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东义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义学,又称义塾,发展至清代,成为主要招收民间贫寒子弟,以读书识字为主要目的的免费教育机构,并与私塾、社学等共同承担起清代广大乡村地区的蒙学教育。
     山东作为清代中原和沿海的一个重要行省,下辖107个州县,根据笔者对山东省450部左右州县志的统计,其在清代(1644年至1902年)共创建了919所义学。清代山东义学经历了顺治至嘉庆年间的发展,在道光和光绪年间两度形成发展高峰。这些义学发展至清末,陆续变为蒙学堂或初等小学堂,在课程、教材、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均有所变化,从而迎来了自身命运的转折。
     纵观清代山东义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在内涵和性质方面,山东义学主要是面向民间汉族贫寒子弟,使之能掌握一般的日用常识、基础知识、伦理规范和法律常识,以维持生计的免费教育场所,并具有官办、民办、官办民助和民办官助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二、在经费来源、支出和管理方面,经费来源具有学田地租、钱款收入、本金发商生息、税收收入等多种形式;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塾师束惰、塾生膏火、校舍修缮等方面;经费管理初步形成了由绅董管理或领取,定额、按季发放等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三、在校舍的选择和构造方面,校舍主要有择地新建、寺庙道观、祠堂、公宅或私宅、附设书院或学宫内等多种选择。官办义学的校舍构造主要有讲堂、学舍、卧房、厨房、门房、看守人住房等结构;民办义学则较为简单,主要为讲堂或学舍等。四、在教学方面,基本上分为蒙学和经学两个阶段,而蒙学阶段是主要阶段(大多数义学只能达到蒙学阶段)。与之相对应,课程主要分为蒙学课程和经学课程,蒙学课程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农户杂字》、《千家诗》、珠算、本朝律令以及冠、婚、丧、祭等礼节知识等(蒙学课程为主要课程),经学课程主要为“四书五经”。教学程序一般遵循识字、读书、背书、写字、作文的顺序。教学方法主要为个别教学,同时注重灌输,强调背诵。五、在塾师与塾生方面,塾师主要选择品学兼优之士,其身份主要为秀才。塾师束惰一般为每人每年六十千文(银三十两)左右,同时还有“节礼”等。官办义学与民办义学的塾师待遇差别较大。塾师一般为一年一聘,如塾师表现较好,则继续聘用;反之,则另聘他人。由于塾生基本上来自贫苦农民家庭,故大部分塾生读完蒙学课程就辍学务农或经商,少数优异者并家境较好者可继续攻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取得功名。
     清代山东义学作为清代各地义学中的杰出代表,既有与清代直隶、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等行省义学的相似性,又有与清代边疆省份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义学的差异性。因此,研究清代山东义学,对于全面了解清代义学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今慈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The charitable school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a kind of fre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maily recruited civilian poor children. And its main aim was reading and literacy for students. The charitable school, the community school, the private school and other private schools were together charged with the initiatory education of ampliate country areas in the Qing Dynasty.
     Shandong was an important province which belonged to central plains and littoral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ncluded 107 states and districts.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919 charitable schools were founded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the Qing Dynasty from 1644 to 190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able schools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cam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from Shunzhi Dynasty to Jiaqing Dynasty. And it formed two high peaks of development in Daoguang Dynasty and Guangxu Dynasty. These charitable schools became initiatory shools 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succession in the telophas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many changes in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s, didactica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n their fate came into being transition.
     The charitable schools of Shandong province had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Firstly, the charitable schools of Shandong province were a kind of free educational places which mainly recruited the civilian poor children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helped them gain ecumenic daily sense, basal knowledge, ethical criterion and legal common sense so that they could make a living. There were four flexible and diverse types of institutional forms which were official schools, civilian schools, official schools which people helped, civilian schools which officials helped. Secondly, there were various forms of funds origin. For example, the ground rent of schools'field, governmental or personal beneficence, accrual income, revenue income and so on. The fund outlay was mainly used in following aspects: teachers'pay, students'study supplies, schoolhouses'servicing, factotums'pay and other charge. The fund management had formed the perfect control system initially. The fund was managed or drawn by the directors and it was put out by ration and season. Thirdly, there were many choices for their schoolhouses. They could be built in the new field, in the temples or monasteries, in the ancestral temples, in the public houses or personal houses, in the colleges or Confucianism palaces and so on. Fourthly, their teaching was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initiatory teaching and Confucian classics teaching. The initiatory teaching was the main stage and most charitable schools only reached the initiatory teaching. Correspondly the curriculum was divided into initiatory courses and Confucian classics courses. The initiatory courses mainly included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Family Names",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Miscellaneous Household Word", "Thousands Of Poems", "Abacu", "The DPRK imperative" and etiquette, The Confucian classics courses were mainly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The teaching program usually followed the following order:literacy, reading, reciting, writing, composi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was mainly individual teaching and it also paid attention to infusing and emphasized reciting. Fifthly, the teachers were mainly excellent clerisy and most teachers were bachelor. The teachers'income was usually sixty thousand wen for every one every year. And there was also "jie li" for them. The difference of teacher treatment was big between official schools and civilian schools. The teachers were usually retained once a year. If his exhibition is good, he will be continued retaining. Contrarily, the teacher will be fired. Because the students were basically from poor peasants'families, most students had finished studying the initiatory curriculum. Only a minority of excellent and rich students could continue studying, take civil examinations and even got fame.
     As the excelle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aritable schools in the Qing Dynasty everywhere, the charitable schools of Shandong in the Qing Dynasty had some comparability with other charitable schools of Zhili, Henan, Shanxi, Jiangsu and Anhui. There we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aritable schools of Shandong and the charitable schools of frontier capitals and minority area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charitable schools of Shandong in the Qing Dynasty has important historic meaning for us to know roundl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aritable school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mportant elicitation and mirror mea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harity undertakings.
