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交遊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程敏政交道研究》封程敏政交遊进行尊题研究。全文除绪论、附录部分外,共五章。绪论部分回颇程敏政研究历史,归为道学思想、文献整理、文学创作、生平考證四方面。第一章考述程敏政之籍贯、家世、生平,述其一生之主要信息。第二章考述敏政交遊之师畏辈,针有吕原、彭时、刘珝等二十餘人。第三章考述程敏政交进之友朋辈,计有杨守隙、李东赐等一百三十馀人。第四章考述敏政交遊之弟子晚辈,计有颇清等二十馀人。第五章考述敏政交道之释道、内侍辈,计有释道深、蒋琮等十馀人。附录《著作概述》封程敏政三十餘部著作造行相关介绍。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heng Minzheng and his social circles.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seven parts.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brief retrospection of Cheng's philosophy, literature review, literary features and his lifetime. Analysis is also made of Cheng's social circles.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dwells on Cheng's birth place, family, life and other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him. In the second chapter, identification of Cheng's social circle of senior generation is verified, such as Lv yuan, Peng Shi, Liu xu and other twenty odd people.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social circle of Cheng Minzheng's friendship is identified, such as Yang Shouchen, Li Dongyang and so on, adding up to over one hundred people.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thesis confirms the social circle of Cheng's younger generation, including Gu Qing and other twenty people.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paper identifies Cheng's social circle of philosopher and eunuch, such as Shi Daoshen, Jiang Cong and other ten people. In the part of appendix, over thirty works of Cheng Minzheng's are introduced in the book of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Works.
引文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7册,台北:东大,1980年版,页34-44。
    ① 冈田武彦《王陽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30-31。
    ② 夏国安《程敏政的儒学思想》,“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1992年。
    ① 徐学林《试论徽州地区古代刻书业》,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第2卷《古代部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页355。
    ② 张健《新安文献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165-176。
    ③ 张建《道一编 闲辟录》,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27。
    ④ 何庆善《论<新安文献志>的文献价值》,《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⑤ 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247-270。
    ① 李纪详《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页182-183。
    ② 常建华《程敏政新安程氏统综世谱谱学问题初探》,《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③ 林济《程敏政“冒祖附族”说考辨》,《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
    ④ 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⑤ 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页288-294。
    ⑥ 王鹤鳴《中国家谱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页172-177。
    ① 张其凡《许振典<宋纪受终考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6期。
    ② 许振具《明代宋史研究考论——程敏政<宋遗民绿>的兽示》,饶宗颐主编《华学》(第9、1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1284-1292。
    ③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103-106。
    ④ 李东陽《篁墩文集序》《篁墩集》卷首。
    ⑤ 何歆《书篁墩文集後》《篁墩集》卷末。
    ⑥ 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95。
    ① 《篁墩集》卷61《明妃曲》。
    ② 周寅宾《李东阳与茶陵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253-257。
    ③ 《篁墩集》卷74《旧春斋居闻诸君子用东坡韵有作甚盛今冬祈雪仆方至自江南预宿此房附骥一首录呈寅长鼎仪》、卷89《西涯学士再和东坡雪韵邀予同作四章》;前诗作於成化十九年,後诗作於弘治六年,详本文相关人物条。
    ④ 林家骊《谢铎及茶陵诗派》,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488-512。
    ⑤ 如认为程敏政父程信系成化二年进士,谢铎《题程尚书晴洲钓者卷》“尚书别後欧盟在,不放闲人把钓竿”句,“语带双关,显指科考人事铨选之事”。盖无此事。(同上,页350-351)
    ① 徐楠《明成化至正德間苏州诗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页121-129。
    ② 江枰《明代苏文研究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页44-48。
    ③ 郑礼炬《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間的翰林院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485-495
    ④ 何宗美《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页191。
    ⑤ 陈昌渠《程敏政诗话》,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第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年版,页1588-1609。
    ① 汪世清编著《艺苑疑年丛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页49-50。
    ② 刘彭冰《程敏政年谱》,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③ 如该谱“天顺六年壬午”条:“[时事]三月,翰林编修陈音薦前吏部尚书李秉、翰林修撰罗伦、编修张元祯、贡士陈献章、判官王徽、评事章懋等人,不纳。十一月,翰林院学士吕原卒。”吕原确卒於天顺六年十一月,陈音天顺八年进士,天顺六年未有编修之职。
    ① 如程敏政父亲程信为正统七年进士,此科进士後人曾作通家会,敏政称之为“四十年通家之谊,蔼然如昨日。由是喜有庆、戚有吊、丽泽之益有加.盖自隋唐设科以来,其嗣人之有会,寔自今始”(《篁墩集》卷25《赠中书舍人姚君归省诗序》、卷76《先公同年之子二十七人作通家会漫成一律》)。
    ② 《东田漫稿》卷3《会合联句有序》。
    ① 《篁墩集》卷53《与何宪使廷秀书》。
    ② 《篁墩集》卷10《奏乞省亲》。
    ③ 《(嘉靖)河间府志》卷4。
    ④ 王直《徵士程公杜寿墓志铭》。
    ⑤ 《篁墩集》卷37《题先襄毅公与曾叔祖尤溪府君手书後》。
    ⑥ 《篁墩集》卷16《瀛州行乐图记》。
    ⑦ 《篁墩集》卷21《送河間县令孙良臣序》。
    ⑧ 《篁墩集》卷21《河間府志後序》。
    ① 《篁墩集》卷23《寿段叔诚先生八十序》。
    ② 《篁墩集》卷24《户部郎中官君挽诗序》。
    ③ 《篁墩集》卷24《赠叶君茂卿通判广平府序》。
    ④ 《篁墩集》卷24《赠守御沧州正千户赵良玉诗序》。
    ⑤ 《(嘉靖)河间府志》卷1“疆域”。
    ⑥ 《篁墩集》卷60《赢东别业赋》。
    ⑦ 《篁墩集》卷29《新安文献志序》.
    ⑧ 《篁墩集》卷22《赠同知徽州府事张君序》。
    ① 《篁墩集》卷35《奉送张公之任徽州府序》。
    ② 《篁墩集》卷46《溪东孙处士及其配吴孺人墓志铭》。
    ③ 《篁墩集》卷46《宋尚书职方郎中兼权中书舍人查公墓表》。
    ④ 《篁墩集》卷46《翠环处士胡君墓志铭》。
    ⑤ 《篁墩集》卷29《休宁志序》。
    ⑥ 《篁墩集》卷19《重造休宁县厅事记》。
    ⑦ 《篁墩集》卷32《秋江别意图诗序》。
    ⑧ 《篁墩集》卷15《友恭堂记》。
    ⑨ 《篁墩集》卷14《休宁县方兴寺重修记》。
    ① 《篁墩集》卷14《程氏胎范集目绿後记》。
    ② 事见《明史》卷143。
    ③ 薛速《徵士程君吉辅墓碣铭》,《新安文献志》卷76;《篁墩集》卷43《先高祖微士府君阡表》。
    ① 朱善《大明故帐前管军上万户追封安定伯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加封安定侯谥忠愍程公国胜神道碑铭》,《新安文献志》卷67;《明史》卷133。
    ② 詹希原事见《新安文献志》卷95下《詹中书希原传》。
    ③ 王直《徵士程公杜寿墓志铭》,《新安文献志》卷90。
    ④ 《篁墩集》卷45《曾叔祖尤溪府君墓表》。
    ⑤ 李贤《赠亚中大夫太仆寺卿程公晟墓碑铭》,《新安文献志》卷92;《谢文庄公集》卷5《赠兵部尚书兼大 理卿程公传》。
    ① 《篁墩集》卷41《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赠太子少保谥襄毅程公事状》;劉翊《大明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致仕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赠太子少保谥襄毅程公墓志铭》(《古直先生文集》卷14,《国朝献徵录》卷42,《皇明名臣琬琰录》後集卷11、《新安文献志》卷76);《明史》卷172。
    ② 《篁墩集》卷44《明威将军沈阳中屯卫指挥佥事程公墓志铭》。
    ① 《篁墩集》卷41《故妣夫人林氏行状》:徐溥《程襄毅公夫人林氏墓志铭》(《谦斋文录》卷3、《新安文献志》卷99)。
    ② 《篁墩集》卷45《亡弟从仕郎故詹事主簿判薪州事程君墓志铭》。
    ③ 《篁墩集》卷42《亡弟克宽圹志铭》。
    ④ 《篁墩集》卷57《壎子定贴》:“第一男壎成化丙申十月初六日寅时生。”又卷79《十月十六日儿壎生辰作》,据此程埙生於十月十六日,未详孰是。
    ⑤ 《梅岩小稿》卷23《程本和字说》。
    ⑥ 《篁墩集》卷52《男埙毕姻告先祠文》。
    ⑦ 《篁墩集》卷43《圻子圹铭》。
    ⑧ 《篁墩集》卷45《女月仙圹铭》。
    ① 《明英宗實绿》卷259“景泰六年十月己酉”條。
    ② 《篁墩集》卷21《送内兄林文秀之官淮阴序》。
    ③ 《篁墩集》卷88《留别济宁周同守》附韶云:先少保襄毅公在蜀藩时於庠序间最爱周君用中,俾与予同学,蓋三十余年矣。予被召北上,值君自地官谪济宁,始获胥舍一叙。畴昔恍然,不知离合之久也。爰赋一诗,用纪岁月兼致别意云。”詩云:“忆在成都砚席同,天涯相望幾秋鸿。君生向我五年长,行色困人三月中。宦海积薪随下上,客途飘梗定西东。舣舟不尽牵情处,太白楼前柳絮风。”《篁墩集》卷21《送张彦质赴南京户部主事序》云:“余童子时从家君宦蜀,时华阳人张君彦质、王君良辅辈读书武侯庙中。”
    ④ 《明史》卷160列传第48。
    ① 《明史》卷286,北京:中华书局,页7343。
    ② 李东阳《京闱同年会诗序》云:“天顺壬午,予同举顺天乡试者百三十有五人。……乃成化丙申冬至日(十二年十一月丙寅),兵科都给事中四明章君元益合同举之在京师者,会於武学之署,得四十有一人焉。会既成,谓不可以无记,因析邵康节《冬至》诗为韵,各赋一诗、而暗其一以为序。”《怀麓堂集》卷26文稿6。
    ③ 《篁墩集》卷76《乡举同年会集武学得请字》。所分邵雍诗为《击壤集》卷18《冬至吟》,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见起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犠。”
    ① 《篁墩集》卷60《赢東别巢赋》。
    ② 《篁墩集》卷21《送内兄林文秀之官淮陰序》。
    ③ 参吴宣德《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頁478-481。
    ④ 《篁墩集》卷35《澄江文集序》。
    ⑤ 隆容《篷轩類記》卷2,《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頁1542-1543。
    ① 见《篁墩集》卷21《送南京工部主事金公器序》、卷13《同年会记》、卷80《送徐大参公肃还河南》、卷89《同年小集得云字》。
    ② 《明史》卷176“列传第六十四”。
    ③ 相关传记见程敏政《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达李公行状行状》(《篁墩集》卷40)、朱睦柠《大学士李文达公传》(《国朝献徵录》卷13)、彭时《古廉先生祠堂记》、《故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达李公神道碑》(《彭文宪公集》卷3, 4)、《明史》卷176。
    ④ 《篁墩集》卷51《祭妇翁大学士李文达公文》。
    ⑤ 《篁墩集》卷62《奉送浣斋先生之丧至通州晚渡浑河嘴重宿安仲和家有怀士钦(时成化丁亥四月一日也)》。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170《古穰集》。
    ② 《篁墩集》85《莹姬於书室中酿酒—缸予山行归见大喜以诗求酌不与》。
    ③ 《篁墩集》卷13《乐清轩记》。
    ④ 《(弘治)徽州府志》卷7“程敏政传”。
    ⑤ 《篁墩程先生文粹》卷首。
    ① 《明宪宗实录》卷122“成化九年十一月戊申”条。
    ② 参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第一章《正统论的起伏与史著的编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页23-46。
    ③ 《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成化御制原序》,四库全书本。
    ④ 《明宪宗实录》卷175“成化十四年二月戊申”条。
    ⑤ 《篁墩集》卷4。
    ① 万安虽未有直接文字往来,但《篁墩集》卷61《思亲堂》系为万安兄万子福所作。
    ② 《篁墩集》卷53《与何宪使廷秀书》。
    ③ 《篁墩集》卷87《南山精舍理书一月得三万馀卷喜而有作寄王宗植》。
    ④ 《篁墩集》卷10《奏乞省亲》.
    ① 《(弘治)休宁志》卷32下《送论德程君克勤归省诗序》。
    ② 《篁墩集》卷67《十月二十七日出都城》。
    ③ (篁墩集》卷67《中都形胜》。
    ④ 程敏政于此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祭奠亡弟敏行于家乡南山庵(《篁墩集》卷51《南山庵祭亡弟克宽文》),祭文当作於抵家後不久。
    ⑤ 《篁墩集》卷67《至家》。
    ① 《篁墩集》卷29《篁墩录序》 。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171《篁墩 集》。
    ③ 《篁墩集》卷68《二月一日辞 亲赴京出休宁东门》。
    ④ 《篁墩集》卷53《与巡抚南畿 尚书三原王公书》。
    ⑤ 《篁墩集》卷23《詠史绝句序 》。
    ① 《明史》卷15《孝宗本纪》。
    ② 《明孝宗实录》卷7“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
    ③ 《篁墩集》卷53《与阁老寿光先生书》。
    ④ 《青溪漫稿》卷11《祀典一》。
    ⑤ 《篁墩集》卷10《奏考正祀典》。按:《明史》卷50“吉礼”4云:“成、弘间,少詹程敏政尝谓马融等八人当斥。给事中张九功推言之,并请罢荀况、公伯寮、连瑗等,而进后苍、王通、胡瑗.”盖误。实为张 九功言之在前,程敏政申之在後。
    ① 《篁墩集》卷10《奏考正祀典》。
    ② 《太师张文忠公文集》卷7《议孔子祀典第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7册。
    ③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辛丑”条。
    ④ 《张总年谱》,张完文,张卫中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版,页49-50。
    ⑤ 黄进兴《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页299。
    ⑥ 《明宪宗实录》卷十三。“(己巳)国子监助教李伸上言五事:一、明从祀之典。臣观孔子庙庭配享从祀,皆有可议者.配享则颜渊、曾参、孔及配享堂上,而颜路、曾点、孔鲤列之庑下。以人伦论之,子虽盛德,岂可先于父乎?先儒熊禾及国初学士宋濂皆以为言,而近时说者,乃谓庙祀主崇道,而家庙在叙伦。此非至论。臣以为从祀之在阙里者,颜路、曾点、孔鲤宜配孔子父启圣王之庙;在两京及诸郡邑者,则别置一室于太成殿侧以祀之,从祀如公伯寮之愬子路、荀况之论性恶,马融之陷忠良,杜预之议短丧,王弼之尚庄老,大本巳失,理宜黜之.元之大儒若容城刘因、金华许谦,史传具载其学识精纯正大,足以继圣贤之绝学,宜在从祀之列。”
    ① 《篁墩集》卷11《狄仁杰论》,据《篁墩集》编排例,此论或作於他侍读青宫前後.此文後有《狸奴论》、《祀神考》两篇,《祀神考》作於成化十六年,则《狄仁杰论》、《狸奴论》或作於此前不久。
    ② 《篁墩集》卷80《望狄梁公祠》。
    ③ 《篁墩集》卷81《谒狄梁公庙》.
    ④ 《桃溪净稿》卷31《谒狄梁公祠次程少詹克勤韵》。
    ⑤ 《明孝宗实录》卷19“弘治元年十月戊申”条。
    ⑥ 《篁墩集》卷82《留别清化寺已东明上人》云:“过眼流光不自胜,迩来三月共寒灯。”
    ⑦ 《篁墩集》卷84《己酉六月二日初至南山》。
    ① 《篁墩集》卷54《与李尚宝士钦书》。
    ② 《篁墩集》卷88《十二月二十一日得昭雪复官感激赋此》。
    ③ 《篁墩集》卷55《与南京守备蒋太监书》.
    ④ 《篁墩集》卷89《五月一日复经筵日讲简廉伯宾之二学士》。
    ⑤ 《篁墩集》卷32《赠福建按察使朱君序》。
    ⑥ 《篁墩集》卷90《甲寅元日斋居次韵倪舜咨宗伯》。
    ⑦ 《篁墩集》卷91《和答屠朝宗都宪见赠之什时予与宾之廉伯启昭同升》。
    ① 《道一编》卷3《书陆子与李省干张辅之书》按语云:“按陆子前与胡季随、曾宅之及此四书,皆亟称夫子之殁,其传在曾子,谓曾子得之以鲁,子贡失之以达,且深有憾於空言多识、务外狗人之弊。今考朱子註曾子三省章,用尹谢二氏之说,‘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於圣人,其後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於内,故传之无弊,观於子思、孟子,可见矣。’然则守约,固疑於捷径;专用心於内,固疑於近禅。而象山之学,不能免於世之疑矣。但曾子三省,忠信所以尊德性,传习所以道问学,而朱子以忠信为传习之本,学者宜有味於斯言。”
    ② 《碧川文选》卷3《简命育英唱和诗序》。
    ③ 《明孝宗实录》卷102“弘治八年七月丁亥”条。
    ④ 《梅岩小稿》卷27《祭程母太夫人文》:“维弘治八年岁在乙卯十月庚辰朔越日,湖州府孝丰县知县眷生张旭遗男世利谨以鹿一、羊一、豕一及时果清酌之奠迎祭于故程母太夫人尊眷长之柩。”据此知林氏之柩抵湖州孝丰在弘治八年十月初二,则程敏政扶襯离京当在八九月间。
    ⑤ 《篁墩集》卷19《先垄碑阴记》。
    ⑥ 《明孝宗实录》卷123“弘治十年三月戊申”条。
    ⑦ 《篁墩集》卷10《奏乞终制》。
    ① 《明孝宗实录》卷184“弘治十五年二月癸亥”條。
    ② 《碧川文遴》卷3。
    ③ 《石田诗選》卷7《挽程宫詹》。
    ① 相关传记见李贤《翰林院学士奉政大夫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吕公神道碑铭》(《古穰集》卷12、《国朝献徵录》卷13,《皇明名臣琬琰录後集》卷8)、商辂《吕文懿公传略》(《商文懿公集》卷26),程敏政《先师介庵先生吕文懿公遗事》(《篁墩集》卷58)、《殿阁词林记》卷3,《明分省人物考》卷44,《熙朝名臣实录》卷10,《皇明人物要考》卷3,《国朝列卿纪》卷11,《吾学编》卷30,《皇明书》卷16,《明名臣言行录》卷 24,《明史》卷176。
    ② 《古穰集》卷12《吕公神道碑铭》。
    ③ 《明英宗实录》卷214, 259。
    ④ 《篁墩集》卷58《先师介庵先生吕文懿公遗事》。
    ① 《篁墩集》卷53《与何宪使廷秀书》。
    ② 《篁墩集》卷68《嘉兴拜先师吕文懿公塚以陈无己丘园无起日江汉有东流诗韵敬赋十首》。
    ③ 《篁墩集》卷24《吕母太夫人寿序》。
    ④ 彭时相关传记见彭华《故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宪彭公行状》(《彭文宪公集》附录)、商辂《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宪彭公神道碑铭》(《商文懿公集》卷9、《彭文宪公集》附录、《国朝献徵录》卷13)、杨守陈《彭文宪公文集序》(《杨文懿公文集》卷27)、尹直《彭公言行录》(《皇明名臣琬琰录》卷14》)、《名山藏》卷65,《殿阁词林记》卷3、《吾学编》卷36、《皇明书》卷16、《国琛集》卷下、《圣朝名世考》卷2、《国朝列卿记》卷10、《明分省人物考》卷65、《明史》卷176。
    ① 《明英宗实录》卷285。
    ② 《明宪宗实录》卷144“成化十一年八月癸卯条”。
    ③ 《明宪宗责录》卷76“成化六年二月丁巳条”、卷82“成化六年八月丁未条”、卷88“成化七年二月丁未条”、卷101“成化八年二月丁丑条”、卷125“成化十年二月丁已条”。
    ④ 《明宪宗实录》卷82“成化八年丁未条”:“释奠先师孔子,遣太子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彭时行札。”
    ② 《篁墩集》卷37《書文丞相真迹後》。
    ① 相关传记见尹旻《致仕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公墓志铭》(《古直先生文集》附录)、徐溥《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公珝神道碑铭》(《古直先生文集》附录、《献微录》卷40),《明分省人物考》卷97,《吾学编》卷44,《殿阁词林记》卷3,《四友斋丛说》卷7、《圣朝名世考》卷2,《皇明世说新语》卷6,《皇明书》卷16,《名山藏臣林记》卷10,《今献备遗》卷40,《明史》卷168。
    ② 《篁墩集》卷52《祭先师宫保尚书殿学刘公文》。
    ③ 《古直先生文集》卷14《大明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致仕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赠太子少保谥襄毅程公墓志铭》。
    ④ 尹旻《致仕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公墓志铭》,《古直先生文集》附录。
    ⑤ 刘珝《古直先生文集》卷16《祭程母太夫人文》。
    ① 刘珝《古直先生文集》卷4《贺 程彦实寿六十》。
    ② 《明宪宗实录》卷136“成化十 年十二月乙酉”条。
    ③ 《弘治休宁志》卷38《寿致政 大司马休宁程公》。
    ④ 《篁墩集》卷26《思远诗序》 。
    ⑤ 《篁墩集》卷53《简刘贡魁汝 利昆仲》。
    ⑥ 《篁墩集》卷53《与阁老寿光 先生书》。
    ⑦ 《篁墩集》卷52《祭先师宫保 尚书殿学刘公文》。
    ① 事见李时勉《送吴编修归省序》(《古廉文集》卷5)、彭华《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先生行状》(《彭文思公文集》卷6)、周洪谟《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先生节神道碑铭》(《国朝献徵录》卷20)、《殿阁词林记》卷6,《明分省人物考》卷65,《国朝列卿纪》卷20。
    ② 《明宪宗实录》84。
    ③ 《篁墩集》卷62《送吴学士先生还安成》。
    ④ 《篁墩集》卷53《寄安福吴学士先生书》。
    ⑤ 《宣德五年进士登科录》:“罗绮,贯河南彰德府磁州,民籍。州学生.治《易经》。字尚纲,行一,年二十一,正月二十九日生。……河南乡试第二名,会试第六十七名。”据此知罗绮生於永乐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⑥ 事见崔铣《刑部左侍郎罗公绮传》(《国朝献徵录》卷46),《明史列传》卷36,《西园闻见录》卷80,《中州人物考》卷2,《拟明史稿》卷9,《明史》卷160。
    ① 相关传记见吕原《贺刑部尚书陆公受诰序》、(《吕文懿公全集》卷8),杨守陈《送刑部尚书陆公致仕序》(《杨文懿公文集》卷21)、杨守阯《故刑部尚书谥康僖陆公挽诗序》(《碧川文选》卷3),何乔新《故荣禄大夫刑部尚书谥康僖陆公神道碑》(《椒邱文集》卷29,《皇明名臣墓铭》艮集、《国朝献徵录》卷44).《本朝分省人物考》卷47,《皇明书》卷22。
    ② 《明宪宗实录》卷119:“成化九年八月戊辰”条。
    ③ 《篁墩集》卷63《送陆司寇先生致仕还四明》。
    ④ 《明英宗责录》卷221、296。
    ⑤ 尹直《謇斋琐缀录》卷3。
    ① 事见程敏政《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刑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保溢庄懿周公行状》(《篁墩集》卷40)、刘珝《赠太子少保溢庄懿南京刑部尚书周公瑄墓志铭》(《古直先生文集》卷15,《国朝献微录》卷48)、《明分省人物考》卷99、《国朝列卿纪》卷57、《西园闻见录》卷85、《明宪宗实录》卷252本传、《明史》卷157。
    ② 《明英宗实录》197。
    ③ 《明宪宗实录》卷16。
    ④ 《明宪宗实录》65、173。
    ⑤ 事见商辂《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諡文安刘公墓志铭》(《商文毅公集》卷8)、彭时《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諡文安刘公定之神道碑》(《国朝献徵录》卷13)、《国朝列卿纪》卷11、《殿阁词林记》卷3、《明史》卷176。
    ① 《斋续稿》卷5《程氏义田记》。
    ② 《篁墩集》卷69《保斋先生刘文安公哀词》。
    ③ 相關传记见刘珝《致仕南京礼部善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倪公墓志铭》(《古直先生文集》卷14,《皇明名臣墓铭》艮集)、李东阳《倪文僖公集序》(《怀麓堂集》卷29文稿9),陈镐《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僖倪公谦传》(《国朝献徵录》卷36),《明分省人物考》卷11,《殿阁词林记》卷5,《两浙名贤录》卷47,《皇明词林人物考》卷3,《明史》卷183。
    ④ 《明英宗實录》卷274:“天顺元年正月庚寅”条、卷314“天顺四年四月戊午”条。
    ⑤ 《倪文僖集》卷12《沁园春·送程司马还新安》。
    ⑥ 《明宪宗实录》卷119, 170。
    ① 《倪文僖集》卷15《康宁窝记》。
    ② 事见倪岳《送冢宰钱先生致仕荣归诗序》(《青溪漫稿》卷18)、丘濬《送钱先生荣归诗序》(卷15)、杨守陈《归荣堂记》(《杨文毅公文集》卷25)、王俱《荣禄大夫南京吏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通钱公行状》(《皇明名臣墓铭》艮集92)、《殿阁词林记》卷5,《国朝献徵录》卷27、《明分省人物考》卷25。
    ③ 《静志居诗话》卷7:“内阁红芍药一本,宣宗移自南大内植焉,代宗增植二本,左纯白右深红,七年未花,裕陵复辟,徐武功有贞、许襄敏彬、薛文清瑄、李文达贤同时入为学士,中—本恰开四花,其一久而不落。既而三人皆去,惟文达独留。明年春萌芽,左二右三,中一本甚多,而彭文宪时、吕文懿原、林襄敏文、刘文安定之、倪文僖谦、钱文通溥、李侍郎绍、黄讲学谏同升学士,凡八人。文达因约花时共赏,夏四月开八花,是日讲学不至,明日复开一花,僉谓讲学当之,文达乃主赏花会,赋诗者四十人,裒成一集。盖自宣德八年本院有文渊阁赏雪诗,未有若是会之盛者。”《倪文僖集》卷8《和内阁李学士赏花诗并序》:“文渊阁前花砌,旧芍药三本,频年萎不自振。天顺二年首夏五日,敷荣畅茂,开成深红浅红淡白三色者八朵,重楼累萼,粲然夺目。阁老冢宰李先生置酒邀院长彭、吕、林、李、刘、钱六先生共赏,予亦幸联席末。会者八人,适合花数。冢宰以为花既异常,名亦不可袭旧,宜制佳号以宠之,乃名浅红者曰醉仙颜。刘先生以为合用玉堂盛事为名以别凡品,遂名淡白者曰玉带白,盖以表冢宰之荣赐也。予窃名深红者曰宫锦红,亦用李供奉故事。冢宰乃作诗一章,连和九章以倡,筵开献酬,广咏尽醉乃散。翌日,诸先生和章次第皆就,予才愧踈拙,勉和十章,敬用录呈教正乃幸。”
    ① 事见程敏政《正议大夫资治尹兵部左侍郎滕公墓志铭》(《篁墩集》卷44)、《国朝献徵录》卷40、《中州人物考》卷4。
    ② 事情详程敏政《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掌通政使司事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致仕张公墓志铭》(《篁墩集》卷46、《皇明名臣墓志铭》震集)、徐溥《张公神道碑铭》(《谦斋集》卷7),《国朝献徵录》卷67、《明分省人物考》卷3。
    ③ 《篁墩集》卷46《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掌通政使司事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致仕张公墓志铭》。
    ④ 《明英宗实录》卷131。
    ⑤ 《明英宗实录》卷288。
    ① 《篁墩集》卷41《程公事状》。
    ② 《篁墩集》卷46《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掌通政使司事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致仕张公墓志铭》。
    ③ 《明孝宗实录》卷5。
    ④ 相关传记见王鏊《荣禄大夫南京兵部尚书薛公神道碑》(《震泽集》卷21、《国朝献徵录》卷42)、《皇明泳化类编》卷51、《明分省人物考》卷112、《西园闻见录》卷96,《明史列传》卷13。
    ⑤ 《篁墩集》卷68《古城驿遇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薛公诗以送之并谢惠粲》。
    ① 《新安文献志》卷89。
    ② 《明孝宗实录》卷91、107。
    ③ 相关传记见商辂《赠叶参政序》(《商文毅公集》卷5)、彭时《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谥文庄叶公盛神道碑》(《国朝献徵录》卷26、《吴都文粹续集》卷44)、李东阳《叶文庄公文集序》(《怀麓堂集》卷28文稿8)、吴宽《叶文庄公祠记》(《家藏集》卷36),王世贞《菉竹堂记》(《弇州四部稿》卷75),《熙朝名臣实录》卷16、《名山藏》卷66、《明分省人物考》卷19、《皇明词林人物考》卷2、《今献备遗》卷20、《皇明名臣言行录》前集卷11、《礼部志稿》卷56、《明史》卷177。
    ④ 《明英宗实录》卷152, 214.
