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十三种较能反映口语的元代材料,对疑问句、比拟式、被动式和处置式四个句法专题进行穷尽性考察,明确这些重要的句法现象在元代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汉语史中的定位。
     特指问在公文语体中多表示真性询问,而在戏曲作品中,反诘用法多一些。元代南方官话选择问较多使用连接词,北方官话则较多在选肢间间入“那”、“也”和“也那”这类句中语气词。元代选择问有的比较特殊:“多重选择问”选肢不是两个,而是多个,选肢的类型有时也不一律;“特指选择问”有选择肢和疑问代词双焦点;“范围选择问”选择肢提供选择的范围,疑问代词选择发问;“(不)VP那怎么(什么)”句式当是汉语和外族语融合的产物。
     元代的比拟式有三种类型:A.(本体)+比拟动词+喻体+比拟助词;B.喻体+比拟助词+(本体);C.(本体)+比拟动词+喻体,A式为繁式,后两种为简式。比拟式在法律政令类文书以及会话书中使用非常有限,而直讲体文献和三种南戏以及《元杂》中较为丰富。三种南戏中基本上都是C式,很少使用比拟助词。北方文献中,《通略》和《元杂》较为接近,虽然C式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但都较多使用了比拟助词;二者不同的是《通略》较多使用A式,而《元杂》较多使用B式。《老》、《条格》、《元碑》、《典》、《孝》基本上只使用B式。比拟助词“也似”的使用全部见于北方文献。元代“将/把”字处置式的谓语形式多样,动词可以带“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及其复杂组合,谓语可以是并列动词、连动结构甚至复句形式。“将/把”字处置式在元代文献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公文语体几乎不用“把”字句,可能是“将”字句更雅。
     元代的被动式可以分成两个系统,“被”字句、“吃”字句、“遭”字句和“蒙”字句是一个系统,被动介词来源于“遭受”义动词;“教(交)”字句、“着”字句是一个系统,被动介词来源于“使令”义动词。被动介词“着”来源于“使役”义而非“遭受”义。“蒙”字句是“谦逊”的被动式,较“文气”,一般出现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恐不是口语。“被”字句有几类比较特殊:杂糅式“被”字句是不同历史层次的被动式同“被”字式杂糅渗透的产物;遭遇类“被”字句表示主语遭受包含施事者某一动作行为的事件,并受到这一相关事件的直接影响;“表原因”的“被”字句一般主语隐含,后面接续结果小句,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
The thesis selected thirteen kinds of reliable language materials which can definitely mirror spoken language in Yuan Dynasty, exhaustively investigated four syntax subjects as follows : Interrogative sentences、Metaphors、the Disposal Struction and the Passive Form, unveiled the processes of these important syntax phenomena in Yuan Dynasty and the location they seated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The definite questions in official document mostly express real question, but in traditional operas they often ask in retort. The alternative questions in southern officialdom usually use conjunction, but in northern officialdom they mostly use tone words“Na(那)”、“Ye(也)”and“Ye na(也那)”between two choice limbs. Some alternative questions appear unusual: The multiple alternative questions have more than two choice limbs which structure types are not ususlly uniform; Definite- alternative question has double focus—choice limbs and interrogative pronoun; The limited alternative question set a selected range for choice limbs and raises questions by interrogative pronoun;“(bu()不) VP na(那)zenme/shenme(怎么/什么)”should be a result of language contact. The Metaphors in Yuan Dynasty contain three forms: A. (thing-in-itself)(本体)+likening verb(像义动词)+vehicles(喻体)+likening auxiliaries(比拟助词); B. (thing-in-itself)+vehicles+likening auxiliaries; C. (thing-in-itself)+likening verbs+vehicles, the preceding is full form , the other two are simplified forms. Metaphors are more abundant in Zhijiang(直讲) document、three kinds of Nanxi(南戏) and《Yuanza(元杂)》than in decree and statute document. Three kinds of Nanxi(南戏) almost only use type C and seldom use Metaphor auxiliaries. In northern document,《Tonglue(通略)》and《Yuanza(元杂)》are similar, they both use more Metaphor auxiliaries though type C is still absolute predominant;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m is《Tonglue(通略)》use more type A but《Yuanza(元杂)》use more type B.《Lao(老)》、《Tiaoge(条格)》、《Yuanbei(元碑)》、《Dian(典)》and《Xiao(孝)》nearly only use type B. Metaphor auxiliary“Yesi(也似)”is only used in Northern document.
