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与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与“三农”有着天然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生存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土壤。当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顺利实现的突出因素,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的转型与创新,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和助推作用,是决策者、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
     本文以农村合作金融转型与创新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如何在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理论、发展模式、组织体系、体制机制、法律制度、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有效转型和创新,使农村合作金融真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更好地发挥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本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探讨和界定了合作金融的基本内涵、重要特征和根本原则,论述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梳理总结了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模式路径与成功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剖析了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中的比较优势,以及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实现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需求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三农”发展与农村合作金融支持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需要,提出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与创新的基本方向、根本原则、主要模式和重要路径,着重探讨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制度外合作金融组织的培育与创新、互助合作农业保险模式的构建与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环境的营造与优化,并相应提出总体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对策建议。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annong", that is, three problems about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support of rural finance. There is a natural link between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Sannong". It was, is and will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rural finance, with a great space and soil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major strategic plans for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serious shortcomings i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prominent strategic task. It has become a pressing issue the policy-makers,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face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for providing effective financial support and promoting role.
     On 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mak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he reforming theory,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tructure of the law and policy guarantee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thus to get it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China's rural finance, and play a better role as the main channel in supporting and serving "Sannong", pushing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forming a new pattern of integr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dheres to Marxist economics basic tenets as a guide. Referring to the reasonable factor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with the use of modern financial theor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it explores and defines seriously the basic aspects, important features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ooperative finance. It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Basing on summing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developing mode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t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rural areas and analyzing the trend of supply and demand changes of rural finance and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cooperative finance plays in realizing the financing requirements of rural economic body in rural finance system,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annong" and the inherent logic and practical needs in supporting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t advan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ode sel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t also pushes forward the basic goals, fundamental principle, main mode and important way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n addition,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issues, that is,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ulti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extra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tipulation of the insurance mode of co-operative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ecosystem. And it also propos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ncrete measures.
引文
[1]柏晶伟: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0月20日。
    [1]扬振保: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学习时报》,2006年10月9日。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陈林:《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文汇报,2006年10月11日,第4版。
    [1]Granovetter,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2]张兴胜:渐进改革中金融抑制政策的效率损失,《金融论坛》,2001年第5期。
    [1]劳埃德·雷诺兹:《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
    [2]高振刚,李映青:《经济学方法论》,红旗出版社,2000年。
    [1]转引自:米鸿才等编著:《合作社发展简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8页。
    [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蔡则祥:国外合作金融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金融参考》,2001年第1期。
    [1]王新景著:《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页。
    [2]参见《欧文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9页.
    [3]王新景著:《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页。
    [4]每个“法朗吉”占地一英母亩,用招股的办法,集股组成。人人参加按专业分成劳动单位的劳动,劳动中开展竞赛,收入按劳动、资本、知识分配,各法朗吉之间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组织内外商业由行政机构垄断,不准私人经营。(王新景著:《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页。)“法朗吉”作为和谐社会的基层组织,其主要特点有:(1)法朗吉的所有制是一种合作所有制;(2)人人都要参加劳动,同时也保证人人都有工作;(3)以农业为主业,工业为补充;(4)全部生产收入平均分配给成员。(程同顺著:《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6页。)
    [1]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经济出版社,1994年。
    [3]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32-133页。
    [1]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3页。
    [2]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497-498页。
    [3]恩格斯:《致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75页。
    [4]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38页。
    [1]马克思:《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论状态”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695页。
    [2]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0页。
    [3]列宁:《论合作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4页。
    [4]列宁:《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卷,第508页。
    [5]马克思:《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论状态”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681页。
    [1]《列宁选集》第4卷,第106页。
    [2]《列宁选集》第29卷,第189页。
    [3]《列宁选集》第4卷,第683-684页。转引自王景新著:《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1-32页。
    [4]注:事实上,从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的原因看,近几年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撤、并、散、瘫等原因导致农村供销合作社组织数目急剧减少,也是其中不能拉动农民消费需求的、将工业与农业联系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5]《列宁选集》第4卷,第682页。
    [6]《列宁选集》第4卷,第683页。转引自王景新著:《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1-32页。
    [1]斯大林:《胜利冲昏头脑》,《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42-243页。
    [2]《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52页。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卷,第959页。
    [1]黄建新:国外反贫困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及思考,《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尚明主编:《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3月,第459页。
    [1]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3年
    [2]陆磊:谁有权选择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财经》,2004年第1期。
    [3]陈剑波: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4]沈明高:《省级信用社的垄断是在酝酿道德风险》,中国金融网,2004年10月14日。
    [5]谌赞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问题探析,《武汉金融》,2002年第11期。
    [1]温铁军:《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史:1984-1999》,《中国改革》2000年。
    [1]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2]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调查显示地下信贷三分天下规模8000亿元,《证券时报》,2005年12月8日。
    [3]花旗银行研究预测中国民间金融接近9000亿元,中证网,2004年12月31日。
    [4]茅于轼:“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银行联合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
    [5]左臣明、马九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罗君:诊民营企业的融资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2]Nicole Woolsey Biggart,Richard P.Castanias,2001,Collateralized Relations:The Socialin Economic Calcul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Sociology,Vol.60,No2.
