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历史转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混乱,文化环境复杂。学术起甚大变化,儒家衰微,老庄学说盛行,玄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时之时风即为“清谈之风”。士大夫们围绕着言、意、象展开抽象学理的探讨。由人物品题发展而来的美学探讨也随之兴起,进而在人论、画论、书论、文论等艺事方面展开有意义的思辨和品藻。由魏晋时期积淀了带有“人格之自然化”倾向的品评语辞,进而在南北朝时期这种习尚发生了转化,以士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开始自觉地将“积淀”转向“自然之人格化”,并展开艺事品评。表现在书法方面的画论由齐梁间开始兴起,并且是围绕着“二王”而展开的,形成“王书书学系统”并构成了品评传统及融合儒、道文化精髓的“中庸”、“兼善”的品评观。随着儒家礼乐文化在齐梁间逐渐恢复,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得以为皇室重视,至唐太宗“大王”书风演为书学正统,重视书法,科举考试要求“楷法遒美”,“皆得正详”,形成初唐时期的书法风潮,但“王政统治”而“倡儒学、树人伦”的潜台词是无法回避的,强有力的皇权推动,使得书法成为“礼法”之下的艺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书法“楷书”书体演变的逐渐稳定,以及期间一些重要的书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例如,欧阳询、虞世南等,由此唐代书法“尚法”风格形成。每一个语辞都可以被赋予很多不同的含义,有时一个语辞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观念。本文希望借助语言行为学、史学以及社会学等考察方式能够进入书法史的内核中,进行有意义的思辨,对唐代书法“尚法”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并希望从中得到有益的收获,从中理解书法演变轨迹中“动人心弦”的点点滴滴。
Wei and Jin Dynasty period, Chinese political was confus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complicated. The academic since very big variety, Confucianism on the decline, the old Chuang theory was widely accepted, the metaphysics occupied a governance position. At this time this atmosphere called the Qing tan zhi feng. Scholar bureaucrats around the speech and idea, image launched the study of abstract academic theories. From person article development since then of the esthetics inquire into also immediately rising and then talk about at comments on figure and painting as well as book. The Wei Jin period accumulated to inclining the criticize language, which meant the nature of character turns, then this kind of vogue took place to convert during the period of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With scholar bureaucrats for the representative's elite stratum started aware of self the ground converting direction the accumulated classical rule to nature of personify and launched to criticize matters. In painting of calligraphy tell about from the Qi and Liang period, and was a circumambience of Er Wang (Wang Xi Zhi and Wang Xian Zhi), which formed the Wang’s standard of calligraphy as well as culture views, such as a criticize tradition,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spirits, the benefi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Along with Confucianism civility culture at Qi and Liang period gradual instauration, the function of art, which became the culture, helped ethical relation, could be imperial house's value. Tang Taizong Emperior believed in the standard of Da Wang’s calligraphy to play to an orthodox tradition for calligraphy.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requested Kai Fa Qiu Zheng and Jie De Zheng Xiang, which formed beginning period Tang's calligraphy unrest, but under powerful emperor right pushed, made the calligraphy became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and the legal system under the art. From Wei and Jin Dynasty, the Regular Script chirography turned into gradual stability, and in this period the push function had by some important calligraphists, for example, Ou yangxun, Yu shinan, etc., from here Tang’s calligraphy fashion formed.
     Each norm can be given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 sometimes a norm probably forms an idea of mode of thinking and a conception of understanding thing. This text hopes to ask for help of language behavior,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s such as historiography and sociology etc. It can get into a calligraphy history inside pit and carry on meaningfully thinking and discuss on a stud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still method style in Tang Dynasty, and hope to get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rom it, from in the comprehension the calligraphy turn into a track a little bit moving intravenous drops.
