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从教育史、心理学和中外比较等视角出发,立足历史文献,坚持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着力研究西方近现代的兴趣教学思想,兼顾与古代、现当代的联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而结合当前教学论的重建,初步提出基于兴趣取向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和树立一个真实存在于教学论史、却未被我们完全认识的兴趣教学思想理论,从多方位揭示兴趣与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确立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模式,为丰富教学实践、发展教学论提供一条有益路径。
     论文将兴趣教学思想放在教育史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西方兴趣教学思想在古代源远流长,在近现代有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其历程可先后分为萌芽、初建、形成和兴盛四个阶段,相应的思想背景分别为文艺复兴以后有重大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和现代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分别是夸美纽斯和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斯宾塞,杜威、克伯屈和德可乐利等。并且,这一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中也有一定的表现。从中可以发现,兴趣教学思想从小到大、由弱至强,到近现代之交发展成为一种与主流教育思想密切相联、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思想理论和思潮。
     论文以教学论为基点探讨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的一系列观点主张,认为兴趣教学思想对教学诸方面的看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学、心理学乃至哲学意义上的兴趣学说,为其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充分肯定兴趣多种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教学系统和教育整体上把握兴趣,是兴趣教学思想存在和自立的方法论基础。把教学过程变成愉快和多方面兴趣形成的过程,提倡兴趣性的教学原则,是兴趣教学思想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要求。确立以兴趣为取向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是兴趣教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兴趣的课程组织和教学实施,是兴趣教学思想在课程论和教学法上的核心内容。
     论文认为,兴趣教学思想符合一个完整教学思想体系的要求,是一种在一定历史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潮,体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统一,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当前课程教学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认为,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理论在二战之后的衰落有着多方面原因,但关于兴趣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却始终没有停止。中国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既深受西方的影响,又是对古代自孔孟以来的乐学、乐教和趣学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又有新的探索和进展。基于相关历史研究和现实需要,有必要构建基于儿童兴趣的当代教学理论。为此,要在认真研究总结中外兴趣教学思想理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的规律、原则、目的、方法以及课程教学论与心理学融合等问题进行相应的反思和重建。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兴趣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加强兴趣教学心理研究和兴趣心理学建设。为推进教学论研究,需要构建兴趣教学的理论模式,探讨以兴趣为取向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课程、方法、策略、评价等要素,搭建一个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efforts on studying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in the West during modern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with a foothold i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insisting on the principle of relying mainly on history while combining discussions of the links with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times, and the impact on China. And then proceed to put forward preliminarily an interest-based and oriented teaching theory and model while combin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ent teaching theories with this study. This study aims at digging and establishing an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eory which has always existed in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theories but not been fully identified and understood. This effort can reveal the close links between interest and teaching from multi- perspectives, and establish a new teaching theory model which can provide a beneficial approach to enrich teaching practice and develop teaching theor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in the long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holds that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have an origin in ancient times, and gain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in modern times. Its process of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as four stages which are rudimentary stage, preliminary stage, developing stage and flourishing stage. The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backgrounds for these four stages include post- Renaissance influential humanism, naturalism, psychological trend of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trends in modern education with representative figures respectively as J. A. Comenius(1592~1670), J.J. Rousseau (1712~1778) , J.H.Pestalozzi(1746~1827) ,J.F.Herbart(1776~1841) , H.Spencer (1820~1903),J.Dewey(1859~1953), W.H.Kilpatrick (1871~1965), and O.Decroly (1871~1932). Moreover,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have a certain manifesta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It can be identified that the school of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have evolved from a small to a large force, from a weak to a strong force, and till the turning of modern times they have developed into a quite big teaching ideological theory and trend,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has relatively strong impact on both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rests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theory, and takes it as a starting point to probe into the series of viewpoints and propositions existing in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and considers that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have formed a complete and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elaborations on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Pedagogy, psychology and even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have laid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this school of theory. Based on the full affirmation of the various educational values of interest, this theory looks into interest from the whole teaching system and views interes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hole of education. And this becomes the methodological base for this theory to exist and stand on its own feet. Enabling teaching to become a pleasant process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omoting principle of interest-based teaching are the fundamental rules and basic requirement of this theory. Establishing interest-oriente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are both the starting and lodging point of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Interest-based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pproach of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 complete teaching thought system, and is a teaching theory and teaching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has quite big influences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f history. This theory has integrated pedagogy with psychology,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th modern education, formality education with substance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y with curriculum theory. It has a positive role of propelling the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forward and is of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momentous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 o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i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eclination of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as various reasons, however,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has never stopped. The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are influenced by the West, and meanwhile they are also a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cient ideas of happy learning, happy teaching and interesting learning since Confucius and Mencius. During the periods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these ideas have gained new explorations and developments in China. Based on relevant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realistic need,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contemporary teaching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children's interest. Therefore, we need to conduct the refection 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laws, principles, aims and method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with psychology, and base this ref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n an earnest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interest-based teaching thoughts home and abroa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interest-based teaching and their interest in teaching should be enhanced; instruction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interest-based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psychology of interes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theory, it need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rest-based teaching, which explores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mes, objectives, procedures, curriculum, methods, strategies, evaluation and other elements, and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引文
