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四聲韻》疏證(一二三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文字学的研究材料一般都来自於地下发掘或地上采集,地下新出土或传世的考古实物,当然是研究古文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地上传抄的古文字材料也不容忽视。北宋夏炼在《汗简》基础上,于北宋仁宗庆历四年辑成《古文四声韵》便是一部广征博引的传抄古文字书,然而碍於出土材料的不足,此书自成书以来,其所录古文的真伪与学述价值长时间受到学者的怀疑。20世纪以来,随著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战国文字大量出土,提供了研究《古文四声韵》等传抄古文字书的有利条件,《古文四声韵》之学术价值逐渐获得肯定。为了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古文四声韵》所录古文,厘清其真实面貌,本论文首先在比勘《古文四声韵》与《汗简》所收字形的基础上,分析两书的紧密联系。其次,运用甲金文、战国文字、碑刻文字等与《古文四声韵》、《汗简》的传抄古文进行比较,不仅呈现《古文四声韵》古文与甲金文、六国古文相合的真古文,更要凸显那些仅与六国古文字形相合的新见字形,揭示其时代性。再次,辨别《古文四声韵》按照一定规律创造的所谓古文或伪古文,为进一步利用《古文四声韵》字形提供参考,从而全面审视其价值与不足。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前言部份主要由以下三个部份组成,一是介绍传抄古文的定义、研究概况;概迷清代以来学者对传抄古文尤其是《汗简》、《古文四声韵》二书的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对《古文四声韵》研究价值和存在问题进行说明,针对具体情况,从字形出发,破除假借、误置、误释等限制,提出我们的研究步骤及方法。二是《古文四声韵》构形概述,利用出土文献文字和相关文字学理论探讨《古文四声韵》字形的繁化、简化、变异与类化等现象,厘清《古文四声韵》特殊构形现象,追溯变化过程,阐释变化动因。三是利用新材料和方法对《汉语大字典》《汗简注释》等文字释读和解释进行补正,利用新出土简帛材料与传抄古文互证,重点突破,对其说解不正确的字形进行修正,对未收或收而未释字形进行补充,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材料。
     疏证部份是本论文重点所在,本论文将《古文四声韵》与《污简》所收传抄古文按照字形差异重新排列组合,归并重复字形,分组疏证。由於《古文四声韵》许多字形沿袭《汗简》,很多传抄古文的字头与其下所字形并不一致,多为从字用角度出岭所作隶定。本论文试图破原书字头限制,从字形角度切入进行疏证,运用甲金文、战国文字、碑刻简帛等出土文字材料与传抄古文互证,同时也注意这些字在传世文献中实际用例。通过全面对比分析,力求疏证出《古文四声韵》所收古文字形的来龙去脉,演变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而方便使用的材料。由於时闻限制,本论文目前完成了前三卷疏证,後续两两卷来日完成。
Chinese Paleography is generally studied coming from underground excavation or overground collec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unearthe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re firsthand data for studying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and having significant research value, while overground materials could not be ignored. Xiasong, from the Song Dynasty, wrote GuWenSiShengYun in1044based on Hanjian. GuWenSiShengYun, which quoted amount of materials, is a made private copies dictionary about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its academic value and facticity were doubted by scholars for lacking of much enough excavated materials.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prosperity of archaeology and excavation of the Warring States script, the academic value of GuWenSiShengYun gradually was confirmed by the study of GuWenSiShengYun.in order to know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comprehensively in GuWenSiShengYun, the current study adopt the following three ways. Firstly, it is character pattern of GuWenSiShengYun in comparison with its of HanJia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books. Secondly, comparsion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Warring States script, inscription writing to private copy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GuWenSiShengYun and HanJian, is not only to present the real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is the same as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and Warring States script, but also is to prominent the character pattern only in accord with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and to reveal its times value. In addtion, the aim is to distinguish the fals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GuWenSiShengYu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making use of GuWenSiShengYun and evaluate its academic value and shortage comprehensively. The current thesi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Preface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to introduce definition, study overview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ummarize the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especially in HanJian and GuWenSiShengYun since Qing dynasty. Besides, we evaluated the academic value and shortage of GuWenSiShengYun comprehensively, aimed at particular case and got rid of limit for some mistakes as far as character pattern to put forward our research method and procedure. The second part overviewed configuration of GuWenSiShengYun. We made best use of excavated documents and related philology theories to discuss complication, simplication, variation and apperception of character pattern of GuWenSiShengYun, to clarify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GuWenSiShengYun, and to retrospect its changing process and explain its reasons of change. The last part is taking advantage of new materials and methods to supplement and correct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Chinese Dictionary and HanJian Annotation. We made use of excavated Bamboosilk materials and private copy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o prove each other. Revise the false character patterns and replenish the uncollected or collected but not explained character pattern, to make fully use of these materials.
