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书坛「形式」与「张力」是书法表现的主轴,然而在17世纪的王铎(1592—1652),已然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开拓风格、创造形式美感的巨匠,他以独特的书风和书学成就,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从王铎作品单字结体、章法布局、空间留白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在今天看来仍然新颖有创见,值得充分去研究与分析。
     王铎在书坛的影响已是全面性,研究王铎的资料也非常多,然而在市面上所见有关纯粹研究形式与空间的部份,仍是少数而且还是零散的。有鉴于此,笔者花相当的时间,就坊间所见的王铎数据,作全盘的探索与分析,希冀能从作品的演变发展,及展现的不同形式(包括正文、款识、条幅、手卷),依照作者完成作品之时间前后,作出详尽的分析与说明。笔者的研究从外在形式与内在运动形式为主要的分类,将王铎惯用的形式法则提出说明,然后根据不同形式,再探讨空间与视觉的表现。王铎究竟有甚么创见?这些创举在今天现代书法逐渐被重视的同时提供了那些启发?这些都是本文关切的问题。
     《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将分五个章节叙述。在第一章叙述研究动机、目的,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内容作出说明。第二章简要的说明晚明书风、王铎书学与美感,为的是凸显环境与王铎的学习背景。第三、四章将是本文叙述的重点,包括:线条运用、结体特征、章法构成……。其中将特别就王铎扭曲、变形、变调与动势所产生的视觉变化,深度、聚焦、时空交错、空间维度的扩充等等表现,提出王铎在处理看似变化多端的形式构成中,有秩序的铺陈关系,体会形式大师在感性与理性中的处理能力。
     最后一章,将以现代书法的角度,来探讨王铎对这个时代产生了甚么启发作用。并就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与如何衔接传统书法等的藉鉴,提出新的思考方向。笔者最后提出「古典线性现代脉络主义」,这是考量时代变迁的需要,以及民族性与中国人传统性格下向前推进的思维方式。谈书法的传统与现代,是要凸显中国书法本质中就具有丰富的现代元素,问题是应该如何扩充加强其广度与深度;以中国精深文化为本,以现代人的现代生活面临的节奏与视觉习惯为辅,作出现代人能接受,而且既精且广的书法形式,这种形式其实就是符合“文质兼备”的社会需要。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希冀能就王铎书法的形式、视觉、空间、情性、美学,理出一个头绪,俾利学者取资,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In the present Chinese calligraphy circle, "form" and "tensility" remain as the central points of concern in accomplishing and performing calligraphy. In fact, Wang Duo (1592 - 1652) had already overwhelmingly displayed all this in his works in the 17th Century.
     Wang Duo is considered to be a great master in pioneering and creating elaborate esthetic styles and form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the achievements in his unique mannerisms and in the studies of calligraphy, he managed to secure a special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t. From the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s, to the assembly of words, and his composition of spatial patterns, where special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layouts and the retaining and utilizing of "empty space," Wang Duo produced an artistic and aesthetic atmosphere in his works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novel" and "contemporary" even by today's standard. Therefore, it is well worth our full effort in carrying out an extensive study,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his works.
