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促进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尽管大学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依然难逃大学之殇、德育低效、教育异化等种种指责。而大学教育情境中“和谐人”的缺失与“片面人”的滋长,不仅使大学教育陷入了应然与实然矛盾冲突的尴尬境地,而且也为大学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大学教育如何促进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
     从生成论视角来看,个体和谐发展有如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按照自然规律从出生到消亡、从发育到成熟、从生长到生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在内外生成因子相互作用下从异化走向人化、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冲突走向和谐,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由“片面人”发展成“全面人”、由“失谐人”发展成“和谐人”的辩证生成过程。在此生成发展过程中,个体和谐发展既体现了内外生成因子的相互作用,也彰显了内和发展与外谐发展的有机统一。而从异化到人化、从片面到全面、从冲突到和谐既反映了个体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也展现了个体和谐发展依循的和谐发展律、主客互动律、整合协调律、辩证运动律等客观规律,同时也为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生成论教育模式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
     在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进程中,由于异化错位、冲突失范、发展失谐等内外因素的激化与影响,尤其是异己化、片面化、功利化等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片面人”、“畸形人”、“单向人”、“平面人”、“工具人”、“半个人”等片面发展的“失谐人”。为此,促进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既需要遵循个体内和外谐的生成发展规律,也需要结合个体片面发展的客观实际,从内和与外谐两条路径来共同推进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其中,内和路径主要在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认知和谐、人格和谐、发展和谐,外谐路径则在于协调处理个体外部的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只有通过个体内和与外谐的相互作用,做到内和与外谐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不过,囿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目标尚处于生成实践中。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主客观发展条件的实践成熟,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目标终将成为客观的历史必然。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i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and miss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lthough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been gotten great achivement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ut it still can not escape various impeachments of university degeneration, low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And lack of the "harmonious person" and sprawl of the "unilateral person"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ituation, not only made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all into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conflict between should be and reality, but also put forward a new proposition for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ction, namely university education how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theory, the individu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 natural history process just like the nature from birth to death, from development to mature, from growth to generate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nature, but also a dialectical generative process under interaction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generative factors from alienation to humanization, from the one-sided to total, from conflict to harmony, and by "natural person" developing "social person", by "one-side person" developing "total person", by "dissonance person" developing "harmonious person". In this generat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not only embodi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generative factors, but also manifests organic unity of development between inner harmony and outside harmony. While from the alienation to humanization, from the one-sided to total, from the conflict to harmony not only reflect essence requirement of the individu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ut also show objective law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ollows, such a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law, interaction law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tegration coordinated law, dialectical movement law and so on, meanwhile which provide reason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enerative theory educational model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due to activation and influence of inner and outside factors such as the alienation dislocation, conflict anomie, development detuning and so on, especially alienation oneself, unilateralism, utilitarianism and other social phenomena of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which has produced all kinds of "the mismatching persons" of "one-sided person" and "freak person","one-way person","plane person","tools person","half person" with one-side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not only needs to follow generative development law of inner harmony and outside coord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combin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individual unilateral development, propel togethe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from two ways of the inner harmony and outside coordination. Among them,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cognitive harmony, personality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harmony of the individual are promoted by the inner harmonious way, while coordinate the individual outside relationships such 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group-self relationship and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dividual and nature and so on by the outside coordinative way. Only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ner harmony and outside coordination, achiving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inner harmony and outside coordination, can it be promoted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preferably. However, being limited i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has being still under generating practice. Along with the practice mature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dividual will finally become an objective historical necessity.
