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亩”制与地方社会再生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合亩”制作为海南黎族研究的“活化石”很早就引起学界关注。以往的“合亩”制研究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将“合亩”制作为一种黎族社会旧有的经济生产组织,考察其性质、特征、发展及消亡,并以此推断黎族社会早期所处的社会阶段。二是通过对历史上“合亩”制地区的重访,展现黎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探讨少数族群社会发展历程的传统与现代。这二者的学术积累,为我们透过“合亩”制了解黎族社会提供了视角,同时也要看到,“合亩”的本质问题至今未得到很好地探究,尤其是“合亩”对黎族地方社会结构的生成与社会再生产延续的意义缺乏足够关注。为此,本文的工作便是从“合亩”制这一文化类型切入,了解黎族地方社会的整合与运作逻辑,展现出当遭遇各种外部力量冲击、面对社会变迁压力时,“合亩”关系如何保持地方社会结构的稳定。
     具体来说,本研究首先立足于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材料,从“合亩”的人群结构、运作模式等方面入手,讨论“合亩”的本质,及其对于古代黎族社会结群与再生产的意义。其次,选取海南中部高地的杞黎村落作为田野点,在完成了对村落社会历史与空间图景、村落的生计格局、地方社会的人群结合方式等几方面基础工作的考察后,以村落社会的历史变迁为主线,重点关注“合亩”制在地方社会历经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样态与运作逻辑。由此展现,面对社会生活行政化、经济生活市场化的冲击,传统“合亩”制村落如何保持自身社会结构的稳定,并实现“合亩”传统的延续。
     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本文表明:“合亩”制是古代黎民在农业生产领域,依附于土地而形成的劳务交换体系,同时这种交换关系延伸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实现黎族社会结群和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受琼岛中部地理条件所限,封建王权统治始终鞭长莫及,因此,王朝国家时代下的黎族“合亩”社会依赖于自治维持秩序的稳定。进入集体经济时代,因国家对农村的集体化改造理念与“合亩”制本身相契合,使国家基于黎族的“合亩”传统较容易地实现了黎村的“合作化”,互助合作的交换体系在这一历史阶段具有延续的生命力。自国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正是在黎族社会的“合亩”传统、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以及外部市场力量推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当代黎民依然选择结成“合亩”关系,共同抵御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
     本文以田野考察的方法,基本完成了一部展现黎民整体生存伦理的人类学民族志。通过对少数族群社会的一种文化类型的探讨,展现在国家化、市场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中,面对外部世界的急剧变迁,该地域社会仍保持自身运作逻辑的历史延续性,这体现为本人田野期间观察到的种种社会事实,都与该社会固有的社会性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Scholar has focused on “HeMu” institution as “Living fossil” for longtime.Previous studie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wo aspects: First, take it as an oldeconomic produce organization in the society of Li ethnic group and research itsnature,features,development and demise.Second, revisit the “HeMu” institution area toshow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life of Li people and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andmoder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society.The two academic accumulationprovide the perspectiv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y of Li ethnic through“HeMu”institution.However, the nature of “HeMu” hasn't been well researched, especiallythe significance in Li people's local social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on needs to befurther concerned.Therefore,the work of this essay is to understand the integration ofthe local society and the operation logic in the society of Li ethnic,also reflects how“HeMu”relationship has kept a good social order when facing various external forceand pressur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pecifically,first, based on the Li people investigation materials of social history,this studybegins by HeMu’s structure and mode of operation,meanwhile,it will discuss the nature of“HeMu” and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ancient Li ethnic social group and reproduction.Then,theauthor choose a village as the field which is in the central highland of Hainan, also describecommunity background of village,lanscape,living support and communityorganization.Next,the essay focuses on the state and operation logic of“HeMu”through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Last, it tries to reflect how traditional“HeMu” village keeps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HeMu” tradition's exten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this essay shows that:“HeMu” is a labor exchange system thatancient Li people adhere to the land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exchange relationextends to the field of social life, and 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ce for Li social group andreproduction.Restricted by geographical condi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Hainan, feudalmonarchy rule cannot be reached,so Li society maintain the autonomous stability.In the era ofcollectivization,because the HeMu's tradi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ruralcollectivization, it is easy to realize the corporation of Li village based on HeMu tradition.So,the exchange system of mutual cooperation has continued vitality in this historical stage.Since the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under the“HeMu”tradition effects together with the national policies and market forces,contemporary Lipeople still choose to form “HeMu” relationship to resist all kinds of risks in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field work, this essay has basically completed an ethnography ofholistic living ethics.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a culture type in minority society,it reflects thatLi society still maintain its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operational logic facing the rapid change ofthe external world in the national,market and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It represents that allkinds of social facts observed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h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the Li society.