     Wang Duo's influence on the calligraphy world is regarded a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aterial on him and his works is quite plentiful. However, researches pertaining to the studies of "form"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are scarce and scattered. As a consequence, the author has devoted a lot of time in collecting and examining all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and endeavored to present a thorough and exhaustiv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Wang Duo's work, commencing with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all of Wang Duo's works, to the exhibition and unfol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styles and compositions (including those in main text, inscriptions and signatures, hanging scrolls, and hand scrolls) that he employed, in accordance to th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actual recorded time of each of his completed works. The author's major research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the "external forms," and the "internal usage and quality of lines" in Wang Duo's works. The author also ventures to demonstrate and explain the habitual employmen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usage of various models in Wang Duo's calligraphy. Consequently, according to these different forms, the author re-examines the spatial and visual concepts which Wang Duo had applied in his works. What kind of innovative perceptions does Wang Duo possess? As his pioneer works are gradually being acknowledged and accepted by the present day calligraphy circle, the author wants to, at the same time, examine the kinds of enlightenment and inspiration Wang Duo has affected. These are the major questions of concern being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research.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motives, goals, and the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techniques used and together with the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are discussed and explicat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briefly outlines the different important styles and atmosphere affecting the calligraphy circl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discusses about Wang Duo's own calligraphy philosophy and esthetic sense, in order to emphasize and displa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background of Wang Duo's learning process.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focus of this study, there are elaborate discussions on Wang Duo's utilization of 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compositions. Amongst these, there will be a special discussion on Wang Duo's unique ability to initiate perceptual and visual changes, create and transform illusions in depth and focus, and instigate the interlocking of time and spatial dimensional expansion by the utilization of crooked, curved and distorted lines of characters and space, and the employment of variations in tempo and transposition.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about Wang Duo's capability of maneuvering what appears to be "constantly changing in many ways" in his format constructions, yet producing a relationship which allows the display of his layouts to appear in an orderly effective manner. From there viewers can comprehend the master's ability to cope with both the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elements in his works.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from the modern calligraphy perspective, examine and discuss Wang Duo's inspirational effect on today's calligraphy. Furthermore,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al tendency in today's calligraphy, and probing into the problems associating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the author conveys a direction for new trend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s a "Classical Linear Modernism" concept, which is based on the highlighting and displaying of the elemental and exuberant expressive natur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inquiries into the possibilities of expan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scope and profundit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Moreover, by using the enriched Chinese culture as a foundational source, and applying the rhythm and visual habits associating with the modern day living as a complement,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sign an exquisite and extensive form of calligraphy which is readily accepted by the modern day people. This kind of configuration actually conforms to what the present day society needs and is "in possession of both form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conclusion, in "A Study of Wang Duo's Calligraphy Forms and Spatial Patterns," the author, after having examined Wang Duo's different calligraphy formats, his sense of vision, and his employment of spatial concept, temperament and esthetics, strives to organize and present these material in some logical order and thus enabling these information to be easily accessible and retrievable by students and scholars. Thi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引文