引文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 同上。
    ③ 沈正赋、芮必峰、卞利等:《“钱学森之问”不容回避》,《新安晚报》2009年11月11日,第A01版。
    ①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
    ② 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①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论真理》,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38页。
    ① 杜志清、李素霞:《欧洲中世纪人学》,《河北学刊》,1997年第1期,第37页。
    ②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③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25页。
    ④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⑤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页。
    ⑥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⑦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陈伟功、吴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9页。
    ①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③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0页。
    ④ [法]拉伯雷:《巨人传》,成钰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270-271页。
    ⑤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⑥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① 赵启平、白海:《试论“和谐育人”理念的渊源及构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74页。
    ② 王秀成:《和谐教育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30-33页。
    ③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56-57页。
    ④ 刘光、步雷:《论和谐》,《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84页。
    ⑤ 同上,第83-84页。
    ⑥ 李志快:《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人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11期,第129贝。
    ⑦ 肖映胜:《个体和谐的基本内容探讨》,《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5期,第3页。
    ①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5页。
    ② 李国毅:《人的和谐发展与我国教育目的的重构》,《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3期,第27-28页。
    ③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第6页。
    ④ 马友乐:《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97-98页。
    ⑤ 孔德华:《人的和谐发展的人学意蕴》,《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8-19页。
    ⑥ 戈玲:《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11页。
    ⑦ 韩诗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31页。
    ⑧ 黄自珍:《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第11页。
    ⑨ 韩诗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31-32页。
    ⑩ 吕莹:《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塑造》,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第15-16页。
    ① 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1页。
    ② 方明宝、周丽芳:《人文关怀与现实关切的冲突与交融》,《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28页。
    ③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第105页。
    ④ 杨一楠:《大学生群体中个体和谐人格的缺失分析与自主性建构》.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9页。
    ⑤ 同上。
    ① 郭紫纯:《专家总结大学生自杀现象特点,重点校学生自杀多》,《法制晚报》,2006年12月16日,第11版。
    ② 王旭东:《德育视域中青年和谐人格的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9页。
    ③ 尚晓燕:《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98-199页。
    ① 尚晓燕:《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98-199页。
    ① 李婧媛《论和谐社会主体——“和谐人”的塑造》,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第41-43页。
    ②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138-139页。
    ③ 同上,第139页。
    ④ 李婧媛《论和谐社会主体——“和谐人”的塑造》,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第41-43页。
    ①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138-139页。
    ② 同上,第]41页。
    ③ 敖翔:《“和谐人”的概念、效益及其实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第34贝。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68页。
    ②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论真理》,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38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④ 同上。
    ⑤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6页。
    ⑥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30页。
    ① 毛伟:《个体道德与个体全面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0月,第4页。
    ② 安会茹:《从哲学视野看人的和谐发展》,《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0贝。
    ③ Daniel Bell. 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Basic Books,2004:400.
    ① 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
    ② 周来祥:《周来祥美学文集》(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 王秀成:《和谐教育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30-33页。
    ④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3-15页。
    ⑤ 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28页。
    ⑥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35-37页。
    ① 王秀成:《和谐教育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35-38页。
    ①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47-48页。
    ② 肖映胜:《和谐人及其特性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前沿》2010年第3期,第32页。
    ③ 同上,第33页。
    ① 孔子:《论语》.陈国庆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②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51页。
    ③ 袁贵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第5-11页。
    ① 金建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45页。
    ②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8页。
    ① [德]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5页。
    ② 同上.第456页。
    ③ 金建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60-62贝。
    ① 肖映胜:《个体和谐的基本内容探讨》,《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5期,第3页。
    ②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7月,第56页。
    ① 何齐宗:《和谐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22页。
    ②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7月.第61页。
    ③ 万光侠:《人学视野中的人的发展蕴涵》,《理论学刊》.2003年第4期.第20页。
    ①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7月,第79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 韩庆祥:《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② 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412页。
    ③ 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123页。
    ④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7页。
    ⑤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3页。
    ① [德]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页。
    ② [德]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③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④ [德]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 杨中伟、雷玲、桑大志:《大学生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第2期,第83页。
    ② 赵梅圭、邓一:《昆明现“美女人体盛宴”女大学生玉体盛菜》,《春城晚报》2004年4月4日,第A09版。
    ③ 咎玉林:《大学生的异化与现代高校德育》,《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第27页。
    ④ 同上。
    ① 咎玉林:《大学生的异化与现代高校德育》.《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第27页。
    ② 同上。
    ③ 杨中伟、雷玲、桑大志:《大学生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第2期.第84页。
    ④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② 同上,第81页。
    ③ 徐葆耕:《走出“半人时代”》,见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编:《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1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④ 同上。
    ⑤ 冯灿都:《走出“半人时代”——陈赫孔目湖畔趣谈读书与做人》,http://xw.ecjtu.jx.cn/news/2009-09/1253864427.shtml.
