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督教与西南信教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1840-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的基督教在华传播高峰作为研究的历史背景,重点考察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文化“基督化”后对其法律文化的影响。本研究将宗教信仰视为文化的最深层部分看待,就基督教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的法律心理、权利意识、习惯法规范、纠纷解决机制等产生的影响进行宗教社会学和法学解读。
     基督教对西南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是按照“信仰皈依——文化‘基督化’——法律文化变化”的顺序次第进行的。从发生意义上来看,西南少数民族大规模信仰基督教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传教士们将“福音传到万邦”的宗教使命;(2)极度贫苦的生活境遇;(3)国家权力影响微弱;(4)传统文化解释力度不足。
     基督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策略与方法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影响,即“自下而上”的行动策略,具体表现为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国情采取的文字、教育、医疗、慈善传教的方法;二是内化影响,即文化“嫁接”的影响方式,具体表现为以基督教传说、神明替换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相应内容。但是这种内外结合的文化影响受到藏族的宗教势力和彝族的家支组织的抵制。
     基督教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是“由里及表”地展现出来的,沿着“法律心理——法律权利观念——习惯法规范——纠纷解决机制”的线路层层展开。前两层属于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即法律文化的观念意识层面;后两层属于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即与观念意识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层而。
     基督教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心理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激发个体意识觉醒。基督教从“受造”、“原罪”、“救赎”三个概念形成对个人的基本认识,产生破除鬼神迷信和突破社会限制的思想力量。二是推动国家观念的形成。西南信教少数民族原本国家意识淡漠,基督教“两城论”不仅划分了世俗政权与信仰团体的界限,而且赋予国家政权以神圣性。三是基督教导致法律观念的转捩。西南信教少数民族从基督教“律法书”与“圣约”观念中形成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西方传教士们从基督教义的要求出发,采取带领群众坚决与封建领主的残酷压迫与剥削斗争、施医布药、开设福利机构、反对自杀、购置土地并出佃给教民、创制文字等行为,切实维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生命权、财产权、平等权、良心自由和文化权利。通过传教士们多年的行为引领和观念倡导,西南信教少数民族逐渐实现了从“被救’到“自救”的转变,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
     基督教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影响,以基督教“十诫”和本土化“十诫”为总纲,分别对宗教礼仪、婚姻家庭、政治制度的习惯法进行了重构,以戒律形式禁止饮酒和吸食鸦片,并对公共卫生做出规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教民与非教民的新“群界”,引发了社会的新矛盾;在革除社会落后习俗的同时,也对西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造成伤害。
     基督教对信教少数民族纠纷解决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民间纠纷解决层面。在西南信教少数民族群体内,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逐渐被教会主导的机制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教规与习惯法在程序、权威、受案范围等方面发生调适。二是国家诉讼层面。随着“保教条款’的拓展,教会在国家诉讼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在信教群体内,则形成教会权威与国家司法权威的二元张力,并最终影响西南信教少数民族诉讼观念与诉讼选择的转变。
     由于我国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且文化、历史背景复杂,本研究未能涵盖所有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考察,难免挂一漏万。因此,本文尽可能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并尽量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当然,全面考察西南信教少数民族的工作绝非容易完成的,囿于时间、精力的有限,笔者不得不留下这一缺陷,期待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渐完善。
In the dissertation I take China's minorities as the survey region,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southwest area, and choose the climax of Christian Missions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s invasion of China,1840-1842)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key point of my research is to take religion as the deepest part of culture; I probe into the Christian's influences towards minoriti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s on the Legal Psychology, Right Consciousness, the Customary Law, and the Dispute Resolving Mechanism. To these aspects I will explain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sociology and the jurisprudence as well.
