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的知识论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百年来的思想历程,是在“古今之争”的视域下内在地开启了“中西之争”的视域,这可以在持久反复的“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的争论中“澄明”。通观章学诚的“被发现”以及近百年来的章学诚研究的“学术谱系”,也同样可以发现是在上述背景中不断展开的。面对“政治自主”“文化自主”的现实经验,本文试图从当前强势的中西比较历史哲学的视域下而进入隐而不显的古今视域,辨正辨析中国传统史学的固有内涵,从而真正达到在“文化自主”的平台上世界产生真正的对话。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章实斋的“家学”从赓续“史统”的意志上最本真地建构了《说文解字》中对“史”的定义:“史者,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六经皆史”说是章实斋从“历史性”的视域使得“周孔之分”以及“周孔之教”更本真的在当世“澄明”。
The past century of Chinese history of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struggl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view of the inherently open the "struggl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s the domain, which can be sustained at repeated "in the body with the West" or "body with the West "clarity of argument. A view to Zhang's "was found" and the Zhang study of the past century "academic pedigree," can also be found to be constantly in the background to start. The face of "political autonomy" and "cultural autonomy," the reality of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current strength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history under the view into the hidden and not significant, as the old domain, A Critical Study of History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herent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really achieve the "cultural autonomy" on the platform and the world have a real dialogue. From this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the chapter is vegetarian "home study" from the continuation, "the history of reunification" on most of this will really build the "Shuo Wen Jie Zi"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finition: "History, the Notepad also, right-holders in China and is also."" After all the history of six "chapter is said to be fasting from the" historic "as the domain of making the" Week of the sub-holes "and" Week of Education hole "more of the When at Real World "clarity."
引文
[1]参见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黄宣民后记,人民出版社,1993。
    [2]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就出版了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的章太炎、刘师培等撰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3][日]沟口雄三:《论明末清初时期在思想史上演变的意义》,载辛冠洁等编《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第427-428页。
    [1]鲍国顺:《清代学术思想论集》,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2,第19-31页。
    [2]可参照近来依格尔斯(Georg G.Iggers)、王晴佳:《中西史学思想之比较-以西方历史哲学儒学为中心》,《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王晴佳:《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趋向》,《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戴震:《戴震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1页。
    [2][荷]F.R.安可施密特:《历史编纂后现代主义》,载于刘北成、陈新主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9页。
    [1]余英时:《论戴震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50页。
    [2][日]山口久和著,王标译:《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310页。
    [1][美]倪德卫著,余英时序,杨立华译,邵东方校订:《章学诚的生平思想》,唐山出版社,2003,第12-13页。
    [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87页。
    [3]翁方钢:《复初斋文集》卷七,第一册,第296-297页,转引自余英时:《论戴震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68页。
    [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59,第193页。
    [1]《论语·子路篇》,转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42页。
    [2]《大学》,转引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3页。
    [3]参见余英时:《文史传统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13页注[1]。
    [1][日]山口久和著,王标译:《章学诫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28页注[53]。
    [2]台湾广文书局,1978。
    [3]台湾学生书局,1990。
    [4]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5]《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十八期期,民国七十九年,第169-182页。
    [6]刘广京合著,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84:同时被收录刘小枫主编:《阅读的德性》,华夏出版社,2006。
    [7]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295页。朱熹注“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也。”云:“春秋之时,五霸迭兴,而桓文为盛。史,史官也。窃取者,谦辞也。公羊传作‘其辞则丘有罪焉尔',意亦如此。盖言断之在己,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载当时之事也,而其义则定天下之邪正,为百王之大法。'此又承上章历叙群圣,因以孔子之事继之;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
    [1]章学诚著,仓修良编著:《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内篇四·答客问上》,第252页。
    [2]同上,第252-253页。
    [3]同上,第253页;此篇《释通》同作于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这一年章子五十三,可谓“知天命”之年,上一年,章子完成了其“知天命”之作:《原道篇》。
    [4]章学诚著,仓修良编著:《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内篇一·易教上》,第1页。
    [5]章学诚著,仓修良编著:《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外篇三·与与陈鉴亭论学》,第718页。这一知天命之际,是章实斋人生的辉煌时刻,这一时期他主持修撰了《史籍考》来打通和实践以及升华他的“互著”“别裁”,此一辉煌也同样带来了他的学术辉煌。