    ⑤ 《(弘治)休宁志》卷37《康宁窝为大司马程公赋》。
    ⑥ 《篁墩集》卷37《书叶文庄公手书後》。
    ① 事見尹直《商公辂墓誌铭》(《國朝献徵绿》卷13)、《國朝列卿纪》卷十、《雨浙名贤录》卷十四、《明史》卷176。
    ① 事见刘珝《大明致仕户部郎中封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边公合葬墓表》(《古直先生文集》卷13),李杰《封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前户部郎中边公永神道碑》(《国朝献微录》卷30)、《明分省人物考》卷6。
    ② 樊深《(嘉靖)河间府志》卷一《天文志地理志》。
    ③ 事见李东阳《明故通政使司右恭议致仕进阶朝列大夫赵先生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4文後稿24、《国朝献徵录》卷67)。
    ④ 《篁墩集》卷43《亡弟克宽圹志铭》。
    ⑤ 《篁墩集》卷40《封奉政大夫通政使司右参议赵公行状》。
    ① 事见《石渠老人履历略》(《王端毅公文集》卷6),王鉴《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端毅王公墓志铭》(《震泽集》卷29)、李东阳《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致仕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说端毅王公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80文後稿20)、王云凤《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生祠记》(《博趣斋稿》卷13),《国朝献徵录》卷24,《明分省人物考》卷103,《名山藏》卷68,《云間志略》卷1、《熙朝名臣实录》卷15,《楚纪》卷50,《南京都察院志》卷37,《今献备遗》卷24,《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2,《吾学编》卷37、《明史》卷182。
    ② (明宪宗实录》卷186、 251。
    ③ 《篁墩集》卷53《与巡抚南畿尚书三原王公书》。
    ④ 《篁墩集》卷51《赴京谢恩告文》《元日设主告文》《谢恩还家告文》。
    ① 《王端毅公文集》卷6《石渠老人履历略》。
    ② 《(弘治)休事志》卷38《送论德程先生南畿主考还京》。
    ① 《明宪宗实录》卷122:“(成化九年十一月乙未),降直隶宁国府知府王勤为河南怀庆府同(知),以织造叚疋不如法,为工部所参问也。”
    ② 事见《(嘉靖)惟扬志》卷18,《(弘治)徽州府志》卷4。
    ③ 《篁墩集》卷69《寄王而勉太守》。
    ④ 《篁墩集》卷69《寄王而勉太守》。
    ⑤ 《篁墩集》卷53《简太守武邑王公而勉论谕祭礼书》。
    ① 事見《篁墩集》卷40《骠骑将军左军都督府都督僉事董公行状》、《楊文懿公文集》卷28《大明骠骑将軍左军都督府都督僉事董公墓誌銘》。
    ② 《皇墩集》卷63《元日壽董都督》。
    ③ 《篁墩集》卷74《金缕曲月正元日壽董都督》。
    ① 事见张弼《送学士王先生之南京翰林院序》(《张东海诗文集》文集卷1)、倪谦《赠祭酒王先生献續序》(《倪文僖集》卷22)、程敏政《奉赠南京吏部尚书王公序》(《篁墩集》卷28),李东阳《王文肃公传》(《王文肃公文集》卷首)、徐溥《故南京吏部尚书进阶荣禄大夫致仕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王公神道碑铭》(《谦斋文录》卷4,《皇明名臣墓铭》艮集)、《南尘志》卷19,黄佐《南吏部尚书王公俱传》(《国朝献徵录》卷27),《明分省人物考》卷27,《国朝列卿纪》卷27,《殿阁词林记》卷5,《昆陵人品记》卷7、《明孝宗实录》卷100本传。
    ② 黄佐《南吏部尚书王公俱传》:“戊子(成化四年)以母丧去,辛卯(成化七年)服关,适南京监缺祭酒,朝廷用吏部薦,即其家起之。……壬寅(成化十八年)秩再满,擢南京吏部右侍郎。”(《国朝献徵录》卷27《南京吏部》)。
    ③ 《思轩文集》卷1《晴洲记》。
    ④ 《弘治休宁志》卷32上《送大司马程公归休宁序》。
    ⑤ 《篁墩集》卷66《送王廷贵祭酒先生考绩还南京》。
    ⑥ 韩愈《送溫造处士赴河阳军参谋序》,《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页1198。
    ⑦ 《明宪宗实录》卷89。
    ⑧ 《篁墩集》卷74《次韵奉送少宰王廷贵先生还莅南京》。
    ⑨ 《明宪宗实录》卷225。
    ⑩ 《明孝宗实录》卷9。
    11 《篁墩集》卷28《奉赠南京吏部尚书王公序》。
    ① 张信德《明代职官年表》,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页803。
    ② 事见王世贞《吏部尚书马公文升传》(《弇州山人續稿》卷89、《国朝献徵录》卷24)、《明分省人物考》卷85、《名山藏》卷68、《古今名将传》卷17、《广名将传》卷19、《明史》卷182。
    ③ 《篁墩集》卷10《奏乞终制》。
    ④ 《篁墩集》卷55《与大司马马先生》。
    ⑤ 事见邱濬《余肃敏公传》(《琼台会稿》卷20、《国朝献徵录》卷38、《补绩全蜀艺文志》卷35)、李东阳 《馀肃敏公传》(《怀麓堂集》卷71文後稿11,《皇明名臣墓铭》艮集)、重建馀肃敏公祠堂记(东川刘文简公文集)、《明分省人物考》卷109、《吾学编》卷38、《国琛集》卷下、《圣朝名世考》卷3、《皇明书》卷22、《今献备遗》卷29、《名山藏》卷65、《熙朝名臣实录》卷16、《古今名将传》卷16、《明史》卷178。
    ① 《明宪宗实录》卷249。
    ② 《篁墩集》卷53《慰余真贡士简》。
    ③ 事见王恕《送兵部侍郎尹公正言赴召序》(《王端毅公文集》卷2)、程楷《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文和尹公直传》(《国朝献徵录》卷14)、费宏《明故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文和尹公墓志铭》(《费文宪公摘稿》卷17)、《殿阁词林记》卷3、《明分省人物考》卷66、《明史》卷169。
    ④ 《国朝献徵录》卷14《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文和尹公直传》。
    ① 《明宪宗实录》卷184。
    ② 《明宪宗实录》卷147。
    ③ 《篁墩集》卷80《送南京少宗伯尹正言先生奉表入贺礼成还任次南都赠行韵六章》。
    ④ 《明宪宗实录》卷251。
    ⑤ 《明宪宗实录》卷282。
    ⑥ 《篁墩集》卷80《尹先生入阁有诗次韵》。
    ⑦ 《篁墩集》卷55《复致仕阁老尹先生书》。
    ⑧ 《篁墩集》卷32《澄江文集序》)。
    ① 事见朱睦楔《翰林院学士孙公贤传略》(《国朝献徵录》卷20、又卷70实录本传)、《状元图考》卷2、《殿阁词林记》卷6、《水东日记》卷6。
    ② 《明宪宗实录》卷92:“成化七年六月乙丑”条:“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孙贤致仕贤。以皇储未立,上章请立皇太子,并上章陈情乞休致。诏听其致仕,而建储之章留中不出。盖贤尝侍上于春宫讲读,至是以国本大计,欲有其功,而又恐人议己,并乞致仕,非其情也。”
    ③ 《篁墩集》卷62《送孙舜卿学士先生致仕还杞》。
    ④ 事见吕原《贺翰林修撰黎君序》(《吕文懿公全集》卷8)、倪岳《黎文僖公传》(《青溪漫稿》卷24)、李东阳《明故资善大夫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进阶荣禄大夫谥文僖黎公先生行状》(《怀麓堂集》卷43文稿23、《皇明名臣墓铭》巽集)、徐溥《故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僖黎公神道碑铭》(《谦斋文录》卷4)、《国朝献徵录》卷36、《明分省人物考》卷80、《国朝列卿纪》卷42、《楚纪》卷22、《明史》卷164。
    ⑤ 《篁墩集》卷54《与南京礼部尚书华容黎公太朴书》。
    ⑥ 《明宪宗实录》卷283。
    ① 事見程敏政《太保兼太子太傅掌左軍都督府事定西侯追封凉國公谥敏毅蒋公墓志铭》(《篁墩集》卷44)、《新安文献志》卷97、《明史》卷155。
    ② 《篁墩集》卷51《祭定西侯蒋公文》。
    ① 《篁墩集》卷81《送嗣定西侯蒋公骥使襄府》。
    ② 事见程敏政《太子太保襄城侯李公寿诗序》(《篁墩集》卷25)、《明孝宗實录》卷24、《皇明功臣封爵考》卷3、《明史》卷146。
    ③ 《明史》卷146列传第34。
    ④ 《篁墩集》卷51《奉志奠章告几筵文》
    ⑤ 《明宪宗实录》283
    ⑥ 《篁墩集》卷78《寿襄城侯李公》
    ⑦ 《篁墩集》卷51《祭襄城侯夫人汪氏文》。按:《篁墩集》中此文前後皆成化二十三年所作,故系于此年。
    ① 按:《明孝宗实录》程敏政小传言其“外附权贵,内结奥援,急於进取之心,恒汲汲然”。成化间程敏政历编修、论德、少詹事,位卑谈不上有什麽政治活动;弘治初程敏政有五年居乡,嗣後丁母尤三载,至十二年卒,在朝仅四年,未尽其施,“权贵”、“奥援”或对程氏影响甚微。
    ② 事见韩雍《总府开设记》(《襄毅文集》卷9)、李东阳《明故太傅兼太子太傅平江伯陈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6文後稿26)陈镐《平江伯陈锐传》(《国朝献徵录》卷9)、《明分省人物考》卷17、《皇明功臣封爵考》卷5。
    ① 《篁墩集》68《懷贤詩》。
    ② 《篁墩集》24《赠平江伯陳公還镇詩序》。
    ① 《篁墩集》卷79《灵谷寺与汪庶子平江伯司马侍御王给事严正学联句》。
    ② 《明孝宗实录》卷88。
    ③ 《篁墩集》卷90《送平江伯陈公奉诏治水张秋》。
    ④ 《青溪漫稿》卷19《送大总戎平江陈公总督治河诗序》。
    ⑤ 《篁墩集》卷34《太傅兼太子太傅平江伯陈公寿诗序》。
    ⑥ 事见陆简《庆驸马都尉周君得孙诗序》(《龙皋文稿》卷8),程敏政《都尉周公赠行诗序》(《篁墩集》卷31)、《国朝献徵录》卷4、《明史》卷121。
    ① 《篁墩集》卷24《赠周君德中同知苏州府诗序》。
    ② 《明孝宗实录》卷85。
    ③ 《篁墩集》卷31《都尉周公赠行诗序》。
    ④ 事见程敏政《侍卫承恩诗序》(《篁墩集》卷27)、《国朝献徵最》卷4、万斯同《明史》卷400。
    《明宪宗实录》卷273。
    ① 《篁墩集》卷77《樊驸马大振受诏典禁旅宿卫》。
    ② 《篁墩集》卷33《樊母贾孺人七十寿序》。
    ③ 《篁墩集》卷91《寿樊驸马母夫人》。
    ④ 《明孝宗实录》卷48:“(壬戌)固安郡主卒。主景皇帝之女,母后汪氏,成化二年下嫁仪宾王宪,至是卒。命礼部议葬祭礼义,礼部主郡主葬祭宜视嘉祥公主例,从之。於是命司礼监官董丧事,祭葬恩典悉从厚,但免报讣诸王府。”据此王宪尚郡主在成化二年。《明宪宗实录》卷73:“(己亥)以郕府固安郡主下嫁仪宾王宪。时郡主年己长,母妃不欲离之,故不及奏请。内阁臣以为言,上欣然从之,命资送悉如制从厚,仍以故尚书蹇义赐第改赐之。”据此王宪尚郡主为成化五年十一月己亥。或为成化二年王宪尚郡主而“不及奏请”,至成化五年“内阁以为言”。
    ⑤ 《明宪宗实录》卷77:“(庚子)礼部奏郕府仪宾王宪宜给牙牌,朝参其班次列二品都督僉事下,从之。”(万历野获编》卷5《仪宾牙牌》:“各王府亲王位下仪宾,亚驸马一等,秩从二品。惟供武末年,皇孙女仪实在都下者。其後分封选拜,例居外瀋。虽云尚主,无得击牙牌如京官例。惟景皇帝女固安郡主以成化六年下嫁王宪,礼部特请宪系郕府仪宾,乞给牙牌。上从之。命班行列都督僉事之下。盖以从三品,居正二品之次也。此後遣祀分祭,宪亦供事,如诸戚臣,实为创见。弘治四年,固安公主卒,上命丧礼一视嘉祥长公主。嘉祥为宪宗亲女,时固安母汪氏,尚称郕王妃,其女乃得异礼如此,上恩厚矣。”其中“成化六年下嫁”盖误。
    ⑥ 事见程敏政《文会轩记》(《篁墩集》卷15)、《奉使湖南诗序》(《篁墩集》卷27)、沈德符《仪宾牙牌》(《万历野获编》卷5)。
    ⑦ 《篁墩集》卷76《赏王司言仪宾府千叶绯桃》。
    ① 《篁墩集》卷27《文会轩记》。
    ② 王政,成化三年岁贡士,仕青阳知县。事见《(弘治)易州志》卷13。
    ③ 《篁墩集》卷25《赠知易州罗君考最复任诗序》。
    ④ 《篁墩集》卷27《奉使湖南诗序》。
    ① 事见程敏政《杨文懿公传》、何乔新《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椒丘文集》卷30、《国朝献徵录》卷26)、王俱《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赠礼部尚书谥文懿杨公神道碑铭》(《思轩文集》卷13)、《明分省人物考》卷47、《殿阁词林记》卷6、《皇明书》卷23、《名山藏》卷69、《熙朝名臣实录》卷20、《皇明词林人物考》补遗、《今献备遗》卷27、《皇明名臣言行录》前集卷10、《两浙名贤录》卷17、《吾学编》卷34、《明史》卷184。
    ② (杨文懿公文集》卷19《送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程公序》。
    ③ 《篁墩集》卷69《仆家徽之篁墩有晋循吏陈忠臣之祠第在焉土人当更名黄以避巢贼之荼毒袭称至今仆近复篁墩之号而翰长镜川先生作十绝非之仆亦未敢以为是也谨次韵随章奉答幸终教之》。
    ① 《弘治休宁志》卷34《程襄毅公像赞》。
    ② 《篁墩集》卷73《宿昌平新城刘谏议祠下兼怀镜川杨翰长》。
    ③ 《篁墩集》卷75《沁园春寿少詹学士镜川杨公》。
    ④ 《篁墩集》卷77《和镜川学士东阁静坐之什》。
    ⑤ 《明宪宗实录》卷274。
    ⑥ 《杨文懿公文集》卷29《後乐园记》。
    ⑦ 《怀麓堂集》卷16诗稿16。
    ① 《景泰二年进士登科录》:“杨守陈,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县学增广生。治《易经》。字维新。行十,年二十七,闰七月十七日生。……浙江乡试第一名,会试第十三名。”据此杨守陈生於洪熙元年闰七月十七日(1425)。
    ② 《明孝宗实录》卷7。
    ③ 《杨文懿公文集》卷首《序》。
    ④ 《杨文懿公文集》卷首《序》。
    ① 《篁墩集》卷16《廣封鸥阁記住》。
    ② 《篁墩集》卷50《楊文懿公傅》。
    ① 事见《馆阁漫录》卷8、《明分省人物考》卷108、《明宪宗实录》。
    ② 《明宪宗实录》卷171。
    ③ 《篁墩集》卷66《戊戌清明谒陵宿斋所次韵江翰长》。
    ④ 《篁墩集》卷55《与致政学士江东之书》。
    ⑤ 《明宪宗实录》卷190、265。
    ① 事见黎淳《送御史边克振升南京通政司右参议序》(《黎文僖公集》卷11)、《明分省人物考》卷6、《国朝献徵录》卷49、《国朝列卿记》卷60。
    ② 《篁墩集》卷60《边先生哀词》。
    ③ 《篁墩集》卷55《与致仕边侍郎先振书》。
    ④ 《明孝宗实录》卷46。
    ⑤ 按:《篁墩集》卷12《王朔州政绩记》:“君名用宾,字汝弼,华亭人。其父墨庵先生德新,国初徙宁夏。……景泰癸酉(四年,1453),以书经魁乡闱,……既入吏部,铨试居首选,筮仕於朔。”《(嘉靖)宁夏新志》卷2:“举人:(景泰)癸酉科:王用宾,书,经魁,河南府同知。”据此王用宾字“汝弼”,然文集中其馀各处皆称“汝璧”,或有讹误。
    ⑥ 事见《篁墩集》卷12《王朔州政绩记》、卷56《河南同守王汝璧像赞》、《(嘉靖)宁夏新志》卷2。
    ① 《明宪宗实录》卷233“成化十八年十月壬午”条:“詹事府詹事彭华为其乡人所讦,诏宥其罪,停俸半年。华同县民伍沂者,其祖故尝与彭氏构讼,有世仇。其家僮与彭氏之憧相殴,华子勉政缚而笞之。又沂弟欲充生员,勉政以其无行言於官,沮焉。沂遂纠合县人与彭氏以田舍相贸易或有睚訾者十五人同讼之朝。华族兄故少保时子颐官尚宝司丞,适告假家居,有高绘者,老而健讼,因沂讼彭氏,别纠四十一人讼之,奏交至。於是彭氏二家亦讦沂、绘不法等事。上命刑部左侍郎张鎣、锦衣卫指挥刘良往江西,会镇守内官暨巡按御史都布按三司官杂治,得其本末。狱所连几千人,事多诬。彭氏族兄弟并颐、勉、政各坐罪有差。沂、绘等以诬告十人以上,法当徒,例为民编外。华及其兄郎中彦充并彭氏姻戚致仕左布政使路、璧、按察使刘釪、封员外郎伍体祥、按察司原问分巡官皆坐罪当逮。鉴等还奏,命下刑部。都察院详议,各以具狱覆奏.得旨:沂、绘等挟私逞奸,合谋兴讼,而事多不实,有伤治化,难循常例行,遣俱发边卫充军。路、璧、彭、颐等及分巡官俱下巡按御史逮治。华亲族妄为,不能询察禁戒,亦当治罪,姑宥之,其停俸半年,馀皆准拟。”
    ② 事见林瀚《资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善书兼翰林院学士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谥文思彭先生行实》(《彭文思公文集》附录)、李东阳《故资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善书兼翰林院学士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谥文思彭公墓志铭》(《彭文思公文集》附录、《国朝献徵录》卷14)、倪岳《大明故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赠资政大夫太子少傅谥文思彭公神道碑》(《青溪漫稿》卷21)、《殿阁词林记》卷3、《国朝列卿纪》卷11、《明史》卷168。
    ③ 《明史》卷168。
    ④ 林瀚《彭先生行实》,《彭文思公文集》附录。
    ① 《明史》卷286。
    ② 《(弘治)休宁志》卷37《晴洲诗四章》。
    ③ 《新安文献志》卷16。
    ④ 《彭文思公文集》卷3《篁墩记》。
    ⑤ 《明宪宗实录》卷288。
    ⑥ 《篁墩集》卷75《送小彭阁老养疾还安成》。
    ① 事见蔡清《椒丘先生传》(《椒丘文集》外集、《国朝献徵录》卷44)、林俊《刑部尚书赠太子少傅谥文肃何公神道碑》(《见素集》卷18、《椒丘文集》外集、《皇明名臣墓铭》艮集)、《明分省人物考》卷61、《名山藏》卷69、《皇明书》卷23、《国朝列卿纪》卷56、《今献备遗》卷24、《皇明词林人物考》卷3、《西园闻见录》卷9、《吾学编》名臣记卷22、《明史》卷183。
    ② 《篁墩集》卷37《书仪礼逸经後》。
    ① 《椒丘文集》卷18《跋闽人余应诗》。
    ② 《篁墩集》卷53《与何宪使廷秀书》。
    ③ 章懋《林文安公小传》,《枫山先生文集》卷4。
    ④ 《明宪宗实录》卷102。
    ⑤ 《明宪宗实录卷》卷122。
    ⑥ 《明宪宗实录》卷52、112。
    ⑦ 《篁墩集》卷53《答湖广何方伯廷秀》。
    ① 林俊《刑部尚书赠太子少傅谥文肃何公神道碑》,《见素集》卷18。
    ② 《明孝宗实录》卷4。
    ③ 《篁墩集》卷81《奉送大司寇何公蒞任南京》。
    ④ 蔡清《椒丘先生传》(《椒丘文集》外集)。
    ⑤ 《篁墩集》卷53《与刑部尚书吁江何公简》。
    ⑥ 《明孝宗实录》卷9。
    ⑦ 《篁墩集》卷54《与尚书盯江何公书》。
    ① 事见徐溥《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太保谥文恪耿公裕神道碑》(《国朝献徵录》卷24)、蔡清《祭吏部尚书耿公文》(《虚斋集》卷5)、储巏《祭巨鹿耿公文》(《柴墟文集》卷10)、《皇明献实》卷35、《吾学编》卷37、《国琛集》下、《四友斋丛说》卷9、《圣朝名世考》卷3、《名山藏》卷64、《明史》卷183。
    ② 《篁墩集》卷58《先师介庵先生吕文懿公遗事》:“门下学者多取高第显官去,若今南京太常少卿李本、翰林检讨耿裕、大理寺丞田景阳、监察御史边镛、礼部主事李温、应天府通判林春,其他主考所取士尤多。”
    ③ 《明宪宗实录》卷145。
    ④ 《篁墩集》卷64《送耿司业先生省亲还南河》。
    ⑤ 《明宪宗实录》卷160。
    ⑥ 《篁墩集》卷61《辟厩(辟尘,送大司成耿公也)》。
    ⑦ 《明宪宗实录》卷168。
    ① 事见何乔新《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墓志铭》(《椒邱文集》卷30)、《国朝献徵录》卷14、《名山藏》卷68、《尧山堂外纪》卷86、《明分省人物考》卷120、《国朝列卿纪》卷11、《殿阁词林记》卷2、《皇明词林人物考》卷3、《皇明名臣盲行录》後集卷4、《吾学编》名臣记卷23、王国楝《丘文庄公年谱》、《明史》卷181。
    ② 《明宪宗实录》卷13。
    ③ 《琼台会稿》卷4《题程彦实尚书晴洲卷十首》。
    ④ 《明宪宗实录》卷70、129。
    ⑤ 《明宪宗实录》卷138。
    ⑥ 《(弘治)休宁志》卷38《寿致政大司马休宁程公》。
    ⑦ 《(弘治)休宁志》卷31。
    ⑧ 《琼台会稿》卷22《程尚书像赞》。
    ① 《篁墩集》卷53《简礼部尚书琼山丘公》。
    ② 《明孝宗实录》卷7。
    ③ 《篁墩集》卷29《丘先生文集序》。
    ④ 《篁墩集》卷54《与尚书琼山丘公》。
    ⑤ 《篁墩集》卷55《复王庶子世赏》。
    ⑥ 《篁墩集》卷52《祭宫保尚书大学士丘公文》。
    ① 事见张升《送太子太保礼(吏)部尚书金溪徐公还乡序》(《张文僖公文集》卷4)、吴俨《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文靖徐公溥行状》(《国朝献徵录》卷14)、李东阳《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文靖徐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4文後稿24)、《殿阁词林记》卷2、《明分省人物考》卷27、《名山藏》卷68、《明史》卷181、。
    ② 《明宪宗实录》卷212“成化十七年二月庚午条”:“庚午改……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徐溥为礼部左侍郎。”
    ③ 《篁墩集》卷61《双瑞》。
    ④ 《谦斋文录》卷2《覆李应祯》。
    ① 《篁墩集》卷33《送都闽徐弘范南归诗序》。
    ② 《明孝宗实录》卷九十九:“戊寅,大学士徐溥奏:‘臣以禄赐所入,於原籍宜兴县,仿范仲淹之意,置义田若干亩。岁收租税,以助族人婚葬之费。定为家规,传之子孙。但条约不关於部曹,数目不籍於郡邑,恐人心难合而易离,义事难成而易败。异时子孙或视为度外,则不禁乡邻之侵;或认为分内,则启族人之讼。乞敕户部将臣所置义田文册,用印钤记,发臣本管府县存照。侯造册之年,另以徐义庄为名立户,造入本裹带管户内。如有侵占争讼者,以官法从事,庶几家法藉国法而永存,百世子孙皆蒙休赐。’下户部议,宜从所请。上曰:‘置义田以赡族,深有补於风化,便行本管有司严为防护,俾其子孙永远遵守。其义庄户内差役,仍与襡免。”
    ③ 《篁墩集》卷20《宜兴徐氏义塾记》。
    ④ 《谦斋文录》卷2《与三弟置义田手帖》。
    ⑤ 《篁墩集》君91《内阁赏芍药次少傅徐先生韵四首》。
    ⑥ 《东江家藏集》卷7《内阁赏芍药次韵二首》。
    ⑦ 《谦斋文录》卷3《程襄毅公林夫人墓志铭》。
    ⑧ 《篁墩集》卷55《与太傅殿学慎庵徐先生书》。
    ① 《篁墩集》卷35《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徐公寿诗序》。
    ② 《明孝宗实录》卷139。
    ③ 《篁墩集》卷34《奉送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徐公谢政南归序》。
    ④ 《明孝宗实录》卷134。
    ⑤ 《篁墩集》卷62《挽张世琏舍人》。
    ⑥ 事见文林《南京太仆少卿李公墓志铭》(《文温州集》卷9、《吴都文粹续集》卷42)、吴宽《明故中顺大 夫南京太仆寺少卿致仕李公墓碑铭》(《家藏集》卷76、《国朝就徵最卷》卷72)、储罐《送太仆少卿李公叙》(《柴墟文集》卷6)、《南京太仆寺志》卷15,(《正德)姑苏志》卷52、《皇明词林人物考》卷5、《姑苏名贤小纪》卷上、张昶《吴中人物志》卷2、《国琛集》下、《明分省人物考》卷20。
    ① 《龙皋文稿》卷6《题真愚斋赏灯诗卷後》。
    ② 《篁墩集》卷63《分得戏马台送李应祯舍人还江东》。
    ③ 《篁墩集》卷68《李员外应祯吴太史原博约游虎丘》。
    ④ 《篁墩集》卷53《简李武选应祯》。
    ① 《篁墩集》卷55《简李贞伯太仆》。
    ② 事见程敏政《王同守赠行诗序》(《篁墩集》卷24)、倪岳《广平府同知王君治水记》(《青溪漫稿》卷16)、杨守陈《惠民渠记》(《杨文懿公文集》卷28)。
    ③ 尹直《謇斋琐缀录》卷3。
    ① 《篁墩集》卷24《王同守赠行诗序》。
    ② 《篁墩集》卷75《广平王同守原常治水底续卷》。
    ③ 《青溪漫稿》卷16《广平府同知王君治水记》云:“成化壬寅六月二十又二日天大雷雨,穷日夕弗止。明日益甚,四水暴涨,漫漶以流。……时同知府事陕右王君原常下车之初,署郡章甫三日,奋然起曰:‘事急矣,不可以不力。’……复谓水患不可以不防,於是建为经久之图,以虞决溢之至,增筑旧决潭口。……经始于癸卯(1483)三月六日,毕工於三月二十有六日。……维时郡之人以夙罹昏垫之害,而今底平康之乐者,皆君之功也,不可不托文字以示永久。适威邑令王君政奏续来京,乃介光禄张君积之请言于予。”
    ④ 《明孝宗实录》卷74“弘治六年四月丁酉条”。
    ⑤ 《篁墩集》卷54《与王原常僉宪书》。
    ⑥ 事见林瀚《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束鹿贾公墓志铭》(《皇明名臣墓铭艮集)、李堂《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贾公遗事》(《董山文集》卷15,《国朝献徵录》卷50)、《工部祭贾司空文》(《董山文集》卷8)、《明分省人物考》卷4、《西园闻见录》卷92、《皇明名臣言行景》卷33、《明史》卷185。
    ⑦ 《篁墩集》卷31《奉送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贾公致政荣还序》。
    ① 事见林俊《明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彭惠安公神道碑》(《见素集》卷19),何乔新《赠太子少保彭惠安公祠堂碑》(《椒丘文集》卷28)、王恕《刑部尚书彭公祠堂记》(《王端毅公文集》卷1)、《明分省人物考》卷74、《名山藏》卷69、《熙朝名臣实录》卷19、《国朝列卿纪》卷56、《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5、《吾学编》名臣记卷22、《莆阳文献列传》61、《西园闻见录》卷10、《明史》卷183。
    ② 《明宪宗实录》卷251。
    ③ 《篁墩集卷53《与巡抚南畿都宪莆田彭公凤仪书》。
    ④ 《椒丘文集》卷28《赠太子少保彭惠安公祠堂碑》。
    ⑤ 《明宪宗实录》卷264、266。
    ① 《篁墩集》卷66《归田乐卷为彭彦充仪制赋》。
    ② 《彭文思公文集》卷3《和归田乐诗後序》。
    ③ 《彭文思公文集》卷5《亡兄捧参洪墓志铭》。
    ④ 徐贯《徐康懿公馀力稿》卷5《蜀阜处士茂十四府君徐公墓》:“吾兄,长贯二岁,……弘治庚戊(三年,1490)岁,吾兄六十,当为文,寓归为寿。是岁九月八日,吾兄卒矣。……兄生於宣德辛亥十二月二十二日,年六十。”(《淳安古籍文献丛书》本)据此,徐贯生於宣德八年癸丑(1433)。
    ⑤ 事见李东阳《送福建参政徐君序》(《怀麓堂集》卷23文稿3)、《国朝献徵录》卷50、《明分省人物考》卷55、《两浙名贤录》卷17、《蜀阜徐氏世谱》。
    ⑥ 徐贯天顺四年四月庚午(1460)授为兵部主事(《明英宗实录》卷314),其後皆供职兵部,至成化十一年正月丁丑(1475),由兵部郎中升福建布政使右参政(《明宪宗实录》卷137).