    ① [英]T.H.赫胥黎:《科学与教育》,单中慧、平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② 同上。
    ③ 黄明东:《“完全人”教育观研究:论“完全中国人”及其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 [法]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② 同上。
    ③ 易文网:《“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http://www.ewen.cc/cache/books/51/bkview-51416-97484.htm.
    ④ 丁少华:《单向人与平面人:现代青年与潮流文化》,《中国青年研究》1988年第3期.第27页。
    ① 丁少华:《单向人与平面人:现代青年与潮流文化》,《中国青年研究》1988年第3期,第27页。
    ②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5期,第98-100页。
    ① 安琪、吴原:《教育的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天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139页。
    ②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① 杨长春:《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理论分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07-108页。
    ① 咎玉林:《大学生的异化与现代高校德育》,《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第27页。
    ②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23-24页。
    ① [美]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任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2页。
    ② 李晓晴:《从异化到和谐——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第41贝。
    ①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1页。
    ② 柴秀波:《克服自身异化构建身心和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14-15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② 柴秀波:《克服自身异化构建身心和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14-15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4页。
    ④ 金梦兰、李晓鹏:《从异化走向人化——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沈阳航空工业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8页。
    ①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9页。
    龟[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142页。
    ③ [韩]赵永植:《重建人类社会》,清玉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①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② 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页。
    ③ [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3页。
    ④ 金建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46-148页。
    ⑤ 王旭东:《德育视域中青年和谐人格的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9页。
    ① 黄明东:《“完全人”教育观研究:论“完全中国人”及其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② 老子:《道德经》,陈国庆、张爱东注译,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③ 王旭东:《德育视域中青年和谐人格的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9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② 金建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45页。
    ③ 王旭东:《德育视域中青年和谐人格的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9页。
    ① 王旭东:《德育视域中青年和谐人格的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9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④ D.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93:52.
    ① [韩]赵永植:《重建人类社会》,清玉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② 金建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44-14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1页。
    ④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98-99页。
    ① 韩庆样:《发展与代价》,人民出版杜2002年版,第19-20页。
    ② 同上。
    ③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① 韩庆样:《发展与代价》,人民出版杜2002年版,第19-20页。
    ① 西部鸟:《追求功利化使社会陷入焦躁状况》,http://blog.dzwww.com/?uid-895363-action-viewspace-itemid-437772.
    ② 郑也夫:《走出囚徒困境》,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① [美]E·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涂长晟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② 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188-189页。
    ⑤ 老子:《道德经》,陈国庆、张爱东注译,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⑥ 鲁品越:《实践生成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轴》,《哲学动态》2009年第10期,第5页。
    ① 隽鸿飞:《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学术交流》2010年第9期,第5页。
    ② 徐德华、郭宏群:《对教育视野下“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育探索》2007年第11期,第6页。
    ③ 隽鸿飞:《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学术交流》2010年第9期.第5页。
    ④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⑤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① 徐德华、郭宏群:《对教育视野下“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育探索》2007年第11期,第6页。
    ②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② 王啸:《教育大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③ 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第18页。
    ④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第14页。
    ⑤ 于光:《德育主体论》,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12月,第33-34页。
    ⑥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9页。
    ① [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34页。
    ② 陆杰荣:《哲学境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79页。
    ③ 韩震:《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第42页。
    ④ [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5页。
    ⑤ 于光:《德育主体论》,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12月,第81-82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8页。
    ① 金梦兰、李晓鹏:《从异化走向人化——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7页。
    ③ 金梦兰、李晓鹏:《从异化走向人化——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页。
    ④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② 同上,第76页。
    ③ 同上,第80页。
    ④ 邹广文、庞世伟:《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第62页。
    ⑤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
    ⑥ 同上。
    ① 乔丽:《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第18-19页。
    ② 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① 乔丽:《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第18-19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
    ③ 韩飞、刘莉:《个人全面发展与教育》,《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0页。
    ④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4-125页。