    1、[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影印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清]戴震:《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3、[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
    7、[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宋元学案》(全四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8、[清]全祖著;朱铸禹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刘咸炘:《推十书》(全三册),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版
    1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2、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章太炎 刘师培等撰;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4、胡适著,姚名达订补:《章实斋先生年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15、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16、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中华书局1989年版
    18、何炳松著;刘寅生,房鑫亮编:《何炳松文集》(1-5卷)商务印书馆1996-1997年版
    19、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20、钱钟书:《管锥编》(1-5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21、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版
    24、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25、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
    26、钱穆:《朱子新学案》(1-5册),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27、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余英时:《论戴震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
    29、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三联书店2004年版
    30、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册),三联书店2004年版
    31、余英时:《文史传统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版
    32、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
    33、余英时:《现代危机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年版
    3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下卷),三联书店2004年版
    35、汪荣祖:《史传通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36、汪荣祖:《史学九章》,三联书店2006年版
    37、杜维运:《清代史学史家》,中华书局1988年版
    38、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
    39、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78年版
    41、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42、林安梧:《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版
    43、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
    44、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
    45、罗思美:《章实斋文学理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46、吴天任:《章实斋的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7、朱敬武:《章学诚的历史文化哲学》,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48、张凤兰:《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方法》,台湾里仁书局1998年版
    49、王克明:《史学大家章学诚》,台湾永吉出版社1986年版
    50、董金裕:《章实斋学记》,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6年版
    51、林时民:《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主义:刘知几章学诚》,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版
    52、王义良:《章实斋以史统文的文论研究》,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
    53、朱天瀚:《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方志学>》,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54、范耕研:《章实斋年谱》,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55、赵誉船编:《章实斋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倪德卫(David S.Nivison)著;杨立华译;邵东方校订:《章学诚的生平思想:1738-1801》,唐山出版社2003年版
    57、[美]倪德卫(David S.Nivison)著;[美]万百安编;周炽成译:《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美]艾尔曼(Benjamin A.Elman)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9、[美]艾尔曼(Benjamin A.Elman)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0、[美]约瑟夫·R.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日]山口久和著,王标译:《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2、金岳霖:《知识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1-5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4、侯外庐,赵纪彬,杜国痒著:《中国思想通史》(1-5册),人民出版社1959-1980年版
    6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6、唐君毅著;霍韬晦编选:《哲学概论》(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欧崇敬:《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学实学》,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6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著;[德]E.施特洛克编;张廷国译:《笛卡尔式的沉思:先验现象学引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70、[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著;杨富斌译:《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1、[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73、[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
