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冯契广义认识论核心环节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观冯契先生一生的哲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大体都是围绕智慧的探索而进行的,建立了以广义认识论为核心的哲学智慧的学说。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哲学思想,努力培养真善美统一发展的自由人格和德性,克服知识和智慧的脱节、科学与人生、理智与情感的不协调,是他毕生的追求。智慧是什么?人究竟能否达到智慧?怎么达到智慧?冯契先生于1944年发表的《智慧》一文中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且把智慧称为认识,让它与知识和意见鼎立。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冯契先生将智慧视为认识的一部分,是其“广义认识论”的最突出的创新点之一,他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运动,追寻智慧,则应该从广义认识论开始,以广义认识论的视域来考察智慧。冯契先生通过对中外哲学史的概括提炼,他以为:“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有四个,即: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理论思维能否把握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如何培养?”我们分析冯契先生的论断,可以看出,这四个问题的前两个问题是知识经验领域的问题,而后两个问题是智慧领域的问题。在我看来,冯契先生之所以能够这样思考问题,是因为他饱经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同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染,在其追寻智慧的过程中,包含了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追求智慧时神秘主义的批判,又包含了对人类追寻智慧的科学性探讨。冯契先生眼里的“智慧”是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两次飞跃,他引用了唯识宗的哲学术语“转识成智”来形象地描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并对知识上升为智慧的“转识成智”的过程做了更为侧重的讨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冯契先生这里,追寻智慧和追寻自由是一致的,智慧与自由是互为前提、互为表现的。本文重点在于通过以冯契先生提出的广义认识论为视域,来探寻知识上升为智慧的“转识成智”的理论基础、环节和方法,来阐明自己对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的认识和把握。
Throughout the whole life of Mr. Feng Qi, his philosophy research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generally carried out around the wisdom of exploration,established a 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ical wisdom doctrine which take the generalized epistemology as the core.The pursuit of a unified philosophy that truth,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 free personality and moral which developed centralized in the truth,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o overcome the disjun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and the inharmonious between science and life, these above are his lifelong pursuit. What is wisdom? Whether people realize wisdom or not? How to realize wisdom? Mr. Feng Qi had a preliminary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n his paper called“wisdom”which published in 1944:“and he named the wisdom as cognition, and be equal with knowledge and view. View is‘in my opinion’, knowledge is‘with the view of the matter’, and wisdom is‘with the view of ethic’.”Mr. Feng Qi take the wisdom as a part of cognition, this is one of his most outstanding innovation of“extended epistemology”, in his view,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is a movement from ignorance to knowledge and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searching for wisdom should start with the general epistemology, to examine the wisdom with the area of general epistemology. Through the generalized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home and foreign, Mr. Feng Qi thought:“There are four main problems of epistemology, namely: whether objective sense can be materializd? Whether theoretical thought can grasp the general and effective regularitary knowledge? Whether Logical thinking can grasp the specific truth (the world unity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How to train people’s ideal or free personality?”Through our analysis of Feng Qi’s thesis, we can see that the first two questions belong to the field of the knowledge, and then the last two questions belong to the field of wisdom. In my opinion, Mr. Feng Qi was able to think like that, it’s because he swallowe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meanwhile with the infec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process of his pursuit of wisdom not only includes criticizing to mysticism when people’s pursuit of wisdom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but also contains the scientific study in the human pursuit of wisdom. In Mr. Feng Qi’s eyes, the“wisdom”experienced two leaps from ignorance to knowledge, then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he cited the philosophy term of“turn knowledge into wisdom”to describe transformation from knowledge into wisdom. And he did a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for the process of“turn knowledge into wisdom”which from knowledge up to wisdom.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at here in Mr. Feng Qi, to seek wisdom and to pursuit of freedom is the same, wisdom and freedom is prerequisite for each other, and also performance for each other.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basis, links and methods of the“turn knowledge into wisdom”through Mr. Feng Qi’s general theory, then to clarify the writer’s own view and understanding to Mr. Feng Qi's“wisdom doctrine”.
