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引进以及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也开始引入了智能化概念,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设备也基本上已经成为中高档住宅小区的标准配置。但是由于智能化概念目前的不确定性,很难就智能化住宅小区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智能化住宅住宅小区市场的混乱。因此。尽快地规范智能化住宅小区市场行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种规范其市场行为的有效工具,国内有关部门还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和建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研究影响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质量的重要因素。具体分析从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技术条件和整个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经济性三个角度来出发,联系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以期找到在我国目前环境条件下(技术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来评判一个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方法的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就是前半部分的分析过程,包括功能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经济性因素三大部分,既与前面的分析相呼应,又具有其科学性;具体的评价方法在本文中选用的是模糊数学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在一些模糊判断较多的领域,选用模糊数学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With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china, the intelligence conception has been applied in more and more residential.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great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facilities have became the essential devices in medium-graded or top-graded residential. But in present, there isn't a valve on intelligence conception, which causes the confusion of intelligent residential market. So, how to standardize the intelligent residential market as soon as possible has became an urgent affair we have to fac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residential intelligent system i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standardize the intelligent residential market, but there is still not official and detailed regulates about this kind of appraisal indexes in our country.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just to research and construct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residential intelligent system and its appraisal way.
    This paper is constituted of two parts. The aim of first part is to research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intelligent system greatly. In this part, we study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residential intelligent system market and analyze three primary aspects of residential intelligent system :func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construct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indexes of residential intelligent system which could put into effect in presently environment ( technology environment、policy environment and market environment ). The main content of second part is the makeup of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and the appraisal method. According the analysis we have done in the first part, we can divide scientifically the index system into three parts: function indexes、technology indexes and economy indexes. And then, we choose layers fuzzy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method to appraise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we have construct, because it's a very efficient way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resolve some problems full of fuzzy judgments.
引文
[1] 刘叶冰.21世纪住宅建筑四大主题——英国智能住宅.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11期.55-57页
    [2] 朴贵泰.智能建筑系统简介及其在韩国的应用.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12期.15-17页
    [3] 温琇玲. 台北都会区住宅自动化现况调查及智慧化住宅之发展特性.中国工商学报.1995年,第17期. 139-150页
    [4] 林少培.日本居住小区的建筑与建设.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3期.4-6页
    [5]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建设部.1999年12月10日
    [6] 林少培.上海21世纪居住小区智能化问题探讨.智能建筑技术。1999年.第1期.22-26页
    [7] 上海市建委科技委 信息技术委员会.21世纪初上海市居住小区智能化的规划与标准研究(中间报告)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1996年-2000年)
    [9] 张瑞武.智能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 程大章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进步—谈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建设.智能建筑技术.2000年.第2期.30-35页
    [11] 吴成东.国内外智能大厦与智能住宅的发展.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年.第2期.34-35页
    [12] 王东伟.住宅小区智能化的规划和设计.房地产世界.2000年.第8期.45-47页
    [13] 陆伟良.智能小区与智能住宅.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 刘文柱. 营造智能化小区——浅谈21世纪人居环境.德达技术论坛.2000年
    [1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2001年1月
    [16] 杨绍胤. 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7] 赵晓峰 张阿卜. 智能建筑与一卡通系统.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10期.62-65页
    [18] 赵济安.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设计定位与发展前景报告.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1999年.第12期.11-15页
    [19] 徐超汉.智能化大厦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年2月
    [20] 李林.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1月
    [21] Atkin Brian . Intelligent Building . Kogan Page Ltd. . 1988
    [22] 李铁.浅谈综合表布线的误区.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9期.22-23页
    [23] 温伯银.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实施.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24] 陆良伟.住宅小区及家庭智能化主流技术及其应用探讨.智能建筑.1999年.第7期.12-16页
    [25] 赵济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10期.18-22页
    [26] 杨永琪.智能化居住区信息传输几种方式的比较.四川建筑.2000年.第8期.44-46页
    [27] 黄更.ApBus,未来的家庭总线.智能建筑技术.2000年.第2期.47-51页
    [28] 刘小胜 吴乐南.智能小区综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5期.12-14页
    [29] 孙兰.南京聚福园智能化园区设计方案.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10期.43-50页
    [30] 吴成东等.住宅小区智能化计算机网络物业管理系统.智能建筑.1999年.第4期.14-17页
    [31] 吴忠仁. 智能小区增值服务与物业管理. 建筑智能化.1999年.第8期.12-15页
    [32] 陈崇光.浅谈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6期.10-11页
    [33] 韦乐平.几种宽带接入技术的新发展与我国的应用前景.电气&智能建筑.2000年.第3期.3-4页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设部2000年9月3日发布.2000年10月1日实施
    [35] 吴一星.用于智能建筑的接入网技术.电子工程师.1999年.第3期.34-36页
    [36] 杨守权.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开放性的探讨.智能建筑技术.1999年.第1期.35-38页
    [37] 张晓燕 刘朝晖 陈兆平.LonWorks控制网络技术系列讲座.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5、6、7、8、9期
    [38] 高峰等.关于我国发展智能建筑的思考.智能建筑技术.2000年.第2期.63-66页
    [39] 廖传善.关于发展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几个问题.智能建筑.1997年.第2期.38页
    [40] 张瑞武.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智能建筑技术.2000年.第2期.1-12页
    [41] 上海市人类居住科学研究会.面向21世纪初居住区建设研究--兼论上海市居住园区实验研究。1996年
    [42] 祝敬国.建筑智能化目标定位的几点思考.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 第5期.26-28页
    [43] 赵济安.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要点.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第2期.1-4页
    [44] 徐兴声.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与政府行为.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1999年第10期.56-58页
    [45] 梁珍等.高层办公建筑能耗调查与节能潜力分析.节能技术.2001年.第1期.19-22页
    [46] 应天元.居住房地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住宅科技.2001年.第1期.44-47页
    [47] 张宗元. 模糊数学入门和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6月
    [48] 张宗元. 模糊数学极其应用.内部资料.1997年7月
    [49] 左军.多目标决策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50] 林少培 杨晓峰.系统分析及其计算机算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
    [51] 郑小晴. 房地产技术经济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52] 顾湘 任宏 曹跃进. 住宅小区的模糊综合评判.住宅科技. 2000年.第1期.3-8页
    [53] Saaty.T.L.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 McGraw. N.Y. .1980
    [54] Lin,Shaopei et al. A Conceptual Approach of Fuzzy Decision for Systems by "Deep Knowledge" and "Deep Data".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55] Zadeh L.A. Fu K.S. et al. . Fuzzy Set and its Application---Cognitive and Decision Processe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75.
    [56] Conference on the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in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1.U.K.
    [57] Lin Shaopei. Advances of Resident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Seminar Notes Dept. of Architecture, North-East University, Sendai, Japan.Nov.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