引文
1李宏:《瓦萨里<名人传>中的艺格敷词及其传统渊源》,见《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
    2同上。注,毕斐教授认为:“‘ekphrasis’应属于西方古典文学史的范畴”。
    3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大众文化》,见颜娟英主编《美术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04—105页。
    4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之《人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1页。
    5同上,第19页。
    6注:汉魏之际选官为察举征辟,多以民间清议评论为准,“有名者入青云,无名者委沟渠。
    7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3页。
    8同上,第181页。
    9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之《言意之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20页。
    10王晓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7页。
    11注:此处刘昞之意“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相比较,其中差别甚为微妙,刘昞注:“言者,心之状也。故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长短经》引‘褊’做‘偏’)。”由此言辞表达之“缓”、“急”和人物性格的“恕”、“偏”相连,进而性格又人物之神情、相貌相表里,从而体现出“言”、“行”和“形”的整体图景,构成了言辞表达和人物品题的对应关系。而“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则在于说明言辞、表达“心”之所感所想相一致;“书”即文字,文字的书写形态和构成方式事实上则构成了人们的“时代心理图景”。由此可以见出汉魏之际对“言”之观念已扬雄时有了内在学理上的不同。王晓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中华书局,2008年,第75页。
    12实际上,“名教”是指整个社会统治者以其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对个人的为人处世方面的追求名誉的心理,来达到进行政治统治的目的,所以名教意识是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见宁稼雨著《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7页。
    1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283页。
    
    14王晓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中华书局,2008年3月第一版,第65页。
    15同上,第74-76页。
    16同上,第77页。
    
    17王晓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中华书局,2008年3月第一版,第80页。
    18注:其中惟有“气”不属于此列。但气似可解为人之精神。
    19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20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第72页。
    21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101页。
    22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曹意强、周书田译《理想偶像》之《普通知识的传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9-10页。
    23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清谈之关系》,见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24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358页。
    25转引自,王晓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7页。
    26同上,第47页。
    27宁稼雨著《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8年3月第一版,第212页。
    28同上,第187页。
    29邵宏:《人物鉴识人物画品评》,见《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02.2,第28页。
    30注:得体——只要符合主题的需要,无论古代用法还是现代用法都是适宜的。这就是所谓的得体(decorun)原则。得体原则是古代作家们就风格问题提出的核心概念,可以将其解释为风格要合乎场合的适宜原则。见邵宏著《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33页。
    31注:孙兴公,绰(公元314—371)。[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標注,《世说新语较笺》,中华书局,2006年第465页。孙兴公,绰(公元314—371)。
    32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9-20页。
    33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第119页。
    34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荣宝斋出版社编2007年11月第1版,第169页。
    35王晓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中华书局,2008年3月第一版,第64-65页。
    
    39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年12月初版,第90页。
    40此中关系,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表一。
    41宁稼雨著《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8年3月第一版,第89页。
    42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46页。
    43参阅[美]韦勒克著,张金言译《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22页。
    44章祖安:《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序》,见[日]河内利志著,承春先译《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6页。
    45 [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8转引自,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27-28页。
    49兴膳宏:《寄河内利治著<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见[日]河内利治著,承春先译《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2页。
    50宁稼雨著《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8年,第129页。
    51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之《言意之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21页。
    52详见第三章,第三节。
    53详见本章,第二节。
    54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46页。
    55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年12月初版第120页。
    56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47页。
    59陈振濂主编《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39页。
    60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曹意强、周书田译《理想偶像》之《译者序》第29页。
    61同上。
    62注:(东晋370-420年;王羲之307—365年;王献之344—388年;梁武帝及其臣下;唐太宗599—649及其臣下)。
    63注:由于本文是关于书法品评理论的探讨,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讨论不做深入剖析。
    64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第123页。
    65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68页。
    66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47页。
    67同上,第20页。
    68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第348页。
    69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50页。
    70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50页。
    71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七十七(《御览》五百九十),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版。
    72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69页。
    73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王僧虔列传》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一版,第591页。