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494页。
    2[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乌申斯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2页。
    3 《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谈学习与兴趣》,瞿葆奎编:《胡克英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4 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9、285、293、295页。
    1 王本路主编:《课程和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页。
    2 张法琨:《神学化·人本学化·心理学化--宏观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进程》《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4年第2期。
    3[德]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3页。
    4 朱德全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第4页。
    5[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9页。
    1[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76页。
    2 李其龙:《前言》,载[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3 方展画:《教育科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4 悉尼·胡克:《导言》,载[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附录”。
    1[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0、134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367-387页。
    3 详见瞿葆奎、施良方:《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8年第1、2期。
    1 王嘉毅:《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教学论提出的挑战》,第十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论文,2006年。
    2 见《中国教师报》2008年4月2日,第2版。
    1 Schiefele,U.Topic Interest and Levels of Textcomprehension(A).In Renninger,K.A.Hidi,S.& Krapp,A.(Eds),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Fevelopment[C].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2.151-181.
    2 沈德立:“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报告),2005年。
    3 张德琇:《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41页。
    4 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 郝克明主编:《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2[苏]索洛维契克著,袁长在、甘雨泽译:《学习与兴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1[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89、391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6页。
    1[澳]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04、130、132、140页。
    2[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58、161-162页;另见([澳]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89、192页。
    1[苏]鲍若维奇等著、丁由等译:《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
    1[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06、114、250、663页。
    1 朱德全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第54页。
    1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2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页。
    3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36页。
    4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66页。
    1 转引自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2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人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70、71页。
    3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人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108、112、132、133页。
    1 亚里斯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20-221页。
    2 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译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3 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第71页。
    4 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第17、26、27页。
    5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137、143页。
    1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143、138页。
    2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143页。
    3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143、144页。
    1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57页。
    3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64页。
    4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第133、134页。
    5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第656页。
    6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第275、263、253、293、268页。
    7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湾文景出版社1986年,第101页。
    8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572页。
    1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239页。
    2 参见高伟:《论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起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刘黎明:《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历史贡献》,王小丁、高志良:《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理论的历史演变》,分别载《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4年9月,2005年3月。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8、9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8页。
    3[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页。
    4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1页。
    5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9-10页。
    6 任钟印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5页。
    7 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
    8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页。
    9 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第34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5、8页。
    2[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64页。
    3 任钟印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363页。
    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7、108页。
    5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3、27、48页。
    6 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第85、247页。
    7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40页。
    8 张二庆、耿彦君:《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6年5月。
    9 谢恩皋:《小学普通教学法》,中华书局1930年,第23页;郭鸣鹤:《现代教学法通论》,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22页。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3、91页。
    2[法]卢梭:《爱弥尔》,224页。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23页。
    4[法]卢梭:《爱弥尔》,135页。
    5[法]卢梭:《爱弥尔》,第223、283、135、158、243页。
    1[法]卢梭:《爱弥尔》,208页。
    2[法]卢梭:《爱弥尔》,第223页。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4[法]卢梭:《爱弥尔》“出版说明”。
    5 张法琨:《神学化·人本学化·心理学化--宏观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进程》,《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4年第2期。
    6 详见李明德:《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研究》1982年第10期。
    7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89、192、330页。
    1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中译本前言”。
    2[苏]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载鲍若维奇等著,丁由等译:《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科学出版社1958年。
    3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391页。
    4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391页。
    1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392页。
    2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391页。
    3[瑞士]布律迈尔编、尹德新等译:《裴斯泰洛齐选集》第1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79页。
    4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28、231页。
    5[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1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190页。
    2[英]博伊德、金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39页。
    1[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0、114页;另见蒋晓:《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评述》,《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4年第1期。
    2[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94页;另见[澳]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02-103页。
    3[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1[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66、80页。
    2[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53页。
    3[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53、54页。
    1[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61-162页。
    2 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1[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译者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76、176页。
    3[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10、211页。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8页。
    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54页。
    6[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88页。
    7[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9、131页。
    8[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2页。
    9[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40、134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3-4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5页。
    3[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9页。
    4[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9、7页。
    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92、105页。
    1[美]奈勒:《教育学基础》,转引自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74页。
    2 黄昆辉:《克伯屈教育思想之研究》,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辑,1968年,第177页。
    3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Philosophy of Education,MacMillan,N.Y.,1951.p.229.