1 胡传海,《明王铎草书册》,简介语,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5月1版。
    2 赵宝琴,《论王铎及其书法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页7。
    3 邱振中,《书法艺术与鉴赏》,亚太图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92。
    4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页2。
    5 出自怀速自叙帖。
    6 王冬麟,〈王铎草书艺术散论〉,《浙江书法论文选》,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9月页一刷,页1920.
    7 同上,页195。
    8 转引自牛光圃〈二王为本 兼采百家〉,见《书论》合订本,页166。
    9 取自《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对王铎书法之集评语,页1065-1078。
    4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一刷,页205,
    5 同上,页209-221。
    6 萧燕翼,〈明代的中书舍人与台阁体〉,《西泠艺丛》1998年3月出版,页23。
    7 同注3,页225。
    8 同2注,页58
    9 郑晓华,《古典书学浅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一刷,页296。
    10 陈振濂主编,《书法学》,建弘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页365—366。
    11 同上,页369。
    12 同注2,页67。
    14 Nelson Wu,“Tung Ch'i-ch'ang.”p262,转引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页48,石头出版社,2005年1月。
    15 高居翰,《气势撼人》,页16,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一刷
    16 转引自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华正书局出版,2001年8月出版,页1049。
    17 同上,页1051。
    18 同注16,页1055。
    19 同上,页1069。
    20 〈文丹〉,刊登于《拟山园选集》卷82。
    21 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石头出版社,2005年1月,页48-51。
    22 董其昌,《容台别集》卷6,页2b。
    23 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页29—30,转引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页60。
    26 同注14,页65。
    27 同上,页72。
    28 同上,页73。
    29 同上,页74。
    30 韩玉涛,〈王铎论〉,《中国书法全集61 王铎一》,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8月4版,页
    31。
    31 张金梁,〈论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00年12月出版,页264。
    32 张爱国,《明清调书法图粹》巨轴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刷,页25-26。
    33 转载自张爱国《明清调书法图粹》巨轴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刷,页26。
    34 计六奇编辑,《明季南略》卷三,商务印书馆,1979年印刷,页48。
    35 张升,《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刷,页7—8。
    36 同上,页47—49。
    37 由智超,《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页4。
    38 同上,页22。
    39 转引自张升《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刷,页3。
    40 王铎,《拟山园选集》,顺治苏州刊本影印本,学生书局,1970年出版。(六)卷八,七言律诗,页10。
    41 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2 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刷,页576。
    43 见王铎56岁作品《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跋语。
    44 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见《牧斋有学集》,卷30,页291,收在《四部丛刊集部》,商务印书馆第79册。转引自李秀英,《王铎书风之研究》,1991年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页18。
    45 张隆延,〈明清法书〉,《中华艺术史纲》,光复书局,1974年第一刷,页16。
    46 转引自由智超,《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页188。
    47 清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576。
    48 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中国书法全集 王铎一》,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8月四刷页10。
    49 刘熙载,《艺概.诗概》,金枫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页109。
    50 沃兴华,《米芾书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页61-63。
    51 转引自由智超《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页185。
    52 陈昌齐识语,《听风楼书画记》,见《美术丛书》第四集第七辑,页371。
    53 王潜刚,〈清人书评〉,转引自中田勇次郎编《书道艺术》,第九卷中央公论社,昭和57午,页206—207。
    54 村上三岛编,《王铎的书法》,册篇,二玄社,1984年7月第一刷,页131。
    55 牛光甫,〈二王为本兼采百家谈王铎书法特点〉,页166,《书论》合订本10。
    56 沙曼翁,〈妙在行气及墨法〉,《书谱》合订本(10),页172。
    57 由智超编,《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页185—189。
    60 李北海的书法脱胎于魏晋,尤得力于二王,体格雄强开张而又沉稳,字的姿态往往左俯右仰、上疏下紧,似欹反正,藏拙于巧。用笔浑仆而灵秀。见徐利明,〈李北海与八大山人的书法〉,《书谱》68期,页20。
    61 “颜筋柳骨”最初当是风格特征之描述;颜书雍容,线条横细竖粗,造型中多细线,欲断还连,笔势柔韧连绵,所以以“筋”来状之。柳字挺拔剑拔弩张,线条多筋直之力,且如刀削斧裁而成,顾以“骨”拟其美。参郑晓华 骆红着,《颜筋柳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页79。
    62 启功先生赞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见由智超,《中国书家全集 王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页183。
    64 韩玉涛,〈王铎论.王铎美学之矛盾〉,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4刷,页21。
    65 〈文丹〉,刊登于《拟山园选集》卷82。
    70 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六刷,页9。
    71 项穆,〈书法雅言中和篇〉,《明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页226。
    72 韩盼山,《书法辨证释要》,河北大学出版,2001年8月第一刷,页5—6。
    76 吴国豪,〈明末清初王铎书风的递传及其书家群象〉,《中国书道季刊》,1994年二月出刊,页65—66。
    77 罗选民,《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三刷,页577。