引文
①参见高敏著:《认知的界限和求通的智慧——论冯契先生的广义认识论》
    ①彭漪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对冯契一个哲学命题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①彭漪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对冯契一个哲学命题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2]金岳霖著:《金岳霖文集》第2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3]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4]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5]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6]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7]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8]冯契著:《智慧的探索?补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9]冯契著:《智慧的探索?补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0]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11]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
    [12]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13]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14]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15]冯契著:《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16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17]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18]杨国荣著:《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9] [英]大卫?休谟著:《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6页。
    [20]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页。
    [21]金岳霖著:《知识论》,商务印书馆第229~232页。
    [22]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23]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24]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25]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
    [26]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27]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28]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
    [29]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4页。
    [30]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
    [31]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2页。
    [32]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6页。
    [33]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2页。
    [34]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
    [35]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2页。
    [36]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页。
    [37]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页。
    [38]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7页。
    [39]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40]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425页。
    [41]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5页。
    [42]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9页。
    [43]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9页。
    [44]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6页。
    [45]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46]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47]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48]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49]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其他参考文献
    [50]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2]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3]冯契.《智慧的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4]冯契.《智慧的探索补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5]冯契.《哲学讲演录哲学通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6]金岳霖.《论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7]金岳霖.《知识论》[M].商务印书馆,1983.
    [58]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59]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毛泽东选集》[M].第1—5卷,1977.
    [60]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1]亨利E阿利森,陈虎平译.《康德的自由理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62]杨祖陶、邓晓芒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人民出版社,2001.
    [63]邓晓芒著.《康德哲学演讲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4]王向清.《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湘潭大学出版社
    [65]彭漪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对冯契一个哲学命题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66]贡华南.《知识与存在——对中国近现代知识论的存在论考察》[M].学林出版社,2004.
    [67]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理论、方法和德性——纪念冯契》[M].学林出版社,1996.
    [68]杨国荣.《知识与智慧——冯契哲学研究论文集(1996-200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69]杨国荣.《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0]潘德荣.《知识与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建系20周.纪念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1]奥特弗里德贺费(德)译者郭大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Kants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M].人民出版社,2008.
    [72]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4]郑文彬译《人文科学认识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5]胡军.《知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6]寇鹏程.《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马克思主义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 [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77]张祥龙、杜小真汤一介(编).《现象学思潮在中国/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8]胡伟希.《转识成智——清华学派与20世纪中国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9]杨国荣.知识与智慧——冯契先生的哲学思索[J].哲学研究,1995(12).
    [80]陈卫平.智慧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论冯契的哲学史研究[J].学术月刊,1996(3).
    [81]高瑞泉.“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冯契先生“智慧说”初论[J].学术月刊,1997(3).
    [82]高瑞泉.把握民族精神的主流—论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J].哲学研究,1996(4).
    [83]成中英.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论思考: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J].学术月刊,1997(3).
    [84]邓晓芒.补上“实践唯物论”的缺环——论感性对客观世界的本体论证明.学术月刊[J],1997(3).
    [85]郭齐永.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J].人文论丛,1998.
    [86]张志军.冯契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1.1
    [87]汤一介.读冯契同志智慧说三篇导论[J].学术月刊,1995.(6).
    [88]胡伟希.哲学究竟是什么—智慧的探索读后兼对冯契先生的怀念[J].学术月刊,1995(6)。
    [89]张天飞.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J].学术月刊,1995(9).
    [90]童世骏.冯契和西方哲学[J].学术月刊,1996(3).
    [91]何萍、李维武.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可贵探索一冯契先生智慧说三篇导论初探[J].学术月刊,1996(3).
    [92]吴根友.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说浅绎[J].学术月刊,1996(3).
    [93]任剑涛.向德性伦理回归——解读“化理论为德性”[J].学术月刊,1997(3)。
    [94]柴文华.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J].哲学研究,1997(2).
    [95]朱德生.读冯契智慧说三篇有感[J].哲学研究,1997(5).吴根友.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申论[J].哲学研究,1997.
    [96]陈晓龙.转识成智——冯契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沉思[J].哲学研究,1997(11).
    [97]丁祯彦.在几个问题上冯契对金岳霖的继承、引申和发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6).
    [98]丁祯彦、晋荣东.略论冯契对“转识成智”问题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2).
    [99]郁振华.冯契和清华学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1996(2).
    [100]晋荣东.1995.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6(7).
    [101]高敏.《认知的界限和求通的智慧——论冯契先生的广义认识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