引文
1(日)粟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经济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页。.
    2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13页.
    3明·顾玠,海磋余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卷10)绣面,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卷7)人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清·尤侗,西堂全集[G](卷16)黎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
    尤淇,琼崖黎民山区访问记[J],新观察,1950(3):9.
    8张寿祺,解放前黎族合亩区农耕组织及习俗[J],中国农史,1985(4):48.
    9徐仑,什么是原始社会[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40-41.
    10梁钊韬,海南岛黎族社会史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1):101、102.
    11张鸿林、廖仪珍,“合亩制”对农业合作化是有利条件吗?[N],光明日报,1956年10月26日(30).
    12蔡仲淑、陶明、胡盛域,合亩制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N],光明日报,1956年12月28日(39).岑家梧,海南岛黎族合亩制的调查研究[N],光明日报,1957年4月12日、19日(53)(54).
    13张迅,关于黎族“合亩制”的基本特征及其性质问题[J],理论与实践,1958年(Z1):75.
    14詹慈、林晓,论黎族合亩制的社会性质[J],理论与实践,1958(12):40.
    15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1962年.
    16王穗琼,黎族合亩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研究[J],学术研究,1964(2):82.
    17中南民族学院编印,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一分册:“合亩”制地区(内部参考)],1955年6月.
    18杨鹤书,论海南岛黎族合亩制的起源、发展及其性质[J],中山大学学报,1983(3),50.
    19李根蟠、卢勋,黎族合亩制性质探讨[A],詹慈,黎族合亩制论文集[C],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3:33.
    20詹慈,从合亩组织试析黎族家长制家族公社[A],詹慈,黎族合亩制论文集[C],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3:211.
    21许良国,黎族“合亩制”与父系家庭公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37.
    22陈克进,黎族合亩制性质试析——兼谈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J],思想战线,1985(3):28.
    23易谋远,试论解放前黎族合亩制的社会性质[J],民族学研究,1985(1):60.
    24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试论解放前黎族合亩制地区的社会形态[J]。民族学研究,1985(1):84.
    25梁天送、谢剑,论海南岛黎族合亩制度的衰落[J],云南社会科学,1988(2):75.
    26孔季丰,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黎族合亩制若干问题[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1):5.
    27王保前,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三项社会改革浅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院,1986(3):112.
    28余仲辉,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黎族地区的龙公龙仔与合亩制[A],詹慈,黎族合亩制论文集[C],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3:30.
    29詹慈,黎族原始宗教浅析[J],岭南文史,1983(1):112.
    30陈振魁,对黎族合亩制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一些设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4):117.
    31杨鹤书,黎族某些地区原始婚姻遗俗之我见[J],广西民族研究,1985(2):74.
    32刘达成,关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父系家族公社的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85(2):68.
    33李根蟠、卢勋,合亩制与家族公社的若干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165.
    34黄新美,黎族合亩地区黎族近四十年来体质变化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1988(2):80.
    35张寿祺,解放前黎族合亩区农耕组织及其礼俗[J],中国农史,1985(4):48.
    36张寿祺,游耕农业“点种”男女分工起源考[J],农业考古,1989(2):335.
    37陈立浩,黎族“合亩制”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38陈立浩,历史的跨越——黎族合亩制地区的变革[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
    39曾昭璇、张永剑、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M],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
    40张跃、周大鸣,黎族(海南五指山福关村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1刑多兴、林保昌、陈立浩,深刻的变革——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民房变迁[J],琼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9.