    ⑤ [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⑥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9页。
    ② 同上,第294页。
    ③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5-7页。
    ④ 安会茹:《从哲学视野看人的和谐发展》,《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1页。
    ① 安会茹:《从哲学视野看人的和谐发展》.《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1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 孟子:《孟子》,何晓明、周春健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② 秦廷国:《入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5-7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1页。
    ① 孔德华:《人的和谐发展的人学意蕴》,《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9页。
    ②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7页。
    ④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46-47页。
    ⑤ 同上。
    ① 杨华:《人的和谐发展——温州模式的诠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① 张玲玲、汪延顺:《以人为本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之解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第363页。
    ① 陈锦雯:《二十一世纪呼唤道德教育现代化》,《今日海南》1998年第12期,第6页。
    ②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第3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④ 王啸:《教育人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① [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1页。
    ① [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3-41页。
    ② [美]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建鸣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① 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② 于光、张澍军:《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与现代困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7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④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⑤ 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① 于光:《德育主体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第63页。
    ② 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改革》,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122页。
    ③ 施惠玲:《制度理论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④ 于光:《德育主体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第59-64页。
    ①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③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 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7期,第38页。
    ②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③ 彭未名:《交往德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
    ④ 同上,第385页。
    ⑤ 彭未名:《交往德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① 于光:《德育主体论》,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12月,第10-12页。
    ② 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2页。
    ① 石中英:《教育哲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① [德]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① 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1页。
    ② 康厚德:《现代德育人本主体论》,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30-31页。
    ③ 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页。
    ① 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② 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274页。
    ④ 同上。
    ⑤ 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
    ⑥ 同上。
    ① 于光:《高校和谐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 李一冉:《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 孟子:《孟子》,何晓明、周春健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④ 孔子:《论语》,陈国庆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⑤ 唐凯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7页。
    ⑥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⑦ 孟子:《孟子》,何晓明、周春健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⑧ 孔子:《论语》,陈国庆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⑨ 孟子:《孟子》,何晓明、周春健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⑩ 同上,第107页。
    ① 孔子:《论语》,陈国庆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241页。
    ④ 同上,第255页。
    ⑤ 冯国超:《礼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⑥ 于光:《高校和谐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⑦ 孔子:《论语》,陈国庆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⑧ 同上,第295页。
    ⑨ 老子:《道德经》,陈国庆、张爱东注译.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⑩ 庄子:《庄子》,曹础基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172页。
    11 同上。
    12 刘冠文、杜广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四维之思》,《经济师》2009年第6期,第27页。
    13 孟子:《孟子》,何晓明、周春健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14 程颐:《二程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0页。
    15 庄子:《庄子》,曹础基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① 朱安群、徐奔:《周易》,青岛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 同上,第211页。
    ③ 老子:《道德经》,陈国庆、张爱东注译,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④ 庄子:《庄子》,曹础基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3页。
    ⑤ 同上,第211页。
    ⑥ 老子:《道德经》,陈国庆、张爱东注译,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⑦ 孔子:《论语》,陈国庆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⑧ 孟子:《孟子》,何晓明、周春健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①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世界》1903年第56号,第1页。
    ② 王秀成:《和谐教育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52页。
    ③ 陈新雅:《和谐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第3页。
    ④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见《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李慧敏:《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简说》,http://www.jyb,cn/xwzx/gnjy/zhbd/t20080420_156128.htm.
    ⑥ 同上。
    ⑨ 同上。
    ① 李慧敏:《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简说》,http://www.jyb.cn/xwzx/gnjy/zhbd/t20080420_156128.htm.
    ② 刘静:《为了自由的教育——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08页。
    ③ 王粉林:《探寻陶行知的和谐教育思想——读《陶行知文集》有感》,http://www.jtstx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8.