     The structure of predicates is variable in“Jiang(将)”and“Ba(把)”marked Disposal Structions, includes: coordinate verbs、verbal constructions in Series、compound sentences、complex combination between a verb and a prefix or a suffix. The distribution of“Jiang(将)”and“Ba(把)”marked Disposal Structions is not proportionate,“Ba(把)”marked sentences are almost not used in official document, it probably because “Jiang(将)”sentences are more elegant than“Ba(把)”sentence.
     The Passive Form in Yuan Dynasty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system: one is“Bei(被)”marked sentence、“Zao(遭)”marked sentence、“Chi(吃)”marked sentence and“Meng(蒙)”marked sentence, which passive prepositions came from verbs with the meaning of“bearing”; the other is“Jiao(教/交)”marked sentence and“Zhuo(着)”marked sentence, which passive prepositions came from verbs with the meaning of“causative”. The passive preposition“Zhuo(着)”derive not from meaning of“bearing”, but from meaning of“causative”.“Meng(蒙)”marked sentence is a kind of“modest passive form”, it appears a little elegant and mainly expresses positive significance which commonly appear in solemn situation. There’re still other special kinds of“Bei(被)”marked sentences in Yuan Dynasty:“mixed type”is a result mingled by passive forms which stand for different historical levels;“bearing type”express the subject suffered a incident which give him direct influence; in“Bei(被)”sentences which express reason the subjects are commonly couched and followed by resultative clause.
引文
1参见朱德熙《中国语历史文法》中译本序言,1987年。
    2参见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可参看太田《关于汉儿语言——试论白话发展史》一文,载《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
    4参看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第23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收“奈何”条,“奈何”是双音动词,表“对付、处置”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参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页344—345,北京:学林出版社。
    12参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页346,北京:学林出版社。
    13参见李崇兴《选择问记号“还是”的来历》,《语言研究》1990年第二期。
    
    14参徐正考《唐五代选择疑问句系统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二期。
    15参看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页11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6参孙锡信《语气词“麽”的来历》,《汉语历史语法丛稿》,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17参伍华《论〈祖堂集〉中以“不”、“否”、“无”、“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五期。
    18参杨荣祥《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语言研究》1999年第一期。
    
    19参杨荣祥《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语言研究》1999年第一期。
    20参游汝杰《吴语里的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93年第二期。
    
    21参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兼论西北方言“X吗Y”句式的来历》,《方言》2003年第一期。
    22参戴昭铭《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方言》1999年第四期。
    23参张华文《昆明方言常见的语气词》,《方言》1996第三期。
    24参见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第六期。
    25参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页11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6参见邵敬敏《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二期。
    27参见邵敬敏《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二期。
    
    28参见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北京:学林出版社。
    29参见傅惠钧《真性问与假性问: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三期。
    
    30参见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代词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2001年第五期。
    31参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2参见朱德熙《汉语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第一期。
    33参冯春田《秦墓竹简选择问句分析》,《语文研究》1987年第一期。
    34参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中国语文》1991第五期。
    35参祖生利《元代白话碑中代词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2001年第五期。
    36参见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7参见陈小荷《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9年。
    38参见吴慧颖《“VP1也VP2”和“VP1也怎的”——关于近代汉语中的两种句式》,《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二期。