    42琼州大学课题组,坚持运用邓小平理论不断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调查[J],琼州大学学报,2000(3):1.
    43黎雄峰,在现实中追忆——寻访海南黎族原“合亩制”地区最后一位亩头王其川[J],琼州大学学报,2004(4):36.
    44高和曦,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文化变迁及其发展[J],新东方,2009(3):29.
    45冈田谦,台湾北部村落的祭祀圈[J],社会学(日本社会学会年报),5卷,38-55页.
    46陈纬华,灵力经济与社会再生产[D],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4(9).
    47汪和建,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1(6).
    48张佩国,整体生存伦理与民族志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32(5):50.
    49中南民族学院,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38页.
    51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鄱阳乡、毛贵乡黎族合亩制调查,第41页.
    52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一分册:“合亩”制地区(内部参考)].1955年6月,第169页.
    53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番阳乡、毛贵乡黎族合亩制调查,1958年7月,第42页.
    54保亭县毛道乡黎族合亩社会调查报告(初稿),1956年.
    55中南民族学院,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56中南民族学院,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60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民族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M],2006年,第80页.
    62中南民族学院,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84页.
    63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番阳乡、毛贵乡黎族合亩制调查,1958年7月.
    64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一分册:“合亩”制地区(内部参考)].1955年6月.
    66刘达成,关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父系家庭公社的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85(2):68.
    67谢国雄,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M],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03.
    68Shelly Errington,“Incestuous Twins and the House Societies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in CulturalAnthropology2:4(1987):432.
    69何翠萍,人、家屋与阶序:从中国西南几个族群的例子谈起[A],上海大学,区域文化与地方社会[C],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296-342.
    70何翠萍,人、家屋与阶序:从中国西南几个族群的例子谈起[A],云贵高原的亲属与经济讨论会[C],云南昆明,2000.
    71何翠萍,人、家屋与阶序:从中国西南几个族群的例子谈起[A],上海大学,区域文化与地方社会[C],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318.
    72同71,第323页.
    73郭立新,折冲于生命事实和攀附求同之间——广西龙脊壮人家屋逻辑探究[J],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2008:173-218页.
    77刘耀荃,海南岛黎族的住宅建筑[M],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2年,第40页.
    78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149页.
    79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四册),1958年,第29页.
    80来自我的访谈资料.
    81中南民族学院,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83五指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什市志(第十七编民族),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
    84宋·苏轼《戏作》,载《东坡全集》卷二十四.
    87后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
    88郝思德,96西沙群岛文物普查的新收获[A],岭娇春秋—海洋文化论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89陈炎,南海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A],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90(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第1150页.
    92邓敏锐,明清海南岛海外贸易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93林天蔚,宋代香药贸易史稿[M],香港:中国学社,1960年,第92-103页.
    94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82页.
    95(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卷1边帅门,琼州兼广西路安抚督监,第45页.
    96(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0神宗元丰三年十二月庚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04页.
    97(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77张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417页.
    98(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7页.
    99同92,第9页.
    100(宋)乐史撰,天平寰宇记卷169,岭南道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01(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23页.
    102同101,第26页.
    103苏东坡全集,卷33,沉香山子赋.
    104(宋)丁谓,天香传,收入(宋)陈敬:《陈氏香谱》卷4,四库全书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5林天蔚,宋代香料贸易史稿,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民75年,台北,第356-371页.
    111道光《琼州府志》卷二九.
    112宋会要·食货一七之二六.
    113(宋)苏轼,书柳子厚牛赋后,东坡全集卷93,书后二十八首,四库全书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21页.
    114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49页.
    11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0,第10页.
    116周泉根,隋唐五代海南人物志[M],三环出版社,第2页.
    118(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外国门上·海外黎蛮,第8页.
    119(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120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55页.
    121万历琼州府志卷8,海黎志.
    122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133页.
    123万历琼州府志卷8,沿革志,第6页.
    124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66页.
    125明史卷319,列传·广西土司三,第8276-8277页.
    126万历儋州志,黎歧志,第94页.
    127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138页。
    128林如楚图说,收入万历琼州府志卷8,海黎志,第85-87页.