    74、[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5、[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著:洪汉鼎译:《诠释学Ⅰ:真理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6、[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著;洪汉鼎译:《诠释学.Ⅱ:真理方法:补充和索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7、[法]保罗·利科(Paul Ricoeur)著;姜志辉译:《历史真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8、[法]保罗·利科(Paul Ricoeur)著;汪堂家译:《活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9、[美]阿瑟·丹图(Arthur C.Danto)著;周建漳译:《叙述认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80、[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81、[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译:《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82、[荷]F.R.安克施密特著:韩震译:《历史转义:隐喻的兴衰》,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8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
    85、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交融》,三联书店1996年版
    86、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7、王庆节:《解释学、海德格尔儒道今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89、刘小枫:《诗化史学》(重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刘小枫:《拯救逍遥》(修订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92、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
    93、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中华书局1984年版
    94、柴德庚:《史学从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95、吕思勉:《吕著史学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许凌云:《经史因缘》,齐鲁书社2002年版
    97、许凌云:《儒家伦理中国史学》齐鲁书社2004年版
    98、仓修良:《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4年版
    99、仓修良、仓晓梅:《章学诚评传:独树一帜的史学评论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0、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1、仓修良,魏德良编:《中国史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2、仓修良:《史家 史籍 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3、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104、廖晓晴:《史林巨匠:章学诚史著》,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
    105、鲍永军:《史学大师:章学诚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6、萧健父,许苏民著:《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7、许苏民:《戴震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8、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1-8),齐鲁书社1988-1994年版
    109、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0、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1、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2、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3、黄爱平:《朴学清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4、罗炳良:《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5、罗炳良:《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方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6、罗炳良:《传统史学理论的终结嬗变:章学诚史学的理论价值》,泰山出版社2005年版
    117、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版
    118、吴怀祺主编;王记录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清代卷》,黄山书社2002年版
    119、白寿彝主编:向燕南,张越,罗炳良著:《中国史学史.第五卷: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0、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1-3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蒋志浩,唐元明主编:《记念章学诚逝世190周年》,上虞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1
    2、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3、陈祖武主编:《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宁波出版社2004年版
    4、刘国忠,黄振萍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隋唐至清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高瑞泉,[日]山口久和主编:《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视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刘小枫 陈少明主编:《阅读的德性》,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7、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六编:章学诚研究专辑》,香港崇文书店1975
    8、项维新,刘福增主编:《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篇》,台湾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
    9、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委会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印行1994
    10、汪嘉玲,游均晶编:《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1900-1993)》(上、下),载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四卷 第一期、第二期1994
    11、《日本学者论乾嘉学术专辑》,载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二期2000
    12、国立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编:《清代学术论丛》(1-6辑),台湾文津出版社2001-2004年版
    13、陈士华主编:《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版
    14、林庆彰,伍善仪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上、下)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
    15、高瑞泉,[日]山口久和主编:《中国现代性城市知识分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周予同、汤志钧:《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载《中华文史论丛》,中华书局1962年版
    2、王知常:《论章学诚学术思想中的政治观点-<文史通义>原道篇研究》,《学术月刊》,1963年第10期
    3、刘益安:《论章学诚对乾嘉考据学的批判》,《学术月刊》,1964年第5期
    4、傅振伦:《章学诚在史学上的贡献》,《史学月刊》,1964年第9期
    5、仓修良:《也谈章学诚六经皆史》,《史学月刊》,1981年第2期
    6、仓修良:《章学诚的历史哲学-章学诚史学研究之一》,《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9期
    7、仓修良:《章实斋评戴东原-章学诚史学研究之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9期
