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方位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术界在《诗经》的文化研究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尚有不少内容值得进一步探究,而《诗经》的方位文化就是其中亟待探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以诗书礼乐、道德风俗、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为主,以广大的生活空间为外延,多角度、多层面的揭示《诗经》中方位话语的文化意蕴。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分类比较、分析总结的方法对之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论述了《诗经》中有关“左右”、“上下”的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主要包括:“左右”即“佐佑”、左右吉凶贵贱、左右古代军事以及“上下”蕴含的相对次序稳定意蕴。
     第二章论述了《诗经》中有关“东西”、“南北”的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主要包括:“东西”“左右”、东西尊卑吉凶生死、尚南的思想以及“东门、东山、南山、南亩、北门、北山”等方位物象的文化意蕴。
     第三章论述了《诗经》中“内中外”、“四方”等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主要包括:“内中外”所包含的地域范围文化内涵;《诗经》中成熟的四方观念。
     本文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在研究方法上,将《诗经》中的方位话语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2、对方位物象“东门”“南亩”的研究。
Academic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of the "The Book of Song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but there is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one of important aspects that needs to explore.This paper,mainly on the superstructure such as music and literature,moral customs,political system and so on,and with the general living space for the extension,aims to reveal a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orientation discourse.
     In this paper,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makes use of three methods:intensive reading,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summary.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the "left-right","up-down" orientation discourse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the "The Book of Songs".Its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dear with(1) the "left-right" referring to "assist-aid";(2) the "left-right" referring to inferiority and superiority,auspiciousness and inauspiciousness;(3) the "left-right" used in the military;(4) the "up-down" implying the relative order and stable impli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the "east-west","north-south" orientation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ords in the "The Book of Songs".Its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dear with(1) the "east-west" referring to the inferiority or superiority,good and bad,life and death like the "left-right";(2) ideas that people advocating of the "south";(3) the orientation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eastern gate"、"the east mountain"、"the south mountain"、"the south acre"、"the northern gate" and "the north mountai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the "inside-middle-outside"," Quartet" orientation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ords in the "The Book of Songs".Its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dear with(1) the " inside-middle-outside" containing the scope of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2) a mature concept of the "Quartet" developed in the "The Book of Songs".
     Some achievements has made in this paper mainly are:(1) in the research method,the orient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is classificatedly for research;(2) the orientation implication of "the eastern gate" and "the south acre" is for research.
引文
1 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3页。
    2 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页。
    3 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4 王妍:《经学以前的<诗经>》,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6页。
    1 赵沛霖:《现代学术文化思潮诗经研究》,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173-175页。
    2 泰勒:《原始文化》,爱德华·泰勒著,刘魁立主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88页。
    2 高亨:《诗经今注》,高亨著作集林第三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2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0页。
    4 司马迁:《史记·本纪》,[汉]司马迁著,金源编译,三泰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5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81页。
    1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
    2 谢端琚:《略论齐家文化墓葬》,《考古》1986年第2期。
    3 龙福廷:《古代葬俗的“左、右”方位礼制文化》,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79页。
    5 高亨:《诗经今注》,高亨著作集林第三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8页。
    6 陈澔:《礼记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6页。
    7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8 老子:《道德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十一章。
    9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668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72页。
    2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第449页。
    3 陈澔:《礼记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4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5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马因)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378页。
    6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马因)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892页。
    7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56页。
    2 陈戍国:《周礼·仪礼·札记》,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137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96页。
    4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1996年,第363页。
    5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160页。
    1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38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38-339页。
    4 朱熹:《诗集传》,[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0页。
    5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6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616-617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37页。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8页。
    4 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89页。
    5 梅桐生:《楚辞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6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98页。
    1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32页。
    2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98页。
    3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114页。
    4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158页。
    5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马因)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401页。
    6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41页。
    7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08页。
    1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212页。
    2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27页。
    3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153页。
    4 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02页。
    2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22页。
    3 李民、王建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9页。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06-508页。
    5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236页。
    6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04、626、445页。
    7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61-562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8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52-553页。
    3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37-38页。
    4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59、77页.