     The Christianity's influences on southwestern minorities'law follows this sequence:"Belief conversion—Christianization of culture—Legal culture modification". When we see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occurrenc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re must be four qualifications on the large scale Christianization in the minorities of southwestern China:1) the religious mission of preachers to "preach gospel to all nations";2) the extreme poverty in life3) the feeble influence of nation's right4) the weak expla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e can generalize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southwestern minorities in two aspects, which is influenced by Christian. The first aspect is the external influence, namely "bottomup model" strategic move. This can be manifested in the actual ways of preaching according to China's former specific situation on writing, education, medical treatment and charity; the second aspect, on the contrary, is the internal influence of "transculturation" which could be interpreted concretely in the content of the replacement in which Christian legend and the divinities takes the pl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inorities culture. However, the culture bears the influence from both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gets harsh resistance from both the religious pressure of Tibetans and the Yi tribes family groups.
     Christian has influences on legal culture in the disciples of southwester China's minorities. And this is revealed in a "from in and form" way, following a guideline of "Legal Psychology—Legal rights Perception--Customary Law--Dispute Resolving Mechanism". The first two levels belongs to deep structure of legal culture, which is the level of ideal consciousness in legal culture; while the later two levels could be sorted into surface structure of legal culture,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level corresponds ideal consciousness to Legal Norm, Legal System and Legal Orgs.
     The influences can be concludes in three aspects, which Christianity has on disciples southwestern minorities. The first level lies in the stimulation of individual's conscious awakening. With the help of three concepts in Christian, namely "created""sin""redemption", one can form the basic cognition of oneself, so as to form powerful ideological force to break down ideas of immortal and liberate from social restriction. The second aspect is to impel the formation of nation conception. The minority's discipl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have had weak nation consciousness, while the theory of "city of God" in Christian endues nation with divinity; in the meantime it marks off the bounds of worldly regime and faith community. Therefore, people's thought can be changed in this way. The third aspect is that Christian can lead the transition in sense of law. The minority's disciples get basic sense of law from "Torah" and "Covenant" in Christian.
     Preachers from west comply with the doctrine of Christianity; they lead people fighting against cruel oppression of feudatory; offering people with free medical care; founding welfare institution; opposing suicide; purchasing land and renting it to people; creating characters. In this way, southwestern minorities'rights are maintained by preachers. Among which is life right, property right, equal right, cultural rights and freedom of conscience. After the long persistent efforts of western preachers, discipl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be saved" to "save oneself" gradually and begin to take their own rights seriously.
     The influences of Christian on southwestern minorities' customary law could be analyzed as the following:it t takes "Ten Commandments" in Christian and "ten commandments" in mainland as the general outline, reconstructs customary law especially on religious rituals, marriage and family, political system. Alcohol and opium is forbidden by Christian, it also makes restrictions on public health. However, during this process there rises a new boundary between the disciples and common people and new opposition makes its appearance. While in the same time with abolishment of old conventions, the splendid culture of southwestern minorities is hurt, too.
     The influences of Christian on Dispute Resolving Mechanism could be elaborated in two levels. First level is resolving dispute among people. In the disciples of southwestern minorities, the traditional Dispute Resolving Mechanism is substituted by the mechanism supported by church. In this procession, canon modifies with customary law on procedure, authority, and scopes of accepting cases. The second level is the level of national litig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rms of "Patronatus missionum", church takes a particular position in national litigation. In the eyes of disciples, the authority of church and country shares binary forces, and this leads the final transition of lawsuit idea and lawsuit options.
     Owing to the large number of disciples in minorities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e complex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I couldn't do entire the research on legal culture in minorities of southwestern China, so in this dissertation, I choose the typical area and nationality and try my best to provide universal explanations. As we all know, it's definitely no easy work to investigate minoriti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comprehensively, with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energy. I have to leave this defect, and I'm looking forward to complete this research little by little in future study.