    78 百川,〈分解秩序与拓展空间〉,《书法研究》品鉴评论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次印刷,页519。
    1 转引自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一刷,页12,
    2 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6。
    3 刘小晴,〈论书法的形式美与创作方法〉,《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风格技法篇》,页265。
    5 邱振中,《书法的型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出版,1993年1月出版,页2。
    6 郑晓华,《翰逸神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刷,页17。
    7 帕克(Parker)着刘文潭译,〈艺术底本质〉,《现代美学》,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8月20刷,页315。
    8 参白砥《书法空间论》,50页,亦将形式摆在空间中叙述。
    9 孙过庭,《书谱》。
    10 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一刷,页7。
    11 以下分类参酌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9月,页64—74。
    12 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页384。
    13 唐太宗,〈笔法诀〉,《历代书法论文选》,页118,以下提及《笔法诀》时不再加註。
    14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页647。
    15 柳宗元,《八法颂》,登载于《全唐文》眷五百八十三。颜真卿,《八法颂》登载于《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以下提及二人八法颂时不再注名。
    16 欧阳询,〈八诀〉,《历代书法论文选》,页98。
    17 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页55。
    18 路振平 周旭编,《王铎行书入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页1。
    19 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9月,页76-77。
    20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129。
    21 本节着重在单字结构做说明,其余部份的讨论,将放在章法中,轴线的变化做说明。
    22 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690。
    23 参见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页641。
    24 参考韩盼山,《书法辨证法释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页273-276。
    25 金学智,《书法美学谈》,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90年12月第一版,页194。
    26 转引自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4刷,页104。
    27 韩盼山,《书法辨证法释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页253-258。
    28 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6次印刷,页690。
    29 丁浩夫,〈从王铎字典看王铎〉,《书论》合订本10,丹青图书有限公司,页178-180。
    30 张怀瓘,〈书断 上〉,《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161。
    31 胡传海,《法度形式观念》,上海书画出版社,页21。
    32 同上,页32—33。
    35 转引自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9月,页104。
    36 张怀瓘,〈玉堂禁经〉,《历代书法论文选》,页227。
    37 转引自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9月,页109-110。
    38 路振平 周旭编,《王铎行书入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页71。
    39 朱和羹,〈临池心解〉,《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页736。
    40 邱振中,《书法的型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年一版一刷,页94。
    41 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刷,页96。
    42 同上,页96。
    43 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一次印刷,页118-119。
    45 邱振中,《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刷,页81-95。
    13 同上,页276。
    14 同上,页277。
    15 同上,页213。
    16 同上,页267。
    17 周汝昌,《永字八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一刷,页188。
    18 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页126-127。
    21 同上,页130.
    22 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6次印刷,页393。
    23 同上。
    24 同上,页710。
    25 同上,页710。
    26 同上,页710。
    27 王仁钧撰述,《书谱》,金枫出版有限公司社,1986年12月第一刷,页121。
    28 梁同书,《频罗庵论书》,《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刷,页254。
    29 蒋骥,〈续书法论〉,《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刷,页2078。
    30 韩盼山,《书法辩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刷,页240。
    31 同上,页242—244。
    32 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9月第四刷,页49。
    33 同上,页40-41。
    34 同上,页43—48。
    35 这篇王铎壮年时期所写的文章,主要阐明王铎的美学思想,及他对艺术史的反思与批判。
    36 崇桢刻本,《拟山园选集》,卷82文丹第147.148则。
    37 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页695年了月第6次印刷,页690—691。
    38 崔瑗,〈草书势〉,《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页3。
    39 蔡邕,〈笔论〉,《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页43。
    40 王僧虔,〈笔意赞〉,《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页171。
    41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刷,页126。
    42 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刷,页148。
    43 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页142—143。
    4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淑馨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页331。
    45 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刷,页5。
    46 转引自刘文潭《现代美学》,台湾商务印刷出版社,2004年8月20刷,页114-115。
    47 同上,页116。
    48 同上,页115。
    49 转引自陈振濂《书法美学》,陝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页43—44。
    50 清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引。转引自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3刷,页45。
    51 陈绎曾,〈翰林要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450。
    52 郑晓华,《书法艺术欣赏》,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页83-84。