    ④ 同上。
    ⑤ 凌文:《陶行知的颜色》,《陶馆通讯》2012年第53期,第17页。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①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②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③ 同上。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⑤ 杜金亮:《简论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探讨》1995年第4期,第28页。
    ⑥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1917年第三卷,第二号。
    ⑦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⑧ 杜金亮:《简论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探讨》1995年第4期,第28页。
    ① 毛泽东:《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1页。
    ② 毛泽东:《毛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言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③ 杜金亮:《简论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探讨》1995年第4期,第29页。
    ④ 关惠、廖声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探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总第350期,第35页。
    ⑤ 杨华:《人的和谐发展——温州模式的诠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⑥ 张俊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第9页。
    ⑦ 同上,第10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② 杨华:《人的和谐发展——温州模式的诠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7页。
    ③ 同上。
    ④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⑤ 杨华:《人的和谐发展——温州模式的诠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② 丁玉琴:《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的全面发展》,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第17-18页。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55596/index.html.
    ⑤ 杨华:《人的和谐发展——温州模式的诠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2页。
    ⑥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13日,第1版。
    ① 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1年4月24日,第1版。
    ②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页。
    ③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0页。
    ① [吉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3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5页。
    ③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6页。
    ④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⑤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着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
    ⑥ 同上,第351页。
    ① [法]拉伯雷:《巨人传》,成钰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270页。
    ②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7页。
    ③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④ 同上,第80页。
    ⑤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
    ⑥ [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页。
    ⑦ 同上,第128页。
    ⑧ 同上,第91页。
    ⑨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①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7页。
    ② [瑞]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第1卷.夏之莲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992年版,第57页。
    ③ 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④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
    ⑤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8页。
    ⑥ 周采:《外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①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②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③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8页。
    ④ [美]杜威:《杜威教育论着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⑤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8页。
    ⑥ [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⑦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8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3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4页。
    ④ 孙强:《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教育创新的启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第15页。
    ⑤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3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5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68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0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④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
    ① 黄云鹏:《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理论导刊》2006年第10期,第104页。
    ②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70页。
    ① 王雪:《中国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文化的和谐思想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42页。
    ① 葛岚:《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21页。
    ② 同上,第22页。
    ③ 薛彩金:《王国维教育思想初探》,《中外教育家》2008年第8期,第118页。
    ① 王雪:《中国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文化的和谐思想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43页。
    ① 杨善铭:《古希腊中期和谐社会思想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2页。
    ② 同上,第33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9页。
    ②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0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7页。
    ①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2页。
    ② 胡弼成:《人的主体性: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长沙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80页。
    ③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④ [法]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8页。
    ⑤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2-55页。
    ⑥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①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113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6页。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④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6-137页:
    ①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www.doc88.com/p-744820985766.html.
    ②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291页。
    ① 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08页。
    ② 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张冠尧、桂裕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① 陈艳秋:《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第12-13页。
    ① 释普济:《五灯会元白话全译》,蒋宗福、李海霞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2页。
    ② 石丰:《宋代禅宗修行的三个境界》,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1103/t20110324_178005.htm.
    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8-499页。
    ② 关曼:《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第14-18页。
    ① [苏]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袁崇章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②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② 同上,第57页。
    ③ 鲁还:《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26页。
    ① 江泽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1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页。
    ①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3页。
    ② 马恒君:《周易辨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①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15日,第01版。
    ①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①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1-72页。
    ① 肖祥:《论和谐社会的群己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5期,第64页。
    ①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①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② 袁捷敏:《探析我国追求GDP增长的代价》.《生态经济》2007年第8期,第88-90页。
    ① 袁捷敏:《探析我国追求GDP增长的代价》,《生态经济》2007年第8期,第88-9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 施春梅、崔慧永:《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25-26页。
    ③ 张静、詹文都:《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个体自我和谐的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4期,第57页。
    ④ 曹莉莉:《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② 缪保爱:《论社会转型体制下的高校学生保障》,《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91页。
    ① 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2版。
    ② 贾建芳:《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http://theory.gmw.cn/2011-06/20/content_2114242.htm.