引文
①于建嵘:《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合法化研究》,《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3/4期。
    ②程伟礼:《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①[美]Susan Finder:《美国的法律文化观点》,郭宝平泽,《中外法学》1989年第1期。
    ②[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227页。
    ③同上注。
    ④[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⑤同上注。
    ①[苏]C·C·阿列克谢耶夫:《法的一般理论》上册,黄良平等泽,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20页。
    ②转引自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6页。
    ③ Cotterrell.Roger(1997),"The Concept of Legal Culture",in David Nelken(ed.),Comparing Legal Cultures,Ashgate,Aldershot,pp.16-17.
    ①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②详见[意]戴维·奈尔肯:《法律文化概念运用中的三个问题》,载[荷]弗雷德·布鲁因斯马、[意]戴维·奈尔肯编,《法律文化之追寻》,明辉、李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4页。
    ③[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④[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⑤[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2—653页。
    ①关于世俗化理论在欧美社会学界有着众多的阐释,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开始提出了置疑,本文在此无意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详细的描述,仅围绕i方世俗化等相关理论中对于宗教在社会中结构性位置的内容进行介绍性的论述。
    ② Bruce, steve,1996. Religiou in the Modern Wrold,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9-16.
    ③丁仁杰:《当代台湾社会中的宗教浮现:以社会分化过程为焦点所做的初步考察》,《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1年第3期,第207-208页。
    ①[德]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⑤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01页。
    ①范丽珠:《社会的世俗化与宗教性在个体生命中的意义——宗教社会学有关现代宗教的理论探讨》,张一兵、周晓虹、周宪主编,《社会理论论丛》(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
    ②转引自张先清:《清前期天主教在华传播特点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①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自序’,第12页。
    ①[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中国回忆录》,耿异译,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②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年版。
    ①方慧、胡兴东:《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张志京:《试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四次传播中对法律文化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卷2010年第1期。
    ③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 《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①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第93页。
    ④据政府部门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基督教徒有70余万;然据教会人十统计,约有100万。这里采用教会人十的统计数。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第720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0页。
    ①转引自张先清:《清前期天主教在华传播特点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①《牛津基督教史》,第507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②赵天恩、庒婉芳:《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1949-1997》,中国福音会出版部1997年版,第5页。
    ① Lsobel-Kuhn:Nests Above The Abyss,published by China Inland Misson.
    ①《圣经·创世纪》3:1-3:24.
    ②[法]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钱曜诚等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22-223页。
    ③《圣经·罗马书》5:19。
    ④《圣经·创世纪》3:17-19。
    ⑤ R.Wardlow Thompson,Griffith John,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⑥[英]柏格里:《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62页。
    ⑦[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泽,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
    ①参见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第21-22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②转引自曹月如:《云南怒江漂像族基替教文化研究——以福贡县架科乡里吾底村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31、625、655页。
    ④[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70页。
    ⑤中央访问团二分团《怒江区宗教情况》,《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转引自秦和平:《基
    ①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②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19页。
    ④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⑤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⑥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册,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1页。
    ②《圣经·马太福音》22:21。
    ③林芊:《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清]赵翼《檐曝杂记》。转引自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②钱正兴等:《基督耶稣教传入潞西的经过及其活动》,《潞西县志通讯》第1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页。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①杨通儒等:《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0集,第76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3页。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42、636、697、693页。
    ①解幼荧、钟景贤等:《开阳县志稿》,1940年石印本,第9章,第54节,《宗教》第19页A。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②《镇宁县志》,卷2《宗教志》第10页A。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③周健钟:《法国传教士在安龙教区》,《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④结构教会志编写组《结构教会简史》,《贵州宗教史料》第1辑。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⑤杨明光《基督教循道公会传入威宁地区史略》,《贵州宗教史料》第2辑。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⑥《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第64—65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62页。
    ①澜沧前政府档案1935年第一区塘南乡乡长吴敦善呈文,抄件。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②贵州省档案馆藏1936年1月民政厅视察员田东屏关于石门坎教会情况报告。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③杨森:《促进边胞文化运动之意义》,《贵州省政府公报》第8卷第10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页。
    ①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③伍朋乐等:《我们对罗卜寨工作的意见和展望》,《边疆服务》第9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①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②根据我国著名的宗教史学者陈垣先生提出了“四期说”。第一个阶段始于唐代。于“会吕法难”受到牵连,从此儿近灭绝。第二个阶段为元代。由于这一时期传教活动依赖于元朝的保护,所以,1368年元朝被推翻以后,基督宗教也就销声匿迹了。第三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发展初见成效,然而好景不长,经过“礼仪之争”,基督宗教被清廷明令严禁。第四个阶段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这一时期,基督教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①陈建明:《抗战时期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载陈建明、刘家峰主编:《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391页。
    ② J.Huston Edgar,"Distributing:Mission Work on the Tibetan Marchs",The Chinese Recorder, Vol.54,No.7,July 1923,p.404.
