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职业中专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财经类职业中专语文作为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不仅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而且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而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策略单一,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财经类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既具有整个中职教育中的“共性”,又独有财经类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个性”,如相对于其它职业中专,其教学对象语文基础相对较好、受重视程度较高等“个性”。在这种背景下专门探讨财经类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策略,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虽然职业中专语文教师也在进行教学改革,但是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效果还是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所以作为财经类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对财经类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对财经类职业中专语文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提出了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原则,并根据上述原则提出了如下五个策略: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反馈原理,保持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上述原则和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深化财经类职业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VTSS) education assumes the double missions, which are the cultural basis and th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Chinese teaching as required course for Vocational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for Finance and Economics (VTSSFE) , it has not only the special subject character but also humanity and literature character. But the mode and method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ignores the subjectivity and positivity, resulting in the low teaching efficiency, disliking studying of the students, lacking the go-aheadism and positivity of studying, and being difficult for enhancing teaching quality. VTSSFE has not only the same property but the special property, such as which include the better base for teaching object, and being regarded etc.. Base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ere are special meaning for exploring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teaching, since it is not only concerned enhancing Chinese teaching quality but als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ether has been held entirely. Although the teachers of the VTSS are also processing teaching reform, do not thinking much of teaching strategy study, the Chinese teaching effects do not get improvement in depth. As the Chinese teacher VTSSF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teaching strategy for Chinese teaching of VTSS.
     Through developing the study on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VTSSFE, the practice principals and methods have been explored preliminary as followings: Utilizing feeling theory to call out the interest of studying Chinese;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s to inspire the potentials of studying; Improving the method of teaching to increase the studying efficiency; strengthening instruct of studying method to plant self-study ability; Using the feedback principals to keep the studying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class teaching should follow inspiring principle, mainly body principle, otherness principle, practice principle and developing principle, and let the student nurturance the good studying habit, and urge the student to actively study, and increase the Chinese attainments, and finally form the well ability for Chinese, and let the students get the basic quality and ability for meeting the vocational position need, and making the base for the following professional study and the future vocational ability developing.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thesi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of VTSS for finance and economics
引文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
    [1]陈献兰.试论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时代特点、自身特色和观念变革.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一期
    [1]周庆元.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06
    [1]王松泉.《语文教学原则新论》.《中学语文》.2000年第(4-5)期
    [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7.
    [2]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5.
    [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6.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6.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7.
    [1]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8.
    [1]教育部.教学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7月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5]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赵厚玉.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中央教育出版社,2003.19.
    [1]龚宏富.论银行柜员职业素质的培育.浙江金融.2007.06,61.
    [1]孙月娟.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第16期24页
    [1]胡祥发.自主性学习的特征及方法.云南电大学报.2003年9月第五卷第三期40页.
    [1]参见陈献兰.试论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时代特点、自身特色利观念变革.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一期
    [1]参见郑红.让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亮出自己的特色来.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年147期145页
    [1]燕国材、马家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
    [2]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沈德立、高玉祥,《兴趣与成才》,新蕾出版社,1990年6月。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9月。
    [6]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马爱莲,《需要层次理论与激发学习兴趣》,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月。
    [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曹明海,《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10]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1]宋其羲,《语文教学美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3]陈斌、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5。
    [14]潘庆玉,《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评析》,山东教育科研,2000(6)。
    [15]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6]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5)。
    [17]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81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9]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1]李涛,《教学幽默新论》,教学理论与实践,2000(4)。
    [22]刘风采,《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语文教学论文选辑,河北新闻出版,1992年8月(内部资料)。
    [23]胡亚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4]周春梅,《新时期财会人员素质与能力》,集团经济研究杂志。
    [25]孙月娟,《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第16期。
    [26]林惠,《关于中职语文教改的探讨》,福建轻纺,2005年8月第8期。
    [27]吕创辉,《紧扣专业实际,强化语文教学》,卫生职业教育,2006(21)。
    [28]韩天菊,《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教材教法,2005.5。
    [29]郑红,《让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亮出自己的特色来》,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2006年第12卷总第147期。
    [30]张春艳,《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内容、新方法》,2007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
    [31]任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观念》,卫生职业教育,2006。
    [3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版。
    [36]马笑霞,《语文教学,ON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蔡起福编著,《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38]刘德恩,《职业教育,0N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王军伟主编,《面向2l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0]姜惠主编,《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2]杨青松,《教学艺术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3]李珉主编,《普通话口语交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吕成玉,《职高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4期。
    [46]王永涛,《职教者:请给学生客观的评价》,《职教通讯》2003年第8期。
    [47]朱丹,《语文性质需修正,职教特色应落实一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5期。1
    [48]陈湘芬,《谈如何激发职业中专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S1期53-54。
    [49]梁红,《职业中专阅读教学方法改革》,文教资料2006年10期118.119。
    [50]虞琴珠,《培养中专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77-78。
    [51]陈梅,《中专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广西粮食经济,2003年01期40-41。
    [52]王海钢,《研究性学习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64-65。
    [53]柏益群,《中专语文教学的拓展原则》,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2期198.199。
    [54]陈萍萍,《谈中专生语文课堂学习方法的建立》,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2期33。
    [55]易忠伟,《中专语文单元教学之浅见》,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8期54。
    [56]罗晓明,《打破尴尬,塑造中专语文课堂魅力》,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8期142-143。
    [57]许亦舟,《谈提高中专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67。
    [58]郭虎妹,《中专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15期121.122。
    [59]杨学吴、杨学英,《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S2期66。
    [6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61]王安琳,《论中学语文学习策略》,《丹东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6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63]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179页。
    [64]陈红、林良爽,《职高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中等职业教育,2004,(4):40。
    [6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6。
    [66]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
    [67]刘国正,《实和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14。
    [68]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69]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
    [70]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71]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72]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主编《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73]张定远主编,《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粹》,语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74]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75]王力,《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7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1·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77]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8]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79](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0]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1(2)
    [81]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
    [8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83]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84]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5]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
    [86]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87]王晨、徐同主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希望出版社,1980年。
    [88]应文涌,《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9]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中国远程教育,2002(10)
    [90]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