    4[美]克伯屈著、王建新译:《教育方法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9、118、120、121页。
    5[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34页。
    1[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27-128、27页。
    2[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56、165页。
    3 黄昆辉:《克伯屈教育思想之研究》。
    4[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79页。
    5[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26页。
    6[美]克伯屈著,徐辉、杨爱程译:《设计教学法》,见《教育方法原理》“附录”。
    7[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55、136页。
    1[比]汉玛宜著、崔载阳译:《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原序”,中华书局1932年。
    2[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249-250页。
    3[比]汉玛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第26-27页。
    1[日]汤本武比古:《教授学》,上海教育世界出版所1901年。
    2 周谷平、叶志坚:《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越世纪的回望》,《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
    1 胡克英:《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谈学习与兴趣》,瞿葆奎编:《胡克英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3页。
    2[苏]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载鲍若维奇等著,丁由等译:《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科学出版社1958年8月。
    3[德]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01、205、214页。
    4 R.B.Perry,General Theory of Value,Longmans,Green and Company,1926,p.3.
    5 李淑梅、马俊峰:《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68页。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58页。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22、218页。
    3[英]博伊德、金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39页。
    4[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14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132、133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86页.
    3[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3、98、123页.
    4[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75、178、189、199页.
    5[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8、146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76页.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4页.
    2[美]克伯屈著、王建新译:《教育方法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0、118、120页.
    3[美]桑代克、盖兹著,宋桂煌译:《教育之基本原理》,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63、164页.
    4 张瑞策:《小学教学法》,中华书局1933年,第16页.
    5 华东师大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353页.
    6[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56页.
    1 郭鸣鹤:《现代教学法通论》,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22页.
    2 李淑梅、马俊峰:《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第294、300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6页.
    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58页.
    5[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04、205、232页.
    6[苏]麦丁斯基著,天枢、子诚译:《世界教育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52年,第373页.
    7[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7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50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99-210、186页.
    3[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06、209、200页.
    4[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66页.
    1[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67页.
    2[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3[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91页.
    4[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5 转引自[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44页.
    1[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16、112、26、27、143、136、134页.
    2 卫道治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3[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8页.
    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67、222、347页.
    5[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4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第12、13、50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10、211.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8-143页.
    4[法]卢梭:《爱弥尔》,135页.
    5[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8页.
    6 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135页.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8页.
    2[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52、80页.
    3 爱因斯坦著、方在庆等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4 任钟印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85页.
    5[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6月,第223页.
    6[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57、224页.
    7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6、387页.
    8 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82页.
    9[美]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第199、105、169、212页.
    10[比]德可乐利著、崔载阳译:《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中华书局1932年,第26页.
    11[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211页.
    1 卫道治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297页.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7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8页.
    4 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53页.
    5 《托尔斯泰论教育》,正风出版社1956年,第91页.
    6 卫道泊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299页.
    7[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5页.德文的“geistig”具有“精神的”、“智力的”多种意思.
    8[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7、218、264页.
    9 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82页.
    10[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3、169页.
    1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7-138页.
    12 《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第26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57页.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8、370页.
    3[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59页.
    4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8页.
    5 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83-84页.
    6[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7[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8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33、234、50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10、189、175页.
    3[美]杜威:《民土主义与教育》,第146、147页.
    1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391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8页.
    3[澳]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08、109页.
    4[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乌中斯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84页.
    5[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17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门之学校》.第169、170、172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第196、175、191页.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70页.
    3[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27、122-123、127-128、128页.
    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7、268页.
    5[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95页.
    1[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15、110页.
    2 邹谦:《教育心理学》.台湾正中书局1969年,第351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到386、388页.
    4 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82页.
    5[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49页.
    6[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10页.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67、368页.
    2[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31、80页.
    3 见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4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64、65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62、63、64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第14、123,184页.
    3[美]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第97、188页.
    4 黄昆辉:《克伯屈教育思想之研究》,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辑,1968年.
    5[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36页.
