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有关理论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航天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探讨了目前国际上有关竞争力理论问题来源和基本内涵,着重研究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系统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提出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系统地进行了国内外分析比较,探讨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优势和劣势。最后分别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全文共四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四部分内容进行研究。
    第一章,航天产业的特性。阐述了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它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航天产业就是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共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产业技术特性主要有:技术规模大、复杂程度高;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性强、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航天技术经济特性主要有:用途的多重性,即具有军用、民用和商用特性;高投资、高风险性;高效益。
    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分别阐述了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概况和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探讨了产业的概念、国际竞争力含义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任何产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决定着一个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优势可分为成本优势和标歧立异优势,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分析方法。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和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种因素。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环境中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前面四项。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国航天产业特点,确定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决定和影响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中国航天产
    
    业竞争力要素以及基本构架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首先进行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实力、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地域环境)的国际间分析研究。其次,分别对国内需求条件(包括行业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国防需求)和国外需求条件(包括卫星应用、商业发射和军事需求)进行分析比较。再次,对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中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航天产业组织、航天产业行业管理、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卫星应用与营运服务、空间科学、对外发射服务公司、发射基地和测控网、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分析,又对国外企业管理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国外航天管理机构、世界主要国家航天工业能力、卫星制造业、发射场、国际发射服务、国际空间合作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研究。
    第四章,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宗旨、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首先,从产业层面分别阐述了①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卫星应用产业、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及应用的产业化等发展战略);②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包括组建航天产业集团,实施航天产业集团战略管理,加大航天型号研制管理创新工作);③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④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⑤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其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共分七个方面:一是完善中国航天管理体制;二是加强航天行业管理;三是加快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四是促进航天立法工作;五是加大航天投融资力度;六是发展航天相关产业;七是扩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八是建设海南发射场。
    本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创新,第一,论文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探索,揭示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分别对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内在规律。第二,论文揭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第三,论文独创性地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应用到航天产业,初步建立了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既丰富和完善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又为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国内尚属首次。第四,论文运用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产业?
This dissertation,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theories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ial competitive capacity,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aerospace industry, its development cours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It probes into source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current relat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the world,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ories regarding competitive strategy, competitive edge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 edge and systematically sets forth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 capacity theory and its analysis frame. This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the study of Diamond system theory of a nation of Michael E. Por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and its analysis fram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factors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ial competitive capacity,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so as to know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and the related policy from the industrial level and the state level respectively.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And according to certain logic relations, the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Chapter O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pace industry. This chapter sets forth that the aerospace technology is a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sed to explore,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space and celestial body beyond the earth. It includes aerospace technology, aerospace application and aerospace science. The aerospace industry is a hi-tech industry that has jointly developed from these three areas. Aerospace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50 year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pace industry mainly lie in the following facts as huge technical scale, high complexity; high quality, high reliability; strong in system and wide in application area; longer R&D cycle.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mainly include multiple uses, i.e. usable in military, civilian and commercial areas; costly investment, high risks; great benefits.
     Chapter Two: Studies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 capacity. This chapter depict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ies done home and
    
    abroad on competitive capacity. It probes into the concept of industry, 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city 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city. It also studies the evaluati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city,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edge theory. There are five competitive capacities in any industry, which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ternal competitive status within an industry and determine an enterprise's capability within an industry of obtaining the average investment benefit ratio over the capital cos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clude cost advantage and 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 and the basic method to judg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s the value chain analysis. The bas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of acquiring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re overall cost leadership, differentiation and focus.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edge refers to a nation's capability that makes its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create and maintain the advantages in certain areas.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edg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industry, is to study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decide and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a specific industry of a nation. The Diamond system theory of Professor Porter indicates that whether the specific industry of a nation h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city or not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six factor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is nation: production factor, demand condition, related and supportive industry, business strategy, enterprise stru
引文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苏东水.管理学.东方出版中心,2001。
    3、苏东水.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苏东水.1999世界华商管理大会文集,世界经济文汇编辑部,1999。
    6、苏东水.2000世界管理论坛文集,世界经济文汇编辑部,2000。
    7、苏东水.2001世界管理论坛文集,世界经济文汇编辑部,2001。
    8、[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9、[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10、[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11、[英]查尔斯·汉普登—特纳,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国家竞争力.海南出版社,1997。
    1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3、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4、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5、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6、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8、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总编委会.国防科技名词大典·综合.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19、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总编委会.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航天.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20、赵兵.航天系统工程.宇航出版社,2000。
    21、航天技术与现代化编辑委员会.航天技术与现代化.宇航出版社,1991。
    22、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编辑委员会.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一).宇航出版社,1991。
    23、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编辑委员会.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二).宇航出版社,1991。
    