    8、仓修良:《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章学诚史学研究之三》,《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2期
    9、仓修良:《章学诚的方志学-章学诚史学研究之五》,《文史哲》,1980年第4期
    10、仓修良:《也谈章学诚六经皆史》,《史学月刊》,1981年第2期
    11、仓修良:《章学诚的“成一家之言”》,《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2、施丁:《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
    13、施丁:《章学诚的历史文学理论》,《学术月刊》,1984年第5期
    14、俞兆鹏:《章学诚的认识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15、饶展雄、高国抗:《章学诚“史德”论辨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16、张孟伦:《章学诚的史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17、刘汉屏:《章学诚是清中叶启蒙思想家的前驱》,《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18、孙钦善:《章学诚的古文献学思想和成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
    19、乔治忠:《章学诚的史学总体观念》,《历史教学》,1989年第7期
    20、孟留喜:《究大道以为世用-论章学诚的文章观兼议文章的根本特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21、陆伟芳、余大庆:《历史研究必须致用于社会-浅谈柯林伍德章学诚的史学价值观》,《扬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22、陶清:《试论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阜阳师范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
    23、许凌云、王朝彬:《论章学诚的学术渊源》,《孔子研究》,1992年第2期
    24、汪杰:《论刘知几、章学诚关于历史文学的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25、赵梅春:《章学诚“史德”理论新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26、董淮平:《章学诚柯林武德史学思想比较散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27、叶建华:《试论章学诚的社会政治思想》,《史学月刊》,1994年第5期
    28、暴鸿昌:《章学诚乾嘉考据学派》,《北方论丛》,1994年第4期
    29、暴鸿昌:《章学诚浙东学派关系考辨》,《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
    30、方祖猷:《章学诚对清初浙东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窥》,《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l、宋永培:《“训诂”的本义“六经皆史”的内涵-为纪念导师陆宗达先生九十诞辰而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32、蔡国相:《章学诚史书修撰思想简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33、王志纲:《章学诚的史学重建和社会理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4、张立新:《章学诚“史意”概念发微》,《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5、陈锐:《章学诚维柯历史哲学之比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9期
    36、季庆阳:《章学诚从“经世”、“明道”到主体史观的思想演进》,《唐都学刊》,2001年第10期
    37、向燕南:《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意义》,《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38、吴士勇:《章学诚“史德”释义》,《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8期
    39、王记录:《六经的意义史学变革-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论的再认识》,《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40、蔡克骄:《“浙东史学”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41、罗立军:《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探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42、陈志扬:《从隐晦走向昌明-章学诚的价值定位嬗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3、许丽莉:《<文史通义>释“下学上达”疏证-兼论章学诚朱熹、王阳明学术思想之关系》,《琼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8期
    44、刘咏梅:《章学诚“史德”论述评》,《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5、贾新奇:《章学诚学术伦理思想初探》,《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6、田河、赵彦昌:《“六经皆史”源流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47、张玉春、文波:《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探赜》,《暨南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8、冯峰:《“六经皆史”:章学诚对清代汉学的批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49、何晓涛:《<周官>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发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0、葛菜云:《浅论历代“六经皆史”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1、徐适端:《也谈章学诚的妇女观》,《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
    52、方同义:《“随时撰述以究大道”-论章学诚的学术精神》,《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53、郑天一:《从历史视角解读目录学传统-浅谈章学诚目录学研究独到之处》,《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1期
    54、周生春、胡倩:《<章学诚遗书>佚文补录》,《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55、梁一群:《章学诚戴震之间学术思想影响述议》,《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56、张瑞龙:《“六经皆史”论晚晴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冬之卷
    57、秦兰瑁、李玉平:《章学诚海登·怀特文史观之比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8、李江辉:《章学诚浙东学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59、张广生:《周公、孔子“文明化成”:章学诚的儒学之道》,《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0、蔡方鹿:《蒙文通对六经皆史说的批评及其经史观的时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1、罗炳良:《18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新成就-论章学诚关于史学性质的认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
    62、罗炳良:《评章学诚的史学史观念》,《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3、罗炳良:《论章学诚的朴素辨证历史观》,《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64、罗炳良:《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5、罗炳良:《章学诚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6、梁继红:《“到言史法,吾言史意”-章学诚刘知几史学歧异探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67、梁继红:《章学诚<释通><答客问>写作时间考订》,《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68、章益国:《<文史通义>“园神方智”说发微》,《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6期