    1 何喜刚、王兆璟:《赫尔巴特与杜威思想“兴趣”教学思想之比较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1 周谷平、叶志坚:《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越世纪的回望》,《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83、223、158、244页.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2、123页.
    1[美]霍恩著,马荣根、吴志宏译:《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述评》,载瞿葆奎主编,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75-576页.
    2[美]布鲁巴克著、张家样译:《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发展》,载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卷》,第408页.
    3 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4[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7、36页.
    5[德]赫尔巴特著:《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载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259、260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37、55、38页.
    2[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457页.
    3[德]赫尔曼:《不朽的赫尔巴特》,载《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375页.
    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193、217、47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37、39、46、49页.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59页.
    3 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4[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4、115页.
    5 转引自赫尔曼:《不朽的赫尔巴特》,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375页.
    1[美]桑代克著、柴崇茵译:《从需要出发的教育目的》,载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77、478页.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06、54页.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46、132-133页.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5页.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8、141、143、146页.
    3[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
    1[法]卢梭:《爱弥尔》,第136页.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07、108、109页.
    3[美]布鲁巴克著、党士豪译:《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问题》,载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34页.
    4 转引自瞿葆奎、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见[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1、2页.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36页.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3、13页.
    4[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9、7-8页.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11页.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116、117页.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62页.
    1 薛小丽:《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1期.
    2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八》.中华书局1936年.接下未注者均同此注.
    3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八》,中华书局1936年.
    4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
    1 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胡适之先生劝人发痴》,《胡适教育论著选》.
    1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胡适教育论著选》.
    2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3 肖学周:《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另见肖学周:《论朱光潜先生的“趣味说”》,转引北大中文论坛www.pkucn.com “文艺学”.
    4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5 肖学周:《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
    1 朱光潜:《谈趣味》.《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48页.
    2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学生》第61期,1936年1月.
    3 朱光潜:《谈趣味》.
    1[美]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第457页.
    1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22页.
    2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3 转引自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4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70-71、70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2[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页.
    3 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第135页.
    4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57页.
    5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5页.
    6[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7页.
    7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158页.
    8[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8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0页.
    2[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61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7页.
    4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41页.
    5[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6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34、441、436、441页.
    1 田本娜:《斯宾塞教学论述评》,《课程和教学方法》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23、80页.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4[法]卢梭:《爱弥尔》,第158、174页.
    1[法]卢梭:《爱弥尔》,第158、186、208页.
    2[法]卢梭:《爱弥尔》,第159页.
    3[法]卢梭:《爱弥尔》,第233-235、243页.
    4[法]卢梭:《爱弥尔》,第216、217页.
    5[法]卢梭:《爱弥尔》.第180页.
    6[法]卢梭:《爱弥尔》 “中文出版前言”.
    1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36页.
    2 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第209页.
    3 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4[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6、71页.
    1[美]杜威著、赵样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2、13、14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79-180页.
    3 也有翻译为“兴趣是令人全神贯注和从事教育的根本法则”,见[澳]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57页.
    4[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11页.
    5 吴志宏:《“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述评》,《外国教育动态》1984年第6期.
    1[美]桑代克、盖兹著.宋桂煌译:《教育之基本原理》,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50-166页,下同.
    2 详见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88-589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6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6、387、388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6、387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52、388、376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86、387、388页.
    3[美]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第100页.
    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8页.
    5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92、393页.
    6[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65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68页.
    2[美]桑代克、盖兹著,贡自荣译:《教育原理》,南京书店1934年,第149页.
    3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4 卫道治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5[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68页.
    6[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乌申斯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2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13页.
    2 郑惠卿编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3 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9-126页.
    1 台湾编译馆1977年.
    2 台湾文景出版社1977年.
    3 曹刍:《各科教学法》,中华书局1926年,第52、56、57页.
    4 谢恩皋:《小学普通教学法》,中华书局1930年,第23、24页.
    1 郭鸣鹤:《现代教学法通论》,北平文化学社1933年,第23、24-25页.
    2 陈礼江编译,[美]Strayer等著:《普通教学法》,民智书局1932年,第50、78、79页.
    3 张瑞策:《小学教学法》,中华书局1933年,第12-24页.
    4 转引自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第123页.
    1 胡克英:《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谈学习与兴趣》,瞿葆奎编:《胡克英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85、258、170、415页.
    2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1 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2[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41、42页.
    4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8页.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8、50页.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8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0、10、23页.
    4 任钟印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8页.
    5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4页.
