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英对比的无标记被动句的多角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标记被动句是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中一种重要的动词谓语句式,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此,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对现代汉语无标记被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采用文献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几个方法对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和英语意念被动句的异同进行对比;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时的主要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前人关于无标记被动句的各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同时注明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对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无标记被动句进行了界定,分别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详细对比了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和英语意念被动句的主要异同之处。
     第二章,依据英汉对比分析的结果,把从中介语语料库以及日常作业中收集到的英母语留学生的偏误语料进行了归类,总结出句法偏误和语用偏误两大类,并揭示偏误产生的四方面主要原因。
     第三章,依据大纲的编排,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的现状提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对现有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查阅和整理,使本文的研究结果更为科学可信。同时,运用对比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进行了英汉对比;运用偏误分析法对英母语留学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is a kind of verb predicate construction which is veryimportant in modern Chinese special patterns.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difficult parts in TCFL.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grammer, semantics andpragmatics of modern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from the view of TCFL which bases on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and English notional passivesentence. By using several methods like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itreveals many importan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pecial patterns. ForEnglish-speaking foreign students, this thesis also pointed out the main errors and theirmain reasons during acquiring 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Based on this, someteach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offered in the end.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provid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range, content,theories, methods and corpus sources of this thesis. In this chapter, it makes a systematicalreview on the precious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and Englishnotional passive sentence from many aspects. An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is chapterpoints out some open questions about 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begins with a redefinition of 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from the view of TCFL. Then, it tells the mai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and English notional passive sentence which ongrammatical dimension, semantical dimension and pragmatic dimen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third chapter classifies all the errorsmade by foreign students which collected from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rpuse aswell as from daily exercises. Therefore, it comes to the conclution that the main errors on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could be de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syntax errorsand pragmatic errors.At the same time, this chapter also finds out four main reasons ofthose errors.
     In the fourth chapter, comes up with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nglish-speaking foreignstudents on 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and makes suggestions on teachingmethods of this pattern, which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CFL.
     This thesis adopts literature retrieval to access and review the existing researchachievements, which makes the conclusion much more scientific and credible.It alsomakes comparison on Chines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and English notional passivesentence by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o on. Besides,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classifies error exampl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error analysis.
引文
[1]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2]Nesfield, J.C. Modern English Grammar[M]. London: Macmillan,1980. P55
    [3]李珠.意义被动句的使用范围[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第03期:第151页
    [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0页
    [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6页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1页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92页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91页
    [9]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3年,第118页
    [10]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50页
    [11]龚千炎.现代汉语里的受事主语句[J].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第335页
    [12]龚千炎.现代汉语里的受事主语句[J].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第343页
    [13]张云秋.汉语受事主语句的理论透视[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03期:第68页
    [14]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页
    [1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16]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17]范晓.“N_受+V”句说略[J].语文研究.1994年,第2期:第11页
    [18]赵清永.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第103页
    [19]周宝宽.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上)[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第89页
    [20]王静.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句的使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02期:第97页
    [21]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第15页
    [22]李黔萍.英汉语被动句的限制条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60页
    [23]Kenneth G. Wilson. The Columbia Guide to Standard American English[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93. P153
    [24]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25]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02期:第14页
    [26]陆剑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27]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28]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2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43-244页
    [3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9页
    [31]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第43页
    [32]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16-117页
    [33]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Ⅰ[M]. Stanford, CA: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87. P236
    [34]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第17-19页
    [35]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J].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第520页
    [36]李春玲.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37]范晓.“N_受+V”句说略[J].语文研究.1994年,第2期:第7-9页
    [38]Gundel K. Jeanette. On Different Kinds of Focu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293-305
    [39]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3页
    [40]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第122页
    [4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42]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1]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9-166页
    [2]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3-51页
    [3]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4]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附件二).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5]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
    [6]高顺全.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57-163页
    [7]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8]霍恩比(石孝殊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11页
    [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1页
    [10]李春玲.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7-180页
    [11]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1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5-202页
    [1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2-159页
    [14]陆剑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7-293页
    [15]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1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5-35页
    [17]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3年,第118页
    [18]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0-166页
    [19]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7-295页