    74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2页。
    75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九月第二版,第348页。
    76杨照明《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版。
    77梁啓雄《荀子简释·天论》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1月版。
    78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68页。
    79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2页。
    80同上,第60页。
    81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0页。
    82陈振濂《书法理论发展史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1页。
    83注:王僧虔《论书》载:“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页
    8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62页。
    85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荣宝斋出版社编2007年11月第1版,第170页。
    86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荣宝斋出版社编2007年11月第1版,第170页。
    87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73—75页。
    88注:瓦萨里《名人传》中的“ekphrasis”,范景中教授建议按照音译的方式译为“艺格敷词”。
    89陈振濂著,《书法理论发展史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90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75页。
    91钟嵘《诗品》,转引自,宁稼雨著《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8页。
    92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75页。
    93同上。
    94《南史·袁湛列传》载:“(袁昂)仕齐为吴兴太守,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位司空。卒谥穆正。”见[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697页。
    95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57页。
    96同上,第71页。
    97同上,第81页。
    98陈振濂著《书法理论发展史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99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88页。
    100陈振濂著《书法理论发展史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101宁稼雨著《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一版,第69页。
    102参阅[美]雷内·韦勒克著,张今言译《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20页。
    103俞剑华编《历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第347页。
    104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2页。
    105见本文,第三章,第一节。
    106同104,第78页。
    107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80页。
    108同上,第31页。
    109孔仲温著《玉篇俗字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2000年7月初版,第10页。
    110引自本文第三章,第二节。
    
    111陈振濂著《书法理论发展史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112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90页。
    113同111,第73页。
    114同112,第93页。
    115俞剑华编《历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第371页。
    116注:彦悰注为刘褒,应从《历代名画记》作刘孝师,见俞剑华编《历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第347页。
    117同上,第347页。
    118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05页。
    119同上,第106页。
    120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09页。
    121同上,第111页。
    122同上,第113页。
    123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70页。
    124陈振濂著《书法理论发展史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125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卷四,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26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21—122页。
    127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18页。
    129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20页。
    130同上,第110页。
    131同上,第192页。
    132杨树达著《论语疏证·述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第156页。
    133雷德侯著,许亚民译,毕斐校《米芾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49页。
    134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卷五,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35马宗霍撰《书林藻鉴·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136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28—229页。
    137王弼译注、楼宇烈解《道德经·冲和章》,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版。
    138 [唐]房玄龄撰《晋书·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一版,第2098页。
    139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71页。
    140邵宏著《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37页。
    141张广达著《文本图像文化流传》(总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3页。
    142《理想偶像》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曹意强周书田译译者序第19页。
    144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第123页。
    145陈振濂主编《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35页。
    146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6年1月第一版,第7页。
    147同上,第9页。
    148同上,第10页。
    149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一版,第2098—2099页。
    150《晋书·许迈传》云:许迈(300—348),字叔玄,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父母既终,乃遣妇孙氏还家,遂携其同志遍游名山焉。初采药于桐庐县之桓山,饵术涉三年,时欲断谷。以此山近人,不得专一,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见者,登楼语,以此为乐。常服气,一气千余息。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羲之自为之传,述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一版,第2102页。
    151同上,第2106页。
    152同上,第2101页。
    153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932页。
    154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34页。
    155同上,第36页。
    156注:“不过五世纪中期前后风气逆转。此后偏重王羲之风格,以为典范,过于其子。见,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45页。
    157《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十四载王僧虔:“泰始中,出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由此可见王僧虔于书法一道非泛泛之辈。[唐]李延寿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931页。
    
