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商事仲裁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的仲裁制度起步较晚,并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加入WTO后,对全世界的经济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大量争议和经济纠纷,这对我国商事仲裁起到了客观推动的作用。同时,也要求我国仲裁制度应当注重立法的国际化,进而使中国的仲裁制度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
     所有国家的仲裁立法和国际仲裁规则,都把仲裁协议作为仲裁管辖权取得的基础。没有仲裁协议,仲裁也就无从谈起,所做仲裁裁决也就没有法律效力。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性质主要有四个学说理论,它们是契约论、司法权理论、混合理论、自治论,笔者赞同契约论,认为契约性是仲裁协议的本质属性。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成立的有效条件分为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两方面。仲裁协议内容也必须是可执行的,如果仲裁协议内容对仲裁的约定不可执行,那么仲裁协议内容就毫无意义。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生效后会对当事人、仲裁机构、法院产生法律效力。首先是对双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其次是仲裁协议中会约定仲裁机构,也就是对仲裁机构产生约束力。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问题,有瑕疵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及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第三人的效力问题等,这些都是国际商事仲裁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多数国家在立法和实践上都对这些问题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我国亦应如此。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商事仲裁统一化运动必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而我国仲裁法律制度还存在缺陷,其中对仲裁协议内容的严格规定有别于大多数国家,这种限定实际是在当事人仲裁意愿之外另行附加条件,会导致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得不到尊重,这与仲裁的本质不相符。我国仲裁法律制度的修改完善既要考虑世界先进仲裁立法,又要结合中国国情,这样才能兼具世界性、民族性、现代性。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China's arbitration system starts late, and has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world's economy and trad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bu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there appears a large number of disputes and economic disputes, the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role of objective.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lled Chinese arbitration syste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legislation, so that China's arbitration system can better serv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All national arbitration 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rules,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as the arbitration jurisdiction made based. There is no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arbitration will be out of the question, the award of arbitration have no legal effect.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greement nature there are four main theories, which is the contract theory, the theory of judicial power, hybrid theory, autonomy, the author agrees with the contract, that contract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greement valid terms are divided into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pecial requirements in two areas. Arbitration agreement must also be performed, if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to arbitration agreement unenforceable, then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meaningless.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greement of parties, the court, arbitration institution has the legal effect. The first of them is for both parties to generate binding; followed by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in an arbitration institution for arbitration, or binding.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greement validity extension problem, defective valid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the cognizance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greement validity of third people, these are the new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arbitration research must face the problem. Most country in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se questions encourage and support attitude, our country also should be so.
     After China joins WTO,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unification movement will inevitably influence china. While China's arbitration law has some defects,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to the strict regula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most other countries, this limitation is actually in the arbitration will be attached outside the condition, will cause the parties to the arbitration will get no respect, this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nature of arbitration. China's arbitration law amendment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world advanced arbitration legislation, but also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o as to both national, international, modern.
引文
[3]参见《古埃及的仲裁》,《仲裁与法律》2004年第1期,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19-127页。
    [4] See Alan Redfern and Marti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anlCommercial Arbitration",Fourth Edition"pp.4;published by Sweet&MaxwellLimited.
    [5]参见牛艳宾、陈正伟译,Daniel E.Murray著《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及早期日尔曼时代的仲裁制度》,《仲裁与法律》2003年第5期,法律出版社出版,第92-110页。
    [6]郭晓文.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期,第9页。
    [7]亨利.梅因著,沈景—译《古代法》第41页。
    [8]尹田《论意思自治原则》,载于《政治与法律》(沪),1995年3月,第38页。
    [9]沈四宝、王军、焦津洪编著《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第6页。
    [10]参见杨振山等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页。
    [11]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第38-39页。
    [12]1840年的《法国民法典》1134条。
    [13]参见乔欣《仲裁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第70页。
    [14]宋连斌:《仲裁的契约性新探——以国际商事仲裁为例》载《仲裁与法律》2000年第4期,第19-25页。
    [15]胡长清:《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6页。
    [16]郭晓文:《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研究》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期,第35页。
    [17]英国1996年《仲裁法》第6条。
    [18]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编第2章“仲裁协议”第1029条。 (GERMANARBITRATION LAW 1998?Act on the Reform of the Law relating to ArbitralProceedings of 22 December Bundesgesetzblatt(Federal Law Gazette) 1997Part I page 3224.)