    129五指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什市志(第十七编民族),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
    130广东少数民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黎族“合亩制”调查资料(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四册),内部参考资料,1958年.
    131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2页.
    132张朔人,海南:典型的移民社会[DB/OL],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版,2011-07-28.
    133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6页.
    134黎族”合亩制”组织起来的番茅社生产生活改变情况——中共福建乡支部[H],五指山市档案局资料,1956年7月25日.
    135以上领导人到访情况见五指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什市志·大事记,2009年.
    136五指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什市志(第七编商贸旅游)[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
    137刘耀荃,海南岛黎族的住宅建筑[M],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2年,第5页.
    138中南民族学院,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34页.
    139王保前,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三项改革浅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3):112.
    140番茅大队合亩情况的初步调查[H],冲山镇档案室内部资料,1965年10月5日.
    141参见詹慈主编,“黎族合亩制研究”论文选集中的多篇论文.
    142王保前,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三项社会改革浅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3):112.
    143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各县调查资料选集,五指山市档案局材料,第18页.
    144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各县调查资料选集,五指山市档案局材料,第19页.
    145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各县调查资料选集,第20页.
    147保亭县福建乡(番茅)高级农业社情况介绍[H],五指山市档案局内部资料,1956年12月20日.
    148五指山市档案局内部资料.
    149五指山市冲山镇档案室资料.
    150广东省海南区亚热带资源开发委员会,《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第二部分,1956年11月.
    151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的土地开发[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5页.
    152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四册,内部参考,1958年.
    153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海南岛省志(第七卷)·农业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第63页。
    154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海南岛省志(第七卷)·农业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第65页。
    155五指山市冲山镇档案室内部资料.
    156司徒尚纪,海南岛土地开发[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157黄向清,人民公社繁荣了五指山[J],中国民族,1960(1):18.
    158王保前,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三项社会改革浅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3):114.
    159李甫春,广西社会科学专家文集·李甫春集[M],线状书局,2010年,第232-234页.
    160海南行政区公署,关于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琼字(1981)35号.
    161海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OL],南海网,2010年6月7日.
    (日)小叶田淳:海南岛史,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译:1964年3月
    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
    五指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什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
    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一分册:“合亩”制地区(内部参考)].1955年6月
    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二分册:“侾”黎地区(内部参考)].1956年7月
    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三分册:“杞”黎地区(内部参考)].1956年7月
    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四分册:“本地”黎、“美孚”黎、“加茂”黎地区(内部参考)].1956年7月
    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情况组:保亭县毛道乡黎族合亩社会调查报告(初稿),1957年2月
    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情况组:保亭县毛道乡黎族合亩制调查综合报告1957年6月
    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情况组:番阳乡、毛贵乡黎族合亩制调查(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二册)1958年7月
    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保亭县什玲等乡黎族社会经济调查(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三分册)1963年
    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黎族合亩制调查综合资料(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四分册)1958年
    黄强:五指山问黎记,香港商务印书馆,1928年12月
    刘成:海南黎族人文身研究,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6年5月
    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1937年
    徐仑:什么是原始社会,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
    林天蔚:宋代香药贸易史稿,香港:中国学社,1960年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62年
    中元秀: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刘耀荃:黎族历史纪年辑要,广州:广东民族研究所,1982年5月
    ——海南岛黎族的住宅建筑,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2年
    黎族简史课题组:黎族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
    詹慈主编:黎族合亩制论文集,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
    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
    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刑关英:黎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下卷),南宁:广西民族出版,1992年
    符合积主编:黎族史料专辑第七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年8月
    卓其德编著:美满的歌:黎族歌谣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王月圣:黎族创世纪歌,海口:三环出版社,1994年3月
    陈立浩主编:黎族“合亩制”研究,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历史的跨越——黎族合亩制地区的变革,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
    吴永章:黎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瑶族卷·壮族卷·黎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杨权等: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程昭星、邢诒孔:黎族人民斗争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