引文
①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宋)范晔著.《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③(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五之《王潮传》,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5492页
    ①(宋)范晔著.《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之《杨仁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②王松茂主编.《中华古汉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350页
    ③(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五之《王潮传》,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5492页
    ①施克灿.《古代社学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②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之《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6页
    ③(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④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之乾隆六年刻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⑤周鸿度等著.《范仲淹史料新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31页
    ⑥周鸿度等著.《范仲淹史料新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32页
    ⑦滕州教育志编委会编.《滕州市教育志:1840—1999》,枣庄市新闻出版局2000年10月第1版,第68页
    ①李铭皖,冯桂芬纂修. 《苏州府志》卷十七,光绪九年刻本
    ②(清)忠琏纂修.《峄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③于联凯、韩延明著.《沂蒙教育史》(古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78页
    ④(清)王康,臧岳纂修.《淄川县志》,乾隆八年刻本
    ⑤(民国)张梅亭,王希曾纂修.《莱芜县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⑥(清)王镛,秦寅纂修.《单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①(清)方学成,梁大鲲等纂修.《夏津县志》,乾隆六年刻本
    ②(清)张燮,刘承谦纂修.《沂水县志》,道光七年刻本
    ③赵尔巽,柯劭忞等编.《清史稿·选举志》,洪氏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第3119页
    ④(清)会典馆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光绪己亥夏御制本
    ⑤(清)周壬福,李同纂修.《重修博兴县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清)素尔讷等撰,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卷二十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李喜平主编.《辽宁教育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53页
    ③(清)素尔讷等撰,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卷六十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清)会典馆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光绪己亥夏御制本
    ⑤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准噶尔史略》编写组编.《清实录》,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清)周凯撰.《内自讼斋杂刻》第3册《襄阳府属义学章程》之《周凯:义学章程十条》,第1—5页,周氏家刊本
    ②(清)姚椿撰.《定颍记事》(卷一)之《姚椿:书西平兴建义学事》,第3-4页,道光六年刻本
    ③(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④戴诗铎.《沈阳县的第一所义学》,《东陵区文史资料》第3辑,第25-26页
    ①在统计过程中,发现有的县志中没有义学的记载,但这并不能说明此地没有义学的存在;有的县志中只有县城义学的记载,而对乡村地区的义学没有记载。如《滕县志》中“光绪年间,全县农村也利用庙地公产或其他公项费用纷纷办起义学”,但具体数字无考。因此,清代山东义学数量应在919所以上。
    ②该段时间是指从1644年清军入关,进驻北京城,正式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算起,直至1902年光绪帝谕令将各地义学改为蒙养学堂。
    ③(清)会典馆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第1页,光绪己亥夏御制本
    ④(民国)丁世恭修,刘清如纂.《馆陶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⑤于联凯、韩延明著.《沂蒙教育史》(古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76页
    ①(清)会典馆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第2页,光绪己亥夏御制本
    ②(清)会典馆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第3页,光绪己亥夏御制本
    ①(清)欧文,林汝谟纂修.《文登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②(清)黄钤,萧儒林纂修.《泰安县志》,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③(清)庄肇奎,郑成中等纂修.《乐陵县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④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明清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17页
    ①(清)李兆霖,周衍恩,黄师誾,蒋继洙纂修.《滋阳县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②曲阜教育志编写组编.《曲阜教育志》,曲阜市印刷厂1987年6月印刷,第50页
    ③(清)王康,臧岳纂修.《淄川县志》,乾隆八年刻本
    ④(清)李琼林,成启洗纂修.《邹平县志》,道光十六年刻本
    ⑤(清)董鹏翱,牟应震纂修.《禹城县志》之《三元宫义学并置义田记》,嘉庆十三年刻本
    ⑥(清)董鹏翱,牟应震纂修.《禹城县志》之《三元宫义学并置义田记》,嘉庆十三年刻本
    ①(清)周壬福,李同纂修.《重修博兴县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③(清)厉秀芳纂修.《武城县志续编》,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④(民国)项葆桢,李经野纂修.《单县志》,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⑤(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⑥(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①(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之《创建高桥义学碑记》(知县史致仁),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民国)曹梦九,赵祥俊,张元钧纂修.《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平原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③滨城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滨城区教育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7页
    ①(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②(清)李维諴,王用霖,彭宝铭纂修.《博平县续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③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沂地区志》(下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36页
    ④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6页
    ①由于有的义学创建的具体年代失考,无法确定为清代哪一朝所建,所以清代各朝的山东义学数量总和小于919所。
    ②政协山东省邹县委员会编.《邹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7年12月第1版,第106页
    ①(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l版,总第4126页
    ②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之《山东巡抚张汝梅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50—451页
    ③(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总第4255页
    ①沈铜生辑. 《光绪政要》,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6月第1版,卷二十六
    ②(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总第4719—4720页
    ③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之《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64页
    ④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之《钦定蒙学堂章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57页
    ⑤济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宁市志》(下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72页
    ⑥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4页
    ⑦德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市教育志:1840—1985》,1988年9月印刷,第55页
    ⑧(民国)曹梦九,赵祥俊,张元钧纂修.《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平原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⑨胶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胶州市教育志》,1987年3月版,第452页
    ①(清)王振录,周凤鸣,王宝田纂修.《峄县志》,光绪三十年刻本
    ②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344页
    ③《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湖北学务处本,第2页
    ④山东省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8月第1版,第483页
    ⑤山东省阳信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阳信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40页
    ⑥(清)陈钜前,傅秉监,张敬承纂修.《增辑清平县志》,宣统三年刻本
    ①山东省莘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莘县志》,齐鲁书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28页
    ②《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湖北学务处本,第4页
    ③《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湖北学务处本,第5-6页
    ④(清)王振录,周凤鸣,王宝田纂修.《峄县志》,光绪三十年刻本
    ⑤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76页
    ⑥日照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编.《日照文史》(第1辑),1985年5月第1版,第203-204页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教育新法令》(第四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4页
    ②学部总务司编.《学部奏咨辑要》卷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③学部总务司编.《学部奏咨辑要》卷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④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397-398页
    ⑤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4页
    ①(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之《贾公捐施学田碑记》(乾隆五十九年知县萧学慎),嘉庆六年刻本
    ①(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政协山东省冠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12月第1版,第165页
    ③(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①(清)保忠,吴慈,李图,王大钥纂修.《重修平度州志》,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②(清)周家齐,鞠建章纂修.《高唐州志》,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③(清)张度纂修.《临清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①山东省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399-400页
    ②(清)厉秀芳纂修.《武城县志续编》,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③(民国)曹梦九,赵祥俊,张元钧纂修.《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平原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④(清)张朝玮,孔广海纂修.《莘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⑤(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⑥(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⑦苍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苍山县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62页
    ①(清)张朝玮,孔广海纂修.《莘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②河北省馆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馆陶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7月第1版,第645页
    ③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15页
    ④(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⑤苍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苍山县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62页
    ⑥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沂地区志》(下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36页
    ①(清)江乾达,牛士瞻纂修.《新泰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②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78页
    ③(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④(清)杨容盛,杜曮纂修.《滨州志》,康熙四十年刻本
    ⑤(清)王镛,秦寅纂修.《单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⑥(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⑦(清)魏起鹏纂修.《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⑧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15页
    ⑨(清)沈鸿翙,翟振庆纂修.《临邑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⑩(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嘉庆六年刻本
    ①(清)工敬勋,李尔梅,王兆腾纂修.《海阳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
    ②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第124-125页
    ③(民国)杨豫等修,阎廷献等纂. 《齐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第530页
    ④滨城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滨城区教育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7页