    158挚虞《文章流别论》,见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七十七,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版。
    159 [唐]李延寿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594—595页。
    160同上,第595页。
    161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595页。
    162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593页。
    163参阅范景中《虞龢及其著作》一文中关于虞龢生平的表述。《新美术》,中国美院出版社,1992第2期,第56页
    164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718页。
    165同上,第1757页。
    166同上,第711页。
    167同上,第716页。
    168同上,第718页。
    169《金刚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法华经.法师品》中说道:“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放光般若经》、《瑜伽师地论》亦云:“书写”不仅于“十法行”中居首位,而且行此十法能远离魔害,得天龙护卫,不久当得菩提。
    170高文强:《论永明士人对尚俗审美观之接受佛教之关系》,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2005年。
    171 [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通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435页。
    172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文学传》,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一版,第908页。
    173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1月第一版,第253页。
    
    174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见《船山遗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4702页。
    175参阅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年12月初版,第122页。
    176同上,第125页。
    177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45页。
    178转引自,王元军著《唐代书法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134页。
    179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通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435页。
    180王瑶《魏晋诗人的隐逸思想》,见张国风编《清华学者论文学——<新生报>副刊<语言文学>》选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36页。
    18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年版,第94页。
    182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大众文化》,见颜娟英主编《美术考古》,2005年5月第一版,第104—105页。
    183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1页。
    184详细论述见本章第一节。
    185唐长孺《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见《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页。
    186 [唐]李延寿撰《南史·王球传》,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630页。
    187转引自王瑶《魏晋诗人的隐逸思想》,见张国风编《清华学者论文学——<新生报>副刊<语言文学>选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36页。
    188《宋书·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一版,第533页。
    189《南史·王俭传》,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一版,第590页。
    190《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一版,第697页。
    191 [唐]李延寿撰《南史·王僧孺传》,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一版,第1459页。
    192 [唐]魏征、令狐德棻等撰《隋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一版,第1730页。
    193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五十三,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版。
    194 [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时序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617页。
    195《阁下法帖》十卷,淳化中朝廷所集,其中吊丧问疾,人多疑之。比见刊误,乃唐国子祭酒李涪所撰。赵令畤著《侯鲭录》见《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第44页。
    196王利器《颜氏家训?杂艺篇》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三版,第567页。
    197同上,第568页。
    198同上,第572页。
    199欧阳修《集古录》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一版,第128页。
    200沈尹默著《书法论》,上海书画社,2003年12月,第78页。
    201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8页。
    203《佛说生经》残卷,题解云:“伯二九六五《佛说经生经》残卷,释慧湛写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八年(576)。释慧湛为白马寺僧,由于题记中使用南朝年号,故其白马寺当为健康(今南京)之白马寺,而非洛阳、长安之白马寺。本经经由南京传至敦煌,因其书法极佳,来之不易,故为主人所珍藏,直至一〇〇二年后不久被埋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九〇〇年六月二十二日,王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遂开洞出经,陆续盗卖,本卷即其一也。黄征江吟编著《敦煌书法精品选》(一)《佛说生经》残卷,西冷印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04黄征、江吟编著《敦煌书法精品选》(一)《佛说生经》残卷解题,西冷印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05赵声良《北周写本<大般涅槃经>》,见《敦煌书法库》,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第227页。
    206同上。
    207黄惇:《书法神采论研究》,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69页。
    208参阅叶培贵:《试论唐代书法的演变》,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345页。
    209丹纳著《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210约翰·赫伊津哈著,刘军、舒炜、吕滇雯、俞国强等译《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235页。
    211陈彬龢著,《中国文字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63—64页。
    212宁稼雨著《魏晋名士风流》汤用彤说:“汉朝末年,中原大乱,上层社会的人士多有避难南来,比较偏于保守的人们大概仍留居在北方。所以‘新学’最盛的地方在荆州和江东一带,至于关今、洛阳乃至燕、齐各处,仍是‘旧学’占优势的地方。后来曹操一度大军南下,曾带领一部分学者北归,于是荆州名士再到洛下。但是不久,因为这帮人很不满曹氏父子的“功业”,意见不投,多被摧残。此后司马氏又存心要学曹家篡夺的故伎,名士更多有遇害的。虽然再后因为政局的不宁和其他关系,名士接种不断的南下,但也并不因此可以说北方根本没有‘新学’了。要到西晋以后,‘新学’乃特盛行江左。
    213参阅西林昭一著,陈松长译《新中国出土书迹》,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117页;原载《文物》,1986年3期。
    214同上,第117页;原载《考古》,1974年6期。
    215参阅杨仁恺《试论魏晋书风及王氏父子的风貌》,见杨仁恺著《中国书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期第一版,第254页。
    216同214,第121页,原载《考古》,1974年6期。
    217参阅:西林昭一著,陈松长译《新中国出土书迹》,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141页,原载《文物》,2000年5期。
    218同上,第121页,原载《新疆出土文物》。
    219沃兴华编《敦煌书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第96页。
    220同上,第187页,原载《文物》,1980年6期。
    221同上,第199页;原载《文物》,1986年6期。
    222刘恒:《试谈东魏北齐铭石书风的转变》,见《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第134页。
    223 [清]杨守敬《平碑记》卷六