    69、章益国:《章学诚的“才智类型”论》,《史林》,2007年第6期
    70、章益国:《也谈章学诚的“史意”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71、章益国:《章学诚“史德”说新解》,《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
    72、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意蕴》,《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3、刘延苗:《章学诚康德哲学之几点比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9期
    74、罗立军:《章学诚明道思想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5、何晓明:《章学诚“史意”说对文化史研究的启示》,《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6、蒋国保:《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77、[日]山口久和:《解构章学诚王力-新考证学的可能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78、高瑞泉:《异数抑或正道-章学诚的学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79、许苏民:《“随其思之所在,即为我之所在”-章学诚哲学的第一原理道统论批判的理论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80、董平:《章学诚南宋浙东学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81、蔡志栋:《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章学诚得道方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82、付长珍:《章学诚儒学之道的宋学向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83、吴根友:《重评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84、吴根友:《从来前贤畏后生-重评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5、杨遇青:《德性视野中的文学书写-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德性文学关系论释》,《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86、陶德民著,杨际开译:《内藤湖南进步史观的形成-对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共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7、宋家复:《诠释的历史(历)史的诠释-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再理解》,《九州学刊》第7卷第1期
    88、黄兆强:《钱穆先生章学诚研究述论》,《东吴大学学报》,第十五期
    89、胡楚生:《章实斋“六经皆史”说阐义》,《中国学术》,第六期
    90、陈锐:《论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哲学文化》,第卅二卷第二期
    91、赖温如:《论章学诚<易教>篇的六经观念<易>学思想》,《屏东师院学报》,第十八期
    92、徐松源:《专家通识-章学诚的学术思路钱穆的诠释》,《薹大历史学报》,第37期
    93、郑吉雄:《论章学诚的“道”经世思想》,《台大中文学报》,第5期
    94、戴景贤:《论章实斋之学术起源说及其学术史观之构成》,《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四期
    95、戴景贤:《论戴东原章实斋认识论立场之差异及其所形塑学术性格之不同》,《文哲》,第10期
    96、張歐旭:《章學誠“經”、“史”觀念意涵之探究》,《中正歷史學刊》,第六期
    97、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98、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3
    99、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中心的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00、朱梅光:《章学诚文献学成就初探》,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
    101、曹丽娜:《章学诚的明道经世史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2、洪金华:《章学诚真实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3、付中英:《章学诚史学评论<易>教》,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4、刘冬蕊:《章学诚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章学诚学术接受史初探》,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5、何晓涛:《经学章学诚的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106、梁继红:《章学诚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7、刘立安:《章学诚研究》,香港大学硕士论文,1983
    108、王明妮:《章学诚的方志学研究》,香港大学硕士论文,1987
    109、林钊诚:《清章实斋六经皆史说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74
    110、郑吉雄:《经史经世-清代浙东学者的学术思想》 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9
    111、张光前:《章实斋的知识理论》,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
    112、杨志远:《章实斋史学思想之研究》 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
    113、宋家复:《章学诚的历史构想比较研究》,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
    114、林胜彩:《章实斋对干嘉学术的批评修正研究》 中山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
    115、蔡琳堂:《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之理论实践-以方志编纂为考察重点》,淡江大学,1990
    116、张欧旭:《刘知几章学诚之比较-透过双向诠释阐明其理想著述论》,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117、白安理:《西方汉学家研究<文史通义>的商兑》,国立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71
    118、赖哲信:《章实斋经世思想研究》,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88
    1、Croce,benedetto,History:Its theory and practice,Authorized Translation by Douglas Ainslie,New York:Russell & Russell,1960.
    2、Heidegger,Martin,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an Staugh,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6.
    1、Philip J.Ivanhoe,David S.Nivison,Chinese Language,Thought,and Culture:Nivison and His Critics,Chicago:Open Court,1996.
    2、Helwig Schmidt-Glintzer,Achim Mittag and J(o丨¨)m R(u丨¨)sen,Historical truth,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ideology: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from a n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Leiden:Brill,2005.
    3、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B.Henderson,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6.
    4、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丨¨)rcher,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Leiden:E.J.Brill,1995.