    
    24、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编辑委员会.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三).宇航出版社,1991。
    25、曾庆来.航天型号研制管理概论.宇航出版社,1994。
    26、航天技术与现代社会编委会.航天技术与现代社会.宇航出版社,2002。
    27、王希季.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28、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9、晓雨.NASA今后25年展望.中国航天,1999.(4)。
    30、姜康林.中国卫星通信未来十年展望.中国航天,1999.(5)。
    31、廖春发,俞盈帆.全球卫星数字电视直播市场最新发展态势.中国航天,1999.(6)。
    32、李大耀.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回顾.中国航天,1999.(6)。
    33、尹改,王桥,郑丙辉,罗毅.国家环保总局对中国资源卫星的需求与分析(上).中国航天,1999.(9)。
    34、王礼恒.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中国航天,1999.(10)。
    35、夏国洪.抓住机遇,加快航天科技工业发展.中国航天,1999.(10)。
    36、张新侠.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中国航天,1999.(10)。
    37、徐福祥.空间技术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1999.(10)。
    38、尹改,王桥,郑丙辉,罗毅.国家环保总局对中国资源卫星的需求与分析(下).中国航天.1999.(10)。
    39、李大耀.载人飞船—一种多用途的航天器.中国航天,1999.(12)。
    40、石磊,冯春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1999.(12)。
    41、仝慧杰,葛榜军.发挥卫星遥感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航天,1999.(12)。
    42、吴美蓉,王志民.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应用前景.中国航天,2000.(1)。
    43、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对中国资源卫星的应用与未来需求.中国航天,2002.(2)。
    44、石卫平.1999年世界卫星技术及应用发展动态.中国航天,2000.(2)。
    45、税世鹏.稳中求升的军用卫星市场.中国航天,2000.(3)。
    46、长城公司宇航部.世纪之初长征火箭商业发射的回顾和展望.中国航天,2000.(3)。
    47、陈宜元.资源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航天,2000.(3)。
    48、高大为.抓准机遇发展我国数字直播卫星产业.中国航天,2000.(4)。
    
    
    49、张志前.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的前前后后.中国航天,2000.(4)。
    50、王琦,黄芬,石卫平.我国通信卫星市场发展的综合分析与评估.中国航天,2000.(5)。
    51、刘焕然.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的应用及效益分析.中国航天,2000.(5)。
    52、广龙.和平号空间站柳暗花明.中国航天,2000.(5)。
    53、王秀亭,罗格,何少青.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成功发展.中国航天,2000.(6)。
    54、张新侠.长征火箭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航天,2000.(6)。
    55、林蔚然,何继伟,潘坚.我国航天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6)。
    56、庞之浩.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中国航天,2000.(7)。
    57、潘坚,何继伟,林蔚然.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7)。
    58、侯青,何继伟.国外航天技术投资趋势.中国航天,2000.(7)。
    59、刘小红.美国的商业发射许可证制度.中国航天,2000.(7)。
    60、庞之浩.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续).中国航天,2000.(8)。
    61、何继伟,潘坚,林蔚然.国外航天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9)。
    62、庞之浩.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续).中国航天,2000.(9)。
    63、罗开元,蒋宇平.国外军用、民用、商业航天综合发展的战略.中国航天,2000.(9)。
    64、陈俊勇.走向新世纪的GPS.中国航天,2000.(10)。
    65、庄逢甘.振兴航天 开拓天疆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国航天,2000.(11)。
    66、张洪飙.中国军转民的实践与发展.中国航天,2000.(11)。
    67、赵志强,陈国英.发射第一颗定位导航卫星.中国航天,2000.(11)。
    68、王景泉.21世纪初国外卫星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启示.中国航天,2000.(11)。
    6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70、张庆伟.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运载技术.中国航天,2001.(1)。
    71、杨海峰.通信卫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几点启示(上).中国航天,2001.(1)。
    72、徐福祥.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2)。
    73、胡如忠.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与西部大开发.中国航天,2001.(2)。
    74、杨海峰.通信卫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几点启示(下).中国航天,2001.(2)。
    75、龙乐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3)。
    76、王家胜.中国通信卫星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3)。
    77、石卫平.我国航天工业技术军转民的成果.中国航天,2001.(3)。
    
