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县体制下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心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在带动整个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杭州为典型来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侧面,即“省管县’体制下的中心城市如何突破行政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对区域内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第一章简要说明了该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介绍了基本的分析方法、研究过程中的重难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章主要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的介绍,系统地总结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心城市的形成、发展、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及“省管县”体制等理论研究;第三章在分析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区域发展的一般性关系的基础上,从区域发展过程中日益拉大的现实差距出发,揭示出了“省管县”体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矛盾;第四章结合前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了影响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功能的基本因素与体制因素等;第五章对影响中心城市功能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因素——“省管县”体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六章结合前文分析,对“省管县”体制下的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七章,总结本文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
As a "growth pole" in a certain region, a central city with the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 and radi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ole to strengthen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coordin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city and its reg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Hangzhou, this paper focus on one aspect of central city in a certain region, namely,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system bound of "Province Governing the County" and give full play of the radiation leading role as a central city to the surrounding counties.
     Specifically speaking,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it explains the backgrounds, importance and innovations, the basic methods of analysis, the difficultys and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etc. It comes to the relative conception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third chapter, beginning with the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ality development gap which is becoming bigger and bigger, and then comes up with the objective contradi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vince Governing the County" system. In the forth chapter, it selectively analysis the ultimate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at impacts on the radition roles of central city. The fifth chapter focus on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Province Governing the County" system. The sixth chapter proposes several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topic. And finally, it comes to the summary of this paper and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shortages of the research.
引文
1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梁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4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5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6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6.
    7林涛,刘君德.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J].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8孙力伟.浅淡中心城市在城市经济区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2002年02期.
    9左文芳,陈雯.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J].都市圈规划,2003(4).
    10徐勇.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11肖金成,杨洁,袁朱等,打造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2.
    12郭震洪.李云娥.从增长极理论探讨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6(8):68-70.
    13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14
    14郭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7(2).
    15韩玉萍,王志章.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09(2)
    16李忠.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82).
    17王红霞.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合作:城市与区域合作发展研究热点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6,(12).
    18林涛.90年代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0(5).
    19谢文蕙.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0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21 Krugman P. Firstnature, 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 (2):129-144.
    22 Masahisa Fujita, Paul Kl'uglnRn. When is the economy monocentfie?Yon Thiinen and Chamberlin unified[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5,(25):505-528.
    23 Fujita M, Mori T. 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5,84(3):377-407.
    24 Steven Bmkman, Harry Gan℃tsen. New economic geography:Clos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empific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es,2006, (36):569-572.
    25 Hideo konishi. Formation of hub cities:transportation cost advantage an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eonomics,2000, (48):1-28.
    26 Marcus Berliant, Hideo Konishi. The endogenous formation of a city: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market places in a location—specific Production economy[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es,2000, (30):289-324.
    27 Curtis J Simon, Clark NardineUi. 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cities(1900—1990)[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oJl Economics,2002, (32):59-96.
    28 Tomoya Morl. A Modeling ofMegalopolis Formation-. The Maturing Of City Systems[J3.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 (42):133-157.
    29 Vernon Henderson. Hyoung Gun Wang. Urbanization and city growth: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7,37(3):283-313.
    30 E. 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1902.
    31 P. Geddes. Cities in Evolution.1915.
    32 O. Duncan,大都市与区域[M].1950.
    33[法]弗朗索瓦·佩鲁.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M]1950.略论“增长极”的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4杨少华,范红忠.多中心城市的内生形成与政府政策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6,(6):15--22.
    35黄泽民.我国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分析——克鲁格曼模型借鉴与泉州地区城市演化例证[J].经济研究,2005.(1):50-57.
    36韦亚平.国外城市空间研究发展态势的选择性综述——兼论我国城市区域研究的几个重点主题[J].国外城市规划,2006,(2):72--76.
    37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的进展[J].地理科学,2005,(2):226-232.
    38刘志广.制度变迁下世界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62--63.
    39宁越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研究[J].地理学报,1993,40(2).
    40布德维尔.拉赛.区域经济规划问题[M],1957;国土整治和发展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72
    41弗里德曼.区域发展政策[M].1966.
    42弗里德曼.地域与功能:区域规划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7.
    4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0.
    44 A.Varga and H.Schalk. "Knowledge Spillovers,Agglomeration and Macro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pproach". Regional Studies,2004.
    45 Sveikauskas,"The Productivity of Cit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5.
    46 Segal, "Are there Returns to Scale in Cities Siz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6.
    47 Moomaw. "Firrm Location and City Size:Reduced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as a Factor in the Decline of Manufacturing in Urban Area",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8.