    ① 《徐康懿公馀力稿》卷1《挽程司馬父母》。
    ② 《篁墩集》卷39《書先祖行状後》。
    ③ 《笪墩集》卷90《贺徐原一亚卿得雙生子》。
    ④ 《懷麓堂集》卷6詩稿6《徐亞卿原一六十二得雙生戲柬一首》。
    ⑤ 《篁墩集》卷56《與徐司空害》。
    ⑥ 《明孝宗寅录》卷116。
    ① 《天顺元年進士登科绿》:“杨瓒,贯福建具化府莆田县民籍。县学生。治书经。字宗器,行二,年三十六,闰十二月十五日生。……福建乡试第五十八名,舍试第二百六十二名。”据此杨瓒生永乐二十年(1422)。
    ② 事见《(乾隆)莆田县志》卷20、《莆陽文献列傅·林元甫吴绎思楊瓒傅第六十七》、《闽書》卷114。
    ③ 《篁墩集》卷63《黄鹤山樵山水為楊考功宗器题》。
    ④ 《天順元年進士登科绿》:“朱(?),贯直辣徽州府婺源縣儒籍,文公九代孫。縣學生。治詩经。字伯承,行一,年三十三,六月二十二日生。……弟楙、國子生,梁,貞(按:《弘治徽州府志》作“桢”富以《府志》為是)。娶程氏。應天府鄉試第一百十五名,會試第二百四十五名。”據此,生洪熙元年(1425)。
    ⑤ 事見《(弘治)徽州府志》卷8。
    ⑥ 《篁墩集》卷63《题梅送朱伯承都運赴雨浙》。
    ① 《明憲宗實录》卷154“成化十二年六月辛亥条”:“命宋儒朱熹十世孙燉襲翰林院五经博士奉祀事。”
    ② 《天顺元年进士登科绿》:“袁潔,贯直(?)保定府满城县军籍,县学增广生,治诗经,字,行二,年三十三,十二月初七日生。……顺天府乡试第二十二名,会试第二百四十二名。”据此袁潔生洪熙元年(1425)
    ① 《(光绪)保定府志》卷53、《(民国)满城县志略》卷10。按:《满城县志略》作“袁傑”,“傑”字盖讹。
    ② 事见何乔新《资政大夫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谢公行状》(《椒邱文集》卷20、《国朝献徵绿》卷50)、尹直《工部尚害谢恭墓誌铭》(《皇明名臣琬琰绿后》卷14)、《明分省人物考》卷57、《国朝列卿纪》卷62、《殿阁词林记》卷5、《西園闻见录》卷29、《明史》卷165。
    ③ 《篁墩集》卷69《题谢翰畏大韶先生雲山障子》。
    ④ 《篁墩集》卷76《尚书谢大韶先生哀輓》。
    ① 事见李东旸《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致仕赠特遣右柱国太保谥文端周公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81,《国朝献徵录》卷33)、《明分省人物考》卷99、《名山藏》卷71、《皇明人物要考》卷5、《国朝列卿纪》卷33、《国琛集》下、《圣朝名世考》卷3、《皇明献实》卷35、《吾学编》卷43、《皇明书》卷23、《明史》卷183。
    ② 《明宪宗实绿》卷175。
    ③ 《篁墩集》卷79《渡江至仪真是日微风不兴江水如镜舆伯谐伯常缓酌微吟不觉至暮时伯常以服阴上京》。
    ④ 《篁墩集》卷79《高郵湖遇风予登岸步湖以诗调伯谐伯常二寅畏》。
    ⑤ 《篁墩集》卷54《答林论德亨大书》。
    ⑥ 《明孝宗寅绿》卷29。
    ⑦ 《篁墩集》卷56《与周司徒》。
    ① 事见张弼《送黄州王太守序》(《张柬海文集》卷1)、程敏政《贺大理卿王公六十寿蔚序》(《篁墩集》卷33)、徐溥《王公神道碑》(《徐文靖公谦斋集》卷7)、刘健《王公墓誌铭》(《皇明名臣墓铭》震集)、《国朝献徵绿》卷86、《明分省人物考》卷25、《(弘治)黄州府志》卷5、《(同治)上海志》卷8。
    ② 《篁墩集》卷55《复山柬巡抚王都宪景明书》。
    ③ 《明孝宗实绿》卷42、80。
    ④ 《篁墩集》卷33《贺大理卿王公六十寿诗序》。
    ⑤ 《天顺四年进士登科绿》:“张颐,贯山西太原左卫官籍,直(?)江都县人,国子生。治《春秋》。字养正,行二,年二十六,十月二十三日生。……山西乡试第五名,舍试第五十九名。”据此知张颐生宣德十年(1435)。
    ⑥ 事见《国朝献徵录》卷5《工部右侍郎眼颐傅》、《明孝宗实录》卷165小傅。
    ① 《明孝宗实绿》卷165“弘治十三年八月壬辰”绦。
    ② 事见司牧《亚中大夫安庆府知府王公瑶墓表》(《(民国)修武瓢志》卷3)、《(嘉靖)安庆府志》卷18
    ③ 《天顺四年进士登科录》:“郭异,贯河南颍川卫罩籍,直辣颍州学生。治易经。字腾霄,行二,年二十五,正月二十四日生。……河南乡试第十五名,会试第九十四名。”据此郭异生正统元年(1436)。
    ① 事祥商辂《重修徐州百步洪记》(《商文毅公集》卷6)、《万姓统谱》卷119、《(乾隆)江南通志》卷150、《(乾隆)颍州府志》卷8。
    ② 《天顺四年进士登科绿》沈晖,贯直(?)常州府宜具县民籍,县学生。治害经,字时旸,行二,年二十二,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父彝,……应天府乡试第七十九名,会试第八十二名。
    ③ 事见送杨守隙《送少参沈时旸序》(《杨文懿公文集》卷28)、杨守阯《赠致仕少司空沈公诗序》(《碧川文选》卷4)、《南京工部侍郎沈晖傅》(《国朝献徵绿》卷53)、《毗陵人品记》卷7。
    ④ 《明宪宗实绿》卷182:“成化十四年九月壬戌”条:“陞……户部郎中林迪、南京礼部郎中沈晖俱右参议。……迪湖广,晖陕西。”
    ⑤ 《明宪宗寅绿》卷256“成化二十年九月甲午”条:“复除陕西布政司参议沈晖于福建。”
    ⑥ 《天顺四年造士登科绿》:“丘霉,贯遼东定遼右卫军籍,江西都陽县人,国子生。治《诗经》。字时雍,
    ① 《明史》卷184本傅。
    ② 《明孝宗实录》卷10。
    ③ 《东白张先生文集》卷8《庆程太夫人毒七十又一序》,《存目补编》第75册,页75-76。
    ④ 《篁墩集》卷54《与张赞善廷祥书》。
    ⑤ 《明孝宗寅绿》卷28。
    ⑥ 《明孝宗寅绿》卷42。
    ⑦ 《篁墩集》卷87《秋日杂兴二十首》之二十。
    ① 李东旸《明故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张公墓誌铭》,《惶麓堂集》卷89《文後稿》卷29。
    ② 《篁墩集》卷55《与南京张学士廷祥书》。
    ③ 《篁墩集》卷55《复廷祥学士书》。
    ④ 张元楷《东白张先生行状》,《束白张先生文集》卷24。
    ① 事见刘龙《刘文靖公行状》(《紫岩文集》卷41)、贾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肺兼太子太邮吏部尚书华蓋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靖割公健墓誌铭》(《国朝献徵绿》卷14)、张师绎《太师刘文靖公小傅》(《月鹿堂文集》卷4)、《殿阁词林记》卷2、《明史》卷181。
    ② 《新安文献志》卷99。
    ③ 《明史》卷181。
    ④ 《篁墩集》卷75《喜雨与汪伯谐刘希贤吴原博同寅聊句》。
    ① 《明宪宗实绿》卷253“成化二十年六月乙亥条”:“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周洪等奏:山西平旸府等州县,自冬徂春,雨雪不降,风沙漫野,播種良难,罩民阻飢,餓莩流移者甚多……”;卷254“成化二十年七月辛卯条”:“巡抚保定等府右副都御史侣鐘奏,直(?)保定府、真定、河间、广平、顺德、大名六府,去冬无雪,今年春夏不雨,秋成未卜……”;卷255“成化二十年八月辛巳条”:“韶湖广运粮十万石赴陕西以借兵荒,先是巡抚狭西右副都御史郑时奏陕西各边仓粮多不给一年,罩民饥窘,公私匮乏,……況今春夏不雨……”;卷256“成化二十年九月戊子条”:“太子太傅吏部尚害兼华蓋殿大学士万安等以山西、陕西荒甚上救荒策十事:一、山、陕不雨,人力既燕所施,若至冬无雪,来年益燕所望,乞遣大臣二人分诣二虎,祭告西嶽西镇西海并中镇大河之神,庶或神有所感,雨露畴降。”
    ② 《明宪宗寅绿》卷260“成化二十一年正月己丑条”。
    ① 事见王《送主考汪君诗序》(《思轩文集》卷8)、李东旸《明故嘉让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汪公墓誌铭》(《怀麓堂集》卷84文後稿24)、《国朝献徵绿》卷35、《国朝列卿纪》卷15、《殿阴词林记》卷5、《(嘉靖)仁和县志》卷5、《雨浙名贤绿》卷39。
    ② 《篁墩集》卷28《梁園赏花诗引》。
    ③ 《篁墩集》卷75《喜雨与汪伯谐刘希贤吴原博同寅聊句》。
    ④ 《篁墩集》卷79《成化丙午秋七月受命主考南畿秋试辞朝日赠同事汪庶子伯谐二首》。
    ⑤ 《怀麓堂集》卷84文後稿24《明故嘉让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汪公墓誌铭》。
    ① 《天顺四年进士登科绿》:“李温,贯顺天府通州漷县,罩籍,国子生。治《书经》。字景和,行三,年二十七,十月二十二日生。……顺天府乡村试第一百九十三名,会试第九十三名。”据此李温生於宣德九年十月二十二日(1434)。
    ② 《篁墩集》卷60《几寒三友图赋》。
    ③ 《明孝宗实录》卷19。
    ④ 《篁墩集》卷90《题金太仆本清竹》。
    ⑤ 《明孝宗实录》卷80、88。
    ① 《天顺四年造士登科绿》:“郑纪,贯福建具化府仙遊县,军籍,国子生。治《害经》。字廷钢,行四,年二十八,闰八月二十六日生。据此郑纪生於宣德八年(1433);《明武宗实绿》卷正德三年癸卯条:“致仕南户部尚书郑纪卒。纪字廷钢,福建仙遊人。”据此郑纪卒於正德三年(1508)。《明人傅记资料索引》列郑纪生於1438年,蓋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页787)。
    ② 事间《束園文集》附绿《名公叙述》、林俊《寿东園郑公七十序》(《见素集》卷2)、姚镆《祭尚书郑公文》(《柬泉文集》卷7)、《莆陽文献列傅》卷65、《国朝献徵录》卷31、《国朝列卿纪》卷34、《明分省人物考》卷74、《闽书》卷114、《(乾隆)仙进县志》卷33。
    ③ 《东園文集》卷10《筒隙石斋》:“成化乙酉(元年、1465)方得告归侍。”
    ④ 《明宪宗实录》卷288。
    ⑤ 《篁墩集》卷76《送郑太史廷纲赴浙江提学宪副》。
    ⑥ 《篁墩集》卷83《提学宪副东園郑君廷纲置酒富春驿亭叙旧得聊句三首》。
    ① 《明宪宗寅绿》卷45、94。
    ② 《篁墩集》卷93《赠侍郎郑公》。
    ③ 《明孝宗实录》卷119:“弘治九年十一月甲辰”条:“升南京太常寺卿郸纪为南京户部右侍郎。”
    ④ 《明孝宗实录》)卷62“弘治五年四月丁未”条:“南京通政使司左通政郑纪言三事:一、古者天子九鼎,献数因之,我朝太廟所行,似近简略。今擬初献乞皇上自行,遍指皇祖考前,连退三爵,,则读祝复位。亚献,皇太子畏成或王貌未之国者代之,否则贵戚大臣亦可。终献,则贵戚大臣或内阁儒臣亦可。每献数皆如初礼,庶可以仿佛古人之九献矣。一、孔子之祀尤宜崇重……。一、圣贤之教所以明人偷,而人偷莫先于父子,颜渊、曾参、子思实颜路、曾哲、孔鲤之子,子坐殿上,父列雨庶,恐事死如生之道不如是也,……庶公私恩礼雨尽而燕嫌矣。”按:郑纪《修明祀典疏》见《东園文集》卷三,原疏分列七条,所言非僅此三事。
    ① 《明孝宗寅绿》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丁巳条”:“吏部覆奏户科给事中蔚春所隙欲通查大臣之被劾及推蔫者,前後有被劾十一次者都御史洪鐘、太常寺卿李温,十次者侍郎郑纪,九次者通政江清、徐说,八次者尚书王宗彝、都御史史琳,七次者都御史彭礼、太常寺卿崔志端,六次者侍郎张逵,四次者尚害侣鐘。有论薦至十一次者侍郎许进,十次者尚害周缝,四次者都御史马中锡。进退惟命。上曰:徐说已致仕矣,其馀姑置之。”
    ② 《明孝宗实绿》卷45“弘治三年十一月辛丑条”。
    ① 《明孝宗实绿》卷80“弘治六年九月壬辰朔”:“(甲辰)升陕西布政司右参政王哲为浙江右布政使。
    ② 《(弘治)徽州府志》卷4。
    ③ (《篁墩集》卷70《赠新太守王公(公名哲,起侍御,守廣平、凤旸二郡,今易地新安)》。
    ④ 《篁墩集》卷53《舆太守河汾王公文明论世忠廟产书》。
    ①。《篁墩集》卷72《成化十九年二月一日浦口与王文明太守褚公别》。
    ② 事见程敏政《中奉大夫江西等处承宣怖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秦公神道碑铭》(《篁墩集》卷48)、倪岳《中奉大夫江西等处承宣怖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秦公墓誌铭》(《青溪漫稿》卷23)、钱福《中奉大夫江西等虏承宣怖政使司右布政使秦公傅》(《钱太史鹤滩稿》卷3)、邵实《五峯遗稿序》(《容春堂集》续集卷12),以上又见《五峯遗稿》卷二十四,此卷另收有柯潛、王俱、彭华等多篇相阴资料。
    ③ 《篁墩集》卷48《中奉大夫江西等处承宣怖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秦公神道碑铭》。按:刘廷乾《明代江苏作家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版,页326)亦引程敏政此铭,言秦夔任职南京武库时“深得侍郎韩雍器重”,寅为程信,偶有未检。
    ④ 《篁墩集》卷47《贞靖先生秦君墓誌铭》。
    ⑤ 《明意宗实录》卷43“成化三年六月辛酉条”。
    ① 《五峯遗稿》卷9《送大司马程公南徵次汤胤勣韻》三十首。
    ② 《五峯遗稿》卷10《题程司属晴洲草堂》。
    ③ 《五峯遗稿》卷10《挽大司马晴洲程公》、卷22《祭大司马程公文》。
    ④ 《五峯遗稿》卷23《送武昌太守秦君》。
    ⑤ 《篁墩集》卷63《武昌太守行送秦廷韶考最南遁》。
    ⑥ 《明宪宗寅录》卷193。
    ⑦ 《五峯遗稿》卷24《春郊别意圆诗序》。
    ① 《五峯遗稿》卷10《庚子崴奉陪学士程先生遊惠山小憩聽松菴》。
    ② 《篁墩集》卷60《哀龍峯詞》。
    ③ 《篁墩集》卷54《简锡山致政秦方伯廷韶》。
    ④ 《篁墩集》卷83《乘風夜遇無錫寄致政秦廷韶方伯及詩社諸君子》。
    ⑤ 《五峯遗稿》卷12《己酉崴和程學士先生姑苏道中見寄之作》。
    ⑥ 《篁墩集》卷88《上已日秦廷韶方伯與施彦清盛舜臣迓饯至惠山》。
    ② 《五峯遗稿》卷12《送學士程篁墩再起之京》。
    ③ 《篁墩集》卷47《貞靖先生秦君墓誌铭》。
    ④ 《篁墩集》卷48《中奉大夫江西等處承宣怖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秦公神道碑铭》。
    ⑤ 事見張旭《致仕令君汪公傅》(《梅岩小稿》卷27)、程敏政《兗山汪氏重建祠堂记》(《篁墩集》卷16)、《送醴陵县令汪世行序》(《篁墩集》卷21)、《(弘治)徽州府志》卷6。
    ① 《篁墩集》卷38《书兗山汪氏族谱後》。
    ② 《梅岩小稿》卷27《致仕令君汪公傅》。
    ③ 《篁墩集》卷21《送醴陵县令汪世行序》。
    ④ 《篁墩集》卷38《书兖山汪氏族谱後》。
    ⑤ 《篁墩集》卷85《兖山图寿汪令君》。
    ⑥《篁墩集》卷54《与致政汪世行县尹书》。
    ⑦ 《梅岩小稿》卷23《程本和字说》。
    ① 《篁墩集》52《男壎异姻告先祠文》。
    ② 事见蔡羽《景范先生傅》(《林屋集》卷18)、《国朝献徵绿》卷22、《明分省人物考》卷20、《西園圈见绿》卷18、《花富阁丛谈》卷4。
    ③ 《明孝宗寅绿》卷54:“弘治四年八月辛未”条。
    ④ 事见《雨浙名贤绿》卷49《太仆寺少卿姜廷宪立纲》、《国朝献徵绿》卷22《内阁书办太仆寺少卿姜立纲》、《(万曆)温州府志》卷12。
    ① 事见榻一清《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害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正李公东陽墓誌铭》(《国朝献徵录》卷14)、《明分省人物考》卷81、《名山藏》卷50、《熙朝名臣实录》卷11、《国朝列卿纪》卷12、《殿阁词林记》卷2、《楚纪》卷10、《皇明辅世编》卷2、《皇明词林人物考》卷3、《今献備遗》卷41、《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8、《吾学编》名臣记卷30、《楚宝》卷3、《明史》卷181、朱景英《李文正公年谱》、法式善《李文正公年谱》、钱振民《李东陽年谱》。
    ② 《篁墩集》卷62《出塞行》。
    ③ 《篁墩集》卷28《梁園赏花诗引》。
    ④ 《篁墩集》卷62《与李宾之进海霎寺後園》。
    ① 《明宪宗实录》卷136。
    ② 《明孝宗实录》卷101。
    ③ 《篁墩集》卷62《送李宾之编修展墓还茶陵》。
    ④ 《怀麓堂集》卷11诗稿11《晴洲钓者为兵部尚书程公作》。
    ⑤ 《明意宗实录》卷107“成化八年八月癸巳条”。
    ⑥ 《篁墩集》卷63《正月十二日庆成宴後有怀宾之用鸣治红字韻》。
    ⑦ 《懔麓堂集》卷12诗稿12《庆成宴有述》。
    ⑧ 《篁墩集》卷63《次韻李宾之侍讲庆成宴上作》。
    ① 《怀麓堂集》卷13诗稿13《送程克勤论德归省尚书》。
    ② 《明宪宗实录》卷183。
    ③ 《怀麓堂集》卷21文稿1《篁墩赋》。
    ④ 《怀麓堂集》卷43文稿23《程襄毅公哀辞》。
    ⑤ 《明宪宗实录》卷215。
    ⑥ 《怀麓堂集》卷25文稿5《贺渝德程先生畏子荫武序》。
    ⑦ 《篁墩集》卷73《成化癸卯冬至谒陵与李宾之学士聊句二十首》。
    ⑧ 《篁墩集》卷80《下山憩昌平旧馆有怀李学士宾之》。
    ① 《篁墩集》卷75《次韻贺李学士宾之诞子》。
    ② 《怀麓堂集》卷34文稿14《再答镜川先生书》。
    ③ 《篁墩集》卷54《复李宾之学士》。
    ④ 《汪仁峯先生文集》卷2《上李学士》。
    ⑤ 《(弘治)徽州府志》卷6。
    ⑥ 《篁墩集》卷10《奏乞终制》。
    ⑦ 《篁墩集》卷39《害李雲陽先生进思堂纪後》云:“右《进思堂记》一通,元江淛儒学副提举一初李君撰。……弘治初被放南还,始得所谓《霎陽集》观之。盖君族孙今学士宾之所辑入梓,己号精详,而此记阙焉。藕意是篇在集中富不可少者。今几入朝,首以相语,宾之请畀而附刻之,因绿一遇如右。”
    ① 《篁墩集》卷89《寿肃州刘参将景昌七十(景昌子为羽林指挥使、李学士宾之其甥)》。
    ② 《怀麓堂集》卷29文稿9《寿舅氏参将刘公七十诗序》。
    ③ 《篁墩集》卷90《廿八日受命舆宾之同教庶吉士于翰林》。
    ④ 《怀麓堂集》卷18诗稿18《篁墩先生奉命同教吉士有诗见贻次韻奉答》。
    ⑤ 《怀麓堂集》卷18诗稿18《中元送篁墩先生谒陵》。
    ⑥ 《篁墩集》卷90《谒陵承西涯翰畏有诗相饯次韻五篇》。
    ⑦ 《篁墩集》卷55《筒宾之学士》。
    ① 《怀麓堂集》卷82文後稿20《亡弟东溟圹志铭》。
    ② 《怀麓堂集》卷50文稿30《兄兆同埋铭》。
    ③ 《怀麓堂集》卷55诗後稿5《题篁墩行乐卷二首》。
    ④ 关於《怀麓堂集》编排有畴间系年参钱振民《李柬陽年谱》,又赏芍药事见“弘治八年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136。
    ⑤ 《篁墩集》卷35《西堂雅集诗序》。
    ⑥ 《怀麓堂集》卷64文後稿4《篁墩文集序》。
    ① 事见黄绾《谢文肃公行状》(《石能集》卷23,《明文海》卷450)、李东陽《故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事致仕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谢公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81文後稿21、《国朝献徵绿》卷73、《皇明名臣墓铭》巽集)、王廷相《方石先生墓志铭》(《王氏家藏集》卷31)、《皇明名臣言行绿》後集卷7、《皇明献实》卷36、《名山藏》卷69、《皇明书》卷23、《雨浙名贤绿》卷33、《里朝名世考》卷3、《明史》卷163。
    ② 《明孝宗实录》卷3“天顺八年三月己卯条”。
    ③ 《桃溪净稿》卷8《题程尚书晴洲钓者卷》。谢辉舆茶陵派研究,误351。
    ④ 《桃溪净稿》卷9《卧病不预斋宿呈诸同年》。
    ⑤ 《篁墩集》卷64《次谢噙治侍讲韻》。
    ① 《桃溪净稿》卷10《次韻太守叔父赏菊见贻之作》。
    ② 《篁墩集》卷66《舍缌巷和谢鸣治侍讲乃叔宝度太守君寄来韻》。
    ③ 《桃溪净稿》卷13《程司焉挽词》。
    ④ 《景泰五年进士登科绿》:“谢省,贯浙江台州府黄岩县,民籍。县学生。治《诗经》。字世修,行一,年二十八,十二月十二日生。”又张师绎《月鹿堂文集》卷5《谢太守傅》:“谢省,字世修,……明年甲戌(1454)登孙贤榜进士,……连乞休,又不许。既三年考续,精益力,於是君年五十四也,决意勇退归矣。……学士大夫不呼其名,尊为愚得先生,晚更号逸老,年七十四卒。”
    ⑤ 《桃溪净稿》卷31《谒狄梁公祠次程少詹克勤韻》。
    ⑥ 《明孝宗实录》卷20。
    ⑦ 《明孝宗实录》卷23。
    ① 《篁墩集》卷81《褐狄梁公廓》。
    ② 《篁墩集》卷54《与谢鸣治祭酒书》。
    ③ 《明孝宗实录》卷51。
    ④ 《明孝宗实录》卷47、102。
    ⑤ 事见罗大纮《彭状元文集序》(《紫原文集》卷3)、李东陽《东泷遗稿序》(《怀麓堂集》卷62文後稿2)、傅瀚《故翰林侍讲彭先生行实》(《束泷遗稿》附绿)、彭华《翰林侍读彭公敷五墓誌铭》(《彭文思公文集》卷5、《束泷遗稿》附绿、《国朝献徵绿》卷20)、谢一夔《彭敷五墓表》(《柬泷遗稿》附绿)《馆阁漫绿》卷6、《(万唇)吉安府志》卷19。
    ① 事见王鏊《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瀚行状》(《震泽集》卷25、《国朝献徵绿》卷33)、李束陽《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害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墓誌铭》(《怀麓堂集》卷85文後稿卷25)、《殿阁祠林记》卷5、 《礼部志稿》卷53、《明分省人物考》卷62、《皇明书》卷23、《明史》卷184。
    ① 柯潜《愚乐庵诗序》:“愚乐庵,在新喻县北溪山佳绝之处,处士傅君邦本所营以自燕休者也。余闻庵之制轮广仅寻丈,门径迂回,杳不闻叩閧之声。然不甚修除,草深没膝,苔藓斑驳。满庭阶花数品、竹数十竿,枝叶交荫,常罥挂人衣。蔬畦药圃,津津有生意。处士日居庵中,裹方巾读古经史,有所得於心,仰而笑。家人问生事,辄斥使去旧所。与游者多得官,熻爚于时。累以书招处士,谢不起。困有粟、囊有钱,常以贷人。人之所有,无丝发觊幸意。裹中少年见其朴雅无欲,讥以愚,处士忻然安之,曰:‘我诚愚者,我将乐於愚以终身焉。’遂以‘愚乐’名庵,薦绅大夫多赋诗题其壁。其子翰林院庶起士瀚录为一卷,持以求馀序。”(《竹岩集》卷11)。
    ② 徐溥《愚乐庵为傅编修乃尊题》,《谦斋文录》卷1;张泰《愚乐庵为传曰川令翁赋》,《沧洲诗集》卷3.