    39参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页43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1参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2参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3据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此处“元夺一字,待考”。上海:中华书局,1979年。
    44参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5参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6我们在下文的讨论中并不区分,这也是汉语史学界一贯的做法。
    47参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四期。
    48古本《老乞大》以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的沿途经历为题材。
    49参刘利《对“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一文的两点补充》,《中国语文》1993年第三期。
    50参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1参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四期。
    52直讲体文献是为皇帝讲习古代典籍的记录,讲述者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3参吕叔湘《“把”字的用法研究》,《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4参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代词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2001年第五期。
    55参看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6参看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中国语文》1989年第五期。
    
    57参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8下面的例子都取自《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61参见江蓝生《汉语使役和被动兼用探源》,载《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64参袁宾《〈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兼论南北朝到宋元之间被字句的历史发展和地域差异》,《中国语文》1989
    65参见李崇兴《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手稿)。
    66参袁宾《〈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兼论南北朝到宋元之间被字句的历史发展和地域差异》,《中国语文》1989年第一期。
    67参见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8参看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9参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0参看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71参看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72参看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73参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中国语文》1989年第五期。
    74“见……”代表的是先秦层次,“为……所”代表的是汉代层次。
    75参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艾皓德1991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第6期。
    [2]白维国1992近代汉语中表示动态的助词“得”,载《近代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3]贝罗贝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4] [北宋]道原1990景德传灯录,日本禅文化研究所影印北宋福州东禅寺本。
    [5]曹广顺1998试说近代汉语中的“~那?作摩?”,《语言学论丛》第二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6]曹广顺1995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
    [7]常敬宇2000语用对句法句式的制约,《语文研究》,第1期。
    [8]常晓雁1997《老乞大》《朴通事》两书中的副词“却”,《怀化师专学报》,第1期。
    [9]陈保亚1996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北京:语文出版社。
    [10]陈初生1983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
    [11]陈卫兰2000元曲句法举隅,《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1期。
    [12]陈卫兰2004关于“上”、“上头”的后置词表原因用法,《台州学院学报》,第4期。
    [13]陈雅2003《老乞大》中的疑问句,《金陵职业大学学报》,第4期。
    [14]程祥徽1980青海口语语法散论,《中国语文》,第2期。
    [15]崔希亮1995“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6]陈丽2001《朱子语类》中的结果补语式和趋向补语式,《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17]陈小荷1989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储泽祥1999相似性的“N1似的N2格式”——兼谈比喻的类型性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舩田善之2000关于解读《元典章》——兼谈有关工具书、研究文献,《蒙古学信息》,第3期。
    [20]戴庆厦主编1992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21]戴庆厦,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2]戴昭铭1999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方言》,第4期。
    [23]道布1983蒙古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24]邓兴锋1995大都剧韵所见《中原音韵》两韵并收字,《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第4期。
    [25]邓兴锋1997大都剧韵所反映的元代一些单字的读音,《语言研究》,第1期。
    [26]刁晏斌1993近代汉语“把”字句与“将”字句的区别,《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27]刁晏斌2001近代汉语句法论稿,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8]丁华东2001《元典章》的编纂评略,《档案与历史》,第2期。
    [29]丁勇2007元代汉语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语言研究》,第1期。
    [30]董秀芳2002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华,语言研究,第3期。
    [31]董志光2004元杂剧语法研究综述,《文教资料(初中版)》,第20期。
    [32]都兴宙1989西宁方言中的《老乞大》词语释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33]冯春田1987秦墓竹简选择问句分析,《语文研究》,第1期