    
    78、吴继云,胡如忠.卫星数据采集系统应用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3)。
    79、唐伯昶.中国返回式卫星遥感和科学试验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4)。
    80、郭宝柱.发展空间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中国航天,2001.(4)。
    81、郭宝柱.面向21世纪中国航天研究.中国航天,2001.(5)。
    82、孟执中,李卿.中国气象卫星的进展.中国航天,2001.(5)。
    83、陈宜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与应用.中国航天,2001.(6)。
    84、王景泉.21世纪初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和创新模式.中国航天,2001.(6)。
    85、张永维.中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国航天,2001.(7)。
    86、临风.欧美通信卫星的发展简史和市场竞争现状(一).中国航天,2001.(7)。
    87、罗开元.国际空间合作的发展态势分析(上).中国航天,2001.(7)。
    88、高火山,李惠增.“风云”1号C星的应用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8)。
    89、紫晓.新世纪方兴未艾的通信卫星事业(下).中国航天,2001.(8)。
    90、罗开元.国际空间合作发展态势分析(下).中国航天,2001.(8)。
    91、临风.欧美通信卫星的发展简史和市场竞争现状(二).中国航天,2001.(8)。
    92、蒋兴伟.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中国航天,2001.(9)。
    93、临风.欧美通信卫星的发展简史和市场竞争现状(三).中国航天,2001.(9)。
    94、栾恩杰.中国航天发展政策和展望.中国航天,2001.(10)。
    95、孙广勃.国外新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技术的进展与发展趋势(上).中国航天,2001.(10)。
    96、刘纪原.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及其效益工程.中国航天,2001.(11)。
    97、罗开元,石卫平.国外航天管理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建议.中国航天,2001.(11)。
    98、孙广勃.国外新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技术的进展与发展趋势(中).中国航天,2001.(11)。
    99、闵桂荣,廖春发.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中国航天,2001.(12)。
    100、孙广勃.国外新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技术的进展与发展趋势(下).中国航天,2001.(12)。
    101、王晓海.蓬勃发展的现代小卫星.中国航天,2002.(1)。
    102、许彤.世界发射市场近期分析与展望.中国航天,2002.(2)。
    103、杨恕.国际航天市场发展概况.中国航天,2002.(3)。
    104、罗开元.航天及其基础技术未来发展分析.中国航天,2002.(3)。
    105、紫晓.新世纪方兴未艾的通信卫星事业(上).中国航天,2001.(7)。
    106、姜景山,玫魁,都亨.空间科学及应用现状和产业化前景.中国航天,
    