    53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称,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曰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见孙过庭《书谱》。
    54 晚年王铎命运是凄凉寂寞的,作为明朝的亡国遗老,他是得不到清朝统治者重用的,任用他们不过是收揽人心,用来装点门面。清代初期实行高压政策,如限令汉人剃发,明令“尊依者为我国人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冠”必置重罪”。从剃发来测验人心,让汉人表示服从满人统治。民间有“留发不留头”的说法,剃发尚且如此,何况有悖于满足统治者的言行,惯于直言的王铎只好缄默无声,将内心世界层层遮掩封闭起来.见由智超,《中国书法家全集 王铎》, 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页22。
    55 录自2004年6月17日与杜忠诰先生对话。
    56 中国书法被称为是线条的表现艺术。细分的话又可分为点画、结体、章法三种,或点画、结体、章法、与墨韵四种,不管三种或四种分类方法,对于“情性“的叙述都处在模糊地带,未能单独提出,主要原因仍在于情性的叙述牵涉更多心理学范畴,较难客观表述,但以东方美学之特色“情境交融”而言,情性的部份又不得不作详细说明与讨论。
    57 王僧虔,〈笔意赞〉,《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刷,页6之。
    58 姚淦铭,〈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三版,页141。
    60 杜忠诰,〈书法艺术欣赏举隅〉,《传统,现代艺术生活》,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6月出版,页177。
    64 唐.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6次印刷,页130。
    65 明.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6次印刷,页515—516。
    3 刘思量,《中国美术思想新论》,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页173。
    4 《大辞典》,三民书局,2000年6月再版,页1161、1194。
    5 同注3,页173-174。
    6 参见老子读本第十一章,三民书局出版,页32。
    7 同注3,页174—175。
    8 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境界的显现,决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尤其是山川景物,烟云变幻,不可临摹,需凭胸臆底创购,才能把握全景。采自《美学的散步》,洪范书局出版,1987年3月四版,页9。
    9 转引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下册》,华正书局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页1203。
    10 转引自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7刷,页131。
    11 同上,页132。
    12 袁金塔,《中西绘画构图之比较》,艺风堂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页149-152。
    13 转引自刘思量《中国美术思想新论》,艺术家出版社,21年9月出版,页188。
    14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洪范书局出版,1987年3月四版,页26。
    15 沈括,《梦溪笔谈》,国学基本丛书第235集,页107。转引字蔡长盛,《书法空间之研究》,蕙风堂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页20。
    16 王弼在解释《周易》中“意”、“象”、“言”三者关系时提出,言是为了说明象的,象是为来传达意的。并进一步说:言所以明象,得象而妄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认为要获取事物的真谛,就必须勇于舍弃外在形式,深入领略内在精神实质。参见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页154。
    17 同注2,页22-23。
    18 天人合一论是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它将这一思想作为思考艺术的出发点。
    19 李萧锟,《书法空间艺术》,石头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页2。
    20 袁金塔,《中西构图之比较》,艺风堂出版社,1999年5月四刷。页152-153。本表所列是中西方程度上的比较所显示的某些特性,而非区别其有无。
    23 列奥纳.多达分奇《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页56—57。转引自刘斌,《图像时空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页17。
    24 刘斌,《图像时空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页9-18。
    25 邱振中,《书法的型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年1月一版,页114。
    26 白鹤,〈书法艺术语言的涵义〉,《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三刷,页100.101
    27 刘思量,《中国美术思想新论》,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页180—185。
    28 同上,页189。
    29 同上,页190。
    30 同上,页193。
    31 参见蔡长盛《书法空间之研究》,蕙风堂出版社,1990年出版,页70。
    32 同31注,页70。
    33 同上,页58。
    34 安海姆着.滕守尧翻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3刷,页335—336。
    35 刘思量,《中国美术思想新论》,艺术家出版社,页195。
    36 转引自蔡长盛《书法空间之研究》,蕙风堂出版社,1990年出版,页59。
    37 同上,页59。
    38 同上,页58-60。
    39 李长俊译安海姆着,《艺术与视觉心理学》,雄狮出版社,1985年四刷,页58。
    40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129。
    41 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535。
    42 邱振中,〈字间空间之包容性〉,《中国书法167练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页,2005年6月出版,页121。
    43 刘思量,《中国美术思想新论》,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页195。
    44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的自然意趣〉,《山水与美学》,丹青图书出版社,页301-311。
    45 李萧锟,《书法空间艺术》,石头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页3。
    46 同上,页3。
    47 清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713。
    48 安海姆着 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3刷,页292。
    49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页641。
    50 蒋天耕,〈空白论〉,《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风格技法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1刷,页308—327。
    51 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3刷,页90-92。
    52 安海姆着 李长俊译,《艺术与视觉心理学》,雄狮图书公司出版,1985年4刷,页228。
    56 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页138。
    57 同注55,页30-31。
    58 同注46,页29—32。
    59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季伏昆编《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页258。
    60 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页393。
    61 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9月第四次印刷,页116-131。
    62 丰坊,〈书诀〉,《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6次印刷,页506。
    63 唐太宗,〈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6次印刷,页120。