    48 Brulhart and Mathys,"Sector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Working paper,2006.
    49[德]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M].1933.
    50周游等.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规律研究[J].南京大学报(第4期),2000年7月.
    51[瑞]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M].北京:现代出版社,1957.
    52 J.Gottmann著,李浩等译.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J]国际城市规划,1957.
    53范沛然.强化中心城市作用,促进区域联合开发[J]..城市研究,1995(4).
    54戴圆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心城市[J].经济研究,1994(11)
    55虞孝感等.长江产业带建设和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研究,1995(2).
    56陈雯,范朝礼,周诚君.上海周边二级大城市的产业分工和职能转型——以苏锡常中心城市为例的分析[J].江海学刊,2002,(5):61-65.
    57王何,逢爱梅.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J].城市规划汇刊,2003,(2):72-77.
    58毛月平,加年丰.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J].经济问题,2004,(9):14-16.
    59李平华,陆玉麒,于波.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3):49—53.
    60李忠.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82):10-16.
    61吴晓隽,高汝熹.试析全球化时代都市圈中心城市极化效应的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28—33.
    62任永昌.叶景楼,邢涛.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J].技术经济,2006(03)
    63李桂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辐射——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64徐勇.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65吴云法.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86):32-37.
    66甘行琼.“省管县”代替“市管县”的政治经济学[J].财政研究.2005(6):11-13.
    67刘长功,李宜春.“扩权强县”与政府层级管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68买静,于涛,江昼.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关系的影响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5期.
    69何显明.“省管县”改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基于浙江的个案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57-62.
    70吴凯.关于强县扩权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5(中).
    71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6):71-74.
    72刘雅静.“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路径探析[J].理论学习.2010,1.
    73陈达云.邓亮.以省管县体制构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71.
    74聂斌,杨晓燕.对强县扩权和省管县体制的理性思考[J].时代经贸,2007年12月,第5卷,总第88期.
    75黎昌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现实挑战:一个理性审视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
    76虞小迪.“省管县”财政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77刘君德,周克瑜.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78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与整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9张明龙,张磊.努力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分析[J].中国发展,2004(02).
    80张京祥,沈建法,黄钧尧,甄峰.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2(09).
    81杨龙.经济全球化对国内区域发展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8月.
    8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3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84江伟全.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海学刊.2007年5月.
    85黎红米.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长三角,2008,5(5).
    86江曼琦.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A].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3一108.
    87王红强,王影.浅议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建筑,2010(8):26.
    88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5.
    89常黎.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河南省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0陈满湘,刘君德,张玉枝.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J].经济地理,2000(2).
    91刘小康.“行政区经济”概念再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0(03).
    92周明生,李猛.强县扩权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思考[J].经济探讨,2007.
    93程曙明,许少朋,王志扬,许柳鹏.“省直管县”与城市化冲突消解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1年4月.
    94任维德.问题、原因、对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
    1.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梁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6.
    4.肖金成,杨洁,袁朱等,打造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2.
    5.谢文蕙.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6.0. Duncan,大都市与区域[M].1950.
    7.[法]弗朗索瓦·佩鲁.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M].1950.略论“增长极”的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8.布德维尔,拉赛.区域经济规划问题[M],1957;国土整治和发展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72.
    9.弗里德曼.区域发展政策[M].1966.
    10.弗里德曼.地域与功能:区域规划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7.
    1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0.
    12.[德]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M].1933.
    13.[瑞]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M].北京:现代出版社,1957.
    14.刘君德,周克瑜.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15.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与整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江曼琦.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A].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3—108.
    17.[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常黎.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河南省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 Krugman P. First nature, 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 (2):129-144.
    2. Masahisa Fujita, Paul Kl'uglnRn. When is the economy monocentfie Yon Thiinen and Chamberlin unified[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5, (25):505-528.
    3. Fujita M, Mori T. 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5,84(3):377-407.
    4. Steven Bmkman, Harry Gan℃tsen. New economic geography:Clos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empific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es,2006, (36):569-572.
    5. Hideo konishi. Formation of hub cities:transportation cost advantage an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eonomics,2000, (48):1-28.
    6. Marcus Berliant, Hideo Konishi. The endogenous formation of a city: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market places in a location—specific Production economy[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es,2000, (30):289-324.
    7. Curtis J Simon, Clark Nardineui. 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cities(1900-1990)[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2, (32):59-96.
    8. Tomoya Morl. A Modeling ofMegalopolis Formation:The Maturing Of City System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 (42):133-157.