    王文华著:黎族音乐史,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洪寿祥主编、蔡於良编著: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李旭著:在五指山南麓:黎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族调查纪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曾昭璇、张永剑、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
    张跃、周大鸣主编:黎族(海南五指山福关村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王海、江冰: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日)冈田谦、(日)尾邦高雄著:黎族三峒调查,金山等译,民族出版社,2009年
    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社会学与人类学,余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路易·杜蒙:论个体主义,谷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阶序人,王志明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
    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佩华、安戈、赵文词: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等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私人生活的变革》,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许琅光:祖荫下,王芃、徐隆德译,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
    西佛曼/格里福: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公司出版,1999年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王斯福: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年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卜永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江华、张佩国编:区域文化与地方社会——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2年
    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年
    江应梁:历代治黎与开化海南黎苗之研究,新亚细亚,十三卷,1937年
    罗香林:海南黎人源出越族考,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1939年
    刘咸: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西南民族研究,1940年
    王兴瑞:历代治黎政策检讨,珠海学报,1945年
    梁钊韬:海南岛黎族社会史初步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年第1期
    张鸿林、廖仪珍:“合亩制”对农业合作化是有利条件吗?光明日报,1956年10月26日
    蔡仲淑、陶明、胡盛域:合亩制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光明日报,1956年12月28日
    岑家梧:海南岛黎族合亩制的调查研究,光明日报,1957年4月12日、19日
    张迅:关于黎族“合亩制”的基本特征及其性质问题,理论与实践,1958年4、5期合刊
    詹慈、林晓:论黎族合亩制的社会性质,理论与实践,1958年12月
    王穗琼:黎族合亩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研究,学术研究,1964年第2期
    杨鹤书:论海南岛黎族合亩制的起源、发展及其性质,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詹慈:黎族原始宗教浅析,岭南文史,1983年
    刘达成:关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父系家族公社的比较研究,思想战线,1985年第2期
    易谋远:试论解放前黎族合亩制的社会性质,民族学研究,1985年
    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试论解放前黎族合亩制地区的社会形态,民族学研究,1985年
    张寿祺:解放前黎族合亩区农耕组织及其礼俗,中国农史,1985年
    陈克进:黎族合亩制性质试析——兼谈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思想战线,1985年第3期
    许良国:黎族“合亩制”与父系家庭公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
    杨鹤书:黎族某些地区原始婚姻遗俗之我见,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陈振魁:对黎族合亩制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一些设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
    王保前: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三项社会改革浅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孔季丰: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黎族合亩制若干问题,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黄新美:黎族合亩地区黎族近四十年来体质变化的探讨,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梁天送,谢剑:论海南岛黎族合亩制度的衰落,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张寿祺:游耕农业“点种”男女分工起源考,农业考古,1989年
    孙秋云:从人类学观点看海南黎族来源的土著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3)
    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的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1991年
    刑多兴、林保昌、陈立浩:深刻的变革——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民房变迁,琼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符和积:黎族女子“不落夫家”婚俗浅析,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
    黄学魁:黎族服饰内涵透视,琼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琼州大学课题组:坚持运用邓小平理论不断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调查,琼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何翠萍:人、家屋与阶序:从中国西南几个族群的例子谈起,云贵高原的亲属与经济讨论会,云南昆明,2000年
    黎雄峰:在现实中追忆——寻访海南黎族原“合亩制”地区最后一位亩头王其川,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萧凤霞:廿载华南研究之旅: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
    贺喜: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郭立新:折冲于生命事实和攀附求同之间——广西龙脊壮人家屋逻辑探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2008年
    ——劳动合作、仪礼交换与社会结群——广西龙脊壮族村落的社群结构分析,社会,2009年第6期
    高和曦: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文化变迁及其发展,新东方,2009年第3期
    硕博学位论文:
    邓敏锐:明清海南岛海外贸易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王洪波:造型·生态·符号,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陈纬华:灵力经济与社会再生产,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4年
    张峻:黎村的生计、互助与家庭,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Jane Monning Atkinson and Shelly Errington:Power and Differen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James L.Watson and Evelyn S.Rawsk: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Liu Xin:In one`s own Shadow: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post-reform rural china,
    Berkele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Helen F. Siu: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Olga Lang: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4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