    2002.(5)。
    107、张健壮,秦秀珍.2001年的世界航天运输业分析.中国航天,2002.(5)。
    108、才满瑞.美国联邦航空局卫星发射市场预测(上).国防科技,2002.(5)。
    109、韩彬彬.主要军贸大国军贸管理模式及特点(上).国防科技,2002.(5)。
    110、李勇.美国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战略.国防科技,2002.(8)。
    111、常风.美国国防工业未来发展模式.国防科技,2002.(9)。
    112、罗开元.航天及其基础技术未来发展分析.国防科技,2002.(10)。
    113、罗开元.国外航天企业并购重组.国防科技,2002.(11)。
    114、方雪.2000年世界军工企业百强的经营策略.国防科技,2002.(5)。
    115、刘纪原.辉煌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业.航天工业管理,1999.(1)。
    116、石卫平,何继伟.西方主要航天国家航天工业运行机制概述(上).航天工业管理,1999.(5)。
    117、石卫平,何继伟.西方主要航天国家航天工业运行机制概述(下).航天工业管理,1999.(6)。
    118、黄毓敏,黄培生,刘守训.国外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研究(上).航天工业管理,2002.(2)。
    119、黄毓敏,黄培生,刘守训.国外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研究(下).航天工业管理,2002.(3)。
    120、贺东风.振兴航天制造业.航天工业管理,2002.(3)。
    121、王卫东.航天型号质量管理三步曲.航天工业管理,2002.(3)。
    122、张志前.建设新世纪的航天企业文化.航天工业管理,2002.(3)。
    123、林蔚然,何继伟.国外航天工业结构与能力调整分析(上).航天工业管理,2002.(3)。
    124、林蔚然,何继伟.国外航天工业结构与能力调整分析(中).航天工业管理,2002.(4)。
    125、林蔚然,何继伟.国外航天工业结构与能力调整分析(下).航天工业管理,2002.(5)。
    126、羌维立,赵普镒,卢超.浅谈事业部体制下航天型号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上).航天工业管理.2002.(6)。
    127、汪仁保.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组织机构演变.航天档案,2002.(1)。
    128、蒋以任.强化创新意识,推动上海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上海工业经济,2001.(5)。
    129、黄春平.航天技术经济学.宇航出版社,1996。
    130、金碚.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31、曾忠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当代财经,1997.(5)。
    132、吴卓.创新机制,稳定骨干人才,为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航天人才,2001.(4)。
    133、Luan Enjie,"Policy an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ace Technology", Aerospace China, NO.4,2001.
    134、Ma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avantage of Nations, The Free Press, N.Y. ,1990.
    135、Ma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avantage, The Free Press, N.Y. ,1985.
    136、Ma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 Free Press, N.Y. ,1980.
    
    
    
    1国防科技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十五"计划纲要学习讲座,2001.121-122。
    2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总编委会.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航天.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207。
    3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总编委会.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航天.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205。
    4庄逢甘.振兴航天 开拓天疆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国航天,200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6长城公司宇航部.世纪之初长征火箭商业发射的回顾和展望.中国航天,2000.(3)。
    7庄逢甘.振兴航天 开拓天疆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国航天,2000.(11)。
    8庄逢甘.振兴航天 开拓天疆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国航天,2000.(11)。
    9庄逢甘.振兴航天 开拓天疆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国航天,2000.(11)。
    10潘坚,何继伟,林蔚然.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7)。
    11罗开元,蒋宇平.国外军用、民用、商业航天综合发展的战略.中国航天,2000.(9)。
    12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总编委会.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航天.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207。
    13何继伟,潘坚,林蔚然.国外航天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9)。
    
    1 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5-6。
    2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6-17。
    3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5。
    4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8。
    5金碚.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6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5。
    7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
    8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9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
    10[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1。
    1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4。
    1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33。
    1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33。
    14[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67-69。
    1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72-73。
    1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74。
    17[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116。
    