    ③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④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379页。
    ⑤段琦著:《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6页。
    ①段琦著:《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7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第687、111、129页。
    ③《柏格里日记》,第214页,转引自林芊:《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④俞恩嗣:《云南省城中华圣公会圣约翰堂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7辑。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版,第497-498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下,第133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6页。
    ②转引自段琦著:《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9页。
    ③徐君:《近代天主教在康区的传播探析》,《史林》2004年第3期。
    ④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⑤黄庄毅:《杂谷脑游记》,《川边季刊》第1卷第2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⑥董泽荫:《英国人在茂县的传教活动》,茂汶县志编纂办公室《茂汶风物》第5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第372—38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版,第497-498页。
    ②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③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④张坦:《敬祖与敬主——儒教与基督教一种文化功能的比较》,载《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⑤钱宁:《厄莎、佛祖、耶稣》,《思想战线》1997年第4期。
    ①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②同上注。
    ③《圣经·罗马书》1:19
    ④[法]约翰·加尔文著:《基督教要义》,钱曜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52页。
    ⑤[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03页。
    ①“位格”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概念,其是指一个智慧生命的存在显现,可以被称为“生命中心”。每个人有且仅有一个位格,天使也是如此;人的位格又称为人格;而上帝有三个生命中心,即一个本体、三个位格,故称三位一体。最早用“位格”概念论证“三位一体”基督神学的是奥古斯丁 “我们相信父、子、圣灵是一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及统治者,‘父’不是‘子’,也不是‘圣灵’;‘圣灵’不是‘父’,也不是‘子’;三位一体是相互关联的三个位格,是有相等本质的合一。”
    ②《西南各少数民族皈依基督教五十年史》。转引自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①俞思敬:《云南边地教育问题与计划》第2章第1节。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
    ②张笏:《云南腾越之危机及其救济》,《新亚细亚》第9卷第5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页。
    ③钱宁:《厄莎、佛祖、耶稣》,《思想战线》1997年第4期。
    ①《教务教案档》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驻藏大臣景纹函文中附达赖喇嘛咨文。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②《教务教案档》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四川总督函文中附管理察木多粮务丹棱知县禀文。“商上”是西藏地方政府的旧译,关于这一问题参见《卫藏通志》。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③陈增辉编:《清末教案(第四册)》,耿升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3页。
    ①陈增辉编:《清末教案(第四册)》,耿升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6页。
    ②[法]施阿兰:《使华记》,袁传璋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80—81页。
    ③李亦人:《西康综览》,第182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① J.Huston Edgar,"The Centralizing,Civilizing,and Absorbing Power of Lamaism in Tibet",The Chinese Recorder,Vol.44,No.7,July 1913,p.420.