    [19]科威特1980年民商事诉讼法第12章“仲裁”第173条。(Civil and CommercialProcedure Code No.38 of 1980,effective November 1980, Chapter 12:ArbitrationArt.173.).
    [20]南非1965年仲裁法。(Arbitration Act 1965[South African].No.42 1965(Assented to 5 April 1965.Date of Commencement:14 April 1965)。
    [21]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七条“仲裁协议的定义和形式”第(1)款。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六条。
    [23] 1968Lovelock Ltd v.Exportles一案中,当事人订立了内容模糊和矛盾的仲裁条款,其中一部分称“任何争议和/或索赔在英格兰仲裁”;另一部分称“任何其他争议在俄国进行仲裁”。英国上诉法院认为,该仲裁条款由于内容模糊和矛盾,而无法确定当事人意图仲裁的内容。See Enid A.Marshall"The Law of Arbitration", p16,FourthEdition,London,Sweet&Maxwell 2001.
    [24]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7-20页。
    [251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34-35页。[26] Pippa Read,Deloc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Its Releva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America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999, pp.185-186.
    [27]翟云岭:《合同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14页。
    [28]参见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36-37页。同时Sarah Rudolph Cole,Arbitration State Action,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5,pp.43-45.
    [29] Hong lin Yu,ExPlore the Void-AN Evaluation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1,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4,pp.185-186.
    [30]David Williams,Recent Developments Arbitration in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4,p.128.
    [31] Hong-Lin Yu.Explore the Void-AN Evaluation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 pp.14-15.
    [32] Philippe Fouchard,Emmanuel Gaillard&Berthold Goldma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中国中信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pp.600-626.
    [33]Hong-Lin Yu,Explore Void-AN 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2,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p.16.
    [34]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40页。
    [35] Hong-Lin Yu,Explore Void-AN 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2,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p.16.
    [36]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41页。
    [37] Mann,Lex Facit Arbitrum,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1986, pp.245-246.See also Hong-Lin Yu,Explore Void-AN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2,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pp.18-19.
    [38]沈四宝、焦津洪、王军编著《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第72页。
    [39]参见乔欣《仲裁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第612页。
    [40]有关1958年《纽约公约》中关于仲裁协议效力法律适用的规定和解释。
    [41] Hobbs Padgett&Co.(Reinsurance)Ltd v.J C Kirkland Ltd(1969)。
    [42]所谓严重违约,在不同法系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可以行使解除合同权的违约行为,各有不同的定义。例如英国法中的对合同“条件”(condition)条款的违反;美国法中的“重大违约”(material breach);德国法中的“履行不能”;中国法中的“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的“不履行合同项下义务构成根本性的不履行”。参见沈四宝、王军、焦津洪编著《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97-302页。
    [43]孙得胜,翟云岭.论冷却期制度.中国法学(英文版),2008(1).
    [44]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秘书处的说明》第20条。
    [45]《仲裁法》第26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与《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不同,我国仲裁法设定的仲裁协议解除条件为法院首次开庭前不主张仲裁权。
    [46]赵秀文译,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47]案例来源:赵威主编:《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48]谭兵主编、陈彬副主编:《中国仲裁制度与研究》,中国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49]张建华:《论仲裁协议及仲裁协议的效力》,载于《诉讼法论丛》第2卷,第189页。
    [50]《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7条第2款。
    [53]1974年《汉堡规则》第22条第1款。
    [54]德国1998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典》第1031条第4款。
    [55]朱子勤、诸远征《论提单仲裁条款的效力及法律适用》;相关的案例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的“多米诺海运有限公司与上海工商对外贸易公司海上货物运输货损赔偿管辖权纠纷案”(1998年粤法经二终字第417号判决书)、广州海事法院审理“北京和德(集团)有限公司与希腊樱桃谷航运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货损纠纷案”(1998年广海法湛字第52号)
    [5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福建省生产资料总公司与金鸽航运有限公司国际海运纠纷一案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复函》1995年10月20日法函[1995]135号。
    [57] Frey et al v.Cuccaro e Figli,Yearbook I(1976),p.193。
    [58]Domenico Di Pietro&Martin Platte,Enforcemen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Awards: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f 1958,Published by Cameron,May 2001.