    6 任钟印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第247页.
    1 任钟印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第85-86页.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3、91页.
    1[法]卢梭:《爱弥尔》,第233-234、235、283页.
    2[法]卢梭:《爱弥尔》.第283、223、222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82-83、74页.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32、264页.
    3[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74-75页.
    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46、259、263页.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6、266、316页.
    2[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99、116页.
    3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36页.
    4 田本娜:《斯宾塞课程论述评》,《课程和教学方法》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36、441-442页.
    2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36、437、436页.
    3 即“稳妥的标准”、“最可恃之标示”,见[英]斯宾塞著、任鸿年译:《教育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89页.
    4[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1[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2 Tyler,R.The Five Most Significant Curriculum Even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Educational Leadership.Dec.1987.p.37.其他四项是“桑代克的研究工作”、1927年的“全国教育研究学会第26年鉴”、1930年的“课程研究学会”和30年代的“课程实验”.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0页.
    4[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11页.
    5[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0、119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50页.
    2[美]A·C奥恩斯坦:《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09-210页.
    3[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10-211页.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46页.
    5[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13页.
    1[比]汉玛宜著、崔载阳译:《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中华书局1932年,第14页.
    2 Maurice Peers,Ovide Decroly parmaurice peers,Anc,Etabliss.J.Lebegue & Cle,E diteurs Societe cooperative 36.Rue Neuve,Bruxelles,1942,P15.
    3[比]汉玛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第26-27页.
    4[比]汉玛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第20页.
    1[比]汉玛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第9页.
    2 转引自瞿葆奎、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见[美]泰勒著、施良方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2、164页.
    4[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9、116、117页.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50、50、82页.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62页.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82页.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第235、274页;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79页.
    1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38、139页.
    2 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与课程定位》,《人民教育》,2001年第10期.
    3 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6月.
    4 崔永漷:《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兴趣》,《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0日.
    5 王正福、周志平:《“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争及现代教育的走向》,《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 李聪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第一章第二节,台北幼狮书局1972年.
    2 陈选善:《教育测验》.商务印书馆1935年.
    3[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8、161-162页.
    1 刘视湘、洪炜:《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期.
    2[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2、83页.
    1 另有译为“稳妥的标准”和“最可恃之标示”,见[英]斯宾塞著、任鸿年译:《教育论》,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74年,第89页.
    2[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3 朱德全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4[美]桑代克、盖兹著,宋桂煌译:《教育之基本原理》,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53、255页.
    5[美]桑代克、盖兹:《教育之基本原理》,第264页.
    1[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0、89页.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62、89页.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90页.
    4[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92页.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93页.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94页.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97、98页.
    1 曹日昌:《我国教育测验运动的回顾和展望》,《教育杂志》第30卷第7号,1940年7月.
    2 林传鼎:《努力开展心理测验的研究工作》,《教育研究》1980年第5期.
    3 徐锡龄:《儿童阅读兴趣的研究》“引言”,民智书局1931年.
    1 载《教育心理研究》创刊号,中国教育心理研究所1940年.
    2 崔丽莹:《艾伟的教育心理思想》,载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艾伟:《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
    4 艾伟:《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
    5 艾伟:《战后中国之教育实验》,《教育杂志》第32卷第1号,1947年7月.
    6 王秀南:《十年来中国实验教育的回顾和展望》,《中华教育界》复刊1卷1期,1947年1月.及司琦:《中国国民教育发展史》,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第282-292页.
    1 《<改造小学国语课程第三期方案>序言》,载郭戈:《李廉方语文教育论著选》,语文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
    2 《最经济的合科教学法概论》,同上,第304-306页.
    3 王秀南:《十年来中国实验教育的回顾和展望》.
    4 《陈鹤琴全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701、153页.
    5 刘振中:《陈鹤琴的教育心理思想》,载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
    1[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63、646页.
    1 郭德俊主编:《动机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02页.
    2 《新版心理学事典》,平凡社1981年,第174页.
    3[苏]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载鲍若维奇等著,丁由等译:《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科学出版社1958年.
    4[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5[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1[苏]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
    2[苏]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
    3 转引自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
    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4、135-136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23页.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67页.
    4[瑞士]布律迈尔著、尹德新等译:《裴斯泰洛齐选集)第1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98、197、198页.
    5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73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9、122-123页.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25页.
    3[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583、646页.
    1[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587页.
    2 王铁军主编:《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3、103页.
    3 华东师大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359、353页.
    4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第398页.
    5 邵瑞珍译,载《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
    1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第348页.