    ③ 《(弘治)休宁志》卷36下《篁墩诗》。
    ④ 《(弘治)休宁志》卷32下《贺谕德程先生长子壎受廕序》。
    ① 《明宪宗实录》卷279。
    ② 《篁墩集》卷77《题傅曰川渝德蜻蜒便面》。
    ③ 《篁墩集》卷78《小饮于乔论德家舆曰川聊句》。
    ④ 《篁墩集》卷54《答林论德亨大书》。
    ⑤ 《明孝宗寅绿》卷77。
    ⑥ 《怀麓堂集》卷29文稿9《送傅工部曰会督税荆州序》。
    ⑦ 《篁墩集》卷55《与傅亚卿书》。
    ① 《明孝宗实录》卷183“弘治十三年二月癸亥条”。
    ② 《弇州四部稿》卷179。
    ③ 李东阳《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5文後稿卷25)。
    ④ 王鏊《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瀚行状》(《震泽集》卷25)。
    ⑤ 李东阳《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墓志铭》:“尤勤政务,每力疾视事,属纩前一日,犹削祠祭稿,心计手画,必求其当乃已,盖其性然也。”王鏊《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行状》:“公性缜密有矩度,事必思而後行。平生涉历闻见,随手籍记,人有遗忘者,公必历历指陈,其在上前,虽举步後先、高卑、轻重、疾徐,毫发皆可较勘。”
    ⑥ 傅瀚弘治四年八月进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壬子掌院事(五年),乞归省墓,……癸丑再教吉士(六年六月),擢礼部右侍郎(六年六月),时倪公(倪岳)为尚书,公寅恭奉职,并称为贤:丙辰,皇太子冠诸王婚及郊庙诸祀事,多所赞相,转左侍郎(九年四月);……己未,知礼部贡举,严为范防,中更变故,卒不失正(十二年三月),时东宫出阁讲学,朝廷方慎简官僚,公用廷荐,兼学士掌詹事府事(十二年六月),仍值日讲,适修《大明会典》,统副统栽官(十二年九月);庚申,拜尚书,掌部事”(李东阳《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墓志铭》)。程敏政弘治五年官复原职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六年至京,七年元月代傅瀚教授庶吉士,僚友唱和为众,八月升太常寺卿照旧办事,十年八月有大明会典 副总裁之命,十一年十二月皇太子出阁,徐溥荐程敏政为侍班官,又以詹事府缺官管事,请改敏政为詹事兼学士,十一年三月服阙升礼部右侍郎间詹事府詹事,时傅瀚为礼部左侍郎。《明史》卷73·职官二:“按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成化以後,率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掌之。……嗣是,出阁讲读,每点别员,本府坊局仅为翰林官迁转之阶。”据此,程敏政此次任命似为礼部尚书的前奏。至十二年三月科场案发,傅瀚取代了程敏政的詹事、《大明会典》副总栽诸职。
    ① 事见鲁铎《送少宗伯焦公奉使册封襄邸诗序》(《鲁文恪公文集》卷7)、《国朝献徵录》卷14、《国朝列卿记》卷12、《殿阁词林记》卷2、《名山藏》卷95、《震泽纪闻》卷下、《馆阁漫录》卷10、毛奇龄《焦芳传》(《西河集》卷83)、《明史》卷306。
    ② 《明宪宗实录》卷20。
    ③ 《篁墩集》卷62《孺人吕氏墓志铭》。
    ④ 《篁墩集》卷61《寿鞠》。
    ⑤ 《篁墩集》卷76《和焦孟阳侍讲经筵宴退韵》。
    ⑥ 《明宪宗实录》卷152“成化十二年四月庚子条”、卷262“成化二十一年二月戊辰”。
    ① 《篁墩集》卷54《复焦孟陽旧寅长》。
    ② 《孝宗寅绿》卷55“弘治四年九月丁酉条”。
    ③ 《篁墩集》卷55《与焦学士孟陽书》。
    ④ 《明宪宗实录》卷280“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壬申”条:“降翰林院侍讲学士焦芳为湖广桂陽州同知。先是,芳舆侍讲尹能为同官,往还甚密。会兵部郎中鄒襲坐罪,能嗾罩官奏保复职,芳颇与闻其事,寻为东厂官校缉知,以闻,逮诣锦衣街,鞠之。狱成,刑部摄罪赎杖还职。有旨:芳居官翰林,乃违法代人具奏草,持身不谨,难任京职,令吏部降二级调外任。”
    ⑤ 《篁墩集》卷55《舆南京守备蒋太监书》。
    ① 《东园文集》卷10《复张东白》。
    ② 《明孝宗实录》卷127“弘治十年七月丁未条”
    ③ 《篁墩集》卷52《至京转官告文》。
    ④ 事见吴宽《倪文毅公家传》(《家藏集》卷59、《国朝献徵录》卷24)、王鏊《故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毅倪公行状》(《震泽集》卷25)、李东阳《明故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毅倪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4)、《殿阁词林记》卷5、《皇明人物要考》卷4、《明分省人物考》卷12、《今献备遗》卷34、《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7、《两浙名贤录》卷18、《礼部志稿》卷53、《吾学编》名臣记卷16、《罪惟录》罪惟录列传卷之13上、《明史》卷183。
    ⑤ 《青溪漫稿》卷21《大明故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费公廷言神道碑》云:“忆成化己丑春,予为翰林编修时,与西涯及篁墩程学士同以《书经》考礼部会试。”
    ⑥ 《青溪漫稿》卷4《壬辰斋居和程克勤韵》。
    ① 《篁墩集》卷64《成化乙未廷试受卷纪事有作》。
    ② 《青溪漫稿》卷3《廷试孰事和程克勤诗韻》。
    ③ 《篁墩集》卷64《讲筵命下甚愧疏庸不足以从诸君子之後辄赋—诗录呈舜咨侍讲善正伯常二太史》。
    ④ 《明宪宗实录》卷154。
    ⑤ 《篁墩集》卷63《斋居喜雪聊句》。
    ⑥ 《篁墩集》卷63《焚香聊句》。
    ⑦ 《篁墩集》卷65《宴归忽思明早立春再一日元宵矣节物心为之憔然偶成柬倪舜咨侍读》。
    ① 《篁墩集》卷65《舜咨有诗见答再用韻复之》。
    ② 《青溪漫稿》卷5《留别院中诸同年先生》。
    ③ 《篁墩集》卷65《次韻倪舜咨侍读省观南归留别二首》。
    ④ 《家藏集》卷59《倪文毅公家傅》。
    ⑤ 《明宪宗实录》卷170、188。
    ⑥ 《青溪漫稿》卷5《己亥斋居日岳在南都有怀院中褚先生》。
    ⑦ 《篁墩集》卷68《二月一日辞親赴京出休事东门》。
    ① 《青溪漫稿》卷24《程襄毅公誄》。
    ② 《明宪宗实录》卷242。
    ③ 《篁墩集》卷74《舆倪舜咨董尚规李士敛聊句一首送太子少保保国朱公北徵》。
    ④ 《篁墩集》卷80《望狄梁公祠》。
    ⑤ 《青溪漫稿》卷6《甲辰出宿神乐》有“二十年来瞻盛礼,始从簪(?)候鸣(?)(初以学士陪祀)”句。
    ⑥ 《篁墩集》卷80《阅舜咨所萃诸公行卷》。
    ⑦ 《篁墩集》卷39《题谒陵倡和诗卷後》。
    ⑧ 《篁墩集》卷74《诗例奉送倪学士舜咨清明谒陵之行》。
    ① 《篁墩集》卷76《杨应宁舍人相邀避暑韩太仆園与倪舜咨学士聊句》。
    ② 《明意宗实录》卷235。
    ③ 《篁墩集》卷53《寄欧陽大尹子相书》。
    ④ 《明宪宗实录》卷272。
    ⑤ 《篁墩集》卷77《赠王真人次倪舜咨学士韻》。
    ⑥ 《青溪漫稿》卷7《弘治纪元戊申二月十三日侍从親耕藉田用程学士韻一首怀不能已复缀短韻一章》。
    ⑦ 《篁墩集》卷10《奏考正祀典》。
    ⑧ 《青溪漫稿》卷11《祀典一》。
    ⑨ 《篁墩集》卷90《甲寅元日斋居次韻倪舜咨宗伯》。
    ⑩ 《篁墩集》卷55《与南京守备蒋太监书》。
    ① 《明孝宗实录》卷77。
    ② 事见自撰《寿藏记》(《刘忠宣公遗集》卷1)、吴廷举《书忠宣公寿藏记後》(《刘忠宣公遗集》附录1)、林俊《忠宣公神道碑》(《见素集》卷19、《刘忠宣公遗集》附录1)、邵宝《东山公前传》(《容春堂前集》卷15)、孙宜《尚书刘公传》(《洞庭渔人集》卷12)、王世贞《刘大夏传》(《弇州山人续稿》卷89、《国朝献徵录》卷38)、刘世节《刘忠宣公年谱》(《刘忠宣公遗集》附录)、《明分省人物考》卷80、《国朝列卿记》卷48、《明史》卷182。
    ③ 《刘忠宣公年谱》“成化元年条”:“公为庶吉士,与安成张敷华同诣大学士李文达公贤,辞乞外补,李恳留之。公曰为学不力,孰与就习吏事,有惠及民也。既而命为谏官,公辞以亲在,遂授职方主事。”
    ④ 《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1《送程上舍归省》。
    ① 《篁墩集》卷55《復劉都憲時雍書》。
    ① 事见王鏊《愧斋先生傅》(《震泽集》卷24)、李柬陽《明故嘉议大夫南京太常寺卿陈公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78文後稿18)、倪岳《嘉议大夫南京太常寺卿愧斋隙先生神道碑》(《青溪漫稿》卷21、国朝献徵绿卷70)、《明史》卷184。
    ② 《篁墩集》卷55《筒隙师召太常子贡士举》。
    ③ 《青溪漫稿》卷21《嘉议大夫南京太常寺卿愧斋隙先生神道碑》。
    ① 事见谢铎《吴修撰汝贤归亲送行序》(《桃溪净稿》文稿卷1)、李东阳《聪雨亭记》《怀麓堂集》卷30文稿10)、储巏《祭翰林吴汝贤文》(《柴墟文集》卷10)、林俊《明奉直大夫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静观吴公墓碑》(《见素集》卷18、《国朝献徵录》卷23)、《殿阁词林记》卷4、《西园闻见录》卷29、《莆阳文献列传》58。
    ② 《篁墩集》卷64《题玉堂散直图送吴汝贤修撰省觐还闽》。
    ③ 《桃溪净稿》文稿卷1《吴修撰汝贤省亲送行序》。
    ④ 《明宪宗实录》卷287“成化二十三年二月戊子”条。
    ⑤ 《篁墩集》卷76《送吴学士汝贤莅事南京》。
    ⑥ 《篁墩集》卷54《答林论德亨大书》。
    ⑦ 事见叶盛《送罗明仲序》(《泾东小稿》卷3),李东阳《冰玉斋集》(《怀麓堂集》卷30),李东阳《明故 朝列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罗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7、《国朝献徵录》卷74)、罗钦顺《北上稿序》(《整庵存稿》卷8)、《明分省人物考》卷66、《国朝列卿纪》卷160、《明史》卷152。
    ② 《篁墩集》卷58《罗太史明仲像赞》。
    ③ 《篁墩集》卷65《次韵罗明仲洗马新春翻阅经史之作》。
    ④ 《明宪宗实录》卷165、175。
    ⑤ 李东阳《明故朝列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罗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7。
    ① 《篁墩集》卷66《尼山高一首寿阙里孔公伯处士(公伯罗洗马明仲妇翁也)》。
    ② 罗璟《送程谕德归省还休宁》、《(弘治)休宁志》卷38《附诗四》。
    ③ 《篁墩集》卷54《复罗明仲旧寅长》。
    ④ 《篁墩集》卷86《和答福建提学宪副罗明仲旧寅长》。
    ⑤ 《明孝宗实录》卷12、69。
    ⑥ 《篁墩集》卷55《与南京罗司成明仲书》。
    ⑦ 《明孝宗实录》卷68。
    ⑧ 《篁墩集》卷90《西垣对雨有怀罗明仲祭酒用旧韵奉简》。
    ① 《明宪宗实录》卷112。
    ② 事见叶盛《送陆鼎仪修撰序》(《泾东小稿》卷4)李东阳《明故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陆公行状》(《怀麓堂集》卷43文稿23)、《皇明词林人物考》卷9、《吴中人物志》卷7、方鹏《昆山人物志》卷3、张大复《昆山人物传》卷5、《(正德)姑苏志》卷52、《明史》卷286。
    ③ 《春雨堂稿》卷25《送程克勤谕德归省》,明弘治年刊本。
    ④ 《篁墩集》卷66《送陆处士还太仓(处士,太史鼎仪之父)》。
    ⑤ 《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戊申,皇太子出合进学,命……学士彭华、侍读学士江朝宗、左春坊左庶子刘健、左谕德程敏政、侍读周经、修撰陆釴、张升、张颐更番讲读.”
    ⑥ 《(弘治)休宁志》卷36《篁墩诗》。
    ① 《明宪宗实录》卷248。
    ② 《篁墩集》卷74《南郊陪祀与鼎仪同宿史道士房联句四首》。
    ③ 《篁墩集》卷51《祭昆山陆先生文(论德鼎仪之父)》。
    ④ 《篁墩集》卷83《近得陆少卿鼎仪之讣慨念不能己因联句哭之》。
    ⑤ 事见陆武《大明故翰林院修撰张亨甫先生墓志铭》(《沧洲诗集》附录),李东阳《同年祭张亨父文》(《怀麓堂集》卷42文稿22)、《沧州诗集序》(《怀麓堂集》卷25文稿5)、《明分省人物考》卷23、《昆山人物志》卷3、《吴中人物志》卷7、《列朝诗集》丙集卷2、《明史》卷286。
    ① 《沧洲诗集》卷五《晴洲诗赠程编修尊府尚书》。
    ② 《沧洲诗集》卷7《寄寿程克勤尊府兵书》。
    ③ 《沧州诗集》卷8《(?)(按:当为“篁墩”)诗为程克勤》。
    ④ 《沧洲诗集》卷6《立春日送驾出郊》
    ⑤ 《篁墩集》卷63《立春南郊送驾次韵亨父》。
    ⑥ 《篁墩集》卷63《迎驾次韵亨父》。
    ⑦ 《沧洲诗集》卷9《中秋谒陵行值泥淖》。
    ⑧ 《沧洲诗集》卷9《逢程克勤和其诗韵》。
    ① 《篁墩集》卷74《诗例奉送倪学士舜咨清明谒陵之行》:“往日滥陪轩盖後,冒寒冲暑最怜予(春坊惟冬至、上元陪祀)。”(参倪岳条)。
    ② 事见程敏政《送湖广按察会事汪君诗序》(《篁墩集》卷22)、《赠贵州按察使汪公序》(《篁墩集》卷31)、李东阳《汪氏家乘序》(《怀麓堂集》卷27)、《(弘治)徽州府志》卷7、《明分省人物考》卷36、《楚记》卷50。
    ② 《明宪宗实录》卷169。
    ③ 《篁墩集》卷22《送湖广按察僉事汪君诗序》。
    ⑤ 《篁墩集》卷54《复汪希颜宪副》。
    ⑥ 《(弘治)徽州府志》卷7。
    ⑦ 《明孝宗实录》卷62。
    ① (《篁墩集》卷55《复山东宪副汪希颜书》。
    ② 《明孝宗实录》卷76。
    ③ 《篁墩集》卷31《赠贵州按察使汪公序》。
    ④ 《篁墩集》卷89《汪希颜亲家拜贵州宪使有诗奉贺》。
    ⑤ 《天顺八年进士登科录》:“许章(1432-),贯浙江嘉兴府嘉兴县,灶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廷冕,行一,年三十三,八月十一日生。曾祖祥。祖卫。父润。母胡氏。慈侍下。弟瑜、璞、瑢。娶姚氏。浙江乡试第十六名,会试第五十名。”
    ⑥ 事见罗炌《(崇祯)嘉兴县志》卷14、赵惟崳《(光绪)嘉兴县志》卷24。
    ⑦ 事见《(隆庆)长洲县志》卷6。
    ① 李柬陽《南山草亭记》(《怀麓堂集》卷31文稿11)、《送都御史陈公之南京诗序》《怀麓堂集》卷63文後稿2)、刘健《南京刑部尚书陈公道神道碑》(《国朝献徵绿》卷48)、《明分省人物考》卷110。
    ①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金鼒,贯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武功中卫军匠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公器,行三,年三十八,十二月DD日生。”据此则金鼒生於宣德四年(1429)。王《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金君墓志铭》:“君还任未朞,以成化甲午二月丁巳(1484)感风疾卒,享年五十有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页636),则其生於永乐二十二年(1424)。未详孰是。
    ② 事见程敏政《送南京工部主事金公器序》(《篁墩集》)卷21)、王《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金君墓志铭》(《思轩文集》卷20)。
    ③ 《篁墩集》卷21《送南京工部主事金公器序》。
    ④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章镒,贯浙江鄞县人,顺天府大兴县富户籍,国子生,治《易经》。字元益,行五,年二十六,九月初八日生。”据此,镒生於正统六年九月初八(1441)。
    ⑤ 《篁墩集》卷53《简李学士世贤》云:“寺中检弊箧,得曩岁游梁园佳句。记当时曾各奉分四韵,至今零落不成卷。汝弼、懋衡、元益遂己作土中人,而仆亦将归老林下矣。”程敏政被劾离京归乡在弘治二年正月,则章镒卒在此前。
    ⑥ 事见杨守陈《贺章生元益中乡举序》(《杨文懿公文集》卷9)、程敏政《赠兵科都给事中章君序》(《篁墩集》卷21)、杨守阯《晚香诗卷序》(《碧川文选》卷2)、《掖垣人鑑》卷10、《甬上耆旧诗》卷13、《明史稿》卷234、《两浙名贤录》卷24。
    ① 《明宪宗实录》卷47、167。
    ② 《明患宗实录》卷146。
    ③ 《篁墩集》卷21《赠兵科都给事中章君序》。
    ④ 《篁墩集》卷77《菊壮图为致仕章元益给事赋》。
    ⑤ 徐象梅《雨浙名贤绿》卷24“讜直”。
    ⑥ 万斯同《明史稿》卷234列傅85。
    ①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杨理,贯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民籍,国子生,治《剳记》。字贯之,行五,年三十五,十月二十四日生。……应天府乡试第四十七名,会试第二百九十九名。”据此杨理生於宣德七年十月二十四日(1432)。《明孝宗实录》卷四十七:“(甲午)工部右侍郎杨理卒。理字贯之,直隶山阳县人,成化二年进士。”据此杨理卒於弘治四年正月甲午(1491)。
    ② 事见邵宝《祭工侍杨公文》(《容春堂前集》卷20)、潘斓《工部右侍郎杨公理传》(《国朝献徵录》卷51)《明分省人物考》卷32,《掖垣人鉴》卷10,《(光绪)淮安府志》卷28.
    ③ 《明宪宗实录》卷102, 115。
    ④ 《篁墩集》卷22《寿封刑科给事中怡庵杨先生八十序》。
    ⑤ 李东阳《怀麓堂集》卷24文稿4。
    ⑥ 《明宪宗实录》卷39“成化三年二月丁巳条”,卷190“成化十五年五月丙辰条”。
    ① 《明宪宗实录》卷192“成化十五年秋七月癸亥条”:“大理寺左寺丞杨理以父丧去任。”
    ②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商良臣,贯浙江严州府淳安县,民籍,国子生,治《书经》。字懋衡,行二,年三十,七月初六日生。”据此商良臣生於正统二年七月六日(1437)。尹宜《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毅商公辖墓志铭》:“(辖)抵家十载始卒,丙午七月十八日也。……子男二。长良臣,第进士,仕至翰林侍讲,先公两月卒。”(《国朝献徵录》卷13)据此商商良臣卒於成化二十二年五月(1486)。
    ③ 事见姚夔《贺翰林商纶修荣任序》(《姚文敏公遗稿》卷6)、陆简《送商太史懋衡归省诗序》(《龙皋文稿》卷13)、叶盛《送商编修展墓序》(《泾东小稿》卷4)。
    ④ 《弘治休宁志》卷38《送程谕德归省还休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9册,页760。
    ⑤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陆渊之,贯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留守中卫军籍,国子生,治《诗经》。字克深,行四,年二十三,八月二十九日生。……顺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名,会试第二名.”据此陆渊之生於正统 九年八月二十九日(1444)。
    ① 事见陆简《送礼部员外郎陆克深知叙州府序》(《龙皋文稿》卷10),章懋《祭陆政克深文》(《枫山集》卷3)、谢谠《陆克深传》(《谢海门集》卷15),《两浙名贤录》卷33,《万历绍兴府志》卷41,《(康熙)上虞县志》卷8。
    ② 《(康熙)上虞县志》卷8。
    ③ 《篁墩集》卷65《送陆克深员外知叙州府》。
    ④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4:“杨琛,字叔环,景奏五年进士,历官礼部郎中,引疾归。琛性孝友,父殁,尝卢墓三年,治家敦和睦,五世同居无间言。”
    ⑤ 《国朝献徵录》卷53《南京工部侍郎沈晖传》:“南京工部侍郎沈晖,字时阳,直隶宜兴人。天顺庚辰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成化戊戌改南京礼部,寻升陕西布政司参议。以忧去,服阕复除福建,未几进本司参政。弘治庚戌升广西右布政使,……正德十三年卒。”
    ⑥ 《龙皋文稿》卷10《送礼部员外郎陆克深知叔州府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页300。
    ⑦ 《明宪宗实录》卷47。
    ① 《明宪宗实录》卷275、177、286。
    ②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绿》:“遇磷,贯浙江嘉具府平湖县,军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大璞,行八,年三十六,六月二十九日生。曾祖焕。祖迪。父韧。母颇氏。永感下。兄椿、萱、庭、俊、瑛。娶俞氏。浙江乡试第四十四名,会试第二百三十三名。”据此国璘生於宣德六年六月二十九(1431),颇清《明故江西按察司副使致仕遇公墓表》所记生年与此同,所记卒年为“正德己巳秋八月二十有六日(1509)”(《柬江家藏集》卷29)。
    ③ 事见事见颇清《明故江西按察司副使致仕过公墓表》(《柬江家藏集》卷29)、《本朝分省人物考》卷44、《(正德)松江府志》卷31。
    ④ 《柬江家藏集》卷29《明故江西按察司副使致仕过公墓表》。
    ① 《篁墩集》卷56《刑部过郎中大璞像赞》。
    ② 《篁墩集》卷51《奉志奠章告几筵文》。
    ③ 《篁墩集》卷74《送过副使太璞进表礼成还江西》。
    ④ 《明宪宗实录》卷244。
    ⑤ 事见潘辰《医间先生墓志铭》(《医閭先生集》附录)、湛若水《明故医閭先生户科给事中贺公墓表》(《泉画大全集》卷6),蔡天祜《钓台祠碑记》(《(嘉靖)辽东志》卷2)、《国朝献微录》卷94,《明分省人物考》卷98,《熙朝名臣责录》卷21,《名山藏》卷84,《今献备遗》卷26,《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12、《两浙名贤录》卷4,《吾学编》名臣记卷19,《名儒学案》卷6,《明史》卷283。
    ⑥ 《篁墩集》卷84《送前泌阳令丁声远自番阳取道新安还辽东兼致意贺克恭给事同年》。
    ① 《明孝宗实录》卷15:“弘治元年六月乙卯条”:“养病户科给事中贺钦以升陕西布政司右参议上疏辞,许之。钦成化初因岁早,与同官胡智、董昱自劾求退,不允。未几,乞养病去,至是因擢用。以母丧辞,且陈四事:一曰资真儒以讲圣学,言经筵劝讲,当广求真儒以充其任,必能积诚感君,涵养圣质;二曰荐贤才以辅治道,乞申谕内外大小羣臣,各举所知,不拘山林下位,但有格君之德、经世之才如陈献章者,以礼敦聘萃于京师,依程子养贤之法,置延英院以处之,俾之讨订典礼、参议大政,则天下贤才引类而进矣;三曰遵祖训以处内官,言内府诸衙门之设,《皇明祖训》纪其职掌,不过礼义、关防诸事而己,在内不许干预朝政,在外亦无镇守监枪等名自,乞悉遵祖训,永固邦本;四曰兴礼乐以化天下,言今僧道寺观远近相望,妖经邪卫,惑世诬民,他如乘丧嫁娶,明用鼓乐,家庙之祭不设木主,崇尚巫覡,禱把淫祠,妖声艳辞,坏人心术,倡优贱人,被服珍绣,士鲜廉耻,民习僭侈,乞於祖宗之法所当申明者申明之,《家礼》之所当举行者举行之,则风俗日正、治化可兴矣.奏入,上谓所言浮泛难行,下所司知之。”
    ② 《立齋遗文》卷4《与刘汝德书》。
    ③ 《医閭集》卷9《古澄丁声远来访赋一律见遗因和答二首》。
    ① 事见杨守陈《送罗太史序》(《杨文懿公集》卷14)、邹智《序罗一举先生事状》(《立斋遗文》卷3,《国朝献徵录》卷21)、贺钦《一举罗先生墓志铭》(《医间集》卷4,《国朝献徵录》卷23)、何乔新《一举集序》(《椒丘文集》卷9),张岳《一举罗先生书院记》(《小山类稿》卷14),邵宝《一举书院记》、《重订一举先生集序》《容春堂集》前集卷12, 14),《明史》卷179,《明儒学案》卷45。
    ② 《篁墩集》卷37《书仪礼逸经後》。
    ③ 《三礼考注》卷首,明成化九年谢士元刻本。
    ④ 事见梁储《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保石城李公墓志铭》(《郁洲遗稿》卷7,《吴都文粹续集》卷44)、王同祖《李公墓志铭》(《五龙山人集》卷8)、《国朝列卿纪》卷2,《明分省人物考》卷21、《国朝征献录》卷33,《殿阁词林记》卷5,《礼部志稿》卷53,《明常熟先贤事略》卷40
    ① 《篁墩集》卷62《四月五日微雨免朝与李太史世贤步出皇城门喜而有作》。
    ② 《篁墩集》卷62《成化五年冬至日再舆世贤太史陪祀西陵次廉伯惠诗韻》。
    ③ 《篁墩集》卷28《梁圆赏花诗引》。
    ④ 《篁墩集》卷63《癸巳日畏至与世贤太史陪祀山陵往反得律诗十首》。
    ⑤ 《(弘治)休宁志》卷38《寿致政大司焉休事程公》。
    ⑥ 《篁墩集》卷66《春坊斋夜追憶旧畴在翰林东署与诸君子喜雪焚香聯句之作奉简亨甫鼎儀世賢三太史》。
    ⑦ 《明憲宗實录》卷165。
    ⑧ 《明憲宗實录》卷47、177。
    ⑨ 《明宪宗实录》卷285。
    ① 《明孝宗实录》卷7、53、125。
    ② 《篁墩集》卷28《庆封翰林侍读学士成斋李先生暨其配宜人徐氏序》。
    ③ 《篁墩集》卷53《简李学士世贤》。
    ④ 《篁墩集》卷28《瓜祝倡和诗序》:“西涯李学士宾之家有蔬圃种丝瓜,岁结实甚盛,偶分以锁友人之未有子者,取绵之义而祝以诗。……而石城之卷,自西涯倡之,和者数十,其事在成化己亥、庚子之间,时予方抱忧居新安山中,不与闻也。癸卯之夏,予还京师,石城以序见属。未几,其两男者失其一,予每抚卷为戚然。久之,石城复得男,亦终未有以应者。又踰年,予获归田,屏居暇日,乃尽读诸君子之诗。”据《篁墩集》卷76《慰李世贤学士丧子 一》云:“双凤联胎本夙缘,小郎头角更堪怜。那知一片青云器,只向人间住七年。”则李杰子殇时七岁。李杰升侍读学士在成化二十三年,若其子卒於此年,上推七年为成化十七年辛丑,则倡和事不在十五、十六年之间。十七年敏政有赴阙谢恩之行,或题中“学士”二字系後来所写,或倡和事在十七、十八年之间。未详孰是。