     The emphasis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annotation. We realigned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GuWenSiShengYun and HanJia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 pattern, conflated reduplicate Chinese characters, sectionalized to annotation. Many Chinese character patterns came from HanJian, resulted in many explained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not in accordance with its following Chinese character patterns. The current study is trying to break the limit of explained Chinese character, annotate GuWenSiShengYun in Chinese characters pattern terms. We make use of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Warring States script, inscription writing, Bamboosilk materials and private copies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o prove each other. Through contrastive analysis, we are trying to annotate the context and evolution trend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GuWenSiShengYun, and provide trustworthy and convenience materials for correlational research. Due to the time limit, we have completed the annotation of first three volumes and the following two volumes will be completed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页
    ② 陈伟武.:《试论晚清学者对传抄古文的研究》,《第二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1999年,857页.
    ③ 为行文简洁,《古文四声韵》、《汗简》在本论文绝大多数情况下简称夏韵、汗简,全文同。
    ④ 李零:《汗简古文四声韵·出版後记》,中华书局,1983年,1-4页
    ⑤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页
    ① 李零:《汗简古文四声韵·出版後记》,中华书局,1983年,7页
    ② 李零:《汗简古文四声韵·出版後记》,中华书局,1983年,7-9页.
    李零:《汗简古文四声韵·出版後记》,中华书局,1983年,1-4页
    ③ 郑珍,《汗简笺正》,《郑珍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467页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39页,360页
    ⑤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39页,360页
    ⑥ 曾宪通:《是对〈汗简〉做出正确评价的时候了——读〈汗简注释〉有感》,《曾宪通学术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
    ①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73页
    ② 张颔:《中山王誉器文字编·序》,中华书局,1981年,5页
    ③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1页
    ④ 李家浩:《楚墓竹简中的“昆”字及从“昆”的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306-317页
    ⑤ 李学勤:《论双公盟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7页
    ① 赵平安:〈上博简《三德》[毋贫]解读>,简帛网07/01/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97
    ② 白于薇:《〈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91页
    ③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9-81页
    ④ 黄锡全:《古文字论丛》,台北艺文印书馆,1988牛,433-4b4页、4bb-466页
    ⑤ 黄锡全:《古文字论丛》,台北艺文印书馆,1988年,第433-464页、第465-488页;
    ⑥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⑦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⑧ 林志强:《古本〈尚书〉文字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⑨ 陈伟湛:《碧落碑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27-33页
    ⑩ 江梅:《碧落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1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内容提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2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颐》,(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② 吕朋林:《〈汗简〉音切考校(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15-19页
    ③ 吕朋林:《<汗简〉音切考校(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45-49页:
    ④ 王丹:《〈古文四声韵〉重文间的关系试析》,《汉字研究》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241-242页
    ⑤ 王丹《<古文四声韵>重文间的关系试析》,《汉字研究》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242-243页;
    ⑥ 徐在国:《谈(?)定古文中的义近误置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6期,25-26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9页
    ② (?)(王庶子碑H67a):代表该字形出自《汗简》,《汗简》引自王庶子碑,字形在原书位置为67页a面;(?)(王庶子碑卷一23b):代表该字形出自《古文四声韵》,《古文四声韵》引自王庶子碑,字形在原书位置为卷一23页b面。全书字形以此类推。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9页
    ② 受许慎《说文解字·序》欧“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来定义“假借”的影响,人们往往以“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来区别“通假”和“假借”两个概念。王宁《汉字学概要》分别称其为“使用阶段的假借”和“造字阶段的假借”由于《汗简》《古文四声韵》中传抄古文的具体传抄时间不明,无法从历史角度判断孰先孰后,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借用是出自“使用阶段,还是“造字阶段”。本文不强作分别,把《古文四声韵》中音借关系笼统地称为假借关系。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219页
    ② 徐在国:《谈立定古文中的义近误置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6期,25-26页
    ① 何琳儀.《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0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500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0页
    ③ 何琳仪: 《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27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65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出版社,1990年,270页
    ③ 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2页
    ①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91页
    ②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179页
    ③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65页,
    ④ 构件(也称部件)是汉字的构形单位。当一个形体被用来构造其他的字,成为所构字的一部分时,我们称之为所构字的构件。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5页