    2 钟启泉《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总序,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84页.
    4 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0页;
    靳玉乐等:《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4、306页:
    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3页.
    5 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6 Habermas,J.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2nd ed.London:Heinemann,1972,p.308.
    7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24页;
    张华:《课程流派研究》,第75、192、234页.
    8 Hidi,S.Interest,Reading,and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191-209.
    1 罗明基:《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要统一实现》.《课程和教学方法》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2[苏]雅柯布松:《知识介绍性书籍中所研究的事实的社会意义对学生兴趣的影响》,载鲍若维奇等著,丁由等译:《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科学出版社1958年.
    3[苏]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载《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
    4[苏]M.A.达尼洛夫:《鼓励学生学习》,载达尼洛夫等:《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正风出版社1955年.
    5 中文版载《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2期.也有人把“动力”翻译成为“动因”、“兴奋剂”.
    6[苏]M.A.达尼洛夫:《鼓励学生学习》.
    1 高文:《苏联教学论中关于认识兴趣问题的研究》,载杜殿坤主编:《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12-313页.
    2[苏]卡申著、张渭城译:《苏联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1 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91页.
    1 朱自贤:《中国儿童教育心理学三十年》,《教育研究》1979年第4期.
    2 胡克英:《教学论若干问题浅议》,《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1 《教育研究》1979年共出5期、“丛刊”1辑,1980年共出6期、“丛刊”3辑.
    2 参见中国心理学会学术会议1-6届《文摘选集》中的有关论文.
    3 靳玉乐、李森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4页.
    4 靳玉乐、李森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第4页.
    1 如周理镛的《情感与教学》、李烈炎的《毅力、情绪与学习》、冷冉的《谈“情知教学”》,分别载《教育研究》1981年第1、12期、1982年第1期.
    2 张武升主编:《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8页.
    3 洪雨露等主编:《兴趣教育探索》,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1 潘菽:《心理学和教育》,《教育心理研究》1940年创刊号.
    2 Reigeluth,C.M.l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ries and Model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87,p.2.
    3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的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6-107、155页.
    1[英]丹尼斯·劳顿等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47页.
    2 刘慧群:《教育学还在与心理学对话吗?3,《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3 陈桂生:《“元教育学”的探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1 章凯:《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1期.
    2 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 Schraw,G,and Lehman,S.Situational interes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1):23-52;
     Hidi,S.Interest,Reading,and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
     191-209:Hidi,S.An Interest researcher's perspective:The effect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factors on motivation.In C.Sansone & J.M.Harackiewicz(Eds.).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The search for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C]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000).pp:309-339;
     Schiefele,U.Interest and learning from text[J].Scientific Studies Reading 1999,3(3):257-280.
    4 Jetton,T.L,Alexander,P.A.Interest Assessment and the Content Area Literacy Environment: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303-318.
    5.M.MitchelI.Situational Interest:Its Multifaceted Structur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3,Vol.85,No.3,424-436.
    1 章凯:《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
    1 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37-138页.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69页.
    2 华东师大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353页.
    3[美]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第144、136、134页.
    4 《教育研究》1986年第10期关于“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讨论的综述文章.
    1[苏]斯卡特金著、张天恩译:《现代教学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0页.
    2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1 李秉德、杨爱程《需要研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问题》,《教育研究》1987年第3期.
    2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3 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7-142页;
    及覃兵:《20年来我国教学原则体系研究的审视与反思》,《天津师大学报(基教皈)》2003年9月.
    1 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第141-142页.
    2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65页.
    1[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1、109页.
    1 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1 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1 详见《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期。
    2 参见张辉蓉、朱德全:《走出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5期。
    1 参见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2期。
    1 Dick,W.& Carey,L.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4th ed.).Harper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184-185;Joyce,B.,WlelI,M.&CaIhoum,E.:教学模式(第七版)(影印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1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八》,中华书局1936年。接下同此注。
    2 《教育学生培养兴趣》,载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1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1 王北生、刘志军:《生命的畅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2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3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1页。