    [34]冯春田2000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5]冯胜利2002汉语动补结构来源的句法分析,《语言学论丛》2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36]冯胜利2003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古汉语研究》,第1期。
    [37]傅惠钧2001真性问与假性问: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38]顾学颉、王学奇1983元曲释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9]郭锐2003“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40]韩登庸1982汉语中的元代蒙语语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3期。
    [41]韩登庸1983元杂剧中的少数民族语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42]韩登庸1984方言俗语成为元杂剧戏剧语言之原因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3期。
    [43]韩登庸1988关于元杂剧方言俗语之研究——兼及内蒙古西部区民间方言俗语对元杂剧方俗研究诠释的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44]何继军2004近代汉语被字句综述,《河北理工学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
    [45]何乐士1985《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
    [46]何乐士1992元杂剧语法特点研究——从《关汉卿戏曲集》与《敦煌变文集》的比较看元杂剧语法的若干特点,宋元明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7]黑维强2002从陕北方言看近代汉语助词“也似”的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第1期。
    [48]洪诚1958论古汉语的被动式,《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
    [49]胡明扬1984《老乞大》复句句式,《语文研究》,第3期。
    [50]黄斌2001元明口语中“判断句+(的)便是”结构,《古汉语研究》,第1期。
    [51]黄晓冬2004关汉卿八种杂剧对白中带“得(的)”补语,《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5期。
    [52]黄晓雪2002古本《老乞大》和谚解本《老乞大》里的语气词“也”,《语言研究》特刊。
    [53]季永海1999汉语儿化音的发生和发展——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民族语文》,第5期。
    [54]江蓝生、曹广顺、吴福祥1996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许嘉璐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5]江蓝生1984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中国语文》,第2期。
    [56]江蓝生1986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第2期。
    [57]江蓝生2000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
    [58]江蓝生1992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6期。
    [59]江蓝生1992助词“似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6期。
    [60]江蓝生1998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第1期。
    [61]江蓝生1999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62]江蓝生2003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63]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4]蒋绍愚1997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第4期。
    [65]蒋绍愚1998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古汉语研究》,第4期。
    [66]蒋绍愚1999《元曲选》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语言研究》,第1期。
    [67]蒋绍愚1999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8]蒋绍愚2000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69]蒋绍愚2001《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语言研究》,第1期。
    [70]蒋绍愚2002“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71]蒋绍愚2004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意义和形式——古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Studies in Asian Linguistic,Lincom GmbH。
    [72]蒋绍愚、曹广顺2005《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
    [73]蒋绍愚、江蓝生1992《近代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74]蒋绍愚、江蓝生1999《近代汉语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
    [75]李崇兴1990选择问记号“还是”的来历,《语言研究》,第2期。
    [76]李崇兴1994释“大古、过从、摘厌”,《语言研究》,第2期。
    [77]李崇兴1995元代词语拾零,《语言研究》,第2期。
    [78]李崇兴元代北方汉语的语气词(手稿)。
    [79]李崇兴2000《元典章?刑部》的语料价值,《语言研究》,第3期。
    [80]李崇兴2001元代直译体公文的口语基础,《语言研究》,第2期。
    [81]李崇兴2002《元典章·刑部》中的“了”和“讫”,《语言研究》,第4期。
    [82]李崇兴2005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语言研究》,第3期。
    [83]李崇兴《刑部语法研究》(手稿)。
    [84]李崇兴、石毓智2006被动标记“叫”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古汉语研究》,第3期。
    [85]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1998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6]李广明2001“兀的”“阿的”元曲天水方言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87]李海霞1994四川方言的被动式和“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88]李红2002元代吉安籍文人诗用韵中的阳声韵尾混叶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期。
    [89]李思明1984正反选择问句中否定词发展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90]李思明1988从变文、元杂剧、《水浒》、《红楼梦》看选择问的发展,《语言研究》,第2期。