    ⑤ 构件是由笔划构成的,研究构件,首先要提到笔划。笔划指构成汉字的基本先天符号。从书写的角度讲,笔划是最小的书写单位;从构形的角度讲,各种笔划作不同的组合,便形成构件,因此它又是汉字构形系统中最小的、最底层的构形单位。偏旁是对合体汉字进行结构分析而离析出来的构字成素,因其在汉字结构中往往偏处一旁或一角而得名。对形声字而言,形旁或声旁是其下位概念。偏旁不一定是形与音或义相结合的最小单位,有时可再拆分出构件。如“语”字包括“言”和“吾”两个偏旁,但“言”可以进一步分析成“口”和“(?)”两个构件。“吾”也可进一步分析成“口”和“五”两个构件。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① 颇野王:《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344页
    ② 界髓字是指共识呈现的音羲完全相同、用法全同或部分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汉字讲形学理论又根据形属性的差异,将异体字分为异写字和界体字。娥能相同、稽那周住和稽堆理殊也相l司叨揭法不同的字稻篇具窝字,撇能相同而横形属性(包括横件数量、横件分怖、横形模式等)至少有一顶不同的字稻篇界横字。参王事《漠字横形季携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0-84页
    ① 何琳儀:《战国文字通输》(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20页
    ② 林清源:《楚国文字体形演变研究》,(台)东海大学中文所,1987年博士论文,31页
    ① 何琳儀:《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117页
    ② 何琳儀:《战国文字通输》(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17页
    ③ 何琳儀:《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787页
    ① 林清源:《楚国文字体形演变研究》,(台)东海大学中文所,1987年博士论文,87页
    ② 刘剑:《古文字体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9页
    ③ 何琳儀:《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1029页
    ① 徐在国:《从新蔡葛陵楚简中的“延”字谈起》,《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孥出版社,2007年,257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磐韵新跫》,北京师筢大学,2009年博士输文,61页
    ⑧何琳倦:《戟国文字通输》(订补),江辣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14页.
    面森涪濂:《楚国文字耩形演燮研究》,(台)柬海大孥中文所,1987年博士输文,90页.
    ⑤ 何琳僦:《戟圆文字通输》(钉补),江赫教育出版社,2003年,21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10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3页
    ③ 徐在国:《包山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于省吾年教授百年华诞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28页
    ④ 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演变研究》,(台)东海大学中文所,1987年博士论文,38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43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07页.
    ③ 赵平安:《金文考释四则》,《语言研究》,1994年第一期,180页
    ④ 李家浩:《战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160页
    ⑤ 人聪《六年襄城令戈考释》,《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史勇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422页: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6页
    ⑥ 张揖:《广雅》,《字典汇编》,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225页
    ⑦ 王念孙:《广雅疏证》,《字典汇编》,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415页
    ① 高明:《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37页.
    ② 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演变研究》,(台)东海大学中文所,1987年博士论文,49页.
    ③ 曾宪通:《楚文字释丛(五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三期,64页
    ① 高明:《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9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29页.
    ③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29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09页
    ③ 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演变研究》,(台)东海大学中文所,1987年博士论文,124页
    ① 陈伟〈读《上博六》条记,简帛网,07/07/09, 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597。
    ② 高佑仁〈谈楚系[亲]字的一种特殊写法一兼释《上博三.仲弓》[宥过举亲]>,简帛网,07/07/17,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724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153页
    ④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13页
    ⑤ 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演变研究》,(台)东海大学中文所,1987年博士论文,131页
    ⑥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87页
    ①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1934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146页
    ③ 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读》,(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52页
    ④ 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0页
    ⑤ 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0页
    ①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87页
    ② 王辉:《古字通假释例》,艺文印书馆,1993年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0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26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26页
    ② 沈、沉本一字分化。夏韵将其分别隶定为沈或沉,其实皆一字。
    ① 秦公 刘大新:《广碑别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44页
    ② 刘钊:《古文字体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5页
    ① 刘剑:《古文字体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7页
    ② 高明:《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65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825页
    ②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283页
    ①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字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570页
    ②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字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4502页
    ③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字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4502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35页.