    64 转引自《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3刷,页302。
    65 转引自由智超,《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页188。
    66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页127。
    67 程代勒,《狂草风格之研究》,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1989年12月出版,页119。
    68 王秀雄,《美术心理学》,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1991年11月修订版,页324。
    69 安海姆着 李长俊译,《艺术与视觉心理学》,雄狮图书公司,1985年4刷,页427。
    70 同注66,页126。
    71 同注66,页128—129。
    72 同注68,页417。
    73 同注66,页130-131。
    74 安海姆着,李长俊译,《艺术与视觉心理学》,雄狮出版社,1982年9月再版,页407。
    75 白砥,〈论空间之新秩序〉,《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4年11月初版,页340。
    76 沃兴华,〈论张力〉,《书法杂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页152。
    77 安海姆着.李长俊译《艺术与视觉心理学》,雄狮图书公司出版,1982年9月再版,页412。
    78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页95。
    79 同注75,页153。
    80 同上,页156—157。
    81 同上,页158。
    82 张安治,《墨海精神》,东大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页206-208。
    83 傅山,《霜红龛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5月再版,页695。
    84 张爱国,《明清调.巨轴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刷,页29。
    86 同上,页106。
    88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刷,页130—131。
    89 同上,页131。
    90 胡传海,《法度 形式 观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页88。
    91 白鹤,〈书法艺术语言的涵义〉,《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3刷,页100。
    92 陈绎曾,〈翰林要诀〉载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482。
    93 同上,页484。
    94 姜夔,〈续书谱〉载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6刷,页389。
    95 蔡骥,〈续书法论〉载于《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页542。
    96 林散之着 陆衡整理,《笔谈书法》,古吴轩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页57。
    97 见《林散之书法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页61。
    98 根据王冬龄教授描述林散之用墨的情景:“砚台并不常洗,因此长存宿墨,然每次写字总是磨墨,很少用墨汁。另外,他临池时砚台旁总有一二个碟子,是放水,调和淡墨的。林散之作书时常常是既蘸墨又蘸水,因此他作品墨色十分丰富,浓淡枯湿,加之宿墨、涨墨、渴墨等应有尽有。
    99 金建杓,《林散之大草艺术研究》论文,2005年5月,页56、57、58。
    1 王冬龄,〈现代书法精神论〉,《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一刷,页322。
    2 同上,页323—324。
    4 陈振濂,〈为书法的“现代”定位〉,《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4年11月1刷,页271—272。
    5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时报文化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页84。
    6 河清,《现代与后现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4年2月2刷,页438。
    10 王波,〈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浙江书法论文选》,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页389。
    11 同上,页392。
    12 吕清夫,《造形原理》,雄狮图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九版,页158-159。
    13 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页710。
    14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页646。
    15 同上,页653。
    16 蔡长盛,《书法空间之研究》,蕙风堂出版社,1990年出版,页74—80。
    17 刘斌,《图像时空论》,山东出版社,2006年7月一刷,页10。
    18 同上,页4。
    19 郑晓华,《翰逸神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二刷,页23。
    20 王波,〈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浙江书法论文选》,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页388,
    21 同上,页388。
    22 曹意强,〈画入书法.与中国书法的现代性基因〉,《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页148。
    23 同上,页156。
    24 陈振濂,《日本书法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页374。
    25 何正广,《欧美现代美术》,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5版,页136-138。
    26 石瑞仁,评论陈荫罴画作其中提及杜皮画作语。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页20-21。
    27 陈振濂,《日本书法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页376。
    28 王莲晔,《苏拉吉绘画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出版,页73。
    29 同上,页176-177。
    30 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页42—43。
    31 何怀硕,〈依傍与创造〉,《汉字书艺大展》,蕙风堂出版社,2005年出版,页10。
    32 王莲晔,《苏拉吉绘画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出版,页176。
    33 朱陪尔编,《亚洲当代书法思潮》,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2刷,页124-125。
    34 同上,页134—135。
    35 程代勒,《狂草风格之研究》,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1989年12月出版,页56。
    36 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史》,中国美学院述出版社,页93—132。
    37 朱青生,〈中国现代书法的层次与方向〉,《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页162-164。
    38 唐君毅,《中西哲学比较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页218。
    39 转引自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页86。
    40 转引自福田雅一,〈好书数行〉,《中国书法》,1986年第一期。
    41 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中国书法全集》61 王铎,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页8。
    42 赖声川,《创意学》,天下杂志版社2006年6月出版,页160-182。
    1.丁浩夫《从王铎字典看王铎》,书论第十卷,台北:丹青出版社1984年出版
    2.山内观《傅山之书法》,东京:二玄社株式会社,1998年10月30日新版二刷
    3.中田勇次男等《书道全集》第13卷,台北:大陆书店,1989年1月20日出版
    4.王方宇藏《八大山人法书集》,香港:翰墨轩出版社出版,1998年4月22日出版
    5.王学良 徐方震编着《书法图示》(点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6.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7.王铎《拟山园选集》,台湾学生书局,1885年11月再版