    ②近代彝族社会的一个明显特点,便是由家与家族组成的家支组织。家是指小农生产方式的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家与支的关系,家是源,支是流。有家即预示着支的分出,按照父系制,有儿之家,才能最终实现分支。一儿分出,即意味着一支的开始。支来源于家,又包含着家,最小的支为一家,与家重合,最大的支,可包括上百家。一般的支,由儿家乃至几十家组成。家与支的组合,即构成家支组织。
    ③刘吉西等编:《四川基督教》,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88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8页。
    ③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④[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52、174页。
    ②陈复初:《天主教在盐边的兴亡》,《攀枝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③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④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再版序言。
    ①《国语·周语下》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1页。
    ③《论语·宪问》
    ④转引自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①《圣经·罗马书》7:19。
    ②《圣经·约翰福音》8:34。
    ③《圣经·约翰一书》2:2。
    ④《圣经·歌罗西书》1:19-20。
    ⑤《圣经·以弗所书》1:6。
    ⑥[法]约翰·加尔文著:《基督教要义》,钱曜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14页。
    ①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8、136页。
    ②《圣经·创世纪》2:7。
    ①《圣经·诗篇》8:5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
    ③同上注,第405页。
    ④《圣经·创世纪》1:27。
    ⑤托马斯·文森特:《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释义》,王志勇译,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2006年版。
    ⑥同上注。
    ①同上注。
    ②《圣经·创世纪》3章4-6节。
    ③基督教所谓的“偶像崇拜”即是对基督教上帝之外其他任何神明、祖宗、人物、物品等的崇拜。
    ④《圣经·撒母耳记上》2章25节。
    ⑤《圣经·加拉太书》11章20-24节。
    ①《圣经·约翰福音》8:34。
    ②《圣经·罗马书》7:19。
    ③《圣经·以弗所书》3:9-11。
    ①《圣经·哥林多后书》5:17。
    ②《圣经·哥林多前书》2:9。
    ③傈僳族对于“蓄蛊人”的称呼。
    ④“阿益打”是傈僳族基督徒对当地基督教牧师的尊称。
    ①转引自曹月如:《云南怒江漂像族基替教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9年3月。
    ②李芳等《大定县志》,1985年大方县重印本,卷21,第549页。诗注:“鸡卜信巫,凡苗皆然。而仲家为最,往往以此破产。”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③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④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⑤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1页。
    ①陈宣良:《理性主义》,转引自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②《圣经·诗篇》48:1,8。
    ③[古罗马]奥古斯丁著:《上帝之城》上册,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8-579页。
    ④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61页。
    ⑤[古罗马]奥古斯丁著:《上帝之城》上册,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①《圣经·马太福音》22:21。
    ②曹月如:《云南怒江漂像族基替教文化研究——以福贡县架科乡里吾底村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9年。
    ③[古罗马]奥古斯丁著:《上帝之城》上册,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5页。
    ④同上注。
    ⑤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⑥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③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①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②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③《圣经·申命记》31:9-12。
    ①《圣经·约书亚记》1:7-8。
    ②《圣经·马太福音》25章41节, 《圣经·路加福音》3章10节,《圣经·以弗所书》5章6节,《圣经·雅歌》2章10节。
    ③《圣经·创世记》3章16-17节。
    ④《圣经·创世记》3章22节。
    ⑤[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22页。
    ①肖滨:《上帝·律法·宪政》,《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
    ①美国《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③《苗族简史》编写组编写:《苗族简史》(修订版),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③《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写:《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④[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75页。
    ①《圣经·马太福音》8:2-3。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72页。
    ③法国《人权宣言》第17条规定:“财产是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除非以合法形式建立的公共需要明确要求,且在公正补偿被事先支付的前提之下,任何财产皆不得受到剥夺。”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98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③《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二集)》,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出版,1986年版,第297页。
    ①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144页。
    ②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③杨学政等:《云南境内的世界三大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93页。
    ②《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第16—17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③汝灰:《西南寡小种族的传教问题》,《益世报》1939年3月28日、4月5日。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
    ④[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259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②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③[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①[美]凡赫尔斯玛:《加尔文传》,王兆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⑤[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3页。
    ①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74页。
    ①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载《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②《澜沧县外来宗教情况》,《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05-706页。
    ④同上注。
    ①古宝娟等:《苗族救星》,中国基督圣教书公会,1939年,第100—101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②杨汉先《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第11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70-571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432,456页。