    ②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767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64页
    ④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3405页
    ⑤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175页
    ①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1030页
    ②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2035页
    ①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2747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0页
    ③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等,2010年,3465页
    ④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642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赎》,(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34页
    ② 徐元闻:《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年,319页
    ③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88页
    ④ 于省吾:《甲骨文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
    ⑤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91页
    ⑥ 容庚:《秦汉金文录》,中华书局,2012年版,3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8页
    ②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133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8页
    ④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690页
    ⑤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79页
    ⑥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4页
    ① 于省吾:《释兄》,《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132~134页
    ②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98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4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83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5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8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01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36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81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42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10页
    ⑤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49页
    ②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化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23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11页
    ④ 曾宪通:《从曾侯乙墓编钟之钟处铜人说“虚”与“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34页
    ⑤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52页
    ⑥ 季旭升:《说文新证(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5页
    ① 刘釗.《古文字构型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3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1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35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824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20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65页
    ⑤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0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11页
    ② 季旭升:《说文新证(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54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6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0页
    ③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29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49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50页
    ③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65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6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50页
    ② 曾宪通:《楚文字释丛(五则)》,中山大学学报第三期,1996年,64页
    ③ 曾宪通:《楚文字释丛(五则)》,中山大学学报第三期,1996年,6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75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0页
    ② 沈建华.《甲骨金文释字举例》,《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6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25页
    ④(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29页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卷)》,文物出版社,1988年,193页
    ① 李零:《古文字杂识(二则)》,《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758页
    ② 刘钊:《读郭店楚简字词答记》,《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80页
    ③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28页
    ④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1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236页
    ① “穷”字从穴或从宀不别,战国文字中穴部和宀部往往可以形符互换,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0页
    ② 郑珍:《汗简笺正》,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288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01页
    ④ 郑珍:《汗简笺正》,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0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5页
    ① 郑珍:《汗简笺正》,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534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79页
    ③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68页
    ④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68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69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36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四卷第二期,1934年11月,22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4页
    ①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① 郭在贻,张涌泉:《俗字研究与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90年,237页
    ②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198页
    ① 郑珍:《汗简笺正》,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43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02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6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17页
    ① 王国维:《毛公鼎考释》,《中国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献集成案(第24册)》,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501页
    ② 季旭升:《说文新证(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51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93页
    ① 黄锡全:《汗筒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10页
    ① 何琳仪: 《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34页
    ①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78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十卷第一二期,1940年5月,20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 黄德宽,《释金文炉字》,《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72页
    ③ 赵平安:《说文古文考辨》,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一期,1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79页
    ② 李学勤:《论(?)公(?)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六期,7页
    ③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7页
    ① 张桂光:《古文字考释十四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34页
    ② 何琳仪:《释竟》,《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年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11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7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03页
    ① 周凤五:《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新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1999年,747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5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86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69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875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875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745页
    ① 陈梦家:《禺邢王壶考释》,《燕京学报》第21期,1937年,207页
    ① 徐宝贵:《以也它为偏旁文字的分化》,《文史》,2007年第三期,227页
    ②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7页
    ③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5页
    ④ 梅膺祚:《字汇》,《字典汇编》,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344页
    ⑤ 陈剑:《读上博六短剂五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4.2007—07—20
    ⑥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5页
    ⑦ 丁度:《集韵》(全三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63页
    ⑧ 梅膺祚:《字汇》,《字典汇编》,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340页
    ⑨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369页
    ① 大克西也:《试论上博楚简缁衣中的(?)字及相关诸字》,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332页季旭升:《说文新证(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87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048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616页
    ①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1413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265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6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12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12页
    ⑤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4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00页
    。徐在固:《糠定古文疏證》,安徽大筚出版社,2002年,134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27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2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62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则》,(台)国立中正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83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83页
    ① 季旭升.《从战国文字中的字谈诗经中的之字误为止字的现象》《中国诗经学会会务通讯》,第十八期,2000年,5, 15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赎》,(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53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0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53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5页
    ②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610页
    ③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439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7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1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1—2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9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68页
    ②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85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96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96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9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11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9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57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6页
    ② 张亚初:《金文考释举例》,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27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78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7页