    [59] Neil Kaplan,The Model Law in Hong Kong,from Papers on 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国际商事仲裁文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第510页。
    [60]Professor Albert Jan van den Berg,New York Convention of 1958 Summary of Court Decisions,pp.l5, KLUWERLAW&TAXATION PUBLISHERS.
    [61] UN Doc E/CONF.26/L.54
    [62]德国1998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典》第2章(仲裁协议)第1031条。
    [63]赵威主编: 《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64]谭兵主编、陈彬副主编:《中国仲裁制度研究》,中国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6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条。
    [66]《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
    [67]《仲裁法》第58条。
    [68]柳琼、宋扬.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事项范围研究,法学理论,2012年(06).
    [69]“仲裁协议的范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管辖权决定选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第363页。
    [70]《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48条第一款。
    [73]赵秀文译,[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4页。
    [74]黄思怡.论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重要性[J].兰州学刊.2012(01).
    [75]黄进.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制定与完善[J].政法论坛.2011(03).
    [76]赵秀文译,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625、626页。
    [77]在香港某公司和中国内地某公司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当事人在合同的仲裁条款中约定,如发生争议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但仲裁庭的组成采用英国行业仲裁的传统做法,即由当事人各指定一位仲裁员,由两名仲裁员对争议组成裁决;如该两名仲裁员对裁决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再由他们共同推选一名“裁决人”(Umpire),作出裁决。该仲裁协议与中国仲裁法和贸仲的仲裁规则中终局原则发生冲突,而无法实施。
    [78]《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32条第2款。
    [79]1998年《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第6条第9款。
    [80]《奥地利民事诉讼法典》第594条第1款。
    [81]赵秀文.论《纽约公约》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兼论我国涉外仲裁立法的修改与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0(02).
    [82]《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22条。
    [83]《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16条。
    [84]董泽慧.国际商事仲裁协议订立时的语言问题与对策分析.企业导报,2011年第20期。
    [85]伦敦国际仲裁院的《仲裁规则》第17条。
    [86] Jan Paulsson and Nigel Rawding, "Choosing the language of the arbitration",TheFreshfields Guide to Arbitration and ADR,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89]丁建中编:《外国仲裁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171页。
    [90]宋连斌:《仲裁协议的新发展:理论与实践》,载于梁慧星编:《民商法论丛》(总第22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5月,第509页。
    [91]《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7条。
    [92]《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8条。
    [93]《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1项。
    [94]《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36条第一款第1项第1目。
    [95]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1993年版,法律出版社,第52页。
    [96]韩培德主编:《国际私法》,武汉人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97]《德国民法典》第110条。
    [98]《美国民法》。
    [9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条。
    [10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3条。
    [10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9条。
    [102]李双元、温世扬主编:《比较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103]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性论》,1997年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41页。
    [104]前苏联《民法纲要》第124条第2款。
    [105]1979年匈牙利《国际私法》第18条。
    [106]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107]张佩霖主编:《中国民事法律与实务》,中国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08]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109]赵威主编:《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政法人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110]罗涵君:“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规制”,《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第11页。
    [111]赵威主编:《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112]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113]翟云岭,郭洁:《新合同法论》,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114]翟云岭、王莉莉.评鉴公司法之意思自治理念——以合同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
    [115]《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25条第2款。
    [116]《法国民事诉讼法典》。
    [117]杨月萍.争议事项可仲裁性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影响.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1期。
    [118]邓娟.国际商事争议可仲裁性之扩展.西南政法大学,发表时间:2011-03-25。
    [119]《纽约公约》)第1条第3款。
    [120]《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
    [121]崔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研究”,《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第32页。
    [122] O. Chukwumerije, Choic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1994),p.53.