    [91]李思明1990《水浒》中的积极被动句——“蒙”字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92]李思明1998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语言研究》,第2期。
    [93]李泰洙、江蓝生2000《老乞大》语序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
    [94]李泰洙2000古本、谚解本《老乞大》里方位词的特殊功能,《语文研究》,第2期。
    [95]李炜1993甘肃临夏一带方言的后置词“哈”“啦”,中国语文,第6期。
    [96]黎新第1995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时期的语音特点,《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
    [97]黎新第2000 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与方法回顾,《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
    [98]黎新第2005近百年来元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研究述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99]李新魁1979论近代汉语照系声母的音值,《学术研究》,第6期。
    [100]李钟九(韩国) 1997《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所反映的汉语声调调值,《古汉语研究》,第4期。
    [101]梁伍镇2000论元代汉语《老乞大》的语言特点,《民族语文》,第6期。
    [102]梁银峰2005论汉语趋向补语产生的句法动因,《汉语史学报》(第5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3]梁银峰2001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兼论结果补语的起源,《中国语文》,第4期。
    [104]刘慧英1998论近古时期汉语的特殊“被”字句,《语文学刊》,第6期。
    [105]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1992《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106]刘坚、蒋绍愚1995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07]刘坚等1995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第3期。
    [108]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第2期。
    [109]柳士镇1986《世说新语》句法特点初探,《语言研究集刊》第一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10]刘想如2004元曲语音非大都语音辨正,《平顶山师专学报》,第4期。
    [111]刘一之1985关于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对立的产生年代,《语言学论丛》第1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112]刘泽民1986计算机处理《朴通事谚解》字词,《汉语学习》,第3期。
    [113]刘子瑜2002《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4]龙潜庵1985宋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15]卢烈红1998《〈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1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2.0版光碟版,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17]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18]吕叔湘1990《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119]吕叔湘1985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第4期。
    [120]吕叔湘著、江蓝生补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北京:学林出版社。
    [121]马思周1982试论元杂剧中四音词的构成原则,《语文研究》,第2期。
    [122]马真、陆俭明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考察(一),《汉语学习》,第1期。
    [123]马真、陆俭明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考察(二),《汉语学习》,第4期。
    [124]马真、陆俭明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考察(三),《汉语学习》,第6期。
    [125]梅祖麟1978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法的来源,《历史语言所集刊》,第49本第1分。
    [126]梅祖麟1981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第1期。
    [127]梅祖麟1991从汉语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语言学论丛》第1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128]梅祖麟1990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3期。
    [129]梅祖麟1998汉语语法史中几个反复出现的演变方式,《古汉语语法论集》,北京:语文出版社。
    [130] [南宋]朱熹1986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上海:中华书局。
    [131] [南宋]普济编1984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本),上海:中华书局。
    [132]彭文芳2004元代量词研究札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
    [133]桥本万太郎1983北方汉语的结构发展,《语言研究》,第1期。
    [134]桥本万太郎1986汉语声调系统的阿尔泰化,《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135]桥本万太郎1987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第1期。
    [136]屈文军2003《元典章》的史料价值和通读要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6期。
    [137]饶尚宽1986试论贯云石《孝经直解》的语言及其价值,《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38]邵敬敏1994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39]石定栩2000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当代语言学》,第1期。
    [140]史国东2000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141]石锓、董伟1996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陈述语气词,《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
    [142]石毓智2000如何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从“吃饱饭”、“喝醉酒”现象谈起,《汉语学习》,第6期。