    5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264、266页。
    6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956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66页。
    2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80页。
    3 陈澔:《礼记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4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5 袁珂注:《山海经·西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0页。
    6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408页。
    7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890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296页。
    2 宋石青:《方位·语义·文化》,汉字文化,1999年第3期。
    3 转引自:《方位·语义·文化》,宋石青,汉字文化,1999年第3期。
    4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第150页。
    1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0、299、492页。
    2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92页。
    3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26页.
    4 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武汉出版社,1996年,第317页。
    5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247页。
    6 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武汉出版社,1996年,第211-212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50页。
    2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381页。
    3 郭预衡主编,姜逸波编注:《中华名赋集成》(先秦两汉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48-349页。
    5 转引自:《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勘,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49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5页。
    2 袁珂:《山海经》,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页。
    3 袁珂:《山海经》,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60页。
    4 陈广忠注:《淮南子译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0页。
    5 转引自:《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61页。
    6 潘顺安:《五行的起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08页。
    2 朱熹:《诗集传》,[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3页。
    3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页.
    4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第141页.
    5 杜培华:《去楼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579页。
    6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95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44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76页。
    3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464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45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77页。
    3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82页。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77页。
    5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82页。
    6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44页。
    1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361页。
    2 向熹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1页。
    3 孙立:《申论<诗经>“东门”的宗教和都城建制背景》,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76页。
    5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8页。
    6 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285页。
    7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37页。
    8 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2、45页.
    9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76页。
    2 陈澔:《礼记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3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01页。
    4 周振甫译著:《洛阳伽蓝记译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5 转引自:《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95页。
    2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94页。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第67页。
    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第2715页。
    3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920页。
    4 韩婴:《韩诗外传》,《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经部》,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56年[1967],第33页。
    5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01页。
    6 高亨:《诗经今注》,高亨著作集林第三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7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8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5页.
    9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19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57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10页。
    3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5页。
    4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204页。
    5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第146页。
    6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235页。
    1 李炳海:《<诗经>中的空间方位选析》,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
    2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3 来可泓:《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72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36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40页。
    4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0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52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12页。
    3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575页。
    4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919页。
    2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595页。
    3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03页。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84-385页。
    5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496页。
    1 张克强、张小平;《<诗经>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29页。
    3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12页。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1页。
    1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75页。
    2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0页。
    3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4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01页。
    5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76页。
    6 徐元诰:《国语集解》,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287页。
    7 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343页。
    8 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35页。
    1 张双棣:《吕氏春秋》,中华书局,2007年,第122页。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2008年,第343页。
    3 韩婴:《韩诗外传》,《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经部》,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56年[1967],第35页。
    4 徐元诰:《国语集解》,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215页。
    5 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77页。
    6 李翰文:《谷梁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7 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
    8 《诸子集成》第六册《孙子十家注》,中华书局,第28页。
    1 李炳海:《部族文化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8-359页。
    2 夏纬瑛:《<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0页。
    3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6页。
    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73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601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602页。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2008年,第412页。
    4 姚际恒:《诗经通论》,姚际恒著,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第225页。
    1 范晔:《后汉书详节》,[南朝宋]范晔著,[宋]吕祖谦编纂,周天游导读,庄辉明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0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09页。
    3 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4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69页。
    1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1 高元石:《“方位语词”的文化蕴涵》,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622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53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79页。
    3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页。
    4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231页。
    5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401页。
    6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7页。
    7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21页。
    8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79页。
    1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276、451页。
    2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
    3 转引自:《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115页。