    [123] O. Chukwumerije, Choic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1994),p.53.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6条。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3条。
    [126]瑞士《仲裁协约》第5条
    [127]《纽约公约》第5条。
    [128]《纽约公约》第1条。
    [129]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2059条。
    [130]瑞士1989年生效的《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第177条第1款。
    [131]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30条。
    [132]《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806条。
    [133]荷兰1986年生效的《民事诉讼法典》第1020条。
    [134]崔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研究”,《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第32页。
    [135]刘景一,《涉外仲裁实务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136]蔡鸿达:“美国法院在公共秩序方面放宽国际仲裁的判例”,《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3期,第28页。
    [137]《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2条、第3条。
    [13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32条。
    [139]《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第5条。
    [140]《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9条。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46条。
    [14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32条。
    [143]《纽约公约》第2条第1款。
    [144]王毅.仲裁条款约定法律视角分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01期。
    [145] D.L.R.4 th,p.129;XVII(1994)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 346.281
    [146]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对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甘肃省某第三产业公司诉德国阿丝德有限公司、香港欣季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合同无效纠纷案的请示报告》的批复(1995年10月18日法经(1995)273号)。载于《国际商事仲裁新资料选编》,宋连斌、林一飞译编,武汉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04页。
    [147] Yearbook XXII,(1997),pp631-636.
    [148]《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6条。
    [149]参见网页:http://www.gzac.org/info view.asp?VID=2622,2009年4月25日访问。
    [15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仅选择仲裁地点而对仲裁机构没有约定的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函》1997年3月19日法函第[1997]36号。
    [15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化国际石油(巴哈马)有限公司诉海南昌盛石油开发有限公司购销合同纠纷案中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的复函”,(2000)年第14号。《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与研究》2001年第1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第77页。
    [15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同时选择两个仲裁机构的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函”1996年12月12日法函[1996]176号。
    [153]《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条。
    [154]2000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3条。
    [155]《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3项。
    [156]《纽约公约》。
    [157]《华盛顿公约》。
    [158]《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4条。
    [159]《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26条。
    [160]《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9条第1款。
    [161]《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94条。
    [162]《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77条。
    [163]《纽约公约》。
    [164]《纽约公约》。
    [165]《中国国际经贸仲裁委员会规则》第3条。
    [166]《法国民事诉讼法典》。
    [167]《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6条第3款。
    [168]《纽约公约》第2条第3款。
    [169]《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27条。
    [170]《中国国际经贸仲裁委员会规则》第4条。
    [171]赵秀文.从宁波工艺品公司案看我国法院对涉外仲裁协议的监督.时代法学,2010年第05期。
    [172]《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62条。
    [173]《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示范法》第9条。
    [174]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1998年《仲裁规则》第23条。
    [175]《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仲裁规则》第22条。
    [176]伦敦国际仲裁院1998年《仲裁规则》第25条。
    [177]《香港仲裁规则》第26条。
    [178]《新加坡仲裁中心的仲裁规则》第22条。
    [179]2000年11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下简称贸法会)秘书长在A/CN.9/468文件中的讲话。
    [180]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仲裁与法律》2000年第2期。
    [181]汪明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发表时间:2010-11-20.
    [182] uncitral working group on arbitration thirty-second session vienna,20-31 march 2000; settlement of commercial disputes " possible uniform rules on certain issues concerning settlement of commercial disputes: conciliation, interim measures of protection, written form for arbitration agreement"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addendum翻译问题参考了吴琼《合同转让产生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研究》一文,对外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183]陈瑞子:“论债权转让后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184] fouchard gaillard 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part 2 chapter 11 section 1.
    [185][美]a.l.科宾,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186] technetronics, inc.v.leybold-geaeus gmbh, no.93-1254 (e. d. pa. June 10,1993)。 see arbitration&the law ——aaa general counsel's annual repart (1993-94), at 21
    [187]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仲裁与法律》,2000年2月。
    [188]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特殊情形”,载《中国仲裁》2004年第6期。
    [189]谢石松主编:《商事仲裁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190]杨秀清、韦选拾: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若干问题研究,载于《仲裁研究》2007年第5期。第21页。
    [191]《荷兰仲裁法》第1032条.
    [192]宋连斌:《国际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62-163页。
    [193]陈瑞子:“论债权转让后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194] clare ambrose, " when can a third party enforce an arbitration clause? " in 5t" edition of jackson& powell on professional negligence.
    [195]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second edition, jonathan hill, lloyd's commercial law library.
    [196]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页。
    [197]颜盈盈:“试论合同当事人变更后仲裁协议的效力”,载《仲裁与法律》2002年第5期。
    [198]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特殊情形”,载《中国仲裁》2004年第6期。
    [199] collection of icc arbitral awards (1991-1995), sigvard jarvin, yves derain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 at 277-281,转引自唐蕴峰:“仲裁协议对第三人的效力”,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00]朱慈蕴:《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范》,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201]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仲裁与法律》2001年第5期。
    [202]如广东省化工原料公司诉粤海企业(巴黎)有限公司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1998年12月30日民事裁决书),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203]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204]唐蕴峰:“仲裁协议对第三人的效力”,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05]翟云岭,孙得胜.论所有权保留.《法学家》,2010(1).