    ⑤山东省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399页
    ⑥山东省邹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城市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519页
    ⑦(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⑧(清)赵英祚纂修.《鱼台县志》,光绪十五年刻本
    ⑨(民国)潘守廉,唐烜,袁绍昂纂修.《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铅本
    ①山东省曲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曲阜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7月第1版,第504-505页
    ②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编.《无棣文史资料》(第1辑),山东出版总社惠民分社1988年3月第1版,第29页
    ③(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嘉庆六年刻本
    ④(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⑤(民国)曹梦九,赵祥俊,张元钧纂修.《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平原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⑥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1988年8月第1版,第715页
    ⑦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⑧(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⑨山东省滕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滕县志》,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
    ①(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②(清)魏起鹏纂修.《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③(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④潍坊市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潍坊市教育志:1840—1983》,安丘县印刷厂1986年8月印刷,第288页
    ⑤(清)钱祝祺纂修.《德州志略》,光绪间刻本
    ⑥(清)王赠芳,成瓘纂修.《济南府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⑦(清)凌寿柏,宋明在纂修.《菏泽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⑧(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①(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②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阳谷县志》,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1版,第408页
    ③(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④(清)毕炳炎,胡建枢,赵翰銮纂修.《郓城县志》,光绪十九年刻本卷二建置志
    ⑤(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⑥(清)李敬修纂修.《平阴县志》之《张朴新立义学碑记》,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⑦(清)厉秀芳纂修.《武城县志续编》,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⑧(民国)张其丙,张元钧纂修.《重修博兴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清)傅赉予,李勃运纂修.《高密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清)工敬勋,李尔梅,王兆腾纂修.《海阳阳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
    ③(清)王振录,周凤鸣,王宝田纂修.《峄县志》,光绪三十年刻本
    ④寿光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光市教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第39页
    ⑤(民国)王金岳等修,赵文琴等纂.《昌乐县续志》之《书院章程十条》,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⑥(清)沈淮,李图,戴杰纂修.《陵县志》之《书院章程》,光绪元年刻本
    ⑦(清))宋祖法,叶承宗纂修.《历城县志》,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⑧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15页
    ⑨(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①(清)李熙龄纂修.《武定府志》,咸丰九年刻本
    ②(清)魏起鹏纂修.《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③(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④(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⑤(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嘉庆六年刻本
    ⑥(清)钟大受纂修.《德平县志》,嘉庆元年刻本
    ⑦(清)钱大琴纂修.《德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①(清)董鹏翱,牟应震纂修.《禹城县志》,嘉庆十三年刻本
    ②(民国)王金岳等修,赵文琴等纂.《昌乐县续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③(清)蒋焜,唐梦赉纂修.《济南府志》,康熙三十一年刻本
    ④(清)蒋焜,唐梦赉纂修.《济南府志》,康熙三十一年刻本
    ⑤(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⑥(清)李熙龄纂修.《武定府志》,咸丰九年刻本
    ⑦(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⑧(民国)袁励杰,王棠廷纂修.《重修新城县志》,济南平民日报社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⑨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15页
    ①(清)张度纂修.《临清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②(民国)葛延瑛,吴元录,孟昭章纂修. 《重修泰安县志》,民国十八年刻本
    ③(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④(清)王振录,周凤鸣,王宝田纂修.《峄县志》,光绪三十年刻本
    ⑤(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①(民国)项葆桢,李经野纂修.《单县志》,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②(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③(清)李维諴,王用霖,彭宝铭纂修.《博平县续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④(清)李敬修纂修.《平阴县志》,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⑤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之《王舍人镇沙河小学启蒙书屋碑刻》,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5页
    ⑥(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之《道光六年舒邑俟倡捐义学酌改章程示》,道光十五年刻本
    ⑦政协山东省冠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12月第1版,第165页
    ⑧(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第34页,道光戊申年刊本
    ⑨(清)凌寿柏,宋明在纂修.《菏泽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①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第136页
    ②(清)王振录,周凤鸣,王宝田纂修.《峄县志》,光绪三十年刻本
    ③(清)王敬勋,李尔梅,王兆腾纂修.《海阳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
    ④陈建国.明清时期义学的经费管理.《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13卷第4期,第81页
    ⑤(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①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之《王舍人镇沙河小学启蒙碑刻》,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6页
    ②(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第34页,道光戊申年刊本
    ③丁世恭修,刘清如纂. 《馆陶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刻本,第579页
    ④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78页
    ⑤(清)沈淮,李图,戴杰纂修.《陵县志》,光绪元年刻本
    ⑥(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第33页,道光戊申年刊本
    ①山东省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399-400页
    ②山东省邹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城市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519页
    ③(清)凌寿柏,宋明在纂修.《菏泽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④(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⑤(清)赵英祚纂修.《鱼台县志》,光绪十五刻本
    ⑥(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①(清)宋祖法,叶承宗纂修.《历城县志》,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②(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嘉庆六年刻本
    ③(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①(民国)曹梦九,赵祥俊,张元钧纂修.《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平原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②(清)钱祝祺纂修.《德州志略》,光绪间刻本
    ③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4页
    ④(清)张朝玮,孔广海纂修.《莘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⑤(清)胡德琳,李文藻纂修.《历城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⑥(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⑦(清)张朝玮,孔广海纂修.《莘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⑧山东省曲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曲阜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7月第1版,第504-505页
    ⑨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阳谷县志》,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1版,第408页
    ⑩(清)毕一谦,耿举贤纂修.《高唐州续志》,乾隆七年刻本
    11(清)江乾达,牛士瞻纂修.《新泰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①(清)周壬福,李同纂修.《重修博兴县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清)许绍锦等纂修.《莒州志》,嘉庆元年刻本
    ③(清)沈鸿翙,翟振庆纂修.《临邑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④(清)施闰章,杨奇烈,任浚纂修.《登州府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⑤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沂地区志》(下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36页
    ⑥(清)李元伟,王昌学纂修.《博兴县志》,康熙六十年刻本
    ⑦(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①(清)张度纂修.《临清直隶州志》之《知州佟世禄建立义学碑记》,乾隆五十年刻本
    ②(清)宋祖法,叶承宗纂修.《历城县志》,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①(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之《义学碑记》(知县王业盅),嘉庆六年刻本
    ②(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①(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②(清)宋祖法,叶承宗纂修.《历城县志》,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③(清)刘文煌修,王守谦纂.《寿张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第159-161页
    ④(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⑤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第136页
    ⑥(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⑦(清)古今誉,刘大量纂修.《高苑县续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①(清)沈鸿翙,翟振庆纂修.《临邑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②(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③冠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12月第1版,第162页
    ④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版,第136页
    ⑤(清)王镛,秦寅纂修.《单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①山东省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399-400页
    ②(清)凌寿柏,宋明在纂修.《菏泽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③(清)赵英祚纂修.《鱼台县志》,光绪十五年刻本
    ④山东省乐陵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乐陵县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5页
    ⑤(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⑥(清)魏起鹏纂修.《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⑦(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⑧(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⑨(清)沈淮,李图,戴杰纂修.《陵县志》之《书院章程》,光绪元年刻本
    ①(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第623页
    ②(民国)王金岳等修,赵文琴等纂.《昌乐县续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第400-401页
    ③(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④(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第623页
    ⑤(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⑥(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第33页,道光戊申年刊本
    ⑦山东省邹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城市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①(清)魏起鹏纂修.《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②(民国)王金岳等修,赵文琴等纂.《昌乐县续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第401页
    ③(清)沈淮,李图,戴杰纂修.《陵县志》之《书院章程》,光绪元年刻本
    ④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0页
    ①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之《王舍人镇沙河小学启蒙书屋碑刻》之《启蒙书屋条规》,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5页
