalves)1833 《漢洋合字彙》(Dicionafio China-Portuguez),Real Collegio do S.Jose。
    (葡)貢薩維斯(J.A.Goncalves)1834《洋漢合字彙》(Dicionario Portuguez-China),Real Collegio do S.Jose.
    澳門統計暨普查司 《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一五零零年至二零零零年)人口、社會及經濟探討》.
    澳門民政總署 2004 《澳門特別行政區街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2004.6 《澳門雜誌》,總第40期.
    澳門統計暨普查司 1997 《九六中期人口統計總體結果》。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 《2001人口普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