    9. Vernon Henderson, Hyoung Gun Wang. Urbanization and city growth:The role of institut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7,37(3):283-313.
    10. E. 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1902.
    11. P. Geddes.Cities in Evolution.1915.
    12. A.Varga and H.Schalk, "Knowledge Spillovers,Agglomeration and Macro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pproach", Regional Studies,2004.
    13. Sveikauskas,"The Productivity of Cit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5.
    14. Segal, "Are there Returns to Scale in Cities Siz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6.
    15. Moomaw, "Firrm Location and City Size:Reduced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as a Factor in the Decline of Manufacturing in Urban Area",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8.
    16. Brulhart and Mathys,"Sector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 Working paper,2006.
    17.林涛,刘君德.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J].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18.孙力伟.浅淡中心城市在城市经济区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2002年02期.
    19.左文芳,陈雯.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J].都市圈规划,2003(4).
    20.徐勇.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1.郭震洪,李云娥.从增长极理论探讨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6(8):68-70.
    22.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14
    23.郭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7(2)
    24.韩玉萍,王志章.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09(2)
    25.李忠.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82).
    26.王红霞.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合作:城市与区域合作发展研究热点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6(12).
    27.林涛.90年代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0(5).
    28.杨少华,范红忠.多中心城市的内生形成与政府政策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6,(6):15-22.
    29.黄泽民.我国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分析——克鲁格曼模型借鉴与泉州地区城市演化例证[J].经济研究,2005,(1):50-57.
    30.韦亚平.国外城市空间研究发展态势的选择性综述——兼论我国城市区域研究的几个重点主题[J].国外城市规划,2006,(2):72—76.
    31.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的进展[J].地理科学,2005,(2):226—232.
    32.刘志广.制度变迁下世界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62—63.
    33.宁越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研究[J].地理学报,1993,40(2).
    34.周游等.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规律研究[J].南京大学报(第4期),2000年7月.
    35.J.Gottmann著,李浩等译.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J].国际城市规划,1957.
    36.范沛然.强化中心城市作用,促进区域联合开发[J]..城市研究,1995(4).
    37.戴圆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心城市[J].经济研究,1994(11).
    38.虞孝感等,长江产业带建设和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研究,1995(2).
    39.陈雯,范朝礼,周诚君.上海周边二级大城市的产业分工和职能转型——以苏锡常中心城市为例的分析[J].江海学刊,2002,(5):61-65.
    40.王何,逢爱梅.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J].城市规划汇刊,2003,(2):72—77.
    41.毛月平,加年丰.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J].经济问题,2004,(9):14—16.
    42.李平华,陆玉麒,于波.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3):49—53.
    43.李忠.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82):10-16.
    44.吴晓隽,高汝熹.试析全球化时代都市圈中心城市极化效应的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28—33.
    45.任永昌,叶景楼,邢涛.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J].技术经济,2006(03).
    46.李桂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辐射——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7.徐勇.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48.吴云法.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86):32-37.
    49.甘行琼.“省管县”代替“市管县”的政治经济学[J].财政研究,2005(6):11-13.
    50.刘长功,李宜春.“扩权强县”与政府层级管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51.买静,于涛,江昼.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关系的影响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5期.
    52.何显明.“省管县”改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基于浙江的个案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57-62.
    53.吴凯.关于强县扩权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5(中)
    54.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 19(6):71-74.
    55.刘雅静.“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路径探析[J].理论学习,2010,1.
    56.陈达云,邓亮.以省管县体制构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71.
    57.聂斌,杨晓燕.对强县扩权和省管县体制的理性思考[J].时代经贸,2007年12月,第5卷,总第88期.
    58.黎昌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现实挑战:一个理性审视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
    59.虞小迪.“省管县”财政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60.张明龙,张磊.努力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分析[J].中国发展,2004(02).
    61.张京祥,沈建法,黄钧尧,甄峰.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2(09).
    62.杨龙.经济全球化对国内区域发展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8月.
    63.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64.江伟全,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海学刊,2007年5月.
    65.黎红米.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长三角,2008,5(5).
    66.王红强,王影.浅议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建筑,2010(8):26.
    67.陈满湘,刘君德,张玉枝.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J].经济地理,2000(2).
    68.刘小康.“行政区经济”概念再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0(03).
    69.周明生,李猛.强县扩权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思考[J].经济探讨,2007.
    70.程曙明,许少朋,王志扬,许柳鹏.“省直管县”与城市化冲突消解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1年4月.
    71.任维德.问题、原因、对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