    ⑤ 《篁墩集》卷54《与李世贤祭酒书》。
    ① 《篁墩集》卷54《寄李祭酒世贤书》。
    ② 事见程敏政《故嘉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右侍郎陆公行状》(《篁墩集》卷41)、李东阳《明故嘉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右侍郎陆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2文後稿卷22、《国朝献徵录》卷18)、张升《赠礼部右侍郎晋陵陆公挽诗序》(《张文僖公文集》卷3)、《明分省人物考》卷27、《殿阁词林记》卷6、《国朝列卿记》卷15、《两浙名贤录》卷 38。
    ③ 《明宪宗实录》卷27“成化二年三月乙卯条”
    ④ 按:程敏政《陆公行状》:“公卒以弘治乙卯正月八日,年止五十有四”,李东阳《陆公墓志铭》:“弘治乙卯三月八日詹事陆公卒”(《四库全书》本),《龙皋文稿》卷首《治斋陆公墓志铭》:“弘治乙卯正月八日詹事陆公卒”;当晓“正月”为是。
    ⑤ 李东阳《陆公墓志铭》:“(简)连擢礼部高第,廷试第三,授翰林编修,《英庙实录》未成,引疾归,其父郎中公得谢南曹,公乃北上。”程敏政《陆公行状》“授翰林院编修,与修《英宗皇帝实录》,年才二十有五,是岁,刑部公(陆渊)卒於京邸,……移疾乞恩护其丧归葬.居家三年,……郎中公得谢养母,促公北上。”《龙皋文集》卷15《奉政大夫南京户部郎中陆公事状》:“戊子岁(成化四年)六年考满赴宪台,当道有以公不屈膝为言者,……遂幡然驮疾乞休,士论高之。”据此,陆简“引疾归”在成化二年,“北上”在成化四年。
    ① 《龙皋文稿》卷6《题真愚斋赏燈诗卷後》。
    ② 《篁墩集》卷28《梁園赏花诗引》。
    ③ 《篁墩集》卷63《沙河道中用廉伯赠行韻》。
    ④ 《篁墩集》卷64《丙申郊祀斋居次隆廉伯太史韻》。
    ⑤ 《龙皋文稿》卷5《晴洲五乐赋》。
    ⑥ 《篁墩集》卷68《常州饮廉伯家》。
    ⑦ 《篁墩集》卷13《蔓菴记》。
    ① 《龙皋文稿》卷19《祭程司焉文》。
    ② 《(弘治)休宁志》卷29下《明故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赠太子少保谥襄毅程公行状》。
    ③ 《篁墩集》卷53《与隆论德廉伯书》。
    ④ 《篁墩集》卷19《先龙碑阴记》云:“先公赐葬,以成化庚子七月念四日。”
    ⑤ 《龙皋文稿》卷6《题篁墩卷後》。
    ⑥ 《蘸皋文稿》卷7《程太夫人林氏寿徵图记》。
    ⑦ 《篁墩集》82《题陆廉伯庶子所藏墨梅》。
    ⑧ 《篁墩集》卷89《五月一日复经筵日讲简廉伯宾之二学士》。
    ① 《明孝宗寅绿》卷54、91。
    ② 《篁墩集》卷90《八日宴奉天殿与亨大祭酒廉伯学士聊席》。
    ③ 《篁墩集》卷53《简学士隆同年廉伯一》。
    ④ 《能皋文稿》卷14《与程克勤学士书》。
    ⑤ 《篁墩集》卷53《筒学士隆同年廉伯二》。
    ② 《篁墩集》卷93《同年小集得云字》。
    ③ 《篁墩集》卷53《简学士陆同年廉伯三》。
    ④ 事见程敏政《东海遗爱录序》(《篁墩集》卷34)、李东陽《送张君汝弼知南安诗序》(《怀麓堂集》卷23文稿3、)、桑悦《南安郡去思碑》、谢铎《南安知府华亭张君墓志铭》(《桃溪浮稿文稿》卷12),以上亦见《张柬海诗文集》文集卷五;王鏊《中议大夫江西知南安府张公墓表》(《震泽集》卷26)、李濂《书碾东海集後》(《嵩渚文集》卷72)、《明分省人物考》卷25、《名山藏》卷86、《霎间志略》卷8、《尧山堂外纪》卷86、《皇明词林人物考》卷3、《圣朝名世考》卷10、《国琛集》下、《(正德)松江府志》卷29、《(嘉靖)南安府志》卷28、《明史》卷286。
    ① 《张东海诗文集》诗集卷4《碧桃翠竹图为程克勤赋》。
    ② 谢铎《南安知府华亭张君墓志铭》,《桃溪浮稿文稿》卷12。
    ③ 《张东海诗文集》文集卷3。
    ④ 参隙正宏《沈周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页142。
    ⑤ (《篁墩集》卷66《送张汝弼驾部知南安》。
    ⑥ 《篁墩集》卷34《东海遗爱绿序》。
    ⑦ 《(正德)松江府志》卷26。
    ⑧ 《篁墩集》卷65《眼汝弼驾部求椿庭诗寿其兄》。
    ⑨ 《张东海诗文集》文集卷1《寿椿庭居士六十诗序》。
    ⑩ 《篁墩集》卷56《张驾部汝弼小像赞》。
    ① 《龙皋文稿》卷6《题张汝弼所跋既醉卷後》。
    ② 《篁墩集》卷53《与南安张太守汝弼害》。
    ③ 《篁墩集》卷34《柬海遗爱绿序》。
    ④ 《篁墩集》卷39《害东海草书後》。
    ① 事见杨守趾《寿太宰林公七十序》(《碧川文选》卷2)、王鉴《送南京吏部尚书林先生序》(《震泽集》卷12)、章懋《林文安公小传》(《枫山先生文集》卷4、《国朝献徵录》卷42)、《明分省人物考》卷70、《名山藏》卷71、《熙朝名臣实录》卷17、《皇明人物要考》卷4、《国朝列卿纪》卷50、《今献备遗》卷27、《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7、《吾学编》卷41、《国琛集》下、《圣朝名世考》卷6、《明史》卷163。
    ② 《篁墩集》卷62《与亨大懋衡二太史天瑞元益贯之三给事同游神乐观是日廉伯有约不至》。
    ③ 《(弘治)休宁志》卷32下《送论德程君克勤归省诗序》。
    ④ 《篁墩集》卷74《上元日与林论德亨大商懋衡李世贤二侍讲饯同年陆叙州克深考绩西还联句十首》。
    ⑤ 《篁墩集》卷75《万福寺送文明与倪舜咨李实之二学士傅曰川吴原博谢于乔三论德林亨大修撰陈汝玉给事李士常侍御联句》。
    ⑥ 《篁墩集》卷54《与林谕德亨大书》。
    ⑦ 《篁墩集》卷54《答林谕德亨大书》。
    ① 《篁墩集》卷55《简祭酒林同年亨大》。
    ② 《明孝宗实录》46、120。
    ③ 《篁墩集》卷90《八日宴奉天殿与亨大祭酒廉伯学士聊席》。
    ④ 《篁墩集》卷90《饮林亨大祭酒家关闽燈》。
    ⑤ 《篁墩集》卷56《与林祭酒害》。
    ⑥ 明嘉靖十六年(1537)序刊本,据内阁文库影印。
    ① 事见程敏政《参政陆公传》(《篁墩集》卷50)、吴宽《明故太中大夫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陆公墓碑铭》(《家藏集》卷76,《国朝献徵录》卷84、《吴都文粹续集》卷44)、叶盛《送陆文量序》(《泾东小稿》卷3)、王凿《式斋稿序》(《震泽集》卷12)、《昆山人物志》卷4、《明分省人物考》卷21、《尧山堂外纪》卷86、《皇明词林人物考》卷4、《西园闻见录》卷10、《明史》卷286。
    ② 《家藏集》卷76《陆公墓志铭》。
    ③ 《泾东小稿》卷6《陆处士墓志铭》。
    ④ 《篁墩集》卷65《张公子行一首送太仓张汉南归(汉,挥使之子,友人陆文量职方之婿)》。
    ⑤ 《篁墩集》卷66《晚香为太仓陆处士作(处士职方文量之叔父)》)。
    ① 明弘治十四年崑山陆氏家刊本。
    ② 唐季黄巢之乱,兵锋所遇,多被毅伤。然巢性獨厚於同姓,如黄姓之家,及黄州、黄冈、黄梅等处,皆以“黄”字得免。徽州歙县地名篁墩,本以产竹得名。民以黄易之,亦得免祸。近日程克勤论德,始徵士大夫诗文表白其事,而复篁墩之名。夫大盗如黄巢亦有此善,则信乎天理民彝之在人心,未当一日而泯灭也。
    ③ 《家藏集》卷67《太宜人陈氏墓志铭》。
    ④ 《篁墩集》卷51《祭陆职方文量母宜人文》。
    ⑤ 《篁墩集》卷82《送同年隆文量武选赴浙江参政》。
    ⑥ 《明孝宗寅绿》卷21。
    ⑦ 《篁墩集》卷54《筒陆文量参政》。
    ① 《篁墩集》卷30《送浙江大参陆公还昆山诗序》。
    ② 《篁墩集》卷50《参政陆公傅》。
    ③ 事间湛若水《明莊定山先生墓志铭》(《湛甘泉先生文集》卷31、《国朝献徵录》卷27)、《明分省人物考》卷3、《皇明献实》卷29、《吾学编》卷40、《国琛集》下、《里朝名世考》卷6、《名山藏》臣林记卷12、《皇明害》卷35、《皇明词林人物考》卷3、《明儒言行绿》卷5、《明儒学案》卷45、《明史》卷179。
    ④ 《望琅琊诸山不及游典衍魏延追及诵吾同年莊孔陽司副四十年来方一到之句不觉笑曰孔陽谢病居江浦去滁不百里而近尚半世一至況碌碌我辈乎马上次韻一首以示延便中寄声孔陽未必不为之抚掌也》,《篁墩集》卷六十七。
    ⑤ 《篁墩集》卷75《题南京邵思谊漏月轩有莊孔陽同年记》。
    ① 《定山集》卷2《华亭金藻休率汪循上海张澡诸友枉颇定山且索一言於其别诗以道意》。
    ② 《汪仁峯先生文集》卷21《仁峯日绿》。
    ③ 《汪仁峯先生文集》外集1《先公顺天府通判仁峯先生行实》。
    ④ 《篁墩集》卷85《夜读定山舆汪循贡士诗有感二绝》。
    ⑤ 《篁墩集》卷4《寄休宁程詹事(畴先生家居)》。
    ⑥ 《篁墩集》卷54《复莊定山年兄害》。
    ① 《篁墩集》卷86《和答莊定山年兄》。
    ② 《湛甘泉先生文集》卷31《明定山莊先生墓志铭》。
    ③ 《篁墩集》卷91《舆莊定山司副潘时用待韶同至李宾之学士先(?)登古城》。
    ④ 《定山集》卷5《上西涯先塚和程学土》、《登元故城和程处(学)士》。
    ⑤ (《篁墩集》卷91《送莊孔旸年兄赴南京吏部郎中》。
    ① 事见张宁《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柳公墓表》(《方州集》卷23)、《(嘉靖)惟扬志》卷19、《明分省人物考》卷32。
    ② 《篁墩集》卷54《复柳邦用太守》。
    ③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绿》:“李瑢,贯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民籍,国子生,治《春秋》。字廷璋,行七,年二十八,四月二十日生。曾祖伯魁,赠右侍郎。祖遵武,赠右侍郎。父绍,礼部右侍郎。母曾氏,赠淑人。殿侍下。兄环:玘,监生。弟琏、琛、璠。娶割氏。江西乡试第八十二名,舍试第二百七十七名。”据此李瑢生於正统四年四月二十日(1439)。
    ④ 《弘治休宁志》卷3,《北京图害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9册,页483。
    ⑤ 《篁墩集》卷53《简广东李意副廷璋》。
    ① 《明宪宗实录》卷200。
    ② 《篁墩集》卷51《祭告显考襄毅公文》。
    ③ 事见《赠娄侍御督学南畿序》(《谢文莊公集》卷3),京学志《监察御史娄公谦傅》(《国朝献徵绿》卷65)、《明分省人物考》卷60、《(正德)松江府志》卷24。
    ④ 《篁墩集》卷68《舆提学娄克让御史饭泗亭驿舟晤言甚洽》。
    ⑤ 《明宪宗实录》卷183、252。
    ⑥ 《篁墩集》卷53《与提学娄侍御克让精立二程夫子祠堂害》。
    ① 《舆提学娄侍御克让请立二程夫子祠堂书 二》,《篁墩集》卷53。
    ② 《篁墩集》卷70《新安旧有二程先生祠荷侍御提学娄公克让许修复之偶於婺源陈简教论处得克让往年遇博野祠下之作因借韻一首奉寄》。
    ③ 《篁墩集》卷54《与娄克让方伯书》。
    ④ 《明孝宗实录》卷44。
    ⑤ 《篁墩集》卷52《男壎异姻告先祠文》。
    ⑥ 事见《国朝献徵录》卷67、《名山藏》卷67、《明分省人物考》卷6、《明史》卷180。
    ⑦ 《明孝宗实录》卷10“弘治元年闰正月丙子条”。
    ⑧ 《篁墩集》卷53《简强宪副廷贵》。
    ① 《篁墩集》卷55《复通政强同年廷贵书》。
    ② 《篁墩集》卷47《太恭人强母袁氏墓志铭》。
    ③ 事见程敏政《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南京太仆卿张公神道碑铭》(《篁墩集》卷47、《国朝献徵录》卷72)、《掖垣人鏗》卷10。
    ④ 《篁墩集》卷47《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南京太仆卿张公神道碑铭》。
    ① 事见程敏政《蕃清录序》(《篁墩集》卷23)、《中顺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张公墓志铭》(《篁墩集》卷43、《国朝献徵录》卷84)、《明分省人物考》卷30。
    ② 《篁墩集》卷23《蕃清绿序》。
    ③ 《篁墩集》卷43《中顺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张公墓志铭》。
    ④ 事见《明分省人物考》卷36、《弘治徽州府志》卷6、《明史》卷180。
    ⑤ 《篁墩集》卷77《送汪侍御文粲出判夔州》。
    ⑥ 《明宪宗实录》卷266。
    ① 《明史》卷180。
    ② 《篁墩集》卷54《与成都太守汪亲家文燦书》。
    ③ 《篁墩集》卷87《秋日杂兴》之四。
    ④ 《篁墩集》卷55《与汪大参亲家文燦书》。
    ⑤ 《篁墩集》卷92《文燦意畏貌家将赴任广东病中无由往拜害此奉别》。
    ⑥ 《明孝宗实录》卷109。
    ⑦ 事见张昇《送大司徒郓城侣公束还序》(《张文僖公文集》卷5)、《明分省人物考》卷95、《国朝献徵绿》卷28、《国朝列卿记》卷33、《西園闻见录》卷10、《明史》卷135。
    ⑧ 《篁墩集》卷21《送太学生于君遗郓城序》。
    ① 《明宪宗实录》卷249。
    ② 《篁墩集》卷84《亚卿知郡侣公特害具舆马见招晚行石嶺道中作》。
    ③ 《篁墩集》卷84《亚卿知郡侣公提刑判府沈公邀仆舆康亚卿饮席上作》。
    ④ 《明意宗实录》卷285。
    ⑤ 《篁墩集》卷84《太守侣公召升大理少卿因次旧韻奉送四章》。
    ⑥ 《明孝宗实录》卷32。
    ⑦ 《(弘治)徽州府志》卷4。
    ⑧ 《明孝宗实录》卷37“弘治三年四月丙午条”。
    ⑨ 《篁墩集》卷54《与侣大器都意害》。
    ① 《篁墩集》卷87《谢都宪侣公遇访》、《送都宪侣公》、《杨村寺与侣都宪聊句为别》。
    ② 《篁墩集》卷87《杨村寺与侣都宪聊句为别》。
    ③ 《篁墩集》卷39《书新安文献志後》。
    ④ 《篁墩集》卷88《驻船月洲亭下圈侣都宪将至暮雨有怀》。
    ⑤ 《篁墩集》卷87《侣都宪华诞和韻》。
    ⑥ 《明孝宗实录》卷72。
    ⑦ 《篁墩集》卷90《侣大器亚卿豹赏葵於北城》。
    ① 《篁墩集》卷91《行台春意》。
    ② 《明孝宗实录》卷72。
    ③ 事见李东陽《明故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史公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79文後稿19,《国朝献徵绿》卷58)、《明分省人物考》卷49、《掖垣人鏗》卷10、《雨浙名贤录》卷17。
    ④ 《篁墩集》卷28《梁園赏花诗引》。
    ⑤ 《篁墩集》卷63《送同年友张天瑞之陕西参议》。
    ① 《篁墩集》卷55《舆巡抚直隸都宪张同年天瑞书》。
    ② 《篁墩集》卷32《满道清风卷诗引》。
    ③ 事兑邵宝《南京工部侍郎徐公傅》(《容春堂集》後集卷7)、李东陽《明故正议大夫资治尹南京工部右侍郎徐公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80文後稿20、《国朝献徵绿》卷53)、吴宽《主一斋就》(《家藏集》卷35)、《明分省人物考》卷20、《正德姑苏志》卷25、《明史》卷185。
    ④ 《篁墩集》卷80《送徐大参公肃遗河南》。
    ① 《篁墩集》卷89《主一斋为都宪常熟徐公赋》。
    ② 《家藏集》卷35《主一斋记》。
    ③ 《明孝宗实录》卷20。
    ④ 《怀麓堂集》卷80文後稿20《明故正议大夫资治尹南京工部右侍郎徐公神道碑铭》。
    ⑤ 《明孝宗实录》卷136。
    ⑥ 《篁墩集》卷35《林下清风卷引》。
    ① 事见李束踢《明故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太保许公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81文后稿21)、张邦奇《明故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害致仕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谥襄毅许公墓碑铭》(《张文定公靡悔轩集》卷4)、刘忠《太子少保吏部尚害赠太子太保许公墓志铭》(《野亭刘公遗稿》卷4)、《明分省人物考》卷90、《皇明献寅》卷34、《吾学编》卷37、《国琛集》下、《圣朝名世考》卷3、《皇明书》卷24、《名山藏》卷71、《国朝献微绿》卷24、《明史》卷186。
    ② 《篁墩集》卷55《後兗州太守静同年季升书》。
    ③ 《明孝宗实录》卷47。
    ④ 《(弘治)徽州府志》卷6“选举”。
    ⑤ 事见李东陽《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致仕造陪特进荣禄大夫赠太保屠公滽神道碑铭》(《国朝献徵录》卷24)、《明分省人物考》卷47、《名山藏》卷17、《国朝列卿纪》卷25、《雨浙名 贤绿》卷24、《东嘉屠氏宗谱》。
    ① 《篁墩集》卷22《庆通政使司右参议王君序》。
    ② 《篁墩集》卷73《不寐有怀廷言司巢时屠朝宗都宪遣人相固豹同行》。
    ③ 《篁墩集》卷80《和屠都宪朝宗见嘲》。
    ④ 《明宪宗实录》卷282。
    ⑤ 李东陽《屠公滽神道碑铭》。
    ⑥ 《明孝宗实录》卷78。
    ⑦ 李东陽《屠都宪朝宗宅柬诸同席(屠所居予旧屋也)》:“诸曹冠盖簇成雲,上席叨承礼不羣。旧屋有知应笑我,高堂多庆已慙君。太牢胙美颁实薦,南曲声高醉後闻。橘梓一门春色里,栢台馀荫许同分。”(《怀麓堂集》卷10诗稿10)。
    ⑧ 《篁墩集》卷89《喜同年屠朝宗都宪卜居正得宾之旧宅次韻》。
    ⑨ 《明孝宗寅绿》卷71、83。
    ① 《篁墩集》卷90《和屠都宪朝 宗止酒之作》。
    ② 《篁墩集》卷90《朝宗都宪闻 予教庶吉士有诗见赠奉和》。
    ③ 《篁墩集》卷90《和答朝宗都 宪问难之作》。
    ④ 《篁墩集》卷91《和答屠朝宗 都宪见赠之什(时予与宾之廉伯启 昭同升)》。
    ⑤ 《明孝宗实录》92。
    ⑥ 《篁墩集》卷91《贺屠朝宗进 左都宪加太子少保》。
    ⑦ 《篁墩集》卷55《简都宪屠同 年朝宗》。按:屠慵辞金事在弘治 三年七月,《明孝宗实录》卷四十 :“(丙子)都察院右都御史屠滽奉命往广 东处置占城事宜,既还,其国王古 来遣使臣班把底等谢恩,因以速香 等物附颇滽。有旨命清受之。滽具疏 辞,不听。滽复上疏言:‘臣昔时 权宜处置,虽尝效一得之愚,然发 纵指示,实奉行九重成筹。今占城之所 以灭而复兴者,皆出皇上威德,臣 何力之有。为古来者,当子子孙孙 图报朝廷恩德。如臣者,何足为谢? 况臣居宪官之长,风纪攸系,受此 颇谢,他日播之天下、传之後世, 不足为臣之荣,而适欧为朝廷之累。 所韵礼物,臣不敢受。’上乃听其 辞。时占城使臣辞行未远,礼部请 遣人以其礼物追与之,俾外国君臣知 吾大臣之所驮自处者如此。从之。 ”
    ⑧ 《篁墩集》卷33《辞金诗序》 。
    ⑨ 《篁墩集》卷35《寿封太子太 保吏部尚书松窗屠先生诗序》。
    ① 《龙皋文集》卷10《送封都宪梅窗屠公归四明序》。
    ② 事见程敏政《赠广东按察副使眼君诗序》(《篁墩集》卷21)、杨守隙《赠御史张汝钦序》(《榻文懿公文集》卷20)、陛深《古菴文集序》(《俨山集》卷41)、颇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眼公神道碑》(《柬江家藏集》卷29、《国朝献徵绿》卷60、《皇明名臣墓表》巽集)、《明分省人物考》卷25、《云间志略》卷9。
    ③ 《明宪宗实录》卷163。
    ④ 《篁墩集》卷21《赠广东按察副使张君诗序》。
    ⑤ 《束江家藏集》卷29《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神道碑》:“考逐,字时敏,读书善吟,与陆萝庵润玉、王雪航公佩等为诗社十友,著在郡牒。”《(正德)松江府志》卷30:“陆润玉,号萝菴,北郭人,博学好 古,不妄言动,工於吟咏,与夏璇、张逊、王桓、陈鱿、彭思礼、郭用常辈结为诗社相倡和,有《梦庵集》,行于时。王桓,字公玉,华亭人,生於金陵。及壮,游京师,从翰林张廷璧。太常夏仲昭、萧山魏仲房学诗,注意措词,不苟袭前人一字,仲房亟称许之,谓其如云游碧落水返沧瞑,又谓如月丽丹霄花明紫禁,且惜其有才而不及用,论者谓非过云。桓自号雪航,所著名《雪航集》。”
    ① 《篁墩集》卷69《次韵寄松江张隐君(侍御汝钦之父)》。
    ② 《篁墩集》卷55《复巡按云南都宪张同年汝钦书》。
    ③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张宽,贯湖广襄阳府襄阳县,军籍,国子生,治《诗经》。字伯仁,行一,年三十四,閏入月初六日生。……湖广乡试第八名,会试第三百九名。”据此张宽生宣德八年(1433)。
    ④ 《明宪宗实录》卷85“成化六年十一月庚子”条:“命圻府伴读翰林院检讨张宽随都御史项忠往荆襄,抚捕流民。宽湖广襄阳人,以进士授检讨,侍忻王读书,居常快不乐,屡上疏言处置流民数事,适忠奉命于荆襄,抚捕流民,宽每就之论议,自谓通达世务谙练军情,愿相从於军中听用,忠因其言荐之,故有是命。”
    ⑤ 《篁墩集》卷62《送齐王傅翰林捡讨张伯仁从徵前襄》。
    ⑥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李珊,贯广东番禺县人,海南卫军籍,国子生,治《礼记》。字廷珍,行一, 年三十二,五月二十七日生。……广东乡试第九十六名,会试第二百三十八名。
    ① 《明宪宗实录》卷105“成化八年六月丁亥”条:“命封故占城国王盘罗茶全弟槃罗茶悦袭占城国王。椝罗茶全既为安南所虏,并朝廷所赐印符皆失之,其弟槃罗茶悦暂摄国事,奏请封爵,并乞印符。礼部请如正统问封世子摩诃贲来事例,遗官往封,仍诏所乞与之。遂遣工科右给事中陈峻、行人司行人李珊以往。”
    ② 《篁墩集》卷62《送李廷珍行人出使占城》。
    ③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张善吉,贯四川重庆府涪州军籍,州学生,治易经。字本谦,行一,年三十,三月二十八日生。……父玄,教授。……四川乡试第三十六名,会试第三百四名。”据此张善吉生正统二年(1437)。
    ① 《成化二年造士登科绿》:“吴玉,贯四川成都府内江县,民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廷献,行三,年四十一,十月二十日生。曾祖腾渊。祖贤,贡士。父仲性。母甘氏。永感下。凡昺、昂。弟逊、道。娶祝氏。四川乡试第五十名,会试第四十七名。”据此吴玉生宣德元年(1426)。
    ② 事见《(民国)内江县志》卷3。
    ③ 《明意宗实录》卷134“成化十年冬十月辛丑”条:“隆户部主事吴玉为广西按察司愈事提调学校。”
    ④ 事见《毗陵人品记》卷七、《(万唇)常州府志》卷十四。
    ① 《青溪漫稿》卷19《京兆于公七十诗序》:“应天府尹致仕钱唐于公景瞻以弘治癸丑某月某日(1493)寿跻七十”据此,于冕生於永乐二十二年(1424)。
    ② 事见杨守阯《送感天府尹于公致仕序》(《碧川文选》卷2)、倪岳《京兆于公七十诗序》(《青溪漫稿》卷19)、姜南《箕仙诗》(《蓉塘诗话》卷17)、《明分省人物考》卷42、《国朝献徵绿》卷75、《礼部志稿》卷58、《明史》卷178。
    ③ 《明意宗寅绿》卷33“成化二年八月丁卯”条:“命论祭故少保兵部尚书于谦,复其子冕为府军前衔副千户。”
    ④ 《篁墩集》卷79《和于府尹景瞻遊金山寺诗八首》。
    ⑤ 《篁墩集》卷83《端午日舆致政于景瞻京兆同至孤山》。
    力 《篁墩集》卷54《简致政于府尹景瞻》。
    ① 《碧川文选》卷2《送应天府尹于公致仕序》。
    ② 《明孝宗实录》卷10“弘治元年闰正月乙酉”条。
    ③ (《篁墩集》卷87《追挽故少保赠太傅于肃愍公萝中作》。
    ④ 《明孝宗寅绿》卷33“弘治二年十二月辛卯”条。
    ⑤ 《篁墩集》卷34《旌功绿序》。
    ⑥ 《雙溪杂记》。
    ① 《篁墩集》卷44《承德郎东城兵马指挥阎君墓志铭》。
    ② 事见刘定之《李璋士钦冠记》(《皇明文衡》卷99)、程敏政《奉使赠言序》(《篁墩集》卷27)、徐溥《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鄧州李公墓表》(《皇明名臣墓铭》震集、《国朝献徵绿》卷70)、《西圜闻见录》卷4。
    ③ 《篁墩集》卷62《奉送浣斋先生之丧至通州晚渡潭河嘴重宿安仲和家有怀士钦时成化丁亥四月一日也》
    ④ 《国朝献徵录》卷70《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鄧州李公墓表》。
    ⑤ 《明宪宗实录》卷103。
    ⑥ 《篁墩集》卷62《送李士钦符台册封代府之作》。
    ⑦ 《明宪宗实录》卷177。
    ①《篁墩集》卷66《送李士钦尚寅持节册封楚府次沈廷美韻》。
    ② 《篁墩集》卷53《寄李尚实士钦书 一》。
    ③ 《篁墩集》卷53《寄李尚实士钦书 二》。
    ④ 《篁墩集》卷53《寄李尚实士钦书 三》。
    ⑤ 《篁墩集》卷74《中秋士钦相邀不赴次韻》。
    ⑥ 《明意宗实录》卷242。
    ⑦ 《篁墩集》卷74《与倪舜咨董尚规李士钦聊句一首送太子少保保国朱公北徵》。
    ① 《明孝宗寅绿》卷11。
    ② 《篁墩集》卷27《奉使赠言序》。
    ③ 《篁墩集》卷82《弘治元年十月十八日得休致之命与李符台士钦小酌口占》。
    ④ 《篁墩集》卷82《留别士钦》。
    ⑤ 《篁墩集》卷54《与李尚实士钦书》。
    ⑥ 《篁墩集》卷54《与李尚宝士钦书》。
    ① 《篁墩集》卷54《简李尚宝士钦论古穰续集》。
    ② 徐溥《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邓州李公墓表》。
    ③ 《篁墩集》卷52《闻士钦李公讣位哭告文》。
    ④ 事见丘濬《送国子司业费先生归荣序》(《琼台会稿》卷14)、费宏《补庵记》(《费文宪公摘稿》卷8)、倪岳《大明故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费公廷言神道碑》(《青溪慢稿》卷21)、《明朝分省人物考》卷29,《尧山堂外纪》卷88,《国朝献徵录》卷35,《国朝列卿纪》卷44,《殿阁词林记》卷5。
    ⑤ 《青溪漫稿》卷21《大明故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费公廷言神道碑》。
    ⑥ 《(弘治)休宁志》卷36《篁墩诗》。
    ① 《篁墩集》卷37《书祖筵分咏诗後》。
    ② 《明宪宗实录》卷205。