    8.王冬龄编《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9.王泛森《晚明清初思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刷_
    10.牛光甫《二王为本兼采百家》,书论第十卷,台北:丹青出版社,1984年出版
    11.孔新苗 张萍着《中西美术比较》,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3刷
    12.王秀雄《美术心理学》,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1991年11月修订版
    13.由智超《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一刷
    14.白雪兰《傅山之书画研究》,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年6月
    15.白砥《书法空问论》,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16.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一刷
    17.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台北:石头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8.史鸿文《中国艺术美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刷
    19.瓦伦汀着 潘智彪译《实验审美心理学》,绘画篇,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二刷
    20.何恭上《书道艺术》第四卷,台北:艺术图书公司,1976年7月30日出版
    21.何国庆策划《明末清初书法展》书家篇,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1998年5月9日出版
    22.何政广《欧美现代艺术》,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1月第5版
    23.安海姆着 李长俊译《艺术与视觉心理学》,台北:雄狮出版社1985年7月4刷
    24.肖燕翼《书法鉴识》,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一版
    25.沃兴华着〈论张力〉,《书法杂志》,2004第一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26.李秀英《王铎书风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1月
    27.金开诚、王岳川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三刷
    28.金学智《书法美学谈》,台北: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29.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北:时代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二版
    30.邱振中《书法艺术与鉴赏》,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5年1月10日初版一刷
    31.邱振中《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修订二版
    32.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刷
    33.邱振中《神居何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刷
    34.周凤五《书法》,台北,幼狮文化出版社,1985年10月
    3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4月一版
    36.河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二刷
    37.河清《现代与后现代》,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第2刷
    38.姜寿田编《中国书法批评史》,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
    39.侯文正《傅山论书画》,台北:华正书籍有限公司,1987年9月初版
    40.计六奇(清)《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二刷
    41.胡传海《法度 形式 观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1刷
    42.库尔特勒温着 竺培梁绎《拓扑心理学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3刷
    43.高尚仁《书法心理学》,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86年4月一版
    44.秦启文 周永康《形象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
    45.侯文正《傅山传》,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一刷
    46.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7月校定版
    47.埃德蒙特胡塞尔着 陈光荣编译《现象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8月第1刷
    48.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传统现代艺术生活》,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6月出版
    49.郭道荣《艺术美学》,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刷
    50.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刷
    51.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刷
    52.陈笃正发行《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发行,1998年10月出版
    53.陈振濂〈为书法的现代定位〉,《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54.陈振濂《日本书法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刷
    55.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三刷
    56.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台北:华正书局,1999年1月第三刷
    57.沉秋瑾《现代西洋绘画的空间表现》,台北:艺风堂出版社,1995年6月2版
    58.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二版
    59.黄简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刷
    60.黄思源主编《王铎书法全集》,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一刷
    61.黄宾虹 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版
    62.张升编着《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刷
    63.傅山《霜红龛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5月二版
    64.童庆炳《现代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2刷
    65.程代勒《狂草书法之研究》,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1989年12月
    66.张爱国编着《明清调书法图粹》.册页篇,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67.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1刷
    68.张强《踪迹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
    69.单国强编《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出版
    70.冯远主编《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一版
    71.杨成寅编《石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72.杨恩寰《审美心理学》,台北:五南出版社,1983年11月一版
    73.路振平 周旭编着《王铎行书入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出版
    74.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3刷