    [143]石毓智2002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言研究》,第1期。
    [144]石毓智2002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第1期。
    [145]石毓智2005判断词“是”构成连词的概念基础,《汉语学习》,第10期。
    [146]石毓智2006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语言研究》,第3期。
    [147]石毓智、李讷2000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与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否定标记“没(有)”产生的句法背景及其语法化过程,《语言研究》,第2期。
    [148]宋金兰1996汉藏语选择问句的历史演变及类型分布,《民族语文》,第1期。
    [149]宋金兰1996论反复问句A不A产生的年代,《青海师专学报》,第1期。
    [150]宋金兰1999古汉语判断句词序的历史演变——兼论“也”的性质,《语文研究》,第1期。
    [151]宋绍年1994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讨论,《古汉语研究》,第2期。
    [152]孙伯君2005胡汉对音和古代北方汉语,《语言研究》,第1期。
    [153]孙立新1998元杂剧中的陕西方言词汇,《当代戏剧》,第6期。
    [154]孙锡信1990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中国语文,第4期。
    [155]孙锡信1997语气词“麽”的来历,《汉语历史语法丛稿》,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56]太田辰夫1958《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7]太田辰夫1954关于汉儿言语——试论白话发展史,《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
    [158]唐钰明1987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
    [159]唐钰明1988唐至清的“被”字句,《中国语文》,第6期。
    [160]唐钰明1992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第5期。
    [161]唐韵2001《元曲选》宾白动词重叠式中宾语的位置及“儿”尾的问题——兼与《老乞大》《朴通事》《水浒全传》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162]唐韵2002从“底”字短语的产生、发展看《元曲选》的“的”字短语,《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163]王海棻1987《古汉语疑问词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64]王洪君2000山西方言的“也[ia]似的”,《语文研究》,第3期。
    [165]王继红2003重言式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化考察,《语言研究》,第2期。
    [166]王建军2002《老乞大》与《朴通事》中的存在句,《语文研究》,第2期。
    [167]王建莉2000从文化看汉语中的蒙语借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68]王力1989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69]王力1958汉语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
    [170]王森1995《老乞大》、《朴通事》的融合式“把”字句,《古汉语研究》,第1期。
    [171]王淑华2005元杂剧复音词浅析,《长春大学学报》,第1期。
    [172]汪维辉1998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第2期。
    [173]汪维辉2000《元语言词典》评介,《辞书研究》,第1期。
    [174]王学奇1982因声求义是探索元曲词义的方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75]王学奇2004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176]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
    [177]吴福祥1997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么”的产生,《中国语文》,第1期。
    [178]吴福祥1999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蓝生、侯精一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9]吴福祥2002汉语能性述补结构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1期。
    [180]吴福祥2004《〈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81]吴福祥2004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182]伍华1987论《祖堂集》中以“不、否、无、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第4期。
    [183]吴慧颖1990“VP1也VP2”和“VP1也怎的”——关于近代汉语中的两种句式,《古汉语研究》,第2期。
    [184]吴月珍、柴春华、赵建功1997元曲的重迭形式及其修辞作用,第1期。
    [185]席嘉1996《元曲选》宾白中的语气词“麽”,《语言研究》,第2期。
    [186]向德珍2005《祖堂集》与唐五代前佛典特式判断句比较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187]萧泰芳1997古全浊音声母“演变”说质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188]邢福义1993从“似X似的”看“像X似的”,《语言研究》,第1期。
    [189]邢福义2004承赐型“被”字句,《语言研究》,第1期。
    [190]邢向东、张永胜1997《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1]熊笃1986论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兼说《朴通事谚解》中所引《西游记平话》非元代产物,《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192]徐丹2000动补结构中的上字和下字,《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徐丹2001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语文研究》,第2期。
    [194]徐通锵1981历史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问题说略,《语言学论丛》(第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徐正考1988唐五代选择疑问句系统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196]徐正考1996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
    [197]薛凤生1987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8]杨耐思1995《关汉卿戏曲词典》评介,《辞书研究》,第5期。
    [199]杨天戈1980说“兀”,《中国语文》,第5期。
    [200]杨荣祥1999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语言研究》,第1期。