    ②(清)张思勉修,于始瞻纂.《掖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第298页
    ③(清)江乾达,牛士瞻纂修.《新泰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④(清) 崔懋修,严濂曾纂.《新城县志》,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⑤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4页
    ⑥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677页
    ⑦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78页
    ⑧(清)王敬勋,李尔梅,王兆腾纂修.《海阳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
    ⑨(清)娄一均纂修.《邹县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⑩(清)富申,田士麟纂修.《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临清市委员会编.《临清文史》(第6辑),1988年6月第1版,第25页
    12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1页
    13(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①(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②(清)古今誉,刘大量纂修.《高苑县续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③(清)欧文,林汝谟纂修.《文登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④(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⑤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1988年8月第1版,第714页
    ⑥(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之《建立义学碑记》(朱辉钰),宣统二年刻本
    ⑦(清)张度纂修.《临清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⑧(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第33页,道光戊申年刊本
    ①丁世恭修,刘清如纂.《馆陶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刻本,第579页
    ②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1988年8月第1版,第715页
    ③文登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文登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700页
    ④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0页
    ⑤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5页
    ⑥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 《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4页
    ①(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②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15页
    ③(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④(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⑤(清)刘文煃修,王守谦纂.《寿张县志》之《文昌阁义学功课碑》(倪彤书),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⑥(清)刘文确等纂修.《利津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⑦(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第33页,道光戊申年刊本
    ⑧(清)周凯撰.《内自讼斋杂刻》(第3册)之《义学章程十条》(周凯),周氏家刊本,第4页
    ①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②(清)董鹏翱,牟应震纂修.《禹城县志》,嘉庆十三年刻本
    ③唐鉴撰.《唐确慎公集》(卷五)之《义塾条约六则》,第25页,光绪元年刊本
    ④唐鉴撰.《唐确慎公集》(卷五)之《义塾条约六则》,第26页,光绪元年刊本
    ⑤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之《王舍人镇沙河小学启蒙书屋碑刻》,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5页
    ①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之《王舍人镇沙河小学启蒙书屋碑刻》,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4页
    ②(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第34页,道光戊申年刊本
    ③政协山东省冠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12月第1版,第165页
    ④山东地方志编委会编.《山东省志·教育志》(第6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4页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武城县委员会编.《武城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1月版,第98页
    ⑥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版,第136页
    ⑦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78页
    ⑧滕州教育志编委会编.《滕州市教育志:1840—1999)),枣庄新闻出版局2000年10月第1版,第68页
    ⑨(清)董鹏翱,牟应震纂修.《禹城县志》之《义学生员题名记》(知县董鹏翱),嘉庆十三年刻本
    ①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81页
    ①(清)江乾达,牛士瞻纂修.《新泰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②(清)庄肇奎,郑成中等纂修.《乐陵县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③(清)张度纂修.《临清直隶州志》之《知州佟世禄建立义学碑记》,乾隆五十年刻本
    ④(清)娄一均纂修.《邹县志》之《娄一均义学碑记》,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⑤(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之《新设河标五营义学碑记》,咸丰九年刻本
    ⑥政协山东省武城县委员会编.《武城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1月版,第97页
    ⑦(民国)王金岳等修,赵文琴等纂.《昌乐县续志》之《书院章程十条》,民国二十三年铅本,第401页
    ⑧(清)陈钜前,傅秉监,张敬承纂修.《增辑清平县志》,宣统三年刻本
    ①(清)沈淮,李图,戴杰纂修.《陵县志》之《书院章程》,光绪元年刻本
    ②(清)闻元炅纂修.《续修汶上县志》之《南旺义学记》,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武城县委员会编.《武城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1月版,第97页
    ④(清)李敬修纂修.《平阴县志》,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⑤(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⑥(清)周家齐,鞠建章纂修.《高唐州志》之《知州谈镕义学碑记》,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①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1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临清市委员会编.《临清文史》(第3辑),1988年6月第1版,第173页
    ③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1页
    ④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第136页
    ⑤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之《王舍人镇沙河小学启蒙书屋碑刻》,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5页
    ⑥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9辑),1992年9月第1版,第10页
    ⑦(清)余治编.《得一录》(卷五),宝善堂光绪十一年重刊本,第29页
    ⑧(清)唐鉴撰.《唐确慎公集》(卷五)之《义塾条约六则》,光绪元年刊本,第26页
    ①唐鉴撰.《唐确慎公集》(卷五)之《义塾条约六则》,光绪元年刊本,第26页
    ②(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道光戊申年刊本,第34页
    ③(清)周凯撰.《内自讼斋杂刻》(第3册)之《义学章程十条》(周凯),周氏家刊本,第4页
    ④(清)徐栋编.《牧令书》(卷16)之《义学条规》(栗毓美),道光戊申年刊本,第34页
    ①(清)刘文确等纂修.《利津县志》之《义学记》(刘文确),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②(清)周凯撰.《内自讼斋杂刻》(第3册)之《义学章程十条》(周凯),周氏家刊本,第4页
    ①山东地方志编委会编.《山东省志·教育志》(第6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2页
    ②山东省冠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12月第1版,第162页
    ③(民国)袁励杰,王寀廷纂修.《重修新城县志》,济南平民日报社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④(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之《义学碑记》(王业岦),嘉庆六年刻本
    ⑤(清)沈渊纂修.《金乡县志》之《续建义学碑记》(薛裔昌),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⑥(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⑦山东省嘉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嘉祥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⑧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35页
    ⑨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1页
    ⑩(清)魏起鹏纂修.《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11(清)张浩,张寅威,李世漺纂修.《高密县志》,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①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第136页
    ②(清)刘文确等纂修.《利津县志》之《义学记》(刘文确),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③(民国)李传煦,陈同善,王永贞纂修.《乐安县志》,民国七年石印本
    ④(民国)曹梦九,赵祥俊,张元钧纂修.《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平原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⑤唐鉴撰.《唐确慎公集》(卷五)之《义塾条约六则》,光绪元年刊本,第25页
    ⑥(清)刘文确等纂修.《利津县志》之《义学记》(刘文确),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①(日)中川忠英编著,方克、孙玄龄译.《清俗纪闻》,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285页
    ②沈乾一编.《丛书书目汇编》之《求实斋丛书》(卷20)之《义学规条》(蒋丹林),光绪十七年湘乡蒋氏家刊本,第3页
    ①沈乾一编.《丛书书目汇编》之《求实斋丛书》(卷20)之《义学规条》(蒋丹林),光绪十七年湘乡蒋氏家刊本,第3页
    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重庆教育志》,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重庆教育志》,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6页
    ④(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之《重修孝义堂社学碑记》(邑人郭翘楚),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①(清)刘文烽修,王守谦纂.《寿张县志》之《文昌阁义学功课碑》(倪彤书),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①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第7页
    ②(民国)李传煦,陈同善,王永贞纂修.《乐安县志》,民国七年石印本
    ③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78页
    ④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1页
    ⑤政协章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版,第136页
    ⑥山东省冠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12月第1版,第165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武城县委员会编.《武城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1月版,第98页
    ②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15页
    ③于联凯、韩延明著.《沂蒙教育史》(古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76页
    ④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677页
    ①(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贵州通志》,乾隆六年刻本
    ①(清)赵英祚纂修.《鱼台县志》之《义学记》(秦宪文),光绪十五年刻本
    ②(清)赵英祚纂修.《鱼台县志》之《义学记》(秦宪文),光绪十五年刻本
    ③(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之《建立义学碑记》(朱辉珏),宣统二年刻本
    ④(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之《义学碑记》(知县王业岦),嘉庆六年刻本
    1.(宋)范晔著.《后汉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3.赵尔巽,柯劭忞等编.《清史稿》,洪氏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4.(清)会典馆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光绪己亥夏御制本
    5.(清)素尔讷等撰,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卷二十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准噶尔史略》编写组编.《清实录》,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清)朱寿朋编. 《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
    8.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9.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10.沈铜生辑.《光绪政要》,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6月第1版
    11.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教育新法令》(第四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12.学部总务司编.《学部奏咨辑要》,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
    2.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版
    3.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4.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5.陈东原著.《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1984年重印
    6.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10月版
    7.马镛著,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 出版社2000年出版
    8.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9.王善军著.《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0.吴存浩,于云瀚著.《中国文化史略》,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1.梁忠义、车文博主编.《实用教育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12.文润等编.《古代文化知识手册》,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13.[日]中川忠英编著,方克、孙玄龄译.《清俗纪闻》,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