    ① 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2版。
    ② 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版第4期,第5-11页。
    ③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④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⑤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
    ⑥ 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毛泽东.毛主席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8]毛泽东.毛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言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2]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江泽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8]老子.道德经[M].陈国庆,张爱东,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29]孔子.论语[M].陈国庆,注译.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0]孟子.孟子[M].何晓明,周春健,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1]庄子.庄子[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2]程颐.二程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7]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9]李一冉.大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0]冯国超.礼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1]朱安群,徐奔.周易[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42]马恒君.周易辨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43]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5]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46]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8]《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9]杨清主.简明心理学词典[M].沈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50]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52]黄楠森.人学原理[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53]黄明东.“完全人”教育观研究:论“完全中国人”及其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4]韩庆样.发展与代价[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2.
    [55]韩庆祥.能力本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56]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7]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3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8]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9]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0]王啸.教育人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1]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2]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3]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65]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改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66]施惠玲.制度理论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7]金吾伦.生成哲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68]陆杰荣.哲学境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69]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0]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2]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3]彭未名.交往德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4]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5]石中英.教育哲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6]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7]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8]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9]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0]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1]于光.高校和谐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2]杨华.人的和谐发展——温州模式的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3]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8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着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5]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6]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7]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8]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1988.
    [89]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0]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1]郑也夫.走出囚徒困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92]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93]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4]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1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95]释普济.五灯会元白话全译[M].蒋宗福,李海霞,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6][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论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57.
    [9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9][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0][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2][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3][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04][德]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05][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6][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07][英]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慧,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8][法]拉伯雷.巨人传[M].成钰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09][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10][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陈伟功,吴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1][法]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12][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3][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5][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16][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117][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18][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119][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120][美]弗罗姆.爱的艺术[M].关山,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21][美]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2][美]托马斯.不适应的少女:行为分析的案例和特[M].钱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23][美]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M].涂长晟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124][瑞]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第1卷[M].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25][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26][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27][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28][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袁崇章,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129][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30][印]阿马蒂亚.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1][韩]赵永植.重建人类社会[M].清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132]Corrliss Lamont. Humanism As A Philosophy:The Third Edition[M]. New York:Philosophy Librang,1949.
    [133]M. L. Clark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ncient Word[M].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91.
    [134]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American, English, Germa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35]Paul Westemer. 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1985.
    [136]Carol L. Flake. Holistic Education:Principles,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M]. Brandon, VT:Holistic Eduction Press,1993.
    [137]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38]D.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1993.
    [139]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M].New York:Basic Books,2004.
    [14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日报,2001-07-01.
    [141]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2-05-15.
    [142]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7-13.
    [14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
    [144]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 2006-10-24.
    [145]沈正赋,芮必峰,卞利,等:“钱学森之问”不容回避[N].新安晚报,2009-11-11.
    [146]赵梅圭,邓一.昆明现“美女人体盛宴”女大学生玉体盛菜[N].春城晚报,2004-04-04.
    [147]郭紫纯.专家总结大学生自杀现象特点,重点校学生自杀多[N].法制晚报,2006-12-16.
    [148]洪奕宜,林亚茗,刘中元,孙晓素.大学生自杀率升高,委员建议大学重视挫折教育[N].南方日报,2008-01-21.
    [149]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第三卷).
    [150]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0,(4).
    [151]刘静.为了自由的教育——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52]杜志清,李素霞.欧洲中世纪人学[J].河北学刊,1997,(1).
    [153]杨中伟,雷玲,桑大志.大学生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J].2007,(2).
    [154]昝玉林.大学生的异化与现代高校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155]唐蜜.试析当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从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56]丁少华.单向人与平面人:现代青年与潮流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1988,(3).
    [157]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158]安琪,吴原.教育的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天说师范学院学报,2008,(6).
    [159]吉菁.碎片化生存与人的和谐发展[J].中国市场,2011,(48).
    [160]李晓晴.从异化到和谐——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J].学习与探索,2007,(4).
    [161]柴秀波.克服自身异化 构建身心和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1,(1).
    [.162]金梦兰,李晓鹏.从异化走向人化——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沈阳航空工业学学报,2008,(6).