    75.潘蕴告编着《明代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76.齐渊编《王铎书画编年图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77.鲁道夫 阿恩海姆着 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三次
    78.刘江 谢启源着《傅山书法艺术研究》,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一刷
    79.刘思量《艺术心理学》,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2年10月四版
    80.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63卷,四川:荣宝斋,1996年9月一版
    81.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61卷,四川:荣宝斋,1998年8月第四刷
    82.刘恒〈王铎书法的总结 拟山园帖〉,书论第十卷,台北:丹青出版社1984年出版
    83.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一刷
    84.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一刷
    85.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刷
    86.郑皖华 骆红着《颜筋柳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87.郑晓华 骆红着《艺术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88.郑元惠《傅山书风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6月
    89.欧阳中石《书法天地》,台北:台湾商务书局,2001年10月一版4刷
    90.卢辅圣《书法生态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刷
    91.蔡长盛 《书法空间之研究》,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00年5月一版
    92.蒋天耕着 《空白论》,风格技法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93.戴兰村译 《书道全集》 第四卷,台北:大陆书店,1976年5月1日出版
    94.魏宗禹 《傅山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一刷
    95.罗德望译 《视觉心理学》,台北:五洲出版社 1987年10月出版
    96.韩盼山 《书法辨证法释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刷
    97.饶宗颐 《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8月第2刷
    98.龚鹏程 《文化符号学》,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2月再版
    99.MICHAEL AUPING编 黄丽娟译 《抽象表现主义》,台北:远流出版社,1991年11初版
    100.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编 《浙江省书法论文选》,香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9月一版
    101.浙江省博物馆编 《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一刷
    1.后汉 《曹全碑》,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9年6月15日初版二刷
    2.魏、晋、唐《魏晋唐小楷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8月10日出版
    3.东晋 王羲之 《王羲之尺牍集》 上,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1月出版
    4.东晋 王羲之 《兰亭叙》(五种),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7月31 日出版
    5.东晋 王羲之 《集字圣教序》,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4月25日出版
    6.东晋 王羲之 《兴福寺断碑》,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8年4月11日出版
    7.东晋 王羲之 《十七帖》,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5月31日出版
    8.唐 李邕 《李思训碑》,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8年8月10日出版
    9.唐 《书谱》,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5月31日出版
    10.唐 怀素 《草书千字文》,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9年4月20日出版
    11.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9年12月15日出版
    12.唐 《褚遂良法帖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9年9月9日出版
    13.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祭伯文稿 争座位文稿》,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5月31日出版
    14.唐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4月25日出版
    15.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4月25日出版
    16.宋 《黄庭坚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9年3月10日出版
    17.宋 《苏轼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8年12月10日出版
    18.元 《赵孟俯》,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9年1月10日出版
    19.明 《董奇昌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9年10月9日出版
    20.明 《张瑞图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9年11月10日出版
    21.明 《倪元璐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6月11日出版
    22.明 《傅山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5月10日出版
    23.明 《王铎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7月30日出版
    24.《汉字书艺大展》,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5年6月出版
    25.清 《邓石如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5月10日出版
    26.清 《何绍基集》,东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4月10日出版
    27.《何绍基诞辰两百周年书法特集》,台北国立艺术教育馆,1998年10月出版
    28.《王铎草书临淳化阁帖》,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9年9月出版
    29.《张瑞图行草古诗十九首》,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9年5月出版
    30.《李邕李秀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发行,2002年3月第2刷
    31.《怀素草书三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发行,2002年4月第2刷
    32.辽宁博物馆王铎书法墨迹编辑组编 《王铎书法墨迹汇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次印刷
    33.《淳化阁帖最善本》,上海:上海书画出版发行,2003年10月第1版
    34.《王铎书法全集》,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一版
    35.《王铎书法十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一版
    36.村上三岛编,《王铎之书法.条幅篇.》,日本:二玄社,1988年7月13刷
    37.村上三岛编,《王铎之书法.琅华馆帖.》,日本:二玄社,1982年10月1刷
    38.村上三岛编,《王铎之书法.册篇.》,日本:二玄社,1984年7月2刷
    39.村上三岛编,《王铎之书法.卷子篇一.》,日本:二玄社,1983年5月3刷
    40.村上三岛编,《王铎之书法.卷子篇二.》,日本:二玄社,1985年4月2刷
    41.《精拓拟山园帖》 全五册,日本:株式会社书艺界,1993年四月三版。
    42.王宁宇编 《王铎墨迹》,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