    [206]see 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 (1986, vol, xi), general editor, albert jan, van den berg,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1986, at 128-133.
    [207]宋连斌:《国际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69-183页。
    [208]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理论,还是实践?”,载《中国律师》2004年第4期。
    [209]韩健:“派生仲裁请求权和代位仲裁请求权之刍议”,载《仲裁与法律》2001年第2期。
    [210]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仲裁与法律》2000年2月。
    [211]杜新丽、孙蓓:“仲裁协议在合同转让中的效力问题研究”,载《仲裁与法律》2003年第2期。
    [212][英]丹宁:《法律的训诫》,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
    [213]徐磊:“禁止反言原则在美国仲裁司法实践中的发展”,载《当代国际法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56页。
    [214]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理论还是实践?”,载《中国律师》2004年第4期。
    [215]余劲松:“论跨国公司责任的法律依据”,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3期,第60页。
    [216]朱慈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217] fisser v. international bank,282 f,2d231,234 (2d cir.1960)转引自郭玉军、向在胜:“美国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以揭开公司面纱理论为中心”,载《展望21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
    [218]宋连斌:“仲裁协议的新发展:理论和实践”,载《仲裁与法律》2001年第12期。
    [219]参见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220]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221]李宣深:《日耳曼法概说》,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72页。
    [2221王利明:“论合同的相对性”,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
    [223]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仲裁与法律》2000年第2期。
    [224]赵威:《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225]吴琼:“合同转让产生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研究”,对外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226] domke on commercial arbitration,10.05, p.128 (1984&supp.1990)
    [227]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8页。
    [228]陈瑞子:“论债权转让后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229]参见赵威:《国际仲裁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230]蒋敬业:“论债权转让中仲裁协议的效力”,载《仲裁与法律》2001年10月,第67页。
    [231]同上。
    [232][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33]齐湘泉、马斌.瑕疵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仲裁研究,2011年第02期。
    [23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
    [235]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第33号答复,以下简称第33号答复。
    [236]刘德福、徐俊:《论仲裁协议的效力及其瑕疵补救》,载2004年12月《经济与法》。
    [237]最高人民法院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关于当事人既约定仲裁又约定诉讼的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函》(法经(1996]110号)。
    [23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
    [239]王策:《仲裁协议中意思自治原则初探》,载2002年1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40]最高人民法院给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复函。
    [2411最高人民法院给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复函。
    [2421最高人民法院给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
    [243]郭剑伟.浅析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44]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 ration [M]. Fourth Edition, (2004), Sweeta andMaxwell, pp.131,131,152,151,162,165.
    [24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8条。
    [246] 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 ration [M]. Fourth Edition, (2004), Sweeta andMaxwell, pp.131,131,152,151,162,165.
    [247]孙得胜,翟云岭.审视分期付款买卖中买受人的处分权.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12(3)。
    [250] Joseph E.Stiglitz,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NETS ",pp.9-10,published by W.W. NORTON&COMPANY,2002.
    [251]截至2011年8月,共有171个国家和地区(国家143个)加入了1958年《纽约公约》
    [252]1954年5月6日作出了《关于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设立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决定》第二条。
    [253]1956年3月31日制定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程序暂行规则》第三条。
    [254]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例,据统计,1956年至1966年,只受理案件20件;1967年至1976年十年间,只受理7件案件。参见赵健:“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并参见《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裁决书选编》(一九六三—一九八八),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55]198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110条、第111条。
    [256]《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35条。
    [25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7条。
    [258]《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2条、第3条。
    [259]中国经贸仲裁委员会(CIETAC)名册上290名仲裁员,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参见石月,仲裁法律与实务知识,2001年,中国矿业大学,第32页。
    [260]沈四宝,沈健.中国商事仲裁制度的特征与自主创新[J].法学.2010(12).
    [261]参见网页:http://ielaw.uibe.edu.cn/html/mingshijiangtang/20110503/16149.html2010年8月20日访问。
    [263]杨彩霞.浅析欧盟法对仲裁协议效力保障之削弱兼评欧盟法院West Tankers案.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12-10.