    ① 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07页《古文字研究》(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30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01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5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6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01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50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8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8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0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95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534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39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46页
    ③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0页
    ①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0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50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82页
    ① 陈斯鹏.《楚简“图”字补正》,《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9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11页
    ② 曾宪通《从曾侯乙墓编钟之钟虏铜人说“处”与“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参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34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352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220页
    ② 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商务印书馆,1937年,58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397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49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2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115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3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293页
    ①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55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74页
    ② 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商务印书馆,1937年,85页
    ③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15页
    ④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300页
    ① 国一姝《《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考析》18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19页
    ②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国科学院出版,1954年。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6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5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558页
    ① 周凤五:《郭店楚简的形式特微及分类意义》,《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3~63页
    ②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02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32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89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26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8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出版社,1990年,21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44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6页
    ③ 曾宪通:《敦煌本古文尚书“三郊三通”辨正》,《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322~326页
    ④ 曾突通:《三休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古文字研究(七)》,中华书局,1982年,273~287页
    ⑤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83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27页
    ①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371页
    ② 魏宜辉:《楚系简帛文字形体讹变分析》,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94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5页
    ① 黄锡全:《汗筒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0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1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19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0页
    ① 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艺文印书馆,1993年
    ① 陈伟湛:《碧落文中之古文考》,《陈纬湛语言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2页
    ②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19页
    ③(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则》,(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4页
    ④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62页、515页
    ⑤(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则》,(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5页
    ①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72页
    ② 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商务印书馆,1937年,79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15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74页
    ① 季旭昇:《说文新证(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3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134页。
    ③ (台)李缡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则》,(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03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Q年,284页
    ②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3页
    ③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7页
    ④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92页
    ⑤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348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0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4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9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3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24页
    ②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7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26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3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9页
    马承源:《释灳》《古文字研究》(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143页
    ① 秦公 刘大新:《广碑别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9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4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赎》,(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0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7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46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91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28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6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8页
    ③ 李天虹:《说文古文新证》,《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75页。
    ④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65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58页
    ③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65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5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36页
    ② 李天虹:《说文古文校补疏证》,吉林大学硕士论文,1990年,18页
    ③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9页
    ④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96页
    ⑤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32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赎胤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15页季旭升:《说文新证(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25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48页
    ③ 李家浩:《楚墓竹简中的“昆”字及仄“昆”的字》,《著名中国年语吉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06-317页
    ④ 赵平安.《释曾侯乙墓竹简中的“解”和。辨”一兼及昆、甩的形体来源《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1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3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2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26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05页
    ① 黄锡全《汗筒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04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2页
    ③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2页
    ① 张谢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7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57页
    ② (台)李缡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则》,(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9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3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66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1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84页
    ③ 李守奎.《郭店楚简“(?)”字蠹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300页
    ④(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颐》,(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0页
    ⑤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2页
    ⑥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5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0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67页
    ① 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344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②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07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十卷第一二期,1940年5月
    ①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60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2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11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8页
    ① 于省吾:《碧落碑跋》,《考古社刊》第五期,上海书店,1981年,5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4页
    ③ (台)李编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则》,(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6页
    ① 国一姝:《〈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42页
    ② 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文物》2003年第五期,5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4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4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2页
    ① 李天虹:《说文古文校补疏证》,吉林大学硕士论文,1990年,22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34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82页
    ② 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西”和“囟”字》,《中国文字》新第25期,1999年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0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47页
    ①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239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14页
    ③ 徐在国:《从新蔡葛陵楚简中的“延”字谈起》,《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257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1029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9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1990年版,441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5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30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18页《古文字研究》第8期16页。
    ① 刘钊:《古文字构型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7页
    ② 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商务印书馆,1937年,11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30页
    ④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4页