    14.陈宝良著.《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5.杨智磊、方兴亚主编.《中国考试管理制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6.黄炎培著.《中国教育史要》,商务印书馆1931年10月第1版
    17.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明清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18.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19.于联凯、韩延明著.《沂蒙教育史》(古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0.吴明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共三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蔡寿福主编.《云南教育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3.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4.齐红深主编.《东北地方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5.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26.庄明水等著.《台湾教育简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27.张文彬.《简明河南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28.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9.杜小明主编.《青海教育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30.陈元晖主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1.许庆如.二十世纪以来清代义学研究综述.《教育史研究》2008年10月第5期
    2.陈建国.论明清时期义学的办学机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38卷第6期
    3.陈建国.明清时期义学的经费管理.《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13卷第4期
    4.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经费来源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第26卷第2期
    5.黄廷安.清代黔东民族地区义学教育的发展简论.《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6.缪心毫.清代义学生存困境分析. 《历史档案》2006年第2期
    7.熊巍.云南的义学.《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90年第4期
    8.黄兆宏.清代甘肃的义学.《历史研究》2009年第24期
    9.李可.清代云南“义学”初探.《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3月第14卷第1期
    10.别必亮.我国古代农村教育的历史透视.《教育与职业》1994年第12期
    11.顾龙先.“苗疆义学”历史考察.《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1月第1期
    12.洪港.从红楼梦管窥清初义学教育.《教育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3.李红婷.过去的免费教育:宗族义学.《文史博览》2006年第9期
    14.张羽琼.论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
    15.宋荣凯.论清代贵州义学教育的的创建、办学性质及功效.《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8卷第9期
    16.李良品.明清时期社师的遴选、教学及经济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6月第27卷第2期
    17.朱解琳.青海回族的近代学校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18.宋荣凯.清代贵州民族地区义学试探. 《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19.冯明.清代湖北义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0.彭永庆、刘鹤.清代湘西民族地区“义学”教育的历史考察.《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21.于晓燕.清代云南官办民助初等教育“义学”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24卷第3期
    22.古永继.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3.于晓燕.试论清代南方民族地区的义学.《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24.张大鹏.中国古代的义塾.《文史杂志》1997年第3期
    25.李延荣、官爱华.武训兴办义学成功原因析论.《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6.衷海燕.明清时期地方教育体系的演变与儒学传承——吉安府的个案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年12月第25卷第6期
    27.胡绍华.清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文教政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
    28.冯明.清代湖北义学发展阶段及特点.《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第11期
    29.殷奎英.清代教育制度的变化.《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
    31.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地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4卷第4期
    32.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种类及社会功能.《湖北工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15卷第4期
    33.徐道稳.清代社会救济制度初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11卷第2期
    34.施克灿.古代社学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
    35.王美芳.文教遐宣——清朝西南地区文教措施研究.台湾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6.王兰荫.明代之社学.《师大月刊》1935年第21期和1936年第25期
    37.刑培华、雷凤琴.民国时期武训研究概述.《民国档案》2000年第1期
    38.刑培华.武训研究述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1.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教育志》(第6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 (清)蒋焜,唐梦赉纂修.《济南府志》,康熙三十一年刻本
    3. (清)王赠芳,成瓘纂修.《济南府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4.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六册),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版
    5. (清)宋祖法,叶承宗纂修.《历城县志》,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6. (清)胡德琳,李文藻纂修.《历城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7. (清)毛承霖纂修.《续修历城县志》,民国十五年铅本
    8.历城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县志正续合编》,济南出版社2007年版
    9.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10.历城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区教育志》,1988年版
    11.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2. (清)钟运泰,高崇岩纂修.《章丘县志》,康熙三十年刻本
    13.(清)张万青纂修.《章邱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14.(清)吴璋,曹楙坚修.《章邱县志》,道光十三年刻本
    15.章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章丘县志》,济南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16.章丘市教育编纂委员会编.《章丘教育志:1840—1995》,章丘市教育印刷厂1997年10月印刷
    17.(清)徐政,马骕纂修.《邹平县志》,顺治十七年刻本
    18.(清)程素期,程之芳纂修.《邹平县志》,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19.(清)李琼林,成启洗纂修.《邹平县志》,道光十六年刻本
    20.(民国)乐锺垚修,赵仁山等纂.《邹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21.邹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平县志》,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1版
    22.(清)王康,臧岳纂修.《淄川县志》,乾隆八年刻本
    23.(清)张鸣铎,张廷案,王佳宾纂修.《淄川县志》,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24.(民国)方作霖,王敬铸纂修.《三续淄川县志》,民国九年石印本
    25.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淄博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7月第1版
    26.(清)孙衍纂修.《长山县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27.(清)倪企望,钟廷瑛,徐果行纂修.《长山县志》,嘉庆六年刻本
    28.邹平县长山镇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长山镇志》(下卷),1988年10月版
    29.(清)崔懋修,严濂曾纂.《新城县志》,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30.(清)孙元衡纂修.《新城县续志》,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31.(民国)袁励杰,王案廷纂修.《重修新城县志》,济南平民日报社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32.山东省桓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桓台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
    33.(清)蓝奋兴,王道光纂修.《齐河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34.(清)上官有仪,许琰纂修.《齐河县志》,乾隆元年刻本
    35.(民国)杨豫等修,阎廷献等纂.《齐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36.山东省齐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齐河县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
    37.(清)余为霖纂修.《新修齐东县志》,康熙年间刻本
    38.(民国)梁中权修,于清泮纂.《齐东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
    39.(清)侯加乘,邢其谏纂修.《济阳县志》,顺治六年刻本
    40.(清)胡德琳修,何明礼纂.《济阳县志》,乾隆三十年刻本
    41. (清)刘璨,王嗣望纂修.《济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42.济阳县志集编辑委员会编.《济阳县志集》,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43.山东省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济阳县志》,济南出版社1994年版
    44.(清)戴王缙,刘胤德纂修.《济南府德州德平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45. (清)钱大琴纂修. 《德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46.(清)钟大受纂修.《德平县志》,嘉庆元年刻本
    47.(清)凌锡淇,李敬熙总纂.《德平县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48. (民国)吕学元等修,严绥之等纂.《德平县续志》,民国二十五年铅本
    49.(清)王表纂修.《禹城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50.(清)董鹏翱,牟应震纂修.《禹城县志》,嘉庆十三年刻本
    51.(清)王汝汉,张青莲纂修.《禹城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52.禹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禹城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10月第1版
    53.(清)陈起凤,邢琮纂修.《临邑县志》,顺治九年刻本
    54.(清)沈淮纂修.《临邑县志》,道光十七年刻本
    55.(清)沈鸿翙,翟振庆纂修.《临邑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56.山东临邑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邑县志》,齐鲁书社1993年7月第1版
    57.山东省临邑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邑县志》,中华书局2004年版
    58.(清)黄怀祖纂修.《平原县志》,乾隆十四年刻本
    59. (民国)曹梦九,赵祥俊,张元钧纂修.《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平原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60.平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平原县志》,齐鲁书社1993年9月第1版
    61.(清)史扬廷纂修.《陵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62.(清)沈淮,李图纂修.《陵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63.(清)沈淮,李图,戴杰纂修.《陵县志》,光绪元年刻本
    64.(民国)苗恩波修,刘荫歧等纂.《陵县续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65.陵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陵县志》,海阳县印刷厂1986年5月第1版
    66.(清)岳之岭,徐继曾,李佺纂修.《长清县志》,雍正五年刻本
    67.(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68. (民国)李起元,王连儒纂修.《长清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69.长清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清县志》,济南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70.(清)金祖彭,程先贞纂修.《德州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71.(清)钱祝祺纂修.《德州志略》,光绪间刻本
    72.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市志》,齐鲁书社1997年8月第1版
    73.德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市教育志:1840—1985》,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印刷厂1988年9月印刷
    74.山东德州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地区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
    75.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 《德州地区教育志》,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76.(清)李熙龄纂修.《武定府志》,咸丰九年刻本
    77.惠民武定府文化研究会编.《武定府全志》,广陵书社2009年2月第1版
    78.(清)倭什布,刘长灵纂修.《惠民县志》,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79.(清)沈世铨,李勖纂修.《惠民县志》,光绪二十五年河南柳堂刻本
    80.(清)柳堂,李凤冈纂修.《惠民县志补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81.山东省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8月第1版
    82.(清)周虔森,张璥纂修.《阳信县志》,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83.(清)王允深纂修.《阳信县志》,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84.(清)朱兰等修,荣乃宣等纂.《阳信县志》,民国十五年铅本
    85.阳信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阳信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
    86.(清)胡公著,张克家纂修.《海丰县志》,康熙九年刻本
    87. (民国)侯荫昌,张方墀纂修.《无棣县志》,光绪十四年铅本