    [264]《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6条。
    [265]《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7条。
    [266]《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8条。
    [267]比利时《司法法典》第1697条。
    [268]吉爽.论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69]《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20条。
    [270]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2000年仲裁规则第4条。
    [271]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2001年仲裁规则第4条。
    [272]《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1条第3款。
    [273]张维:“仲裁业确定涉外仲裁突破口”《法制日报》-2011-08-08
    [1]沈四宝,王军,焦津洪.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振山,等.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3]韩德培.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乔欣.仲裁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5]胡长清.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商务印书馆,1934.
    [6]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7]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
    [8]翟云岭.合同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赵威.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10]谭兵,陈彬.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
    [11]仲裁协议的范围.见: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管辖权决定选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12]丁建中.外国仲裁法与实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
    [13]宋连斌.仲裁协议的新发展:理论与实践.见:梁慧星编.民商法论.丛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
    [14]李双元,温世扬.比较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5]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性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6]张佩霖主编.中国民事法律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17]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9]翟云岭,郭洁.新合同法论.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
    [20]刘景一.涉外仲裁实务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21]黄进主编.国际司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人学出版社,1994.
    [22]高菲.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3]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新资料选编,武汉出版社,2001.
    [24]谢石松主编.商事仲裁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5]宋连斌.国际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
    [26]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7]朱慈蕴.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范.法律出版社,1998.
    [28][英]丹宁.法律的训诫.群众出版社,1985.
    [29]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0]李宣深.日耳曼法概说.商务印书馆,1944.
    [31]石月.仲裁法律与实务知识.中国矿业大学,2001.
    [32]徐磊.禁止反言原则在美国仲裁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当代国际法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3]郭玉军,向在胜.美国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以揭开公司面纱理论为中心”.展望21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4]赵健.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商事仲裁.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陈正伟,李芳译.古埃及的仲裁.见: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出版,2004.
    [2]Daniel E. Murray著.牛艳宾、陈正伟译.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及早期日尔曼时代的仲裁制度.见:仲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出版,2003.
    [3]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美]a.l.科宾著.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法律出版社,1992.
    [6][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亨利.梅因.古代法.
    [1]尹田.论意思自治原则.政治与法律(沪).1995,(3).
    [2]宋连斌.仲裁的契约性新探——以国际商事仲裁为例.仲裁与法律.2000,(4).
    [3]郭晓文.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5,(4).
    [4]孙得胜,翟云岭.论冷却期制度.中国法学(英文版),2008,(1).
    [5]张建华.论仲裁协议及仲裁协议的效力.诉讼法论丛(第2卷).
    [6]柳琼,宋扬.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事项范围研究,法学理论,2012,(06).
    [7]黄思怡.论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重要性[J].兰州学刊.2012,(01).
    [8]黄进.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制定与完善[J].政法论坛.2011,(03).
    [9]赵秀文.论《纽约公约》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兼论我国涉外仲裁立法的修改与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0,(02).
    [10]董泽慧.国际商事仲裁协议订立时的语言问题与对策分析.企业导报,2011,(20).
    [11]罗涵君.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规制.中央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1997,(6).
    [12]翟云岭,王莉莉.评鉴公司法之意思自治理念——以合同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13]杨月萍.争议事项可仲裁性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影响.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4]王毅.仲裁条款约定法律视角分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15]赵秀文.从宁波工艺品公司案看我国法院对涉外仲裁协议的监督.时代法学,2010,(05).
    [16]崔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研究.政法论坛.2000,(3).
    [17]蔡鸿达.美国法院在公共秩序方面放宽国际仲裁的判例.外国法译评.1996,(3).
    [18]翟云岭.仲裁协议若干问题有待准确界定.上海法制报.1999-8-18.
    [19]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仲裁与法律.2000,(2).
    [20]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仲裁与法律.2001,(10).
    [21]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特殊情形.中国仲裁.2004,(6).
    [22]颜盈盈.试论合同当事人变更后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与法律.2002,(5).
    [23]唐蕴峰.仲裁协议对第三人的效力.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1).
    [24]翟云岭,孙得胜.论所有权保留.法学家,2010(1).
    [25]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国律师.2004,(4).