    ① 李天虹:《说文古文校补疏证》,吉林大学硕士论文,1990年,34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2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90页
    ②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26页
    ③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56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1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43页
    ② 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87页
    ② 季旭升:《说文新证(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299页
    ①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99页
    ②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3年,107页
    ③ 曾宪通:《说县》.《古文字研究》(十).中华书局,1983年,23~36页
    ④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中华书局,2004年,135页
    ⑤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20页
    ⑥ 曾宪通:《说县》.《古文字研究》(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23~3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43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17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设》,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57页
    ③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27页
    ④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88页
    ①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2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51页
    ③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2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9页
    ② 于省吾:《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古文字研究(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
    ① 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科学出版社,1965年,165页
    ②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92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
    ① 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商务印书馆,1937年,80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65页
    ③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03页
    ④ 李天虹:《说文古文校补疏证》,吉林大学硕士论文,1990年,103页
    ⑤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05页
    ⑥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74页
    ⑦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0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91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52页
    ①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2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2页《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221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11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231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颐》,(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11页
    ① 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2004年,33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1页
    ① 季旭升:《说文新证(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257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5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7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21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74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73页
    ③ 陈剑:《金文“豕”字考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状书局,2007年,268页
    ④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59页
    ⑤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5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0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0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38页
    ② 徐在国:《试说说文篮字古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496页
    ③ 徐在国:《试说说文篮字古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496页
    ① 许学仁:《古文四声韵古文研究一古文合证篇》,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63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19页
    ③ 许学仁:《古文四声韵古文研究一古文合证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63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67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30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52页
    ③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颐)),(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0夏
    ④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颐》,(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0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四卷第二期,1934年11月,33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83页
    ③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8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10页
    ① 何林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705页
    ② 主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37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则》,(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39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92页
    ③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34页
    ④ 冯胜君.《郭店楚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305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6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22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5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41页
    ② 国一姝:《<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30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7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6页
    ① 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99页
    ①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3283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16页
    ③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赜》,(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60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632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29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697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3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89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4页
    ③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33页
    ④ 裘锡圭:《释弘强》,《古文字论丛》,中华书局,1992年,58页
    ⑤ 林志强:《古本尚书特殊文字例说》,《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63页
    ⑥(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赜》,(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32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十卷第一二期,1940年5月,20-21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9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33页
    ②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285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9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75页;《古文字研究》(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123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37页
    ①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7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30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723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3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71页
    ② 秦公刘大新:《广碑别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22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83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①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1年,14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62页
    ③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39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61页
    ⑤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72页
    ①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6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4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37页
    ②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55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7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5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82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819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9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97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93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5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2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92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0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7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72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88页
    ① 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124页
    ② 丁度:《集韵》(全三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671页
    ③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451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5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31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02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9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02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46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75页
    ③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④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9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五卷第二期,1935年11月,5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8页
    ②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十卷第一二期,1940年5月
    ③ 李天虹:《说文古文校补疏证》,吉林大学硕士论文,1990年,94页
    ④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60页
    ⑤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940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8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407页
    ② 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12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90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4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6页
    ② 赵平安;《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与假借改造字字源考证》,《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107页
    ③ 何琳仪:《郭店楚简古文二考》,《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70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6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9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392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56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8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38页