    ③ 《篁墩集》卷37《书仪礼逸经後》。
    ④ 《篁墩集》卷73《清河会费廷言司业》。
    ⑤ 《篁墩集》卷80《鹧鸪天寿费司业兄茄轩君六十》。
    ⑥ 《篁墩集》卷80《道中追廷言司业不及》。
    ⑦ 《篁墩集》卷76《丁祭日简费司业廷吉》。
    ⑧ 《青溪漫稿》卷21《大明故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费公廷言神道碑》。
    ⑨ 《篁墩集》卷54《答林论德亨大书》。
    ① 事见林瀚《送少宗伯董公尚矩之任南都诗序》(《龙皋文稿》卷8)、杨守陆《南京工部尚书董公介寿诗序》(《碧川文选》卷4)、李东阳《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溢文僖董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85文後稿25、《国朝献徵录》卷52)、《明分省人物考》卷69、《殿阁词林记》卷5。
    ② 《明宪宗实录》卷107。
    ③ 《篁墩集》卷62《送董尚矩纶修省亲还宁都》。
    ④ 《明宪宗实录》卷178。
    ⑤ (篁墩集》卷66《挽董尚矩纶修父母》。
    ⑥ 李东阳《董公墓志铭》。
    ⑦ (篁墩集》卷73《相赠(时与黄尚矩侍读同宿)》。
    ⑧ (篁墩集》卷80《清河有感并答尚矩侍读》。
    ⑨ (篁墩集》卷81《送董尚矩侍读使朝鲜》。
    ① 《篁墩集》卷54《答林谕德亨 大书》。
    ② 《明孝宗实录》卷80。
    ③ 《篁墩集》卷89《送董学士尚 矩赴南京礼部侍郎》。
    ④ 《篁墩集》卷55《复南京董尚 矩侍郎书》。
    ⑤ 事见汪俊《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何公鉴墓志铭》(《国朝献徵录》 卷39)、《明分省人物考》卷49、 《国朝列卿记》卷50、《两浙名贤录》卷 18,《(万历)绍兴府志》卷41、《 明史》卷187。
    ⑥ 《篁墩集》卷53《与河南宗人 博士通谱书》。
    ⑦ 《篁墩集》卷55《复巡按南直 隶何都宪世光书》。
    ① 《篁墩集》卷91《朴庵先生何公哀挽八章(都宪鉴之父)》。
    ② 《明孝宗实录》卷88“弘治七年五月甲寅条”:“调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王臣为南京工部郎中。先是,臣以致仕自陈,复职。至是给事中周旋因天变复劾之,言‘臣及前都御史王越、陈越、御史倪进贤先年或谄事左右而斥为编民,或行检不修而放归田裹,是宜思过不暇,顾乃效尤陈乞。不曰伸冤抑、则曰照事例,弊源一开,末流何有止极。乞将越等近日所复官仍前革去。’吏部以王越等三人原事干法司,独具王臣始末以闻,上遂命王臣对原品调南京部属。”
    ③ 事见林俊《送别诗序》(《见素集》卷1)、杨守陈《赠侍讲王君世赏序》(《杨文懿公文集》卷28)、《千顷堂书目》卷13. 20。
    ④ 商辖《资善大夫刑部尚书谥恭毅王公麋神道碑铭》:“公姓王氏,讳槩,字同节,别号恕斋。……子孙因家庐陵之宣溪。壬戌(正统七年,1442)第进士。”(《国朝献徵录》卷44),程信亦是正统七年进士。
    ⑤ 《成化五年进士登科录》:“王臣,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官籍,国子生,治《书经》。……父概,大理寺卿。”
    ⑥ (篁墩集》卷63《斋居次韵世赏廷言》。
    ⑦ 《明宪宗实绿》卷990
    ⑧ 《怀麓堂集》卷11诗稿11《又和王世赏韵》。
    ⑨ 《怀麓堂集》卷11诗稿11《斋宿和鸣治韵》。
    ⑩ 《桃溪净稿》诗稿卷7《病中怀黄世显李宾之二首》。
    ① 《明宪宗实录》卷246“成化十九年十一月戊戌”条。
    ② 《明孝宗实录》卷7“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乙卯”条。
    ③ 《篁墩集》卷83《严州城下舆宣溪别》。
    ④ 《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七:“(壬戌)致仕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王臣奏:往年当效劳讲读,後为御魏璋诬陷,与少詹事程敏政同致仕。今敏政已起用,惟臣尚负冤抑,乞赐辫雪。吏部覆请。上曰:王臣既与程敏政事髓相同,准复原职。”
    ⑤ 《篁墩集》卷55《复王庶子世赏》。
    ① 《明孝宗实录》卷201。
    ② 事见颇清《故刑部尚书致仕东湖屠公行状》(《束江家藏集》卷28、《国朝献徵绿》卷44)、杨一清《屠公墓志铭》(《屠康僖公文集》附录)、靳贵《屠公神道碑》(《屠康僖公文集》附绿、《皇明名臣墓铭》震集)、《雨浙名贤录》卷18、《明分省人物考》卷44。
    ③ 《成化五年进士登科绿》:“屠勃,贯浙江嘉兴府平湖县,军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元动,行三,年二十三,正月初十日生。……浙江乡村试第十三名,会试第一百五十七名。”
    ④ 《怀麓堂集》卷22文稿2《送屠元动序》。
    ⑤ 《屠文僖公文集》卷1《题程侍讲篁墩》。
    ① 《篁墩集》卷75《送屠元勳郎中赴南京大理丞便道往秀水省貌》。
    ② 《明宪宗实录》259。
    ③ 《篁墩集》卷60《屠公哀词》。
    ④ 《篁墩集》卷90《和答屠元勳都宪》。
    ⑤ 《明孝宗寅绿》卷86、120。
    ⑥ 《屠康僖公文集》卷2《感秋次李西涯韻二首》。
    ① 事见王慎中《张文僖公咏史诗序》(《遵岩集》卷9)、邵宝《张文僖公集序》(《容春堂集》续集卷12)、罗纪《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圭举集》卷17)、《国朝献徵录》卷33、《殿阁词林记》卷5,《国朝列卿纪》卷41、《明分省人物考》卷61、《尧山堂外纪》卷88、《明史》卷1840
    ② 《成化五年进士登科录》:“张升,贯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军籍,县学生,治《书经》。字启昭,行一,年二十六,十月初七日生。……江西乡试第八十三名。会试第二百四十名。”
    ③ 《张文僖公诗集》卷3《送程论德先生省亲》。
    ④ 《明宪宗实录》卷248。
    ⑤ 《明宪宗责录》卷223、289。
    ⑥ 《明孝宗实录》卷7。
    ⑦ 《张文僖公诗集》卷2《王仪宾家和程克勤韵》。
    ① 《篁墩集》卷78《王司言倦宾圜亭夜酌舆李世贤学士李符卿士敛聊句二首》。
    ② 《明宪宗寅绿》卷286。
    ③ 《篁墩集》卷78《司言仪宾邀赏蓬不赴》。
    ④ 《篁墩集》卷89《十月廿六日大雪约廉伯寅之二学士兽昭庶子小饮》。
    ⑤ 《篁墩集》卷90《廿八日受命与宾之同教庶吉士于翰林》。
    ⑥ 《张文僖公诗集》卷5《和篁墩程先生入翰苑教庶吉士(时弘治甲寅二月初三日也)》。
    ⑦ 《张文僖公文集》卷5《和丹山屠都意韻(二首)》。
    ① 《张文僖公文集》卷5《程太夫人林氏挽章序》。
    ② 《成化五年进士登科绿》:“熊种,贯河南汝宁府光州,民籍,国子生,治《诗经》。宇腾霄,行四,年三十五,九月十七日生。……河南乡试第六十八名,会试第三十二名。”据此熊翀生於宣德十年九月十七日(14351008)。《明武宗实录》卷69“正德五年十一月”:“(壬戌)致仕南京户部尚书熊种卒。种字腾霄,河南光州人,成化己丑进士。”据此熊种卒於正德五年十一月壬戌(1510)。
    ③ 事见《武进县儒学兴造记》、《送熊侍御还朝诗序》(《思轩文集》卷2、9)、喻畴《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害熊公种墓志铭》《国朝献徵录》卷31)、《明分省人物考》卷4、《国朝列卿纪》卷34、《西園闻见录》卷106。
    ④ 《明宪宗实录》卷274。
    ⑤ 《篁墩集》卷77《送光州熊侍御赴山西副使》。
    ⑥ 《篁墩集》卷60《永思堂辞》。
    ① <篁墩集》卷53《答黄州谢太守文安书》。
    ② 《成化五年进士登录录》:“赵祥,贯直隸镇江府丹徒县,罩籍,府学生,治《书经》。字萝麟,行一,年二十九,十一月三十日生。曾祖诚。祖琦。父铨。母周氏,继母高氏。慈侍下。弟祯。娶余氏。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名,舍献第一百八十九名。”据此趟祥生正统六年(1441)。
    ③ 《隙献章集》卷7《读西涯李学士撰赵具外沧江别墅记》:“江空秋月清,月出秋江明。水月自相得,轧坤谁与争。作亭赵员外,属记李先生。何畴理烟艇,载酒下南京。”
    ① 《篁墩集》卷66《送户部趟祥主事奉使便道省其大母》。
    ② 《篁墩集》卷54《简赵郎中萝麟》。
    ③ 《篁墩集》卷88《饮趟萝麟郎中澹江别墅》。
    ④ 《成化五年进士登科绿》:“李延寿,贯山束清南府新城县,军籍,国子生,治《易经》。字宗仁,行二,年二十七,正月初七日生。曾祖彦实。祖从亮,赠知县。父泰,府同知。母黄氏,赠孺人,继母罗氏,封孺人人。具庆下。兄延年。弟延龄、延福、延棋。娶郝氏。山东乡试第三十一名,舍试第三十七名。”据此李延寄生於正统八年正月初七(1443)。
    ② 事见程敏政《清风亭记》、《重恩堂诗序》(《篁墩集》卷17、29)、《(弘治)徽州府志》卷4、《(嘉靖)事国府志》卷8。
    ⑥ 《(弘治)徽州府志》卷4。
    ⑦ 《篁墩集》卷29《重恩高堂诗序》。
    ① 《篁墩集》卷17《清风亭记》。
    ② 《篁墩集》卷85《和李太守宗仁二律》。
    ③ 《篁墩集》卷54《复李宗仁太守书》。
    ④ 《明孝宗实录》卷58。
    ⑤ 《篁墩集》卷85《和李太守悯雨诗十绝》。
    ⑥ 《篁墩集》卷86《李太守诞日》。
    ① 《篁墩集》卷86《春社谣》。
    ② 《篁墩集》卷29《紫阳纪别诗序》。
    ③ 《篁墩集》卷46《故奉政大夫常德府同知致仕李公墓表》。
    ④ 《篁墩集》卷91《李宗仁太守赴延安》。
    ⑤ 《明孝宗实录》170。
    ⑥ 《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司马亚,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儒籍,府学生,治《诗经》,字通伯,行六,年三十四,七月初十日生。曾祖绪,祖简、知县,父干、教谕,母朱氏。严侍下。弟埰。娶周氏。”据此司马生於正统四年(1439)。
    ⑦ 事见庄昶《题通伯先生山水画》(《定山集》卷1)、张弼《跋司马通伯卷後》(《张东海诗文集》文集卷4)、《两浙名贤录》卷42,《(正德)松江府志》卷24。
    ⑧ 《家藏集》卷42《抱璞南归诗序》。
    ① 《明宪宗实录》卷2420
    ② 《篁墩集》卷77《次司马通伯侍御留别韵二首》。
    ③ 《篁墩集》卷26《应天府乡试录後序》。
    ④ 《篁墩集》卷79《雨花台与汪庶子平江伯司马侍御联句》、《灵谷寺与汪庶子平江伯司马侍御王给事严正学联句》。
    ⑤ 《篁墩集》卷53《与提学司马侍御通伯书》。
    ⑥ 《篁墩集》卷27《送礼部司务方君南归序》。
    ⑦ 《阳湖八景诗序》亦见《(弘治)休宁志》卷十九,尾署“弘治元年龙集戊申冬十月上澣赐进士及第中顺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经筵官同邑程敏政书。”
    ⑧ 《篁墩集》卷54《与司马侍御通伯书》。
    ① 《篁墩集》卷83《吴江驿得司马通伯侍御书(通伯有归志且约为鉴湖之游)》。
    ② 《篁墩集》卷54《复司马通伯宪副书》。
    ③ (《篁墩集》卷89《送司马公[革至]赴长洲训导》。
    ④ 文林《南京太仆少卿李公墓志铭》,《吴都文粹续集》卷42。
    ⑤ 《篁墩集》卷55《答福建宪副司马通伯书》。
    ① 事见唐寅《送文温州序》(《唐伯虎先生集》下、《吴都文粹续集》卷47)、杨循吉《明故中顺大夫温州府知府文公墓志铭》《吴都文粹绩集》卷41)、吴宽《祭文温州文》、《明故中顺大夫浙江温州府知府文君墓碑铭》(《家藏集》卷56、76)、徐祯卿《文温州誄》(《迪功集》卷6)、《明分省人物考》卷82、《国朝献徵绿》卷85、《南京太仆寺志》卷15、《楚纪》卷22、《吴中人物志》卷5。
    ② 《篁墩集》卷89《送司属公[革至]赴畏洲训导》。
    ③ 《篁墩集》卷93《送太守文君赴温州》。
    ④ 事见王鏊《文定公墓表》(《吴都文粹续集》卷41)、李束陽《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加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吴公墓志铭》(《吴都文粹绩集》卷41)、王鏊《资善大夫礼部尚害兼翰林院学 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吴公神道碑》(《震泽集》卷22、《国朝献徵录》卷18)、《殿阁词林记》卷5、《吾学编》卷34,《国琛集》卷下、《圣朝名世考》卷3,《名山藏》卷69,《明分省人物考》卷20;《皇明词林人物考》卷3、《姑苏名贤小纪》卷上、《今献备遗》卷27、《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6、《绩震泽纪闻》、《熙朝名臣实录》卷20、《尧山堂外纪》卷88、《明史》卷1840
    ① 《篁墩集》卷63《次韵原博宾之舜咨呜治赐宴联句》。
    ② 《篁墩集》卷68《李员外应祯吴太史原博约游虎丘》。
    ③ 《弘治休宁志》卷19《篁墩记》。
    ④ 《篁墩集》卷75《喜雨与汪伯谐刘希贤吴原博同寅联句》。
    ⑤ 《明宪宗责录》卷244。
    ⑥ 《家藏集》卷13《次韵程克勤抱病斋宿》。
    ⑦ 《家藏集》卷13《秋享致斋呈同馆诸公》。
    ⑧ 《篁墩集》卷78《次韵原博论德》。
    ⑨ 《明宪宗实录》卷257。
    ⑩ 《明孝宗实录》卷7。
    ① 《篁墩集》卷37《题吴庶子原博所藏放翁帖後》。
    ② 《篁墩集》卷93《次原博少宰诗韻》。
    ③ 事见李柬陽《明故福建按察司愈事致仕退陪朝列大夫萧公墓志铭》(《怀麓堂文後稿》卷27、《国朝献徵绿》卷90)、《明分省人物考》卷3、《明史》卷235。
    ④ 《篁墩集》卷65《次韻萧文明给事元日早朝之作》。
    ⑤ 《青溪漫稿》卷5《戊戌元日早朝和萧黄门文明诗韻》。
    ① 《篁墩集》卷65《送萧文明给事持筋册封唐府得承字》。
    ② 《明宪宗实录》卷129、215。
    ③ 《明意宗实录》卷177。
    ④ 《篁墩集》卷75《和韻萧文明给事留别(时成化乙巳二月二十四日)》。
    ⑤ 《明意宗寅绿》卷257。
    ⑥ 《怀麓堂集》卷48文稿28《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李君士常墓志铭》。
    ① 数振民《李束喝年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真86)系此事龄成化十七年,或靓.程敏政成化十七春在赴圈谢恩的途中,三月六日尚在河简(《重墩集》卷51《遇河简告祭先蟹文》),至京当为四月初左右。萧歞任食州镇事州同知任命日在成化十七年五月戊戌(《明患宗寅绿》卷215).赏也燕此年初聚人瑜句送别之理。
    ② 《草墩集》卷83《得萧文明街州害》。
    ③ 《懷麓堂集》卷48文稿28《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盗察御史李君士常墓袜铭》。
    ④ 《篁墩集》卷54《筒萧文明同守》。
    ⑤ 《篁墩集》卷54《复司焉通伯意副书》。
    ⑥ 《明孝宗宝绿》卷50。
    ⑦ 事晃王鏊《送刘祭酒之南京序》、吴竟《明故朝议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刘公墓碑路》(《家藏集》卷76、《国朝献微绿》卷74)、《明分省人物考》卷66。
    ⑧ 《重墩集》卷76《南窗遣教焉割道亨编修斌》。
    ① 《篁墩集》卷57《埙子定帖》。
    ② 杨荣《故国子司业吴君墓表》,《文敏集》卷20。
    ③ 事见谢纯《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蓋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杨公一清行状》(《国朝献徵录》卷15),李元阳《少师大保华蓋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文襄杨公墓表》(《国朝献徵录》卷15)、谢纯《杨文襄公事略》、《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卷1、《圣朝名世考》卷2,《国琛集》下、《明分省人物考》卷114,《殿阁词林记》卷2、《吾学编》卷51,《国朝列卿纪》卷12,《楚纪》卷10,《皇明书》卷18,《皇明辅世编》卷3,《今献备遗》卷41,《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9,《明史》卷198.
    ① 《篁墩集》卷60《哀杨化州词》。
    ② 《怀麓堂集》卷36文稿16《化州同知杨公传》。
    ③ 《杨文襄公事略》,民国云南丛书本。
    ④ 《篁墩集》卷76《杨应宁舍人相邀避暑韩太仆园与倪舜咨学士联句》。
    ⑤ 《篁墩集》卷25《赠中书舍人杨君序》。
    ⑥ 《杨文襄公事略》,民国云南丛书本。
    ⑦ 《怀麓堂集》卷49文稿29《封太安人杨母张氏墓志铭》。
    ⑧ 《篁墩集》卷78《杨中书应宁行卷(应宁祖居滇南,其父徙居巴陵,应宁又卜筑京口)》。
    ⑨ 《篁墩集》卷83《留别杨应宁僉宪(时以尤居镇江)》。
    ⑩ 《怀麓堂集》卷49文稿29《封太安人杨母张氏墓志铭》。
    ① 《篁墩集》卷83《书法孝子传後》。
    ② 《篁墩集》卷55《复陕西提学杨僉宪应宁书》。
    ③ 《明孝宗实录》卷50。
    ④ 《明孝宗实录》卷95。
    ⑤ 《篁墩集》卷93《次韵赠象谦侍御》附记云:“象谦予同年友孔昭地官之子,举进士知浦城,有异政。甲寅岁相见京邸,尝赋诗期之,五年矣。今以侍御受命巡盐南淮兼督河事。值予北上,得会广陵。酒罢,出应宁宪副之作相视,请继一言,因步韵二章为赠,兼致别意。应宁句险语妙,而鄙作差次其後不称,可愧哉。”《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刘晟,贯陕西巩昌府安定县,军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孔昭,行一年三十二,正月十二日生。曾祖文德,元卫经历。祖林,典史。父武。母史氏。具庆下。弟昱。娶张氏。陕西乡试第四十五名,会试第二百七十二名。”《弘治三年进士登科录》:“刘尧,贯陕西巩昌府安定县,军籍,国子生,治《书经》。字象谦,行一,年三十一,八月初七日生。曾祖林,判官。祖武,赠主事。父晨,户部主事。母张氏,封安人。慈侍下。弟峦,监生;屷,监生;巏。娶杨氏。陕西乡试第三十一名,会试第一百二十七名。”
    ⑥ 《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彭礼,贯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儒籍,国子生。治春秋,字彦恭,行二,年三十,十一月十七日生。曾祖伯枢,祖同升、赠刑部主事,父贯、浙江按察僉事,母伍氏、封宜人。永感下。兄参洪,善、南京大理寺正,彦充、礼部仪制司郎中,华、翰林侍讲学士。娶李氏,江西乡试第十九名,会试第四十一名。据此,彭礼生正统八年(1443)。
    ⑦ 事见唐锦《中丞彭公遗爱诗序》(《龙江文集》卷2)、《明分省人物考》卷66、《国朝列卿记》卷100。
    ① 《篁墩集》卷93《赠都宪彭公》。
    ② 事见费宏《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正谢公迁神道碑》(《费文宪公摘稿》卷19,《国朝献徵录》卷14)、《明分省人物考》卷49、《名山藏》卷70、《熙朝名臣实录》卷11、(皇明人物要考》卷3、《国朝列卿纪》卷12、《今献备遗》卷40、《皇明名臣言行录》後集卷8、《两浙名贤录》卷14、《西园闻见录》卷98、《吾学编》名臣记卷23、毛奇龄《明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文正谢公传》(《西河集》卷74)、倪宗正《谢文正公年谱》(清康熙刊本《归田稿》附刻本)、《明史》卷181。
    ③ 《(弘治)休宁志》卷32下《赠詹事府主簿程君序》。
    ① 《篁墩集》卷78《小饮于乔论德家与曰川联句》。
    ② 《篁墩集》卷54《与谢于乔旧同寅》。
    ③ 《碧川文选》卷8《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公神道碑铭》:“夫人……弘治四年夏六月夫人卒,後二年秋七月,公卒。”据此,谢迁母卒於弘治四年夏、父卒於六年秋。
    ④ 《明孝宗实录》卷49。
    ⑤ 《篁墩集》卷55《复学士于乔书》。
    ① 《成化十一年造士登科绿》:“李德恢,贯顺天府束安县,民籍,县学生,治《春秋》。宇叔恢,行三,年三十,二月二十七日生。曾祖继本,翰林检封。祖东,行人司司副,赠太仆少卿。父侃,右僉都御史。母张氏,封恭人。殿侍下。兄德容;德章,贡士。弟德仁,贡士。娶延氏。顺天府乡试第四十四名,会试第一百二十二名。”据此知李德恢生於正统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1446)。
    ② 《篁墩集》卷54《与殿州李太守(叔)恢书》。
    ③ 《篁墩集》卷33《送太守李君考续还严州序》。
    ① 事见汪舜民《明故监察御史知桐廬县事唐先生墓志铭》(《静轩先生文集》卷14)、王尚纲《侍御唐公傅》(《苍榖全集》卷12)。
    ② 《篁墩集》卷42《唐处士茂本墓铭》。
    ③ 《唐氏三先生集》卷首。
    ④ 《篁墩集》卷49《唐君傅》。
    ① 事见王舜民《送陈教谕序》(《静轩先生集》卷6)、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卷4、《(民国)台州府志》卷180。
    ② 《篁墩集》卷53有《简婺源陈简教谕》。
    ③ 《篁墩集》卷43《黄岩陈处士墓志铭》。
    ④ 事见杨一清《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碧川杨公传》(《皇明名臣墓铭》震集)、李东阳《明故南京吏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保杨公守阯神道碑铭》(《国朝献徵录》卷27)、《明分省人物考》卷47、《国朝列卿记》卷27、《殿阁词林记》卷5、《西园闻见录》卷25、《明史》卷200。
    ① 《篁墩集》卷78《送杨维立侍读蒞任南京》。
    ② 《篁墩集》卷55《筒榻维立论德》。
    ③ 《碧川文选》卷3《筒命育英唱和诗序》。
    ④ 李柬陽《明故南京吏部尚害致仕赠太子少保杨公守阯神道碑铭》,《国朝献徵绿》卷27。
    ① 《篁墩集》卷55《与杨学士》。
    ② 《明孝宗实录》卷122:“(辛卯)吏部奉旨考察两京五品以下官,照弘治元年例。於是侍讲学士杨守阯上疏言:‘臣与掌詹事府事侍讲学士王鏊俱在随属听考之数,但臣等俱掌印信,俱有属官。进而与吏部会考所属,则将坐於堂上;退而听考於吏部,则当候於阶下。一人之身,顷刻异状,其於观视己甚不美。况我朝列圣于学士之官特加优异,如庆成侍宴坐于四品班上,圣驾视学与三品以上官坐彝伦堂内。今四品官不属考察,而学士乃与属官一概听考,其於事体亦甚不便。且学士所职,乃讲读撰述之事,非有钱谷刑狱簿书之责,其称职与否,圣鉴昭然。若非其人,自甘赐黜,又有不待於考察者。伏望断自宸衷,循用旧典,特假优礼示崇重儒臣之意。’从之。”
    ③ 《碧川文选》卷3《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程公像赞》。
    ④ 事见李东阳《成斋记》(《怀麓堂集》卷30文稿10)、《明故嘉议大夫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君玉汝神道碑铭》(《怀麓堂集》卷80文後稿20)、王鏊《通议大夫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公墓志铭》(《震泽集》卷28、《吴都文粹绩集》卷42)、《国朝献徵录》卷64、《明分省人物考》卷20、《国朝列卿纪》卷77、《南京都察院志》卷30。
    ⑤ 《震泽集》卷28《通议大夫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公墓志铭》。
    ① 《明宪宗实录》139。
    ② 《明孝宗实录》卷3。
    ③ 《明孝宗实录》卷8。
    ④ 《篁墩集》卷28《赠刑科给事中吕君使安南序》。
    ① 事见吴宽《送周仲瞻应举诗序》(《家藏集》卷39)、《明史》卷157。
    ② 《明宪宗实录》卷194。
    ③ 《篁墩集》卷54《复周仲瞻光禄》。
    ④ 《篁墩集》卷91《莲沚为山东周仲瞻参议赋》。
    ⑤ 事见顾清《明故资政大夫刑部尚书致仕远斋王公墓志铭》(《东江家藏集》卷31、《国朝献徵录》卷44)、《明分省人物考》卷49、《国朝列卿记》卷56、《两浙名贤录》卷42。
    ① 《篁墩集》卷29《湖上青山诗序》:“越之山阴有隐君王晋庵和甫,当正统甲子之岁……後四十馀年,中子侍御君明仲举进士入官于朝,得貤恩赠隐君文林郎、监察御史,所谓湖上青山者,伟然有光矣。既又请于缙绅续书其事,凡得若干篇,而吾友定山庄君孔阳序之。侍御君恐久而散轶,因刻梓以传。值方奉诏董学政于南畿,行部至新安,复以序见属焉。”
    ② 《篁墩集》卷86《和提学王侍御明仲游茅山诗韵》。
    ③ 《篁墩集》卷86《和吊梅宛陵诗韵》。
    ④ 《篁墩集》卷54《简提学王明仲侍御》。
    ⑤ 《明孝宗实录》卷27。
    ⑥ 事见倪岳《送洗马梁先生南畿校文还朝序》(《青溪漫稿》卷19)、王鏊《送洗马梁君使交南序》(《震泽集》卷11)、霍韬《赠太傅谥文康梁公储传》、黄佐《梁文康公传》(《国朝献徵录》卷15)、《明史》卷190。
    ⑦ 阎秀卿《吴郡二科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9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页132-133。
    ① 《明孝宗实录》卷145“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辰(初一日)”条:“命司经局洗马梁储兼翰林院侍讲充正使,兵科给事中王缜充副使,持节往安南,封其世子黎晖为安南国王。”《篁墩集》卷卷35《赠太子洗马兼翰林侍讲梁公使安南诗序》:“弘治戊午冬十二月朔,礼部言安南国王死,其陪臣表上,请封其嗣王,按故实,宜得侍从旧臣一人充正使。事闻,上以命太子洗马梁公叔厚特诏兼翰林侍讲,赐一品服。命下日,倾朝谓之得人。”