    88.无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棣县志》,齐鲁书社1994年11月第1版
    89. (清)郝献明,胡岳立纂修. 《乐陵县志》,顺治十七年刻本
    90.(清)庄肇奎,郑成中等纂修.《乐陵县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91.山东省乐陵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乐陵县志》,齐鲁书社1991年版
    92. (清)韩文焜纂修.《利津县新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93. (清)程士范纂修. 《利津县志补》,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94. (清)刘文确等纂修.《利津县志续编》,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95.(清)盛赞熙,余朝棻纂修.《利津县志》,光绪九年刻本
    96.(民国)王廷彦修,盖尔佶纂.《利津县续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97.山东省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利津县志》,东方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98.(清)联印,张会一,耿翔仪纂修.《沾化县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99. (民国)赵梓湘纂.《沾化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3月第1版
    100.(民国)梁建章,于清泮纂修.《沾化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101.山东省沾化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沾化县志》(民国版整理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02.沾化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沾化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版
    103.(清)严文典,任相纂修.《蒲台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104.高青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高青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105.(清)方凤,戴文炽,周瑊纂修.《青城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106.(民国)杨启东修,赵梓湘纂. 《青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107.(清)龚廷煌纂修.《商河县志》,道光十六年刻本
    108.(民国)石毓嵩,路程誨纂修.《商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109.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110.(清)杨容盛,杜曮纂修.《滨州志》,康熙四十年刻本
    111.(清)李熙龄纂修.《滨州志》,咸丰十一年刻本
    112.滨城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滨城区教育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13.山东省滨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滨州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10月第1版
    114.滨州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滨州地区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
    115.(清)胡德琳,周永年纂修.《东昌府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116.(清)嵩山,谢香开纂修.《东昌府志》,嘉庆十三年刻本
    117.(清)何一杰纂修.《聊城县志》,康熙二年刻本
    118.(清)陈庆藩,叶锡麟,靳维熙纂修.《聊城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119.宋士功主编.《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20.山东省聊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3月第1版
    121.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22.聊城市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聊城市教育志:1840—1989》,聊城市实验小学印刷厂1991年4月印刷
    123.(清)卢承琰修,刘淇纂.《堂邑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124.(清)堵嶷,张翕纂修.《博平县志》,康熙三年刻本
    125.(清)杨祖宪,乌竹芳纂修.《博平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126.(清)李维誠,王用霖等纂修.《博平县续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127.(清)王世臣修,孙克绪纂.《茌平县志》,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128.茌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茌平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29.(清)王佐纂修.《重修清平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130.(清)万承绍,周以勋纂修.《清平县志》,嘉庆三年刻本
    131.(清)陈钜前,傅秉监,张敬承纂修.《增辑清平县志》,宣统三年刻本
    132.(民国)梁锺亭等修,张树梅等纂.《续修清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本
    133.(清)刘萧纂修.《莘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134.(清)张朝玮,孔广海纂修.《莘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135.(民国)王嘉猷修,严绥之纂.《莘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重修铅印本
    136.(清)孔广文纂修.《莘县乡土志》,宣统元年石印本
    137.莘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莘县志》,齐鲁书社1999年8月第1版
    138.(民国)梁永康,赵锡书纂修.《冠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139.(民国)侯光陆,陈熙雍纂修.《冠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刻本
    140.梁永康等纂修,冠县史志办公室编.《清道光民国本冠县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第1版
    141.山东省冠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冠县志》,齐鲁书社2001年版
    142.(清)赵知希,张兴宗纂修.《馆陶县志》,乾隆元年刻本
    143.丁世恭修,刘清如纂.《馆陶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144.刘家善等纂.《馆陶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3月第1版
    145.庐少泉纂.《馆陶县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146.馆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馆陶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7月第1版
    147.(清)陈学海,韩天笃纂修.《恩县续志》,雍正元年刻本
    148.(清)汪鸿孙修,刘儒臣纂.《恩县志》,宣统元年刻本
    149.(清)刘佑纂修.《高唐州志》,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150.(清)龙图跃纂修.《高唐州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151.(清)毕一谦,耿举贤纂修.《高唐州续志》,乾隆七年刻本
    152.(清)周家齐,鞠建章纂修.《高唐州志》,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153.山东省高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唐县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
    154.高唐县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纂.《高唐县教育志:1840—1985》,高唐一中印刷厂1990年1月印刷
    155.(清)颜希深,成城纂修.《泰安府志》,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56.(清)邹文郁,朱衣点纂修.《泰安州志》,康熙十年刻本
    157.泰安市泰山区、郊区地方史志编纂会编.《泰安市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
    158.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泰安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59.(清)黄钤,萧儒林纂修.《泰安县志》,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160.(清)徐宗干,蒋大庆纂修.《泰安县志》,道光八年刻本
    161.(民国)葛延瑛,吴元录等纂修.《重修泰安县志》,民国十八年刻本
    162.(清)刘沛先,郑廷瑾,苏日增纂修.《东阿县志》,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163.(清)李贤书裁定,吴怡纂.《东阿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164.(民国)周竹生修,靳维熙总纂.《续修东阿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165.东阿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阿县志》,齐鲁书社1998年3月第1版
    166.(清)宗之璠纂修.《新泰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167.(清)江乾达,牛士瞻纂修.《新泰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168.(清)江乾达,牛士瞻纂修.《新泰县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169.新泰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泰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4月第1版
    170.(清)陈秉直,赵贯台纂修.《平阴县志》,康熙十三年刻本
    171.(清)喻春林修,朱续孜纂.《平阴县志》,嘉庆十三年刻本
    172.(清)李敬修纂修.《平阴县志》,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173.平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平阴县志》,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174.(清)钟国义纂修.《新修莱芜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175.(民国)张梅亭,王希曾纂修. 《莱芜县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76.莱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芜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177.(清)凌绂曾,邵承照纂修.《肥城县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178.山东省肥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肥城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
    179.(清)张聪,张承赐,单民功纂修.《东平州志》,康熙十九年刻本
    180.(清)李继唐,陈鸣岗等纂修.《东平州续志》,康熙五十九年刻本
    181.(清)沈维基,胡彦异纂修.《东平州志》,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182.(清)周云凤,唐鉴纂修.《东平州志》,道光五年刻本
    183.(清)左宜似,卢崟纂修.《东平州志》,光绪五至七年刻本
    184.(民国)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本
    185.东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平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186.(清)周尚质,李登明,谢冠纂修.《曹州府志》,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187.(清)刘藻著.《曹州府志》,齐鲁书社1988年8月第1版
    188.(清)佟企圣,苏毓眉纂修.《曹州志》,康熙十三年刻本
    189.(清)凌寿柏,宋明在纂修.《菏泽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190.(清)凌寿柏,叶道源纂修.《菏泽县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191.山东省荷泽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菏泽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
    192.菏泽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菏泽地区志》,齐鲁书社1998年版
    193.(清)雷宏宇,刘珠纂修.《定陶县志》,光绪二年刻本
    194.(民国)冯麟淮等修,曹垣纂.《定陶县志》,民国五年刻本
    195.山东省定陶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定陶县志》,齐鲁书社1999年版
    196.(清)黄维翰,袁传裘纂修.《钜野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197.(民国)郁浚生纂修.《续修钜野县志》,民国十年刻本
    198.山东省巨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巨野县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
    199.(清)王镛,秦寅纂修.《单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200.(清)普尔泰,傅尔德纂修.《单县志》,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201.(民国)项葆桢,李经野纂修.《单县志》,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202.山东省单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单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03.(清)朱琦,蓝庚生等纂修.《兖州府曹县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204.(清)陈嗣良,孟广来等纂修.《曹州府曹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205.山东省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曹县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206.(清)霍之琯,李简身纂修.《范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207.(清)唐晟纂修.《范县志》,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208.(清)杨沂,杜均平纂修.《范县志续编》,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209.(民国)张振声等修,余文凤纂.《续修范县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210.范县地方史编纂委员会编.《范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11.(清)沈玑纂修.《观城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212.(清)孙观修,王献唐纂.《观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213.(清)赵嗣晋纂修.《城武县志》,康熙四十一年刻本
    214.(清)袁章华,刘士瀛纂修.《城武县志》,道光十年刻本
    215.山东省成武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成武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
    216.(清)张盛铭,赵肃纂修.《郓城县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217.(清)毕炳炎,胡建枢,赵翰銮纂修.《郓城县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218.郓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郓城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11月第1版
    219.(清)祖植桐,赵昶纂修.《朝城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220.(民国)贾铭恩,谢得所纂修.《朝城县志续志》,民国九年刻本
    221.(清)李先芳,张实斗纂修.《濮州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222.(清)邵世昌,柴揆纂修.《濮州志》,乾隆二十年刻本
    223.(清)高士英,荣相鼎纂修.《濮州志》,宣统元年刻本