    4 详见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17页。
    5 Gary·L·Pertier:Perspectiveson Education,Ginn Press,1992.
    6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及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 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 http://www.obv.cn/jycc/lunwen/list/9490.htm.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1、60页。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63页。
    2 卫道治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62页。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96、231页。
    1[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6、114、250、663页。
    1 李其龙:《前言》,载[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2 方展画:《教育科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3 悉尼·胡克:《导言》,载[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附录”。
    4[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94、139页。
    1[澳]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140、134页。
    2 详见何喜刚、王兆璟:《赫尔巴特与杜威思想“兴趣”教学思想之比较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荣艳红:《从兴趣与经验的角度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一致性》,《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
    3 详见瞿葆奎、施良方:《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8年第1、2期。
    4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367-387页。
    5 瞿葆奎、施良方:《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
    3.[德]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
    4.李淑梅、马俊峰:《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5.爱因斯坦著、方在庆等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0年。
    6.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7.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8.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9.华东师大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10.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12.任钟印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3.[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14.[瑞士]布律迈尔编、尹德新等译:《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
    15.[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6.[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另见[英]斯宾塞著、任鸿年译:《教育论》,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74年。
    1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8.[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20.郑惠卿编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1.[美]桑代克、盖兹著,贡自荣译:《教育原理》,南京书店1934年。
    22.[美]克伯屈著、王建新译:《教育方法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23.[比]汉玛宜著、崔载阳译:《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中华书局1932年。
    24.[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5.[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6.[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等译:《乌申斯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27.《托尔斯泰论教育》,正风出版社1956年。
    28.卫道治选译:《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9.[瑞]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
    30.[苏]索洛维契克著,袁长在、甘雨泽译:《学习与兴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3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八》,中华书局1936年。
    32.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3.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3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5.《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36.郭戈:《李廉方语文教育论著选》,语文出版社2006年。
    37.《陈鹤琴全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38.徐锡龄:《儿童阅读兴趣的研究》,民智书局1931年。
    39.[澳]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另见[澳]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0.[苏]麦丁斯基著,天枢、子诚译:《世界教育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52年。
    4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2.[英]博伊德、金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43.[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
    44.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湾文景出版社1986年。
    45.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6.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4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8.司琦:《中国国民教育发展史》,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
    49.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50.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
    5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的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52.朱德全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
    53.朱德全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
    54.王铁军主编:《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5.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
    56.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57.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58.中国心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文摘选集》。
    59.燕国材主编:《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60.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61.邹谦:《教育心理学》,台湾正中书局1969年。
    62.张德琇:《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6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6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65.郭德俊主编:《动机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66.李森:《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67.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68.陈选善:《教育测验》,商务印书馆1935年。
    69.瞿葆奎主编,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70.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71.方展画:《教育科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72.陈桂生:《“元教育学”的探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73.郝克明主编:《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4.曹刍:《各科教学法》,中华书局1926年。
    75.谢恩皋:《小学普通教学法》,中华书局1930年。
    76.陈礼江编译、[美]Strayer.GD.及Norsworthy.N.著:《普通教学法》,民智书局 1932年。
    77.郭鸣鹤:《现代教学法通论》,北平文化学社1933年。
    78.张瑞策:《小学教学法》,中华书局1933年。
    79.艾伟:《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
    80.[苏]达尼洛夫等:《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正风出版社1955年。
    81.[苏]鲍若维奇等著,丁由等译:《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科学出版社1958年。
    82.[苏]斯卡特金著、张天恩译:《现代教学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8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8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85.[英]丹尼斯·劳顿等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86.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87.《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课程和教学方法》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88.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89.张武升主编:《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90.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92.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3.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94.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95.靳玉乐、李森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