    4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1237页。
    5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38页。
    1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416页。
    2 《诗经词典》
    3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114页。
    4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48页。
    5 戴圣:《礼记》,[汉]戴圣纂辑,王学典编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6 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89页。
    7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45页。
    8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8页。
    9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281页。
    1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335页。
    2 赵雨著:《上古诗歌的文化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3 唐力权:《周易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唐力权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
    1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3页。
    2 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0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40页。
    4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27页。
    5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45页。
    6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116页。
    7 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第221页。
    8 《诗经·商颂·玄鸟》:“……,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祈祁。”
    1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7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19页。
    4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83页。
    5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06页。
    6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84页。
    7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398页。
    1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2 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7卷第4期。
    3 转引自:《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方国瑜著,中华书局,1987年,第24-27页。
    4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24页。
    1 向熹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2页。
    2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473页。
    3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61页。
    4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10页。
    5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第372页。
    1.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
    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3.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
    4.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
    6.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7.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
    9.王夫之著:《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年。
    10.王妍著:《经学以前的<诗经>》,东方出版社2007年。
    11.王质撰:《诗总闻》,四库全书荟要本。
    12.王洲明,徐超校注:《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13.王巍著:《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年。
    14.冯浩菲著:《毛诗训诂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
    15.叶舒宪著:《诗经的文化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司马迁著,金源编译:《史记·本纪》,三泰出版社,2008年。
    17.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
    18.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19.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
    21.乔力主编:《诗经楚辞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
    22.刘棣明著:《诗经的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23.刘毓庆撰:《历代诗经著述考》,中华书局,2002年。
    24.孙作云著:《诗经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
    25.朱熹传:《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2008年。
    26.朱熹注:《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
    27.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28.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
    29.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30.向熹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31.许嘉璐主编:《诸子集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2.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33.来可泓撰:《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余冠英选注:《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5.张克强、张小平著:《<诗经>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36.张启成著:《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
    37.张启成著:《诗经研究史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李山著:《诗经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39.李梦生撰:《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0.李翰文主编:《谷梁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
    41.杨天宇著:《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2.杨树达著:《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3.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4.陈子展著:《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45.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46.陈奂撰:《诗毛氏传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47.陈澔注:《礼记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8.刘安著,陈广忠编注:《淮南子译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49.欧阳修撰:《诗本义》,四库全书本。
    50.范晔著,吕祖谦编纂,周天游导读,庄辉明整理:《后汉书详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1.金启华著:《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52.周振甫著:《洛阳伽蓝记译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5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5.郑玄注,贾公彦疏:《孟子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6.夏传才著:《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
    57.夏传才著:《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8.郭预衡主编,姜逸波编注:《中华名赋集成》(先秦两汉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
    59.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60.晁福林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泰勒著:《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62.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63.袁珂校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4.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5.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6.高亨著作集林第三卷:《诗经今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67.梅桐生著:《楚辞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68.程俊英著:《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9.蒋伯潜著:《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0.韩婴撰,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
    71.韩婴撰:《韩诗外传》,《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经部》,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56年[1967]。
    72.谭德兴著:《汉代<诗>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73.谭德兴著:《宋代诗经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74.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75.戴维著:《诗经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孔德凌:《诗经宴饮诗周代礼乐文化的变迁》,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王红:《“东”字及其引申义新考》,文教资料,2007年1月号上旬刊。
    3.王磊:《诗经兴象的文化探源》,延边大学,2006年。
    4.龙福廷:《古代葬俗的“左、右”方位礼制文化》,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5.孙世洋:《周代诗乐文化<诗经>》,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孙立:《申论<诗经>“东门”的宗教和都城建制背景》,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7.吴桂就:《方位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形态》,1994-1996China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8.吴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位文化教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81期。
    9.宋石青:《方位·语义·文化》,汉字文化,1999年第3期。
    10.李建军:《诗经周代宗教文化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1.李炳海:《<诗经>中的空间方位选析》,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
    12.李琳:《诗经中的色彩运用及其文化意蕴》,河北大学,2005年。
    13.范瑞红:《殷商王畿故地<诗经>“风诗”殷商文化》,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14.金安辉:《<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0卷第1期。
    15.金安辉:《<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6.宫海婷:《诗经婚恋诗的原始文化溯源》,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7.赵敏俐:《周代礼乐文化<诗经·大雅>颂美诗》,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8.唐启运:《论古代汉语的处所方位名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19.唐蕾:《文化 方位文化 方位隐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4卷第6期。
    20.高元石:《“方位语词”的文化蕴涵》,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1.鲍文超:《古诗文中惯用的方位次“阴”“阳”“左”“右”》,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6期。
    22.谭德兴:《论<诗经>之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7卷第4期。
    23.潘顺安:《五行的起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