    ②当前我国学界在使用习惯法一词时,其内涵与外延却存在着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认可说。我国现在通用的法理学教材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制定的法是成文法,国家认可的不成文法是习惯法。按照这种观点,除了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以外,其他的规范都不是法。(2)非国家认可的习惯法。一些学者明确论证了与我国现在通用的法理学教材相反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习惯法是指与国家法不是同一体系,相对于国家法,在国家没有完全控制或者没有必要深入控制的情况下存在的,即不是国家制定,也没有经过国家认可的,与国家法多元并存的社会规范体系。这种观点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国家认可的习惯法认为,指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规范的总和。这种观点的特点是没有将有外部强制力的规范与没有外部强制力的规范区别开来,认为所有的社会规范都是习惯法。狭义的非国家认可的习惯法,狭义的非国家认可的习惯法指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有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本文采取狭义的非国家认可的习惯法概念。
    ①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
    ①梁工等:《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35页。
    ②梁工等:《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136页。
    ③云南省编辑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④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⑤云南省编辑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②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③[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②杨约拿、窦桂生:《泸水基督教简况》,《怒江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转引自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①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66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03页。
    ③赵紫宸:《基督教伦理》,载《赵紫宸文集》(第一卷),第532页。
    ① T.C.Chao,The Appeal of Christianity to the Chinese Mind,p.378转引自赵十林、段琦主编:《基督教在中国:处境化的智慧》(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②[法]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于硕等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序言。
    ③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①王建民:《花苗的风俗习尚漫谈》,《边疆》第2卷第3—4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60页。
    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社会概况》(傈僳、佤、勒墨族调查材料之一),下册,第84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59页。
    ③《怒江区宗教情况》,《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59页。
    ①《怒江区宗教情况》,《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59页。
    ②陈国钧:《贵州安顺苗夷的宗教信仰》,《边政公论》第1卷第7—8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③杨通儒等:《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第76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①《关于迪麻洛乡天主教情况的调查报告》,1956年。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②《澜沧县外来宗教情况》,《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③《圣经·哥林多前书》10:23.
    ①《在中国西南部落中》,载《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5集,贵州民族研究所。转引自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③余庆远:《维西见闻录》,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2辑。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④梁之彦:《菖蒲桶地志资料细目》,1924年抄本,《生活》。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⑤一说酿酒的消费量占收获量的百分之五六十。参见《恕江傈傈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①《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生活·饮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②参见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引自《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第178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78页。
    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社会概况》(傈僳、怒、勒墨族调查材料之一),1957年,下册,第85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①郭家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木嘎区拉祜族嗜酒习俗问题研究》,《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③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页。
    ①《圣经·诗篇》18:26。
    ②李绍良:《榕江县乡土教材》,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第3章,第30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③《威宁县志》,卷14《风土志》第2页A。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④中华基督教长老会:《长老会在华经过史》,1943年抄本。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①宋伯胤等整理《怒江区文教卫生情况》,《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②《云南傈僳族及贡出福贡社会调查报告》,第64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③杨旭:《怒江区宗教调查》,1950年。引自《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第188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页。
    ④《瑞丽县基督教情况初步调查》。引自《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第188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页。
    ⑤《圣经·以赛亚书》54:5。
    ⑥《圣经·启示录》21:2。
    ①梁工等:《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②《中华竹枝词》第5册,第3570页。诗注:“卡尤仲家在贵阳、都匀、镇宁、普安随处皆有。妇人多美好,谓处女口囊。男未娶曰罗汉。孟春跳月,用彩布为小圆球如瓜,视欢者掷之,奔而不禁,嫁后乃绝。”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③《中华竹枝词》第5册,第3571页。诗注:“跳月俗同上。聘妇以姿色定身价,多者至牛四五十头。艮捞,饮酒也。花烛宴客,男女必唱歌彻夜。”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④李芳等《大定县志》,1985年大方县重印本,卷21,第548页。诗注:“仲家称女子为阿妹,男妇情稳,然后议婚,聘牛视女色为多寡。”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①《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社会概况》下册,第85、79页。托胡苦扒是教会内负责青年男女婚姻的管事,起监督和联系等作用。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社会概况》上册,第50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③《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1页。
    ②钱宁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载《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③《榕江县乡土教材》,《风俗》第35页。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④[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548页。
    ①王建民:《花苗的风俗习尚漫谈》,《边疆》第2卷第3-4期。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页。