    [1]潘朝顺、傅波: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实证分析,《经济论坛》,2005年12月。
    [2]李锐、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3]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西北农村金融政策“后劲乏力”,新华社焦点网谈,2005年12月8日。
    [1]匡远配、李瑞芳:合作制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唐双宁: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中国金融》,2006年5月4日。
    [2]唐双宁: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中国金融》,2006年5月4日。
    [3]唐双宁: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中国金融》,2006年5月4日。
    [1]何广文:中国农业信贷支持政策措施、效果及其调整,《中国改革论坛》,2008年第1期。
    [2]张红宇: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8月28日。
    [3]张红宇: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8月28日。
    [1]李坚强、闫晓霞、任桂花: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7月21日。
    [2]胡愈、许红莲、岳意定:基于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的金融供求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8页。
    [1]林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1]谭静、郭燕枝: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评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1]迟福林:《走进WTO的中国基础领域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5-47页。
    [2]纪陆军、毛宏君等:《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1996年,第86-88页。
    [3]王彤彦:入世后的观察与思考,《经济师》,2003年第8期。
    [1]宋德顺:国有控股最高决策者激励与公司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2]张卓元:《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70-73页。
    [1]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Duara P.Culture,Power,Power,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岳志:《现代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6]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8]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0]胡培兆.胡培兆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1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2]弗雷德里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1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4]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5]乔治·考夫曼.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6]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8]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19]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0]刘民权,俞建拖,徐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赵怡.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战略性重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2]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3]郭家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4]曾赛红,郭福春.合作金融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5]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等.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26]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7]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8]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9]应寅锋,赵岩青.国外的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0]谭小芳.中国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1]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2]张晓山,何安耐等.走向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33]杨如彦.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4]郭田勇,郭修瑞.开放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5]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6]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7]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8]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9]林毅夫等.《中国的农业信贷与农场绩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0]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理论与来自扶贫合作社的经验数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1]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业理论前沿(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2]翟强.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金融——若干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3]张晓山、何安耐.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44]阙景阳.农村合作金融内生机制研究[J].价格月刊,2007(3).
    [45]盛锦飞.中国农村金融困境分析及建立社区银行构想[J].价格月刊,2006(11).
    [46]萧芍芳.台湾合会经验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47]张雄师.略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金融,2007(4).
    [48]葛俊龙、李新颜.农村合作银行与农村民营金融的制度分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两条思路[J].农村经济,2007(2).
    [49]房德东、杨秀艳.以合作金融制度为基础的农村投融资体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4(2).
    [50]高凤英、刘秀兰、杨克兢.关于合作金融发展问题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2003(1).
    [51]张传洲.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目标模式的选择[J].河北农学院学报,2003(6).
    [52]陈有真、王继权.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3(3).
    [53]谭静、郭燕枝.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评述[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54]董宏宇.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发展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55]张永波.我国农村金融供求问题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4).
    [56]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4).
    [57]刘睿、周苑春.中国农村金融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6(10).
    [58]徐德敏、倪楠.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及法律对策[J].法治论丛,2006(7).
    [59]张永波、程晓娟.我国农村金融供求问题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5).
    [60]杨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2006(9).
    [61]臧景范.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监管与发展问题[J].中国金融,2006(20).
    [62]施明进.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的探讨[J].上海金融,2006(11).
    [63]李玉虎.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6(7).