    ②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43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24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睛》,(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47页
    ① 郑珍:《污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43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2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89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颐》,(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47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18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3页
    ③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77页
    ④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93页
    ⑤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31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56页
    ②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2004年,327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48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53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9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92页
    ①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46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52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52页
    ③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50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458页
    ① 季旭升:《说文新证(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24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9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21、463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8?页
    ②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59页
    ①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99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367页
    ①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6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57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288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0页
    ③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2页
    ④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297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设》,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39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54页
    ② 林溪:《读包山楚简记七则》,《林滤学卫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20页
    ③ 曾宪通:《楚文字释丛》,《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4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8页
    ②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30页
    ③ 丁度:《集韵》(全三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67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36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六卷第二期,1936年11月,7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14, 304页
    ③ 李家浩:《传遽鹰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二》,《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87页
    ④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96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2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6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4页
    ① 赵平安:《试论包山简中的“笆”》,《简帛研究2002. 20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8页
    ① 王辉:《古文字通假释狮韭》,艺文印书馆,1993年,61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10页
    ② 赵平安:《试论包山简中的“笆”》,《简帛研2002. 20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3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7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24页
    ②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6页
    ③ 陈伟武:《战国秦汉同形字论纲》,《于省吾教授百年华诞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22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7页;《古文字研究》(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14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5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42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54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4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4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65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73页
    ① (清)孙星衍:《魏三休石经遗字考(刻本)》刘文楷刻,清光绪十年(1884年),21页
    ② 王国维:《现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58页
    ③ 曾宪通:《从曾侯乙编钟之钟虚铜人说虚与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217页
    ④ 容庚:《乌书考》,《容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99页
    ① 王筠:《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7年,134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6页;《文物》,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六期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597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727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7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43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57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02页
    ② 宋华强:《释新蔡简中的一个祭牲名》,《古文字研究》(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③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3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07页
    瞑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年,7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34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4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122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5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7页
    ③ (台)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绩》,(台)国立中正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177页;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艺文印书馆,595页
    ①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9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98页
    ① 郑刚:《战国文字中的同源词与同源字》,《中国文字》新二十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84年,194页
    ①(宋)洪适:《隶释》卷一,《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9册,第6756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清)严可均:《全後汉文》卷一百,中华书局,1958年;(清)孙葆田:《山东通志·艺文志》卷十,《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12册,第9278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7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79页
    ② 李天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1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22页
    ④ 李零:《郭店楚简中的敏字和文字》,《古文字研究》(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390页
    ⑤ 李天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2页
    ⑥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4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309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95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8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23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8页
    ① 李学勤:《“柜”字与真山楚官玺》,《国学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73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64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6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8页;《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7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6页
    ① 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43页
    72 国一妹:以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43页
    ① 国一姝:《〈古文四声韻>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4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5页
    ①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金陵学报》第四卷第二期,1934年11月,29-30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0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17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07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57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67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9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25页
    ① 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221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94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9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4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5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3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09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93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7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41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241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0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90页
    ③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6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875页
    ①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64页探讨》.《古文字研究》(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580^589页
    ② 曾宪通:《说践、饯及其他》.《江汉考古》,1992年,77~80页张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条件的
    ① 魏宜辉:《试析楚简中的“显”、“星”字》.《江汉考古》,2002年,74~77页
    ② 王国维:《魏石经残字考》.《王国维遗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章太炎:《新出三体石经考》.《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 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9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467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3页
    ②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4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72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72页
    ③ 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41页
    ②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288页
    ③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425页
    ①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3页
    ② 黄德宽:《关於古代汉字字际关系的确定——以顾及相关字为例》,《中国文字研究》(第四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276页
    ③ 金国泰.《释顾寡》.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④ 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状书局,2007年,305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53页
    ②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3页
    ① 何琳仪,吴红松:《说屋》,《语言》(第四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67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5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51页
    ①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65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71页