    [20]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2-57页
    [21]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50页
    [2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91-92页
    [23]王素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要[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年,第210-212页
    [24]王素梅.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疑难例解[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82-83页
    [25]英国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_页
    [26]张道真.A Practical English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357-538页
    [27]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9-245页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1830页
    [29]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56页
    [3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9页
    [1]戴耀晶.现代汉语被动句试析[A].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76页
    [2]邓思颖.汉语被动句的三个句法问题[A].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2-99页
    [3]刘叔新.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范围和类别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句型和动词: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年,第139-150页
    [4]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句型和动词: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年,第168-181页
    [5]马庆株.主客观态度与汉语的被动表述[A].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0-241页
    [6]杉村博文.汉语的被动概念[A].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4-295页
    [7]张德鑫.从对外汉语教学看被动句[A].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94-510页
    [1]常文、郜峰.“被”字句、被动句和受事主语句之间的关系[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34-136页
    [2]陈爱萍.“被动色彩”的主动形式[J].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7期:第60-61页
    [3]陈建芹.英汉意念被动句的应用差异探源[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69-171页
    [4]陈雪梅.小议英语无标记被动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45-48页
    [5]陈艳颖.小议英汉被动句[J].文教资料,2010年,第17期:第34-36页
    [6]董印其.论语义特征理论在语法研究中的应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17-119页
    [7]范晓.“N受+V”句说略[J].语文研究,1994年,第2期:第7-11页
    [8]丰国欣.主动与被动“倒逆”的英汉对比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9-12页
    [9]何泽清.英汉语中无标记被动的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95-96页
    [10]胡裕树、范晓.深化“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J].韩山师范学报,1995年,第2期:第62页
    [11]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02期:第14页
    [12]焦晓婷、窦琴.英、汉意念被动句比较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82-84页
    [13]靳玮珊.无标记被动句的认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S2期:第57-58页
    [14]康庆业.受事主语句中谓语动词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第10期:第158-159页
    [15]柯贤兵.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2005年,第1期:第64-65页
    [16]雷国红.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15期:第178-179页
    [17]李安.英语中被动意义的各种表现手法[J].唐都学刊,1995年,第6期:第58-60页
    [18]李黔萍.英汉语被动句的限制条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56-62页
    [19]李青.汉英语言无标志受事主语句对比研究[J].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第41-46页
    [20]李秀香.英语意义被动句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80-84页
    [21]李珠.意义被动句的使用范围[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第3期:第151-153页
    [22]刘礼进.生命性对英汉语NP用法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第111-119页
    [23]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第49-64页
    [24]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1期:第69-73页
    [25]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页
    [26]路荣.谈英语中含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J].枣庄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第87-88页
    [27]吕文华.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第86-95页
    [28]梅林.英语意义被动式瞥观[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20-123页
    [29]倪巍.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28-133页
    [30]裴锦隆.无标记被动句的结构及用法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3-104页
    [31]彭淑莉.留学生汉语被动句输出情况的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第6期:第13-17页
    [32]邱贤、刘正光.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外语学刊,2009年,第6期:第38-43页
    [33]任开兴.谈谈不及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J].科技英语学习,1995年,第05期:第4-5页
    [34]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第4期:第77-98页
    [35]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第15-19页
    [36]王静.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第96-111页
    [37]王均松.从动词语义结构的视角解构英汉被动语态差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29-30页
    [38]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评述[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02-105页
    [39]王振来.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动标记使用条件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3期:第23-28页
    [40]王振来.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研究综述[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78-81页
    [41]文小梅.英语语法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03期:第50-51页
    [42]吴静、邵志洪.英汉无标记被动句的认知基础[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32-35页
    [43]吴门吉、周小兵.意义被动句与“被”字句习得难度比较[J].汉语学习,2005,第1期:第97-100页
    [44]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年,第1期:第19-23页
    [45]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3期:第206-221页
    [46]杨全红、李晓葵.论英语中的意义被动式[J].涪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71-79页
    [47]叶昕媛、颜爱梅.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47-151页
    [48]尤慎.谈被动句的分类[J].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第53-55页
    [49]喻家楼.非被动结构中的被动含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61-63页
    [50]张彬.英语意义被动句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比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64-66页
    [51]张宏瑜.浅谈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用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第136-137页
    [52]张建洪.英语中被动语义表达的无标记性[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第08期:第71-72页
    [53]张劲.主动态表示被动意义的几种表达形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第99-102页
    [54]张延俊、张贤敏.汉语被动式的语用价值[J].江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53-57页
    [55]张云秋.汉语受事主语句的理论透视[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68-72页
    [56]赵杰.小议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J].辽宁财专学报,2004年,第5期:第75-76页
    [57]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第2期:第4-20页
    [58]赵清永.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第98-103页
    [59]周宝宽.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上)[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第89-93页
    [60]周国光.试析汉语被动句的习得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1期:第30-36页
    [61]周静、祝爱华.英语母语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6,第6期:第62-65页
    [62]朱小舟.试论英语被动态与汉语被动句之差异[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73-75页
    [1]白栗微.受事主语句中的几个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蔡红.汉语被动表述—兼论留学生汉语被动表述习得调查和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3]陈晓燕.现代汉语“被”字的隐现规律及其动因考察[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09年
    [4]高莉萍.生命度对汉语句法语义的制约和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年
    [5]郭晓玮.留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韩阳.欧美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考察[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洪琳.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李秀香.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assiv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刘瑶.A Contrastive Study of Errors Mad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9年
    [10]罗政静.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用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1]祁晓倩.对外汉语视角中的被动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8年
    [12]邵桂珍.现代汉语无标志被动句及其功能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1年
    [13]宋金花.受事主语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4]滕春艳.A Comparative Study on “AFPM” Constru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A New Perspective to “Middle Construction”[D]:[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6年
    [15]王云.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6]袁芳.现代汉语无标记受事主语句释析[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7]张居设.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D]:[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大学,2007年
    [18]张琦.英汉无标志受事主语句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8年
    [19]赵焕改.汉语无标记被动句的使用条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0]郑媛.汉语被动式的界定及其语法化[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