    [64]高海、刘红.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研究综述[J].经济与管理,2006(6).
    [65]朱佶.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06(5).
    [66]卢善军.农村合作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改善建议[J].金融纵横,2006(4).
    [67]赵铁柏.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研究[J].林业经济,2006(5).
    [68]黄蕊.打破原有体制框架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J].经济师,2006(5).
    [69]王曙光.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调研分析[J].财经科学,2006(6).
    [70]洪影秋.基于制度创新的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3).
    [71]褚景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72]罗骏.农村合作金融生态研究[J].生态经济,2006(3).
    [73]文晖.农村合作金融立法:再往前走一步[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2).
    [74]唐双宁.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完善监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撑[J].中国金融,2006(5).
    [75]罗毅、陈远杰、张宗成.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06(2).
    [76]张远军.试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创新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12).
    [77]李胜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现代金融,2006(3).
    [78]王群琳.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模式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
    [79]张颜江.合作金融制度在我国农村的适应性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2).
    [80]冯果.深化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的若干法律思考[J].法学杂志,2005(6).
    [81]廖福洲.农村合作金融:国内发展与国际借鉴[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82]张荣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5(87).
    [83]刘淼群.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6).
    [84]候宇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缺陷剖析[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10).
    [85]李文双、冯平涛.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外生性特征及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8).
    [86]余文渊.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启示[J].理论探讨,2005(5).
    [87]李各海.合作制—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降格”农村信用合作社:重构农村合作制金融体系[J].山东经济,2005(5).
    [88]李富有、冯平涛.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外生性特征及其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5(5).
    [89]李超民.谈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来自印度的教训[J].中国农业会计,2005(9).
    [90]黄晓东.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缺陷与改革出路[J].乡镇经济,2005(8).
    [91]李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5(3).
    [92]邓伟.新视角下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
    [93]王春华.合制金融在中国农村的制度需求[J].农村经济,2005(4).
    [94]冯晓琦、徐大公.制度环境约束下的金融创新——以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4).
    [95]郑良芳.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七点意见[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12).
    [96]冯晓麟.整装之后好前行—农村合作金融三个现实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12).
    [97]张文棋、黄新强.提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效率的路径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3).
    [98]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99]叶兴庆.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当代金融导刊,1998(3).
    [100]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
    [10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102]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
    [103]房德东、王坚等.试论我国农村领域的金融抑制问题[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8).
    [104]马晓河、蓝海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2003(11).
    [105]何志雄.解决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有效途径[R].三农数据网,2003年11月2日.
    [106]唐仁健.农村金融体制应从基本面展开[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20日.
    [107]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
    [10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农村金融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其金融服务[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109]朱守银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J].《管理世界》2003(3).
    [10]叶敬忠等.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111]程漱兰.农村金融体系设计别忘了农民才是主角[N].《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2月7日.
    [112]钱凯.深化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4(15).
    [113]温铁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破题[EB/OL].中国金融网,2004年11月8日.
    [114]党国英.如何理清农信社产权改革方向?[EB/OL].博客中国网,2004年7月11日.
    [115]文贯中.农村金融改革能走多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8月29日.
    [116]冯兴元.农村金融不能靠一条腿走路,需多元化发展[EB/OL].中国金融网,2004年10月13日.
    [117]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
    [118]陆磊.谁有权选择农信社改革模式?[J].财经,2004(1).
    [119]陆磊.解密农村信用社技术性扭亏[EB/OL].中国金融网,2004年12月22日.
    [120]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
    [121]陈剑波.当前农信社改革的几个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3日.
    [122]庹国柱.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快农业保险建设[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123]姜旭朝、杨杨.合作金融的制度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124]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EB/OL].中经网,2001年7月.
    [125]易宪容.农信社改革:花钱能否买到机制?[EB/OL].中国经济网,2005年1月19日.
    [126]李莹星、汪三贵.农村信用社缘何热衷“转贷”[J].调研世界,2005(1).
    [127]陆磊.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金融研究,2003(6).
    [128]杜朝运、许文彬.制度变迁背景下非正规金融成因及出路初探[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3).
    [129]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3).
    [130]吴国宝.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1997(4).
    [131]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秋季刊.
    [132]江春.我国民间信用中的产权问题[J].经济科学,1998(1).