    96.靳玉乐等:《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97.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9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99.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0.[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1.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3.吕达:《课程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4.瞿葆奎编:《胡克英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5.王北生:《教学艺术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6.王北生、刘志军:《生命的畅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7.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8.洪雨露等主编:《兴趣教育探索》,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109.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0.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
    113.艾伟:《儿童阅读兴趣之研究》,《教育心理研究》创刊号,中国教育心理研究所1940年。
    114.潘菽:《心理学和教育》,《教育心理研究》创刊号。
    115.曹日昌:《我国教育测验运动的回顾和展望》,《教育杂志》第30卷第7号,1940年7月。
    116.王秀南:《十年来中国实验教育的回顾和展望》,《中华教育界》复刊1卷1期,1947年1月。
    117.艾伟:《战后中国之教育实验》,《教育杂志》第32卷第1号,1947年7月。
    118.[苏]鲍若维奇:《认识兴趣及其研究途径》,载《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科学出版社1958年。
    119.黄昆辉:《克伯屈教育思想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辑,1968年。
    120.[苏]卡申著、张渭城译:《苏联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121.[苏]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2期。
    122.周理镛:《情感与教学》,《教育研究》1981年第1期。
    123.冷冉:《谈情知教学》,《教育研究》1982年第1期。
    12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再探》,《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
    125.朱自贤:《中国儿童教育心理学三十年》,《教育研究》1979年第4期。
    126.胡克英:《教学论若干问题浅议》,《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127.林传鼎:《努力开展心理测验的研究工作》,《教育研究》1980年第5期。
    128.李明德:《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研究》1982年第10期。
    129.张法琨:《神学化·人本学化·心理学化--宏观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进程》,《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4年第2期。
    130.蒋晓:《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4年第1期。
    131.吴志宏:《“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述评》,《外国教育动态》1984年第6期。
    132.郭戈:《西方近代的兴趣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年第3期。
    133.李秉德、杨爱程:《需要研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问题》,《教育研究》1987年第3期。
    134.瞿葆奎、施良方:《“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8年第1、2期。
    135.高文:《苏联教学论中关于认识兴趣问题的研究》,载杜殿坤主编:《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6.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与课程定位》,《人民教育》,2001年第10期。
    137.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138.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39.王嘉毅:《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教学论提出的挑战》,第十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论文,2006年。
    140.沈德立: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期报告“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2005年4月。
    141.刘视湘、洪炜:《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期。
    142.周谷平、叶志坚:《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越世纪的回望》,《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
    143.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144.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2期。
    145.肖学周:《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硕士论文2004年,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
    146.王正福、周志平:《“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争及现代教育的走向》,《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47.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48.张辉蓉、朱德全:《走出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5期。
    149.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6期。
    150.崔永漷:《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兴趣》,《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0日。
    151.刘黎明:《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历史贡献》,《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4年9月。
    152.高伟:《论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起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53.王小丁、高志良:《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理论的历史演变》,分别载《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5年3月。
    154.张二庆、耿彦君:《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6年5月。
    155.何喜刚、王兆璟:《赫尔巴特与杜威思想“兴趣”教学思想之比较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156.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2期。
    157.赵翠兰:《赫尔巴特兴趣学说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58.荣艳红:《从兴趣与经验的角度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一致性》,《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
    159.薛小丽:《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1期。
    160.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161.刘慧群:《教育学还在与心理学对话吗--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关系的再寻找》,《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162.覃兵:《20年来我国教学原则体系研究的审视与反思》,《天津师大学报(基教版)》2003年9月。
    163.章凯:《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1期。
    164.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首都师大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165.邢强:《20世纪80年代后兴趣研究述评》,《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166.刘丽琼、杨霞:《中国学习兴趣研究综述》,《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67.王同军、司继伟:《兴趣研究现状与进展》,《山东教育学院》2006年第6期。
    168.Tyler,R.The Five Most Significant Curriculum Even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Educational Leadership.Dec.1987.
    169.Habermas,J.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2nd ed.London:Heinemann,1972.
    170.Dick,W.& Carey,L.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4th ed.).Harper College Publishers,1996.
    171.Joyce,B.,Well,M.& Calhoum,E.:教学模式(第七版)(影印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172.Reigeluth,C.M.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ries and Model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87.
    173.R.B.Perry,General Theory of Value,Longmans,Green and Company,1926.
    174.W H Kilpatrick,Philosophy of Education,MacMillan,N.Y.,1951.
    175.Gary.L.Pertier:Perspectiveson Education,Ginn Press,1992.
    176.Schiefele,U.Topic Interest and Levels of Textcomprehension(A).In Renninger,K.A.Hidi,S.& Krapp,A.(Eds),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Fevelopment[C].Lawrence Edbaum Associates,Inc.1992.
    177.M.Mitchell.Situational Interest:Its Multifaceted Structur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3,Vol.85,No.3.
    178.Ainley,M.,Hidi,S.,& Berndorff,D.Interest,Learning,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4(3).
    179.Schraw,G,and Lehman,S.Situational interes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1).
    180.Hidi,S.Interest,Reading,and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
    181.Hidi,S.An Interest researcher's perspective:The effect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factors on motivation.In C.Sansone & J.M.Harackiewicz(Eds.).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The search for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C]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000).
    182.Schiefele,U.Interest and learning from text[J].Scientific Studies Reading 1999,3(3).
    183.Jetton,T.L,Alexander,P.A.Interest Assessment and the Content Area Literacy Environment: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
    184.Maurice Peers,Ovide Decroly parmaurice peers,Anc,Etabliss.J.Lebegue & Cle,E diteurs Societe cooperative 36.Rue Neuve,Bruxelles,1942,P15.
    185.Gary·L·Pertier,Perspectiveson Education,Ginn Press,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