    224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81页。
    225刘恒:《试谈东魏北齐铭石书风的转变》,见《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第143页。
    226王其祎:《隋代“新体”楷书的确立其艺术旨趣——以隋代墓志铭书法为审查主体》见《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第154页。
    227参阅约翰?赫伊津哈著,刘军、舒炜、吕滇雯、俞国强等译《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235页。
    228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之《概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284页。
    229《书唐氏六家书后》,见苏轼著,许伟东注《东坡题跋》卷四,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30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10月一版,第103页。
    231《旧唐书·欧阳询列传》,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4947页。
    232参阅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20页。
    233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欧阳询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第4947页
    234转引自,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31页。
    235张彦远:《法书要录》,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70页
    236 [唐]姚思廉撰《陳書·江总列传》中华书局,1972年3月第一版,第343页
    237同上。
    238同上,第392页。
    239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31页。
    
    240叶昌炽著,王其祎注《语石》卷八,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8年12月版。
    241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卷三,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42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97页
    243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卷四,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44同242,第154页
    245同上,第386页
    246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虞世南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第2565页。
    247孔仲温著《玉篇俗字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2000年7月初版,第10页。
    248 [唐]李延寿撰《南史·顾野王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第1688页。
    249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虞世南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第4947页。
    250 [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八,中华书局,1992年,第372页。
    251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30页。
    252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549页。
    253陈方既、雷志雄著《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页。
    254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38页。
    255同上,第193页。
    256同上,第282页。
    257转引自,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31页。原文注47:(明)都穆《金薤琳琅》卷十八:“谓以此文石本进呈太宗,特赐王羲之黄银印一颗,则世南之书贵重于当时固已如此。”见第37页。
    258同256,第192页。
    259 [宋]王溥撰《唐会要·秘书省》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92年,第3720页。
    260 [唐]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一版,第1730页。
    261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512页。
    262叶培贵:《试论唐代书法的演变》,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349—350页。
    263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6月第一版,第120页。
    264《管子·君臣上》篇: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管仲劝劝谏齐国君采纳上述做法以“一民心”。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书同名”就已成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在统治者看来规范文字可典籍同工。黎翔凤、梁连华注《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3月版。
    265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中华书局,1963年5月第一版,第280页。
    266许慎(约58—147年)《说文解字·序》,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9页。
    26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杂艺篇》,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三版,第574页。
    268何瑞:《从<千字文>看六朝以降常用字的稳定性》,见,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31页。
    269孔仲温著《玉篇俗字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2000年7月初版,第10页。
    270参见《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第1页。
    271孔仲温著《玉篇俗字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2000年7月初版,第11页。
    272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3页。
    27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篇》,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一版,第143页。
    274顾炎武著,黄汝成、栾保群、吕宗力注《日知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275见本文第一章,第四节“王书”力推者:唐太宗隋唐“法度”。
    276江式《上古今文字表》称: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
    277注:《匡谬正俗》意在考释古籍正文、纠正古注训诂之。其序:“世俗之言多谬误质诸经史匡而正之,谓之《匡谬正俗》,未成而卒,永徽中其子扬庭编为八卷上之,奉敕录付秘阁。”据陕西通志馆印《匡谬正俗》,现藏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278注:“取名为“干禄”。干,追求意;禄,俸禄意。《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引文及注释见施安昌著,《善本碑帖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第1页。
    279同上,第5页。
    280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选举制上》,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2117页。
    281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贡举部·条制二》,中华书局,1960年6月版。
    282转引自施安昌著,《善本碑帖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第39页。
    283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第一版,第280—281页。
    284参阅施安昌著,《善本碑帖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第5页。
    285同上,第314页。
    286鲁迅著《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354—355页。
    
    287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288黎翔凤、梁连华注《管子·正世篇》,中华书局,2009年3月版。
    289陆明君著《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绪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2页.