    [133]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2).
    [134]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
    [135]张建军等.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J].金融研究,2002(10).
    [136]陈锋、董旭操.中国民间金融利率[J].当代财经,2004(9).
    [137]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138]陈建新.农村金融研究的最新进展[N].《金融时报》2003年9月1日.
    [139]朱菲娜.农信社改革方案近日出台[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30日.
    [140]沈明高.省级信用联社的垄断是在酝酿道德风险[EB/OL].中国金融网.2004年10月14日.
    [141]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
    [142]谢平.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EB/OL].中广网,2004年9月18日.
    [143]王君.中国农信社改革须激励兼容[EB/OL].中国金融网,2004年10月12日.
    [144]贺军.民间金融的大机遇[N].《新证券》,2002年9月23日.
    [145]黎霆、姜业庆.农村金融:到了最饥渴的时候[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8月20日.
    [146]唐成.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和邮政储蓄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2(11).
    [147]祝健.论马克思农业产业特性与资本推动理论的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7(6).
    [148]陈清.中外政府投资体制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05(4).
    [149]陈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增刊.
    [150]陈清.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特征及对策建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6).
    [151]陈清.深化农村改革,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J].福建论坛,2007专辑.
    [152]Adams,Dale W.and Fitchett,Delbert A.(1992):Informal Finance in Low-lncome Countries.Boulder,San Francisco and Oxford:Westview Press.
    [153]Adams,Dale W.(5-6.November 2002):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Paper for the Best Practices in Savings Mobilization Conference,Washington,DC.
    [154]Brian Branch of WCOCU(5-6 November 2002):Savings Mobilization:Conceptual Framework,November 2002.Paper for the Best Practice in Savings Mobilization Conference.Washington.
    [155]Hayek,F.A.(1937):"Economics andKnowledge".In:Economica.Vol.4.(Feb):33-54.
    [156]Hayek,F.A.(September,1945):"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ⅩⅩⅩⅤ,No.4:519-530.
    [157]Hayek,F.A.(1948):"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Ⅱ:The State of the Debate"In:F.A.Hayek(Ed.):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pp.148-180.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58]IFAD(April 2002):Double-edged sword? EffiCiency vs equity in lending to the poor.IFAD' s thematic study on rural finance in China.Evaluation Profile,No.3.
    [159]IFAD(1.December 2001):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China.Thematic Study.Volume I Main Report.Report No.1147-CN Rev.
    [160]Morduch,Jonathan(December 1999):"The Microfinance Promis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7:1569-1614.
    [161]Patrick,Hugh T.(2 January 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4.
    [162]Stiglitz,J.and 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93-410.
    [163]Stig]itz,J.(1989):"Markets,Market Failures,and Development".I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197-203.
    [164]Bain,J.S.,1949,"A Note on Pricing in Monopoly and Oligopoly",American E conomic Review39:448-64.
    [165]Bain,J.S.,1956,"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6]Tirole, J., 1990,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The MIT Press.
    [167] Milgrom, P., and J. Roberts, 1982, "Limiting Pricing and Entry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 Equilibrium Analysis" , Econometrica40: 433-59.
    [168]J. Stiglifz, "Gredit Rationjing in Markets withlmperfct Information" ,with a. Weis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169]Duara P.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70]Freedman M.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 The Athlone Press. 1966.
    [171]Fama, E. F. and G. W. Schwert, 1977, Asset Returns and Infl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
    [172]Dale, Richard, 1966, Risk and Rrgulation in Glodal Securitis Markets, john Wiley& Sons, Inc.
    [173] Allen, Frank in and Douglas Gaie, 1999, Compancial System, The Mlt Press.
    [174]Ariel, Robert, 1987, A Monthly effect in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yal Econotics, 18.
    [175]Aisa Development Bank, Rural Financal Marketesin Aisa:Policies, Paradingms,and Peromrance, Oxford Uniuersuty Press.
    [176]Hansen, R, And W. Samuelson. Evolution in economic gam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 1998,6(3).
    [177]World Council of Credit Unions, Modle Law for Gredit Unions, 2000.
    [178]Alchina. A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 Armerican Econmic Review, 1972. 62.
    [179]P. J.Barry, J. A. Hopkin, C. Baker,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 " The Interstate Printers &Publishers,Tnc, 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