    ③ 国一姝:《〈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30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72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28页
    ①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51页
    ② 荆门市博物倌:《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① 李家浩:《读郭店楚墓竹筒琐议》,《中国哲学研究(二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339~351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48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26页
    ② 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82页
    ③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22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69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5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97页
    ② 列御寇:《列子》,《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66页
    ①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222页
    ①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31页
    ① 季旭升:《说文新证(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9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50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414页
    ①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405页
    ②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1406页
    ①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06页
    ② 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06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88页
    ①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2547页
    ①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46页
    ① 郑珍:《汗简笺证》,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年,394页
    ② 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366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23页
    [1][辽]释行均《龙宠手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宋]陈彭年《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
    [3][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6年
    [4][宋]司马光《类篇》,中华书局,1984年
    [5][宋]丁度《集韵》,中华书局,1989年
    [6][明]梅膺祚《字汇》,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
    [77[明]宋濂《篇海类编》,齐鲁书社,1997年
    [8][清]段玉栽《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1[清]林义光《文源》,中西书局,2012年
    [10][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
    [11][清]吴任臣《字汇补》,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六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清]郑珍《汗简笺正》,广文书局,1974年
    [13]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3年
    [14]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程燕:《望山楚简文字编》,中华书局,2007年
    [16]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
    [17]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2008年
    [18]高明:《古陶文汇褊》,中华书局,1990年
    [19]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0]顾騕訧 顾廷龙:《尚书文字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1]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
    [22]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
    [23]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24]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一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
    [25]李守奎:《楚文字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罗福颐:《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
    [271罗福颐:《古玺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
    [28]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
    [29]骈宇骞:《银雀山汗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
    [30]秦公刘大新:《广碑别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31]秦公:《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
    [32]容庚张振林马国权:《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
    [33]商承祚:《石刻篆文编》,中华书局,1996年
    [34]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艺文印书馆,1975年
    [35]孙慰祖:《古封泥集成》、上海书店,1994年
    [36]孙慰祖:《秦汉金文汇编》,上海书店出版设,1997年
    [37]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38]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39]吴大敏吴钢:《唐碑俗字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
    [40]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41]徐无闻:《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
    [42]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线装书局,2006年
    [43]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45]严志赋:《金文编校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6]袁仲一 刘鈺:《秦文字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47]张光裕:《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艺文印书馆,2007年
    [48]张颔:《古币文编》,中华书局,1986年
    [49]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
    [50]张守中:《郭店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
    [51]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
    [52]王平:《说文重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3]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54]朱德熙:《朱德熙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
    [5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56]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1年
    [5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58]季旭升:《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59]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
    [60]林志强:《古本〈尚书〉文字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61]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幻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
    [63]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64]高明:《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65]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66]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7]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68]许学仁:《古文四声韵古文研究—古文合证篇》,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69]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70]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72]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7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74]白于蓝:《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
    [75]白于蓝:《古玺印文字考释四篇》,《考古与文物》第3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99年
    [76]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77]李天虹:《郭店楚简文字杂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78]李天虹:《上海简书文字三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79]李天虹:《说文古文新证》,《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75页。
    [80]李天虹:《说文古文新证》,《江汉考古》第2期,1995年
    [81]李零:《古文字杂识二则》,《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版
    [82]李家浩:《攻王光剑铭文考释》,《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83]李家浩:《传遽鹰节铭文考释一一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二》,《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84]李家浩:《楚墓竹简中昆字及汰昆的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85]李学勤:《桓字与真山楚官玺》,《国学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73页
    [86]李学勤:《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
    [87]李守奎:《说文古文与楚文字互证三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
    [88]刘信芳:《郭店简语丛文字试解七则》,《简帛研究二00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9]刘钊:《读郭店楚简字词割记》,《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90]刘钊:《金文考释零拾》,《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
    [91]林志强:《论传抄古文的形态变化及相关问题》,《汉字研究》第一辑,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纶,学苑出版社,2005年。
    [92]林法:《读包山楚简记七则》,《林法学街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93]吕俐敏:《试论上博简中的“鹅”字一一兼论古文字中异构字的隶定》,《兰州学刊》,2007年第8期
    [94]郭小武:《〈说文〉篆籀字汇与甲骨文字考释》,《说文解字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95]郭在贻,张涌泉:《俗字研究与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90年
    [96]何琳仪:《郭店简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第5期
    [100]何琳仪:《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101]何琳仪:《释兢》,《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何琳仪:《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
    [102]黄德宽:《关於古代汉字字国际关系的确定——以顾及相关字为例》,《中国文字研究》(第四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3]黄锡全:《利用汗简考释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
    [104]黄盛璋:《试论战国秦汉铭刻中从酉诸奇字及其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
    [105]姜允玉:《中山王铜器铭文中所见的传抄古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2004年
    [106]徐在国:《谈隶定古文中的义近误置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6期
    [107]徐在国:《试说说文篮字古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
    [108]赵卫:《说文籀文研究》,《文字学论丛》(第一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109]陈邦怀:《战国行气玉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
    [110]陈邦怀:《战国楚帛书文字考证》,《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
    [111]陈剑:《郭店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辑), 燕山出版社,2001年
    [112]陈剑:《战国竹简文字校读古书两则》,《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
    [113]陈斯鹏:《楚简“图”字补正》,《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4]陈伟湛:《碧落碑中之古文考》,《陈伟湛语言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15]陈伟湛:《碧落碑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
    [116]张标:《大徐本说文小篆或体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17]张政娘:《中山王誉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编),中华书局,1979年
    [118]朱德熙:《长沙楚帛书考释五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
    [119]曾宪通:《楚文字释丛(五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3期,1996年
    [120]曾宪通:《汰曾侯乙编钟之钟虚铜人说虚与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1]苏建洲:《上博楚简四考释三则》,《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一辑),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年
    [122]王丹:《古文四声韵重文间的关系试析》,《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
    [123]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
    [124]国一妹:《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25]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26]江梅:《碧落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27]李绣玲:《古文四声韵古文探迹》,(台)国立中正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28]林美娟:《说文解字古文研究》,(台)国立暨南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
    [129]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30]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演变研究》,(台)东海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131]魏宜辉:《楚系简帛文字形体演变分析》,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32]张富海:《郭店楚简缁衣篇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33]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