    [163]陈海华.当前我国大学德育教育为何遭遇尴尬[J].世纪桥,2009,(2).
    [164]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165]王旭东.德育视域中青年和谐人格的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66]李国毅.人的和谐发展与我国教育目的的重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7,(3).
    [167]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168]李国毅.人的和谐发展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J].河西学院学报,2006,(4).
    [169]马友乐.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70]孔德华.人的和谐发展的人学意蕴[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71]戈玲.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2).
    [172]方明宝,周丽芳.人文关怀与现实关切的冲突与交融[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173]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174]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说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7,(17).
    [175]尚晓燕.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76]陈锦雯.二十一世纪呼唤道德教育现代化[J].今日海南,1998,(12).
    [177]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178]鲁品越.实践生成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轴[J].哲学动态,2009,(10).
    [179]隽鸿飞.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J].学术交流,2010,(9).
    [180]徐德华,郭宏群.对教育视野下“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教育探索,2007,(11).
    [181]谢留枝.当前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38).
    [182]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6).
    [183]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184]韩震.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J].江海学刊,2002,(4).
    [185]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997,(7).
    [186]唐凯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3).
    [187]刘冠文,杜广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四维之思[J].经济师,2009,(6).
    [188]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1903,(56).
    [189]凌文.陶行知的颜色[J].陶馆通讯,2012,(53).
    [190]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08,(4).
    [191]薛彩金.王国维教育思想初探[J].中外教育家,2008,(8).
    [192]韩飞,刘莉.个人全面发展与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193]安会茹.从哲学视野看人的和谐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94]邹广文,庞世伟.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考察[J].学术月刊,2006,(6).
    [195]张玲玲,汪延顺.以人为本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之解析[J].法制与社会,2009,(1).
    [196]袁捷敏.探析我国追求GDP增长的代价[J].生态经济,2007,(8).
    [197]施春梅,崔慧永.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198]张静,詹文都.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个体自我和谐的构建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
    [199]曹莉莉.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200]于长永,张丁.关于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的探讨[J].经济问题研究,2007,(3).
    [201]缪保爱.论社会转型体制下的高校学生保障[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
    [202]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03]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04]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05]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0.
    [206]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07]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208]于光.德育主体论[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9.
    [209]王秀成.和谐教育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10]陈新雅.和谐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设[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11]韩诗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12]黄自珍.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13]吕莹.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塑造[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
    [214]杨一楠.大学生群体中个体和谐人格的缺失分析与自主性建构[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215]李婧媛.论和谐社会主体——“和谐人”的塑造[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216]康厚德.现代德育人本主体论[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217]丁玉琴.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的全面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18]孙强.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教育创新的启示[D].扬州:扬州大学,2008.
    [219]王雪.中国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文化的和谐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7.
    [220]关曼.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21]乔丽.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22]李慧敏.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简说[EB/OL].http://www.jyb.cn/xwzx/gnjy/zhbd/t20080420_156128.htm.
    [223]黄倩.浅议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EB/OL].http://3y.uu456.com/bp-af346f8ecc22bcd126ffOcda-1.html.
    [224]冯灿都.走出“半人时代”——陈赫孔目湖畔趣谈读书与做人[EB/OL].http://xw.ecjtu.jx.cn/news/2009-09/1253864427.shtml.
    [225]易文网.“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EB/OL].http://www.ewen.cc/cache/books/51/bkview-51416-97484.htm.
    [226]西部鸟.追求功利化使社会陷入焦躁状况[EB/OL].http://blog.dzwww.com/?uid-895363-action-viewspace-itemid-437772.
    [227]王粉林.探寻陶行知的和谐教育思想——读《陶行知文集》有感[EB/OL].http://www.jtstx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8.
    [228]傅伯勇.浅论人生之境界[EB/0L].http://bbs.admin5.com/thread-4726354-1-1.html.
    [229]贾建芳.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EB/OL].http://theory.gmw.cn/2011-06/20/content_2114242.htm.
    [23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B/OL].http://www.doc88.com/p-744820985766.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