    
    1黄春平.航天技术经济学.宇航出版社,1996.411-412。
    2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国防科技发展综述2001年年度报告,2002.62-64。
    3龙乐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3)。
    4张庆伟.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运载技术.中国航天,2001.(1)。
    5张庆伟.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运载技术.中国航天,2001.(1)。
    6徐福祥.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2)。
    7徐福祥.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2)。
    8徐福祥.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2)。
    9蒋兴伟.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中国航天,2001.(9)。
    10庞之浩.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续).中国航天,2000.(8)。
    11庞之浩.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续).中国航天,2000.(8)。
    12庞之浩.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续).中国航天,2000.(8)。
    13赵志强,陈国英.发射第一颗定位导航卫星.中国航天,2000.(11)。
    14蒋兴伟.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中国航天,2001.(9)。
    15蒋兴伟.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中国航天,2001.(9)。
    16庞之浩.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续).中国航天,2000.(8)。
    17尹怀勤.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大突破.科技日报.1999(12)。
    18庄逢甘.振兴航天 开拓天疆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国航天,2000.(11)。
    19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1.9-10。
    20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1.10。
    21首都之窗.http://www.beijing.gov.cn
    22中国上海.http://www.shanghai.gov.cn
    23中国西部开发网.http://www.westdevelopment.com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26何继伟,潘坚,林蔚然.国外航天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9)。
    27何继伟,潘坚,林蔚然.国外航天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9)。
    28何继伟,潘坚,林蔚然.国外航天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9)。
    29何继伟,潘坚,林蔚然.国外航天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国航天,2000.(9)。
    30税世鹏.稳中求升的军用卫星市场.中国航天,2000.(3)。
    31税世鹏.稳中求升的军用卫星市场.中国航天,2000.(3)。
    32罗开元.航天及其基础技术未来发展分析.中国航天,2002.(3)。
    33罗开元.航天及其基础技术未来发展分析.中国航天,2002.(3)。
    
    
    34罗开元.航天及其基础技术未来发展分析.中国航天,2002.(3)。
    35汪仁保.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组织机构演变.航天档案,2002.(1)。
    36汪仁保.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组织机构演变.航天档案,2002.(1)。
    37曾庆来.航天型号研制管理概论.宇航出版社,1994。
    38曾庆来.航天型号研制管理概论.宇航出版社,1994。
    39吴美蓉,王志民.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应用前景,中国航天,2000.(1)
    40唐伯昶.中国返回式卫星遥感和科学试验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
    41罗开元,石卫平.国外航天管理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建议.中国航天,2001.(11)。
    42罗开元,石卫平.国外航天管理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建议.中国航天,2001.(11)。
    43杨海峰.通信卫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几点启示(上).中国航天,2001.(1)。
    44杨海峰.通信卫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几点启示(上).中国航天,2001.(1)。
    45杨海峰.通信卫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几点启示(上).中国航天,2001.(1)。
    46孙广勃.国外新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技术的进展与发展趋势(下).中国航天,2001.(12)。
    47罗开元.国际空间合作的发展态势分析(上).中国航天,2001.(7)。
    48罗开元.国际空间合作的发展态势分析(上).中国航天,2001.(7)。
    49罗开元.国际空间合作的发展态势分析(上).中国航天,2001.(7)。
    50罗开元.国际空间合作发展态势分析(下).中国航天,2001.(8)。
    51罗开元.国际空间合作发展态势分析(下).中国航天,2001.(8)。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3龙乐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3)。
    4龙乐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3)。
    5高火山,李惠增.“风云”1号C星的应用与展望.中国航天,2001.(8)。
    6孟执中,李卿.中国气象卫星的进展.中国航天,2001.(5)。
    7童铠.中国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的进展.中国航天,2002.(8)。
    8王希季.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31。
    9郭宝柱.面向21世纪中国航天研究.中国航天,2001.(5)。
    10蒋兴伟.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中国航天,2001.(9)。
    
    
    11姜景山,玫魁,都享.空间科学及应用现状和产业化前景.中国航天,2002.(5)。
    12姜景山,玫魁,都享.空间科学及应用现状和产业化前景.中国航天,2002.(5)。
    13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22-23。
    14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软科学研究报告汇编(二),2001.132-134。
    15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软科学研究报告汇编(二),2001.125-130。
    16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软科学研究报告汇编(二),2001.116-125。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中国航天,200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