    ②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载《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③佤族简史编写组:《佤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7-51页。
    ②方慧、胡兴东:《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③云南省编辑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④《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五集)》,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出版,1986年版,第282页。
    ⑤《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二集)》,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出版,1986年版,第298页。
    ①[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48页。
    ②方慧、胡兴东:《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③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25页。
    ④《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版,第376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①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4页。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05—706页。
    ①晏可佳:《中国天主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②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1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①顾裕禄:《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②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3页。
    ④周国华:《册亨县乡土志略》,1942年,《风俗习尚·宗教》。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⑤方慧、胡兴东:《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①(清)赵翼:《粤滇杂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转引自方慧、胡兴东:《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377页。
    ①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140页。
    ②[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③[英]柏格里著:《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①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②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1)阿绒甲措、噶玛降村、麦波:《藏族文化与康巴风情》,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陈建明、刘家峰主编:《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3)丁光训:《丁光训文集》,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4)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
    (7)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郭家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木嘎区拉祜族嗜酒习俗问题研究》,《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顾延龙主编:《李鸿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顾裕禄:《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4)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华林:《西南彝族历史档案》,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梁工等:《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8)刘吉西等编:《四川基督教》,巴蜀书社1992年版;
    (19)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版;
    (20)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2)缪家福:《世纪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5)秦家懿、孙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1997年版;
    (26)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孙国华主编:《法律基础理论》,中田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9)沈云龙:《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
    (30)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
    (31)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吴曾:《能改斋漫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3)邢福增、梁家麟:《五十年代三自运动的研究》,建道神学院1996年版;
    (34)徐永志:《融溶与冲突:清末民国边疆少数民族与基督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5)杨健吾:《康藏佛光》,巴蜀书社2004年版;
    (36)晏可佳:《中国天主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7)杨学政:《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8)杨学政、邢福增:《云南基督教传播及现状调查》,香港建道神学院2004年版;
    (39)杨学政等:《云南境内的世界三大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0)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年版;
    (41]赵士林、段琦主编:《基督教在中国:处境化的智慧》(下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42)赵士林、段琦主编:《基督教在中国:处境化的智慧》(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43)赵天恩、庄婉芳:《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1949-1997》,中国福音会出版部1997年版;
    (44)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6)张一兵、周晓虹、周宪主编:《社会理论论丛》(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关于基督教问题的四次谈话》,1950年5月2日—20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0)》第1册;
    (2)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宗教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二集)》,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出版,1986年版;
    (4)《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五集)》,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出版,1986年版;
    (5)《苗族简史》编写组编:《苗族简史》(修订版),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6)《恕江僳傈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7)佤族简史编写组:《佤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写:《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9)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云南省编辑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1)《彝族简史》编写组编:《彝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四册)》,耿升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五册)》,郭舜平等译,中华书局2003年版。
    (1)成先聪、陈廷湘:《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以医疗卫生事业为例》,《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程伟礼:《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3)陈义海:《施拉姆传播模式与明清之际基督教传播范式》,《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第26卷第2期;