    [26]韩健.派生仲裁请求权和代位仲裁请求权之刍议.仲裁与法律.2001,(2).
    [27]杜新丽,孙蓓.仲裁协议在合同转让中的效力问题研究.仲裁与法律.2003,(2).
    [28]余劲松.论跨国公司责任的法律依据.法商研究.1995,(3).
    [29]宋连斌.仲裁协议的新发展:理论和实践.仲裁与法律.2001,(12).
    [30]王利明.论合同的相对性.中国法学.1996(4).
    [31]蒋敬业.论债权转让中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与法律.2001,(10).
    [32]齐湘泉,马斌.瑕疵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仲裁研究,2011(02).
    [33]刘德福,徐俊.论仲裁协议的效力及其瑕疵补救.经济与法.2004,(12).
    [34]王策.仲裁协议中意思自治原则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
    [35]郭剑伟.浅析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36]沈四宝,沈健.中国商事仲裁制度的特征与自主创新[J].法学.2010,(12).
    [37]刘晓红.海峡两岸仲裁裁决相互认可与执行制度之检视与修正.法学,2011,(12).
    [38]刘晓红.论我国商事仲裁裁决执行的区际司法协助.政法论丛,2010,(01).
    [39]孙得胜,翟云岭.审视分期付款买卖中买受人的处分权.社会科学辑刊,(CSSCD),2012, (3).
    [1]相关的案例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的“多米诺海运有限公司与上海工商对外贸易公司海上货物运输货损赔偿管辖权纠纷案”(1998年粤法经二终字第417号判决书)、广州海事法院审理的“北京和德(集团)有限公司与希腊樱桃谷航运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货损纠纷案”(1998年广海法湛字第52号).
    [2]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下简称贸法会)秘书长在A/CN.9/468文件中的讲话.2000-11-25.
    [3]杨彩霞.浅析欧盟法对仲裁协议效力保障之削弱兼评欧盟法院West Tankers案.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12-10.
    [1]邓娟.国际商事争议可仲裁性之扩展.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发表时间:2011-03-25.
    [2]汪明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发表时间:2010-11-20.
    [3]陈瑞子.论债权转让后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3.
    [4]吴琼.合同转让产生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贸易大学,2003.
    [5]吉爽.论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840.法国民法典.
    [2]1998.德国民事诉讼法.
    [3]1980.科威特民商事诉讼法第12章“仲裁”第173条.(The Civil and CommercialProcedure Code No.38 of 1980, effective November 1980, Chapter 12:ArbitrationArt.173.)
    [4]1965.南非仲裁法.(Arbitration Act 1965[South African]. No.42 of 1965(Assented to 5 April 1965. Date of Commencement:14 April 196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6]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8]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9]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秘书处的说明.
    [10]1997.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
    [11]1974.汉堡规则.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福建省生产资料总公司与金鸽航运有限公司国际海运纠纷一案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复函法函.([1995]135号)1995-10-20.
    [13]纽约公约.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5]法国民事诉讼法典.
    [16]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
    [17]1998.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
    [18]奥地利民事诉讼法典.
    [19]1996.英国仲裁法.
    [20]国际商会仲裁规则.
    [21]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仲裁规则.
    [22]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
    [23]美国民法.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26]前苏联.民法纲要.
    [27]1979匈牙利国际私法.
    [28]1989.瑞士国际私法的联邦法.
    [29]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
    [30]1986.荷兰年民事诉讼法典.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34]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35]瑞士仲裁协约.
    [3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仅选择仲裁地点而对仲裁机构没有约定的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函(法函第[1997]36号),1997-3-19.
    [37]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8]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同时选择两个仲裁机构的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函”(法函[1996]176号),1996-12-12.
    [39]2000.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40]华盛顿公约.
    [41]香港仲裁规则.
    [42]新加坡仲裁中心的仲裁规则.
    [43]荷兰仲裁法.
    [4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
    [45]最高人民法院[2002]民四他字第33号答复.
    [46]最高人民法院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关于当事人既约定仲裁又约定诉讼的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函(法经[1996]110号).
    [47]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复函.
    [48]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复函.
    [49]最高人民法院在给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
    [50]关于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设立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决定,1954-5-6.
    [5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程序暂行规则,1956-3-31.
    [52]198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53]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54]比利时.司法法典.
    [55]瑞士.国际私法法案.
    [56]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2000年仲裁规则.