    ② 《篁墩集》卷80《梁叔厚太史父母哀挽》。
    ③ 《(?)洲遗稿》卷8《李程二学士被命教庶吉士唐大夫有作奉柬予次其韵》。
    ④ 《篁墩集》卷35《赠太子洗马兼翰林侍讲梁公使安南诗序》。
    ① 事见文林《送少卿吕公考续序》(《文温州文集》卷8)、文徵明《南京太常寺卿嘉禾吕公行状》(《甫田集》卷25)、《国朝献徵绿》卷七十、《明分省人物考》卷44、《雨浙名贤绿》卷40、《嘉禾徵献绿》卷1、《明史》卷176。
    ② 《文集》卷24《吕母太夫人寿序》。
    ③ 《静志居诗话》卷8。
    ④ 《国朝献徵录》卷70。
    ① 事见程敏政《遗爱亭记》、罗钦顺《祭都宪欧陽公子相文》(《整菴先生存稿》卷15)、《国朝献徵绿》卷60、《明史》卷180。
    ② 《篁墩集》卷2《休宁志序》。
    ③ 《(弘治)休宁志》卷38《陪欧陽令君奠故宋尚书金忠肃公墓并立石表(成化壬寅冬邑人程敏政书)》、《和程先生韻》。
    ④ 《篁墩集》卷53《寄欧陽大尹子相害》。
    ⑤ 《(弘治)休宁志》卷31《休宁精立二程夫子祠堂奏词》尾署“成化十九年八月初四日。”
    ⑥ 《弘治休宁志》卷31《送侄孙智南归诗并引》尾署“成化癸卯八月六日赐进士及第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输德同修国史经筵官太子讲读官敏政书。”
    ① (《弘治休宁志》卷35《欧阳令君十二咏序(并)引》,按:该诗亦见《篁墩集》卷80,惟文集所收无末署“成化二十一年岁次乙巳冬十二月朔休宁程敏政书”一条。
    ② 《弘治休宁志》卷3《休宁续知县题名记》。
    ③ 《篁墩集》卷15《遗爱亭记》。
    ④ 《篁墩集》卷54《与欧阳子相侍御书》。
    ⑤ 《明孝宗实录》卷19。
    ⑥ 《明孝宗实录》卷28“弘治二年七月癸酉”条:“监察御史欧阳旦等以灾异言七事:一罢不职。谓大学士刘吉叨享厚禄,无所建明,乞罢归田裹。一慎名器。谓内官优免文移,不宜僣用黄纸,乞追送司礼监查处。一厚国本。谓食禄之家,不可与民争利,乞以近日勘过庄田,给小民耕种,未起科者,照例起科。一清匠役。谓近年京城各卫所军馀投充匠役,甚弊多端,乞敕兵部会官清查.一慎黜罚,谓迩者监察御史姜洪、畅亨俱以微罪被调,乞敕吏部通查自陛下即位以来降谪之人,斟酌处置。一防水患,乞将细丸厂内官沟移在厂外,以便疏浚。一省买办。乞将一应供用物料,预行会计每岁出纳之数量为撙节,如遇缺乏,给价令铺户收买。上曰:‘吉朝廷大臣,尽心辅理,御史何妄言奏扰?况其馀事,又皆见行及己处置者,所言不允。’”
    ① 事见《(弘治)徽州府志》卷4、《明分省人物考》卷63、《(正德)建昌府志》卷16。
    ① 杨士奇《东里集》续集卷5《孝义堂记》:“江阴朱维吉出谷四千石於有司备赈饥,其善心之发,盖以祈其父善庆之康且寿也。有司上其事,赐玺书旌其父为义民,而并嘉其父子,且劳以羊酒,免杂役七年,盖特恩也。《皇明大政纪》卷11:“(正统五年三月)旌江阴民朱维吉父善庆为义民,劳以羊酒,免杂役。维吉、善庆出谷四千石於有司俻赈饥,有司上其事,赐玺书嘉其父子。”按:《明英宗实录》系此事於正统六年九月(卷83“乙未”条)。
    ② 《明英宗实录》卷315:“天顺四年五月乙巳”条:“给御用监办事冠带义民朱维吉、阴阳学训术周文靖、民人赵九程食米月五斗,人匠夏葵月三斗。维吉、九程以善奕,文靖、葵以善画召至也。”《(嘉靖)江阴县志》选举表第十一下“杂科”:“朱熊:天顺间以善奕授通政司知事。”
    ③ 王直《抑庵文後集》卷8《救荒活民补遗书序》:“救荒活民补遗书者,江阴朱维吉氏所辑也。宋嘉泰中从政郎董煟有志於惠民,虑夫凶岁或有不遂其生者,乃取历代救荒之政、贤士大夫议论施设之方为书三卷上之朝廷而颁於中外,……至今二百馀年矣。维吉得而观之,曰:是书也民命之所系也,其可以弗传?乃为正其讹补其缺而去其繁文,又以本朝列圣所下诏勅有关於荒政者、及探为善阴隲所载前代救荒获吉之人续之,间以己意为之论断,名曰救荒活民补遗书,请於父善庆甫鋟梓以传四方。”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16:“《救荒活民补遗书》,明江阴朱维吉补董(?)之书而作,有正统七年胡濙、八年王直、李时勉、陈循诸序,又正统七年其郡人国子司业赵琬序。”
    ① 事见文徵明《沈先生行状》(《甫田集》卷25)、张时徹《沈孝廉传》(《芝园集》定集卷37、《国朝献徵录》卷115)、《名山藏》卷96、《画史会要》卷四、《西园闻见录》卷1、卷22,钱谦益《石田先生事略》(附《石田先生诗钞》後)、《明史》卷298、陈正宏《沈周年谱》。
    ② 《篁墩集》卷68《李员外应祯吴太史原博约游虎丘》、《虎丘之游沈启南在坐作画一幅再赋一首》。
    ③ 《陪程论德李武选吴修撰游虎丘次次德韵时淮人赵中美送豆酒至》,《石田稿》不分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333册,页500。
    ④ 《石田诗选》卷2《夜行村路中用程篁墩虎丘韵》。
    ⑤ 《篁墩集》卷72《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为沈启南题》。
    ⑥ 《篁墩集》卷72《黄鹤山樵为沈兰坡作小景兰坡孙启南求题》。按:沈周曾祖沈良号兰坡,黄鹤山樵为王蒙号。王蒙,字叔明,仁和人,“家住黄鹤山,故号黄鹤山人,赵子昂甥也。仕至泰州知州。能诗善画.画学董巨源,得用墨法,秀润可爱。亦善人物。潇洒文雅,平生无绢面,惟於纸上作之。其得意之笔,常用数家皴法。山水多至数十重,树木每面数十样,峯峦重叠,径路迂廻,林木丛茂,烟雾微休,曲尽山林幽致。坐对其画,恍若在名山胜水间也。赏鉴家评其所作,当为元画中第一。今片拓遗墨,人不吝数十金收之。”(《两浙名贤录》卷48《泰州知州王叔明蒙》)。
    ① 《石田诗选》卷7《送程宫论(因久雨为言者滥及去位)》。
    ② 《篁墩集》卷54《与姑苏沈启南书》。
    ③ 《篁墩集》卷54《简沈石田》。
    ④ 《篁墩集》卷88《小饮承天寺为沈启南题林和靖二帖上有谢安抚印记》。
    ⑤ 《篁墩集》卷55《与沈石田书》。
    ⑥ 《石田诗选》卷7《送程少詹赴召》。
    ⑦ 《篁墩集》卷91《沈启南画障为张通守题(启南自题楚词一曲)》。
    ⑧ 《篁墩集》卷35《游黄山卷引》。
    ⑨ 《石田诗选》卷2《黄山游卷为篁墩程宫詹题》。
    ① 《篁墩集》卷93《司马司训延至阎门裹刘氏园亭夜酌席上有作赠石田先生》。
    ② 《石田诗选》卷7《谢程篁墩赠龙尾砚》。
    ③ 《石田诗选》卷7《挽程宫詹》。
    ④ 事见程敏政《北观序》(《篁墩集》卷52)、《画史会要》卷4、《四有斋丛说》卷30、《明代实应人物志》、《过云楼书画记》卷3、《七修类稿》卷40、《(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19、《古今谭概》卷11。
    ② 《明孝宗实录》卷7“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乙卯条”。
    ③ 事见《画史会要》卷4、《艺苑卮言》卷20、《六艺之一绿》卷366、《给事备考》卷8、《(乾隆)江南通志》卷166。
    ① 《篁墩集》卷35《遊黄山卷引》:“予往来家山二十年,恒思为黄山之遊,不果。弘治丁巳子月之三日(弘治十年十一月三日)至郡城,决策往焉。”《黄山遊券既价古诗一章舆文速万里彦夫别》:“相看崴云暮,乘此三日閒。”
    ② 事见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7、程敏政《水晶宫客诗引》(《篁墩集》卷23)、沈周《送汪廷器重进遼陽》(《石田诗选》卷7)。
    ③ 《篁墩集》卷69《题小景寄汪廷器》。
    ① 《篁墩集》卷79《题汪廷器冰雪盟卷》。
    ② 《篁墩集》卷53《筒汪廷器》。
    ③ 《篁墩集》卷84《己酉六月二日初至南山(是日汪廷器搞酒见慰,因题便面)》。
    ① 《篁墩集》卷90《送汪廷器艮观》。
    ② 《篁墩集》卷92《帕一方为汪廷器母陈孺人八裹之贺(物虽甚薄,然其中有福寿字共三十数,祝望之意,则有在也)》。
    ③ 《梅严小稿》卷6《慈闱寿意为汪廷器题和篁墩先生奉帕诗韻》。
    ④ 事见程敏政《送於千户序》(《篁墩集》卷34)、《(弘治)徽州府志》卷4。
    ⑤ 《篁墩集》卷34《送于千户序》。
    ① 《篁墩集》中此诗前有《赠新太守王公(公名哲,起侍御,守广平、凤阳二郡,今易地新安)》,王哲至新安任上为弘治十八年三月十七日(《(弘治)徽州府志》卷),而此诗题“三月二十六日”,显以时限编排。又此诗後有《予成化戊戌岁蒙恩省觐取道续溪入徽城今五年矣复行此途怆然有感》,由成化十四年戊戌下推五年为成化十八年,亦可证此。
    ② 《篁墩集》卷76《寄于文远户侯》。
    ③ 《篁墩集》卷84《王介翁画梅为文远赋》、《一剪梅庚戌元夕饮文远家》、《元夜与文远联句》。
    ④ 《篁墩集》卷54《与于千户文远书》。
    ⑤ 《篁墩集》卷35《游黄山卷引》。
    ① 事见蒋冕《送大参杨公谢政归四明序》(《湘皋集》卷19)、雷礼《刑部侍郎杨茂元傅》(《国朝献徵绿》卷46)、《国朝列卿纪》卷59、《明分省人物考》卷47、《名山藏》卷69、《楚纪》卷54、《雨浙名臀绿》卷36、《明史》卷184。
    ② 《明意宗实录》卷287:“成化二十三年二月戊子”条。
    ③ 《篁墩集》卷81《送杨郎中志仁赴湖广宪副》。
    ④ 《明孝宗实录》卷76:“弘治六年闰五月辛酉”条。
    ⑤ 《篁墩集》卷89《送杨意副志仁之任山柬》。
    ① 《明孝宗寅绿》卷99。
    ② 《篁墩集》卷91《送榻志仁宪副谪畏沙通判》。
    ③ 《明孝宗实录》卷93。
    ④ 《明孝宗实录》卷99。
    ⑤ 事见程敏政《赠河见太守谢君考绩序》(《篁墩集》卷32)、王云凰《谢参政墓志铭》(《博趣斋稿》卷19)、《(嘉靖)河间府志》卷17。
    ⑥ 《篁墩集》卷53《舆河间太守谢公道县书》。
    ① 《明宪宗实录》卷287。
    ② 《篁墩集》卷55《与河间谢太守道显书》。
    ③ 《篁墩集》卷32《赠河间太守谢君考续序》。
    ④ 《篁墩集》卷32《赠福建按察使朱君序》。
    ⑤ 《篁墩集》卷48《赠中宪大夫河间知府谢公墓表》。
    ⑥ 《明孝宗实录》卷123:“成化二十一年四月癸丑”条。
    ⑦ 事见汪生民《先兄嘉议大夫南京都察院右副都禦使静轩先生家传》、杨廷和《嘉议大夫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汪公神道碑》(均见《静轩先生文集》附录)、程敏政《赠监察御史汪君序》(《篁墩集》卷25)、《国朝 献徵录》卷64、《明分省人物考》卷36、(明史》卷180。
    ① 《明宪宗实录》卷264。
    ② 《篁墩集》卷25《赠监察御史汪君序》。
    ③ 《篁墩集》卷55《答汪僉宪书》。
    ④ 《静轩先生文集》卷12《跋篁墩程先生往复三书奉呈彭秋官济物》。
    ⑤ 林俊《丁补斋先生传》记丁玑“生天顺丁丑五月十有九日”,卒“弘治癸酉三月十五日也”;所记丁玑遇难情况云“……未四月,迁广东按察司副使,奉勅提督学校。岁余入贺,道清远,山水暴涨,舟且覆。……一家十一人俱殁,惟仲子同与一仆以他舟仅存。”(《见素集》卷24)弘治无癸酉年,当误。据《成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丁玑,贯直隶镇江府丹徒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宇玉夫,行一,年二十二,五月十口生。”是丁玑生於天顺元年(1457)五月;又《明孝宗实录》卷178:“弘治十四年八月乙丑条”:“升南京礼部郎中丁玑为广东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则丁玑任广东提学副使为弘治十四年八月,而丁玑遇难当为此後不久;又《明史稿》卷245载丁玑“卒年四十有七”,则丁玑当卒於1503年,即弘治十六年癸亥,林俊所记“弘治癸酉”为“癸亥”之误。
    ⑥ 事见林俊《丁补斋先生传》(《见肃集》卷24,《国朝献徵录》卷99)、《明分省人物考》卷29、《名山藏》 卷84,《熙朝名臣实录》卷21、《明史稿》卷246。
    ① 《明宪宗实录》卷277:“成化二十二年四月己卯”条。
    ② 《篁墩集》卷75《送丁玉夫舍人谪普安州判》。
    ③ 《篁墩集》卷54《复丁玉夫通判》。
    ④ 事见孙志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国朝献徵录》卷15)、赵贞吉《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赵文肃公文集》卷19、《国朝献徵录》卷15)、王世贞《杨文忠公传》(《补续全蜀艺文志》卷35)、《明分省人物考》卷107、《名山藏》卷72、《吾学编》卷36、《国琛集》下、《圣朝名世考》卷2、《国朝列卿记》卷12、《嘉靖以来首辅传》卷1、《明史》卷190。
    ⑤ 《篁墩集》卷55《与杨介夫侍读》。
    ⑥ 《明孝宗实录》卷112。
    ① 事见杨循吉《礼曹郎杨君生圹碑》(《松筹堂集》卷5、《国朝献徵录》卷35、《吴都文粹续集》卷43)《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九、《弇州史料》後集卷24、《姑苏名贤小纪》卷上、《尧山堂外纪》卷91、《西园闻见录》卷23、《静志居诗话》卷8、《罪惟录》列传卷13、《明史》卷286。
    ② 《篁墩集》卷54《与姑苏沈启南书》。
    ③ 《篁墩集》卷83《与杨君谦仪曹刘振之鸿胪游灵岩遇雨》。
    ④ 《明史》卷286《杨循吉传》。
    ⑤ 《篁墩集》卷54《与司马侍御通伯书》。
    ⑥ 《文集》卷54《与杨仪曹君谦书》。
    ① 《篁墩集》卷84《己酉六月二日初至南山》。
    ② 《篁墩集》卷55《简李贞伯太仆》。
    ③ 《篁墩集》卷88《别君谦》。
    ④ 《篁墩集》卷88《古诗三十六句寄君谦仪部奉寓怀思云山迢遥不我遐弃春鸿在望用傒好音》。
    ⑤ 《篁墩集》卷55《与杨君谦仪部》。
    ⑥ 《宋遗民录》卷首。
    ⑦ 《四库全书总目》卷142《清异录》。
    ① 事见毛纪《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赠太子少保悔斋李公逊学墓志铭》(《国朝献徵录》卷18)、《殿阁词林记》卷6、《明分省人物考》卷92、《国朝列卿纪》卷16。
    ② 《篁墩集》卷55《与李逊学》。
    ③ 《明孝宗实录》卷113。
    ④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徐翊,贯顺天府大兴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中行,行二,年三十五,六月初十日生。曾祖国祥。祖彦礼。父廷玉。母陈氏。永感下。兄辅。娶周氏。顺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名,会试第一百七十六名。”据此徐翊生於天顺三年(1459)。
    ⑤ 《明武宗实录》卷81:“正德六年十一月辛亥条”:“升延安府知府徐翊为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明武宗实录》卷100“正德八年五月丙子条”:“升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徐翊为布政司右参政。”
    ⑥ 祝允明《怀星堂集》卷8《寿徐瘦石大参七十》,据此徐翊嘉靖七年(1528)在世。
    ⑦ 《篁墩集》卷15《瘦石野亭春集图记》。
    ⑧ 《篁墩集》卷15《瘦石野亭春集图记》。
    ① 《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页804。
    ② 《六艺之一录》卷365:“翟瑛,字廷光,江宁人,成化丙戌进士,历官太常卿,作字运笔如飞,结体流丽可爱(金陵琐事)。”
    ③ 张澯(1462-1519),字仲湜,号泾川,广西平南人,成化十四年进士,仕至南兵部尚书。澯刚正廉介,遇内阁诸重臣,未尝阿附。为诗文力追古人,所著甚富(事见杨廷和《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太子少傅致仕泾川张公澯神道碑铭》(《国朝献徵录》卷42),石珤《送大司马涇川张公致政序》(《熊峯集》卷6))。瞿刚,字用九,例贡入监,成化二十二年举顺天府乡试,历嘉定知州,有《海舟集》一卷。刚雅裕有清思,喜诗,学句法清逸,字亦有风韵。(事见《(弘治)常熟县志》卷4、《(嘉靖)常熟县志》卷3,《万卷堂书目》卷4)。程敏政弘治二年春返乡途经姑苏与小酌留诗歌有“驿夫迎舫惊生客,穉子循廊感旧游”句(《篁墩集》卷83《晚登姑苏驿楼与瞿刚贡士小酌有感(辛丑岁尝寓此数日)》,按:诗作於弘治二年春返乡途中)。陈鉴(1415-1471),字缉熙,长洲人。正统十三年进士,仕至国子监祭酒。好藏书并古书书,善笔札,至临模古人真迹,殆不可辨。有《方庵集》(事见吴宽《前朝列大夫国子祭酒陈公墓志铭》(《家藏集》卷61、(吴都文粹续集》卷42、《国朝献徵录》卷73))。刘昌(1424-1480),字钦谟,号稷园,长洲人。为文赡丽,诗宗盛唐。仕至广东左参政。有《中州名贤表》、《河南志》、《姑苏志》、文集《胥台稿》、《凤台稿》《金台稿》《嵩台稿》《越台稿》(事见叶盛《送提学刘君序》(《泾东小稿》卷3)、陈颀《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刘公昌墓志铭》(《国朝献徵录》卷99))。卞荣(1419-1487),字华伯,江阴人,正统十年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工诗善画,有《兰堂集》(事见薛章宪《前户部郎中卞公墓志铭》(《鸿泥堂小稿》卷8、《国朝献徵录》卷30)、《尧山堂外纪》卷85、《毗陵人记》卷7、《西园闻见录》卷8、《皇明词林人物考》卷2、《(嘉靖)江阴县志》卷17)。《篁墩集》卷73《大河卫闵恭百户玩韬轩次卞郎中华伯韵》,按:诗作於成化十九年春服阙北上时。
    ④ 《篁墩集》卷85《送徐中行进士》。
    ① 《篁墩集》卷85《题范良璧赞画说剑馀情卷》。
    ② 《篁墩集》卷90《送徐中行进士赴青州推官》。
    ③ 《篁墩集》卷53《复青州徐中行推官书》。
    ④ 事见程敏政《赠张君廷曙知孝丰县序》《吴兴艺文补》卷31)、吴宽《梅岩小稿序》(《梅岩小稿》卷首)、程材《跋梅岩小稿後》、汪循《跋梅岩小稿後》(《梅岩小稿》卷末))《《(弘治)徽州府志》卷6。
    ⑤ 《梅岩小稿》卷16《寄赠黄汝彝先生考满之京》。
    ① 《篁墩集》卷85《断石联句》。
    ② 《篁墩集》卷29《松萝山游诗序》。
    ③ 《吴兴艺文补》卷31《赠张君廷曙知孝丰县序》。
    ① 事见程敏政《送潘君玉汝同知金华府序》(《篁墩集》卷34)、潘希曾《福建按察司僉事进阶中顺大夫潘公墓志铭》(《竹涧集》卷7、《国朝献徵录》卷90)、卢格《哀荣诗序》(《荷亭文集》後录卷3)、《明分省人物考》卷36、《西园闻见录》卷12。
    ② 《竹涧集》卷7《福建按察司僉事进阶中顺大夫潘公墓志铭》。
    ③ 《篁墩集》卷71《盆莲盛开饮中赠潘玉汝王廷璧戴廷器三秀才》。
    ④ 《篁墩集》卷77《送潘玉汝进士》。
    ⑤ 《篁墩集》卷17《蔪水县南门浮桥记》。
    ① 《篁墩集》卷37《题蔪水程氏所藏南宋录用伊川先生子孙诰後》。
    ② 《篁墩集》卷89《墨竹》。
    ③ 《篁墩集》34《送潘君玉汝同知金华府序》。
    ④ 事见孙承恩《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僖顾公清墓志铭》(《文简集》卷54、《国朝献徵录》卷36《皇明名臣墓铭兑集》)、《云间志略》卷10、《西园闻见绿》卷12、《明史》卷184。
    ⑤ 《东江家藏集》卷八《篁墩先生挽诗》。
    ① 顾清《故论德东溪沈先生墓表》:“乙亥四月九日竟不起,年六十四,其生景奉壬申十二月晦日也。”页178。
    ② 事见顾清《故论德东溪沈先生墓表》,(《东江家藏集》卷29、国朝献徵录卷19),《明分省人物考》卷21、《同治苏州府志》卷86。
    ③ 事见王鏊《河南右布政使沈公杰墓碑》,《国朝献徵录》卷92。
    ④ 《篁墩集》卷78《送沈良臣知归德》:“双旌摇拂蓟门秋,己觉先声满宗州。甲榜自称前进士,专城人羡古诸侯。金鬼香泻离筵酒,彩鷁光生客路舟。入境为君先送喜,如云嘉谷徧田畴。”
    ⑤ 《篁墩集》卷33《赠沈君良臣知南雄府序》。
    ① 事见文徵明《太子少保南京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吴公墓志铭》(《甫田集》卷32)、方鹏《南京吏部尚书白楼吴公一鹏传》(《矫亭续稿》卷3《皇明名臣墓铭兑集》、《国朝献徵录》卷27)、徐阶《吴文端公集序》(《世经堂集》卷13)、《明史》卷191。
    ② 《篁墩集》卷34《寿封翰林编修吴君七十诗序》。
    ③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杨升,贯直隶苏州府吴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起同,行二,年三十七,九月二十六日。曾祖宗证。祖文富。父信。母周氏。具庆下。兄昂。娶陈氏。应天府乡试第六十六名,会试第十一名。”据此杨升生於天顺二年(1458)。《(崇祯)吴县志》卷46杨升本传:“奔母丧,疾转剧,卒,年仅四十有五。”据此杨升卒於弘治十五年(1502)。
    ④ 事见张时彻(刻未斋遗疏叔》(《芝园集》卷26)、《(崇祯)吴县志》卷46。
    ⑤ 《篁墩集》卷91《樗老行》。
    ①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曹镤,贯直隶苏州府吴江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良金,行一,年三十三,六月初五日生。……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十二名,会试第四十五名。”据此曹镤生於天顺五年(1461)。
    ② 事见潘柽章《松陵文献》卷5。
    ③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汪俊,贯江西广信府弋阳县,民籍,国子生,治《书经》。字抑之,行四,年二十六,八月初三日生。曾祖志福,教授。祖钟端,赠刑部郎中。父凤,知府。母祝氏,封宜人。具庆下。兄僎,工部员外郎;佑。弟伟,贡士;佃;代;佾。娶江氏。江西乡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据此汪俊生於成化四年(1468)。
    ④ 事见顾清《送汪抑之告归弋阳序》(《东江家藏集》卷16)、严嵩《赠石潭汪先生序》(《钤山堂集》卷19)、《江右名贤编》卷上、《国琛集》卷下、《明史》卷191、《明儒学案》卷48。
    ⑤ 《篁墩集》卷91《送庶吉士汪抑之养疾南归》。
    ① 《明儒学案》卷48《文庄汪石潭先生俊》:“先生之学,以程朱为的。然以阳动阴静、流行而不息者为心,而其不易之常体则性也。性虽空无一物,而万化皆从此出。故性体也,心用也,浑然不可分析。以造化言之,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无处非气之充塞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下,物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亘万古而不易,即是理也,亦浑然不可分析也。乃朱子谓性是心所具之理,若是乎心为车也,性为车所载之物也。岐心性而二之,犹之岐理气而二之也,非程子之旨也。先生之不苟同如此。”
    ②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黄澜,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军籍,国子生,治《书经》。字源续,行一,年四十,三月初五日生。曾祖伯腾。祖立敬。父玉英。母郑氏。慈侍下。娶吴氏。福建乡试第五十八名,会试第六十五名。”据此黄澜生於景泰五年(1454)。
    ③ 事见《国朝献徵录》卷23《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黄公澜传》、《莆阳文献列传》第70。
    ① 《篁墩集》卷55《简宾之学士》。
    ② 《篁墩集》卷四十七《顺德府儒学教授黄先生墓志铭》。
    ③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胡权,贯直隶太平府芜湖县,民籍,县学生,治《易经》。字仲光,行三,年四十二,十二月初八日生。……应天府乡试第十四名,会试第一百一名。”据此胡灌生於景泰三年(1452)。
    ④ 《国朝献徵录》卷30《户部主事胡灌传》、《明史》卷1890
    ⑤ 《篁墩集》卷33《寿前侍御黄公序》:“黄公用遜以休致居芜湖之驿矶,三十年矣。弘治辛亥,寿当七十,加健焉,凡乡後进欲致庆于公者,计得予一言。时予被放归新安山中,弗克成。予还朝之又明年,其乡国学生郑文博因庶吉士胡仲光以见申其请,曰:黄公志也。诺之。又明年,文博出宰於潜,请益力,曰:公之寿七十四矣……”。
    ①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王缜,贯广东广州府东莞县,军籍,国子生,治《诗经》。字文哲,行三,年二十九,二月十四日生。曾祖纯礼,祖琛。父恪,宝庆知府。母陈氏。具庆下。兄组经、组纬。娶周氏。广东乡试第四十四名,会试第二百七十名。”据此生於成化元年(1465)。《明世宗实录》卷30“嘉靖二年八月戊戌甲寅条”:“南京户部尚书王缜卒,诏赐祭葬如例。”据此王缜卒於嘉靖二年(1523)年。黄佐《南京户部尚书王公缜传》:“卒於官,年六十有一,讣闻,上命赐祭葬。”未详孰是。
    ② 事见顾清《送王文哲使安南便道省亲序》(《东江家藏集》卷17)、姚模《赠都宪王公巡抚南畿序》(《东泉文集》卷2)、黄佐《南京户部尚书王公缜传》(《国朝献徵录》卷31)、《明分省人物考》卷111、明史卷201。
    ③ 《篁墩集》卷35《兵科给事中王君二亲寿诗序》。
    ④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吴舞,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匠籍,国子生,治《诗经》。字子华,行八,年二十六,十二月初九日生。曾祖渊,义民。祖晖。父琢。母司马氏。重庆下。……浙江乡试第七十三名,会试第三十八名。”据此吴舞生於成化四年(1468)。
    ⑤ 事见《两浙名贤录》卷36,《(万历)绍兴府至》卷41.
    ⑥ 《篁墩集》卷46《石丘处士吴君墓碑铭》。
    ① 事见林瀚《工科都给事中许公天锡墓志铭》(《国朝献徵录》卷80)、《皇明名臣墓铭巽集》、《明史》卷188.