    5、Q.Edward Wang and Georg G,Iggers,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Rochester,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
    6、Axel Schneider and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History and theory,December 1996,Theme Issue 35
    7、J(o丨¨)rn R(u丨¨)sen,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cal Thinking,History and theory,May 2007,Theme Issue46
    1、Paul Demieville,"Chang Hs(u丨¨)eh-ch'eng and His Historiography",Beasley,W.G.,and Edwin G.Pulleyblank,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Choix d'etudes sinologiques,1921-1970,Leiden:Brill,1973
    2、Cheng,Yu-Yin,"Zhang Xuecheng versus Dai Zhen:A Study in Intellectual Challenge and Respons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ilip J. Ivanhoe, David S. Nivison, Chinese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Nivison and His Critics, Chicago : Open Court, 1996.
    
    3、 Susan Mann, "Women in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Zhang Xuecheng", Philip J. Ivanhoe, David S.Nivison, Chinese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Nivison and His Critics, Chicago : Open Court,1996.
    
    4、 Philip J. Ivanhoe, "Lessons from the Past: Zhang Xuecheng and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History",Under review, 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5、 Chan-liang Wu, "Historicity, Tradition, Praxis, and Tao: A Comparison of the World Views of Zhang Xuecheng and Mod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Ching-i Tu, editor,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Brunswick, U.S.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
    6、 Young-tsu Wong, "Discovery or Invention: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Zhang Xuecheng",Historiography East & West, Volume 1, Number 2,2003 , pp. 178-203(26)
    
    7、 Achim Mittag, "What makes a good historian : Zhang Xuecheng's postulate of "moral integrity" (Shi De) revisited", Helwig Schmidt-Glintzer, Achim Mittag and J(?)rn R(?)sen, Historical truth,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ideology :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from a n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Leiden : Brill, 2005.
    
    8、Eduard B. Vermeer, "Notion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Early Ch'ing: The Writers of Ku Yen-wu,Hsu Hsia-k'o, Ku Tsu-yu and Chang Hsueh-ch'eng",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rcher,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 E.J. Brill, 1995.
    
    9、Benjamin A. Elman, "The Historicization of Classical Leaning in Ming-Ch'ing China", Q. Edward Wang and Georg G. Iggers,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 :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10、 Edward Q. Wang, "Time, History, and Dao:Zhang Xuecheng and Martin Heidegger",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June 2002, Vol. I, No. 2, pp. 251-276
    
    11、Isaiah Berlin, "History and Theory: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Volume 1,Number 1,1960
    
    12、 Maurice Mandblbau, "Historical Explanation: The Problem of "Covering Laws"", 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1, Number 3,1961
    
    13、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istory and theory,December 1996,Theme Issue 35
    14、J(o丨¨)rn R(u丨¨)sen,"Som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Historiography",,History and theory,December 1996,Theme Issue 35
    15、Benjamin Schwartz,"History in Chinese Culture:Some Comparative Reflections",History and theory,December 1996,Theme Issue 35
    16、Arif Dirlik,"Chinese History and the Question of Orientalism",History and theory,December 1996,Theme Issue 35
    17、Michael Quirin,Scholarship,Value,Method,and Hermeneutics in Kaozheng:Some Reflections on Cui Shu(1740-1816)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History and theory,December 1996,Theme Issue 35
    18、Vera Schwartz,Truth and History:The Chinese Mirror,History and Theory 46(May 2007)
    19、George Cotkin,History's Moral Turn,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ume 69,Number 2(April 2008)
    20、島田,虔次,章学誠の位置,東方学報(41),1970
    21、稲葉,一郎,章學誠の歷史觀 人文論究53(2),2003
    22、稲葉,一郎,章學誠の地方志編修と方志學 人文論究53(2),2003
    23、稲葉,一郎,章學誠の史學原理:[六經皆史]管窺 関西学院史学(32),2005
    24、李永燮(Lee Young-sub),章學誠(?) 道論.[文史通義][原道]上篇析疑(上),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44號,2007
    25、李永燮(Lee Young-sub),章學誠(?) 聖人論.[文史通義][原道]上篇析疑(下),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45號,2007。
    26、崔秉洙(Choi Byung Soo),章學誠(?) <史意>(?)歷史意味,湖西史學 第43輯,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