    290孔仲温著《玉篇俗字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2000年7月初版,第27—31页。
    29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篇》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一版,第516页。
    29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杂艺篇》,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三版,第576页。
    293同上,第409页。
    294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47页。
    295注:原本还有一段重要文字,但字句及注解似有错乱,不甚通顺,依照原文意思调整并录之如下:“西林昭一曾在《书学书道史研究》三号1993年,书学书道史学会的“肥致碑试探”叙述过,这里仅特别刊载其中比较特异的10个字(图)。这一类的语词用例尚没有看到过,故一直怀有疑问。(其中的“启”字有人认为应为“启劝”之动词的字,樊有升《东汉<肥致碑>的释字》《书法丛刊》1992年2期)”引文及注文,参阅:西林昭一著,陈松长译《新中国出土书迹》,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180页;原载《文物》,1992年9期。
    296参阅敦煌研究院编《敦煌书法库》第2辑,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第174页。
    297参阅范方俊:《汉语印欧系语的异质性及其对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深远影响》,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98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书证篇》,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一版,第409页。
    299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页。
     304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54页。
    308雷德侯著,许亚民译,毕斐校《米芾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57页。
    309同上。
    310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54页
    311 [唐]姚思廉撰《梁书?周兴嗣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一版,第697页。
    312何瑞:《从<千字文>看六朝以降常用字的稳定性》,见,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30页。
    313梁宗室尚王书,子范不会例外,《千字文》书写当有王氏书风。
    314注:《梁书?萧子恪传附萧子云》附萧子云:“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自云善效钟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云:‘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元常并驱争先。’”其《千字文》也必然具有以元常、逸少之体格。见[唐]姚思廉撰《梁书?周兴嗣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一版,第513页。
    315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78页。
    316《萧子云论书启》,见《法书要录》卷一,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26页。
    318王晓平:《上野本<注千字文>敦煌本<注千字文>》,见《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第55页。
    319参阅赵声良:《唐蒋善进临真草千字文》,见《敦煌书法库》第2辑,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121页。
    320同上。
    321 [宋]苏轼,许伟东注《东坡题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22转引自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年12月初版,第144页。
    323雷德侯著,许亚民译,毕斐校《米芾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50页。
    324同上,第56页。
    325 [唐]李嗣真《书后品》,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37页。
    326 [清]何绍基撰《东洲草堂金石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27雷德侯著,许亚民译,毕斐校《米芾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57页。
    328何瑞:《从<千字文>看六朝以降常用字的稳定性》,见,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32页。
    329同上。
    
    330刘涛著《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282页。
    331同上,第283页。
    332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刘系宗列传》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一版,第975页。
    333刘涛著《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284页。
    334 [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一版,第903页。
    335同上,第773页。
    336《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五载:“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兴学。”[宋]宋敏求撰《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4月出版。
    337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236页。
    338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339 [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八,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2页。
    340同上,《唐六典》卷二十一,第1232页。
    341 [宋]王钦若撰《册府元龟》卷六四O,香港中文大学,第568页。
    342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一版,第2113页。
    343 [唐]张彦远撰《法书要录》卷四。
    344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一版,第2395页。
    345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卷一,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46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58页。
    347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选举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一版,第2133页。
    348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349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杂艺篇》,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三版,第567页。
    350施安昌著,《善本碑帖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第317页。
    351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1页。
    352启功著《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64年版,第78页。
    353陈振濂著《书法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354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第11—12页
    355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47页。
    356刘熙载:《艺概·书概》,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681页。
    357同355,第47-48页。
    358杨仁恺:《试论魏晋书风及王氏父子的风貌》,见杨仁恺著《中国书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359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48页。
    360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9-20页。
    361叶培贵:《试论唐代书法的演变》,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374页。
    365参阅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23页。
    366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57页
    367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曹意强周书田译《理想偶像·译者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8页。
    368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17页。
    369欧阳询《传授诀》,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05页。
    370欧阳询《用笔论》,同上,第105页。
    371虞世南《辨应》,同上,第110页。
    372虞世南《指意》,同上,第111页。
    373虞世南《契妙》,同上,第113页。
    374邵宏:《风格形式》一文中关于得体原则:“只要符合主题的需要,无论古代用法还是现代用法都是适宜的。这就是所谓的得体(decorun)原则。得体原则是古代作家们就风格问题提出的核心概念,可以将其解释为风格要合乎场合的适宜原则。”邵宏著《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33页。
    375邵宏著《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34—135页。
    376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13册,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第16页。
    377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三、四节,关于书写中结构意识和“法度”确立的探讨。
    378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关于书写模式的探讨。
    379参阅杨仁恺:《试论魏晋书风及王氏父子的风貌》,见杨仁恺著《中国书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380雷德侯著,许亚民译,毕斐校《米芾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50页。
    381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192页。
    382陈振濂著《书法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383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第17页。
    384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268页。
    385同上,第212页。
    386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第546页。
    387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见苏轼著,许伟东注《东坡题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88陈振濂主编《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38页。
    389《坚净居题跋》,见《文史》第五辑,第195页,转引自陈振濂《尚意书风郗视》,见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第166页。
    390转引自邵宏著《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36页。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一版。
    2.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一版。
    3.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一版。
    4. [唐]李延寿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一版。
    5. [唐]李延寿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11第一版。
    6.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一版。
    7. [唐]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8. [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
    9.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
    10.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一版。