    ② 《篁墩集》卷90《送翰林庶起士许启衷南归》。
    ③ 《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陈玉,贯直隶沂州卫官籍,扬州府高邮州人,国子生,治《诗经》。字德卿,行一,年三十九,十月初二日生。曾祖景辉。祖茹,指挥同知。父镐,指挥同知。母奚氏,封淑人。慈侍下。……应天府乡试第十七名,会试第四十四名。”据此陈玉生於景泰六年(1455)。《明世宗实录》卷63“嘉靖五年四月癸乙丑”条:“致仕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玉卒。”据此陈玉卒於嘉靖五年(1526)。
    ① 事见《国朝列卿纪》卷74,《明世宗实录》卷63,《明诗纪事》丁签卷6。
    ② 《篁墩集》卷39《书所录游黄山诗後》。
    ③ 《篁墩集》卷48《明故奉训大夫工部屯田员外郎高君墓志铭))a
    ④ 事见《国朝献徵录》卷61《右副都御史王公询传(子崇仁、崇文、崇献、崇俭附)》。
    ⑤ 《篁墩集》卷90《送王德润参政进表还河南》。
    ① 《弘治九年进士登科录》:戴铣:贯直隶徽州府婺源县。军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宝之。行一。年三十三,三月初四日生。曾祖希英,祖善美、义官,父庆瑞,母吴氏。具庆下。弟钜、链。娶钱氏。应天府乡试第十一名,会试第七名。
    ② 事见刘瑞《易州新志序》(《弘治易州志》卷首)、李梦阳《刻朱子实纪序》(《空同集》卷50)、杨廉《戴给事奏议序》(《杨文恪公文集》卷20)、《掖垣人鉴》卷11、《明分省人物考》卷37,《明史》卷188。
    ③ 《篁墩集》卷87《秋日杂兴》之十七。
    ④ 《篁墩集》卷17《桂岩书院》。
    ① 戴铣《书宋纪受终考後》:“……编成既久,家居复汇正如右,授铣读之,铣因请而鋟,且僭识末简单以认观者云。弘治四年岁次辛亥春三月朔旦门生婺源戴铣拜书。”《宋纪受终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81册。
    ② 事见汪戩《先公顺天府通判仁举先生行实》、王瓒《顺天府通判仁举汪君墓碣铭》、程瞳《仁举先生传》(均见《汪仁举先生文集》外集)。
    ③ 《汪仁举先生文集》卷2《上程詹事》。
    ④ 《篁墩集》卷57《己酉岁迎经魁汪循亚魁方营障语并词》。
    ⑤ 《仁举外集》卷3a
    ② 《汪仁峯先生文集》卷20《祭程襄毅公太淑人文》。
    ③ 《汪仁峯先生文集》卷20《祭篁墩先生文》。
    ④ (《汪仁峯先生文集》卷25《挽篁墩先生》。
    ⑤ 事见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怀星堂集》卷17)、《明史》卷286、阆风《唐六如年谱》(《清华周刊》第38卷第4期)。
    ① 買豔霞《唐寅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页68-70。
    ② 顾磷《国宝新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8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页540。
    ③ 吴宽《吴文定公为唐子畏乞、情帖》,周道振《文徵明年谱》,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页100。
    ④ 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2。
    ⑤ 《墨缘汇观录》卷3《倪瓒秋林山色图》:“董文敏题云:‘迂翁画师吾家北苑,晚年一变,遂有关家小景古岩之致,尝自谓合作处,非王蒙辈所能梦见。此图及《山阴丘壑》、《荆蛮乔林古木》、《渔庄秋霁》可为绝调矣,《山阴丘壑》在南徐陈从训家,《乔林》在余家,《渔庄》在陈仲醇家。癸卯十月(万历三十二年、1603),夜宿周季良清鉴阁观因题。’款董其昌。下押董元宰朱白二文印、太史氏白文印。”
    ① 事见薛章宪《乡进士徐君衡甫行状》(《鸿泥堂小稿 续稿》卷8)、《徐霞客家傅》相关傅记、李春芳《二徐诗序》(《贻安堂集》卷6)。
    ① 邵宝《通奉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华公神道碑铭》(《容春堂集》续集卷14,《国朝献徵录》卷90);华艇事亦见《华氏传芳集》卷4, 《毗陵人品记》卷8。
    ② 《篁墩集》卷53 《简学士陆同年廉伯一》。
    ③ 《震泽集》卷3《程李二学士承命教庶吉士》。
    ④ 王鏊《震泽长语》卷上:“考亭、象山议论,终不合。世谓考亭道问学之功多,象山尊德性之功多。今考亭之学,家传人诵;象山之学,殆废矣。近世有一种学问,若厌朱学之繁,乐象山之简者,自谓心上工夫。本朝所谓道学者,始於吴与弼,继哄陈公甫(陈献章)。公甫每谓今世不当复有著述,以文字太多故也。至有‘再燔一番’之语,其亦有激也。而独喜作诗,谓吟味性情,乃所不废,至今称道学者多宗之。嘉鱼李承箕徒步万里从之游,不闻有所指授,其身心造诣,不知果何如也。”
    ⑤ 王鏊《梓庭公赞》《徐霞客家传》,页100。
    ⑥ 事见《徐霞客家传》徐泰相关传记、徐溥《徐知州墓表》(《谦斋文录》卷3)。
    ⑦ 《谦斋文录》卷3《徐知州墓表》:“(泰)当景泰丙子岁顺天府行乡举,而吉水刘文介公(刘俨)主试,得君文,奇之,擢第一。时有忿子之不预者,言于朝,谓所司去取士失当,且谓君出富室,殆有私也,宜复试。大臣持正者以为不可。特试五经魁於内阁,君文词义灿然,无忝为解,言者始惭,而名益彰於时矣。”“忿子之不预者”系大学士王文,曾以其子王伦不中而疏论此次乡试,事详《明英宗实录》卷269“景泰七年八月丙寅”条、《明史》卷70“选举志二”。
    ① 林廷玉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授吏科给事中,弘治初颇有建言,五年十一月升本科右给事中,六年十一月转左,十年十二月服阙除工科,十一年十月升本科都给事中,十二年四月疏劾程敏政,详《明孝宗实录》卷6“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戊戌”条、卷69“弘治五年十一月丙申”条、卷82“弘治六年十一月辛亥”条、卷132“弘治十年十二月癸未,’条、卷142“弘治十一年十月丙子”条。按:林廷玉事见吕楠《都察院右会都御史南涧林公墓表》、(《泾野先生文集》卷32,《国朝献徵录》卷59),《明分省人物考》卷105,《名山藏》卷74。
    ① 申兆江《关於唐寅的研究》:“在通常情况之下,士子中举之後,在年内尽早赶赴北京,租屋读书,准备明年下场。但唐寅离开苏州似乎很迟。”所加注云:“是年祝允明《与唐寅》,有‘夫岁暮科程期迫,碎碎将各南北’语。”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年版,页40-51。
    ② 《吕文懿公全集》卷2《送徐生泰还江阴》。
    ③ 《怀麓堂集》卷24文稿4《送徐君再守荆门诗序》。
    ④ 《谦斋文录》卷3《徐知州墓表》:“其兄中书舍人惟正以书来曰:颐失吾弟,不幸甚矣。……惟墓上之石,当得文词以垂示後人,非执事又谁宜为之。敢以卞户部华伯之状来请。予与君交三十年,知契最深,非特以乡里之故而己,於谊实宜书,乃不复辞。”
    ⑤ 《生白公室顾孺人传》,《徐霞客家传》页92。
    ⑥ 倪岳《赠徐君尚贤荣荐序》:“昔者,一庵(徐颐)往来於先君所有年,而予亦尝交士亨(棣泰)於京师,且亨父(张泰)於予又同年而契者。”《徐霞客家传》,页97。
    ⑦ 《高士纳斋公传》,《徐霞客家传》,页102-103。
    ① 《篁墩集》卷89《送钱与谦修撰归省》、卷50《兰州同知封翰林修撰钱君传》。
    ② 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初,君(徐颐)迁元献就学,实延吾友检讨张君亨父(张泰)为傅。”
    ③ 倪岳《赠徐君尚贤荣荐序》:“予尝闻翰林检讨张先生亨父言,其及门授经之士,惟江阴徐氏子元献尚贤者,尤精敏嗜学。……乃成化庚子秋,洗马罗先生、侍讲李先生皆予同年友也,奉命来考南畿。试既毕事,辄以小录见示,其第三名,则元献也。”《徐霞客家传》也95-96。
    ④ 张泰《一庵夫人颜氏墓志铭》:“成化庚寅(六年,1470),予以其子嗜学,尝过君梧胜里第,见其老者多福,孺人偶然在侍也。”《徐霞客家传》,页83。按:原文“里第”断开,又“偶然”或为“俨然”。
    ⑤ 李东阳《寿中书舍人徐君六十序》,《徐霞客家传》,页74-76。
    ⑥ 吴宽《乡贡进士徐君墓志铭》,《徐霞客家传》,页98-100。
    ⑦ 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徐霞客家传》,页77-79。
    ⑧ 《明宪宗实录》卷257“成化二十年十月庚辰”条:“升翰林院修撰吴宽为右春坊右论德,以九年秩满也。”
    ⑨ 薛章宪《前户部郎中卞公墓志铭》,《鸿泥堂小稿》卷8。
    ⑩ 《明宪宗实录》卷257、《明孝宗实录》卷7。
    ① 事见罗玘《送冢宰王公归馀姚序》(《圭举集》卷10)、罗钦顺《听松庵记》(《整庵存稿》卷2)、陆深《海日先生行状》(《王阳明全书》附录)、杨一清《南京吏部尚书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海日王公华墓志铭》(《王阳明全书》附录、《国朝献徵录》卷27)、《明史》卷277。
    ② 《篁墩集》卷88《二月十四日李修撰子阳请饮江北陈家王修撰德辉在座》。
    ③ 《碧川文选》卷3《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程公像赞》。
    ① 陈思《(民国)江陰縣續志》卷23。
    ① 事见道深《广慧禅寺阴山韶》、《金山宝藏禅寺记》,于敏中《日下旧固考》卷95、100,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篁墩集》卷13《月河梵苑记》。
    ① 《日下旧闻考》卷100《金山宝藏禅寺记》:“永乐十九年插州宣慰使司宣慰使郡侯杨升携余进贡来朝北京,蒙太宗文皇帝赏资褒重,由是得从灌顶广善大国师智光受灌顶戒,学西天梵书宇义。洪熙间,仁宗昭皇帝奖谕,特赐高僧,继从司录左阐教法主大师讲华严圆觉楞严等经、大小宗乘等律、唯识百法等论。宣德初,侍大国师屡应宣宗章皇帝宣召,每与经筵。复从讲经独芳叟入室,参千百则公案。独游大觉寺,过西门至金山口迷路。稍西行二里,所忽见山峦掩映,岐涧幽深,中有清泉,一泓可数掬,而尤瀓湛甜美。私谓此处宜插一草团。躬自诛茅辟地,创成衡宇数楹.九年,掌御马钦差镇守陕西等处监督总兵官兼尚宝鲁安公王贵参随驾幸游西湖之明日,祭祀永清公主,就省其亲昭永将军王公太淑人吴氏之墓,偶寻访余。是年六月,共力开山。其山离京仅三十里,近隣五华峯顶,远根紫塞、太行诸山,北背居庸叠翠,前吞西湖,平挹都城,品物之盛,不可具状。但取左近立为八景。其第一景,泉自主山右出,引至正殿石砌方池,为灌顶玉华池,上人高士,每得灌沐清神,名玉华灌顶。其第二景,从玉华池石槽曲尺顺东引水穿廊直至 方丈之後,又砌一池,为璧月池,池上起一善住秘密大宝楼阁,阁东十数步有大刼石,可坐一二十人,上有谈经室,余与众上人常说显密法义于中,名曰刼石谈经。其第三景,主山西阿约半里许,孤岩幽峻,缚一蓬茨,余时禅隙其间,名曰孤岩入定;其第四景,正在山口两条岐涧之上,有亭翼然,扁曰潮心亭,往来士客,皆得休涤其中,名曰双涧浣心。其第五景,南首有山数亩,向阳肥壮,草室一间,扁曰耕云室,余尝躬耕其上,名曰南岭耕云。其第六景,从碧月池决渠引水沿山至东七十九步,东山迭秀,下结为台,水绕其台,东聚为池,栽千叶莲池,右葺亭,下瞰西湖,扁曰湖山亭,刻诸翰林诗记于上,余每坐,目幻沤起灭,澄默于中,名曰西湖观水。其第七景,主山西峯有石凌,霄通州城塔八十里远,阴晴可望,名曰凌霄望塔。其第八景浣心亭,上有山有台,登览四时景物之丰,与夫城阙楼台之丽、文物衣冠之盛,名曰即景观城。赐名宝藏禅寺。正统四年岁在己未三月记。”
    ① 《篁墩集》卷37《书月河梵苑记後》。
    ② 《篁墩集》卷71《寿南山长老性空颂并序》。
    ① 《篁墩集》卷16《重修南山菴記》。
    ② 《篁墩集》18《重修仁王院記》。
    ① 《篁墩集》卷22《寿封刑科给事中怡庵杨先生八十序》:“早失怙居,尝授徒养母。母亡,庐墓三年……”;《篁墩集》卷49《长史程公传》:“时王府未建,以祖丧免归,复庐墓三年。服阕,复任。”
    ② 陈建《学蔀通辨》续编卷下。
    ③ 黄佐《庸言》卷4。
    ① 《晦庵集》卷30《答汪尚书(十一月既望)》:“……惟是苏学邪正之辨,终未能无疑於心。盖熹前日所陈,乃论其学儒不至而流於詖淫邪遁之域,窃味来教,乃病其学佛未精,而滞於智虑言语之间,此所以多言而愈不合也。夫其始之辟禅学也,岂能明天人之蕴、推性命之原以破其荒诞浮虚之说而反之正哉。如大悲阁、中和院记之属,直掠彼之粗以角其精,据彼之外攻攻其内,是乃率子弟以攻父母,信枝叶而疑本根,亦安得不为之讪哉。”
    ① 事见《篁墩集》卷18《香山永安禅寺观音阁重修记》、卷29《应诏挥毫诗序》。
    ② 《篁墩集》集81《过暟东白善世留酌》。
    ③ 《篁墩集》卷82《欲往香山寺寻皑东白善世不果》。
    ④ 《篁墩集》卷29《应韶挥毫诗序》。
    ⑤ 《篁墩集》卷18《香山永安禅寺观音阁重修记》。
    ⑥ 《篁墩集》卷55《简皑东白善世》。
    ① 如《篁墩集》卷28《送辨上人诗序》云:“方外友辨公居京师隆福寺,十五年矣。开馆授徒,以诗鸣丛林。予每见其服弊衲行吟道间,遇友人辄出诗稿囊中,相倡和为乐;暇日摘园蔬,手蕴之为食品,味倍于常。时分其馀以惠吾党,吾党食必相顾大噱曰:此辨公菜邪。其高怀雅韵,视世之紫衣玉食者,漠然若将免焉。今年秋,忽动归兴,去主其故乡颐浩寺,告别於所还往,得诗若干篇,属予序。惟昔名僧之耽诗者,若惠勤、参寥皆号正眼法藏,而六一、眉山相与结翰墨缘于山水间,上下其论议,至今谈者尚之。若吾辨公,殆将有慕于两师,而予之荒谫,则岂足以副相托之意哉。姑序而归之。辨公号如海,别号讷庵,嘉禾人,尝住径山。”
    ② 如《倪文僖集》卷32《航上人字济川说》云:“僧录右街阐教古心坚公有上足弟子曰戒航字济川者,姑苏琴川人也。夙有至性,警悟不凡,精究内典,而於儒书亦多窥闯。喜吟味,作为韵语,清新洒脱,无蔬筍气,故名动江湖,有能诗声。尝典大隆福寺书记及主维摩寺。比者蹑履振锡来游宣城,将穷探塞北山川之壮、风景之美,以著於诗。遇吾党之士,则乐然相与而不相逆,兹非於吾道有慕而墨名儒行者耶。间尝以诗为赞,谒予上谷寓舍。一见若平生驩。方自困於塞云朔雪之墟,忽接诗僧清话以沃尘襟,不啻空谷足音之喜也。久之,告予曰:吾师尝名吾曰戒航,禅林耆宿有字吾以济川者,敢请一言明其义以淑吾身。予弗容斩,乃告之曰:《书》云:‘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盖航者,两舟相并之谓,《周礼》‘大夫,方舟’是也;川则泉流注海之谓。夫水,天下之至险者也,使非舟航,其何以济之。航固济川之具,然篙师柁工不慎其操,则有樯倾橄摧之患,而不能以有济矣。要在张帆正舵,顺其所适,虽有巨川之险,奚足虑哉。其达於岸也,何有人之济乎。世亦犹舟之济乎川也,私欲之害亦犹巨川之险也,使或肆情纵欲而不慎其操,则有陷身溺德之患,而不能以有济矣。要在正心诚意,不惑他岐,虽有利欲之害,奚能及哉。其造夫道也何有。诗曰: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此之谓也。上人,学佛者也,而有慕吾道,故举吾儒之说以告。诚如古之人黜其畔援、饮羡之私,以济乎斯世,而曰不造乎道,未之有也。上人年茂性敏,勇於精进,观其遗世远引,超尘脱俗,固知黜利欲之害矣,其能造乎道也,审矣。遂为说以赠之。”
    ③ 《篁墩集》卷90《八角雕花旛石一山饷皑东白善世》。
    ① 《篁墩集》卷23《雪心赋句解序》。
    ② 事见程敏政《先垅碑阴记》、《雪心赋句解序》、《地理囊金注序》、《地理发微序》、《题<葬书>後》(《篁墩集》卷19、23、34、35、39)、倪岳《新刊地理四书序》(《青溪漫稿》卷19)、屠勋《谢子期传》(《屠康僖公文集》卷6)。
    ③ 《篁墩集》卷19《先垅碑阴记》。
    ④ 《篁墩集》卷54《复周仲瞻光禄》:“屏居山间,几与世隔。子期来过,承书问。”
    ① 《篁墩集》卷86《与谢子期闲步至北山庄作》。
    ② 事见《明史》卷304,《(光绪)顺天府志》卷107·人物志十七、《弇山堂别集》卷93·中官考四。
    ③ 《篁墩集》55《与南京守备蒋太监书》。
    ① 《篁墩集》卷20《太监郑公寿藏记》。
    ② 事见《篁墩集》卷20《太监何公寿藏记》。
    ③ 事见《篁墩集》35《太监陈公荣贺序》。
    ① 《宋纪受终考》,《四庫全害存目叢書》史部,第281册,页378-380。
    ① 《宋遺民绿》,《四庫全害存目叢書》史部第88册,清南:齊鲁書社,1997年,页437-439。
    ① 《篁墩集》卷59《新安程氏统宗世譜凡例》。
    ① 《道一编》,《續修四庳全害》第9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页509-510。
    ② 聶豹《重刻道一编序》,《道一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6册,濟南:齑鲁書社,1997年,页612。
    ① 汪宗元《道一编後序》,《四庫全書存目叢上個月》子部第6册,清南:齊鲁書社,1997年,页660。
    ② 《(弘治)休事志》,《北京圖書馆古籍珍本叢刊》第29册,北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页458-459。
    ① 《篁墩程先生文集》,正德二年刻本。
    ② 《千一绿》卷二十,明萬曆刻本。
    ① 张鹏《皇明文衡後序》云:“学士在英宗畴以奇童被蔫人翰林,……誉自洪武以来,旁搜遐索,垂三十年,得一百五十六家,择其文词之精者,分类绿之,得九百七十二篇。”程敏政《皇明文衡序》尾署“赐进士及第嘉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玉牒经筵官新安程敏政序。”敏政升太常卿在弘治七年八月己巳,弘治十一年三月癸亥升礼部右侍郎(《明孝宗实录》卷91、135),序文富作於期间。上推“三十年”,为明天顺间。
    ② 《皇明文衡》,正德五年刻本。
    ③ 《皇明文衡》,正德五年刻本。
    ① 《皇明文衡》,正德五年刻本。
    ① 周子美编《嘉業堂钞校本目绿 天一閣藏書经見目录》,上海:华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页199-200。
    ② 《胡子知言》卷末,《粤雅堂從书》本。
    ① 《竹洲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46册,北京:線装害局,2004年,页499-501。
    ② 祝尚書《宋人别集敘绿》,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页957-958。
    ① 《(嘉靖)河間府志》卷十七,《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册。
    ① 彭華《彭文思公文集》卷三,《四库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6册,濟南:齑鲁書社,1996年,页703。
    ① 《唐氏三先生集》卷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5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页385-387。
    ② 《唐氏三先生集》卷末,《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5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页842。
    ① 阮元《揅经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页1234-1235。
    ① 瞿镛《鐡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② 按:彭韶《钓台集序》:“近同知府事邝才盎取而梓刻之,……弘治元年几次戊申秋九月吉通羲大夫刑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奉敕整理雨浙盛法後学莆田彭韶谨书”(《钓台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29册),据此程知敏政获观才所刻在弘治元年後。《篁墩集》卷33《送太守李君考续还岩州序》云:“惟己酉之崴,予被放南归,泝桐江而上抵睦城,下拜岩先生之祠。退与君相见富春驛中,说故旧。……今七易寒暑矣。被驿召入朝,值君之来,乃不得孰手一欵叙,诚恝然不自腾。”由此知《书约台集後》中“客舟匆匆”为弘治二年己酉(1489)。
    ① 祝尚害《宋人别集敘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492。
    ①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610-611。
    程敏政著作(其版本見“著作概述”):
    《宋纪受终考》三卷。
    《宋遗民绿》十五卷。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二十卷。
    《道一编》六卷。
    《道一编》五卷。
    《弘治休事縣誌》三十八卷。
    《心經附注》四卷。
    《新安文献志》一百卷。
    《弘治休寧躲志》十二卷。
    《篁墩程先生文粹》二十五卷。
    《篁墩集》九十三卷拾遗一卷。
    《篁墩文集》九十三卷拾遗一卷。
    《皇明文衡》一百卷。
    《明實绿》,“中央研究院”屋史捂言研究整理红格钞本。
    《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明集禮》,《四庫全書》第649-6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會典》,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陳建《學蔀通辨》,叢害集成初编本。
    (明)商辂:《御批續资治通鑒綱目》,《四庫全害》第6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翁方綱:《四庫提要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清)纪昀等:《四庫全害綱目》,北京:中苹害局,2003年。
    (元)吴澄:《三禮考注》,《四庫全害存目叢書》经部第103-104册,濟南:齊鲁書社,1997年
    (明)鄧元锡:《皇明害》,《續修四庫全害》第315-3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何需速:《名山藏》,《續修四庫全害》第425-4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雷檀:《國朝列卿纪》,《續修四庫全害》第522-5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焦竑:《國朝献徵绿》,《續修四庫全害》第525-5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遇庭訓:《明分省人物考》,《續修四庫全害》第533-5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焦竑:《熙朝名臣實绿》,《續修四庫全害》第5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朱大韶:《皇明名臣墓铭》,《明代傅記叢刊》第31-32册,臺湾:明文害局,1991年。
    (明)廖道南:《殿閣詞林纪》,《四庫全害》第452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年。
    (明)鄭曉:《吾學编》,《四庫禁毁害叢刊》史部第45-4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明)焦竑、翁正春:《皇明人物要考》,《四庫禁毁叢刊》史部第2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明)徐(?)《皇明名臣言行绿》,《續修四庫全書》第5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徐開任:《明名臣言行绿》,《續修四库全害》第520-5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42-5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唐枢:《国琛集》,《纪录汇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
    (明)刘梦雷:《圣朝名世考》,《明代传记丛刊》第22册,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47-14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张弘道、张凝道:《明三元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张元作:《馆阁漫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8-25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李韶文:《皇明世说新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丛书集成续编》第3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1994年。
    (明)项笃寿:《今献备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9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清)汤斌:《拟明史稿》,《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第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四库全书》第597-5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邓球:《皇明泳化类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49-50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68-11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何三畏:《云间志略》,《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廖道南:《楚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7-4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3-74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明)黄佐:《南廱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毛宪:《昆陵人品记》,《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孙逢奇:《中州人物考》,《四库全书》第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郑汝璧:《皇明功臣封爵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42-5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雷礼《南京太仆寺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文震盂《姑苏名贤小纪》,《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张昶《吴中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张大复《昆山人物传》,《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方鹏《昆山人物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93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明)郑嶽《莆阳文献列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8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萧彦等:《掖垣人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何乔远:《闽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4-20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清)王国楝《丘文庄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1999年。
    (清)法式善:《明李文正公年谱》,《续修四库全书》第5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谢纯《杨文襄公事略》,民国云南丛书本。
    (明)刘节等:《(嘉靖)南安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明)彭泽、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21-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樊深:《(嘉靖)河间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戴铣、王齐:《(弘治)易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7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
    (明)王鉴:《(正德)姑苏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1-14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年。
    (明)陈威、顾清等:《(正德)松江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明)庐希哲等:《(弘治)黄州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本》第53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
    (明)沈朝宣:《(嘉靖)仁和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区第1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叶和侃:《(乾隆)仙游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区第24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明)馀之祯:《(万历)吉安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清)孙云锦等:《(光绪)淮安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萧良干、张元忭等《(万历)绍兴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郑侨等《(康熙)上虞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4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裴大中等:《(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毕恭等:《(嘉靖)辽东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4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李默:《(嘉靖)宁国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43-4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7-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本》第12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
    (明)许浩:《两湖尘谈录》,《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明)郎瑛:《七修类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1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焦竑:《玉堂丛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李春熙:《道听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吕毖:《明朝小史》,《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明)宋岳:《昼永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1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王同轨:《耳谈类增》,《续修四库全书》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朱国祯:《湧幢小品》,《续修四库全书》第1172-11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续修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董谷:《碧里杂存》,《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明)方弘静:《千一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陆容:《篷轩类记》,《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明)尹直:《謇斋琐缀录》,《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清)褚人获:《坚瓠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260-12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梁维枢:《玉剑尊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清)梁章钜:《巧对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2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吴肃公:《明语林》,《续修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清)朱之赤:《朱卧庵藏书画目》,《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四库全书》第830-8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賢:《古穰集》,《四庫全害》第12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吕原:《吕文懿公全集》,《故宫珍本叢刊》第53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彭時《彭文憲公集》《四庫全害存目叢書》集部第35册,濟南:齑鲁書社,1997年。
    劉珝:《古直先生文集》,《四库全害存目叢書》集部第36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倪谦:《倪文僖集》,《四庫全書》第12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楊守隙:《楊文懿公文集》,《叢害集成續编》第112册,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1994年。
    徐溥:《谦齊文錄》,《四庫全書》第12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倪岳:《青溪漫稿》,《四庫全書》第12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沈周:《石田詩選》,《四庫全書》第12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沈周《石田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3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東陽:《懷麓堂集》,《四庫全書》第12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谢鐸:《桃溪净稿》,《四庫全害存目叢書》集部第38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楊守阯:《碧川文選》,《四庫全害存目叢書》集部第42册,济南:齊鲁害社,1997年。
    何喬新:《椒邱文集》,《四庫全書》第12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徐溥:《谦齊文绿》,《四库全書》第12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商辂:《商文毅公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5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6册,济南:齊鲁害社,1997年。
    張弼:《張東海詩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王俱:《王文肃公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6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王俱:《思轩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宽:《家藏集》,《四庫全書》第12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鏊:《震澤集》,《四庫全書》第12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張璁:《太師張文忠公文集》,《四库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7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丘溶:《瓊台诗文會稿》,《叢書集成三编》第38-39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王霎凰:《博趣齊稿》,《續修四庫全害》第13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劉春:《東川劉文筒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楊荣:《文敏集》,《四库全害》第124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時勉:《古廉文集》《四庫全書》第12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彭華:《彭文思公文集》,《四库全害存目叢害》集部第36册,济南:齑鲁書社,1997年。
    韩雍:《襄毅文集》《四庳全書》第12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隆簡:《能皋文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册,濟南:齊鲁書社,1997年。
    黎淳:《黎文僖公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林俊:《見素集》,《四庫全書》第12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颇清:《束江家藏集》,《四庫全書》第12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彭教:《東泷遗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8册,濟南:齊鲁書社,1997年
    谢鐸:《桃溪淨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8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章懋:《枫山先生文集》,《叢書集成續编》第67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徐贯:《徐康懿公餘力稿》,《四库全害存目叢書》集部第37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徐贯:《徐康懿公馀力稿》,《淳安古籍文献叢書》本,淳安縣政协文史和教文衛體委員會,2008年。
    文林:《文温州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張异:《張文僖公文集诗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40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張旭:《梅岩小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1册,濟南:齊鲁害社,1997年。
    储巏:《柴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蔡清:《蔡文庄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2-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姚镆:《东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钱福:《钱太史鹤滩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2-5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张元祯《东白张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张师绎:《月鹿堂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第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郑纪:《东园文集》《四库全书》第12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邵宝:《容春堂集》《四库全书》第12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秦夔:《五峰遗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罗大纮:《紫原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9-14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柯潜:《竹岩集》,《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张泰:《沧洲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7年。
    杨一清:《石淙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第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叶盛:《泾东小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罗钦顺:《整庵存稿》,《四库全书》第12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陆釴:《春雨堂稿》,明弘治年刊本。
    姚夔:《姚文敏公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屠勋:《屠康僖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杨循吉《松筹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蒋冕:《湘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6-57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7年。
    李濂:《嵩渚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0-7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张宁:《方洲集》,《四库全书》第12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庄昶:《定山集》,《四库全书》第12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贺钦:《医间集》,《四库全书》第12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贺钦:《医闾先生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12册,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邹智:《立斋遗文》,《四库全书》第12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梁储:《(?)洲遗稿》,《四库全书》第12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陆深:《俨山集》,《四库全书》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徐祯卿:《迪功集》,《四库全书》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张岳:《小山类稿》,《四库全书》第12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慎中:《遵岩集》,《四库全书》第12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寅:《唐伯虎先生全集》,台北:学生书局,1970年。
    汪舜民:《静轩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罗钦顺《整庵先生存稿》,《四库全书》第12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徵明:《甫田集》,《四库全书》第12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张时彻《芝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1-8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四库全书》第1279-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四库全书》第1385-13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杜应芳:《补续全蜀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第16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钱谦益:《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朱彝尊:《静志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朱彝尊:《明詩综》,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7册,臺北:東大,1980年。
    同田武彦:《王赐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
    周曉光:《新安理學》,合肥:安徽人民,2005年。
    向世陵:《理氣心性之間——宋明理學的分保舆四係》,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邢舒绪:《陸九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纪详:《雨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許振具:《宋纪受终考研究》,香港:瑞榮企業,2005年。
    張健:《新安文献研究》,合肥:安徽人民,2005年。
    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鹤鳴:《中國家谱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郭预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吴文治:《全明詩话》,南京:凰凰出版社,1997年。
    汪世清:《藝苑疑年叢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周道振、張月尊:《文徵明年谱》,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
    林家驪:《谢鐸及茶陵詩派》,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楠:《明成化至正德間蘇州詩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10年。
    劉廷斡《明代江蘇作家研究》,南京:束南大學出版社,2010。
    江枰:《明代蘇文研究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鄭禮炬:《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間的翰林院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何宗美《文人结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兆鹏:《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陳昌渠:《程敏政诗话》,吴文治主编《明詩括全编》第2册,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中國歷史文献會:《明清安徽典籍研究》,合肥:黄山書社,2005年。
    汪世清:《藝苑疑年装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陳正宏:《沈周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憲文、張衛中:《張璁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钱振民《李束陽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吴宣德:《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濟南:山束教育出版社,2000年。
    钱茂偉:《明代史學的屋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3年。
    黄進具:《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富性》,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人傅記资料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周駿富:《编明代傅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害局,1991年。
    張信德:《明代職官年表》,合肥:黄山害社,2009年。
    徐學林:《試論徽州地匾古代刻害業》,宋原放主编《中國出版史料第二卷古代部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隙寒鳴:《程敏政及其“鬻题”公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第4期)。
    陈寒鸣:《程敏政的朱隆早同晚異論及其历史意羲》,《哲學研究》1999年第7期。
    陳寒鳴:《程敏政的心性之學及其在儒學史上的地位》,《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劉彭冰:《弘治十二年科場風波考述》,《九江师尊學報》,2003年第1期。
    張建:《論明代徽州文献學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9期。
    解光宇:《程敏政、程瞳關於“朱、陸異同”的封立及其影響》,《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1期。
    何慶善:《論<新安文献志>的文献價值》,《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9月。
    常建華:《程敏政新安程氏统综世譜谱學問题初探》,《河北學刊》,2005年6期。
    張其凡:《静振典<宋纪受终考研究>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年第6期。
    談晨廣:《明弘治十二年禮部會試舞弊案》,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5期。
    馬宇辉:《唐寅舆弘治己未春闱案的文學史影響》,《南阴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2008年第1期。
    林清:《程敏政“冒祖附族”說考辨》,《安徽史學》,2007年第2期。
    林濟:《程敏政统宗譜法與徽州譜法發展》,《安徽史學》,2008年第4期。
    許振興:《明代宋史研究考論——程敏政<宋遺民绿>的啟示》,鐃宗颐主编《華學》(第九、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夏國安:《程敏政的儒學思想》,“國立清華大學”硕士論文,1992年。
    割彭冰:《程敏政年谱》,安徽大學硕士输文,2003年。
    王鹏:《徽州屋史人物碑傅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