    [201]杨永龙2001《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姚庆保2002《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动补结构,《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203]叶桂郴1999《元曲选》的用韵和《中原音韵》研究,《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204]叶向阳2004“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05]亦邻真1982元代硬译公牍问题,《元史论丛》第一辑,上海:中华书局。
    [206]亦邻真2004元代汉字译写蒙古语音的惯例,《蒙古学信息》,第1期。
    [207]游汝杰1993吴语里的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2期。
    [208]尉迟治平1990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汉字音的语音基础,《语文研究》,第1期。
    [209]于涛2004《老乞大》和《朴通事》的名量词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210]余志鸿1983元代汉语的后置词“行”,《语文研究》,第3期。
    [211]余志鸿1988“宾动”倒向和语言接触,《民族语文》,第3期。
    [212]余志鸿1992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民族语文》,第3期。
    [213]余志鸿1999元代汉语假设句的后置标记,《语文研究》,第1期。
    [214]余志鸿2000语言接触与语言结构的变异,《民族语文》,第4期。
    [215]袁宾1984略论近代汉语偏义语词,《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3期。
    [216]袁宾1984近代汉语词语札记,《中州学刊》第2期。
    [217]袁宾1989《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兼论南北朝到宋元之间被字句的历史发展和地域差异,《中国语文》,第1期。
    [218]袁宾1989敦煌变文语法札记,《天津师大学报》,第5期。
    [219]袁宾2005“蒙”字句,《语言科学》,第6期。
    [220]袁宾2006元代杂剧里的“被……V杀……”句型,《长江学术》,第1期。
    [221]袁宾等2001《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
    [222] [元]钟嗣成1978录鬼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3]岳俊发1984“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语言研究》,第2期。
    [224]岳立静1999元明之间的被字句,《古汉语研究》,第4期。
    [225]张安生2003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兼论西北方言"X吗Y"句式的来历,《方言》,第1期。
    [226]张华文1996昆明方言常见的语气词,《方言》,第3期。
    [227]张家合2005元刊杂剧“AABB”式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228]张美兰2003《祖堂集》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29]张美兰2006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230]张相1953诗词曲语辞汇释,上海:中华书局。
    [231]张延成2001元代汉语虚词札记两则,《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232]张延成2002元代汉语中的“……的每”,《语文月刊》,第2期。
    [233]章一鸣1998元曲动词尝试态初探,《电大教学》,第6期。
    [234]张谊生2003助词“被”的使用条件和表义功用——兼论“被”的虚话轨迹,《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北京:商务印书馆。
    [235]张玉来1999近代汉语官话韵书音系复杂性成因分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36]赵长才2000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
    [237]赵长才2002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中国语文》,第2期。
    [238]赵得新2004“得”字句的句法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版)》,第5期。
    [239]赵克诚1987近代汉语语法,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240]照那斯图1988再论八思巴字蒙古语中的’ülu.u,《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41]赵新1994论“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演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
    [242]郑宏2006近代汉语“着(著)”字被动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2期。
    [243]周有斌2005也说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44]志村良治1984《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245]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246]朱德熙1985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1期。
    [247]朱德熙1991“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中国语文》第5期。
    [248]祝敏彻1958先秦两汉时期的动补结构,《语言学论丛》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249]祝敏彻1960“得”字用法演变考,《甘肃师大学报》第6期。
    [250]祝敏彻1963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第2期。
    [251]祝敏彻1995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发展,《语言研究》,第2期。
    [252]祝敏彻2003再论使成式(动结式)产生的年代,《古汉语研究》,第2期。
    [253]朱星一(韩国) 2000从《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左侧音看近代汉语入声,第2期。
    [254]祖生利2001元代白话碑文中代词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第5期。
    [255]祖生利2002元代白话碑文中词尾“每”的特殊用法,《语言研究》,第4期。
    [256]祖生利2003元代文献中“一般”和“也者”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第6期。
    [257]祖生利2004元代直译体文献中的原因后置词“上/上头”,《语言研究》,第1期。
    [258]祖生利元代蒙古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手稿)。
    [259] [法]Alain Peyraube(贝罗贝)Syntactic Change in Chinese On Grammaticalization(汉语的句法演变:关于语法化).
    [260] [法]Alain Peyraube 1999 Historical Change in Chinese Grammar,Cahier de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261] Douglas biber,Susan Conrad and Randi Reppen 1998 Corpus linguistic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