    [57]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2001年仲裁规则.
    [58]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1]See 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anlCommercial Arbitration",Fourth Edition "pp.4;published by Sweet&MaxwellLimited.
    [2]See Enid A.Marshall"The Law of Arbitration", p16,FourthEdition,London,Sweet&Maxwell 2001. 22]Pippa Read,De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Its Releva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America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999, pp.185-186.
    [3]Hong-lin Yu,Explore the Void-AN 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1,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4,pp.185-186.
    [4]David Williams,Recent Developments in Arbitration in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4,p.128.
    [5]Hong-Lin Yu,Explore the Void-AN 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 pp.14-15.
    [6]Philippe Fouchard,Emmanuel Gaillard&Berthold Goldman,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中信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pp.600-626.
    [7]Hong-Lin Yu,Explore the Void-AN 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2,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p.16.
    [8]Mann,Lex Facit Arbitrum,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1986, pp.245-246.See also Hong-Lin Yu,Explore the Void-AN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 2,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pp.18-19.
    [9]Hobbs Padgett&Co.(Reinsurance)Ltd v.J C Kirkland Ltd(1969).
    [10]其英文原文为:"Where parties agree otherwise than in writing by reference toterms which are in writing,they make an agreement in writing."
    [11]Frey et al v.Cuccaro e Figli,Yearbook I(1976),p.193.
    [12]Domenico Di Pietro&Martin Platte,Enforcemen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Awards: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f 1958,Published by Cameron,May 2001.
    [13]Neil Kaplan,The Model Law in Hong Kong,from Papers on 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国际商事仲裁文集)第510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呢4月出版.
    [14]Professor Albert Jan van den Berg,New York Convention of 1958 Summary of Court Decisions,pp.15,KLUWERLAW&TAXATION PUBLISHERS.
    [15]UN Doc E/CONF.26/L.54
    [16]Jan Paulsson and Nigel Rawding, "Choosing the language of the arbitration",TheFreshfields Guide to Arbitration and ADR,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17]O. Chukwumerije, Choic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1994),p.53.
    [18]O. Chukwumerije, Choic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1994),p.53.
    [19]D.L.R.4 th,p.129;ⅩⅦ(1994)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 346.281 [20] Yearbook ⅩⅫ,(1997),pp631-636.
    [21]uncitral working group on arbitration thirty-second session vienna,20-31 march 2000; settlement of commercial disputes "possible uniform rules on certain issues concerning settlement of commercial disputes:conciliation, interim measures of protection, written form for arbitration agreement"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addendum
    [22]fouchard gaillard 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part 2 chapter 11 section 1.
    [23]technetronics, inc.v.leybold-geaeus gmbh, no.93-1254 (e. d. pa. June 10,1993). see arbitration&the law——aaa general counsel's annual repart (1993-94), at 21
    [24]clare ambrose, " when can a third party enforce an arbitration clause? " in 5t" edition of jackson& powell on professional negligence.
    [25]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 second edition, jonathan hill, lloyd's commercial law library.
    [26]collection of icc arbitral awards (1991-1995), sigvard jarvin, yves derain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 at 277-281.
    [27]see 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 (1986, vol, ⅹⅰ), general editor, albert jan, van den berg,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1986, at 128-133.
    [28]domke on commercial arbitration,10.05, p.128 (1984&supp.1990)
    [29]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 ration [M].Fourth Edition, (2004), Sweeta andMaxwell, pp.131,131,152,151,162,165.
    [30]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 ration [M].Fourth Edition, (2004), Sweeta andMaxwell, pp.131,131,152,151,162,165.
    [31]Joseph E.Stiglitz,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NETS",pp.9-10,published by W.W.NORTON&COMPANY,2002.
    [1]http://www.gzac.org/info_view.asp?VID=26222009年4月25日访问.
    [2]http://www.hkiac.org/schi/show_content.php?article_id=920092011年8月26日访问.
    [3]截至2011年8月,共有171个国家和地区(国家143个)加入了1958年《纽约公约》.
    [4]http://ielaw.uibe.edu.cn/html/mingshijiangtang/20110503/16149.html.2010年8月20日访问.
    [5]http://www.whac.org.cn/12010年8月20日访问.
    [6]http://www.whac.org.cn/plus/view.php?aid=7802011年8月27日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