    11.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一版。
    12.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欧阳询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4. [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八,中华书局,1992年版。
    15.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时序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
    一版,
    16. [南朝?梁]钟嵘著《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7. [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8. [宋]欧阳修《集古录》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一版,第128页。
    19.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
    20. [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6月版。
    21. [宋]苏轼,许伟东注《东坡题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2. [宋]宋敏求撰《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4月出版。
    23.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92年版。
    24.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五十三,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版。
    25. [清]王夫之《船山遗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26. [清]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版
    27.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8.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年版。
    29.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1月第一版。
    30.王晓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中华书局,2008年第一版。
    31.杨树达著《论语疏证?述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
    32. [德]德?瓦格纳著,杨立华译《王弼<老子注>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33.黎翔凤、梁连华注《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3月版。
    34.王弼译注、楼宇烈解《道德经?冲和章》,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版。
    35.杨照明注《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版。
    36.梁啓雄注《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1月版。
    37.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38.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39.桂弟子译注《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0.刘熙载著,袁津注《艺概》卷五,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41.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42.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0月版。
    43.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44.沈尹默著《书法论》,上海书画社,2003年12月版。
    45.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2002年11月第二版。
    46.朱关田撰《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版。
    47.敦煌研究院编《敦煌书法库》,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48.沃兴华著《敦煌书法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9.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50.余绍宋编撰《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51.沙孟海著《中国书法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52.陈振濂著《书法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3.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九月第二版。
    54.卢辅圣著《书法生体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55.从文俊著《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56.华人德著《六朝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57.黄惇著《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58.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年12月初版。
    59.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60.《雷德侯著,张观教译晋唐书法考——德国学者谈中国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61.雷德侯著,许亚民译,毕斐校《米芾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62.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63.陈振濂主编《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64. [日]河内利治著,承春先译《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65. [汉]许慎,[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一版。
    66. [清]朱骏声编著《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一版。
    67. [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
    68.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69. [清]阮元撰集《经籍籑诂》,中华书局,1982年4月第一版。
    70. [梁]顾野王撰《玉篇》,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一版。
    71. [清]王昶撰《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72.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栾保群、吕宗力注《日知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73. [清]何绍基撰《东洲草堂金石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
    74.孔仲温著《玉篇俗字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2000年7月初版。
    75.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版。
    76.启功著《启功从稿·论文卷》《启功丛稿·题跋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
    77.启功著《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78.唐兰著《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9.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0.黄征著《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81. [日]西林昭一、陈松长著《新中国出土书迹》,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82.程章灿著《古刻新诠》,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一版。
    83.陈彬龢著《中国文字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84.《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5.沈乐平著《敦煌书法宗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86.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87. [美]巫鸿著,梅枚、肖铁、施杰等译《时空中的美术》,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88.颜娟英主编《美术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89.张广达著《文本、图像文化流传》(总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90.敦煌研究院编《敦煌书法库》第2辑,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91.沃兴华编《敦煌书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92.陈寅恪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93.陈寅恪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4.陈寅恪撰《金明馆从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95.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96.汤用彤著《汉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97.劳思光著《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98.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99.余英时著《士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0.宗白华著《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10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102.朱东润撰《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版,2005年4月第一版。
    103.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04. [英]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
    105.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一版。
    106. [美]布龙菲尔德,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版。
    107. [法]梅耶著,岑麒祥译《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6月版。
    108. [德]威廉·冯·洪堡特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一版。
    109. [奥]马赫著《感觉的分析》,商务印书馆,1986年7月第一版。
    110. [意]里奥纳多·文杜里著,迟轲译《西方艺术品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111. [荷]约翰·赫伊津哈著《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112. [美]雷内·韦勒克著《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13. E·H·贡布里希著《理想偶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14.邵宏著《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115.曹意强著《美术史的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116.邵宏著《衍义的“气韵”——中国画论的观念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117.第一版。
    118.荣宝斋出版社编《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2007年11月第1版。
    119.文物出版社编《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120.第一版。
    121.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版。
    122.张国风编《清华学者论文学——<新生报>副刊<语言文学>选粹》,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123.《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2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5.《敦煌研究》敦煌研究院编。
    126.《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徐中玉,郭豫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