    224.(清)张鹏翮纂修.《兖州府志》,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225.(清)陈顾纂修.《兖州府志》,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226.(清)李潆,仲弘道纂修. 《滋阳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227.(清)李兆霖,周衍恩,黄师誾等纂修.《滋阳县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228.山东省兖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兖州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29.兖州县教育志编纂组编纂.《兖州县教育志》,兖州县第六中学印刷厂1987年10月印刷
    230.(清)孔胤淳纂修.《曲阜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231.(清)潘相纂修.《曲阜县志》,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232.山东友谊出版社编.《曲阜县志:乾隆甲午新修·圣化堂藏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233.(民国)李经野等纂修.《曲阜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234.(民国)孙永汉,孔昭曾,李经野纂修.《续修曲阜县志》(卷四),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235.山东省曲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曲阜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7月第1版
    236.曲阜教育志编写组编.《曲阜教育志》,曲阜市印刷厂1987年6月印刷
    237.(清)李梦雷,刘应荐纂修.《宁阳县志》,乾隆八年刻本
    238.(清)高升荣,黄恩彤纂修.《宁阳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239.宁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阳县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240.(清)娄一均纂修.《邹县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241.周翼等纂.《邹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
    242.(清)吴若灏修,钱枱等纂.《邹县续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243.山东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县旧志汇编》,1986年9月第1版
    244.邹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城市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45.枣庄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枣庄市志》,中华书局1993年版
    246.兖州县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枣庄市教育志:1840—1985》,江苏徐州新华印刷厂印刷,1988年9月第1版
    247.(清)黄浚,王特选纂修.《滕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248.(清)王政,王庸立,黄来麟纂修.《滕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249.(清)生克中纂修.《山东省滕县续志稿》,宣统三年铅本
    250.滕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滕县志》,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
    251.滕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滕州市教育志:1840—1999》,枣庄市新闻出版局2000年10月第1版
    252.(清)刘桓,杜灿然纂修.《泗水县志》,康熙三十八年刻本
    253.(清)赵英祚,黄承臒纂修.《泗水县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254.泗水县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泗水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255.(清)忠琏纂修.《峄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256.(清)王振录,周凤鸣,王宝田纂修.《峄县志》,光绪三十年刻本
    257.陈玉中,李响,杨衡善点注.《峄县志点注》(第一分册),枣庄出版管理办公室1986年8月第1版
    258.赵亚伟主编.《峄县志点注本》(上册),线装书局2007年9月出版
    259.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峄城区志》,齐鲁书社1995年9月第1版
    260.(清)栗可仕,王命新纂修.《汶上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261.(清)闻元炅纂修.《续修汶上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262.山东省汶上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汶上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263.(清)王时来,杭云龙纂修.《阳谷县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264.阳谷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阳谷县志》,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1版
    265.阳谷县教育委员会史志办公室编纂.《阳谷县教育志:1840—1994》,阳谷县印刷厂1995年7月印刷
    266.(清)滕永祯,马珩纂修.《寿张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267.(清)刘文煃修,王守谦纂.《寿张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268.(清)邵士,王埙纂修.《沂州志》,康熙十三年刻本
    269.(清)李希贤,潘遇莘,丁恺曾纂修.《沂州府志》,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270.临沂市兰山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沂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11月第1版
    27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沂地区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
    272.(民国)沈兆祎等修,王景佑等纂.《临沂县志》,民国六年铅本
    273.(清)杨士雄,丁时,李暶纂修.《日照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274.(清)杨士雄,丁时,李暶等纂修.《日照县志》,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275.(清)陈懋修,张庭诗纂.《日照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276.山东日照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齐鲁书社1994年11月第1版
    277.山东省苍山县教育局志书编纂委员会编.《苍山县教育志:1840—1985》,江苏省徐州新华印刷厂1988年1月出版
    278.(清)张燮,刘承谦纂修.《沂水县志》,道光七年刻本
    279.沂水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水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280.(清)张三俊,冯可参纂修.《郯城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281.(清)王植,张金城等纂修.《郯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282.(清)吴堦修,陆继辂纂.《续修郯城县志》,嘉庆十五年刻本
    283.郯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郯城县志》,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年版
    284.郯城县教育志编写组编.《郯城县教育志》,连云港报社印刷厂印刷,1988年3月第1版
    285.(清)黄学懃纂修.《费县志》,康熙四十三年刻本
    286.(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287.费县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288.(清)刘德芳纂修.《蒙阴县志》,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289.(民国)沈黻清,陈尚仁纂修. 《宣统蒙阴县志》,民国间抄本
    290.蒙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蒙阴县清志汇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
    291.蒙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蒙阴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11月第1版
    292.(清)许绍锦等纂修.《莒州志》,嘉庆元年刻本
    293.(民国)唐介仁,庄陔兰纂修.《重修莒州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294.莒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莒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10月第1版
    295.《莒南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莒南县教育志:1840—1997》,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96.(清)崔俊,李焕章纂修.《青州府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297.(清)陶锦,王昌学纂修.《青州府志》,康熙六十年刻本
    298.(清)毛永柏,李图,刘耀椿纂修.《青州府志》,咸丰九年刻本
    299.(清)陈食花修,钟锷等纂.《益都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300.(清)张承燮,法伟堂纂修.《益都县图志》,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301.青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青州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302.(清)宋弼纂修.《高苑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303.(清)古今誉,刘大量纂修.《高苑县续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304.(清)张耀璧纂修.《高苑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305.高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高青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
    306.(清)邓性,李焕章纂修.《临淄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307.(民国)舒孝先,崔象谷纂修.《临淄县志》,民国九年石印本
    308.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5月版
    309.临淄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淄区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
    310.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淄博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
    311.(清)万云纂修.《青州府博兴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312.(清)李元伟,王昌学纂修.《博兴县志》,康熙六十年刻本
    313.(清)周壬福,李同纂修.《重修博兴县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314.(民国)张其丙,张元钧纂修.《重修博兴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315.山东省博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兴县志》,齐鲁书社1993年11月第1版
    316.(清)富申,田士麟纂修.《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
    317.(民国)王荫桂等修,张新曾等纂.《续修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本
    318.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山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319.(清)卞颖,王劝纂修.《诸城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320.(清)宫懋让等修,李文藻等纂. 《诸城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321.(清)刘光斗等修,朱学海纂.《续修诸城县志》,道光十四年刻本
    322.(清)苑叶池等纂.《增修诸城县续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323.诸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诸城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4.(清)任周鼎,王训纂修.《续安丘县志》,康熙十五年刻本
    325.(民国)马世珍,张柏恒纂修.《安邱新志》,民国九年石印本
    326.山东省安丘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安丘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327.(清)屠寿徵,尹所遴纂修.《临朐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328.(清)姚延福修,邓嘉缉等纂.《临朐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329.(民国)周钧英修,刘仞千纂.《山东省临朐续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330.山东省临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331.(清)贺基昌纂修.《昌乐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332.(清)魏礼焯,阎学夏纂修.《昌乐县志》,嘉庆十四年刻本
    333.(民国)王金岳等修,赵文琴等纂.《昌乐县续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334.昌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昌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5.(清)孟楠,蒋奇鏄纂修.《乐安县志》,康熙六年刻本
    336.(清)李方膺纂修.《乐安县志》,雍正十一年刻本
    337.(民国)李传煦,陈同善,王永贞纂修.《乐安县志》,民国七年石印本
    338.(民国)王文彬等修,王寅山纂.《续修广饶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339.广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饶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8月第1版
    340.(清)王椿,杨廷枚纂修.《续寿光县志》,乾隆二十年刻本
    341.(清)刘翰周纂修.《寿光县志》,嘉庆五年刻本
    342.(民国)宋宪章等修,邹允中等纂.《寿光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本
    343.山东省寿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光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2年12月第1版
    344.寿光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光市教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45.(清)严有禧,张桐纂修.《莱州府志》,乾隆五年刻本
    346.(清)张思勉修,于始瞻纂.《掖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347.(清)魏起鹏纂修.《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348.(民国)刘国斌等修,刘锦堂等纂.《掖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349.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
    350.(清)王珍,陈调元纂修.《潍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351.(清)张耀璧总裁,王诵芬纂.《潍县志》,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352.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353.潍坊市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潍坊市教育志:1840—1983》,安丘县印刷厂1986年8月印刷
    354.(清)周来邰纂修.《昌邑县志》,乾隆七年刻本