    (4)段琦:《当代中国基督教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5)丁仁杰:《当代台湾社会中的宗教浮现:以社会分化过程为焦点所做的初步考察》,《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1年第3期;
    [6)方慧、胡兴东:《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7)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8)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9)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
    (10)林芊:《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1)梁治平:《比较法与比较文化》,《读书》1985年第9期;
    (12)秦和平:《滇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历史问题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13)钱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3期;
    (14)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15)钱宁:《厄莎、佛祖、耶稣》,《思想战线》1997年第4期;
    (16)肖滨:《上帝·律法·宪政》,《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
    (17)徐君:《近代天主教在康区的传播探析》,《史林》2004年第3期。
    (18)徐永志:《景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9)于建嵘:《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合法化研究》,《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3/4期;
    (20)张坦:《敬祖与敬主——儒教与基督教一种文化功能的比较》,《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1)张晓琼:《碰撞与冲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特征探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期;
    (22)张先清:《清前期天主教在华传播特点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23)张志京:《试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四次传播中对法律文化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0年第1期;
    (24)中国基督教会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六届、中国基督教协会第四届全体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0年9月22日一致通过的文件:《爱国爱教,同心迈向新世纪——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五十年的总结》,《天风》2000年10月。
    (1)[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册,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F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5)[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7][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凡赫尔斯玛:《加尔文传》,王兆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9)[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册;
    (10)[美]Susan Finder:《美国的法律文化观点》,郭宝平译,《中外法学》1989年第1期;
    (11)[法]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钱曜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4)[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法]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于硕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一中国回忆录》,耿异译,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17)[法]施阿兰:《使华记》,袁传璋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8][英]塞缪尔·克拉克:《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苏大龙等译,贵州民族研究所1985年版;
    (19)[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0)[英]柏格里:《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年版;
    (21)[英]托马斯·文森特:《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释义》,王志勇译,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2006年版;
    (2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德]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24)[德]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5)[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6)[苏]C·C·阿列克谢耶夫:《法的一般理论》上册,黄良平等译,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27)[荷]弗雷德·布鲁因斯马、[意]戴维·奈尔肯编,《法律文化之追寻》,明辉、李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 Cotterrell,Roger (1997), "The Concept of Legal Culture",in David Nelken (ed.), Comparing Legal Cultures, Ashgate,Aldershot, pp.13~32.
    ﹝2﹞ Cotterrell, Roger (2004), "Law in Culture", Ratio Juris 17, pp.1~14.
    ﹝3﹞ Cotterrell, Roger (2006a) Law, Culture and Society: Legal Ideas in the Mirror of Social Theory, Ashgate, Aldershot.
    ﹝4﹞ Cotterrell, Roger (2006b), "Culture, Comparison, Community,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Law in Context 2, pp. 1~10.
    ﹝5﹞ Friedman Lawrence M. (1994), "Is there a Modern Legal Culture?" Ratio Juris 117.
    ﹝6﹞ J.Huston Edgar, "Distributing: Mission Work on the Tibetan Marchs",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54, No.7, July 1923, p.404.
    ﹝7﹞ J.Huston Edgar, "The Centralizing, Civilizing, and Absorbing Power of Lamaism in Tibet",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44, No.7, July 1913, p.420.
    ﹝8﹞ L-Friedman,"Leg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6(1969), p·34.
    ﹝9﹞ Lsobel·Kuhn: Nests above The Abyss,published by China Inland Misson.
    ﹝10﹞ Nelken David(1994),"Whom can you Trust?" in David Nelken(ed.), The Futures of Criminology, London, Saga, pp.220~242.
    ﹝11﹞ Nelken David (2004), "Using the concept of legal culture", in Australian Journal of Legal Philosphy 2004, pp. 1~28.
    [12]Ralph R.Covell "The Liberating Gospel in China" P228, Baker Book s Hous Company, Michigan, 1990.
    (1)《圣经》(和合本);
    (2)《论语》;
    (3)《尚书》;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宗教概况·基督教》http://www.scio.gov.cn/,2011年12月12日最后访问;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宗教概况·天主教》http://www.scio.gov.cn/,2011年12月12日最后访问;
    (6)曹月如:《云南怒江漂像族基替教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