    355.山东省昌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邑县志》,1987年11月第1版
    356.(清)张浩,张寅威,李世漺纂修.《高密县志》,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357.(清)张乃史,钱廷熊纂修.《高密县志》,乾隆十九年刻本
    358.(清)傅赉予,李勷运纂修.《高密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359.(民国)余友林等修,王照青纂.《高密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360.山东省高密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密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361.田绍义、姜祖幼主编.《高密县志》,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362.(清)尤淑孝,李元正纂修.《即墨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363.(清)林溥修,周翕鐄等纂.《即墨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364.即墨市史志办公室编.《即墨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
    365.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即墨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366.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即墨市志》,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
    367.(清)保忠,吴慈,李图等纂修.《重修平度州志》,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368.(清)陈尔延,王崧翰纂修.《平度志要》,光绪年间抄本
    369.(民国)丁世平等修,尚庆翰等纂.《续平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本
    370.山东省平度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度县志》,1987年10月出版
    371.(清)孙蕴韬,高国槱纂修.《胶州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372.(清)周于智,宋文锦,刘恬纂修.《胶州志》,乾隆十七年刻本
    373.(清)张同声修,李图等纂.《胶州志》,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374.胶州志编纂委员会编. 《胶州市志》,新华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375.胶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胶州市教育志》,1987年3月版
    376.(清)施闰章,杨奇烈,任浚纂修.《登州府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377.(清)永泰纂修.《续登州府志》,乾隆七年刻本
    378.(清)方汝翼,贾瑚等纂修.《增修登州府志》,光绪七年刻本
    379.(清)高岗,蔡永华纂修.《蓬莱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380.(清)王文焘,张本纂修.《重修蓬莱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381.(清)郑锡鸿,江瑞采,王尔植纂修.《蓬莱县续志》,光绪八年刻本
    382.蓬莱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蓬莱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7月第1版
    383.(清)李蕃,范廷凤纂修.《黄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384.(清)袁中立,毛贽纂修.《黄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385.(清)尹继美纂修.《黄县志》,光绪间刻本
    386.(清)郑占春,牟国珑纂修.《栖霞县志》,康熙四十六年刻本
    387.(清)卫苌纂修.《栖霞县志》,乾隆十九年刻本
    388.山东省栖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栖霞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389.(清)张作砺,张凤羽纂修.《招远县志》,顺治十七年刻本
    390.(清)陈国器,李荫纂修.《招远县续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391.(清)张云龙等修,张凤羽纂辑.《招远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392.招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招远县志》,华龄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393.招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校.《招远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394.(清)万邦维,卫元爵,张重润纂修.《莱阳县志》,康熙十七年刻本
    395.(民国)梁秉锟等修,王丕煦等纂.《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396.山东莱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阳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11月第1版
    397.莱阳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阳教育志1840—2004))方志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98.莱西县教育史志办公室编.《莱西教育志:1840—1987》,1990年5月版
    399.(清)罗博,鹿兆甲纂修.《福山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400.(清)何乐善,萧劫,王积熙纂修.《福山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401.(民国)许钟璐等修,于宗潼等纂.《福山县志稿》,民国二十年铅本
    402.烟台福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山区志》,齐鲁书社1990年12月第1版
    403.(清)欧文,林汝谟纂修.《文登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404.(清)李祖年修,于霖逢纂.《文登县志》,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405.文登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文登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406.(清)李天鹭修,岳赓廷纂.《荣成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版,据道光二十年刊本影印
    407.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荣成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11月第1版
    408.(清)包桂纂修.《海阳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409.(清)王敬勋,李尔梅,王兆腾纂修.《海阳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
    410.山东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1988年8月第1版
    411.(清)舒孔安,王厚阶纂修.《宁海州志》,同治三年刻本
    412.(民国)宋宪章等修,于清泮等纂.《牟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本
    413.山东牟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牟平县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版
    414.(清)于睿明,胡悉宁纂修.《临清州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415.(清)张度纂修.《临清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416.临清市人民政府编.《临清州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17.(民国)徐子尚修,张树梅等纂.《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418.临清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清市志》,齐鲁书社1997年8月第1版
    419.临清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临清市教育志》,1987年5月版
    420.(清)房万达,王惟明纂修.《武城县志》,顺治七年刻本
    421.(清)厉秀芳纂修.《武城县志续编》,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422.(民国)王廷纶总裁,王鬴铭纂.《武城县志》,民国元年刻本
    423.武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城县志》,齐鲁书社1994年4月第1版
    424.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25.徐光,张泽春主编,潘友林校注.《夏津旧县志校注》,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426.(清)方学成,梁大鲲等纂修.《夏津县志新编》,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427.(民国)谢锡文修,许宗海等纂.《夏津县志续编》,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428.夏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津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429.邱县旧志校注工作委员会编.《邱县旧志校注》,北方胶印公司2007年版
    430.(清)王辂,韩思圣,刘秉礼纂修.《邱县志》,雍正六年刻本
    431.(清)黄景曾修,靳渊然等纂.《邱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本
    432.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邱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33.(清)廖有恒,杨通睿纂修.《济宁州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434.(清)胡德琳,蓝应桂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435.(清)徐宗干,许瀚,卢朝安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刻本
    436.(民国)潘守廉,唐烜,袁绍昂纂修.《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铅本
    437.济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宁市志》,中华书局2002年版
    438.(清)章文华,官擢午纂修.《嘉祥县志》,宣统元年刻本
    439.山东省嘉祥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嘉祥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440.(清)赵英祚纂修.《鱼台县志》,光绪十五年刻本
    441.山东省鱼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校注.《鱼台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442.山东省鱼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鱼台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443.(清)沈渊纂修.《金乡县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444.(清)李垒纂修.《金乡县志》,同治元年刻本
    445.金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金乡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1.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2.政协平原县文史委员会编.《平原文史资料》(第6辑),1991年12月第1版
    3.政协平原文史委员会编.《平原文史资料》(第10辑),1995年10月第1版
    4.政协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编.《德州文史》(第4辑),1986年11月第1版
    5.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编.《无棣文史资料》(第1辑),山东省出版总社惠民分社1988年3月第1版
    6.莘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莘县文史资料》(第16辑),2002年12月第1版
    7.政协东阿县文史委员会编.《东阿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0年10月第1版
    8.政协山东新泰市委员会编.《新泰文史资料》(第5辑),1993年4月第1版
    9.郓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郓城文史资料》(第5辑),1991年5月第1版
    10.高青县政协文史资料科编.《高青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3月第1版
    11.政协博兴县委员会编.《博兴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5月第1版
    12.政协山东省临清市委员会编.《临清文史》(第3辑),1988年6月第1版
    13.政协平度文史委员会编.《平度文史资料》(第10辑),1995年12月第1版
    14.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历城文史资料》(第19辑),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5.政协章丘文史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10月出版
    16.淄博市淄川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淄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3辑),1986年4月第1版
    17.济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阳文史资料》(第8辑),1995年11月版
    18.惠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惠民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10月版
    19.政协沾化县文史委员会编.《沾化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3月第1版
    20.政协聊城市文史委员会编.《聊城文史资料》(第6辑),1991年10月版
    21.政协冠县文史委员会编.《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12月第1版
    22.政协泰安市文史委员会编.《泰安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12月第1版
    23.政协巨野县文史委员会编.《巨野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12月第1版
    24.政协曲阜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曲阜文史》(第3辑),1984年8月第1版
    25.政协邹县文史委员会编.《邹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7年12月第1版
    26.政协泗水县文史委员会编.《泗水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10月第1版
    27.政协阳谷县文史委员会编.《阳谷文史资料》(第31辑),2007年9月印刷
    28.日照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编.《日照文史》(第1辑),1985年5月第1版
    29.政协山东安丘县委员会编.《安丘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12月第1版
    30.政协胶州市文史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2月第1版
    31.蓬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11月第1版
    32.政协牟平县文史委编.《牟平文史资料》(第4、10辑),1992年9月第1版
    33.政协临清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临清文史》(第6辑),1992年3月版
    34.政协山东武城县委员会.《武城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1月版
    35.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9辑),1992年9月第1版
    36.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7.唐鉴撰.《唐确慎公集》,光绪元年刊本
    38.(清)徐栋编.《牧令书》,道光戊申年刊本
    39.(清)余治编.《得一录》,宝善堂光绪十一年重刊本
    40.沈乾一编.《丛书书目汇编》之《求实斋丛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41.(清)周凯撰.《内自讼斋杂刻》(第3册),周氏家刊本
    42.(清)姚椿撰.《定颍记事》,道光六年刻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